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植物花色形成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蝴蝶兰成花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蝴蝶兰成花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蝴蝶兰成花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蝴蝶兰(Phalaenopsis)是一种被广泛栽培的热带兰花,具有优美的花形和丰富的花色,深受人们喜爱。

蝴蝶兰的花期长,花色丰富多样,是盆栽兰花中的主流品种之一。

蝴蝶兰的光合色素、花香成分、花色素、花发育的分子机制以及花开花时间的调控等方面的研究仍相对薄弱。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蝴蝶兰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希望可以揭示蝴蝶兰花开花的分子机制,提高蝴蝶兰的栽培质量和品质。

对蝴蝶兰的成花分子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将从蝴蝶兰光合色素、花香成分、花色素、花发育的分子机制以及花开花时间的调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蝴蝶兰的分子生物学奠定基础。

1.2 研究意义蝴蝶兰属于兰科植物中的名品,以其华丽多彩的花朵、独特的花香和迷人的色彩而备受人们喜爱。

对蝴蝶兰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这对于深入了解蝴蝶兰的生长发育机制、花香的产生机制以及花色素的合成途径都具有重要意义。

蝴蝶兰是一种重要的观赏植物,其研究不仅可以为园艺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还有助于揭示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通过对蝴蝶兰的光合色素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光合作用的特点和光合色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对蝴蝶兰花香成分和花色素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其独特的花香和花色的形成机制,对于花卉香料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正文2.1 蝴蝶兰光合色素的研究蝴蝶兰是一种受欢迎的兰花品种,其独特的花色和花香吸引了许多人的喜爱。

蝴蝶兰的光合色素研究是对其生长和发育过程的重要探索,也是了解其生物学特性的关键之一。

蝴蝶兰的光合色素主要包括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等,这些色素在光合作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光合色素对蝴蝶兰的生长和开花具有不同的影响。

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色素,它能够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能量。

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遗传分析概述

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遗传分析概述

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遗传分析概述观赏植物彩色斑纹闻名于世,是品种的生态群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最近的研究表明,这种美丽的小小斑纹是遗传学中重要的因子,通过它们可以深入了解基因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

本文旨在概述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遗传分析,探讨这些斑纹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如何用于研究基因功能及其相互作用。

观赏植物彩色斑纹是由花粉和花药组成的细微结构,可以在花瓣、叶片和花蕊表面看到。

它们的出现依赖于细胞色素的合成,它们有助于植物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并参与花粉的传播。

与其他花色素相比,彩色斑纹可以通过环境因素或食物摄入而改变。

而且,彩色斑纹具有强大的遗传特征,在不同的观赏植物中可以表现出相似的特征。

遗传学家使用植物彩色斑纹研究遗传性细胞,这些细胞又称为染色体,它们是细胞基因组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研究表明,染色体在彩色斑纹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的变异和遗传特性。

传学家还可以通过观察彩色斑纹的变化来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观察细胞色素位点在彩色斑纹中的分布,来推断它们在基因组中具有何种功能。

除了研究基因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之外,观赏植物彩色斑纹还可用于研究植物种群遗传学。

通过观察彩色斑纹的差异,研究人员可以推断植物种群中的遗传变化,从而更好地保护濒危物种和变种。

总之,观赏植物彩色斑纹是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因子,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基因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也有助于研究植物种群的遗传变化。

然而,这些斑纹的形成机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其背后的奥秘。

综上所述,观赏植物彩色斑纹是遗传学研究中重要的因子,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基因功能及其相互作用,也有助于我们研究植物种群的遗传变化。

未来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它们形成之处的奥秘,为我们的生活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观赏植物花色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观赏植物花色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观赏植物花色基因工程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观赏植物以其丰富的花色、形态和香气等特性,一直是园艺学、植物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花色作为观赏植物最直观、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其形成和调控机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过程,也对观赏植物的育种改良和新品种创制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花色基因工程已成为观赏植物研究的前沿领域。

本文将对观赏植物花色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梳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观赏植物花色基因工程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观赏植物花色的形成和调控机制,包括花色形成的生物化学途径、相关基因的功能及其调控网络等。

随后,我们将综述花色基因工程在观赏植物中的应用,包括花色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鉴定、花色基因的遗传转化与表达调控、花色基因编辑与新品种创制等方面。

我们还将对花色基因工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讨论,如基因表达的不稳定性、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问题等。

我们将展望花色基因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新技术和新方法在观赏植物花色改良中的应用前景。

