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词汇的差异性比较.ppt

合集下载

《普通话实用教程》课件 2方言与普通话词汇差异

《普通话实用教程》课件 2方言与普通话词汇差异
(二)义项不同
例如,“泥”在梅州、广州兼指“湿的泥”和“干的 土”。“外甥”在南昌、梅州、福州兼指“外孙”。
(三)用法不同
例如,福州话“对头”不单用做名词而且用做副词, 意为“互相”,如说“对头夺”(互相争夺)。
(一)罕用词语
有些日常生活用词使用频率不 高,也少见于书面,本地人习 惯于本地的说法,没有听过普 通话里相应的说法因而说不出。 例如,胳肢窝儿、胳肢、胳膊 肘子、喉结、锁子骨、顶针儿、 锅铲、火铲、牛轭、嚼环、碓 杵、橛子、檩、椽子、帐檐儿、 豁唇子、斗眼儿、研墨、掭笔 等在方言里往往有不同的说法。
拓展知识
1.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方言,陕西人把鞋子叫孩子,为此还闹出了一些笑话。有一个陕西 人在北方,有一次路过一条小河,他把鞋子掉到河里了,他大喊我孩子掉河里了,旁边人 一听,这还了得,都纷纷跳到河里去救孩子,结果,只捞到鞋子,大家安慰这个陕西人, 没救到孩子,不要难过,可谁知这个陕西人拿过鞋子笑着说:这就是我孩子。 2.两个乡下姑娘进城回来,天色晚了,见一辆卡车开来,便向卡车招手,司机探出头来,一 个姑娘说:“同志,我俩可以做(坐)你的妻(车)子吗?”司机没好气地说:“谁要你们做我 妻子。”另一个姑娘赶紧说:“不要紧啦,我们很亲(轻)。”司机气得把车开走了,心想: “谁和你们亲去。”
二、形异实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构词不同
有些方言词用字和普通话未必 有大不同,但构词法不同,这 也是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的 难点之一。这种情形有时是词 素次序不同,如喜欢—欢喜, 热闹—闹热,介绍—绍介,客 人—人客,母鸡—鸡母,地 道—道地。
三、形实无关
有些事物和概念只见于某一地区,这样的 方言词未必能在普通话里找到相应的词来 对照(如各地都有许多特制的食品用方言 词造了特殊的名称),这些方言词必要时 可直接借用,加以注解,引进普通话。例 如,上海话的“瘪三”“拆烂污”,福州 话的“光饼”“蛎饼”。

普通话与方言的比较分析ppt

普通话与方言的比较分析ppt

广东话
绍菜 椰菜 芽菜 大豆芽菜 通菜 信瓜 凉瓜 蕃薯 薯仔
国语
大白菜 包心菜
黄豆芽 空心菜
苦瓜 红薯 马铃薯、土豆
日常用语 中粤语不 同于普通 话得词汇 多达50% 以上。
• “有点怪”得结构
怪不得 「唔怪之得」或「怪唔之得」
我先走了 我走先
公鸡
「鸡公」
有许多修饰成分倒置现象
粤语得变化:吸收了较多得外来词
(长炭)长叹 冇得顶
鬼买
(无发无天)无法无天 (烧云)销魂 一脚踢
(妻凉)凄凉 (阴公) 不用多(盐)言 未够斤两
无(四)事 走下坡
广东歇后语
1、生虫拐杖 2、竹织鸭 3、阿聋送殯 4、卖鱼佬洗身 5、黄皮树了哥 6、阿聋养鸡 7、秋蝉跌落地 8、牛皮灯笼 9、指住棺材叫捉贼 10、隔夜油炸鬼 11、单眼佬睇女婿 12、航空母舰 13、黄鱔上沙滩 13、深海石斑
普通话
商店 沙拉 布什
粤语
「士多」(store) 「沙律」salad 「布殊」 Bush
粤语得变化:香港粤语口语中还经常直接 使用英文单词
警员或老师称作 女警叫 女老师叫
「阿sir」
「Madam」 「Miss」
粤语得影响:随着香港、珠三角地区影响得扩 大,粤语正在以强势得姿态进入普通话、
《现汉》就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得“规条”。粤语虽 在广东与港澳地区一直占有“龙头老大”得地位,但 对于现代汉语而言,它只就是七大方言之一,在广东, 就连写成书面语见诸报刊得资格都没有。1996年修 订时,《现汉》虽然收入了“巴士、得士、生猛、炒 鱿鱼”等粤语词汇,但总得来说前几次修订,增收得 粤语词汇并不多。这次得第五版,粤语词显著增多, 据不完全统计有近百个。仅房地产方面就有“按揭、 楼宇、楼盘、楼花、置业、物业、写字楼、烂尾 (楼)”等。可以说,这就是粤语“北伐”得结果(本报 2005年7月28日A5版曾作报道)。

