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合情推理—归纳推理教案1
2.1.1合情推理教案

合情推理一、教材剖析[根源:Z|X|X|K]数学概括法是人教A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2-2第2章第三小节的内1容,此前学生刚学习了合情推理,合情推理用的是不完整概括法,结论的正确性有待证明。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培育学生的抽象思想能力和创新能力,深入不等式、数列等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修养,有重要作用。
依据课程标准,本节分为两课时,此为第一课时。
23二、教课目的4,知识目标:理解合情推理的原理和本质,并能初步运用。
[根源:学#科#网Z#X#X#K],能力目标: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升创新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欢乐的学习气氛中,经过理解数学概括法的原理和本质,感受数学内在美,激发学习热情。
三、教课要点难点教课要点:能利用归纳进行简单的推理.教课难点:用概括进行推理,作出猜想.四、教课方法研究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课过程例1、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订交,有1个焦点;3条直线订交,最多有3个交点;;从中概括一般结论,n条直线订交,最多有几个交点?例2、有菱形纹和无菱形纹的正六边形地板砖,按图所示的规律拼成若干个图案,则第n个图案中的正六边形地板砖有多少块?来[源:学&科&网Z&X&X&K]小结概括推理的特色:例3、试将平面上的圆与空间的球进行类比。
练习:类比平面内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试给出空间四周体性质的猜想。
小结类比推理的特色:当堂检测:1、已知数对以下:(1,1),(1,2),(2,1),(1,3)(2,2),(3,1),(1,4),(2,3),(3,2),(4,1)(1,5),(2,4),,则第60个数对是_______2、在等差数列a n中,cn a1a2n an 也成等差数列,在等比数列b n中,dn=____________________也成等比数列七、板书设计八、教课反省第1 页。
学案7:2.1.1 合情推理

2.1.1 合情推理学习目标1.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重点、难点).2.了解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重点).知识提炼1.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温馨提示根据部分对象归纳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类比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正确,其正确与否还要进一步判断.2.合情推理(1)含义: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的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再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合情推理.(2)合情推理的过程:从具体问题出发→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归纳、类比→提出猜想温馨提示合情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是唯一的,侧重点不同,结论也会不同.思考尝试1.思考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统计学中,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然后用样本估计总体,这种估计属于归纳推理.()(2)类比推理得到的结论可以作为定理使用.()(3)归纳推理是由个别得到一般的推理.()(4)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具有或然性,不一定正确.()2.观察图形规律,在其右下角的空格内画上合适的图形为( )A. B. C.D.3.已知扇形的弧长为l ,半径为r ,类比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 =底×高2,可推知扇形面积等于( )A.r 22B.l 22C.lr2 D.l +r 24.等差数列{a n }中,a n >0,公差d >0,则有a 4·a 6>a 3·a 7,类比上述性质,在等比数列{b n }中,若b n >0,q >1,写出b 5,b 7,b 4,b 8的一个不等关系________.5.