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茶文化历史

合集下载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据说中国神农氏的帝师神农尝试了一种植物的叶子后,发现它具有药用价值。

这种植物就是茶叶的原始植物,也被称为茶树。

神农尝试的叶子变成了茶叶的原型,他还发现通过煮茶叶能够杀菌消毒。

茶树的种植最早是在中国的云南地区,然后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

茶的种植和制作过程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茶叶种类和制作工艺。

在中国的隋朝(公元581-618年)和唐朝(公元618-907年)时期,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茶叶开始成为一种受欢迎的饮料,人们开始赋予茶叶更多的意义。

到了宋朝(公元960-1279年),茶文化进一步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盛行于各个社会阶层,包括文人、官员和平民。

人们开始用茶来表达对友情的赞赏和感激,茶也被用于表达对美的追求和自然之美的欣赏。

在明朝(公元1368-1644年)和清朝(公元1644-1912年)时期,茶文化达到了顶峰。

这两个时期茶叶的贸易和传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出现了茶楼、茶馆等茶文化的场所,人们开始用茶作为社交的媒介,茶艺表演也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近代以来,中国茶文化受到了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

1840年的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动,传入了西方的咖啡、红茶等饮料。

这些外来文化对中国茶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中国茶文化依旧保持了独特的地位和发展。

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茶叶贸易的发展和茶文化的全球传播,中国的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中国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各类茶叶成为了国际市场的热门商品。

总的来说,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丰富多彩,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和演化。

茶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茶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在世界茶文化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1.传说时代(公元前2737年):相传,中国的茶文化起源于公元前2737年的秦朝时期。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中国皇帝神农氏喜爱饮茶,并
将茶树视为一种药物。

2.唐宋时代(公元618年-1279年):唐宋时期,茶叶开始成为一种
重要的商品,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唐代的陆羽著有《茶经》,成为中国
茶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3.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1644年):明朝时期,茶文化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茶叶的种植技术不断提升,茶文化开始与中国传统文
化相融合。

4.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1912年):清朝时期,茶文化达到了巅峰。

清代的茶叶制造技术和茶叶饮用方式成为后来中国茶文化的基石。

5.近代以后:近代以后,茶文化遭遇了一些挑战和改变。

在19世纪
末20世纪初的中国茶叶国内外市场滞销,产量大幅下降。

但在近几十年
的开放中,茶叶行业逐渐恢复并发展壮大,茶文化在中国的地位重新凸显。

总的来说,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神农氏时期开始,经过了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酝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现代茶文化。

茶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仅是饮品,更成为
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标志。

茶道、茶艺、茶叶制作等相关文化形式也得
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国际上,中国茶文化都以其
独特的魅力吸引人们的关注。

中国茶文化介绍

中国茶文化介绍

中国茶文化介绍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孕育了独特的中华文化。

茶是中国的文化代表之一,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喜欢品茶。

茶文化因国而异,各国各有千秋。

中国茶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礼仪。

一、茶历史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

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

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

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二、茶百科茶,属于山茶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植株高达1-6米。

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广泛栽培。

茶树叶子制成茶叶,泡水后使用。

茶树种植3年就可以采叶子。

一般清明前后采摘长出4-5个叶的嫩芽,制作茶叶质量非常好,属于珍品。

广泛流行于世界的保健饮品,起源于中国。

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汉人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茶的最早发现与利用,是从药用开始的。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三、茶道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

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大力宣扬“仁”即爱人的忠恕之道的同时,强调“仁”的实行要以“礼”为规范,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并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治国理念。

这些思想,造成儒家以中庸为核心的思想文化体系,并形成影响人类文化数千年的东方文化圈,当今包括全世界华人、华裔、日本、韩国及东南亚诸国都从儒学中寻找真理。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是茶的故乡,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茶文化在中国从古至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饮品的象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茶的起源开始,探讨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一、茶的起源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相传中国古代神农氏发现了茶树。

神农氏是远古时期的传说人物,被认为是农业和草药的始祖。

神农氏发现了一株茶树,并尝试吃下茶叶,感到一种清新和提神的效果。

这就是茶的最早记载。

茶叶的发现和利用逐渐在中国各地传播,成为了民间的饮品。

二、茶的早期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茶开始在中国广泛种植与利用。

周代的《诗经》中就有茶的记载,茶被赞美为“羹藿无刍”,有勉励人心的作用。

茶的传播不仅在民间,也在宫廷中得到了大力的推动。

随着茶的流传,中国茶文化逐渐形成,包括茶具、茶艺等方面。

三、茶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融合在各个领域。

首先,在宗教方面,茶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唐代以来,茶成为了佛教修行中的重要一环。

僧人们用茶来保持冥想时的专注,并通过品茶来体验禅宗的境界。

茶的存在为佛教提供了一种平静和宁静的氛围。

其次,在文学艺术方面,茶的意象广泛出现在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中。

茶的味道、茶具的美感都成为文人雅士的标志之一。

茶道成了文人雅士交流情感、分享心得的桥梁。

茶的存在使得文人雅士们能够在品茶、煮茶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哲理。

再者,在社交方面,中国人喜欢用茶来招待客人。

无论是家庭聚会、朋友聚会还是商务场合,茶总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品茶,人们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友谊与亲近感。

