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下册同步练习9说“木叶”(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后习题 第3单元 9 说“木叶” (2)

9 说“木叶”课后训练·巩固提升会应用必备知识基础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澡雪精神”一词出自“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
(《庄子·知北游》)“澡雪”即以雪洗身,“精神”即清净,以雪洗身可使思想保持纯正。
雪,色白质洁,备受文人墨客喜爱,它既是白居易“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的宁静,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的粗犷,也是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清寒,辛弃疾“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的高洁等……中华传统文化注重自我修身,讲求人格追求,古代冰雪诗词恰好传承了其洁身自好,清净纯朴,不失志节的宝贵精神。
自东晋葛洪在《抱朴子·汉过》中以“含霜履雪,义不苟合,据道推方,嶷然不群”喻一种卓尔不凡、的高尚人格开始,历代文人便一直赋予雪别样的精神亮色,南朝宋文学家鲍照就是一个。
他以雪之洁喻高尚人格,以雪之寒喻人生磨难,两者完美融合。
“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以白雪自喻,毫无隐讳地写出一种高洁独立的精神品质。
朱熹善用雪意象,凝聚了深厚的意蕴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共有四重内涵:一则表达了观雪、赏雪的休闲淡泊之志;二则流露了内心孤寂失意之感;三则抒发了在外做官求学问道,对故土与友人的深切怀念;四则牵系着家国情怀之思和收复故土的满腔热血。
中国传统文人澡雪而精神,其道德修养和文化,至今依然散发出灿烂而持久有力的光芒。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神智独立不群典型品位B.神志独行其是典范品味C.神志独立不群典范品位D.神智独行其是典型品味解析:神智:精神智慧。
神志:知觉和理智,“志”是指人的志气、意志、意识。
此处是说清扫人的精神、意识等,应选“神志”。
独立不群:指坚守志操,不同流俗。
独行其是:指只按自己的主张去做,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多含贬义。
此处形容人的高尚人格,应选“独立不群”。
典型:具有代表性或概括性的人或事件。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2021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同步练习:3.9 说“木叶”(含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日升月落、草木枯荣中感受时间的律动,在蝉嘶蛙鸣、风吹叶动中________自然的和谐,在衣食住行、日用伦常中把握社会的脉搏,这都需要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一颗能感受美的心灵。
美育,正是要让人认识美、热爱美、创造美,从而塑造美好心灵、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可以说,美育正是指向心灵的成长与建设,离不开对心灵的________与研究。
美育,不仅是每个生命个体的事。
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审美愿望、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影响着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的社会风尚、精神风貌。
从人类文明史看,刚健质朴的审美,背后是一个时代蓬勃的生机。
()。
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现实中,那些城镇中奇形怪状的建筑,那些________的网红产品,也都说明,我们在审美水平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美育不仅仅是在学校的小课堂,更存在于社会的大课堂。
近些年,正由于《朗读者》这样优秀的综艺节目,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为他们衬托出审美底色。
而那些有着公共服务、公共教育功能的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在美育中更是________。
整个社会的审美水位,正是在这样一点一滴的努力中慢慢提升。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 A.聆听观照千篇一律责无旁贷B.倾听观照五彩缤纷责无旁贷C.倾听关照五彩缤纷义不容辞D.聆听关照千篇一律义不容辞解析:聆听:集中精力认真地听。
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取,带有尊敬的色彩。
倾听:细心地听取(多用于上对下)。
观照:仔细观察,审视。
关照:关心照顾;照应。
千篇一律:文章公式化,也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
五彩缤纷:颜色非常多,非常好看。
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多用于指自己应当做的不可推卸的事。
义不容辞:从道义上说不允许推辞。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D) A.审美活动凝结的社会文化价值外化后,才会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B.经过外化,审美活动凝结的社会文化价值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C.社会文化价值是审美活动凝结的,外化后,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D.审美活动凝结的社会文化价值,经过外化,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解析:“审美活动”紧承上文,A、D项和上文衔接紧密,但A 项话题是社会文化价值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的条件,这和下文“环境也创造人”不衔接,所以答案为D。
(新教材)2021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同步练习:9 说“木叶”(含解析)

第3单元9(P203)【基础测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中国文艺批评的权威,掌握了很大程度上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部分文艺批评工作者用从西方直接“拿来”的新奇概念和批评方法,导致中国本土文艺批评话语产生“失语”的焦虑。
此类批评,( ),是明显的逻辑谬误。
中国文艺是中华民族生活思想、情感的经验书写和审美表达,任何脱离文艺现实土壤的文艺批评,只能是隔靴搔痒。
文艺批评工作者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文艺修养。
然而,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部分文艺批评工作者在世界功利的驱使下失去了真诚。
有的为了市场需要,穿凿附会,捕风捉影,哗众取宠。
文艺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艺作品,任何脱离对象本体的文艺批评都是空洞无力的。
然而,当前一些文艺批评常常表现出脱离对象本体的空泛化倾向。
这类文艺批评往往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不知所云;从作品中某个不重要的细部出发,妄加演绎,以偏概全。
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真正的文艺批评应该是及物的,紧紧围绕批评对象,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按照文艺的特点与规律,进行美学的、历史的、客观的、科学的判断。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主观结论出发,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B.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从主观结论出发,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C.从主观结论出发,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D.从主观结论出发,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答案】C【解析】A.“采取主观……策略”应紧接“从主观结论出发”,“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应放在最后,与下文“是明显的逻辑谬误”衔接。