观察下列各式:9-1=8,16-4=12,25-9=16,36-16=20,…,这些等式反映了自然数间的某种规律,设n 表示自然数,用关于n 的等式表示为________. 核心突破类型1 数、式、数列中的归纳推理(自主研析) 典例1 (1)观察下列等式:⎝⎛⎭⎫sin π3-2+⎝⎛⎭⎫sin 2π3-2=43×1×2; ⎝⎛⎭⎫sin π5-2+⎝⎛⎭⎫sin 2π5-2+⎝⎛⎭⎫sin 3π5-2+⎝⎛⎭⎫sin 4π5-2=43×2×3; ⎝⎛⎭⎫sin π7-2+⎝⎛⎭⎫sin 2π7-2+⎝⎛⎭⎫sin 3π7-2+…+⎝⎛⎭⎫sin 6π7-2=43×3×4; ⎝⎛⎭⎫sin π9-2+⎝⎛⎭⎫sin 2π9-2+⎝⎛⎭⎫sin 3π9-2+…+⎝⎛⎭⎫sin 8π9-2=43×4×5; … 照此规律,⎝⎛⎭⎫sin π2n +1-2+⎝⎛⎭⎫sin 2π2n +1-2+⎝⎛⎭⎫sin 3π2n +1-2+…+⎝⎛⎭⎫sin 2n π2n +1-2=________.(2)已知数列{a n }的第1项a 1=1,且a n +1=a n1+a n (n =1,2,3,…),试归纳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归纳升华由已知数式进行归纳推理的步骤:(1)分析所给几个等式(或不等式)中项数和次数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或结构形式的特征;(2)提炼出等式(或不等式)的综合特点;(3)运用归纳推理得出一般结论.2.数列中的归纳推理:在数列问题中,常常用到归纳推理猜测数列的通项公式或前n项和.(1)通过已知条件求出数列的前几项或前n项和;(2)根据数列中的前几项或前n项和与对应序号之间的关系求解;(3)运用归纳推理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或前n项和公式.变式训练(1)由下列各式:13=12,13+23=32,13+23+33=62,13+23+33+43=102,…请你归纳出一般结论.(2)已知数列{a n},满足a1=1,a n+1=2a n+1(n=1,2,3,…).归纳猜想出数列{a n}的通项公式a n=________.类型2图形中的归纳推理典例2有两种花色的正六边形地面砖,按下图的规律拼成若干个图案,则第6个图案中有菱形纹的正六边形的个数是()A.26 B.31 C.32 D.36变式训练如图所示,由火柴棒拼成的一列图形中,第n个图形中由n个正方形组成: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第5个图形中,火柴棒有____根;第n个图形中,火柴棒有________根.类型3类比推理典例3已知在Rt△ABC中,AB⊥AC,AD⊥BC于D,有1AD2=1AB2+1AC2成立.那么在四面体ABCD中,类比上述结论,你能得到怎样的猜想?试说明理由.归纳升华(1)在高中阶段类比方向主要集中在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平面向量与空间向量等三个方面.在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类比中,等差数列中的和类比等比数列中的积,差类比商,积类比幂.(2)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的类比方向.试把上面的结论类比到空间,写出相应的结论.课堂小结1.归纳、推理、证明题的一般解题步骤:(1)列举出几个特殊情形,条件中已给出的此步可省略;(2)观察、分析所给特殊情形找出其共性;(3)归纳猜想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此结论应包含前面的特殊情况;(4)对猜想的结论给出证明.2.类比推理的步骤与方法:(1)弄清两类对象之间的类比关系及类比关系之间的(细微)差别.(2)把两个系统之间的某一种一致性(相似性)确切地表述出来,也就是要把相关对象在某些方面一致性的含糊认识说清楚.参考答案思考尝试1.【答案】(1)√(2)×(3)√(4)√【解析】(1)对,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由个别得到一般,所以,这种估计属于归纳推理.(2)错,类比推理的结论不一定正确.(3)对,由归纳推理的概念知说法正确.(4)对,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 2.【答案】A【解析】观察可发现规律:①每行、每列中,方、圆、三角三种形状均各出现一次;②每行、每列有两个阴影一个空白,即得结果. 3.【答案】C【解析】三角形的高对应扇形的半径,三角形的底对应扇形的弧长, 所以可猜测为S =12rl =lr 2.4.【答案】b 4+b 8>b 5+b 7【解析】将乘积与和对应,再注意下标的对应, 有b 4+b 8>b 5+b 7.5.【答案】(n +2)2-n 2=4n +4【解析】由已知四个式子可分析规律(n +2)2-n 2=4n +4. 核心突破类型1 数、式、数列中的归纳推理(自主研析) 典例1 (1)【答案】43n (n +1)【解析】根据已给出的等式归纳推理求解.通过观察已给出等式的特点,可知等式右边的43是个固定数,43后面第一个数是等式左边最后一个数括号内角度中π的系数的分子的一半,43后面第二个数是第一个数的下一个自然数,所以,所求结果为43×n ×(n +1),即43n (n +1). (2)解:当n =1时,a 1=1; 当n =2时,a 2=11+1=12; 当n =3时,a 3=121+12=13; 当n =4时,a 4=131+13=14. 