第三章 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

第三章  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

第三章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第一节词汇差异的表现汉语方言在词汇上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例如,北京叫“白薯”的,济南叫“地瓜”,太原叫“红薯”,西安叫“红苕”,宝鸡叫“红芋”,武汉叫“苕”,扬州叫“山芋”,广州叫“番薯”。

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词形差异词形差异表现在词根、词缀或语素顺序不同三个方面。

首先看词根差异“吃饭”的“吃”,梅县、广州和福州等地说“食”。

“狗”福州说“犬”。

“书”厦门说“册”。

“锅”,苏州、温州、广州、梅县人说“镬”,福建人说“鼎”。

“闻”,南昌、温州说“嗅”,梅县、厦门说“鼻”。

“喝”,广州人说“饮”。

“走”,梅县、广州、厦门说“行”。

“跑”,广州、厦门说“走”。

“眼睛”,潮州说“目”。

“眉毛”,潮州说“目毛”。

“翅膀”,温州、广州、厦门、潮州说“翼”。

“筷子”,温州、厦门、福州说“箸”。

再看词缀差异。

“鼻子”,苏州、温州说“鼻头”。

“锄”,武汉、广州、厦门说“锄头”。

“金子”,温州、潮州、福州说“金”。

“木头”,广州说“木”。

最后看语素顺序差异“客人”,温州、长沙、南昌、梅县、广州、厦门、福州说“人客”。

“公马、公驴、公羊”,广州、厦门说“马公、驴公、羊公”。

“母马、母驴、母羊”,厦门、福州说“马母、驴母、羊母”。

二、词义差异词义包括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两个方面,非理性意义又分为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三个方面。

首先看理性意义的差异词义的范围大小在不同方言可能会有差异。

苏州话“馒头”和“包子”不分,都叫“馒头”,要区别,“馒头”叫“大包子馒头”或“实心馒头”。

长沙话“苍蝇”和“蚊子”都叫“蚊子”,要区别,“苍蝇”叫“饭蚊子”,“蚊子”叫“夜蚊子”。

梅县、广州、厦门和福州“肥”和“胖”不分,都叫“肥”(香港演员沈殿霞“肥肥”)。

下面看非理性意义中的感情色彩差异“老头儿”和“老头子”,北京话和济南话前者带褒义,是爱称,后者带贬义,是憎称。

合肥、扬州和南昌只说“老头子”,没有贬义。

方言词——论河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的异同

方言词——论河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的异同

方言词——论河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的异同
河南方言是中国方言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与普通话有很多不同之处。

下面是河南方言词汇和普通话的异同之处:
1. 发音差异:河南方言的发音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异。

比如,普通话中的“鱼”发音为/yú/,而在河南方言中发音为/nyu/。

2. 词汇差异:河南方言和普通话在词汇上也存在差异。

比如,普通话中的“吃饭”在河南方言中可以说成“食饭”。

3. 词序差异:河南方言的词序通常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比如,在普通话中,“我吃饭了”可以说成“我吃了饭”,而在河南方言中可以说成“我了吃饭”。

