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A》实验课教案
构造地质学实验课件优秀课件

水平岩层地质图特点
岩层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尽量用底面界线判读该 地层);
出露宽度与地层厚度和地形坡度有关 地形坡度为90°时,出露宽度为0。
三、作业
作业本要求
实习二 用间接方法确定岩层产状要素
一、目的要求 学会在地形地质图上和用三点法求岩层产状要素, 进一步掌握岩层产状要素的概念。
二、说明
2、绘地形剖面 3、完成地质剖面 4、标绘花纹、代号
三、作业 分析凌河地形地质图 (附图1),确定不 整合接触关系并作 AB剖面图。
50 40 30
30
40 50
编制地质剖面图实例
A.
选
择
剖
P2
面
T
1 1
2 7°
线
1 :2 0 0 0
(二)三点法求岩层产状要素 求岩层产状的前提:(1)三点要位于同一层面上, 但又不在一条直线上;(2)三点的方位、相互水平 距离和标高(或高差)为已知,并且三点相距不太远; (3)在三点范围内岩层面平整,产状无变化,无褶 皱和断层。
步骤: A、求等高点 B、求倾向 C、求倾角
三、作业
附图1;附图2;附图3
剖面位置:指定或自选 图名:地质图名+)剖面代号+剖面图 比例尺:同地质图,水平与铅直比例尺同 剖面方向: 剖面放置: 地层符号及色谱(岩性花纹见附录)
3、地层柱状图 按工作区所有出露地 层的新老叠置关系恢 复成水平状态切出的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柱 子。 规格:图名;比例尺 内容:
(二)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 先看图框外内容: 图名、比例尺、图例及责任表等。从图名和图幅代号、经 纬度,了解图幅的地理位置和图的类型;从比例尺可以了解 图上线段长度、面积大小及制图精度,并可反映地质体大小 及详略程度;从图例可以了解图区地层及地质内容类型。 2. 再图框内内容: 分析地形特征:如全图内的地形、水系特点、山地与沟谷 的分布等; 分析地质内容:地层和岩体的发育情况(产状、分布、时代、 接触关系等)、构造发育情况等。 概括起来就是:先图外后图内;先整体后局部;先略读后 详读。
《构造地质学A》实验课教案

分析水平、倾斜岩层地质图
授课学时 课 型 讲授(
2 学时 ) 、实验(√)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三角板、量角器等
1.掌握分析水平、倾斜岩层地区地质图的方法; 教学目的 2.学会在地质图上求倾斜岩层的产状; 3.学会编制水平、倾斜岩层地区地质剖面图的方法。 重点:分析水平、倾斜岩层地区地质图的方法、编制地质剖面图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编制地质剖面图的方法。 1.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教材与参考资料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3.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3
3. 水平地层在图幅中的分布特征 4. 倾斜地层在图幅中的分布特征 5. 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6. 在地质图上确定倾斜地层的产状 三、编制地质剖面图 1. 剖面线的选择 2. 按照给出的比例尺准确地绘制地形剖面线 3. 绘制地质界线 4. 图的整饰
作业: 学生课外学习引导 教 师 课 后 小 结 1.编制凌河地区 A-B 地质剖面图
(1)在讲授分析水平、倾斜岩层地区地质图的方法时,一定要学生掌握分析地质图的 一般程序,这样不至于将必须分析、阅读的部分丢掉。 (2)编制地质剖面图要求按照作图的步骤和程序进行,并且在绘制过程中一定要将剖 面上反映的地质内容与平面上的地质图结合起来思考,这样有助于对地质问题的理解。
4
授课题目 教室设备与教具 教学目的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投影球、吴氏网等 1.了解极射赤平投影的概念; 2.掌握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
课
型
教学目的 3.掌握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操作方法,在吴氏网上能够准确地读出构造要素的有 关数据; 重点: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 1. 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教材与参考资料 2. 3. 4. 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何绍勋.构造地质学中的赤平投影.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一、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 1. 极射赤平投影的概念 2. 极射赤平投影的要素 3. 极射赤平投影的特点 4. 极射赤平投影的步骤 二、平面的投影 1. 大圆的投影(即通过球心的平面的投影) 2. 小圆的投影(即不通过球心的平面的投影) 3. 注意的事项 三、直线的投影 四、吴氏网 1. 基圆 2. 径向大圆弧 3. 纬向小圆弧 学时分配及备注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本节课将结合实地考察、图像资料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构造地质学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2.1地质构造形成原因及过程
