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9.2《溶解度》(第1、2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9.2 溶解度》教案(1)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9.2 溶解度》教案(1)人教新课标
版
教学目标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
绘制溶解度曲线。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实验准备
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设计
巩固练习(投影)。
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1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60 ℃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2下列有关NaCl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A20 ℃时,18.0 g NaCl溶解在5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20 ℃
B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
36.0 g
C20 ℃时,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20 ℃时,NaCl的溶
解度为36.0 g
D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20 ℃时,NaCl
的溶解度为36.0 g。
(教师巡回指导后,请学生代表说出答案,简单点评)
-----如有帮助请下载使用,万分感谢。
2020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9.2.2 第2课时 溶解度(教学设计)

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列表法、作图法两种方法处理溶解度数据,了解溶解度变化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探究溶解度曲线
三、教学难点
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坐标纸。
五、教学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9.2《溶解度》教案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意义,会初步解释溶解度。
(2)学会阅读溶解度曲线,会解读溶解度曲线上的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或者溶解度表格,解释一些常规的生活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的学习,把日常生活和化学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溶解度的定义及四要素
2.溶解度曲线。
难点:
1.溶解度概念的建立。
2.溶解度曲线以及相关问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式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媒体】多媒体
【授课教案】
学生先进行自行思考,再进行小
作业布置:
导学案上的课后作业。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四要素(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组成和变化。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2.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解读,溶解度与溶液组成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内涵。
2. 运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解度的变化。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量筒、搅拌棒、固体溶质、溶剂。
2. 课件:溶解度曲线图、相关动画。
3. 教学资源:溶解度实验报告单、问题讨论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溶解度。
2. 探究溶解度概念实验演示:在不同温度下,观察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3. 讲解溶解度四要素解释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的含义。
4. 绘制溶解度曲线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5. 应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解度曲线与溶液组成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溶解度的概念及应用。
7. 作业布置设计一道关于溶解度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溶解度的概念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9. 课后反思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操作技能,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掌握溶解度的基本单位(克/100克溶剂)和表示方法。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3. 理解溶解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七、教学过程1. 溶解度的基本单位讲解溶解度的单位(克/100克溶剂)及其表示方法。
2. 溶解度曲线的比较展示多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分析并比较它们的溶解度。
初三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1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
2、了解两种常见的结晶方式。
3、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和转化。
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和转化。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区别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重点讲解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
2、结晶方法
3、海水晒盐
1、通过分析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实验分析饱和与不饱和的转化
2、通过阅读课本,找出两种结晶方式
3、了解海水晒盐过程
使知识的学习变得简单,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难点突破。
课堂
总结提升
精选练习,回顾知识点
【总结、思考】
对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把握其重点。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及一定的结构框架。
导入新课
【故事】
妈妈:“已经很甜了,再加也不能变甜了。”
女孩:“为什么呀?”
观看,思考
由学生熟悉的喝糖水故事引入亲切自然,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出示目标
口述学习目标
识标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其明确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实验探究
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实验
学生进行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归纳总结
引导归纳
学生归纳影响溶液饱和的因素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重点讲解
【设问】:饱和溶液的定义
《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教案掌握溶解度对于学习化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份名为《溶解度》的教案,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溶解度的知识。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以及其影响因素;2.了解公式C= n/V的含义,能够使用该公式计算溶液的浓度;3.掌握溶质中解离出溶解度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2.掌握公式C= n/V的应用;3.学会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1.如何解释溶解度的概念,以及其与温度、压强等因素的关系;2.如何正确计算溶液的浓度以及溶质中解离出溶解度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导入、讲解和练习。
1.导入教师可以使用洛阳玻璃花的实例来引起学生对溶解度的兴趣。
或者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化学实验现象,如溶液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
2.讲解2.1 概念讲解讲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如温度、压强和溶质种类等,可以结合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
2.2 公式的讲解通过实际案例,教师可以讲解公式C= n/V的应用方法。
同时,需要向学生讲解浓度和摩尔浓度的区别,并在讲解中举例操作。
2.3 溶解度计算讲解如何计算溶解度,可以通过实际计算溶解度的过程来进行。
需要向学生讲解溶解度的计算方法,同时需要教授溶解度计算过程中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练习为了检测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组织练习环节。
练习分为定量计算和定性描述两种。
定量计算环节可以让学生亲自计算溶解度或浓度,而定性描述环节可以让学生描述一些溶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度。
四、教学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手段:1.展示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2.提供适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3.使用多媒体工具来呈现教学内容;4.引导学生自我探究。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课题2 溶解度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

《课题2 物质的溶解度》
一、教学设计思想
上节课介绍了物质的溶解性,已经了解了不同的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溶解情况不相同。
这节课溶解度是继物质溶解性后,怎样精确地衡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
通过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比较,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通过比较表格列数据和曲线查数据的不同,会画出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含义。
(2)学会区分物质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3)知道溶解度曲线,并会根据曲线查找相应的溶解度。
2、过程与方法
(1)在掌握物质溶解性的基础上,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并能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结合数学曲线思想下,学会画溶解度曲线,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物质定性、定量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溶解度五要素。
四、教学用品
媒体:投影
五、教学过程。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的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溶质)。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溶解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溶解度的四要素及其关系。
3. 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4. 生活中的溶解度现象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解度的定义、表示方法及溶解度四要素。
2.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及其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讲解、讨论、练习等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
3. 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溶解现象,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溶解度的定义、表示方法,以及溶解度四要素的关系。
3. 实践: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变化,绘制溶解度曲线。
4. 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曲线的作用。
5. 应用:举例说明溶解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溶解度与洗涤剂的选择、药物溶解度与疗效等。
6. 练习:布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溶解度四要素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实验报告、课后习题等方式进行评价。
2. 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问题分析、生活应用等方面的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溶解度在化学工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2. 介绍溶解度相关的化学原理,如溶质溶剂相互作用、溶解度平衡等。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温度计、溶质、溶剂等。
2. 多媒体课件:溶解度定义、溶解度曲线、生活实例等。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检查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掌握程度如何。
2. 针对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十、课后习题:1. 简述溶解度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9.2《溶解度》(第1、2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
1、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能初步区分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这两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
【学习重点】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学习难点】学会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区分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这两组概念。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自我,我沉着!)
