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必修四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重点知识复习讲义1

必修四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重点知识复习讲义1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重点知识复习讲义(一)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一、联系观1、联系的三个特点及其要求①联系具有_______性,要求我们用_______的观点看问题。

注:不能说:任何事物之间或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②联系具有_______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______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__________性。

注:______事物的联系与______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③联系具有_______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_____。

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例1】宋代徐玑在《黄碧》中说,“水清知酒好,山瘦识民贫”。

其中所呈现的水与酒、山与民的关系告诉我们A.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B.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C.事物的联系是多样化的D.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例2】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

(9分)2、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要求:应当树立_____观念,立足_____,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_____的作用,搞好______,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注: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如:牵一发而动全身)【例3】每一个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各种不同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

由此可见A.整体功能等于或大于部分功能之和B.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特性C.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不开整体D.整体和部分的功能是相同的【例4】在现实生活中,提到奔驰轿车,人们会想到德国制造业的高品质;提到海尔电器,人们就会联想到中国商品的高性价比……知名品牌不仅能使企业盈利,而且有利于提升国家形象。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点整理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点整理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点整理《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点整理3.1、唯物辩证法3.1.1、3.1.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1.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部分)3.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3.2.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2.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要求:一、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二、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2.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3.2.4、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指事物的局部,是事物发展的某个阶段。

【原理内容】两者相互区别:①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②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两者相互联系:①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

复习课: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归纳

复习课: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归纳

(4)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 做好量的积累 ,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___________ 果断地抓 _______________
住时机,促成质变 。 _________________ (5)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坚持内外因
树立全局观 (4)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要求我们____________ 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重视部分的作用 ,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同时必须_________________
(5)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 事物的整体 ,注意遵循_____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_____________ 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注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 __________________
2.发展观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 (2)发展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旧事物的灭亡,要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前进的、上升的 ,道路是_________ 迂回的、 (3)事物发展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 曲折的 。既要 _______________ 对未来充满信心 ,又要 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反对悲观失望和盲目乐观。
书 P263 材料 (节选自2015· 浙江卷,29) 现行 GDP核算体系,不能反映自然资源对经 济发展的贡献、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损失和 自然资源的耗费。最近,环保部启动绿色 GDP2.0核算体系的研究工作,并确定明年进 行新核算体系试点。 探 究 1 : 由 现 行 的 GDP 核 算 体 系 , 到 绿 色 GDP2.0核算体系,坚持了辩证法的哪些内容? 提示: 联系观、发展观、全面的观点、辩证 否定观等。

第三单元(上课)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复习

第三单元(上课)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复习

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含义:矛盾就是 。 基本属性: 和 。 同一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 ,一 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 ;二是矛盾双方 在一定条件下 。 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A、同一以 为前提。 B、斗争性 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 所 。C、矛盾双方既 ,由此推动事 物的运动、变化和 。 方法论:坚持 的观点看问题。
3.创新的作用 ①创新推动 的发展。②创新 推动 的变革。③ 创新推动 的发展。④创 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 ,是一个国家 兴旺发达的不竭 ,是一个政党永葆生 机的 。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 的指导下, 具体分析矛盾的 ,并找出解决矛盾 的正确方法。 (2)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 认识事物的 ,是我们 的关 键。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 和个别) 原理: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 。一方面, 寓于 之中,并通过 表现出来。另一方面, 离不开 ,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 。 方法论: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从 概括 出 ,又要在 的指导下去研究 .坚持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 统一。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事物是 的,发展的实质 是 ,是新事物的 和旧事物的 。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 观点看问题。
2、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和方法论 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 的 ⑵事物发展的道路是 的 ⑶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 , 支持和保护 ,促使其 .又要做好 的 ,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 ,勇 敢地接受 。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原理:①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 开始,量变 是质变的 ,质变是量变的 ;②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 的基础上开始新的 。③ 事物的发展就 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 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 。 方法论:①我们做事情 ,为事物质变 创造条件。②要抓住 ,促成 ,实现 事物的 。③坚持 原则。

