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探测器全史
人类的探月历程

人类的探月历程及看法从1958年美国和苏联启动探月计划开始,世界发达国家和航天大国都先后开展了多种类型的深空探测活动。
中国卫星专家、中科院院士叶培建院士介绍说,截至目前,全世界进行过月球探测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俄罗斯(前苏联)、欧洲和日本,已经开展的月球探测活动123次。
在近50年的月球探测史上,人类为了这个执著的梦想付出了不菲的代价。
“成功率不到50%。
”“嫦娥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介绍,美国进行的56次探月试验失败43次,俄罗斯(前苏联)也有19次失败的记录。
在早期探月活动中,高发的火箭故障率是导致探测行动失败的主要原因,随着火箭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近年来探月活动的大部分故障主要集中在探测器上。
1959年,前苏联的无人登月器“月球2号”成为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
5年以后,美国的“徘徊者7号”月球探测器在月球上成功硬着陆。
1969年7月20日,人类迎来了航天史上的重要一刻。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他的同伴奥尔德林成功登上了月球,并留下了人类在外太空的第一个脚印。
从1969年开始的3年中,共有12名美国宇航员登上了月球。
人类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
1958年美苏开始发射月球探测器。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登陆月球,小心翼翼地踏上月表,“个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迅速传遍地球。
月球探测是一项非常复杂具高风险的工程,据统计,1958年至今,世界上共进行了129次月球探测活动,但成功率仅51%。
探月对于人类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首先,站的高就望得远,目前,通信、气象、资源等应用卫星都是因为拥有高位置而发挥作用,月球比卫星更“高”,从那里回望地球必然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其次,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将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作准备.人类已取得的月球探测成果表明,月球上特有的能源和矿产,是对地球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同时,利用月球具有高真空、低重力的特殊环境,既能生产特殊强度、塑性等性能优良的合金和钢材,还能生产诸如超高纯金属、单晶硅、光衰减率低的光导纤维和高纯度药品等.因此,人类探月是对的,探月对于人类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这将促进空间天文观测和研究的深入.月球环境是进行空间天文学研究得天独厚的场所.月球表面的地质构造极其稳定,月球直接承受太阳的辐射,没有大气层对光线和电波的吸收、散射和折射等干扰,没有尘埃污染,没有磁场,月球的背面没有地球的光反射,屏蔽了地球的低频噪声,月震很微小.月球有漫长的黑夜,这种环境为建造高精度天文观测台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中国探月过程的发展史资料

中国探月过程的发展史资料中国探月过程的发展史资料自从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以来,探索月球的热情就一直存在。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也一直在努力探索太空。
本文将介绍中国探月过程的发展史资料。
2003年,中国开始了自己的月球探测计划。
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成为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
嫦娥一号的主要任务是对月球表面进行测绘和拍摄,为后续的探测任务提供数据支持。
嫦娥一号在月球轨道上工作了16个月,期间进行了多次轨道修正和科学实验。
2010年,嫦娥二号成功发射。
嫦娥二号是中国第一次进行月球软着陆的探测器,其主要任务是对月球表面进行高分辨率拍摄和采集样品。
嫦娥二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表面,采集了多个样品,并且对月球表面进行了详细的拍摄和测绘。
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发射。
嫦娥三号是中国第一次进行月球巡视和巡视器软着陆的探测器,其主要任务是对月球表面进行全面的巡视和采集样品。
嫦娥三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表面,并且将“玉兔”号巡视器成功送入月球表面进行巡视任务。
嫦娥三号和“玉兔”号巡视器在月球上工作了14个月,期间进行了多次科学实验和巡视任务。
2018年,嫦娥四号成功发射。
嫦娥四号是中国第一次进行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其主要任务是对月球背面进行高分辨率拍摄和采集样品。