通过观察可得数列的前n 项都等于下标序号的倒数,因此a n =1n .变式训练 (1)解:由左、右两边各项幂的底数之间的关系:1=1, 1+2=3, 1+2+3=6, 1+2+3+4=10, …可得一般结论:13+23+33+…+n 3=(1+2+3+…+n )2, 即13+23+33+…+n 3=⎣⎡⎦⎤n (n +1)22.(2)【答案】2n -1(n ∈N *)【解析】由a 1=1=21-1,a 2=3=22-1,a 3=7=23-1,a 4=15=24-1,a 5=31=25-1,可归纳猜想出a n =2n -1(n ∈N *). 类型2 图形中的归纳推理 典例2 【答案】B【解析】有菱形纹的正六边形个数如下表:所以第六个图案中有菱形纹的正六边形的个数是6+5×(6-1)=31. 变式训练 【答案】16 3n +1【解析】数一数可知各图形中火柴的根数依次为:4,7,10,13,…,可见后一个图形比前一个图形多3根火柴,它们构成等差数列,故第五个图形中有火柴棒16根,第n 个图形中有火柴棒3n +1根. 类型3 类比推理典例3 解:类比AB ⊥AC ,AD ⊥BC ,可以猜想四面体ABCD 中,AB ,AC ,AD 两两垂直,AE ⊥平面BCD ,则1AE 2=1AB 2+1AC 2+1AD2.证明:如图,连接BE ,并延长交CD 于F ,连接AF . 因为AB ⊥AC ,AB ⊥AD ,AC ∩AD =A ,所以AB ⊥平面ACD . 而AF ⊂平面ACD ,所以AB ⊥AF .在Rt △ABF 中,AE ⊥BF ,所以1AE2=1AB2+1AF2.又因为在Rt△ACD中,易知AF⊥CD,所以1AF2=1AC2+1AD2.所以1AE2=1AB2+1AC2+1AD2,故猜想正确.变式训练解:取空间中三条侧棱两两垂直的三棱锥ABCD,即AB⊥AC,AB⊥AD,AC⊥AD,且AB=a,AC=b,AD=c,则此三棱锥外接球的半径为R=a2+b2+c22.。
2013-2014学年高二数学1-2导学案:2.1.1合情推理-归纳推理

成立。上述推理是归纳推理吗?所得结论正确吗?
【课后巩固】 1 、
2
2 2 3 3 4 4 2 , 3 3 , 4 4 , 若 3 3 8 8 15 15
8
。
b b 8 , , a a
( a N , b N )则 a =
,b =
2、 sin 30 sin 90 sin 150
2 0 2 0 2 0
3 3 2 0 2 0 2 0 , sin 5 sin 65 sin 125 2 2
观察上述两等式的规律,写出一个一般性的命题,并加以证明。
2 例 1、已知数列{ an }的每一项都是正数, a1 =1,且 a 2 n1 an 1, n 1,2,
试归纳出数列{ an }的一个通项公式。
1
例 2、观察下列式子,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13 =12 13+23= (1 2) 2 13+23 +33= (1 2 3) 2 13+23 +33+43= (1 2 3 4) 2 结论: … … …
例 3、 观察下面等式,并归纳出一般结论
1 1 2 3 6 1 12 2 2 2 3 5 6 1 12 2 2 3 2 3 4 7 6 1 12 2 2 3 2 4 2 4 5 9 6 12
2 2 2 2 结论: 1 2 3 n
课题:2.1.1 合情推理 班级: 姓名: 学号: 第 学习小组 【学习目标】 (1) 、理解归纳推理的思想; (2) 、能够通过观察一些等式,猜想、归纳出它们的变化规律。 【课前预习】 一、问题情境 1、瑞雪兆丰年:今年下几场大雪,明年就会有大丰收 2、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将要来到.比喻由细微的迹象看出整体 形势的变化,由部分推知全体 3、统计初步中通过样本估计总体:通过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对象进行观测或试验, 进而对整体做出推断。 二、建构新知: 1、前提:当 n=0 时,n2-n+11=11 当 n=1 时,n2-n+11=11 当 n=2 时,n2-n+11=13 当 n=3 时,n2-n+11=17 当 n=4 时,n2-n+11=23 11、11、13、17、23、31 都是质数 结论:对于所有的自然数 n, 的值都是质数 2、前提:
2.1.1合情推理-归纳推理[1]
![2.1.1合情推理-归纳推理[1]](https://img.taocdn.com/s3/m/86cf83f90975f46527d3e175.png)
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
⑴ 对有限的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归纳 整理; ⑵ 提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即猜想; ⑶ 检验猜想(找反例或证明)。
例1:已知数列{an}的第1项a1=1且an +1
(n=1,2,3 …),试归纳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 1 + an
例2:数一数图中的凸多面体的面数F、顶
点数V和棱数E,然后用归纳法推理得出它们 之间的关系.
