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气滞、血瘀、湿浊”等现代中医理论和“阴阳”、“五行”等传统中医理论。
中医药治疗强调整体观念,认为糖尿病肾病是多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治疗应针对整个人体系统进行调理,而非仅仅局限于肾脏本身。
中医药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敷、针灸、推拿按摩等多种治疗手段。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主要药物有金匮肾气丸、五苓散、桑螵蛸帖、苦参饮等。
这些药物主要通过补肾固本、清热利尿、活血化瘀等作用,改善病人的症状,减轻肾脏的负担。
中医药还常用一些具有抗氧化、抗炎、镇痛等功能药物,如黄芩、当归、丹参等,来增强治疗效果。
针灸和推拿按摩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体表穴位,调节机体的脏腑功能,改善肾功能,缓解肾病症状。
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按摩腰部、腹部等部位,促进经络的通畅,调节内分泌系统,增强免疫力,对糖尿病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四、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综合治疗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综合治疗是目前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中医药可以通过改善病人的整体气血状况,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减轻肾脏的负担。
而西医药则可以通过降低血糖、控制血压、抑制炎症等方式,改善病人的症状,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综合治疗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疗效。
总结: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糖尿病肾病的病因复杂,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不一,中医药的研究进展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今后的研究需要加大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力度,深入探索中医药的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评价标准,为中医药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科学、有效的依据。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糖尿病肾病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肾功能损害,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肾病早期通常没有症状,但如果不及早发现和治疗,可能会导致肾功能不全和最终需要肾脏透析或肾移植。
传统的西医药物治疗效果有限,并存在很多副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很好的效果,并且没有显著的副作用。
本文将综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机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很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抗氧化应激作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氧化应激有关。
中药中的很多成分都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弱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从而减轻肾脏损害。
2. 抑制炎症反应中药中的很多成分可以抑制肾脏的炎症反应,减轻肾小球和肾小管的损害。
3. 减轻肾小球的微血管病变中草药还可以通过减少肾小球中某些炎症因子的分泌,降低GFR 的损失,进而减轻肾小球的微血管病变。
4. 调节血糖和血压中药中的很多成分具有调节血糖和血压的作用,可以降低血糖和血压水平,从而减少对肾脏的损害。
二、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艾灸、拔罐等。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
1. 黄芪加减汤黄芪加减汤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一种常用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益气固表、抗炎等作用。
黄芪、白术、参等中药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和蛋白尿状态,并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
2. 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一种中药复方,由黄精、山药、枸杞子、茯苓、丹皮、川芎组成。
六味地黄丸具有益气补血、滋阴养肝、润燥通便等作用。
多项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功能和蛋白尿状态。
3. 益气生津汤益气生津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人参、橘皮、黄芩、甘草、麦冬等组成。
益气生津汤具有滋阴养肺、清热解毒、益气生津等作用。
研究表明,益气生津汤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功能和蛋白尿情况。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治疗一直备受关注。
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糖尿病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从药物研究、针灸疗法、推拿疗法、艾灸疗法以及汤剂疗法等方面探讨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通过对不同治疗方法的介绍和分析,展示了中医药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潜力和前景。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治疗机制尚不完全清晰、治疗效果需要更多临床验证等。
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药对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提高治疗效果,并寻求更多有效的治疗途径,以更好地服务糖尿病患者的健康。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药,药物研究,针灸疗法,推拿疗法,艾灸疗法,汤剂疗法,前景展望,挑战,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疾病背景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
糖尿病肾病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肾脏功能异常而引发的一种疾病。
病理生理上,高血糖会损害肾小球和肾小管,导致肾功能逐渐下降,出现蛋白尿、血尿、高血压等症状。
糖尿病患者患上肾病后,不仅需要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和药物治疗,还需要进行肾脏保护和修复,以延缓疾病的进展。
传统的西医药物治疗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但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局限性。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注重调理脾肾,平衡阴阳,从根本上改善肾脏功能,减轻蛋白尿等症状,缓解患者的痛苦。
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中医药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作用,希望能够找到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1.2 中医药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作用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危害着病人的身体健康。
