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翻译必备
专升本必备文言文翻译题

一、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只是一味地专注于某一技艺或学问,而是要有广博的学识和修养。
”二、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已。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过量,居住不求安逸,对事情勤勉而言语谨慎,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三、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参考译文】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四、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参考译文】孔子说:“通过温习旧知识来获得新的认识,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五、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参考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我则加以改正。
”六、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参考译文】孔子说:“了解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从中得到乐趣的人。
”七、原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不担心没有地位,担心的是没有立身之本;不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而是追求让自己变得值得了解。
”八、原文: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参考译文】孔子说:“有仁德的人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
”九、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十、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常常忧虑。
”以上是专升本必备的文言文翻译题,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在翻译过程中,注意理解原文意思,准确表达,力求简洁明了。
同时,多积累文言文词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为专升本考试做好准备。
专升本语文必考题型文言文翻译

误译语法关系误译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复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单句语法关系的误译。
(一)复句例8、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误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后来,因为河水高涨船体上浮,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正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分析与对策】整个语句是一个顺承关系的复句,而“以巨舟乘涨”中的“以”字,是表示凭借的介词,应译为“利用”。
考生误认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为“因为”,将整个语句的结构关系误译为因果关系。
考生对复句结构关系的把握,必须以句意为基础,“假设”“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都是根据句意自然生成的,不可强加或误译。
而检验自己是否强加了关联词,也必须看你加的关联词在句意的表达上,是否合理。
(二)单句例7、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正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分析与对策】“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
根据语境,是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境的情状,而这种意思却是靠“终身不用”这个不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表达的,考生并没有把这层被动关系译出来。
考生犯这个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好被动句这一特殊句式。
除了这种靠语意的分析才能把握的被动句外,文言文中很多被动句是有标志的。
如“于”“受……于……”式,“为”“为……所……”式,“见”“见……于……”式等,翻译时,都要译为被动关系。
文言文翻译题常将文言特殊句式作为考查点,备考时要注意陈述句(语气词“者、也”表判断,副词“乃”“皆”“则”表判断)、倒装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等特殊句式的外在特征;解题时,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对特殊句式进行合理转换,准确翻译。
专升本必背15篇文言文

一、《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孟子·离娄上》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专升本语文文言文翻译

1、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
(晋国的公子重耳,在碰到损害的时候,晋献公派兵到蒲城去攻打他)2、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有了手下人民的拥戴,就同君父抗衡起来,没有什么比这再大的罪过了)3、以叔隗妻赵衰,生盾。
(把叔隗嫁给了赵衰,生了赵盾)4、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再像这样等二十五年后改嫁,就该进棺材了)5、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
(他们从五鹿经过,向乡下人乞食吃,乡下人给他们土块。
)6、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
(重耳抵达齐国,齐桓公把女儿嫁给他为妻,还给他八十匹马)7、怀与安,实败名。
(怀恋享福和安于现状,是足能够摧毁一个人的名誉的)8、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
(若是用他们做辅助,晋公子重耳必然能返回他们晋国为君)9、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在诸侯中间称霸,讨伐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生怕就是第一个)10、子盍蚤自贰焉。
(您何不早些表示您和其他曹国人有所不一样样呢?)12、乃馈盘飨,置璧焉。
(就派人给重耳送去一盘晚餐,把一块璧玉藏在晚餐里)13、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
(晋公子碰到流亡在外的灾祸,上天却不让晋国平定下来,大概是上天使他有时机回去做国君)14、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晋国和郑国是相同地位的国家,晋国公子经过郑国,我们原来就应好好地款待。
何况又是上天所资助的人呢?)15、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公子若是回到了晋国,那么拿什么来报答我呢)16、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双方军队在中原碰到,我必然指挥晋国军队退避九十里)17、秦伯纳女五人,怀赢与焉。
(秦穆公送给重耳五名女子做姬妾,秦穆公的女儿怀赢也在其中)18、公使让之,且辞焉。
(文公令人训斥他,而且推辞不接见)19、其出也,窃藏以逃,尽用以求纳之。
(当晋文公在外国的时候,头须盗窃了财物逃跑,用尽府财来求晋人采纳重耳回国。
)20、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介之推的母亲说:“为什么不也去求赏?这样的死,又能怨谁?”)21、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专升本课内文言文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孔子。
孔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舍瑟乎,何��乎?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坐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为我而有所拘谨。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是灾荒。
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变得勇敢,而且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曾皙:“你怎么样?”曾皙回答说:“如果是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百姓富足。
至于修明礼乐教化,那就得等待贤人君子了。
”孔子又问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但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盟、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司仪。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了,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放下瑟吧,为什么还站着不动呢?”曾点回答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水边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的想法!”。
专升本文言文字词解释

专升本文言文字词解释
嘿,宝子们!专升本文言文字词解释,这可真是个超级重要的事儿啊!就好比是打开古代文化大门的钥匙。
比如说“之”这个字吧,哎呀呀,它在文言文中那可真是用途广泛得
很呐!“吾欲之南海”,这里的“之”就是“到”的意思,你想想,这不就像
咱要去一个地方一样嘛。
再比如“其”,“择其善者而从之”,这里的“其”
就是“他的”或者“他们的”呀,是不是一下子就好理解啦!