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且将“玉兔二号”巡视器成功送入月球表面进行巡视任务。
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巡视器在月球上工作了20个月,期间进行了多次科学实验和巡视任务。
202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五号探测器。
嫦娥五号是中国第一次进行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的探测器,其主要任务是在月球表面采集样品并返回地球。
嫦娥五号分为轨道器、着陆器、上升器和返回器四个部分,分别完成不同的任务。
2020年12月1日,“嫦五”探测器着陆在月球上,成功采集了2公斤左右的月壤样品,并于2020年12月17日返回地球。
总体来说,中国探月过程的发展经历了多次的发射和实验。
每一次探测任务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成果,为人类深入了解月球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中国探月工程简介

中国探月工程简介月球车征名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2013-09-24 15:17我要分享 36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人类发展的永恒动力,对茫茫宇宙的探测是人类拓展生存空间的必由之路。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环绕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其独特的空间位置和潜在资源,成为人类开展深空探测的起点和基础。
中国探月工程按照“探”、“登”、“驻”开展规划论证,国务院于2004年初正式批准立项,并纳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列为全国重大专项工程,2020年前分“绕、落、回”三个阶段分步实施。
一、“嫦娥一号”任务2007年10月24日,探月一期工程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卫星(CE-1),实现了对月球全球性与综合性环绕探测,标志着我国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嫦娥一号”奔月示意图工程目标:1.研制和发射月球探测卫星;2.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3.开展月球科学探测;4.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5.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验证技术,积累经验。
科学目标:1.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2.分析月球表面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3.探测月壤特性;4.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嫦娥一号”卫星搭载了八种有效载荷,在月面200千米的环月轨道开展探测。
嫦娥一号调相轨道奔月嫦娥一号3次近月制动嫦娥一号200千米极轨圆轨道“嫦娥一号”任务的科学成果:二、“嫦娥二号”任务2010年10月1日,探月二期工程先导星“嫦娥二号”(CE-2)成功发射,为落月探测验证了部分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2011年6月9日,嫦娥二号从月球轨道奔向日地拉格朗日L2点。
2011年8月25日,进入L2点环绕轨道,开展了为期10个月的科学探测。
获得了地球远磁尾离子能谱、太阳耀斑爆发和宇宙伽马爆的科学数据。
2012年6月1日,嫦娥二号脱离L2点轨道,经过195天飞行,实现与图塔蒂斯小行星交会。
三、“嫦娥三号”任务2008年2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探月工程二期立项。
人类探月史

人类探月史2013-12-02 09:40 来源: 新华网人类自古就曾无数次幻想去拜访地球的邻居——月球。
自上世纪50年代末以来,前苏联和美国就开始了进行了在探月研究方面的太空竞赛,最终阿波罗飞船于1969年成功登月,“迈出了人类的一大步”,抒写了人类在探月进程中辉煌的一笔。
进入21世纪,曾经沉寂20多年的月球再度成为了各国瞩目的焦点。
随着欧洲、印度、日本和中国接连宣布自己的探月计划,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月球热”。
我们不妨再度回味一下世界人民的探月史。
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苏联在航空方面拥有巨大的优势,其探月计划一度走在主要竞争对手美国的前面。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9年,苏联科学家第一次拍摄到月球背面的照片;1963年6月16日,苏联飞行员捷列什科娃驾驶“东方6号”飞船飞向太空,成为世界第一个飞进宇宙的女性,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驾驶“东方1号”飞船完成有史以来的首次太空飞行,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太空观察地球,第一次在外太空看到了月球的神秘面纱。
加加林代表人类首次进入太空是苏联探索宇宙的重要里程碑。
