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题型分类讲解

合集下载

解析“高考小说阅读”题的五大类型

解析“高考小说阅读”题的五大类型

解析“高考小说阅读”题的五大类型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艺术技巧和特色的辨析鉴赏能力,对于这类题型的回答,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思考:(一)线索的安排1、结构全文的线索:人物、事物、事件、情感、时间、空间。

2、分析线索的特点:单线结构、双线结构。

A、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双线必须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

B、寻找途径:抓小说标题、抓小说中的中心词。

(二)情节安排的技巧1、就全文看:一波三折。

作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2、就开头结尾看:首尾呼应。

作用:使小说结构紧密完整;3、就开头看:A、倒叙式。

作用:制造悬念,引人入胜;B、设疑式。

作用: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C、写景式。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烘托人物心情;4、就结尾看:A、出人意料式结局(突转式结局/欧·亨利式结尾)。

作用: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B、令人伤感的悲剧式结局。

作用: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C、令人喜悦的大团圆式结局。

作用: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D、留白式结局。

作用: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5、其他技巧特点,如误会、巧合、伏笔、照应、悬念、铺垫、对比、衬托、先抑后扬、先扬后抑等。

(三)情节结构安排(情节运行方式)情节运行方式:(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设置悬念(3)埋下伏笔(4)铺垫照应(5)摇摆:一波三折。

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生动。

(6)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出乎意料”说明情节发生突转,“情理之中”说明前文有伏笔、铺垫、照应。

小说题型总结知识点初中

小说题型总结知识点初中

小说题型总结知识点初中第一章异世界小说异世界小说是指主角穿越到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可能是古代、未来、虚拟世界、或者是一个与地球完全不同的世界。

这类小说常常以奇幻、科幻为主题,能引起读者无限遐想,带他们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第二章校园小说校园小说是以校园生活为背景的小说题材,主要描写学生在校园里的成长、学习、友情、爱情等方面的故事。

这类小说通常以青春偶像为主题,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他们想起自己的青春岁月。

第三章推理小说推理小说是一种通过逻辑推理、寻找线索、破案的小说,内容以解决案件和揭露真相为主题。

这类小说常常给人以思考的空间,要求读者根据对线索的理解和分析,来解决谜题。

第四章玄幻小说玄幻小说是一种以幻想作为主要叙事手法的小说,通常包括异能、修真、神话、魔法等元素。

这类小说常常给人以奇幻、神秘的体验,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奇幻元素的世界。

第五章网游小说网游小说是一种以虚拟世界为背景的小说,主要描写角色在游戏中的冒险、战斗、升级等经历。

这类小说能让读者体验到游戏的刺激感,带领他们进入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

第六章历史小说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事件、名人、故事为题材的小说,主要描写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和事情。

这类小说通常以历史为背景,通过塑造真实的历史人物来展现历史风貌,使读者了解历史。

第七章短篇小说短篇小说是一种长度较短的小说,通常以一个独立的事件或情节为中心,内容紧凑、结构简洁。

这类小说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读者,表现作者的文字功底和故事讲述能力。

第八章穿越小说穿越小说是一种以主角穿越来到另一个时空为题材的小说,内容多为主角在新时空的生活和经历。

这类小说常常带有奇特的题材和情节,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第九章悬疑小说悬疑小说是以精心设计的悬念、情节铺陈为主要手法的小说,内容通常围绕犯罪、案件、秘密等展开。

这类小说通过笔触烘托氛围,吊足读者胃口,诱惑读者跟随着主线寻找答案。

第十章都市小说都市小说是一种以城市生活、现代社会为背景的小说,内容多涉及社会现象、情感故事等。

小说阅读常见题型解题技巧

小说阅读常见题型解题技巧

小说阅读常见题型解题技巧小说阅读常见题型解题技巧一、人物形象(一)常见题型:1.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2. 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有哪些性格品质3. 分析小说对人物举行描写的详细办法及其作用。

