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礼记、孟子
《大学之道》(实用课件)_2

“修、齐、治、平”之外王之道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 一言偾(败坏,破坏)事,一人定国。故治国在齐其家。
——《大学》 齐家治国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
宽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 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 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视他人, 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 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数:是指算术和数学,是上古科学的基本先驱。 《诗经》六义
2024/3/14
-:
10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 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 和礼节;
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 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 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 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它 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 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 人生发展的宏观图示。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 合在一起,讲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 “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研读文本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
第二句连用五个“而后”,形象地展现了大学的宗旨对人修身养性逐 步影响的过程,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定”“静”“安”“虑”,最 终学有所得。
《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题库(附答案)

《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题库一、选择题(每题1分)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D )A.《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B.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C.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是礼、乐、射、御、书、数。
这六种才能被称为“六艺”,其中礼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D.六艺中的“射”指的是射箭技术;“御”指的是抵御敌人的技术;“书”指的是书法。
2.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目”指的是( A)A.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C.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
D.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我校的校训是(D)A.自强不息,厚德载物B.厚德明法格物致公C.海纳百川,有容乃大D.明德力行成己达人3.我校校训中的四个核心词语依次出自(A )A.《大学》、《中庸》、《中庸》、《论语》B.《大学》、《中庸》、《孟子》、《论语》C.《论语》、《大学》、《中庸》、《中庸》、D.《大学》、《中庸》、《论语》、《中庸》4.以下哪部典籍是诸子百家思想共同的源头,具有群经之首的地位(D)A《诗经》B《尚书》C《礼记》D《周易》5.“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诗经》中的哪一句最能体现这种情感(A )A“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B“执子之手,与子偕老”C“人而无礼,故不遄死”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6.找出不是出自《道德经》的一句(D)A.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好断句翻译练习(大学中庸小学孟子)

27 程中 石先平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 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①,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②吾 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
④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⑤?”
① 一匡天下:使天下的一切得到匡正。“匡”,正,纠正。 ② 微:非,无,没有。一般用于和既成事实相反的假设句前面。 ③“被”:同“披”。“衽(rèn任)”,衣襟。 ④谅:诚信。这里指拘泥小的信义、小的节操。 ⑤自经:自缢,上吊自杀。
谦(qiè):同“慊”,满足、满意。 慎其独:在独自一人的时候要谨慎不苟。独,指独处。
9 程中 石先平
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指
的是要做到不欺骗自己。就像厌
恶难闻的气味,就像喜爱美丽的
容貌,[一样自然真实],这叫自 我满足。所以君子独处时,也要
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
10 程中 石先平
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
3.课文注释: 中:折中,调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庸:平常,普通,循常规常理而不变。
18 程中 石先平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
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
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 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 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 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
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
41 程中 石先平
所有的人都站在一边不一 定是好个事,比如他们都 站在船的一边,船就可能
倾覆。
42 程中 石先平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 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
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43 程中 石先平
论语 孟子 中庸 大学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论语》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温故知新)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子曰: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子曰: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
”——《论语·八佾》(尽善尽美)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已。
——《论语·卫灵公》子曰: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论语·卫灵公》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大学·中庸·孟子

大学 中庸 孟子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基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暄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慄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湜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
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大学》《中庸》不同论