4. 词缀差异:河南方言中常常使用词缀来表示不同的意思。

比如,河南方言中的“啦”可以用来表示频率或者助词,而在普通话中不常使用。

5. 语法差异:河南方言和普通话在语法上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比如,在河南方言中表示否定可以使用“不是”的形式,而在普通话中则使用“不”。

河南方言和普通话在发音、词汇、词序、词缀和语法等方面存在许多异同之处。

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交流。

普通话与粤方言词汇的比较差异

普通话与粤方言词汇的比较差异

贴士1 贴士
粤语保留许多古老发音,例如粤语中「 粤语保留许多古老发音,例如粤语中「我」和 「饿」两字有舌根鼻音声母 ng-。 。 在声调方面,粤语完整保留中古汉语平、 在声调方面,粤语完整保留中古汉语平、上、 入各分阴阳的调类格局, 去、入各分阴阳的调类格局,是保留古汉语入 声最为完整的语言,对于朗诵及研究中国古诗词 声最为完整的语言 对于朗诵及研究中国古诗词 等文学作品,起着重要的作用 起着重要的作用。 等文学作品 起着重要的作用。 粤语包含-p、 、 等韵尾 等韵尾, 粤语包含 、-t、-k等韵尾,没有普通话所具 有的卷舌音、儿化、轻声等现象。 有的卷舌音、儿化、轻声等现象。
有许多修饰成分倒置现象
贴士2 贴士2
学术一点!
有些广东话词语的语素位置与普通话词语的 语素位置正好相反。 语素位置正好相反。 例:紧要(要紧),挤拥(拥挤), 欢喜(喜欢),兵士(士兵), 鸡公(公鸡),笋干(干笋), 猫仔(小猫),替代(代替), 多彩多姿(多姿多彩)等。
三.独特的前缀后缀
广东话某些词具有普通话不具有的前缀和后缀。 例: 阿爸(爸爸),阿妈(妈妈), 阿婆(外祖母),女仔(女孩), 后生仔(男青年),刀仔(小刀), 靓仔(漂亮的小伙子),打工妹(打工姑娘), 肥佬(胖子),老公(丈夫),肥婆(胖女人)等。
你知道吗? 你知道吗?
普通话「打的」怎么来的? 普通话「打的」怎么来的? 粤语「搭的」(「搭的士」 粤语「搭的」(「搭的士」的简 」(「搭的士 香港不通用) 称,香港不通用)被普通话当作 香港不通用 打的」吸收。 「打的」吸收。
粤语的影响:随着香港、 粤语的影响 随着香港、珠三角地区影响的扩 随着香港 粤语正在以强势的姿态进入普通话. 大,粤语正在以强势的姿态进入普通话.

闽北方言的“方言岛”现象及差异性比较

闽北方言的“方言岛”现象及差异性比较

闽北方言的“方言岛”现象及差异性比较引中国境内究竟有多少语言呢?目前还很难说出一个确切的数字,这是因为我们对其中有些语言知识还不是很完备,或者是没有经过充分的研究,对于划分语言和方言的标准也不甚统一。

按国内语言界的一般看法,如果把某些方言当作独立的语言,我们就有六七十种语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代贺之章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描写自己从小离家,垂老才得还乡,已是物是人非,唯有乡音依然如故的情景。

这里乡音就是方言,而方言就是人们常说的方话”,在中国传统中,历来是指在某个或大或小的地区通行的交际工具,即通行在一定地域的话。

现代语言学家认为,方言是民族语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分化出来的地域性变体。

所谓地域性变体,自然是相对于民族共同语而言。

“汉语方言自然是相对于普通话来说的。

普通话通行于全国,是国家通用语言;方言通行于某几个省、或某个省、或者更小的一个地区,是局部地方的通用语言。

普通话为全体汉族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服务,而方言只能为局部地方的人民服务” [1] 。