中医药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备受关注。
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主张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通过药物、针灸、推拿、艾灸、汤剂等多种疗法综合治疗,以达到调节血糖、保护肾脏功能的目的。
针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针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与思考【摘要】糖尿病肾病是临床高发慢性微血管并发症类型之一,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近年来,国内糖尿病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有必要研究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
本文现就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针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方法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提高疗效,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针灸;发病机制;进展糖尿病肾病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主要并发症类型之一,多由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引发肾小球硬化症所致,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发展成终末期肾病,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当前多根据Mogensen分期标准,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将糖尿病肾病分为五期,其中Ⅰ期患者为肾脏肥大和肾小球高滤过期,Ⅱ期为正常白蛋白尿期,Ⅲ期为早期糖尿病肾病期,Ⅳ期为临床糖尿病肾病期,病情呈进行性发展,Ⅴ期为终末期肾衰期。
当前国内糖尿病发病率约为9.7%,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
现阶段,主要采用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但疗效欠佳。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除了传统的中药汤剂口服、灌肠、耳穴、敷贴方式外,针灸作为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辅助方法逐渐受到了医学界的关注。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就针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糖尿病肾病症状表现各异,患者发病与消肾关联密切,临床诊疗患者应结合其具体病况,辩证治疗[2]。
对于以水肿为主证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可诊断其为“水肿”、“消渴病”;糖尿病肾病合并肾功能不全者属于“肾劳”、“消渴病”;糖尿病肾病晚期肾衰尿毒症患者属于“消渴病?关格”,总归于“消渴”、“肾病”范畴。
传统的中医学领域中,糖尿病肾病发生与饮食失节、先天禀赋不足、情志失调、疲劳过度有关,患者以燥热为标,阴虚为本,阴虚久矣则阳气耗损、肾元亏虚,日渐发展成消肾。
消渴病日积月累,可耗损阴气,导致肾气虚弱,气阴两虚,腑脏失职,出现尿浊症状。
肝肾属于乙葵同源,肾精损耗则会造成肝肾两虚,致使肝脏失去濡养,精血无法上乘于耳目,可并发雀目,肝脏失疏则肝阳上亢,血压上升。
针灸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中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

针灸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中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方案:针灸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中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引言: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下导致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
目前,中西医结合已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展现出一定的疗效。
本研究旨在探究针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有力的依据。
一、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进行实验和临床观察,探究针灸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中的机制,并提供科学的临床应用方案。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a. 针灸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b. 针灸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c. 针灸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糖代谢的影响;d. 针灸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纤维化程度的调控。
2. 方案实施:a. 试验组:选取一定数量的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针灸疗法,并设立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b. 实验分组:根据研究目的,将患者分为多个组别,如肾功能、炎症反应、糖代谢以及纤维化程度等;c. 实验操作:对试验组进行针灸治疗,按照标准操作要求,施行适用的针刺手法和穴位选择;d. 治疗时长:根据个体差异,将试验组进行不同次数、不同周期的针灸治疗;e. 数据采集:随访并采集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一系列指标,并记录相关数据。
3. 数据采集与分析:a. 临床数据采集: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程、糖尿病控制情况、肾功能指标、炎症反应指标、血糖指标以及纤维化程度等;b. 实验数据采集:包括各组患者在针灸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数据;c. 实验结果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d. 结果解释与讨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解释针灸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影响,并与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比较与讨论;e. 提出新观点和方法: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针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新观点和方法,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结论:通过本研究,我们将探究针灸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中的机制,并依据研究结果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进一步推动针灸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和发展。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
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也有着突出的优势。
