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价值观结构_代际变迁及其影响因素_彭大松

合集下载

现代社会中的家庭关系变化与家庭价值观传承

现代社会中的家庭关系变化与家庭价值观传承

现代社会中的家庭关系变化与家庭价值观传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关系也在不断的变化着。

与传统家庭相比,现代家庭更加多元化,它不再限制在父母和子女的家庭结构上,还包括同性恋伴侣以及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是现代社会中日益增多的一种类型。

由于离婚率与未婚率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孩子只能同一个亲人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亲的作用就变得更加重要。

单亲家庭中的父母通常要肩负双重责任,即要兼顾工作和孩子的生活。

这也促使了家庭内部的关系更加紧密和和谐。

与此同时,现代家庭中心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随着家庭成员间工作和学习压力的增大,家庭成员的交流时间越来越少。

但这并不是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和谐,而是他们更多地通过各自的社交网络来保持联系,这些社交网络可以是社交媒体,也可以是手机通讯软件。

这种变化使得家庭成员的关系更加灵活和紧密,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家庭内部的沟通障碍增多。

传统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角色是固定的。

父母负责工作和养育子女,而子女则负责为父母照顾。

但是,现代家庭中的角色分配则变得更加灵活。

家庭成员之间的角色不再严格固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出于各种原因发生家庭变故的孩子,需要寻找新的家庭关系。

这些家庭通常由寄养家庭,收养家庭或孤儿院等组成。

这些家庭关系虽然不是生物学上的亲属关系,但它们依然是有意义的,可以提供给孩子尽可能多的关爱和安全感。

尽管现代家庭关系的变化与传统家庭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家庭的价值观却是持续传承的。

传承的主要方式是母语学习和亲密关系。

母语学习使得儿童能够习得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模式,以及从家庭中学会道德和价值观。

亲密关系则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沟通和相互支持,这是家庭成员之间最能促进价值观传承的方式之一。

总之,现代社会中的家庭关系变化是必然的。

这种变化可以理解为来自经济,文化和技术因素的综合作用,旨在适应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和变化。

虽然现代家庭结构和传统家庭结构存在很大的区别,但它们共享的最重要的价值观是尊重、支持、互助和爱。

中国家庭结构变迁与家庭价值观的演变研究

中国家庭结构变迁与家庭价值观的演变研究

中国家庭结构变迁与家庭价值观的演变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家庭结构和家庭价值观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从传统的大家庭到现代的核心家庭,中国的家庭结构经历了许多转变。

同时,家庭价值观也在不断演变和重塑。

本文将从社会背景、家庭结构和家庭价值观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些变化。

首先,我们来看看社会背景对中国家庭结构和家庭价值观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推进导致了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并且城市中的就业机会更多。

这对家庭结构和家庭价值观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独立生活,核心家庭得以形成。

对于这些城市家庭来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家庭成员间的互相帮助和支持变得更为重要。

这一点在传统大家庭中并不常见。

其次,家庭结构的变迁也直接影响了家庭价值观的演变。

以前,传统的中国家庭结构是多元的,包括大家庭、联合家庭等。

在这种家庭结构下,家庭中的亲密关系和亲属关系相对比较松散,个人和家庭之间的利益相对重要。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和经济的变革,核心家庭的出现,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这种关系的紧密性推动了家庭成员间的团结和互助意识的提高,以及更强的家庭凝聚力的形成。

这也使得家庭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责任感变得更加重要。

最后,随着社会环境和家庭结构的变革,家庭价值观也逐渐发生了演变。

以前,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强调顺从和传承,以父权制为主导。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个人主义和自我价值变得越来越重要,家庭成员在思想上的独立和自由意志的追求也成为家庭中的一个重要变化因素。

同时,家庭成员间的平等和尊重更加受到重视。

以前,子女对长辈的绝对尊重和顺从逐渐被相互理解和尊重取而代之。

综上所述,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和家庭价值观的演变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结果。

社会背景的变化推动了家庭结构的变迁,而家庭结构的变迁又进一步塑造了家庭价值观。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家庭结构和家庭价值观的变化是不可逆转的。