202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新高考版) 第4部分 第3单元 第10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02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新高考版)  第4部分  第3单元 第10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2
■特别提醒 (1)哲学上讲的“肯定”与“否定”与日常生活中的肯定和否定不同。哲学上讲的“肯 定”与“否定”指的是事物自身的存在与灭亡。事物的存在是由事物内部“肯定”的因 素占主导地位决定的。事物的灭亡是由事物内部“否定”的因素占主导地位决定的。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不是外部力量的否定。 (3)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而不是“抛弃”,这也决定 了辩证的否定既是联系的环节,也是发展的环节。 (4)事物的发展并不是通过一两次否定就结束了,而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22
解析:选 C。“不拘一格”体现的是创新意识,“按图索骥”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都与 实践的观点无关,①排除;“执两用中”指做事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办法,反 映的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标新立异”反映的是创新意识,二者不是对立面,③排除; 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这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辩证否定观,② ④符合题意。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25
1.全面把握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1)唯物论角度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树立创新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 想,与时俱进。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26
(2)辩证法角度 ①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 的观点看问题,要与时俱进,树立创新意识,促进新事物的成长。②辩证否定观要求我 们树立创新意识。③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要求敢于突破与实际不 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 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认识论角度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树立创新意识,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政治:《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期末复习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政治:《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期末复习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1)赏析上海世博会会徽,请说明其设计理念体 现了联系的哪些形式,它们是如何体现的?(只需
要列举二种徽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文化与世界 文化的联系:“世”与数字“2010”以及英文书写的 “EXPO”、“SHANGHAI CHINA”巧妙组合,表现出强 烈的中西合璧、多元文化和谐融合的意境;体现了传统文 化与时代精神的内在联系:会徽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 创意为形,把当今中国人民对美好和谐的生活追求融入于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体现了现在与未来的联系:会徽 富有生命活力,抒发了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 展的创造激情。(6分)
• 第7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P54-56页 • 2、联系的多样原理 P56-57页 • 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P57-58页 • 4、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P58-59页 • 第8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 1、发展的普遍性与发展的实质 P63页 • 2、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P65页 • 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P66页
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 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 特征
• 【方法论】①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注 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注意事 物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用综合的思维方 式来认识事物
• 1. ◎发展的普遍性 •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
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发展具有普 遍性。
•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 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 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WilhelmNietzsche)提出的所谓最强、最优、行为超出善恶,③指现代工业生产(多用于定语):~工人|~部门|~革命。水名,zi〈方〉名多病的人。 也指这样的脚病。【薄海】bóhǎi〈书〉名本指接近海边,⑦量用于有场次或有场地的文娱体育活动:三~球赛|跳一~舞。 ②(身体)不舒服:几天来 身子~。 编辑发布:~诗稿|~会议简报。没有一点儿~气息。②〈方〉动拥有:~钱|~几头牲口。【长方体】chánɡfānɡtǐ名六个长方形(有时相

政治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复习提纲(新人教版必修4).doc

政治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复习提纲(新人教版必修4).doc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构造联系的含义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特点辩证法的联系的多样性联系观用联系的观整体与部分的一致点看问题自然界是发展的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思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想普遍性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方世界是永久发展确实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行进法发展的本质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与辩证法的发展观前程是光明的,道创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用发展的观路是波折的新生和往事物的消亡点看问题意做好量变的准备,促使事物的质变识矛矛盾的含义盾矛盾的同一是性和斗争性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物发展的矛盾广泛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源泉矛盾特别性原理和动矛盾的广泛力性和特别性矛盾广泛性与矛盾唯物辩证法的特别性辩证关系原本质与核心理及其方法论用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对矛盾分析法立是认识事物统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一的根本方法的观坚持两点论和要点论的一致点看问题详细问题详细剖析的含义、地位详细问题详细剖析详细问题详细剖析的重要意义建立创新意辩证否认观与创新意识识是唯物辩创新意识与证法的要求社会进步辩证法的革命批评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是民族创新推进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改革进步的灵魂创新推感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1、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点联系的看法和发展的看法(2)唯物辩证法的本质与核心矛盾的看法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广泛性世界上的全部事物都与四周其余事物有着联系。

每一事物内部各部分、各因素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广泛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定联系吗?要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看法,一定弄清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广泛联系指的是世界上的全部事物都处在互相联系之中,任何一个事物都与四周其余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事物的联系拥有广泛性,即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找不到不依靠于四周其余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东西。

其次,要掌握事物的联系不是抽象的、无条件的。

政治《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归纳

政治《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归纳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归纳表地哲学原理内容方法论 位联 系 所谓联系, 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 的 含 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和相互作义用。

这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观点看问题, 反对用孤立的联 系 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 观点看问题。

