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供冷的可行性探讨
区域供冷技术在我国夏热冬暖地区的可行性分析

区 域 供 冷 技 术 在 我 国夏 热 冬 暖 地 区 的 可 行 性 分 析
白 莉 周 学 志
( 吉林 建筑工程学 院市政 与环境工程学 院 , 长春 10 2 ) 3 0 1
摘要 : 区域 供 冷 技 术 在 节 能 、 保 和 运 行 营 理 等 方 面 具 有 明 显 的 优 势 , 者 结 合 广 州 市 的 气 候 特 点 、 筑 规 模 和 用 环 笔 建
维普资讯 http://ww
吉 林 建
筑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VO. 5 No. 12 3
S p. 0 8 e 2 0
20 0 8年 9月
J un l f inArhtcua n 、l gn e n nt ue o r a o l c i t rl da , Ji e a iEn ier gI si t i t
能情况, 我国实行 区域 供冷 技术进行 了可 行性研 究, 对 结果显示, 在我国夏热冬暖地 区实行 区域供冷是可行 的.
关键词 : 区域 供 冷 ; 蓄 冷 ; 能 ; 行 性 分 析 冰 节 可
中 图分 类 号 : U 8 1 T 3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91 8 {08 0 .0 70 10 .2 8 2 0 }30 6 .3
s o d t a ,i p e n e in l o l g i u o n r e s i a l . h we h t m lme tr g o a oi n o rc u ty i fa i l b e c n s b i Ke w r s r g o a c l g; e s o a e e e g v n fa i i t n l s y o d :e in l o i i t r g ; n r y s ig;e s l y a ay i n c a b i s
供冷供热能源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供冷供热能源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和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供冷供热需求越来越大。
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供冷供热能源站项目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报告旨在对供冷供热能源站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依据。
二、项目概述1.项目名称:供冷供热能源站项目2.项目地点:市中心区3.项目规模:预计建设面积3000平方米,投资规模1000万元4.项目内容:建设一座集供冷供热于一体的能源站,利用地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市区提供冷热能。
三、市场分析1.市场需求:目前市区内存在大量的写字楼、商场、酒店等大型建筑,对供冷供热的需求高度集中。
2.竞争情况:目前市区内已建有几个传统供冷供热能源站,但整体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市场需求依然存在。
四、技术分析1.供热技术:利用地热能和太阳能热能进行供热,采用传热器、热泵等设备。
2.供冷技术:利用水源热泵、地下水或湖泊水进行制冷,采用冷媒循环系统实现供冷。
五、投资分析1.建设投资: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主要用于土地购置、建设工程、设备采购等方面。
2.运营成本:每年运营成本约为500万元,主要用于设备维护、能源采购等方面。
3.收益分析:预计项目运营5年后,年收益将达到150万元,预计项目正常投产后5年回本。
六、风险评估1.政策风险:随着国家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增大,政策风险较低。
2.市场风险:市区内已有传统供冷供热能源站,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3.技术风险:新能源供冷供热技术相对传统技术较为成熟,技术风险较低。
七、可行性分析1.市场前景:市区内供冷供热需求旺盛,市场前景广阔。
2.技术可行性:新能源供冷供热技术成熟,技术可行。
3.经济可行性:投资回报周期合理,经济可行。
4.社会效益:新能源供冷供热能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八、项目实施方案1.建设阶段:选址、规划设计、设备采购、建设施工等。
2.运营阶段:设备维护、能源采购、市场推广等。
冷热源可行性分析怎么写

冷热源可行性分析怎么写1. 引言冷热源是指供给制冷或供热的设施,通常由制冷机组或供热锅炉构成。
冷热源可行性分析是对某一地区或建筑物使用冷热源进行能源分析和经济评估的过程。
本文将结合冷热源可行性分析的背景、影响因素、方法和关键指标等方面,详细讨论冷热源可行性分析的要点。
2. 背景分析冷热源可行性分析源于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保要求的追求。
传统的制冷和供热方式,如独立式空调和燃油锅炉,能源消耗较大且不环保。
而冷热源则可以借助区域能源管理的方式,通过集中供冷、供热的方式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
在进行冷热源可行性分析时,需要考虑以下主要因素:当地气候条件、建筑物规模和结构、能源需求和能源资源等。
这些因素将对冷热源系统的设计、能源成本、节能效果等方面产生影响。
3. 影响因素3.1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冷热源系统设计和运行的基础。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制冷和供热需求差异较大,因此在进行冷热源可行性分析时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温度、湿度和气候变化等因素。
3.2 建筑物规模和结构建筑物规模和结构是冷热源系统设计的重要参考。