-分析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探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外力作用在地质构造形成中的作用;
-探讨板块构造理论在解释地质现象和预测自然灾害中的应用。
2.4实践活动与思维训练
-组织实地考察,观察和分析地质构造现象;
-利用地质图、卫星影像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
-设计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地质学素养。
3、教学内容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3.1地质构造识别技巧
-介绍如何通过野外实地观察识别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
-讨论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与地质构造的关联性;
-分析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和作用机理;
-探索基于地质构造的地质灾害预防和减灾措施。
3.4课程总结与评价
-通过小组讨论、知识竞赛等形式,巩固学生对地质构造知识的掌握;
-组织学生撰写考察报告,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科学写作能力;
-进行课堂反馈,评估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学习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2.2地质构造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以我国典型地质构造为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华山断块山等;
-分析地质构造对地形、地貌、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习地质构造在资源勘查、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2.3板块构造理论及其应用
-深入讲解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
《构造地质学》060102实验指导书

《构造地质学》课程实验指导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用)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学期南京工业大学岩土工程实验室编2006年1月目录实习一分析地质图,作剖面图(水平、倾斜岩层)实习二分析褶皱区地质图实习三绘制和分析节理玫瑰花图实习四分析断层地区地质图实习五构造地质综合实验实习一分析地质图,作剖面图(水平、倾斜岩层)一、目的要求初步认识地质图(水平、倾斜岩层)。
学习作地质剖面图。
二、说明图名表明图幅所在地区和类型。
一般采用图内主要市镇、居民点及主要山岭、河流等命名。
如果比例尺较大,图幅面积较小,地名不为人们所知,则在地名前要写上所属省(区)、市或县名。
如《北京市门头沟区地质图》。
地质图的比例尺与地形图或地图的比例尺一样,有数字比例尺和线条比例尺。
图例是地质图上各地质现象的符号和标记,用各种规定的符号和色调来表明地层、岩体的时代和性质(见附录Ⅰ“地层代号和色谱”以及附录Ⅱ“各种常用构造符号”)。
图例要按一定顺序排列。
地层图例在前,次为代号图例,构造图例一般排在最后。
地层图例的安排从上到下由新到老;如横排,一般由左向右从新到老。
确定时代的喷出岩、变质岩可按其时代排列在地层图例相庆的位置上。
岩浆岩体图例放在地层图例之后。
已确定时代的岩体可按新排列,同时代各岩类按酸性到基性顺序排列。
构造图例,如地质界线、断层应区分是实测的还是推断的。
地形图的图例一般不列于地质图图例中。
2.图切地质剖面图正规地质图均附有一幅或几幅切过图区主要地层、构造的剖面图。
如单独绘剖面图时,则要标明剖面图图名,如周口店(指图幅所在地区)太平山-升平山地质剖面图。
如为图切剖面并附在地质图下面,则以剖面标号表示,如Ⅰ-Ⅰ′地质剖面图或A-A′地质剖面图。
剖面在地质图上的位置用细线标出,两端注上剖面代号,如Ⅰ-Ⅰ′或A-A′等。
在相应剖面图的两端也相应注上同一代号。
剖面图的比例尺应与地质图的比例尺一致。
垂直比例表示在剖面两端竖立的直线上,按海拔标高标示。
构造地质学试验教学内容要求流程及其结果

构造地质学实验教学内容、要求、流程及其结果实验一、地质图的基本知识及读水平岩层地质图1、实验目的地质图是综合、概括地反映一个地区地质概况及其发展历史的基本图件,是一个地区地质工作尤其是区域地质调查的最主要成果。