随着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其疗效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
一、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糖尿病肾病在中医理论中被归纳为“消渴”范畴,其起病与气滞、血瘀、痰湿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研究认为,糖尿病患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导致气滞血瘀、痰湿内蕴,从而形成糖尿病肾病的病理基础。
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以活血化瘀、祛痰化湿、调和气血为主要方法,对病因病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临床常用的桑螵蛸、山楂、麦芽、决明子等中药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益肾效果。
而且,一些中成药如逍遥丸、舒筋活血片等也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中医药的药物研发和临床推广奠定了基础。
由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较为复杂,目前临床上更多采用中西医并重的综合治疗模式。
近年来,中医药联合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肾病中具有改善肾功能、减少蛋白尿、调节血糖等独特优势。
与此中医药还可以减少西药对肾脏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联合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不仅可以取长补短,还能够降低患者的治疗风险,并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近年来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
有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微循环、减轻肾小球硬化等途径,对糖尿病肾病起到治疗作用。
临床实践中也发现,针灸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减缓疾病的进展。
针灸治疗糖尿病肾病已经成为一种有潜力的治疗选择,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是导致慢性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近年来在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其功能失常会导致水液代谢紊乱,进而引发尿频、多尿等糖尿病的症状。
糖尿病会伤及脏腑,尤其是肾脏,导致肾气不足、阳气亏损,从而引发肾虚证。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主要以补肾为主,旨在调整体内阴阳平衡,恢复肾脏功能。
1. 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主要采用中药汤剂进行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当归、川芎、桑叶等,具有补肾强阳、活血化瘀等作用。
根据病情不同,还可以为患者配制个体化的中药方剂,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肾脏功能。
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温针、补肾经络针和针刺加热灸法等。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虽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其科学性和准确性仍面临一些挑战。
1. 临床研究证实:一些临床病例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可以改善肾功能,减轻尿蛋白和肾小球硬化等症状,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2. 动物实验研究证实:一些动物实验研究也证实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潜力。
黄芪、当归等中草药能够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抗氧化、减轻肾小球硬化等机制,改善糖尿病肾病的病理变化。
3. 临床试验的不足:目前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试验仍然较少,存在着样本数量有限、研究方法不严谨等问题。
有必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来验证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
四、总结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但目前的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开展更多的临床试验,以推动中医药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应用,并为临床提供更科学、准确的治疗方案。
探究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探究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观察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一种并发症,其以肾小球损伤为特征,最终导致肾功能逐渐减退。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探究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病在肾”的观念和“阴虚阳亢”的辨证论治。
根据中医的观点,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糖尿病本身的气血不足、肾虚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目标是调整气血、益肾壮阴,同时结合糖尿病的全身调理,以达到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的效果。
1.中医药物调理(1)中药汤剂:利用中药的温补肾阳、滋养肾阴的作用,调理体内阴阳失衡的情况。
如使用六味地黄丸、肾宝片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服用,患者的症状会有所改善,肾功能指标也会有所减轻。
(2)中草药颗粒:通过中草药的活血化瘀、利尿排毒的作用,改善糖尿病肾病的水肿、肾小球炎症等症状。
如使用金钱草、黄芪等草药颗粒,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患者的肾脏状况。
2.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通过选择适当的穴位,如足三里、肾俞等,可以调节患者的气血循环,缓解尿频、尿量过多等症状。
临床观察发现,针灸治疗对于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3.中药外治中药外治是指将中药以外用的方式应用于糖尿病肾病治疗中。
以中草药熨贴、中药泡脚等方法,可以通过皮肤经络吸收中药有效成分,起到调理气血、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这种治疗方法简单易行,对于缓解肾病症状、改善体质有一定的效果。
二、临床效果观察结果通过对一定数量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中医治疗并观察临床效果,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质。
具体效果如下:1.改善肾脏指标:通过中医治疗,患者的尿常规、肾功能指标等会有所改善。
例如尿蛋白减少、肌酐下降等。
2.缓解症状:患者的症状如尿频、尿量过多、水肿等会明显缓解或减轻,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3.延缓病情进展:中医治疗可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速度,减少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发表时间:2019-12-05T16:36:10.08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8期作者:姜乃丹1 张松兴2(通讯作者)