而前苏联的探月活动也远早于美国:第一件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是前苏联的无人登陆器月球2号,它于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
月球3号在同年10月7日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
月球9号则是第一艘在月球软著陆的登陆器,它于1966年2月3日传回由月面上拍摄的照片。
另外,月球10号于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轨,成为月球第一颗人造卫星。
图为前苏联的“月球3号”。
图为1966年苏联第一个软着陆的月球探测器——“月球9号”的手绘图。
在冷战期间,美利坚合众国和前苏联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领先对方。
可以说,人类对于月球的探索的点滴进步,最主要的原始动力就是美苏冷战的“太空竞赛”。
图为1961年5月25日,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华盛顿国会众议院的一次会议上,向苏联发出挑战,声称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要第一个将人类送上月球。
人类月球探索史

人类月球探索史
人类月球探索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期,当时科学家们开始用望远镜观测月球。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标志着人类太空时代的到来。
随后的1959年,苏联又成功发射了“月球2号”和“月球3号”探测器,对月球进行了初步的科学探索。
1966年2月3日,苏联发射的“月球9号”探测器在人类探月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月球表面软着陆,从月球发回一批月球全景照片。
此后,各国航天局和科研机构纷纷展开月球探测和研究工作,不断深化对月球的认识和理解。
其中,阿波罗计划是美国在1960年代进行的一系列载人登月任务,是人类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一次成功地将宇航员送上月球并返回地球。
阿波罗计划总共进行了6次载人任务,其中阿波罗11号于1969年7月20日首次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历史性壮举。
此后,月球探测任务持续进行。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月球研究的深入,人类对月球的认知已经从遥远的观察阶段进入了实际的探测和开发阶段。
月球探测器已经成为了空间科学和探索的重要工具,同时也为人类未来的太空探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支持。
嫦娥奔月----我国嫦娥一号卫星奔月

第三讲嫦娥奔月一、嫦娥一号卫星奔月成功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
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
1.奔月时间:10月24日18时29分,星箭成功分离之后,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地点为205公里,远地点为50930公里,首先进入周期为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轨道。
在花费16小时围绕地球一圈后,地面将发出加速的指令。
于是“嫦娥一号”将上升到周期为24小时的轨道。
一天之后,回到中国上空的“嫦娥一号”再次加速,并升入周期为48小时的轨道。
在两天后,地面发出指令,卫星加速进入奔月轨道。
经过5天的太空之旅,“嫦娥一号”将为月球引力所捕获,逐渐减速后,将最终停留在距离月球表面200公里的月球极地轨道上。
嫦娥奔月的整个过程也完成了。
嫦娥一号在地球轨道上将进行4次变轨,让卫星不断加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每次近地点加速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必须在短时间内及时向卫星发出指令,而卫星发动机必须精确响应,否则卫星就有可能飞向别的方向。
到达月球引力范围后,将通过3次近月制动,建立起距月球200公里的绕月球两极飞行的圆轨道,进行绕月探测飞行。
2.探测任务:完成四大科学探测任务:①获取月球全表面三维图像②分析月球表面化学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③探测月壤特性④探测4万至40万公里间地月空间环境3.五大系统:绕月探测工程由卫星系统、运动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五大系统组成。
绕月探测工程的实施,对于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在空间领域的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4.嫦娥一号是月球探测器:外形主要是中间有一个两米左右的立方体,左右各伸展出两块太阳电子帆板,各有六、七米长,展开有十五、六米长的范围。
太阳帆板展开是为了接受太阳光发电所用,上下有两个天线,是和地面通信所用的,下面还有一些小的天线,另外还有一些仪器的探头伸出来。
【图片故事】世界各国月球探测车 来源:搜狐图片 (1)