…
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 Conjecture)
要说明猜想错误,只要一个反例。说明正 确就要证明。可是,几百年也没有找到反例。 而为了证明这个猜想,数学家们作了很多努力。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 的结果,称为陈氏定理(Chen„s Theorem) “任 何充份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 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 通常 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 2 ” 的形式。哥德巴赫猜想还是猜想,有志于此乎?
作业:1、《三维设计》P42,题组 集训1、2、3、4、5
2、课本P84B组第1题
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2.1.1合情推理
问题:在“狼来了”故事中,那 个小孩最后喊“狼来了”时,听 到的人们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会 这样想?
请列举生活中推理的例子。
如:锯子的发明传说;警察办 案;天气预报; 文物考察;数 学命题探索论证等等
歌德巴赫猜想: 即:偶数=奇质数+奇质数 “任何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等于两个奇质 数之和”
定义: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 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 特征的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栝出一般结 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 归纳推理的几个理解;
合情推理-归纳推理教案人教版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合情推理-归纳推理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合情推理-归纳推理重点,强调合情推理-归纳推理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合情推理-归纳推理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合情推理-归纳推理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合情推理-归纳推理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合情推理-归纳推理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C. 演绎推理
D. 生活实例
4. 归纳推理的目的是( )
A. 发现规律
B. 解决问题
C. 验证假设
D. 提出假设
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20分)
1. 归纳推理是从________到________的过程。
2. 归纳推理的步骤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 请针对以上实践题中的结论,设计一个实验进行验证。
五、思维拓展题(共15分)
1. 请谈谈你对归纳推理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的看法。
2. 请结合归纳推理的方法,提出一个关于生活中某一现象的假设,并设计一个实验进行验证。
2. 拓展要求:
(1)学生自主选择拓展内容,进行课后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学生可以就拓展内容中的疑问和困惑,向教师请教,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2.1.1 合情推理(1)

使用时间:2012.03.06 课题:§2.1.1 合情推理(1)适用范围:高二文科学习目标:1. 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2. 能利用归纳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并认识归纳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 学案编制人学案审核人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预习教材P28~ P30,找出疑惑之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1)看到天空乌云密布,燕子低飞,蚂蚁搬家,推断天要下雨;(2)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年正月十五雪打灯.以上例子可以得出推理是的思维过程.二、新课导学※学习探究探究任务:归纳推理问题1:哥德巴赫猜想:观察6=3+3, 8=5+3, 10=5+5, 12=5+7, 12=7+7, 16=13+3, 18=11+7, 20=13+7, ……, 50=13+37, ……, 100=3+97,猜想:.问题2:由铜、铁、铝、金等金属能导电,归纳出.新知:归纳推理就是由某些事物的,推出该类事物的的推理,或者由的推理.简言之,归纳推理是由的推理.※典型例题例1 观察下列等式:1+3=4=22,1+3+5=9=23,1+3+5+7=16=24,1+3+5+7+9=25=25,……你能猜想到一个怎样的结论?变式:观察下列等式:1=11+8=9,1+8+27=36,1+8+27+64=100,……你能猜想到一个怎样的结论?例2已知数列{}n a 的第一项11a =,且n n n a a a +=+11(1,2,3...)n =,试归纳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变式:在数列{n a }中,11()2n n na a a =+(2n ≥),试猜想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动手试试练1. 应用归纳推理猜测11112222- 的结果.练2. 在数列{n a }中,11a =,122n n na a a +=+(*n N ∈),试猜想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三、总结提升※ 学习小结1.归纳推理的定义.2. 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①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的性质;②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述的一般性命题(猜想).※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A. 很好B. 较好C. 一般D. 较差※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1.