通过阅读地质图,使学生明确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地质图的内容、要素和图式规格,掌握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掌握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2、实验内容(1)了解地质图要素和图幅内容①图名命名:地区(主要城镇、居民点、山脉河流)+图件类型;②比例尺:数字比例尺和线条比例尺;③图例:地层:由新—老排列;已知时代的喷出岩、变质岩排在地层图例相应位置上;侵入岩:由新~老排列,时代未定侵入岩由酸性~基性排列;构造:地质界线、褶皱、断层、节理、劈理、岩层产状等(除断层红线外,其它线颜色为黑色)。
④责任表。
也可:左上:编图单位;右上:编号、机密;左下:负责人,编图人;右下:资料来源,制图人。
(2)掌握阅读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3)掌握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4)制作水平岩层地质剖面图。
3、实验要求通过阅读红水河或凌河地区地质图,使学生明确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地质图的内容、要素和图式规格,掌握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了解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学会制作水平岩层地质剖面图,并指出图中哪些地层是水平岩层和各时代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类型。
4、实验方法与步骤(1)阅读地质图①先阅读图框外要素:先看图名、比例尺、图例、责任表;后阅读图框内要素图,边阅读边记录地质认识:②分析图区的地形特征;③分析地层时代、层序、岩石类型、性质和岩层岩体的产状、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分析褶皱、断裂、岩浆岩及变质岩的发育情况;(2)制作水平岩层地质剖面图剖面图单独绘制时需有图名;剖面图的放置一般N(不包括0°)→S(180°)放在右端,S(不包括180°)-N(360°)放在左端;剖面图内一般不留空白,根据地表来推断出深部的构造特征;图切剖面与地质图一起时,图切剖面在地质图上的位置用细线标出,要注上剖面代号如A-B;剖面图比例尺和地质图比例尺一致,水平基线,竖线为高程;剖面图与地质图所用的地层符号,色谱应一致。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赵温霞李志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教研室2004.3.24.实习一认识和阅读地质图(水平、单斜岩层展布区)学时:4(课堂学时)╋4(自学学时)═8学时一.目的要求1. 初步建立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图式规格;2. 学会读图的一般步骤及方法;3. 厘定不整合类型并描述其特征;4. 掌握不同产状之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出露特征;5. 于地形地质图上求解面状构造(岩层)产状要素;6. 利用“三点法”求解面状构造(岩层)产状要素;7.学会制作图切地质剖面图。
二.作业:1. 读凌河地形地质图(附图1),分析该区地形地貌表现特征;2. 总结凌河地区水平岩层和倾斜岩层出露特征(后者用“V”字形法则);3. 按练习与思考题的要求(P220——1)完成附图1作业;4. 在凌河地形地质图(附图1)上制作图切地质剖面图(沿A——B线);5. 按练习与思考题的要求用三点法求岩层产状要素(P221-3-①,附图3);三. 要求:1.读图前先着色。
2.交作业:①文字报告500—800字;②图件3份——附图1、附图3、图切地质剖面。
3.交材料费,1元/人,以班为单位→612室肖军老师(女)。
四. 实习步骤:1. “V”字形模型示意及“V”字形图图示;2.讲授“目的要求”之1、2条:地质图的概念,成图原理及方法;3.带读附图1,附图3;4.用间接法求岩层产状⑴在地形图上求岩层产状(附图1、图16-1)讲解示范步骤:以立体图或模型示倾斜岩层,有100、150m不同高程走向线位于其上,用一简单三角关系可以看出其产状关系,即沿层面作垂线AC,则倾斜线AB线与其水平投影线AC之夹角а为岩层倾角,CA即为岩层倾向,Ⅲ——Ⅲ为150m走向线,Ⅱ——Ⅱ为其水平投影线,BC为二走向线高差;将该三角形置平,其关系不变,B C1即为B C,仍为其高差(图16-1),а1即为а,CA仍为倾向,皆可用量角器和直尺直接度量。
构造地质学教案

《构造地质学》教案第七章断层(10-14)一、本章安排●共授课5次,计10学时。
分别为:断层概论、伸展构造、逆冲推覆构造、平移断层、韧性断层●实习课●每堂课首先讨论、复习前面已经涉及的与应力、应变、变形有关的概念;然后作本节课程主要内容介绍,最后小结并布置思考讨论题二、本章主要内容、要点1、主要内容断层的形成机制//断层岩//断层识别//伸展构造及重力滑动构造//剥离断层与变质核杂岩体//逆冲推覆构造//推覆与滑覆的对比和鉴别//走滑断层//拉分盆地//花状构造//韧性剪切带及剪切动向的判别2、本章要点断层的形成机制(Anderson模式, Hafner模式)断层的识别标志伸展构造的概念和伸展构造的类型剥离断层、变质核杂岩、重力滑动构造的构造特征和构造组合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相关名词及几何图形推覆构造与滑覆构造的对比和鉴别走向滑动断层的内部应力状态(外部作用力和内部应力状态的关系和区别)走向滑动断层的伴生褶皱和相关构造拉分盆地、花状构造的基本概念韧性剪切带的几何特征和构造特征糜棱岩的形成机制、糜棱岩系列及其分类、糜棱岩的识别三、授课内容第一节断层概论❖(一)概述断层的定义研究断层的意义●几何要素和位移断层几何要素断层面/带/线(形态)断盘位移直移/旋转滑距(在断层面上,实际滑移距离)总滑距走向滑距倾斜滑距水平滑距-总滑距在水平面投影断距●断层分类方案涉及到:①地质背景②运动方式③力学机制④各种几何关系与有关构造几何关系◆与岩层走向的关系1.