B.“从主观结论出发”是“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的前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说木叶》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说木叶》同步练习一、语言文字运用2.下列句子中的“背后”和文中加点的“背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忽见紫鹃从背后走来,说道:“姑娘吃药去罢,开水又冷了。
”B.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心里有数就是了。
C.秦王悟,依其言,把剑推在背后,前边便短,容易拔出。
D.我们应学会分析意象背后的情感,从而准确地理解诗歌主旨。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二、名句名篇默写三、小阅读-课内5.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之意,而且要品尝言外之意。
体味下列诗词句中各意象暗含之意,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用线连起来。
①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离别不舍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恨悲凉③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思亲念友④期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忧愁凄苦⑤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圣洁坚贞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元山水画经历了北宋(主要是前期)南宋、元这样三个里程,呈现出彼此不同的三种面貌和意境。
“无我之境”中的“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能自觉意识到。
它主要通过客观的描写对象,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也就更为宽泛、广阔、多义和丰富。
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便是这种优美的“无我之境”。
它并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和思想,却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
北宋画的“无我之境”由于不使用语词,因此比上述陶诗还要宽泛。
五代和北宋的大量作品,无论是关全的《大岭睛云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董源的《潇湘图》以及巨然、燕文贵、许道宁等,都客观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但具有多义性的“无我之境”。
9.《说“木叶”》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9.说“木叶”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小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语段借用前人的诗句来描写江南的雪景。
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
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而古诗中也有用“高树”的,如曹植的“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可是“高树多悲风”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感情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岂不正有“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课时检测九说“木叶”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

说“木叶”(40分钟,37分)一、基础达标(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月17日,经习近平主席批准,军队增派的2 600名医护人员全部抵达武汉。
近一个月来,“战”字成为高频词,占据各大媒体。
这场疫情防控的______,是人民军队听从统帅号令、践行初心使命的实际行动,是人民军队新时代使命任务实力和广阔官兵的政治觉悟、思想作风和战斗精神。
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
当祖国和人民须要的时候,子弟兵总是奔向最危急的地方。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______后,依据党中心、中心军委和习主席决策部署,军队快速______了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紧急抽组精兵强将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线。
在疫情面前,人民子弟兵______、日夜奋战。
疫情突如其来,这个看不到敌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 )。
面对疫情,人民子弟兵“硬核”支援,在特别战场上扬我军威,汇聚成同心同德、英勇奋斗、共克时艰的强大力气。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阻击战爆发启动前仆后继B.狙击战爆发启用全力以赴C.阻击战暴发启动全力以赴D.狙击战暴发启用前仆后继【解析】选C。
第一空,阻击战:阻击敌人前进的作战行动。
目的是大量杀伤、消耗敌人,阻敌增援、断敌退路或掩护主力部队行动。
通常具有任务艰难、组织打算时间短促、对抗激烈等特点。
狙击战:是由优秀狙击手埋伏在隐藏地点,突然、精确地射杀敌视察人员、通信人员和指挥员等目标的作战行动。
结合上文的“这场疫情防控的”,运用“阻击战”恰当。
可以解除B和D项。
其次空,暴发: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详细事物。
也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
爆发:指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处迸出。
也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气、心情等等。
结合语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运用“暴发”恰当。
可以解除A项。
第三空,启动:表示项目、法令、规划、方案等起先实施,一般指抽象的概念。
《说“木叶”》同步练习(解析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说“木叶”》同步练习(解析版)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少用抽象的时间词去表现时间的变化,往往是通过以具体的视觉为意象来表现的。
江河水长流,时光不停留,往往能够产生启迪、联想的作用。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看到奔流不息的江水,容易________的文人们总有一种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被贬离开繁华的京城,被迫栖身他乡异地,虽然担任那里的地方官,但是看见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想到自己已到暮年,壮志未酬,________,也同样发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
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在《将进酒》中发出这样的感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慨叹。
诗人感慨流水不回头,青春不再来,治国安邦的政治理想还没有实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面对无奈的现实社会,只能留下无尽的伤感。