二、花色形成的分子机制花色是观赏植物最引人瞩目的特征之一,其形成过程受到多种基因的调控,这些基因在分子层面上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花瓣的最终色彩。

花色形成的分子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生物过程,涉及到一系列基因的表达和调控。

花色形成的基础是花青素等色素的合成与积累。

这些色素的生物合成路径受到多个结构基因和调控基因的共同影响。

结构基因负责编码合成花青素的关键酶,如查尔酮合成酶、查尔酮异构酶等。

而调控基因则通过调节结构基因的表达来影响花青素的合成量,进而调控花色。

在分子层面上,花色形成的调控机制主要包括转录水平调控和转录后水平调控。

转录水平调控主要涉及到转录因子与靶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结合,从而调控靶基因的表达。

例如,MYB、bHLH和WD40等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在花色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牡丹花色研究进展

牡丹花色研究进展
园! 艺! 学! 报! "##$ ,%% ( $ ) :&%’% ( &%’’ )*+, -./+0*12+1/,3 4050*,
牡丹花色研究进展
张晶晶! 王亮生 ! ! 刘政安! 李崇晖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北京 &###7% ) 摘! 要:归纳了牡丹的花色、花色素组成、花色与花色素组成的关系、色斑演化、花色遗传育种的最 新进展,总结了牡丹基于色素组成的化学分类的最新成果,并就今后牡丹花色研究的努力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牡丹;花色;类黄酮;化学分类;育种;综述 中图分类号:4 $’9G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9&%A%9%H( "##$ ) #$A&%’%A#$
!"#"$% &’()$#"* +$ ,-./"0 1.-.0 !"*")0#2 .3 40"" 5".$6
I;,5D J05DK05D,L,5D M0,5D=;35D ! ,M01 I;35D,5,,5? M0 N;.5D;10
( !"#$#%& !’()%#*)+ ,)-."%,/%0(#(1(" ’2 !’()%3,(4" 54#%"0" 6*)."73 ’2 8*#"%*"0,!"#$#%& &###7% ,54#%))
"" 卷
〔 "〕 趋势。李嘉珏根据形态学特征推断西北品种群主要由紫斑牡丹演化而来 。
最早的牡丹品种多以花色命名,如‘ 姚黄’ 、 ‘ 魏紫’ 、 ‘ 一捻红’ 等。现代也有许多品种是根据 花色命名的,如‘ 蓝芙蓉’ 、 ‘ 鲁菏红’ 、 ‘ 冠世墨玉’ 等。在古代牡丹品种分类中,按花色分类是其 主要方法之一。近现代牡丹品种分类法已逐步向花色与花型相结合的二元分类法转变。根据喻衡的二

兰花花色化学及相关功能基因研究进展

兰花花色化学及相关功能基因研究进展

兰花花色化学及相关功能基因研究进展摘要:兰花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它可以作为观赏和美化环境的花卉,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花色纹理繁多、绚丽多彩。

近些年来,随着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深入研究植物花色形成及相关功能基因的分子机制,特别是兰花花色生成及其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

本文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兰花花色产生机制、色素合成途径及相关功能基因研究进展的最新情况,以期为兰花的色彩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兰花色彩;花色素;功能基因;基因组学正文:兰花是一种常见的盆栽植物,具有稳定、可靠的观赏性和装饰性,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外观美观、色彩丰富,这是由于兰花独特的花色素组成和表观遗传变异产生的。

因此,研究兰花色彩形成的分子机制,不仅是解析兰花光合色素的多样性,而且可以探究花色品种改良的新策略,为兰花的高效、经济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

近些年来,随着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深入研究植物花色形成及其相关功能基因的分子机制,特别是兰花花色生成及其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

目前,兰花色素的研究已成为植物色素研究热点之一,为兰花色彩改良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兰花色素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多种介导因子,其中包括花色素合成酶、花色素转移酶、氧化还原酶和抑制色素的可变的启动因子等。

除此之外,随着先进的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可以研究兰花色彩形成的相关功能基因,如氧化还原酶、花色素合成酶和花色素转移酶等。

例如,Tian等人报道了一种新型的氧化还原酶Gene_5247,它能够调节兰花的叶绿素含量和色泽;Yang等人报道的一种花色素转移酶Gene_QTL2能够调节兰花的花瓣色泽;Chen等人报道的一种花色素合成酶Gene_QTL1可以调节兰花花被中的色素含量。