走向断层、2.倾向断层、3.斜向断层、4.顺层断层◆与褶轴/区域构造线关系1.纵、2.横、3.斜两盘相对运动◆正◆逆——逆冲,<30°,>5KM构造窗/飞来峰(12-5)◆平移◆组合命名:平移-正断层;逆-平移断层◆枢纽断层(12-6)❖(二)断层形成机制●断层形成机制涉及到:①破裂的发生和断层的形成②断层作用与应力状态③岩石力性④断层作用与形成环境的物理状态●断层的形成作用据电镜观察,羽状微裂隙多为张性。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一、实习目标1. 理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地质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
3. 学会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地质测量。
4. 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
5. 掌握构造地质学野外数据采集和记录方法。
二、实习材料与设备1. 地质图和地形图。
2. 地质罗盘。
3. 野外调查记录本。
4. 岩石和构造标本。
5. 登山鞋、雨具和防晒用品等。
三、实习内容和步骤1. 实习前期准备:学习构造地质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实习地点的地质背景。
2. 实习第一天:学习地质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熟悉实习地点的地形地貌。
3. 实习第二天:学习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地质测量,掌握测量原理和方法。
4. 实习第三天:识别和描述实习地点的地层、岩石和构造特征,采集地质标本。
5. 实习第四天:分析实习过程中采集的地质数据,编写实习报告。
四、实习评价1.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构造地质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地质图阅读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
3.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地质测量的能力。
4.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识别和描述地质构造的能力。
5.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野外数据采集和记录的准确性。
五、实习注意事项1. 实习期间要注意安全,遵守实习规定,听从指导教师安排。
2. 实习过程中要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不破坏地质景观。
3. 实习期间要尊重他人,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实习任务。
4. 实习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操作,积极参与,勤于思考。
5. 实习报告要真实记录实习过程和观测数据,严禁抄袭。
六、实习任务分配1.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5人。
2. 实习任务:每组负责实习地点的某一特定区域的地质调查和构造分析。
a. 读取和分析该区域的地质图和地形图。
b. 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地质测量,记录测量数据。
c. 识别和描述该区域的地质构造,采集相关地质标本。
d. 分析实习过程中采集的地质数据,编写实习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授课题目 教室设备与教具 教学目的
实习六
褶皱几何要素赤平投影
授课学时 课 型 讲授(
2 学时 ) 、实验(√)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吴氏网、三角板等
掌握褶皱几何要素在赤平投影图上的特征和求解方法。 重点:褶皱几何要素在赤平投影图上的特征和求解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褶皱几何要素在赤平投影图上的求解方法。 1.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教材与参考资料 3.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何绍勋.构造地质学中的赤平投影.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
10. 已知两个面的产状,求这两个面的平分面产状