南方方言中,闽语素有“八闽互不相通”之称,内部分歧很大,是方言差异最大的语言,可以分为五个主要次方言:(1) 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方言;(2) 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方言;(3) 以莆田话为代表的莆仙方言;(4) 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方言;(5) 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方言。

、闽北方言的“方言岛”现象及差异性比较大抵到外地的闽北人都遭遇过这样的尴尬:问:你是哪里人?答:福建人问:那肯定会说闽南话吧?答:不会,我们说闽北话(或其他)。

问者愕然,表示不解。

其实除了闽南的其他地区大都有这样的问题。

籍贯三明的张静初到台湾后就被误以为会说闽南话,结果在接受采访时屡遇尴尬。

在福建语言版图上,闽南语的地位还是无与伦比的,它几乎成了福建方言的代名词。

但很显然的,闽南语在省内并没有绝对的优势。

也就是说,闽南语的辐射能力是相当微弱的。

浅析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讲义)

浅析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讲义)

浅析榆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我们通常都认为方言间的差异主要是在于语音,而对于词汇和语法在方言间的差异不够重视。

近年来,有很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方言词汇和语法的研究,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

方言的词汇大部分与普通话是相同的,有差异的只有一小部分,而正是这一小部分起到了区别方言与方言、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作用。

本文主要参考《陕北方言词典》并结合对母语的感知,以榆林方言用词为标准来比较榆林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的异同,以此来揭示榆林方言的词汇特点。

本文比较时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准。

一、词形上的差异词形差异是汉语方言词语差异最主要的表现。

我们对于词形差异的比较主要是对于榆林方言与普通话义同形异的词语。

以下我们主要从音节数量、构词语素、造词方式三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1. 音节数量的差异(1)普通话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榆林方言中为单音节词。

例如:普通话:缺少猴子看管漂亮得意妈妈手表桃子榆林方言:短猴照俊能妈表桃榆林方言中与普通话双音节词对应的单音节词有很多,有的完全是义同形异,如上例中的短、照、俊、能;有的是选择普通话中比较有区分特点的一个音节,如:猴、表、桃;而有的区别在于叠音与非叠音,普通话中的有些叠音的双音节词,在榆林方言中是不叠音的单音节词,这类词一般是表示亲属称谓的词,比如,妈妈—妈等。

(2)普通话中有的单音节词,在榆林方言中是双音节词。

例如:普通话:蹲章地痣云眉榆林方言:圪蹴戳子脚地隐记云彩眼眉(3)普通话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榆林方言词中相对的是多音节词或短语。

例如:普通话:早晨元旦板凳手指口袋台阶榆林方言:大清早阳历年板凳子手指头倒衩子圪台子(4)榆林方言是双音节词,而普通话是多音词或短语,此类数量不多。

例如:普通话:自行车暖水瓶切菜板榆林方言:车子暖壶案板由上可以看出,从音节数量上来说,榆林方言的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多于普通话,双音节词较少。

2. 构词语素的差异由于人们认识事物角度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语言自身的发展,所以对于表达同一事物会选择不同的语素、音节数量,这样就有了差异,而方言词汇特点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语素选择的差异。