下列关于归纳推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A.归纳推理是由一般到一般的一种推理过程B.归纳推理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C.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具有或然性,不一定正确D.归纳推理具有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功能2.若2()41,f n n n n N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f n 可以为偶数B. ()f n 一定为奇数C. ()f n 一定为质数D. ()f n 必为合数3.已知2()(1),(1)1()2f x f x f f x +==+ *x N ∈(),猜想(f x )的表达式为( ). A.4()22x f x =+ B.2()1f x x =+ C.1()1f x x =+ D.2()21f x x =+ 4.已知111()1()23f n n N n+=+++⋅⋅⋅+∈,则=)2(f ______,=)4(f ______,=)8(f ______,=)16(f ______,=)32(f ______,...........................猜测当2n ≥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从22211,2343,345675=++=++++=中得出的一般性结论是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1. 对于任意正整数n ,猜想(21)n -与2(1)n +的大小关系.2. 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123a =-,满足12(2)n n nS a n S ++=≥,计算1234,,,,S S S S 并猜想n S 的表达式.【课外导学】请学有余力的同学选作《新课堂》内容。
2.1.1合情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学案

12.1.1 合情推理(1)---归纳推理学习目标1. 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2. 能利用归纳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并认识归纳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学习过程学习探究探究任务一:考察下列示例中的推理问题1:.1.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观察4=2+2, 6=3+3, 8=5+3, 10=5+5, 12=5+7, 14=7+7, 16=13+3, 18=11+7, 20=13+7, ……,50=13+37, ……1000=29+971,, …… 猜测:问题2:铜、铁、铝、金、银等金属能导电,归纳出:问题3: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32)︒⨯-,四边形的内角和是180(42)︒⨯-,五边形的内角和是180(52)︒⨯-……归纳出n 边形的内角和是新知1归纳推理:有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的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 叫做归纳推理。
简言之:,归纳推理是 的推理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1 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的性质。
2 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达的一般性命题(猜想)。
典型例题例1观察下列等式:1+3=4=22,1+3+5=9=23, 1+3+5+7=16=24,1+3+5+7+9=25=25, ……你能猜想到一个怎样的结论?变式1 观察下列等式:1=11+8=9,1+8+27=36,1+8+27+64=100, …… 你能猜想到一个怎样的结论?例2.已知数列{}n a 的第一项11a =,且nnn a a a +=+11(1,2,3...)n =,试归纳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例3.在学习等差数列时,我们是怎么样推导首项为1a ,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的?例4.设2()41,f n n n n N +=++∈计算(1),(2),(3,)...(10)f f f f 的值,同时作出归纳推理,并用n=40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动手试试练1..练2. 观察圆周上n个点之间所连的弦,发现两个点可以连一条弦,3个点可以连3条弦,4个点可以连6条弦,5个点可以连10条弦,由此可以归纳出什么规律?三、总结提升学习小结1.归纳推理的定义.2. 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①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的性质;②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述的一般性命题(猜想).知识拓展四色猜想:1852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的弗南西斯.格思里来到一家科研单位搞地图着色工作时,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每幅地图都可以用四种颜色着色,使得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四色猜想成了世界数学界关注的问题.1976年,美国数学家阿佩尔与哈肯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两台不同的电子计算机上,用1200个小时,作了100亿逻辑判断,完成证明.当堂检测1.下列关于归纳推理的说法错误的是().A.归纳推理是由一般到一般的一种推理过程B.归纳推理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C.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具有或然性,不一定正确D.归纳推理具有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功能2. 已知2()(1),(1)1()2f xf x ff x+==+*x N∈(),猜想(f x)的表达式为().A.4()22xf x=+B.2()1f xx=+C.1()1f xx=+D.2()21f xx=+课后作业1.已知1+2=3,1+2+3=6,1+2+3+4=10,……1+2+3+……+n=(1)2n n+,观察下列立方和:13,13+23,13+23+33,13+23+33+43,……试归纳出上述求和的一般公式。
2.1.1合情推理