作业: (1)一岩层的产状为 N40E,60SE,求在东西直立面上的视倾斜。 (2)一岩墙的产状为 N30E,45SE 与一产状为 N45W,40NE 的岩层相交,求(1)交线的 倾伏; (2)岩墙在岩层上的侧伏角; (3)岩层在岩墙上的侧伏角。 学生课外学习引导 教 师 课 后 小 结
3
3. 水平地层在图幅中的分布特征 4. 倾斜地层在图幅中的分布特征 5. 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6. 在地质图上确定倾斜地层的产状 三、编制地质剖面图 1. 剖面线的选择 2. 按照给出的比例尺准确地绘制地形剖面线 3. 绘制地质界线 4. 图的整饰
作业: 学生课外学习引导 教 师 课 后 小 结 1.编制凌河地区 A-B 地质剖面图
1
五、吴氏网的使用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面的投影 线的投影 已知一个面的产状,求该面的法线 已知两个面的产状,求这两个面的夹角 已知一个面上直线的侧伏,求该直线的倾伏 求包含两条已知直线的平面产状 求两条已知直线的夹角 求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的夹角 求两条已知直线的平分线产状
(1)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相对较难,对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理解极射赤平投 影的两个步骤和投影方法,用投影球辅助教学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操作方法,应该是充分理解极射赤平投影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首先依据立体几何学所学过的面、线在空间的位态及其几何关系的综合分析,然后将地 质体的面、线投影到吴氏网上,最后在吴氏网上经过基本操作完成题目的要求。 (3)在完成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操作之前,必须要经过立体几何学的空间思考,切不 可开始就进行盲目操作。
作业: 1. 《构造地质学》教材中的附图 5 为一煤田勘探区地形地质图,分析该图并回答下 列问题: (1) 分析 Z、Y、P、O、N、M、L 的新老顺序和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 (2) M、N 之间的粗实线为煤层的露头线,求煤层和不整合面的产状; (3) 从 A、B、C 三点竖直向下打钻,是否能打到煤层?为什么?如果能打到煤 层需要打多深才能见到煤? 学生课外学习引导 教 师 课 后 小 结
教
(2006~ 2007 学年
案
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 构造地质学(实验课) 班 级: 610501~ 610504 班 教 研 室: 构造地质学教研室 任课教师: 刘 志 宏
地球科学学院制
实习一、二 授课题目
极射赤平投影的原理 授课学时 与基本操作 4 学时 讲授( ) 、实验(√)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投影球、吴氏网等 1.了解极射赤平投影的概念; 2.掌握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
课
型
教学目的 3.掌握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操作方法,在吴氏网上能够准确地读出构造要素的有 关数据; 重点: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 1. 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教材与参考资料 2. 3. 4. 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何绍勋.构造地质学中的赤平投影.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一、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 1. 极射赤平投影的概念 2. 极射赤平投影的要素 3. 极射赤平投影的特点 4. 极射赤平投影的步骤 二、平面的投影 1. 大圆的投影(即通过球心的平面的投影) 2. 小圆的投影(即不通过球心的平面的投影) 3. 注意的事项 三、直线的投影 四、吴氏网 1. 基圆 2. 径向大圆弧 3. 纬向小圆弧 学时分配及备注
实习四
在地质图上求地层的 厚度和埋深
授课学时 课 型 讲授(
2 学时 ) 、实验(√)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三角板、量角器等
1.学会在地形地质图上用三点法求倾斜岩层的产状、埋藏深度; 2.掌握在地形地质图上熟练地求出倾斜岩层产状、厚度的方法。 重点:在地形地质图上熟练地求出倾斜岩层产状、厚度的方法。 难点:在地形地质图上熟练地求出倾斜岩层的厚度。 1.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
授课题目 教室设备与教具
实习三
分析水平、倾斜岩层地质图
授课学时 课 型 讲授(
2 学时 ) 、实验(√)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三角板、量角器等