1、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A.矿泉水
B.油水
C.泥水
D.蒸馏水
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 B.无色澄清液体一定是溶液
C.只有固体能作溶质 D.外界条件不变时,食盐溶液中食盐会从水中分离出来。
3、下列物质加入水中,吸收热量的是()
A.硝酸铵 B.氢氧化钠 C.浓硫酸 D.生石灰
4、取少量汤进行品尝就可知道整锅汤盐味如何,是因为溶液具有_________(填一条性质)。
5、洗涤剂能洗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汽油能洗涤油污是因为汽油。
二、先学(充实自我,我自强!)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1、学生实验:向50 mL 的小烧杯中加入10mL蒸馏水,进行如下实验(每次实验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将现象和结论填入表格中。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1、学生实验:向50 mL 的小烧杯中加入10mL蒸馏水,进行如下实验(实验1-4,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将现象和结论填入表格中。
3、知识架构:
①②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①②③
三、后教(完善自我,我能行!)
1、引导学生分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注意点:
(1)只有指明“”和“”,“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2)饱和溶液只是对于溶质而言的,对于溶质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2、教师实验:常温下,将2克氯化钠加入10克水中,将0.1克熟石灰加入10克水中。
现象:2克氯化钠在10克水中溶解,溶液较但形成的是溶液;
0.1克熟石灰在10克水中溶解,溶液很,但是形成的是溶液。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下,饱和溶液溶液比不饱和溶液。
四、巩固(测试自我,我细心!)
1、下列哪些方法能使20℃时的10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A加入硝酸钾晶体 B蒸发水分 C降低温度 D加入水
2、能证明某KCl溶液在20℃时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的方法是()
A.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少量水,结果溶液变稀;
B取少量该溶液,降温到10℃时,有晶体析出;
C.取少量该溶液升温,无晶体析出;
D.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KCl晶体,晶体不再溶解。
3.蒸发食盐水中的或往溶液中加入都能使不饱和食盐水变成饱和食盐水;往饱和食盐水中
加入可使其变成不饱和食盐水。
4.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钾固体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该溶液仍然是;如果加入的是少量的水,搅拌后,则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该溶液是。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溶质较多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有固体溶质与溶液共存的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该固体溶质的饱和溶液
C在饱和溶液里,再加入任何溶质都不能溶解
D在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入这种溶质,溶液质量随之增大
【学(教)后记】
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知道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2、了解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3、学会绘制并初步使用溶解度曲线。
【学习重点】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知道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学习难点】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自我,我沉着!)
1、20℃时,向100g水中不断加入KNO3固体,充分搅拌后过滤,称量所得溶液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试分
析下列四组溶液哪些是饱和溶液()哪些是不饱和溶液()
2、欲将某温度下的KNO3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A.加入KNO3晶体B.加水 C.降低温度 D.恒温蒸发水分
3、证明某硝酸钾溶液是20℃时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二、先学(充实自我,我自强!)
(三)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1、讨论: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10 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的质量是否相同?
2、知识架构:
固体溶解度:在下,某固态物质在克溶剂中达到状态时
所溶解的。
(四)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20℃时)
( ) ( ) ( ) ( ) +++
0.01g 1g 10g 溶解度
(五)溶解度曲线
1、教师简单介绍方法,学生结合表9-1分组绘制NaCl、KNO3的溶解度曲线,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展示交流,分享快乐,结合学生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及教材中图9-12,分组讨论书本37页的讨论题,进行成果交流。
2、知识架构:
溶解度曲线: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画出的表示物质溶解度随
温度变化的曲线。
意义:(1)通过溶解度曲线可判断某物质在一定下的溶解度。
(2)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或溶解度的大小。
(3)溶解度曲线反映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的变化规律。
①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_______ ;
②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如_______ ;
③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_______ 。
三、后教(完善自我,我能行!)
1、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
条件:
四个要素标准:
状态:
单位:
[例1]下列有关NaCl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A、20 ℃时,18.0 g NaCl溶解在5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18.0 g。
B、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C、20 ℃时,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NaCl的溶解度为36.0
D、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2、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内因:
影响因素
外因:
固体溶解度除了与有关外,只与有关,
而与的质量无关。
四、巩固(测试自我,我细心!)
1、在20℃时,5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能溶解A30g。
若在20℃时在50g水中加入25gA,则此溶液是溶液,再加入10gA充分溶解,所得的溶液是溶液。
2、“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
对溶解度的含义,判断下列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
A.100g水溶解36g食盐恰好能配成饱和溶液
B.200C时,100g食盐饱和溶液里含有36g食盐
C.200C时,把136g食盐饱和溶液蒸干,可得到36g食盐
D.饱和食盐水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36:100:136
3、在3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A物质5g,在60℃时50g水最多能溶解B物质10g则()
A.A的溶解度比B大 B.B的溶解度比A大 C.二者的溶解度相等 D.无法比较
4、在20℃时,50g水最多溶解0.8g的某物质,则该物质为()
A.难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易溶物质
5、已知在60℃时,100gKNO3溶液加热蒸发后,得到50g晶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60℃时KNO3的溶解度为50g
C.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00g D.无法计算它的溶解度
【学(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