普通话和方言常见的语法差异演示

普通话和方言常见的语法差异演示

韵母替换
在方言中,有些韵母会替 换成其他韵母,导致发音 与普通话存在差异。
声调差异
声调数量不同
轻声和变调不同
普通话和方言在声调的数量上存在差 异,有些方言的声调数量比普通话多, 有些则比普通话少。
在方言中,有些词语的轻声或变调与 普通话存在差异,这也会导致语义的 不同。
声调调值不同
即使在声调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普通 话和方言的声调调值也可能存在差异, 导致语义的不同。
方言的保护
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需要重视方 言的保护和传承,通过语言政策、语 言教育、语言研究等途径,促进方言 与普通话的和谐共存。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普通话和方言常见的语法差异演示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语音差异 • 词汇差异 • 语法差异 • 文化背景与语言使用 • 总结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本演示旨在展示普通话和方言在语法上的常见差异,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方言与 普通话的相互关系,并促进语言交流的顺畅。
背景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的语言,在各个地区得到了广泛 的推广和使用。然而,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仍然在某些地区被广泛使用。 因此,了解普通话和方言的语法差异对于促进跨地区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06 总结
方言的独特性和价值
方言的独特性
方言承载着地域文化和历史信息,具 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是 语言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方言的价值
方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 有传承民族历史、弘扬民族文化、维 系民族认同的重要价值。
普通话与方言的和谐共存
普通话的推广
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的语言,在教育、 媒体、行政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有 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言词汇的差异性比较
组员:钱嘉轩 曾楚君 刘苑娴
一、方言词汇的概念
方言词汇有两个含义: 1.指一个方言中说法与普通话不同的词,即狭 义的方言词汇 2.指一个方言中所使用的全部的词,既包括与 普通话不同的词,也包括与普通话相同的词, 即广义的方言词汇。
我们所谈的方言词汇指狭义的方言词汇。其研 究范围只限制在与普通话不同的词汇。
(2)语素数量的差异 所谓语素数量的差异,指两个同义词音节数 量相同,但包含的语素却有多有少。 如下表 :
(3)语素价值的差异 语素价值的差异对方言词汇差异只有数量上的影响, 没有构词形式上的影响。
同一个语素在不同的方言里组词的能力和使用频率是 不同的,在甲方言里是很冷僻的语素(或词),在乙方言 里可能是个很活泼、很常用的语素(或词):下面举出 “番”为例:
第二类指后缀“儿”和“子”的读音各方言变化快慢 不一,致使方言词的音节数量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 了方言词差异。
2、语素方面的差异
• (1)语素选择的差异 • 汉语词汇是丰富的,其构词语素也是丰富的。按意义
来分,语素可分为同义语素与非同义语素两类。
• 同义语素的例子: • 比如“鼎”与“锅”、“睇”与“看”、“乌”与
(2)叠音与非叠音的差异 叠音构词普通话与方言都有,所不同的只是个体与数 量的差异。
一般说来叠音构词方言似乎比普通话多些。下面我们 从贵阳方言举些例子 (括号内是普通话)。 AA式:槽槽(槽子)、圆圆(桂圆)、杯杯(杯子) AAB式:招招客(拍马者)、块块盐(成块儿的盐) 。 BAA式:手颈颈(手腕)、左寡寡(左撇子)