还有“而”字,有时候表示转折,“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我我
却不生气,这“而”就像个小拐弯儿似的。
有时候又表示顺承,“温故而
知新”,温习旧知识然后知道新的,多顺溜呀!
像这样的文言文字词那可多了去了,每个都有它独特的含义和用法。
这不就跟咱生活中的各种工具似的嘛,不同的工具干不同的活儿。
咱学专升本文言文字词解释,不就是为了能读懂那些古老又有趣的
文章嘛!这多有意思呀,能让咱穿越时空,去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咱可不能小瞧了这些字词,它们可是文化的瑰宝呢!所以呀,咱得好
好学,认真记,把这些字词都装进咱的脑袋里。
这样,咱就能在文言
文的世界里畅游啦,多棒呀!
总之,专升本文言文字词解释真的太重要啦,是咱通往古代文化的
必经之路啊!。
专升本文言文单字翻译

夫专升文者,吾国之教育制度也。
此制度之设立,乃为有志之士,由专科而升入本科之途径。
然文言文,古之文字也,其中含蕴丰富,意蕴深远。
欲通古文,必先通其单字。
今吾将专升文中之文言文单字,略作翻译,以助学子之学。
一、专专者,独也。
指专一之意。
如:“专心致志。
”(专心致志)二、升升者,上升也。
指由低处向高处移动。
如:“升学。
”(升学)三、文文者,文字也。
指书写、文学、文化等。
如:“文学。
”(文学)四、言言者,言语也。
指说话、言辞等。
如:“言语。
”(言语)五、文文者,文字也。
同上。
如:“文言文。
”(文言文)六、言言者,言语也。
同上。
如:“言辞。
”(言辞)七、专专者,独也。
同上。
如:“专心。
”(专心)八、升升者,上升也。
同上。
如:“升迁。
”(升迁)九、文文者,文字也。
同上。
如:“文采。
”(文采)十、言言者,言语也。
同上。
如:“言辞。
”(言辞)十一、专专者,独也。
同上。
如:“专心致志。
”(专心致志)十二、升升者,上升也。
同上。
如:“升堂入室。
”(升堂入室)十三、文文者,文字也。
同上。
如:“文质彬彬。
”(文质彬彬)十四、言言者,言语也。
同上。
如:“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十五、专专者,独也。
同上。
如:“专攻。
”(专攻)十六、升升者,上升也。
同上。
如:“升官。
”(升官)十七、文文者,文字也。
同上。
如:“文理。
”(文理)十八、言言者,言语也。
同上。
如:“言简意赅。
”(言简意赅)十九、专专者,独也。
同上。
如:“专一。
”(专一)二十、升升者,上升也。
同上。
如:“升华。
”(升华)夫专升文之路,非一日之功,必循序渐进,勤学苦练。
以上单字翻译,虽不足以尽文言文之妙,然可作学子入门之助。
学海无涯,愿诸君在专升文之路上,勇往直前,终成一代之才。
专升本必备文言文翻译

[战国]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者必以正。
若以不教之民,随其性,则悖于道矣。
昔者,孟母,择邻而处子,能谨其家,孟母予移之;近于贾人,予去之;近于巫医,予去之;于其父,执读书,环堵而居,弗能移,予取其善也。
夫君子居必择邻,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吾师乎,吾师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劝学》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青色,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比水更寒冷。
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它的弯曲就能符合圆规画出的圆圈。
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能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划直就变得笔直,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听到古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
干国、越国、夷族和貉族的孩子,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但长大后习俗却不相同,这是因为后天的教育使他们这样的。
如果对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任由他们的本性发展,那就违背了天理。
以前,孟子的母亲,选择邻居,让她居住在孟子家,能够谨慎地管理家务,孟母就把家迁走;靠近商人,孟母就把家迁走;靠近巫医,孟母就把家迁走;靠近杀猪宰羊的场所,孟母就把家迁走;靠近杀猪宰羊的场所,孟母就把家迁走;靠近读书人,孟子跟着父亲读书,住在简陋的房屋里,孟母没有迁走,因为她认为这里有优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語文(古文部分)(1)天之道是以圣人为而不恃(是以—-因此,为—-做事,不恃—-不依靠)功成而不处(功——有成就,不处——不居功)(2)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采取军事行动)无乃尔是过与?