(二)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等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答案组织:1、X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结合文本举行分析。

2、描写人物的技法及其作用①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段、表情、衣着、姿势等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冲突/焦虑/不安/喜悦/高兴等)或思想变化举行详细刻画。

作用: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

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它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进或预示故事情节的进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深入主题,推进情节的进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群。

⑥塑造次要人物:小说中有一个人物自始至终浮现在故事中,是故事的见证者。

作用:①穿针引线,推进情节的进展。

②对照反衬以突出主要人物。

二、故事情节(一)常见题型:1.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2. 文中写的X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3. XX事物、XX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4. 分析讲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办法的作用。

(二)解题思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觅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小说各类题型答题技巧

小说各类题型答题技巧

小说阅读知识及答题技巧一、叙述技巧叙述视角\叙述人称设问方式:小说以***视角\人称叙述故事的作用?思考角度:①判断视角(全知视角、有限视角)②结合叙述者的身份特征分析③结合主题内容表达、情节处理、艺术效果等角度进行思考全知视角: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

全知视角即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

传统作家通常采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

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同时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从而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一人称:以“我”的身份来叙述,“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

常用于叙述讲故事者的亲历亲为,接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和抒情性。

第一人称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

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与原文段的距离。

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以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能够使读者迅速融入角色,把感情调动起来并融入到文章中去。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局限性,它不如第一人称那样使读者感到亲切。

为了弥补第三人称叙述的不足,有些作者便发挥文章中人物对话或独白的作用,通过他们的口,讲出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或心理活动等。

在某些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混合起来的叙述方法——平时用第三人称叙述,而到了关键的内心描写的时候就转用第一人称叙述。

术语:情节叙述更加自由灵活;内容显得更真实可信、感受真切;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吸引读者;便于抒情评论;超越时空限制。

高考教学小说阅读各类题型总结规范答题技巧

高考教学小说阅读各类题型总结规范答题技巧

高考小说阅读各种题型规范答题技巧【第一部分环境类题型】小说中的环境包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光景,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丛林旷野等,自然环境描绘又称为光景描绘。

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应社会、时代特点的建筑、场所、摆设等光景以及风俗风气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必定的历史期间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从历年高考题来看,重点考察自然环境描绘。

详细考察内容有: 1、环境描绘的作用(企图)。

2、环境描绘的特点。

3 、环境描绘的手法。

4 、环境描绘的寓意。

5、环境描绘的赏析。

往常以以下两种方式出现,一是描绘手法和作用相联合,二是描绘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联合。

重点是剖析环境描绘的作用。

一、环境描绘作用(企图)题环境描绘的作用,整体上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虑:1、环境自己: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址、背景;②示意社会环境;③创建氛围,衬着氛围,确立基调。

2、人物方面:①衬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示意命运。

3、情节方面:①示意或推进情节的发展;②为后边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①表达、寄望、示意、揭露主题;②丰富、深入要旨。

答题常用术语:1、社会环境的作用:(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2)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3)揭露社会关系;(4)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5)提示社会实质,提示主题。

2、自然环境的作用:(1)突出季节特点;(2)表现地区风光;( 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址、背景;( 4)衬着、创建、衬托氛围或氛围;(5)增添或和缓紧张的氛围;( 6)确立感情基调;(7)反应、示意社会环境;(8)换转或睁开情节,推进情节发展;(9)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10)前后多次描绘,成为行文线索;( 11)为下文刻画人物作铺垫;( 12)衬托、映托人物形象;( 13)表现人物心理、性格;( 14)示意人物心理转变;( 15)象征、示意人物命运;( 16)揭露人物命运的必定性;( 17)表达、寄望、象征、示意、揭露主题;(18)丰富、深入要旨;( 19)设置悬念,产生波涛,激发阅读兴趣。

小说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小说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杨二嫂命运探究 我的命运探究