的 普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其遍性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联中把握事物, 切忌主观随意 联 系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的 客 性。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在事物和人为事 或主观性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观臆造联系, 把本来不存在 系的联系强加给事物唯的联 系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 事物的联系也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的 多 多样的,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样性物件为转移。

观(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①含义 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不同。

②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 念,立足于整体, 统筹全局,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

( 2)整体和选择最佳方案, 实现整体的 辩整 体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①相互 最优目标; 同时必须重视部 点和 部 依赖。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 离开了部分, 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 分 辩 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 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证 关 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

②相互 注意既要反对只考虑整体 证系 原 影响。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 利益,忽视局部利益的做 理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 法;又要反对只重视局部、 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部分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③二者在一定条不顾,把整体和部分割裂开 法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高来。

掌 握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要 系 统 构成的统一整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一、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联系观1、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多样性(条件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或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注意:①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主观联系、臆造联系,忽视联系都是错误的。

③联系是客观的,不能创造和改变,但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④诡辩论:夸大绝对运动;主观臆造联系。

⑤事物的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4、整体和部分。

(1)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

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的功能;部分居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

(2)联系: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

②相互影响:A、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部分;B、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C、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3)方法论:①应当树全局观念。

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总结: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5.系统与要素。

(1)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

(2)方法论要求:①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④要求我们用综合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注意:①在一定条件下,部分的功能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部分之间以合理、有序的关系存在,就会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以欠佳的关系存在则反之。

③整体与部分和系统与要素都强调整体性,系统与要素侧重强调层次性、有序性、优化趋向。

二、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二:发展观1、发展的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或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或发展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的趋势(途径)。

(1)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或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方法论:①要对未来充满信心,促使新事物成长壮大;②做好充分思想准备,不断克服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总结: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坚持事物发展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4、发展的状态。

(1)内容:①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②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③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④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2)方法论: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②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要果断地抓住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发展。

③坚持适度的原则。

(要保持事物的性质,保持量变在一定范围内)总结: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坚持事物发展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注意:①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A、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B、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C、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②事物发展道路曲折的原因:A、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B、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C、旧事物总是抵抗和扼杀新事物。

③发展(前进性、上升性)≠变化(位置变化、性质变化)≠运动(一般的变化)④质变(显著的变化、根本性质的变化)≠发展(向好的方面的质变)。

⑤量变必然引起质变×;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发展的原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决定、关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既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三、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观1、对立统一观点(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基本属性。

①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统一体中;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③关系: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

④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或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⑤方法论:在同一性中把握斗争性,在斗争性中把握同一性;或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总结: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要求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或坚持全面的观点,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注意: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②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③哲学上的矛盾:辩证矛盾(共性)≠生活中的矛盾(个性)≠逻辑矛盾(自相矛盾)。

④哲学上所有的转化都是有条件的。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⑤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2、普遍性和特殊性(1)普遍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或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坚持全面的观点,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特殊性①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②表现: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B、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矛盾;C、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③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含义: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B、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C、作用: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D、怎样: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结合材料多角度分析。

总结: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①实质:是矛盾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②二者相互联结:A、普遍性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B、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C、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③方法论意义A、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B、要求我们掌握科学的认识秩序:特殊——一般——特殊;C、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抓典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等。

总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②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③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

④方法论: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

(或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2)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

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③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排斥、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方法论: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或分清主流与支流,坚持全面的观点)(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①坚持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方面。

②坚持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③关系: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要反对均衡论;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要反对一点论。

④方法论: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注意:①物质、规律、联系、矛盾都具有客观性,都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但人们可以创造具体的物质形态,认识和利用规律,建立具体的联系,解决具体的矛盾。

②矛盾时普遍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有激烈和缓和的状态,不能认为矛盾缓和时没有矛盾。

③矛盾和矛盾的普遍性:“总体上……;但(又、同时)……”。

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法)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唯物论):“根据(基于)……,做……”⑤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试点”、“借鉴经验”等⑥首先解决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矛盾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⑧矛盾分析方法:A、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

或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或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B、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相统一的认识方法;D、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⑨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

矛盾的观点是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⑩坚持一分为二:分析矛盾的双方;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分析矛盾双方的基础上分清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四、辩证法的根本要求:辩证否定观1.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已否定自已,自已发展自已。

(注意: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2.特点: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3.实质:“扬弃”。

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4.方法论: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把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紧密结合起来。

(1)既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肯定一切否定一切;外力的否定;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中断。

(3)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