【图片故事】世界各国月球探测车来源:搜狐图片1971年,大卫·斯科特和詹姆斯·欧文驾驶历史上第一辆电动月球车,在月球表面停留三天,创下人类穿越月球表面的最远距离。
图为美国“阿波罗”15号飞船搭载的有人驾驶月球车。
2008年,美国宇航局(NASA)推出的概念月球车可能有些离经叛道。
它拥有主动(制导)悬架系统、6个可单独操纵的轮子、没有门、没有窗,也没有座位,唯一颜色是金色。
NASA 兰利研究中心探索技术研发项目程序单元经理戴安·霍普说:“这种探测器概念改变了以往的惯例。
它与我以前期望的不一样。
它为我们提供了选择性方法。
”NASA计划在2020年前重返月球,并在2024年前,建立月球永久基地。
DFKI不来梅的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一种智能机器人团队,在月球南极深层水冰的陨石坑。
四轮月球车“夏尔巴人”进行的六条腿的爬壁机器人“CREX”几公里的火山口边缘的距离。
有停靠从蚂蚁般CREX和检查内部的岩石缝里。
其独特的移动系统已经完成了288平方英尺的空间探索馆DFKI机器人创新中心必要的测试。
“电力月球车”是美国航空航天局计划中的一种小型货车大小的增压月球车,有12个轮子,带有能满足两名航天员14天需求的睡眠和卫生设施。
图为2008年美国宇航局在亚利桑那州测试“电力月球车”。
Transmash研究所实验室内进行测试。
由日本东北大学研究生院航空宇宙工学专业的吉田和哉教授等创建的民间科研团体“HAKUTO”将参加国际探月技术竞赛。
该科研团体2013年9月5日向媒体公开了在滨松市中田岛沙丘进行的研制中的探月车行走实验。
PTS制造的月球探测器Asimov在奥地利进行测试。
2013年9月25日,观众近距离拍摄亮相展示的中国嫦娥三号月球车1:8模型。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在月球着陆,阿姆斯特朗成为登月第一人。
1970年,前苏联月球车1号降落月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月球车。
对于未知的月球,人类的探索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探测器将携带中国第一辆月球车“玉兔号”,实现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
1.doc人类探月历程以及看法(1958年到1976年)

1.1958年至1976年的人类探月历程美国从1958年8月起,几次向月球发射“先锋”系列探测器,但直到1959年3月的“先锋4号”才勉强成功,成为美国第一个脱离地球重力的探测器。
后来美国又发射了“艾布尔”、“徘徊者”、“勘测者”、“月球轨道器”、“探险者”以至后来的“阿波罗”等系列月球探测器,1958-1976年共56次,37次成功。
前苏联经过几次尝试,1959年1月成功发射“月球1号”,9月再次发射“月球2号”,受控首次撞击月球,10月又发射“月球3号”,首次拍摄到月球背面照片。
1958-1976年,前苏联先后发射“月球号”、“探测器”、“宇宙号”、“联盟号”等系列月球探测器共64次,21次成功。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首次载人登月成功,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成功登上月球,留下人类在外太空的第一个脚印,后续的阿波罗飞船又5次成功载人登月,共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
1970年11月,前苏联无人驾驶的月球车1号搭载“月球17号”探测器在月面“雨海”地区着陆,这是人类航天史上第一辆月球车,它在月面上行驶10.5公里,进行10个半月探测,考察月面8万平方米。
1973年1月,前苏联发射“月球21号”探测器,携带的月球车2号在月面行驶37公里,向地球发回88幅月面全景图。
1969年5月,美国在“阿波罗计划”中开始月球车研制,1971年7月,“阿波罗15号”登上月球“雨海”地区后,两名宇航员进行了航天史上第一次有人驾驶的月球车行驶27.9公里,收集月岩样品77公斤。
以后“阿波罗”16号、17号携带的月球车又分别在月面行驶27公里和35公里。
人类探测月球的历史 1958-1976年,在冷战背景下,美国和前苏联展开了以月球探测为中心的空间竞赛,掀起了第一次探月高潮。
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美国和前苏联共发射83个月球探测器,成功45个,成功率为55.5%。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实现了人类首次登月,把人类的第一个脚印踩上了月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1年11月18日
1962年1月26日
1962年4月23日 1962年10月18日 1963年1月4日 1963年2月3日 1963年4月2日 1964年1月30日 1964年3月21日 1964年4月20日 1964年7月28日 1965年2月17日 1965年3月12日 1965年3月21日 1965年4月10日 1965年5月9日 1965年6月8日 1965年7月18日 1965年10月4日 1965年12月3日 1966年1月31日 1966年3月1日 1966年3月31日 1966年5月30日
航天器 先驱者0号 月球1A号 先驱者1号 月球1B号 先驱者2号 月球1C号 先驱者3号 月球1号“梦想” 先驱者4号 月球2A号 月球2号 先驱者A号 月球3号 先驱者A号 月球4A号 月球4B号 先驱者B号 先驱者C号
徘徊者1号
徘徊者2号
徘徊者3号
徘徊者4号 徘徊者5号 月球4C号 月球4D号 月球4号 徘徊者6号 月球5A号 月球5B号 徘徊者7号 徘徊者8号 宇宙60号 徘徊者9号 月球5C号 月球5号 月球6号 探测器3号 月球7号 月球8号 月球9号 宇宙111号 月球10号 勘测者1号