建筑物的平面布局、楼高、朝向等都将影响冷热源系统的传热、传质和传动过程。
因此,在进行冷热源可行性分析时,需要对建筑物的结构特点进行充分了解和分析。
3.3 能源需求能源需求是冷热源系统设计和运行的主要指标。
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使用周期等因素,确定冷热源系统的负荷需求,包括制冷负荷和供热负荷。
冷热源系统需要能够满足这些需求,才能够被视为可行的。
3.4 能源资源能源资源的可用性对冷热源系统的运行和经济性产生重要影响。
在冷热源可行性分析中,需要充分评估可用的能源资源,包括电力、天然气、太阳能、地热能等。
并对不同能源资源的成本、稳定性、可再生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4. 方法冷热源可行性分析通常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进行。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4.1 问题定义明确冷热源可行性分析的目标和范围,确定分析的重点和关键问题。
区域集中供冷供热探讨解读

三、区域集中供冷供热1.研究内容1.1.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现状:区域空调已历经了多年发展,在世界各地创造了大量成功运作的案例。
有些国家由于其本身所处地理位置和自身资源条件的限制,在其能源供应领域中,区域空调系统是仅次于燃气、电力的第三大公益事业,约有90%的中央空调都采用环保节能的非电空调,其中区域空调项目多达250个;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区域空调在欧美国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迄今为止,在美国投资建设的区域空调项目亦达约130个;马来西亚、新加坡也分别建设了几十个区域空调项目。
这些项目提供的空调面积为30万平方米到500万平方米。
中国的区域空调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在上海、江苏等城市已经有建成使用的成功案例,目前成都尚无区域空调的案例。
存在问题:一是区域空调所需的资源供应存在不确定性;二是缺少统一的规划,主要是分布式能源的规划与管网规划、电网规划以及整个城市发展规划的关系;三是并网标准的缺失;四是缺乏合理的价格体系和机制。
1.2.区域集中供冷供热可行性、必要性研究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增长与能耗矛盾日益突显,节能、降耗、循环、高效作为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地方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将建立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政策变成具体实施方案,切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下大力气狠抓落实,大力推进节能工程。
这要求城市的基础建设必须具有前瞻性,这为区域空调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所有技术均为国内自行开发,区域空调作为一个成熟的产品在全球已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多家品牌作为非电空调全能供应商为其中包括巴塞罗那世界文化论坛(西班牙)、马德里新机场(西班牙)、奥斯汀多蒙商业中心(美国)、第18空军基地(美国)、中央政府新城(马来西亚)等上千个项目提供主机,并为部分项目提供了整套的区域空调解决方案,充分验证了区域空调技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节省初投资:区域空调投资变原政府投资为社会投资,变使用者投资为第三方投资,与传统的自建方式相比,客户只需通过入网费的形式支付相当低的费用就可以享受到完整的中央空调服务,投资将通过能源服务中的赢利分多年逐步回收,从而可以大幅减少客户的资金压力,降低了中央空调的使用门槛。
供冷供热能源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供冷供热能源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供冷供热能源站是以清洁能源为主要驱动力,通过与热用户和冷用户的连接,为用户提供供冷和供热服务的设备。
在当前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清洁能源应用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供冷供热能源站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市场潜力。
二、项目概述1.项目规模本项目计划建设一个综合供冷供热能源站,总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2.项目建设内容项目包括主要设备、管道系统和热用户和冷用户接入等配套设施。
主要设备包括锅炉、制冷机组等,管道系统包括输热回水管道和冷却流体管道等。
3.技术路线本项目采用清洁能源作为主要驱动力,通过制冷机组和锅炉等设备提供冷热能源,并通过管道输送到热用户和冷用户。
三、市场前景1.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冬季供热和夏季供冷是人们生活和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需求,因此供冷供热能源站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
2.市场竞争分析目前,市场上存在一些传统的供冷供热能源站,但由于能源利用不够高效、污染物排放较多等问题,用户对其需求有所下降。
因此,采用清洁能源作为主要驱动力的供冷供热能源站将具备更好的市场竞争优势。
四、投资分析1.投资规模本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其中土建及设备采购投资800万元,工程建设及运营管理投资200万元。
2.投资回报根据初步测算,本项目年平均收入300万元,年运营成本100万元,预计项目投资回收期为4年。