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茶文化的传承是指对传统茶艺的保护与发扬,传承先贤智慧和经验。

比如,茶道的传统礼仪、泡茶的技巧等都需要世代相传,不断保持和弘扬。

茶文化的创新是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式和茶产品。

比如,精美的茶具设计、茶艺表演等都是茶文化创新的表现。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内涵。

本文将为您呈现中国茶道的历史时间表,从古代到现代,追溯茶道的起源与发展。

1. 夏朝至商周时期(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771年)- 夏、商、周时期,人们开始饮茶,把茶叶用作药物。

茶叶首次被记载在古代文献中。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得到提升,茶的品种也逐渐增多。

茶饮的习俗开始在贵族阶层中流行。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茶文化开始在士人与文人之间流行,茶馆成为他们交流思想的场所。

4. 唐朝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茶道的发展进入繁荣期,茶席文化得到普及,茶道具的制作和使用技术达到新的高度。

5. 宋朝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茶叶的种植和制作工艺进一步改善,贡茶制度开始出现。

茶文化在民间生活中扎根。

6. 元朝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茶叶的产地和制作技术得到进一步拓展,传统的泡茶方法开始流行。

7. 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明朝开启了茶叶贸易的黄金时代,茶文化迅速蔓延到各个社会阶层。

8. 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茶文化进一步发展,清朝皇室对茶道的关注和推广使茶道在宫廷上得到更大的重视。

乾隆皇帝更是精通茶道,并留下众多有关茶的诗文。

9. 近现代时期(1912年至今)- 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中得到重新重视,茶道协会成立,茶文化节、茶赛等茶艺活动频繁举办。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中记录了茶道自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茶道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茶道不仅仅是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心灵的修养与寻求内心宁静的方式。

茶道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扎根,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的历史中,不仅有了众多卓越的茶艺家,还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茶道文化,如四大名陶、茶具瓷器等,为中国茶道发展贡献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茶文化的历史传承和价值意义

茶文化的历史传承和价值意义

茶文化的历史传承和价值意义中国是茶的哈佛,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文化是中国浓缩的人文精华,它体现的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审美情趣,一种精神追求。

茶文化传播至今,不仅在中国,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承。

一、茶文化的历史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据《茶经》记载,茶源于西南地区的滇池和巴蜀地区,最早用来作为药物治病。

到了唐朝时期,茶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饮品,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到了宋代时期,茶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艺术,形成了茶道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使得茶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在茶文化的历史中,有很多著名的人物,他们为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例如唐代茶学大师陆羽,他的代表作《茶经》被誉为“茶界圣经”,为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代茶学大师宋应星和清代茶学大师陈嘉庚等人,为茶文化注入了新的思想和精神内涵,使得茶文化在不断发展之中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二、茶文化的传承茶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从一代传到另一代,更是从一种文化态度传递到另一种文化态度。

茶文化的传承需要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认识,需要有更好的传承方式和方法。

茶文化传承的核心在于:要学习传统和创新发展。

传统是指茶文化的源头、学问、技术、礼制等传统形态。

学习传统要求我们去了解古代茶学大师的著作,深入了解茶文化的传播历程,学习和掌握传统茶道和礼仪。

只有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掌握,才能真正意义上掌握茶文化的本质和精华。

创新发展是指茶文化的创造、创新、创意、创品等新生事物。

茶文化传承需要使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精致和时尚相融合,新技术和传统文化相结合。

只有创新发展,茶文化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和传承。

三、茶文化的价值意义茶文化代表着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应用,因此它具有很高的价值意义。

1.文化传承的价值意义:茶文化体现了社会的传统文化,传达着经典的思想和人类的智慧。

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千年左右的古代中国。

以下是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的主要里程碑:
1. 传说中的发现:相传公元前2737年,中国的神农氏发现了茶叶的草药功效。

他在煮水时,一片树叶飘落到了水中,水的颜色变得清澈,味道也变得香甜,于是茶叶的发现便被传说。

2. 中国的茶树栽培:在公元前8世纪,茶树开始被人们有意识地栽培和采摘。

中国的茶树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安徽等地。

茶叶的制作也开始逐渐规范化。

3. 茶的普及:茶的普及主要发生在唐朝(618年-907年)。

茶被作为一种饮品被广泛普及,并在文人墨客中流行起来。

茶馆也开始在城市中兴起。

4. 茶道的兴起:茶道是日本独特的茶文化形式,起源于中国的茶道文化。

在宋朝时期,茶道逐渐形成。

茶道强调茶的独特气质和沉静的心境,强调茶与自然的融合。

5. 茶叶贸易:在唐朝时期,茶叶开始成为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

茶叶贸易使得茶文化传入了世界各地,如日本、韩国、印度等。

6. 茶文化的发展:在明清时期,茶文化达到了巅峰。

茶艺表演、茶具制作、茶叶研究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茶文化也开始影
响其他领域,如文学、绘画等。