土 命
1230段:少年闰土

探 5575段:中年闰土 究


命 运




对比
思考:请依据课文归纳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外貌形象;
少年闰土12 15段
中年闰土55段
脸/眼:紫色的圆脸
灰黄;很深的皱纹,眼肿得通红
颈: 项带银圈
没有银圈了
手: 手捏钢叉
手提纸包和烟管
红活圆实的手55段
故事情节
小说以我的行踪回故乡 在故乡、离故乡为经;以“我” 的见闻、感受为纬,逐步展开情节;
开 回故乡 端 15自然段
回乡时间:严寒的冬天 回乡原因:卖屋 搬家 所见景象及心情: 萧索------悲凉
母子见面

展 与
在故乡
到家那天: 回忆少年闰土 见到杨二嫂
高 677自然段 过了三四天: 见到了闰土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 浑身瑟索 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子也不是我所记 得的红活圃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答:是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2分;表明闰土的 生活已陷入贫困之中(2分);
闰 土
语言

运 少年闰土
探 究 哥弟相称;迅哥儿
讲捕鸟 捡贝壳、看管西
瓜等许多新鲜希奇的事
粗笨开裂,像松树皮
衣着:头戴一顶小毡帽
头上一顶破毡帽,极薄的棉衣
形象:健康 朝气蓬勃
苍老 贫困、凄凉

土 中考题体会第55段中的词语紫色 灰黄、红活圆实、又粗又
命 运
笨 ;写出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分)

答:这些词语通过对比;形象地写出了闰土

高考语文备考,小说必考题型分类讲解训练教师版(共51页)

高考语文备考,小说必考题型分类讲解训练教师版(共51页)

高考语文备考,小说必考题型分类讲解训练教师版(共51页)目录小说阅读必考题型 (1)情节 (1)情节概括 (1)情节作用 (2)情节手法 (3)情节探究 (5)经典例题 (5)课后巩固 (12)人物 (18)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 (18)主要人物的作用 (19)次要人物的作用 (19)物象的作用 (20)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20)经典例题 (21)课后巩固 (28)环境 (36)自然环境的作用 (36)社会环境的作用 (37)环境描写的手法 (37)经典例题 (38)课后巩固 (43)小说阅读必考题型情节情节概括必备知识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小说内容的试题。

【题目设定方式】(1)请围绕主人公梳理小说的基本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4)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解题思路】思路一:根据结构来梳理事件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阅读时先给文章各段标上序号来划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

思路二:根据场景来梳理一般一个场景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小说中的场景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

思路三:根据线索来梳理线索是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

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

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高考考查的小说往往较简单,线索也趋向于单线式结构。

【答题模板】模板一:完整叙述的答题模板按照“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尤其是“何人”“何事”不能少。

“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模板二: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的答题模板按照“某人做了什么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当文本故事较复杂、关涉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各类题型解读和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各类题型解读和答题技巧

专题01 小说阅读【考纲解读】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3.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4.探究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小说阅读:“五步阅读法”】第一步:划分层次,理清情节相对于把握小说的典型人物、作品主题这些内在的、隐含的要素,情节是外显的,因而,理清作品的脉络层次,由外而内是从易到难阅读小说的最好突破口。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先概括自然段段意,将概括的内容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切分,这样,小说的构架就出来了,为阅读的下一步作好了铺垫。

第二步:依据情节,把握形象塑造人物是在小说的叙述和环境描写中来完成的。

把握人物形象要依据小说情节(小说中发生的一件件事)来概括分析。

第三步:分析环境,明确作用在作品中,环境对表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有着特殊意义。

分析环境,就是要理解环境描写与塑造人物的关系,与表现主题的关系,明确它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四步:提炼整合,概括主题把握住小说的主题是读懂小说的主要标志,但小说的主题表达不像论述类文本那样直白,也不似散文用抒情议论表达,它往往通过象征、暗示、比拟等手法,让读者借助情节、环境等感悟出来。