苏联 苏联 美国 苏联 美国 苏联 美国 苏联 苏联 苏联 苏联 美国 日本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欧空局 日本 中国 印度 美国 中国 美国 美国 中国 英国 英国 中国 俄罗斯 印度 日本 中国 韩国 俄罗斯 俄罗斯 欧空局 韩国 俄罗斯 俄罗斯 美国
结果 发射失败 发射失败 发射失败 发射失败 发射失败 发射失败 发射失败 大部分成功 大部分成功 发射失败 成功 未能发射 成功 发射失败 发射失败 发射失败 发射失败 发射失败 发射失败/ 部分成功 发射失败/ 部分成功 发射失败/ 部分成功 部分成功 部分成功 发射失败 发射失败 部分成功 部分成功 发射失败 发射失败 成功 成功 发射失败 成功 发射失败 大部分成功 失败 成功 大部分成功 大部分成功 成功 发射失败 成功 成功
美国 美国 苏联 美国 苏联 美国 苏联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苏联 美国 苏联 美国 苏联 苏联 苏联 苏联 苏联 苏联 苏联 美国 苏联 苏联 苏联 美国 苏联 苏联 苏联 美国 苏联 苏联 苏联 美国 苏联 美国 苏联 苏联 苏联 美国 苏联 美国 苏联
月球19号 月球20号 阿波罗16号 7K-LOK 阿波罗17号 月球21号 探险者49号 月球22号 月球23号 月球24A号 月球24号 伽利略号 飞天 克莱门汀1号 卡西尼号 HGS-1 月球探勘者 智能1号 月亮女神 嫦娥一号 月船1号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 嫦娥二号 重力回溯及内部结构实验室 月球大气与粉尘环境探测器 嫦娥三号 月光 月耙 嫦娥四号 月球水珠1号 月船2号 月亮女神二号 嫦娥五号 探月卫星1号 月球土壤1号 月球土壤2号 曙光女神计划 探月卫星2号 月球水珠2号 月球资源号 探测任务1号
发射日期 1958年8月17日 1958年9月23日 1958年10月11日 1958年10月11日 1958年11月8日 1958年12月4日 1958年12月6日 1959年1月2日 1959年3月4日 1959年6月18日 1959年9月12日 1959年9月24日 1959年10月4日 1959年11月26日 1960年4月15日 1960年4月19日 1960年9月25日 1960年12月15日
国家 美国 苏联 美国 苏联 美国 苏联 美国 苏联 美国 苏联 苏联 美国 苏联 美国 苏联 苏联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苏联 苏联 苏联 美国 苏联 苏联 美国 美国 苏联 美国 苏联 苏联 苏联 苏联 苏联 苏联 苏联 苏联 苏联 美国
探险者33号 月球轨道器1号 月球11号 勘测者2号 月球12号 月球轨道器2号 月球13号 月球轨道器3号 勘测者3号 月球轨道器4号 勘测者4号 探险者35号 月球轨道器5号 勘测者5号 探测器4A号 勘测者6号 探测器4B号 勘测者7号 月球14A号 探测器4号 月球14号 探测器5A号 探测器5B号 探测器5号 探测器6号 阿波罗8号 探测器7A号 月球15A号 7K-L1S Nr.1 阿波罗10号 月球15B号 7K-L1S Nr.2 月球15号 阿波罗11号 探测器7号 宇宙300号 宇宙305号 阿波罗12号 月球16A号 阿波罗13号 月球16号 探测器8号 月球17号 阿波罗14号 7K-LOK 阿波罗15号 月球18号
1971年9月28日 1972年2月14日 1972年4月16日 1972年11月23日 1972年12月7日 1973年1月8日 1973年6月10日 1974年5月29日 1974年10月28日 1975年10月16日 1976年8月9日 1989年10月18日 1990年1月24日 1994年1月25日 1997年10月15日 1997年12月24日 1998年1月6日 2003年9月28日 2007年9月14日 2007年10月24日 2008年10月22日 2009年6月18日 2010年10月1日 2011年9月10日 2013年9月8日 2013年12月X日 2014年X月X日 2014年X月X日 2015年X月X日 2015年X月X日 2016年X月X日 2017年X月X日 2018年X月X日 2020年X月X日 2020年X月X日 2021年X月X日 2024年9月X日 2025年X月X日 XXXX年X月X日 XXXX年X月X日 2017年12月X日
部分成功 成功 大部分成功 大部分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未知 未知 未知 未知 未知 未知 未知 未知 未知 未知 未知 未知 未知 未知 未知 未知
1966年6月1日 1966年8月10日 1966年8月24日 1966年9月20日 1966年10月22日 1966年11月6日 1966年12月21日 1967年2月5日 1967年4月17日 1967年5月4日 1967年7月14日 1967年7月19日 1967年8月1日 1967年9月8日 1967年9月27日 1967年11月7日 1967年11月22日 1968年1月7日 1968年2月7日 1968年3月2日 1968年4月7日 1968年4月22日 1968年7月14日 1968年9月14日 1968年11月10日 1968年12月21日 1969年1月20日 1969年2月19日 1969年2月21日 1969年5月18日 1969年6月14日 1969年7月3日 1969年7月13日 1969年7月16日 1969年8月7日 1969年9月23日 1969年10月22日 1969年11月14日 1970年2月6日 1970年4月11日 1970年9月12日 1970年10月20日 1970年11月10日 1971年1月31日 1971年6月27日 1971年7月26日 1971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