1.掌握分析水平、倾斜岩层地区地质图的方法; 教学目的 2.学会在地质图上求倾斜岩层的产状; 3.学会编制水平、倾斜岩层地区地质剖面图的方法。 重点:分析水平、倾斜岩层地区地质图的方法、编制地质剖面图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编制地质剖面图的方法。 1.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教材与参考资料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3.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一、褶皱枢纽的赤平投影特征和求解方法 1. β 图解法:同一层面可以测量许多不同的产状数据,根据它 们投影的大圆都应该交于同一点,即褶皱的枢纽。 2. π 图解法:一个圆柱状褶皱面的法线位于同一平面上,即 π 平面,π 平面的赤平投影大圆为 p 圆,π 圆的法线投影点为 褶皱枢纽。 3. 根据褶皱面及其上面擦痕的产状,求褶皱枢纽的产状。 二、褶皱轴面的赤平投影特征和求解方法 1. 已知褶皱枢纽和轴迹,求轴面产状。 2. 对称褶皱的轴面平分褶皱的两翼,褶皱两翼的平分面为褶 皱的轴面。 一、 课堂练习 1. 求下列褶皱枢纽的产状及枢纽在两翼的侧伏角: (1) 两翼产状:50°∠20°和 0°∠50° (2) 两翼产状:120°∠80°和 20°∠70°
5
三、求倾斜岩层的厚度 1. 前提:有一张大比例尺地质图;在一定范围内岩层产状稳 定;研究区没有断层、褶皱干扰。 2. 实例: (1) 同一等高线与倾斜岩层的顶、 底面相交, 求岩层的厚度。 (2)不同高程等高线与倾斜岩层的顶、底面相交,求岩层的 厚度。 3.课堂练习:求凌河地区地形地质图中的 C1 厚度。
6
授课题目 教室设备与教具
实习五
2 学时 ) 、实验(√)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三角板、量角器等 1.掌握分析褶皱地区地质图的方法;
教学目的
2.学会在地质图上认识、分析褶皱的形态组合特征及形成时代 3.掌握编制褶皱地区地质剖面图的方法。 重点:分析褶皱地区地质图的方法、编制褶皱地区地质剖面图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材与参考资料
2001,1-280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一、三点法求倾斜岩层的产状 1. 前提:有一张大比例尺地质图;在一定范围内岩层平直; 研究区没有断层、褶皱干扰;至少知道三点的埋深,且三 点不共线。 2. 原理: (1)在同一倾斜岩层的最高点与最低点的连线上可 以找到一点,其高程与中间点的高程相同,连接二点就可 以得到倾斜岩层的走向线; (2)过最高点或最低点作一走 向线,由于知道两走向线之间的距离和高差,从而就可以 求出倾斜岩层的产状。 3. 实例:例如:A、B、C 为同一倾斜岩层上标高 460m、360m、 和 160m 的三个点,求岩层的产状(图略) 。 4. 课堂练习:在“松溪地形地质图”上,已知某赤铁矿层为 一产状稳定的倾斜岩层, 有三个钻孔各见矿深度为 ZK260m; ZK340m;ZK580m,用三点法求倾斜矿层的产状。 二、求地面某一点处倾斜岩层的埋深 1. 前提:有一张大比例尺地质图;在一定范围内岩层产状稳 定;研究区没有断层、褶皱干扰。 2. 实例:如图,已知矿层的产状为 90<30,求矿层在 B 点的埋 深。
(1)在讲授分析水平、倾斜岩层地区地质图的方法时,一定要学生掌握分析地质图的 一般程序,这样不至于将必须分析、阅读的部分丢掉。 (2)编制地质剖面图要求按照作图的步骤和程序进行,并且在绘制过程中一定要将剖 面上反映的地质内容与平面上的地质图结合起来思考,这样有助于对地质问题的理解。
4
授课题目 教室设备与教具 教学目的
(1)在地形地质图上,用三点法求倾斜岩层的产状、埋藏深度、厚度,是一个立体几 何学原理与正投影方法相结合的问题,这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空间思维和与平面表示方法 相互转换相结合的能力,所以在讲授时应该逐渐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思考,不能只是讲授 方法。 (2)要求学生课后自己阅读相关的知识,练习课堂讲授的内容,训练自己空间感和空 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编制褶皱地区地质剖面图的方法。 1.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教材与参考资料 2001,1-280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一、分析地形地貌 二、分析地层层序和接触关系 三、分析褶皱的基本特征 1.地层组成情况; 2.褶皱的横剖面; 3.褶皱的纵剖面; 4.平面 四、褶皱形成的应力方式 五、褶皱的形成时期 六、编制褶皱地区剖面图应注意的问题 1. 剖面切过不整合面时,先画不整合面以上的地层和构造; 2. 剖面切过断层时,先画断层; 3. 绘制褶皱时,先从褶皱的核部开始,逐次向翼部进行,并表 示出次级褶皱; 4. 褶皱同一翼的相邻岩层倾角相差较大、并且为整合接触,按 照同一岩层厚度基本相等的原则绘制; 5. 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斜交时,将地层的倾角换算成似倾角; 学时分配及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