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社会变迁的响应研究

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社会变迁的响应研究

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社会变迁的响应研究家庭教育一直是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它对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家庭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演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因素以及对社会变迁的响应,以更好地面对当下社会的挑战和问题。

一、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因素家庭教育观念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文化传统:家庭文化传统是家庭教育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

不同家庭的传统文化背景会对家长的教育观念产生深远影响,比如一些家庭注重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而另一些家庭更加注重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

2. 社会环境和法规:社会环境和法规也会对家庭教育观念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相关部门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社会对家庭教育的期望等都会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

3. 家长个人经历和价值观:家长个人的经历和价值观念也是决定家庭教育观念的重要因素。

家长自身受教育程度、职业背景、生活经历等会影响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

4. 子女个性与特长:家庭教育观念还会受到子女个性和特长的影响。

比如有些家庭会根据子女的特长和兴趣来确定教育方针,而另一些家庭可能更倾向于传统的教育方式。

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塑造了家庭教育观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家庭教育观念对社会变迁的响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家庭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演变,对社会变迁作出了一定的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个性化教育观念的兴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个人觉醒意识的增强,家庭教育观念逐渐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家长开始更加注重培养子女的个性和特长,鼓励他们积极发展自己的潜力。

2. 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家庭教育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家长开始尝试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包括传统的严格教育、温和教育、激励式教育等,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3. 重视素质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教育理念逐渐发生转变,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转向了注重全面素质的培养。

家庭价值观的变迁特征探析

家庭价值观的变迁特征探析

家庭价值观的变迁特征探析摘要:家庭价值观可分为核心价值观和一般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家庭价值观体系中最基础、最本质的内容,具有主导作用和普世意义,是文明社会不同历史、文化阶段的基本准则。

通过经验资料的地域比较研究发现,和谐团结是家庭幸福的首要因素,敬老爱幼、相互扶助以及终身婚姻观等核心价值观仍为大多数人所普遍认同,一些在传统社会备受推崇甚至被定型化的一般价值观,大多随年代的变迁发生分化并日渐多元化,家庭集体主义在中国仍为主流,传统家庭价值观并未走向全面衰落。

关键词:家庭价值观变迁;核心价值观;主导性;一般价值观;多元化一、文献评述国内关于家庭价值观系统的专题研究极其匮乏,既有的定量研究大多是对大学生或研究生以及征婚启事中的择偶观、性观念和生育观进行分析。

而在一些关于社会伦理、精神生活和家庭变迁的研究中,虽然涉及家庭价值观的探讨并不少见,但其中大多为定性研究且更多揭示的是其消极面,也就是说,家庭价值观变迁的主流理论视角甚为消极。

主要有以下理论视角:第一,家庭伦理失范论。

该视角的研究者认为,在社会急剧变化时,既有的文化、道德等规范体系的社会控制和行为引导作用被突然地极大削弱,社会规范对私人生活的约束力明显下降,婚姻家庭仅成为个体建构自我认同和情感满足的选择之一,亲密关系也日益呈现多元化、去中心化的特征①。

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使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处于一种茫然状态,婚外恋、一夜情、包二奶等道德失范行为成为与社会转型过程相伴生的“变迁之痛”,情人潮、傍大款、卖淫、嫖娼等陋习沉渣泛起②,拜金主义婚姻观不断强化,年轻人还出现了纵欲主义的贞操观、利己主义的邻里观等不良家庭伦理观③。

伦理学者认为,原有的家庭道德规范在新旧体制交替更迭之际因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而失去了作用,新的家庭道德规范尚未建立起来。

这种新旧规范同时并存造成的冲突,使家庭道德规范制约机制发生紊乱,道德规范的权威性受到严重侵蚀,人们的价值评判标准变得模棱两可,大量消极颓废的因素渗入家庭生活中,一部分人家庭道德沦丧,婚姻家庭生活中非道德主义盛行④。

现代家庭价值观的变革与传承

现代家庭价值观的变革与传承

现代家庭价值观的变革与传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现代家庭的价值观也在逐渐发生变革。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家庭的角色和功能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本文将探讨现代家庭价值观的变革与传承,并分析其影响和重要性。