南唐后主李煜旦夕间由万人称颂的君王变成阶下囚,物是人非,繁华过后成一梦;如流水落花__________,已成永别!《浪淘沙》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叹惋;《虞美人》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感叹,__________不在翻波涌浪的春江水啊,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恋和对未来命运的茫然。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忧心忡忡蹉跎岁月飘去每时每刻B.多愁善感蹉跎岁月逝去无时无刻C.悲痛欲绝峥嵘岁月远去夜以继日D.感情脆弱峥嵘岁月离去时时刻刻解析:第一处,此处是形容文人心思的细腻感性,应使用“多愁善感”。
第二处,此处是说苏轼感慨自己虚度光阴,应使用“蹉跎岁月”。
第三处,此处是形容岁月的流逝,应使用“逝去”。
第四处,“无时无刻”,用在“不”前,合起来表示“时时刻刻都……”之意;“每时每刻”,每分钟,每一时刻;“夜以继日”,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时时刻刻”,每时每刻或每一个时刻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后习题 第3单元 9 说“木叶” (5)

9 说“木叶”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木叶”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在这里我们看见许多诗人将“木叶”这一意象作为他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来寄托情感。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之言,实质是指可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还进一步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是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鉴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
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
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
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
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
这是从创作构思角度提出了“意象”这一美学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9说“木叶”(解析版)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叶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
所以“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清秋的典型的性格。
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了。
“落木千山天远大”充分说明了这个空阔,这是到了要斩断柔情的时候了。
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也仍然带着那袅袅不断的余情,所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
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A.飘零湿润洗净疏朗
B.飘零滋养洗净稀疏
C.飘扬湿润洗涤疏朗
D.飘扬滋养洗涤稀疏
【解析】第一空处,飘零: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花、叶等)坠落;飘落。
飘扬:在空中随风舞动。
此处指“木叶”的飘落,应用“飘零”。
第二空处,湿润:潮湿,润泽。
滋养:养育,培养;养分,养料。
此处指木叶的黄色是由于雨的润泽,应用“湿润”。
第三空处,洗净:把衣物、器物等清洗干净。
洗涤:清洗,洗涮。
此处形容把“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清洗干净,应用“洗净”。
第四空处,疏朗:开阔清亮;豁达开朗;明敞;稀疏而清晰。
稀疏:宽松,不稠密。
结合后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把“木叶”赋予人的性格特点,应用“疏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D)
A.所以“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属于沉沉的阴天而不属于爽朗的晴空,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B.所以“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清秋的典型的一个性格。
C.“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清秋的典型的性格。
D.“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解析】文中句子有以下语病:一、连词“所以”使用位置不当,应放于“木叶”之后,改成“‘木叶’所以……”;二、“是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成分赘余,应删去“是”;三、“清秋的典型的性格”语序不当,应改为“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全部改对的只有D。
3.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答:(1)使用设问修辞,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向我们解释“木叶”是不是到了要斩断柔情的时候了。
(2)使用拟人修辞,说木叶有“余情”“缠绵”,赋予“木叶”以人的情感,生动地阐释了“木叶”是人们钟爱的美丽的形象。
(3)使用引用修辞,引用古乐府诗句,简洁凝练地指出“叶”的缠绵,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022·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家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系,因为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____①____ 。
20世纪60年代,栾恩杰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我国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欧美国家是____②____的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在没有国外技术援助、自身又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
这三步被称为“台、筒、艇”,但每一步都失败过。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____③____的。
栾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栾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①不解之缘②秘而不宣(或秘而不露)
③司空见惯(或屡见不鲜)
【解析】第①空,语境中说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系,后因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这才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联系,可见这种联系是一种缘分,且从其后来的经历可以看出,他与国防和航天事业之间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再根据横线前的“有了”可知,此处所填成语作宾语,所以可填“不解之缘”之类的成语。
不解之缘:不能分开的缘分,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
第②空,语境中说潜地导弹是秘密武器,可见欧美国家的这个国防项目是保密的,所以“鲜有资料可供借鉴”,故此处所填成语有严守秘密不外露、不公开的意思,所以可填“秘而不宣”之类的成语。
秘而不宣:守住秘密,不肯宣布。
第③空,结合后文“栾恩杰……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小到……”可知,语境说的是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失败是常有的事,故此处所填成语有常见的意思,所以可填“司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