这就是阅读小说“入”和“出”的过程,是“悟”的过程,要下综合归纳的功夫,除要联系小说的三要素看主题外,还可联系小说的标题、题材、有意蕴的段落和语句,这样多方联系综合,才能准确概括出小说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先生退兵”,思考下列 问题: 1、读题目,未读文章之前,你会推断小说的主要内容 是什么? 2、读完小说,概括小说的内容。 3、联系《烛之武退秦师》,文中侧重于写烛之武怎样 退秦师,以表现它的辩才,本文同样是写退兵,为 什么对退兵过程只字不提?
审题:小说选段主要讲了朱先生退兵之事,但是对朱先生 如何退兵的情节一字不提。作者为什么这么处理?情节 和小说进行分析。
附加题:朱先生帮助张总督实现了愿望,但又处 处拒绝张总督。小说这样写有何用意?请谈谈 你的理解。 答案示例: ①使故事更曲折,增强了文本张力,激发了读者 的阅读兴趣。(艺术效果) ②在矛盾中,刻画并丰富了二人的性格,尤其是 显示了朱先生的人格和威望。(人物形象) ③强化主题,通过拒绝,表明朱先生此行的目的 是为民请命,赞美了知识分子的担当。(主题)
解读小说《朱先生退兵》
一、细读小说,梳理小说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总结人物形象 朱先生:儒生,爱读诗书,书生气;具有为民请命的 担当精神,不慕权贵,低调淡泊 张总督:语言粗鲁,态度傲慢,与百姓距离疏远 三、明确小说主题 主题:歌颂朱先生。朱先生是《白鹿原》中最具智慧 的人,是文中白鹿的化身。 (补充:白鹿是贯穿小说的精灵,它不仅是祥瑞的化 身,更是人神一体的精神,神性是外壳,内核则是 人性中的善良与正义。)
回顾旧题:
【叙事视角】------叙事特色、叙事技巧之一 作用: 1用孩子眼光来叙述故事(有限视角、内视角),显得角 度新颖,自然直观,更加真实。 2通过孩子的见闻观感来讲故事,与成人讲故事相比,更 能够展现孩子的世界(如文中的乡村动物世界),丰富 了小说的内容,拓展了小说的容量和内涵。 (艺术效果) 3小奥是小说中“行动着”的人,起着串联情节、推动情 节的作用 (情节作用) 4借助小奥的所见所感来塑造人物形象。如张二昆形象。 (人物作用) 5借助小奥的所见所感来展示新时代新农村风貌和新问题 ,引起人们的深思。 (主题作用)
①本题属于什么题型?(谋篇布局型) ②“谋篇布局”类有几种 题型? 谋篇布局的作用 谋篇布局的原因 谋篇布局的方法(伏笔照应、双线结构、留白、欧亨利式的结尾、 插叙倒叙、对话推动情节) ③本题型的答题角度:主题方面、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读者感受。 答案示例: ①从小说主题看,小说重在突出朱先生为民请命的担 当精神,而如何退兵的情节,与此没有太大关系; ②从人物 (关系)看,小说重在表现朱先生与张总督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 对如何退兵的情节一字不提,可以更集中地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 丰富人物形象; ③从艺术效果看,对如何退兵的情节一字不提, 起了留白的作用,也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能够引起读者丰富
解读第五题:
审题:请简要分析文中划线部分叙述视角运用的特 点的作用。 一、关于视角: ① 有限和全知②判断划线部分的视角。 二、本题属于什么题型? 作用题。(内容+结构、形式、手法以及艺术效果)
答案示例:①文中画横线处变“朱先生”为“那人”,是一 种有限视角,拉远了叙述者和事件、人物的距离,这样写 的主要作用是制造一种陌生化的效果。 (3分)②更客观 地表现了张总督的手下对普通百姓的疏远和傲慢态度,这 也从侧面表现了张总督的形象,还暗示了朱先生之所以与 张总督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的原因。(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