2.1.1合情推理预习案一、【教材知识梳理】1.合情推理包括 和 .2.归纳推理:(1)概念:根据一类事物的 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这类事物的 都具有这种性质的推理叫做归纳推理。
(2)特点:归纳推理是从 到 的过程。
(3)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①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性质.②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达的一般性命题(猜想).3.类比推理:(1)概念:根据两类不同事物之间具有某些类似(或一致)性,推测其中一类事物具有与另一类事物 的推理,叫做类比推理. (2)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①找出两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一致性.②用一类事物的性质去推测另一类事物的性质,得出一个明确的命题(猜想). 二、【预习检测】 1、从1=12,2+3+4=32,3+4+5+6+7=52中得出的一般性结论是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类比推理一定是一般到一般的推理B .类比推理一定是个别到个别的推理C .类比推理是从个别到个别或一般到一般的推理D .类比推理是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3.球心到球面上每一点的距离相等。
类比到平面,有_______________ _____ 4.定义“等和数列”:在一个数列中,如果每一项与它的后一项的和都为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和数列,这个常数叫做该数列的公和。
已知数列{}n a 是等和数列,且12a =,公和为5,那么18a 的值为______________,这个数列的前n 项和n S 的计算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探究案一、【典例解析】例1 已知数列{}n a 的第1项11a =,且()11,2,1n n na a n a +==+…,试归纳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例2.观察下面几个算式,找出规律:1+2+1=4; 1+2+3+2+1=9; 1+2+3+4+3+2+1=16; 1+2+3+4+5+4+3+2+1=25;…利用上面的规律,请你算出1+2+3+…+99+100+99+…+3+2+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顾,进一步体会合情推理这种基本的分析问题法,认识归纳推理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并把它们用于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中去。
2.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通常归纳的个体数目越多,越具有代表性,那么推广的一般性命题也会越可靠,它是一种发现一般性规律的重要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难点:用归纳进行推理,做出猜想。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命题得出另一个新命题的思维过程称为推理。
见书上的三个推理案例,回答几个推理各有什么特点?都是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但是推理的结构形式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据此可分为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二、问题情境
案例1、蛇是用肺呼吸的,鳄鱼是用肺呼吸的,海龟是用肺呼吸的,蜥蜴是用肺呼吸的。
蛇,鳄鱼,海龟,蜥蜴都是爬行动物,所有的爬行动物都是用肺呼吸的。
案例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凸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凸五边形的内角和是540︒由此我们猜想:凸边形的内角和是(2)180
n-⨯︒
案例3、221222221
,,,
331332333
+++
<<<
+++
L,由此我们猜想:
a a m
b b m
+
<
+
(,,
a b m均为正
实数)
二、学生活动
案例1、蛇是用肺呼吸的,鳄鱼是用肺呼吸的,海龟是用肺呼吸的,蜥蜴是用肺呼吸的。
蛇,鳄鱼,海龟,蜥蜴都是爬行动物,所有的爬行动物都是用肺呼吸的。
由此猜想:所有的爬行动物都是用肺呼吸的。
案例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凸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凸五边形的内角和是540︒由此我们猜想:凸边形的内角和是(2)180
n-⨯︒
由此猜想:凸n边形的内角和是 (n-2) ×1800。
案例3、
221222221,,,331332333+++<<<+++L ,由此我们猜想:a a m
b b m +<
+(,,a b m 均为正由此猜想:
,().b b m
a b m a a m
+<+,,均为正实数 三、建构数学
这种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栝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
(简称:归纳) 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
⑴ 对有限的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归纳 整理; ⑵ 提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即猜想; ⑶ 检验猜想。
S 1具有P , S 2具有P , ……
Sn 具有P ,(S1,S2,…,Sn 是A 类事物的对象) 所以A 类事物具有P 。
练习1、下列推理是归纳推理吗?为什么?
金受热后体积膨胀, 银受热后体积膨胀, 铜受热后体积膨胀, 铁受热后体积膨胀, 金、银、铜、铁都是金属。
所以,所有的金属受热后都体积膨胀。
练习2、当n=0时,n 2-n+11=11;
当n=1时,n 2-n+11=11; 当n=2时,n 2-n+11=13; 当n=3时,n 2-n+11=17; 当n=4时,n 2-n+11=23; 当n=5时,n 2-n+11=31; 11,11,13,17,23,31都是质数。
所以,对于所有的自然数n ,n 2-n+11的值都是质数. 3、所有的金属都能导电,铁是金属,所以,铁能导电。
4、长方形的对角线的平方等于长与 宽的平方和。
所以,长方体的对角线的平方等于长、宽、高的平方和。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观察下图,可以发现
1=12, 1+3=4=22, 1+3+5=9=32, 1+3+5+7=16=42, 1+3+5+7+9=25=52,
……
你能否从中归纳出一般性法则? 答案:1+3+…+(2n -1)=n 2.