五、社会效益1.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本项目采用清洁能源驱动,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有助于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2.用户体验升级3.就业机会增加项目建设阶段将带动相关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项目运营阶段将提供长期稳定的就业岗位,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六、风险分析1.技术风险本项目技术含量较高,需要专业的工程团队和设备进行建设和运营,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
2.市场风险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项目运营面临市场需求不稳定等风险。
区域供冷系统节能优化运行与控制方法研究及系统实现

区域供冷系统节能优化运行与控制方法研究及系统实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的重要研究方向。
在建筑领域,区域供冷系统作为一种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其节能优化运行与控制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区域供冷系统的节能优化运行与控制方法,旨在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介绍了区域供冷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分析了其运行特点和节能潜力。
随后,对现有的节能优化运行与控制方法进行了综述,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和局限性。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优化算法的区域供冷系统节能优化运行与控制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建立区域供冷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系统的能耗特性和影响因素;设计并实现基于智能优化算法的控制策略,对系统的运行参数进行优化调整;搭建实验平台,对提出的控制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并分析其节能效果和稳定性。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了一种新的智能优化算法,用于区域供冷系统的节能优化运行与控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对区域供冷系统的节能潜力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估,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区域供冷系统的节能优化运行与控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推动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也可为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区域供冷系统概述区域供冷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制冷技术,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该系统主要利用大型制冷机组集中产生冷量,再通过冷水或冰水等冷媒,将冷量输送到各用户端,实现多个建筑或区域的集中供冷。
与传统分散式供冷方式相比,区域供冷系统具有显著的优势,包括能源利用效率高、设备维护管理方便、环境影响小等。
区域供冷系统的核心在于其集中供冷、分散用冷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减少单个建筑或设备的制冷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供热供冷可行性研究报告

供热供冷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气候变暖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供热和供冷是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中重要的需求。
传统的供热供冷系统主要依赖于燃煤、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还存在能源浪费的问题。
因此,研究供热供冷可行性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标本研究的目标是评估和探索供热供冷可行性,并提供可行性报告,以指导相关决策和规划。
具体目标包括:1.分析可用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以及传统能源在供热供冷领域的应用情况;2.评估可再生能源供热供冷系统的经济性、环境影响以及社会效益;3.提出供热供冷系统在设计、建设和运营方面的技术要求和发展趋势。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综合评估的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数据统计和计算模拟等。
具体步骤如下:1.收集相关文献,了解供热供冷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统计和分析城市能源消耗数据,确定供热供冷的需求和潜在的可再生能源资源;3.使用计算模拟软件,对可再生能源供热供冷系统进行经济性和环境影响评估;4.根据评估结果,总结供热供冷系统的技术要求和发展趋势。