7. 茶文化的现代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茶文化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茶叶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茶道也逐渐被世界范围内的人们所学习和追求。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文化的元素,成为了一种独特而受人喜爱的文化形式。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是什么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是什么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是什么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那么大家知道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栽培茶树,使用茶叶的国家。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在原始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

陆羽最先在他的《茶经》中探讨茶的起源,他认为据《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及“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茶事应当开始于神农,而这种说法目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学界比较认同的是茶叶生产始于四川。

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区在汉时就大量种植茶树,甚至把茶作为贡品向西汉都长安进贡,秦汉以后茶叶开始向外传播。

对于茶文化的起源问题,各家说法不一。

陆羽有关茶起源问题的这种说法虽然存在着争议,但其中一丝微弱的信息却表明:在原始社会,人们在“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注重的是它的某些治愈疾病的“药”用之性,而没有产生文化。

有学者认为把茶作为一种文化而不是单纯的饮用真正有历史记载的应该从西汉算起。

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充分证明了西汉时茶叶市场的存在和饮茶风俗的形成。

《集古录》则提出茶文化起于魏晋,魏晋名仕以饮茶于山水来怡情养性,,形成了一种茶的名仕文化。

同时随着文人饮红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关于茶字的由来,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载,在史前期,“荼”是泛指各种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独立的“茶”字则是在发现了荼的药用价值及饮用价值之后才产生的。

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人们很容易就发现了茶类植物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药用功效。

然而,由药用汤剂发展为日常的饮料,还必须存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

巴蜀地区深处内陆,地势低凹、山岭环绕,一直是疾病和瘟疫多发的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随着饮茶习俗的普及扩展,中国茶文化闻名海内外。

在茶叶历史上,茶叶向边疆各民族传播,主要是与藏民进行茶马互易。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的茶文化历史,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

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

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灵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荼”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

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

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

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

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

“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

”(清·周蔼联《竺国游记》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

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

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

秦人入巴蜀时,见到的可能就是这种作为日常饮料的饮茶习俗。

茶由药用转化为习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随之产生了,其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

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
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可见,汉时“荼”字已有特指饮料“茶”的读音了,“茶”由“荼”分离出来,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但“茶”字的出现则是伴随茶事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直到中唐以后的事,也正符合新符号的产生后于人们的社会生活这样一种文字变化的规律。

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
“我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

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

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但多非史实。

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

《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

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

《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

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谓“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食脱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为饮茶(即茗)始于春秋时代。

然《晏子春秋》亦非齐晏婴所作,根本难以成立。

且万蔚亭辑《困学纪闻集证》卷八下云:“(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览》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载入茗事中……”虽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饮之茗。

故茗饮之事不见于经。

世又以诗之“谁为茶苦”,为饮茶
之证,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非“荼苦”之茶,不能张冠李戴。

似此春秋战国恐无饮茶之风,故《周礼·天官·家宰第一》言浆人供王之六饮,一曰水,二日浆,三曰醴,四曰凉,五曰医,六曰酉。

尚未见饮茶。

自汉以后,饮茶之记载,时有所闻,三国时吴孙皓每饮群臣酒,率以七升为限,韦曜不过两升,或为裁减,或赐茶茗以当酒(《三国志·吴志·韦曜传》),以时茶茗,恐已为招待宾客之用,不然,宴会中,何以有茶? 晋张华尝谓“饮真茶,令人少眠”(张华《博物志》),是晋亦有饮茶之风,所以茶茗之起,由来已久,宋裴汉《茶述》谓:“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宋朝)。

”固误。

《洛阳伽蓝记》谓饮茶始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尤误。

所谓饮茶之风,开始于汉魏则可,盛行于汉魏则不可,因南北朝时,此风尚未普遍,何论于汉魏,关此《茶史杂录》引逸事两则如下:齐王萧初入魏,不食羊肉酥浆,常饭鲜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萧一饮一斗,号为漏卮,后与高祖会食羊肉酪粥,高祖怪问之,对日,羊是陆畜之宗,鱼是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

唯茗不中,与酪作奴,高祖大笑,因号茗饮为酪奴,他日彭成王掘献谓萧曰:“卿明日顾我为卿设荼莒之餐(即鱼)亦有酪奴。


萧正德归降时,元义欲为设茗,先问卿于水厄多少,正德不晓其意,答日:下官生于水乡,立身以来,未遭阳侯之难,坐客大笑。

由前之说,北朝后魏京师士子,见齐王萧饮茶,引为怪异,号为漏卮;由后之说,尤养特欲为萧正德备茶,则一为少见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证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鲜卑族用物,此时饮茶,恐限于某地,行于某阶级,实非普及民众,故只能谓为饮茶之开始时期。

而饮茶风气之兴,始于唐代。

唐代民众喝茶成癖。

东坡诗云:“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这世。

”乃以今之茶为荼。

自唐以来,茶以清头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饮数碗,确成风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