一、现代家庭价值观的变革1.1 自由与平等的重视现代家庭价值观的变革之一是对自由与平等的重视。

传统家庭中,父权制度占主导地位,父亲是家庭的决策者,而母亲则主要负责家务劳动和照顾子女。

然而,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自由和平等的追求越来越强烈。

现代家庭更加注重夫妻之间的平等关系,夫妻双方共同分担家庭责任和决策权。

1.2 个人发展的重要性现代家庭价值观的变革还表现在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上。

过去,家庭的核心是以家族利益为中心,个人的发展和追求往往被忽视。

而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发展和追求被视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成员被鼓励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同时也被鼓励尊重他人的个人选择。

1.3 多元化的家庭形态现代家庭的变革还表现在家庭形态的多元化上。

传统的核心家庭模式逐渐被打破,单亲家庭、同性恋家庭、跨国家庭等多种家庭形态开始兴起。

这种多元化的家庭形态给人们带来了更多选择和可能性,同时也对传统家庭价值观提出了挑战。

二、现代家庭价值观的传承2.1 传统价值观的延续虽然现代家庭价值观发生了变革,但传统价值观的延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强调家庭的凝聚力和稳定性,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责任。

这些传统价值观对于家庭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

2.2 现代与传统价值观的融合现代家庭价值观的传承不应该完全摒弃传统价值观,而是要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进行融合。

传统家庭价值观的核心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亲情,而现代家庭价值观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发展。

在传承中,要保持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重视,同时也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推动家庭价值观的更新和发展。

2.3 教育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传承家庭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家庭价值观变化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家庭价值观变化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35二○一二年第二十二期华章Magnificent Writing宋记文,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王益帆,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

作者简介:家庭价值观变化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宋记文1,王益帆2,彭鹏2(1.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875)[摘要]本文对中国家庭价值观的夫妻结合模式、婚姻权利结构模式、对婚外恋及离婚的态度以及代际关系四个方面的变化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尝试主要运用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辅之以社会学及伦理学的观点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家庭价值观;原因分析;交易费用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婚姻和家庭是常谈常新的永恒话题,中国人更是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心中最鲜明的行动指南,思维观念以及行为方式深受其影响,对家庭的依赖与重视可见一斑。

从古至今,人们尝试着从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以及法学各个角度对家庭进行研究,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视家庭如生命的国度,这种研究是必不可少且极具价值的。

1、概念界定家庭价值观可以说是个人对于家庭事务所抱有的一种观点、态度或信念,也是一个评价家庭意义与目的及理想家庭的标准,并影响着个人经营家庭生活与家庭相关事务的决定。

因此,凡是与家人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亲属关系及其他家庭或婚姻事务相关的观点、态度以及信念,都属于家庭价值观。

本文将家庭价值观分为夫妻结合模式、婚姻权利结构模式、对婚外恋及离婚的态度三部分进行逐一探讨。

2、家庭价值观具体变化及原因2.1夫妻结合模式。

传统的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经不再是当代人的择偶标准,“男强女弱”也不再是唯一的结合模式。

男强女强、老夫少妻、复婚夫妻等结合模式被普遍接受,经济条件和感情基础成为最为重要的两个择偶标准。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具有不同专业化优势的、在能力与收入方面差别很大的互补的男性和女性通过婚姻的形式可以使自身及双方的收益达到最大,贝克尔认为,这是婚姻存在的真正理由。

社会变迁对家庭结构和价值观的影响

社会变迁对家庭结构和价值观的影响

社会变迁对家庭结构和价值观的影响引言: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带来了许多影响。

其中,社会变迁对家庭结构和价值观的影响尤为显著。

本文将探讨这种影响,并探讨这些变化如何塑造了当代家庭和个体的生活方式、观念以及家庭价值观。

家庭结构的演变:1.1 传统的核心家庭模式在传统社会中,核心家庭模式是主导形式。

核心家庭由父母和子女组成,家庭责任在父母之间即相对合理地分配。

然而,随着经济、科技和文化进步的影响,家庭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1.2 单亲家庭的增加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和婚姻观念的改变,单亲家庭的数量逐渐增加。

单亲家庭面临着来自社会、经济和心理层面上的各种挑战。

家长们经历了独立承担家庭责任的压力和困境,这也对他们的子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 同性家庭的出现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同性家庭的兴起。