(无乃——恐怕,过——责备,“是”将宾语“尔"提前)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陈—陈列,施展,力-能力,就-担任,列-职位,)(这里用的是演绎论证法)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危——盲人站立不稳,持—扶持,顛—盲人倒下了,摔到了,扶-—搀扶,相——搀扶盲人的人)(这里用的是类比论证法)且尔言过矣,(且—-况且,过——错误)虎兕出于柙,(兕——犀牛,柙——关野兽的笼子)这里用了类比法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同“嫉”痛恨、厌恶舍曰-—不说,欲之——我想要,辞-—托词、寻找借口)演绎论证法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故—-仍旧,服-—归服,修——完善,文德——文教德化,来之——使他们来,来——同“徠”招徕、使归顺)(3)寡人之于国也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曳-—拖着兵器)。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约束)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涂——同“途”,发—-开仓放粮,賑救饥民)对比论证法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类比论证法.(4)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旋——转变,改变自喜的面容)望洋向若而叹曰:(望洋——仰视的样子,若—-海神)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莫己若—-宾语前置,“莫若己",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dài)矣.(殆——危险)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笃--局限,时——时令)乃知尔丑(乃——才,丑—-鄙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盈——满)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已——停止,虚—-虚空)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礨空--小孔)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向—-当初)(5)大同大同选自《礼记》.《礼记》成书于西汉中期。
:丘未之逮也,(逮—-赶上)而有志焉。
”(志——记载)选贤与能,(与-举)讲信修睦。
(讲信—-谈忠信之事,修睦—修习亲爱和睦的事)男有分,(分-—尽职尽责)女有归。
(归—-嫁合适的人)大人世及以为礼,(大人——天子诸侯,世及—-世袭,父子相传,礼—-制度)城郭沟池以为固;(固——坚固)以笃父子,(笃——深化)故谋用是作,(用是-—因此)1、《大同》的主旨是什么?建立大同社会,人人和睦,各尽所能,各有所足.2、《大同》的论证方法是什么?对比论证法以修身为本《大学》指人的道德修养“小学”包括《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在明明德(明--彰明,明德——美德)在止于至善.(止—-达到)知止而后有定;(定——确定的志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齐——整治)致知在格物(致知——求知,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知无不尽)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切)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否--不行)其所厚者薄,(厚-—重视,薄——轻视)(6)好学。
力行。
知耻•好学——爱好学习。
力行—-身体力行。
知耻—-知道耻辱明辨之,(清楚地辨别)笃行之。
(笃行——忠实地执行)审问之,(审问——详细的探讨)慎思之,(慎思——谨慎思考)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行——做事,笃——笃实)果能此道矣,(果—-真的,能此道——按这个道理去做)(7)谏逐客书窃以为过矣。
(过-—错误)功施(yì延续)到今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以——凭借)杜私门,(私门—-权贵家族)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向—-当初,使-—假如,内-—同“納”)今陛下致昆山之玉,(致——获得)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是以--因此,让--推辞)故能明其德。
(明——彰明)四时充美,(充美—-富足美满)“藉寇兵而赍(ji´)盗粮”者也。
(藉——同“借",賷——赠送)用的是类比论证(8)陈情表臣以险衅(险衅-—灾难与祸患)夙遭闵凶(夙——早,幼年,闵凶—-忧患凶丧之事)行年四岁(行——年龄)祖母刘悯臣孤弱(悯——怜悯)终鲜兄弟(终—-又,鲜-—少)门衰祚薄(门——家门,祚—-福气)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期功-—近门亲属,强近——比较亲近)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应门-—照看门户,僮——少年仆人)茕茕孑立(茕茕—-孤单无援的样子,孑——孤单)形影相吊(吊——慰问)而刘夙婴疾病,(婴——缠绕)逮奉圣朝(逮—-到了)沐浴清化(沐浴—-享用,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寻蒙国恩(寻—-不久)除臣洗(xiǎn)马。