“黑”分别是不同形式的同义语素,造词时厦门方言 选“鼎”而济南方言选“锅”,广州方言选“睇”而 济南方言选“看”、厦门方言选“乌”而济南方言选 “黑”。 • 非同义语素的例子: • 比如“玉米”,山东阳谷方言说“棒子”,洛阳方言 说“包谷”,广州方言说“粟米”。三个方言三种说 法,各种说法彼此之间完全不同,语素意义也各自有 别。但它们各自组词之后所表示的意义却是一样的。
(4)语素顺序的差异 两个词的语素相同,数量也相同,只是排列顺 序不同,也能形成方言词汇差异。如:
厦门方言的鸡母(母鸡)、猪母(母猪)、羊母(母 羊),猫母(母猫)、猫公(公猫)、机司(司机)、 笔排(排笔)等; 广州方言的人客(客人)、水胶(胶水)、使唆(唆 使)、康健(健康)、闹热(热闹)、风台(台风)、 天阴(阴天)、臭狐(狐臭)、漆油(油漆)、千秋 (秋千)、质素(素质)、经已(已经)、大命(命大), 挤拥(拥挤)等。
3、构词类型的差异
• 方言词汇的构词形式十分丰富,但多数 形式与普通话相同,不同的只是少数。 不过即便是少数不同形式,也能构成一 批有差异的方言词。下面举广州方言的 “三音二叠式”与“语素分解式”两类 例子说明。
(1)三音二叠式 A.三音二叠式的特点 广州方言的三音二叠式由三个音节组成,其中两个是叠 音,是一种结构特殊、别具特点的构词形式。
二、方言词汇的差异性
(一)方言词汇的构词差异 (二)方言词汇的意义差异 (三)称作方言词汇,一个重要 原因就是因为这些词汇与普通话不同,两者 之间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
• 方言词汇构词的差异是方言词汇差异的重要 表现。词的内部结构形式主要是靠语音、语 素以及它们各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来表现的, 所以这里就从语音、语素和构词类型三方面 对方言词汇构词的特点作些探讨
厦门方言把“未开化”的或“洋”的事物或现象多用 “番”来表示。如:番匏(木瓜)、番仔(外国人)、番仔 婆(外国妇女)、番仔灰(水泥)、番仔火(火柴)、番仔码 子(阿拉伯数字)、番仔油(汽油)、番仔肥(化肥)、番仔 楼(高楼)、番仔狗(哈巴狗)、番仔正(元旦)、番汰(不讲 道理)、番邦(外国)等,而《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用 “番”字作宇头的词则只有7个。
(5)词缀的差异 A.词缀形态的差异 词缀有前缀,也有后缀。用哪些语素作前缀和后缀, 各方言之间或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并不完全相同。比如 有的方言用“仔”作词尾,而普通话则用“子”作词 尾。下画举厦门方言的例子: 刀仔(刀子)、锯仔(锯子)、凿仔(凿子)、钳仔(钳子)。 前缀也有形态上的不同,如厦门方言的阿大、阿弟、 阿妹,长沙方言分别说成老大、老弟、老妹。 B.词缀位置的差异 同一个词根,有的方言加前缀,有的方言加后缀,从 而形成方言词汇差异,如:厦门方言的阿妗、阿嫂、 阿婶,济南方言分别说成妗子、嫂子、婶子;厦门方 言的“阿姨”,长沙方言说成‘掳子” 。
普通话的三音节的惯用语中的重叠词缀都是虚词素,而 三音二叠式的重叠部分则是实语素,而且有的重叠部分 还可以移动位置,如“乱立立”(混乱)也可以说成“立 立乱”,其义不变。而普通话的“血淋淋”就不能作这 种移动说成“淋淋血”。 B.三音二叠式的结构类型 根据叠音成分在词中的位置,该类词的结构首先分 “AAB”型与“BAA'’型两类。“AAB”型指叠音成分在 前的一类词,“BAA'’型指叠音成分在后的一类词。每 类词里按照语素间的语法关系又分主谓、动宾、状中、 定中等不同关系。
1.语音方面的差异
(1)音节数量的差异
• 汉语词汇的发展在构词上表现出来的趋势是双音节 词不断增多,但从词汇总体上看,比起普通话来双 音节词较少的方言,在某些小范围内双音节词反而 比普通话多。
• 下面从苏州方言举些例子 • a.苏州方言是单音词(括号外)而普通话是双音词(括
号内): • 篮(篮子)、勺(勺子)、盘(盘子)、瓶(瓶子)、稻(稻子) • b.苏州方言是双音词而普通话是单音词的: • 米囤(囤)、杏子(杏)、猪猡(猪)、驴子(驴)、老鹰(鹰)
但也有普通话是叠音词而方言属于非叠音词的,如普 通话的“妈妈、伯伯、爷爷、哥哥、嫂嫂、妹妹”, 这些词在广州方言分别说成“阿妈、阿伯,阿爷、阿 哥、阿嫂、阿妹”。此类多是亲属称渭词。
(3)读法的差异 由于读法差异而形成方言词汇差异的现象有两类:
第一类指当一个词因受了某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了语 音变化而成了另外一个词,因而改用了其他的字,但 意义并没有改变,这就形成了两个不同的词。 这样的两个词其读音既有差别,又有联系,其变化的 脉络是明显的。这种联系有的属于分化关系,有的属 于同化关系,有的属于换位关系,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