《大学》《中庸》不同论2017-06-29作者:任蜜林哲学研究 2015年06期[中图分类号]B244《大学》、《中庸》分别为《礼记》中的两篇。
自韩愈、李翱表彰以后,二者的地位逐渐升高。
至宋以后,它们渐渐由《礼记》中的两篇,成为与《论语》、《孟子》并称的“四书”,从而成为与“五经”同等重要的儒家经典。
非但如此,宋儒为了突出“道统”的传承,还编排了一个孔子、曾子、子思、孟子一线单传的儒家“道统”传承谱系。
《中庸》为子思所作,自司马迁以来皆有此说,还算文献有征,但《大学》则没有记载明确的作者。
程颢不过只说其为“孔氏之遗书”(《大学章句》),而朱熹则断定《大学》与曾子有密切关系:“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
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
”(《大学章句序》)朱熹认为《大学》有经、传之分,并进而认为经乃曾子所述,传乃曾子门人所记。
在《中庸章句序》中,朱熹明确提出了其“道统”谱系,并说:“见而知之者,惟颜氏、曾氏之传得其宗。
及曾氏之再传,而复得夫子之孙子思,则去圣远而异端起矣。
”虽然朱熹所说并无史料根据,但由于其在当时的权威地位,他的看法不但没有遭到反对,反而得到比较普遍的认同。
这样,孔、曾、思、孟的“道统”谱系就确定了。
毫无疑问,这一谱系只是出于理学家的理想建构,并非历史的事实。
下面我们从《大学》、《中庸》思想的不同方面,来说明二者并非出于一脉相承的思想谱系。
一、心与性《大学》与《中庸》二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大学》言心而不及性,《中庸》则言性而不及心。
这一点前人早已指出,如刘宗周《学言》说:“《大学》言心不言性,心外无性也。
《中庸》言性不言心,性即心之所以为心也。
”(《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57页)韩国李�晁担骸啊洞笱А费孕亩�不言性,《中庸》言性而不言心……盖心、性一理也。
自其禀于天而言,谓之性;自其存诸人而言,谓之心。
《大学》虽不言性,而‘明德’、‘明命’何莫非禀于天之性乎?”(《四书总论》)虽然二者立论目的是为了说明《大学》、《中庸》的“心”、“性”是可以互相涵盖的。
大学中庸

大学中庸“中庸”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
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易经》、《诗经》、《书经》、《礼记》、《春秋》∙《大学》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传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的儒家作品,这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
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内文的写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作者是谁尚无定论,一说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载于另一说是秦代或汉代的学者所作。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
《诗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尚书》《易经》《老子》《左传》《史记》《说苑》11部国学经典

《诗经》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2.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3.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周南·汉广》4.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5.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6.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7.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8.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9.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诗经·小雅·斯干》10.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1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1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13.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1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15.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论语》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4.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们在圣经中的《旧约.创世纪》中,诠释人的三
重祝福。首先是:人的灵魂是上帝的肖像;第二重是:
亚当获赐"伴侣";第三重是:上帝将天上飞的鸟、地 上走的兽、水中游的鱼都交与人类管理,人类成了
“万物的主人”。当时的学者们依照这三重祝福,认
为知识应该包括“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
物”三个面向,因而界定“大学”的统一知识,于是
中庸的语源
(1)指平常的。犹言中材,中人。
贾谊《过秦论》:“材(才)能不过中庸。”
(2)指儒家的道德说教。
《论语· 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朱熹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
常也。” (3)泛指平庸、妥协、保守、折中。 鲁迅《华盖集· 通讯》:“遇见强者,不敢反抗, 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
其所食男则坠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
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
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 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 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 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 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 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 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 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 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 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 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
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
属
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 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 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 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 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和政治活动。君子的思 想核心是:“仁政”“王道”,“民贵”“君轻”。孟 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
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
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 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 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 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 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 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 为食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 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
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
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大欲可知已欲辟土 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 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 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 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 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 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 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 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 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 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 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 我
大学三学院:人文学院、社会学院、科学学院的规定 因而形成。
《大学》概述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 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 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 《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 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 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
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
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 故笔之於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 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 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味无穷。皆 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 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列女传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 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 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 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 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 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
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 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 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 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 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 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 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 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 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 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 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 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 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曰诗云
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
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 《告子》上下;《尽心》上下。提出“仁政”、“王
道”。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 《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 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南宋至清 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气 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 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 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 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 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 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 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 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 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 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 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 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 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 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 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 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 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 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 轻今之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 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 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 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 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详序之教申之 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 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 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 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 哉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 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 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 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
《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三纲八目”
三纲:明德、亲民、至善三条纲领。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 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具体而言:
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
(1)慎独自修
(2)忠恕宽容 (3)至诚尽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 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 子车、子居(待证实)。战国 时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政治家。孟子 生卒年月因史 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 中又以《孟氏宗谱》上所记载 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 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 年(公元前289年)较为多数 学者所采用。孟子本为“鲁国 三桓”之一孟孙氏后,父名激, 母仉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 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 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 “孟母断织”等故事。
在《论语》中,孔子把在“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
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其含义大致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