总体来说,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兰花花色产生机制、色素合成途径及相关功能基因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为兰花色彩改良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兰花色彩改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花青素调控植物花色的研究进展

花青素调控植物花色的研究进展

花青素调控植物花色的研究进展作者:刘国元方威余春梅连博琳陈艳红钟非张健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1年第03期摘要花色是观赏植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的形成和调控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因此,了解观赏植物颜色产生的机理及其调控,为培育和改良观赏植物颜色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前提。

概述了常见花色素,尤其是花色苷的合成和种类;重点介绍了MYB转录因子调控花青素影响花色的最新研究进展,为观赏植物花色改良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关键词花色;花青素;观赏植物;调控中图分类号Q9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21)03-0001-04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3.001AbstractFlower color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ornamental plants. Its formation and regulation is affected by a serie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he understanding of mechanism and regulation of ornamental plant color production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breeding and improvement of new ornamental plant varieties.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common pigment,especially the synthesis and types of anthocyanins. It focuses on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MYB transcription factors regulating anthocyanins to affect flower color, which provides a broad background for flower color improvement of ornamental plants.Key wordsFlower color;Anthocyanidins;Ornamental plants;Regulation植物花器官尤其是花瓣的颜色多种多样,它不仅可以吸引传粉者,同时也对保护植物花粉活性、提高授粉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花卉的花色调控与色素合成研究

花卉的花色调控与色素合成研究

花卉的花色调控与色素合成研究花卉作为一种重要的观赏植物,拥有多样的花色,给人们带来了美丽与欣赏的享受。

花色的形成是通过花朵内部的色素合成与调控完成的。

本文将探讨花卉的花色调控与色素合成的研究进展,并探索其在园艺产业中的应用价值。

一、花色的基本形成原理花卉的花色是由花瓣中的色素决定的。

而色素的合成与调控是通过基因的表达调控完成的。

研究发现,花色的基本形成原理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1 色素合成基因的调控花卉花色的形成与花瓣细胞内色素的合成密切相关。

而色素的合成受到多个基因的调控。

例如,苯丙酮酸途径和异黄酮途径是两个重要的色素合成路径。

在这些途径中,关键基因的表达调控起到了重要作用。

1.2 转录因子的参与转录因子是参与花色调控的重要调控元件。

它们通过调控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影响花卉中色素合成的速率和数量。

一些研究表明,转录因子的突变或缺失会导致花瓣颜色的变化,进而影响花卉的花色。

1.3 外界环境的影响外界环境如光照、温度和营养等也会影响花色的形成。

例如,光照的强度和波长可以影响气体交换和色素的合成速率,从而改变花卉的花色。

而温度和营养则能够调节花瓣细胞中色素的合成和分解,进而影响花色的表现形式。

二、花色调控与色素合成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关于花色调控与色素合成的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的进展。

下面将以几种典型的花卉为例,介绍相关的研究进展。

2.1 角瓣花角瓣花是一种常见的花色变异性植物。

研究发现,角瓣花的花色基因是由转座子引起的。

这些转座子插入到关键基因上,干扰了基因的正常表达,导致了花色的变异。

通过研究这些转座子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人们对角瓣花的花色调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2 紫色素合成途径紫色素是一种常见的花色素。

研究发现,紫色素的合成途径主要通过苯丙酮酸及其衍生物的代谢完成。

苯丙酮酸途径中的关键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会引起花瓣颜色的变异。

通过对紫色素合成途径中基因的调控研究,可以为培育更加色彩丰富的紫色花卉提供理论支持。

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遗传分析概述

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遗传分析概述

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遗传分析概述许多观赏植物的外观上的色彩和斑纹,是其独特之处,能够给人以最大的视觉冲击和趣味。

这些植物的色彩和斑纹的确是多变的,从简单的白色、黑色、红色到复杂的斑纹。

从遗传的角度来看,这些观赏植物的彩色斑纹是由两个主要因素“基因”和“环境”所决定的。

通过对这两个因素的深入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些观赏植物的彩色斑纹的形成以及其与遗传有关的内在机制。

关于观赏植物的彩色斑纹的形成,它们的基因是最先表现出来的,而它们的形态和色彩则是由基因组决定的。

人类在长期的繁殖和选择过程中,改变了这些植物的基因组,通过对某一品种在具体的环境条件下的表现,来改变它们的遗传特征,从而使它们具有超出天然变异、超出枯燥单一的外观。

而环境因素也是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形成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它可以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使一些基因被激活或发挥作用。