例2.已知数列{n a }的第一项1a =1,且 11n
n n
a a a +=+ (n =1,2,3,···),则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为____. 答案:1n a n
=
例3.数一数图中的凸多面体的面数F 、顶点数V 和棱数E,然后探求面数F 、顶点数V 和棱数E 之间的关系。
凸多面体面数(F)顶点数(V)棱数(E)
四棱柱 6 8 12
三棱锥 4 4 6
八面体8 6 12
三棱柱 5 6 9
四棱锥 5 5 8
尖顶塔9 9 16
猜想凸多面体的面数F、顶点数V和棱数E之间的关系式为:F+V-E=2
五、案例赏析,文化熏陶(皇冠明珠:歌德巴赫猜想(P28阅读))
哥德巴赫猜想:“任何大于2的偶数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和”(简称“1+1”)在陈景润之前,关于偶数可表示为s个质数的乘积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s + t ”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Brun)证明了“9 + 9 ”。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Rademacher)证明了“7 + 7 ”。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Estermann)证明了“6 + 6 ”。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Ricei)先後证明了“5 + 7 ”, “4 + 9 ”, “3 + 15 ”和“2 + 366 ”。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5 + 5 ”。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4 + 4 ”。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Renyi)证明了“1 + c ”,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 ”。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後证明了“3 + 3 ”和“2 + 3 ”。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BapoaH)证明了“1 + 5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
1965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Byxwrao)和小维诺格拉多夫(BHHopappB),及意大利的朋比利(Bombieri)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1 + 2 ”。
最终会由谁攻克“1 + 1 ”这个难题呢?现在还没法预测。
四色猜想的提出来自英国。
1852年,毕业于伦敦大学的弗南西斯·格思里来到一家科研单位搞地图着色工作时,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看来,每幅地图都可以用四种颜色着色,使得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
”这个结论能不能从数学上加以严格证明呢?他和
在大学读书的弟弟格里斯决心试一试。
兄弟二人为证明这一问题而使用的稿纸已经堆了一大叠,可是研究工作没有进展。
美国数学家富兰克林于1939年证明了22国以下的地图都可以用四色着色。
1950年,有人从22国推进到35国。
1960年,有人又证明了39国以下的地图可以只用四种颜色着色;随后又推进到了50国。
看来这种推进仍然十分缓慢。
电子计算机问世以后,由于演算速度迅速提高,加之人机对话的出现,大大加快了对四色猜想证明的进程。
1976年,美国数学家阿佩尔与哈肯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两台不同的电子计算机上,用了1200个小时,作了100亿判断,终于完成了四色定理的证明。
四色猜想的计算机证明,轰动了世界。
它不仅解决了一个历时100多年的难题,而且有可能成为数学史上一系列新思维的起点。
不过也有不少数学家并不满足于计算机取得的成就,他们还在寻找一种简捷明快的书面证明方法。
六.课堂练习:
223344
a a
12233446633881515b b (a,b a __b __
+
=+=+=⋅⋅⋅+===练习:已知,,,,若,均为实数),请推测
答案:6,35
练习2:(梵塔传说)传说在古老的印度有一座神庙,神庙中有三根针和套在一根针上的64个圆环。
古印度的天神指示他的僧侣们按下列规则,把圆环从一根针上全部移到另一根针上,第三根针起“过渡”的作用。
1.每次只能移动1个圆环; 2.较大的圆环不能放在较小的圆环上面。
如果有一天,僧侣们将这64个圆环全部移到另一根针上,那么世界末日就来临了。
请你试着推测:把n 个圆环从1号针移到3号针,最少需要移动多少次?
共须搬动a n =a n-1+1+a n-1=2a n-1+1次 七、回顾小结:
1、推理、归纳推理的定义;
2、归纳推理的特点、作用;
八、课外作业:
1.课本P29练习 2 ,4,5;
2.找一个你感兴趣的数学定义、公式或定理,探究它的来源,你也可以通过翻阅书籍、上网查找资料来寻求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