(除——授职,洗马——太子的属官)诏书切峻,(切峻—-言辞急切而严厉)责臣逋(bū)慢;(逋慢——回避怠慢)不矜名节。
(矜-—夸耀)岂敢盘桓(huán),(盘桓—-迟疑不决的样子)但以刘日薄西山,(薄——迫近)气息奄奄,(奄奄——微弱)(9)答李翊书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问——问问题,下而恭——谦虚而恭敬)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归—回归,为你所掌握,有日—指日可待的意思,不会远了)抑不知生之志:(抑-—抑或,然而,志-—志向)蕲(qi´)胜于人而取于人邪?(蘄——同“祈”,求,取于人——被别人取法)养其根而俟(si`)其实,(俟——等待,实——果实)惟陈言之务去,(陈言—-陈词滥调)待用于人者,(待—-等待,用于人——被别人取用)用与舍属诸人。
(属诸人-—取决于别人)(10)五代史伶官传序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世言晋王之将终也,(终-—临终)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官名,少牢—-祭品,有羊、猪为少牢,有牛、羊、猪为太牢,告庙——到宗庙祷告)及凯旋而纳之.(納之——将箭放回原处)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方——当时,系—-捆绑,组——绳索)函梁君臣之首,(函——作动词,用木匣装起来)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本-—考察)《书》曰:(书——指《尚书》)“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自然之理也.(自然—-当然)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细小的)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所溺—所溺爱的人和事)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对比论证法(11)答司马谏议书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操-—采取,术-—方法)虽欲强(qiǎng)聒(guō),(强聒——强作解释)终必不蒙见察,(察——昭著,理解)重(chong´)念蒙君实视遇厚,(重念——又考虑,视遇-—看待)于反复不宜卤莽,(反复——指书信往来,卤莽——同“鲁莽”简慢草率)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名义和实际)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难壬(ning`)人(难—-责难,壬人--善于巧言谄媚的人)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固—-本来,前—-事先)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恤-—忧虑,)胥(xu`)怨者民也(胥-—相与)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非特-—不仅)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法度)度(duo´)义而后动(度—-考虑,义——合适)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是——认定做的对)以膏泽斯民(膏泽——作动词用,施恩泽,膏:油,泽:雨露)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事事——做事,前一“事”动词,后一“事”名词)守前所为而已(守前所为-—墨守前人所作所为)则非某之所敢知(敢知-—敢领教)无由会晤(无由会晤-—没有机会见面)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不任——不胜,区区——拳拳,向往之至——仰慕到了顶点)(1)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通.啎wǔ】生,(寤生-—逆生,难产)亟(亟——屡次)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请制-—要制这个地方做领地,制:郑地名,又名虎牢)岩邑(岩邑-—险要的城邑)也虢叔(虢叔—-东虢国国君)死焉(焉——于此)都城(都城—-城邑)过百雉(雉——古代计算城墙长度的单位)今京不度(不度-—不合规定)非制(制-—先王的制度)也“姜氏何厌(厌——满足)【通餍yàn 】之有!姜氏欲之,焉辟【通避bì】害?既而(既而——不久)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贰于己--属二主管)无庸(无庸--不用)将自及(自及——自取其祸)。