例如,植物的光照是一种重要的环境因素,它可以影响到植物细胞内的光变化,从而影响到植物的彩色斑纹。

另外,气温和湿度也可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这也会影响到植物的彩色斑纹。

总而言之,植物的彩色斑纹受基因和环境双重影响,通过长期种植和选择,以求得更加独特的外观和更加鲜艳的色彩。

彩色斑纹的遗传模式并不十分清晰,不过,科学家们已经构建出了一套基本模型,来阐述基因和环境的互动性,以及它们影响彩色斑纹形成的机理。

最后,让我们看看如何通过观察、分析和搜集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遗传信息,从而更好地识别出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遗传分析,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不同品种之间的彩色斑纹的差异,以及这些品种的基因多样性。

这种方法有助于植物育种学家在植物育种过程中,精准地控制植物的彩色斑纹,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综上所述,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形成是由基因和环境双重影响决定的,并且通过遗传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深入了解植物彩色斑纹的遗传机制,为植物育种提供有效的控制方法,最终实现精准的育种,收获更加美丽的观赏植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赏植物花色形成影响因子研究进展[来源:农村信息网]花是观赏植物的主要观赏器官,花的颜色是决定花观赏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花的品质特性。

狭义的花色是指花瓣的颜色;广义是指花器官花萼、雄蕊甚至苞片发育成花瓣的颜色,也就是花叶中发育成花瓣状部分所显示的颜色。

花色的产生是经过授粉者亿万年长期选择的结果,是植物不断进化的表现。

同时,植物花色的形成也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

1 花色形成的内在影响因子1.1 花色素的种类及其变化花色与花瓣色素的种类、含量、分布以及花瓣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花色素的种类非常多,可分成类胡萝卜素、类黄酮和花青素三大类。

类胡萝卜素是胡萝卜素和胡萝卜醇的总称,一般都存在于细胞质内的色素体上,不溶于水,溶于脂肪和类脂中,以结晶或沉淀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质的质粒中,又称为质粒色素类。

胡萝卜素的种类取决于其共轭双键的位置,颜色的差异也正是由于这些双键而引起的。

类黄酮为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总称,其化学结构是以2-苯基色酮核为基础的一类物质,分为黄酮、黄酮醇、黄烷酮和花色苷等,呈现出从浅黄至深黄的各种花色。

花青素是2-苯基苯并吡喃镁盐的多羟基衍生物,化学性质与类黄酮相似,可分为花葵素、花翠素和花青素3种。

花色苷即花色素苷,由花色素和糖组成,控制花的粉红、红、蓝、紫和红紫等颜色的表现。

安田齐等认为不同色素种类及其含量的时空组合最终决定花色,但花色与花瓣所含色素的颜色并不完全相同。

曹建军等通过对不同花色的欧洲报春研究表明,欧洲报春群体含有多种花色素,单株也可含有多种花色素。

色素的颜色表现具数量效应,如当花瓣主要含花青苷时,含量低时花色为粉红,含量高时花色由红变深红至黑色。

花色苷类色素通常均一性地溶解于液泡溶液中,其通过吸附、晶化、分子堆积以及自聚4种机制来避开水的攻击,并消除“水合——去水合平衡”,从而稳定存在于细胞液中。

花色苷除大部分完全溶解外,还可分为花色苷体和花色苷液泡包涵体两类颗粒,花色苷体的存在可导致液泡的强烈色彩,而花色苷液泡包涵体的存在可增加液泡色彩的强度并导致“蓝化”。

花色素苷所带的羟基数、羟基甲基化的程度、羟基化的数目、种类与连接位置及其与糖基相连的脂肪酸或芳香族酸的种类和数目等因素都会影响花色的表达。

张圆圆等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6份观赏向日葵花色分析,在得到的9种花青苷中只有一种在所有样品中均存在,红色花系主要是矢车菊素,而在纯黄色系中则不存在。

一般随着花朵的开放其花色也存在一些变化,有时变化甚为明显。

这主要是由于植物在开花阶段物理及化学条件不同以及花色素组成及含量变化引起的。

例如:蔷薇栽培品种(Masquerade)花蕾期为黄色,初开为粉红色,盛开后变为红色。

这种花色的变化是由于初花期只生成类胡萝卜素,而当花朵开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生成花色素苷,这时花色素苷组成也出现了变化;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a L. Forma Versicolor Makino)在同一天其花色也不相同,表现为黄白——淡红——深红的变化趋势,这种黄白色花和红色花中分别以栎精糖苷和花青素糖苷为主要色素。