四、可再生能源供热供冷系统分析根据综合评估的结果,可再生能源在供热供冷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以下是对可再生能源供热供冷系统的分析:1.太阳能供热系统:太阳能集热器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用于供应热水和采暖。
太阳能供热系统具有简单、可靠、环保等优点,适用于大部分地区的供热需求。
2.太阳能供冷系统:太阳能热能可以通过吸收式制冷或热泵等技术转化为制冷能力,实现夏季的供冷需求。
太阳能供冷系统具有节能、环保等优势,但在技术上还存在一定的挑战。
3.风能供热供冷系统:风能可以通过风能发电等形式转化为电能,再利用电能进行供热供冷。
风能供热供冷系统具有可再生、可持续的特点,但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风能资源。
4.生物质供热供冷系统:生物质燃料可以用于供暖和供冷,是一种替代传统燃料的可再生能源。
生物质供热供冷系统具有环保、节能等优势,但对原料来源和管理要求较高。
某科技园区供热、制冷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

A17地块建设项目供热/制冷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概况与特点分析项目建设用地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路东区A17街区A17M2地块,用地范围北至科创四街,南临盛通产业园区,东至经海四路,西至经海三路。
拟建项目是以独栋研发楼为主,以食堂、物业管理用房为配套的综合型产业园区。
园区总用地面积5477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02000平方米,其中一期建筑面积23300平方米,二期建筑面积78700平方米。
一期工程供热/制冷方案应结合园区自身建设特点,根据园区市政条件选择综合投资合理、运行成本较低且环保、节能,能源利用率高的供热/制冷方案。
结合项目建设特点一期工程供热/制冷系统设计方案应考虑的主要原则列表如下:A17地块建设项目特点与供热/制冷系统设计原则简表二、类似项目所采用的供热/制冷方式一个建设项目采用哪种供热/制冷方式,往往受到市政条件、建筑物形式、建筑使用性质及使用特点、园区建筑布局、供热/制冷方式的投资大小与回收周期的长短、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程度、系统维护运行费用的经济性、物业管理难易程度与收益大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依据建设项目的自身条件和特点选用最适合本项目的方案,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我们与销售一起搜集了一些类似项目的供热/制冷方式做为本项目的参考依据。
以上案例我们可以总结一下类似项目采用的供热制冷方案可基本上分为6类:1市政集中供热,冷冻站集中供冷2市政集中供热,单体建筑采用风冷式冷水机组供冷3锅炉房集中供热,冷冻站集中供冷4水源热泵系统集中供热供冷5市政或锅炉房集中供热,预留VRV多联机系统安装条件6VRV多联机独立系统,冬季供热,夏季制冷,过度季可以自由使用7目前我国建设项目中除以上几种供热/制冷方式外,还有以下几种方式(1)溴化锂直燃机集中供热/制冷系统;(2)夏季为建筑单体设计的风冷式冷水机组供冷,冬季为容积式燃气热水炉机组供热,各单体建筑单独设置燃气热水炉机房,每栋单体建筑需要引入燃气管线;末端采用风机盘管类空调设备;(3)单体建筑采用小型直燃机供热/制冷;需要每栋建筑单独设置直燃机房,设置膨胀水箱及户外冷却塔;每栋单体建筑需要引入燃气管线; 末端采用风机盘管类空调设备;(4)单体建筑采用燃气热泵进行供热/制冷; 每栋单体建筑需要引入燃气管线;不需要设单独的机房;(5)锅炉房与地源热泵共同集中供热,夏季水源热泵制冷;末端采用天棚辐射采暖制冷系统+新风置换系统(当代万国城PopMoma,问题较多,施工难度较大);(6)冬季采用电热膜采暖系统,夏季采用VRV多联机制冷或家用分体空调制冷(个别小面积的单体建筑采用).二、多种供热/制冷方式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分析我们可以把以上12种供热/制冷方式的优缺点、适用条件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如下表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供冷的可行性探讨
作者:高原, 解国珍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 100044
1.解国珍.吴刚氧化纳米颗粒在溴化锂溶液中的稳定性研究[会议论文]-2007
2.唐恒.章学来.王海民.TANG Heng.ZHANG Xuelai.Wang Haimin动态二元冰在低温送风空调工程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5,24(4)
3.杨金凤.Yang Jinfeng发展区域供冷供热技术与保护环境[期刊论文]-工业安全与防尘2000(8)
4.武威.解国珍复合废热热源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特性分析[会议论文]-2009
5.陈焕新.贺梅葵.谢军龙.舒朝晖区域供冷新型管理模式在湖北地区的应用前景分析[会议论文]-2007
6.陈东哲.CHEN Dongzhe珠江新城地下空间项目集中供冷站冷却系统方式比较[期刊论文]-制冷2006,25(3)
7.法晓明.解国珍.李国栋.刘旭春.Fa Xiaoming.Xie Guozhen.Li Guodong.Liu Xuchun轮胎生产车间余热在制冷采暖中的梯级利用[期刊论文]-制冷与空调2009,9(1)
8.蔡伟.解国珍热质耦合效应对食品干燥偏移活化能的影响[会议论文]-2008
9.刘蕾.解国珍脉动热管运行状态与振荡温度变化关系的实验研究[会议论文]-2009
10.陈叶青.秦孟昊.刘刚不同送风方式下冰蓄冷空调的技术经济性分析[期刊论文]-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30(3)
本文链接:/Conference_686375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