不义不暱(昵)(暱——亲近兄长)大叔完聚(完聚——修治城郭,集结百姓,缮(缮—-修理)甲兵具(具——准备)卒乘(shèng)(乘——战车,一车四马三士七十二卒为一乘)段不弟【通悌tì】(弟——顺从兄长)克——战胜谓之郑志(志——同“誌”记载)请以遗(wèi)(遗——赠给)之若阙【通掘】地及泉,隧(做动词用,挖隧道)而相见其乐也泄泄(yì)(泄泄—-快乐)施(yì)(影响)及庄公孝子不匮(kuì)(不匮--不亏缺)永锡【通赐】(賜—-赐予)尔类(类-—同类)。
(2)冯谖客孟尝君贫乏不能自存(自存——养活自己)使人属(zhǔ,嘱托)孟尝君左右以(以——因为)君贱之也食(食——给人吃)以草具(草具——素食,没有鱼肉的粗劣饭菜)比(比-—按照)门下之客揭(揭--举)其剑,过(过——拜访)其友曰无以为家(为家—-养家)孟尝君使人给(jī,供给)其食用后孟尝君出记(记-—文告)谁习计会(习-—熟悉,计会——会计)能为文收责(责——同“债”)于薛者乎冯谖署(署——签名)文倦于事,愦(愦——糊涂)于忧(忧——忧虑),而性懧(懧-同“懦",懦弱)愚于是约车治装(约车治装-—备车马,整治行装)以何市(市-—买)而反不拊爱子其民(子其民—-以民为子)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齐放(放-—放逐)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孟尝君固(固--坚决)辞不往也遣太傅赍(jī,拿物品送人)黄金千斤被(pī,同“披”遭受)于宗庙之祟(祟-—鬼神降下的灾祸)寡人不足为(不足为——不足以有为,成不了大事)也无纤介(纤介——细小)之祸者(3)垓下之围项王军壁(壁-—在…扎营,用作动词)垓下常幸从(幸从—-得到宠爱,跟随在项羽身旁)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阙——乐曲终止为阙)直夜(当夜)溃围南出骑能属(属——随从)者百余人耳田父绐(dài,欺骗)曰所当者(所遇到的敌方)破然今卒(卒--最终)困于此今日固(固——一定)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快战—-痛痛快快打一仗)期(约定)山东(山的东面)为三处(分三处集合)汉军皆披靡(披靡——如草随风而倒,形容惊溃散乱的样子)辟易(辟易-—倒退)数里汉军不知项王所在(所在——去向)乌江亭长舣(舣——移船靠岸)船待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我——拥护我为王)吾知公长者(长着--性情谨厚的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创-—创伤)吾为若德(我给你个好处)五人共会(会-—拼合)其体,皆是(正好为一体)舜目盖(盖—-大概是)重瞳子羽岂其苗裔(苗裔--后代)何兴之暴(暴—-突然)也遂将(将-—率领)五诸侯(五诸侯——齐、赵、韩、魏、燕)灭秦位虽不终(终——到底)及羽背关怀楚(背关怀楚——放弃关中,怀归楚地)难矣(难成大事)自矜(自矜——自夸)功伐(功伐——武力征伐)奋其私智(私智-—一己之能)而不师古(师古—以古代成功的帝王为师)欲以力征经营(经营——治理)天下(4)李将军列传用(因为)善骑射秩(俸禄)八百石有所冲陷折(折--破)关及格(格——格斗)猛兽以(因为)梁王授广将军印自负(负-—仗恃)其能,数(shuò,屡次)与虏敌战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勒--约束指挥)习(训练)兵击匈奴中贵人将(将—-带领)骑数十纵(纵——奔驰)三人亡(亡--丢掉)马步行上山陈(陈——同“阵);广为人长(长-—身材高大)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所——大约)即(即—-假如)有急;用此(因此)是时会(会——适逢)暮;居无何(过了不久)居久之(过了很久)程不识故(故-—以前)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屯—-驻扎)就(靠拢)善水草屯,舍止莫(同”幕“)府省约(省约—-简略)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斥侯—-侦察侯望,安置哨兵)程不识正(正-—严格约束)部曲行伍营陈广佯(佯-—假装)死广暂腾(暂腾—-突然跳起)而上胡儿马因(顺势)推堕儿;会(逢)日暮吏当(当——判)广所失亡多广亦竟(竟--终于)射杀之;终(从生到死)广之身诸将多中(中——符合)首虏率(率——标准)行可(可——大约)数百里;射其裨将(裨将——副将)胡虏益解(益解-—逐渐松弛,解同“懈”);益治军(更加注意整顿队伍)博望侯留迟后期(留迟后期——因滞留延误未按规定日期到达)广尝与望气(望气——看面相)王朔燕语(燕语-—私下交谈)且(且——还是)固(本来)命也?将军自念(自念——自己想一想)吾诈(诈——欺骗)而同日杀之东道少(少-—稍微)回远(回远——迂回)大将军青亦阴(阴——暗中)受上诫(诫-—告诫)数奇(jī,命运不好)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失侯--因延误时间而失侯)故徙(徙——调离)前将军广固(坚决)自辞(要求辞去合并于右将军的命令)于大将军军亡(亡—-同“无")导,或(同“惑”)失道南绝(绝——横渡)幕(同“漠")大将军使长史持糒(bèi,干粮)醪(láo,酒)遗(wèi,赠送)广广未对(未对—-不回答)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对簿——对质、受审)其身正(正——合于礼)余睹李将军悛悛(悛-—同“恂",诚恳拘谨的样子)如鄙人(鄙人-—乡野之人)可以谕(谕—-同“喻”)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