1.2 共着色作用共着色作用首先是由Robinson于1931年提出的。

共着色作用是指类黄酮及其它有关化合物与花色素苷一起呈现增色效应及红移,产生从紫色到蓝色的色系。

共着色现象在蓝色花系中可分为分子内共着色(即花色素苷与一个和其相连的芳香酰基间的相互作用)和分子间共着色(即辅色素与花色素苷分子非共价结合)2种。

共色素主要是本身几乎无色的黄酮或类黄酮醇物质,其与花色素苷连接后,不仅增加了花色素苷的稳定性,而且使其颜色加深,从而改变花色。

Aida 等将反义DFR基因导入蝴蝶草,发现转化株的花色素苷合成减少,黄酮和黄酮醇(此两者为助色素)含量显著提高,获得了开蓝色花的蝴蝶草,其结果表明调控花色素苷的助色素含量是花色改变的途径之一。

1.3 花瓣细胞pH值花色与花瓣细胞液pH值密切相关。

细胞液pH值发生变化,常引起花色变化,而花青苷受pH值影响最大,酸性时呈红色,中性时呈淡紫色,碱性时则呈蓝色。

Stewart等研究表明,花瓣细胞液pH值多在2.5~7.5之间,红色花的细胞液比蓝色花的酸性更强,红色花衰老时细胞液pH值比蓝色花更小,并时常伴有颜色转蓝和液泡pH值升高的现象。

Mol等研究表明,月季(Rosa chinensis)花色偏蓝或偏紫的品种,花瓣表皮细胞pH值偏高。

Tanaka等研究表明裂叶牵牛(Ipomoea nil)紫色花瓣带蓝色斑块,紫色区和蓝色区色素成份相同,但蓝色区pH值比紫色区高0.7。

Yoshida等测定绣球花(Viburnum macroce phalum)红色和蓝色花细胞的pH值,发现后者比前者高出0.8个单位。

1.4 花瓣细胞形状我们实际看到的花色并不是细胞内色素的直接反应,花瓣色素的颜色被具有各种结构的细胞所包围,从而改变了入射光线的进入。

一般认为,圆锥型可以增加入射光进入表皮细胞的比例,入射光碰到有角度的的圆锥型细胞会折射进入表皮细胞,若碰到没有角度的扁平细胞则完全反射回去,所以具有圆锥型突起的花瓣细胞可以吸收较多的光线,而使色泽变深。

Yoshida等认为花菖蒲的紫色不仅与花色素的含量有关,还受到花被表皮细胞的长度和排列顺序的影响。

Noda Ken 等研究表明,通过利用Myb基因组相关的转录因子控制细胞形状,可以改变金鱼草着色的浓度。

1.5 植物激素对花色的影响植物激素与花色的形成息息相关。

植物激素在果实着色方面研究较多,王贵处理红肉脐橙果皮后,发现两者都抑制了果皮中类胡萝卜元等用外源ABA和GA3素的积累,严重阻碍了果皮类胡萝卜素的合成,均不利于果实色泽品质的提高。

处理能提高菊花开花和衰老过程中花瓣的水分含量,陈洪国等研究表明,用GA3降低细胞质膜透性和丙二醛的含量,提高可溶性糖含量和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达到延长花期的目的。

Weiss则认为,花药产生的赤霉素转运至花瓣而发挥一定作用。

Perucka等实验证明乙烯可促进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表达,也影响类胡萝卜素的种类,从而影响花色。

1.6 金属离子的螯合如果细胞液中存在Al、Fe、Mg、Mo等重金属离子,则色素常是螫合的。

特别是花青苷,螯合后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花色,往往偏向紫色。

金属离子对花色苷具有稳定和保护作用,但其在增色的同时形成的“金属一单宁络合物”可导致褪色。

涂宗财等研究表明,金属离子Pb2+、Cu2+、Fe2+对紫甘薯花色苷均有不同程度的增色作用。

Yoshida 等在研究喜马拉雅蓝罂粟(Meconopsis horridula)的过程中,发现花色素苷、类黄酮醇与Mg2+、Fe2+的结合导致了蓝色复合物的形成。