[导读] 本文现就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针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方法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提高疗效,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参考。
1辽宁中医药大学 110847;2 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110034
【摘要】糖尿病肾病是临床高发慢性微血管并发症类型之一,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近年来,国内糖尿病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有必要研究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
本文现就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针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方法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提高疗效,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针灸;发病机制;进展
糖尿病肾病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主要并发症类型之一,多由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引发肾小球硬化症所致,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发展成终末期肾病,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当前多根据Mogensen分期标准,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将糖尿病肾病分为五期,其中Ⅰ期患者为肾脏肥大和肾小球高滤过期,Ⅱ期为正常白蛋白尿期,Ⅲ期为早期糖尿病肾病期,Ⅳ期为临床糖尿病肾病期,病情呈进行性发展,Ⅴ期为终末期肾衰期。
当前国内糖尿病发病率约为9.7%,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
现阶段,主要采用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但疗效欠佳。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除了传统的中药汤剂口服、灌肠、耳穴、敷贴方式外,针灸作为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辅助方法逐渐受到了医学界的关注。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就针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糖尿病肾病症状表现各异,患者发病与消肾关联密切,临床诊疗患者应结合其具体病况,辩证治疗[2]。
对于以水肿为主证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可诊断其为“水肿”、“消渴病”;糖尿病肾病合并肾功能不全者属于“肾劳”、“消渴病”;糖尿病肾病晚期肾衰尿毒症患者属于“消渴病?关格”,总归于“消渴”、“肾病”范畴。
传统的中医学领域中,糖尿病肾病发生与饮食失节、先天禀赋不足、情志失调、疲劳过度有关,患者以燥热为标,阴虚为本,阴虚久矣则阳气耗损、肾元亏虚,日渐发展成消肾。
消渴病日积月累,可耗损阴气,导致肾气虚弱,气阴两虚,腑脏失职,出现尿浊症状。
肝肾属于乙葵同源,肾精损耗则会造成肝肾两虚,致使肝脏失去濡养,精血无法上乘于耳目,可并发雀目,肝脏失疏则肝阳上亢,血压上升。
阴虚久矣则损耗阴气、阳精,导致肾阳亏虚,致使脾阳失去温煦,可发展为脾肾两虚,水液潴留,形成水肿。
是故消渴肾病发生在于消渴日久,损伤脏气,无法藏精,日升浊气,经络失充,瘀阻脉络,损及肾络。
糖尿病肾病病位发于肾,可累及脾、肝、肺、胃等脏器,属多脏器功能失调,夹杂血瘀、湿邪、痰浊,为本虚标实之证。
2 针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方法
2.1普通针刺
肾虚血瘀为糖尿病肾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浊毒日渐积累则会引发糖尿病肾病,取肾俞、太溪可补益肾阳;肾阴,阴陵泉、足三里、中脘可调理脾胃;地机、血海可养血活血,发挥化瘀效用,诸穴配伍可补肾活血。
配以支沟、天枢、膏肓、白环俞、中级等穴可经宿便、尿液排出体内毒素,促使浊毒分利,将邪祟引出体外,达到标本兼治、扶正祛邪的效果。
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降糖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糖尿病肾病可调控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治疗效果明显[3]。
2.2针药治疗
临床中多采用降糖药、胰岛素皮下注射等方式降低患者血糖水平,而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通过取肝俞、脾俞、肾脘下俞、太溪穴,可奏补气健脾、益气养阴之功效;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可补肝肾、益脾胃、活血祛瘀、利水湿,结合患者随症取穴,对于口干者添加承浆、照海;对于自汗者添加复溜、合谷;肢体麻痛者添加血海、曲池;视物模糊者添加合谷、太阳、光明;肢体肿胀者添加气海、三焦俞,诸穴合用可奏补肾健脾、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功效。
胡静等[4]对9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研究后发现,采用针灸联合益肾活血泄浊方治疗患者能够有效降低机体炎性细胞因子(TGF-β1、MCP-1、TNF-α)表达水平,明显改善患者体内的炎性反应,调节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值,效果明显。
2.3艾灸与温针灸治疗
临床中在常规降糖基础上,使用清艾条给予糖尿病肾病患者补肾活血灸法治疗,通过灸膈腧、肾俞,各穴位治疗15min,1次/d,6次/周,2周后即可有效降低患者的一氧化氮水平,纠正机体血流动力学异常。
在常规中药治疗基础上辅以温和灸肾俞、关元两穴补益肾脾、培元固本,15min/次,2次/d,可有效减少机体渗出尿微量白蛋白,延缓患者病情进展,防控肾功能恶化。
但在操作中,灸法容易灼伤患者皮肤,存在感染风险,因此在治疗期间应严格控制灸柱与患者皮肤的距离。
此外使用补法针刺肾俞、肝俞、太溪、脾俞,配穴取太乙、水沟、水泉、梁门、足三里、支沟、水道、筑宾、偏历、膀胱俞、曲泉、阳陵泉、风池,使用泻法施针,并在关元点燃灸柱,可疏通脉络,增强微循坏、疏利脉络、祛瘀生新、健脾补肾、益气养阴的良好效用。
钱莹[5]对11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研究后发现,采用温针灸治疗可有效提升疗效,降低24h尿蛋白定量、尿素氮、血肌酐水平,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确切。
3 结语
综上所述,糖尿病肾病是临床常见糖尿病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常规西医治疗患者疗效欠佳。
中医学历史博大精深,采用普通针刺、针药联合、温针灸与艾灸治疗糖尿病肾病,能够结合患者实际病况,辩证取穴,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改善肾功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亚兰,何凯颖,王俭勤. 尿肾小管标志物与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研究,2018,31(12):111-115.
[2]盖云,张彤,冯雯,等. 益气软坚方联合针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对相关指标的影响[J]. 西北药学杂志,2018,33(4):524-527.
[3]李春雨,郭海洋,崔晶晶,等. 针刺联合糖克煎剂对糖尿病肾病大鼠TGF-β1/CTGF/MMP-9的影响[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9,27
(4):330-336.
[4]胡静,路建饶,张冰冰,等. 益肾活血泄浊方联合陆氏针灸治疗糖尿病肾病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J]. 世界中医药,2019,14(5):1274-1277.
[5]钱莹. 应用温针灸治疗糖尿病肾病脾肾阳虚型的效果分析[C].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首届全国中青年中医糖尿病论坛论文集.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