Hayashi等从鸭跖草(commenlina communis L)中分离出一种含Mg2+的蓝色色素结晶体一鸭跖草苷。

矢车菊(Centaurea cyanus)的蓝色花是由于矢车菊琥珀酰糖苷与铁离子络合,并以黄铜醇为共色素形成的。

八仙花(Hydrangea macrophlla的花色从红色变为蓝色是因为铝离子与翠雀-3-葡糖苷结合,以3-氯原酸为共色素而形成的。

2 外在影响因子2.1 传粉者、真菌以及人为影响Harborne认为,环境中特定活跃的传粉者导致不同生态环境分布不同的花色。

而李绍文则丰富了这一理论,他认为不同地区的不同传粉者可使同一植物表现不同花色;适应能力强的植物迁到新的栖息地时可能变换花色与环境相适应。

梦繁静、汪政科认为真菌侵染和创伤可诱导植物合成类黄酮物质,它不仅使植物具有抗病功能,而且还供给花色的形成。

Ryder等研究表明,真菌侵染或者机械损伤可诱导色素合成相关基因,如查尔酮合成酶。

此外,合理的修剪和疏花等园艺措施也有助于多种植物着色。

2.2 温度、光照以及水分的影响温度是影响花色的主要环境条件,一般花青素系统的色素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

花色随温度的升高、阳光的加强而变淡。

如月季花在低温下呈深红色,在高温下呈白色。

菊花、翠菊在寒冷地区花色较温暖的地区花色浓艳。

大丽花在温暖地区栽培,即使夏季开花,花色也暗淡,到秋凉气温降低后花色才艳丽。

这与植物的生态习性也有很大关系,不同习性植物表现不同。

如落地生根属和蟹爪兰属,尤其是落地生根,品种不同,对不适环境条件的反应非常明显,有些品种在弱光、高温下所开的花几乎不着色;有些品种的某些花色变浅,但仍很鲜艳。

据Harder 等人研究,在矮牵牛蓝和白的复色品种中,蓝色部分和白色部分的多少,受温度影响很大。

如果在30~35℃高温下,开花繁茂时,花瓣完全呈蓝色或紫色;可是在15℃条件下,同样开花很繁茂时,花色呈白色。

而在上述两者之间的温度下,就呈现蓝白复色花,且蓝色和白色的比例随温度而变化,温度变化近于30~35℃时,蓝色部分增多,温度变低时,白色部分增多。

孟宪水等对现代月季的研究表明,温度主要影响花青素的浓度,对花青素的种类影响不大;低温时花青素含量较高温时多,高温也会使花色苷激素与糖结合键活性增加,而提高单宁含量与花青素结合从而影响花色。

黄蓉认为植物在适宜温度下花色艳丽且维持时间较长,温度过高或过低对植物花色都有一定程度影响。

以花青素为主的花卉,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花色艳丽。

花色素苷的合成在大多数植物组织细胞中受光的调节。

高山花卉较低海拔花卉色彩艳丽;同一种花卉,在室外栽植较室内开花色彩艳丽,这是由于光照对花青素形成有重要影响。

花青素在强光、直射光下易形成,而弱光、散射光下不易形成。

Harder等人研究指出,具蓝和白复色的矮牵牛花朵,其蓝色部分和白色部分的比例变化不仅受温度影响,还与光强和光的持续时间有关。

通过不同光强和温度共同作用的实验表明,随温度升高,蓝色部分增加;随光强增大,则白色部分变大。

孟宪水等研究认为,在弱光下玫瑰因缺乏碳水化合物而使红色变淡,不同开花期对光的敏感性也不同。

黄蓉调查显示,弱光使植物花色变浅,而充足的光照能促进固有花色形成,过强的光照则会破坏植物色素从而影响着色。

程龙军等认为各种光质均可促进花色苷的积累,以蓝光和红光效果最显著。

此外,光期长短也影响植物花瓣中花色苷的量。

适度的水分使植物保持固有花色且维持时间长,水分亏缺使花色转深,但花瓣萎焉。

在花朵开放初期喷洒适量水雾,可降低温度,增加花青素含量,使花瓣颜色加深。

2.3 矿质营养和糖类矿质离子除与花色苷鳌合影响花色外,也通过影响花色素的代谢从而影响花色。

氮肥过多会抑制花色素苷的形成并导致着色不良。

Saure在对花色素的研究中发现,K+本身使花色苷的合成不明显,但高浓度的K+可以增强低氮状态下花色苷的合成。

盂宪水等认为在现代月季栽培期间给予过多的钾肥,会使切花变蓝的情形严重。

糖类作为花色苷的组成成分也是调控花色苷合成的重要信号分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