社会的开放和包容度的提高使得同性婚姻合法化并逐渐被接受。

这种家庭形式对传统的家庭结构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同性家庭的存在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性别角色固定观念,并且也带来了一种新的家庭结构模式。

价值观的转变:2.1 个人主义观念的兴起传统的家庭价值观注重家族的利益和整体利益。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个人主义观念逐渐兴起。

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主选择。

它给予了人们更大的自由度,鼓励个人追求自己的幸福和个人目标。

2.2 亲子关系的转变传统的家庭结构下,亲子关系强调尊重长辈和家族的观念。

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年轻一代对待亲子关系的态度有所不同。

他们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个性发展,并更加开放地与父母交流。

这引起了代际间关系的变化和频繁的代沟。

2.3 家庭与社会的界限模糊家庭和社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个人通过社交媒体与社会其他成员进行更频繁和直接的交流。

家庭的信息和问题都被公开分享和讨论。

这种变化带来了更多社会因素对家庭的影响,同时也改变了个体对社会的看法和期望。

结论:社会变迁对家庭结构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家庭结构的演变不仅涉及到家庭内部关系的改变,也对社会整体和个人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重构_彭希哲

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重构_彭希哲

并 深深 内 嵌 于 社 会 转 型 的 进 程 之 中

然而
转型

期 的 中 国 社会在 赋予 家 庭 重要 的 福 利 与 保 障 职 责 的 同 时

对 家 庭 的 支 持 却 非 常有 限
个较 少 被提及 的 概念 ②


家 庭是 最 具 中 国 特 性 的 本 源 型 传统 ③ 它 是 当 代 中 国 社 会转

本 文 是 国 家


然 科学 基 金 重 大 项






批准 号
7 1 49 0 7 35




家 社科 基金 青年 项
批准号



批 准 号 n C RK 0 0 8
和国家
然科 学基金 面 上项



7 1 3 9 1 3 3 0 1 49 )
的 阶 段成





即便 如此

由 于 受 到 国 家实 际 福 利 支 付 能

力 等 的 限制
在 新 中 国 成立 的 前
30
多年 间
个 体 的 生 存 与生 活 依 然受 制 于 家 庭


家庭

被规定 为 个体难 以 脱 离 的 消 费 共 同 体 与 福利 共 同 体

有 学者 称为

汉 型 家庭



魏晋 南北朝 时
宗 族 的 崛 起 暂 时 削 弱 了 小 家庭 的 独 立 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家庭;价值观;代际变迁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89(2014)04-0075-08
一、研究背景
工业化、城市化以其强大的威力影响着社会。 不仅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家庭 变迁也在所难免。 [1]中国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以工业化、城市化为表现形式的社会转型,也使得家庭在诸 多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变化。 关于中国家庭变迁研究在学界形成如下观点:一是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 核心化;二是家庭功能从经济单位转向情感满足;三是家庭关系从纵向亲子主轴转向横向夫妻主轴,性别间 趋向于自由平等。 这些研究无一例外地集中在家庭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而对家庭价值观变迁的研究极为 匮乏。 [2]在涉及家庭伦理、家庭精神为主题的研究中,也有一些学者也关注过家庭价值观,但多数也仅限于定 性分析。 就学理而言,家庭价值观变迁隶属于家庭变迁,是家庭变迁的重要内容。 社会学研究中鲜有学者涉 及家庭价值观变迁的探讨与社会学学科定位不无关系。 自涂尔干以后,社会学就不断被塑造成一门实证科 学,以研究社会的客观实在为主要内容。 相比家庭结构、家庭功能的变迁而言,家庭价值观显然属于主观性 研究范畴,难以进行实证研究。 因此,家庭价值观及其变迁很少被社会学研究者所涉及也就不难理解了。
2014 年 7 月 总第 331 期 第 4 期
当代青年研究 Contemporary Youth Research
July,2014 Serial No.331 No.4
家庭价值观结构、代际变迁及其影响因素
彭大松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摘 要]对中国家庭价值观核心结构、核心家庭观念的代际变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表 明,中国家庭核心观念包括孝道观、男性中心观和家庭本位观3个方面。 除了男性中心观呈现明显的 “代际”下降趋势外,孝道观和“家庭本位观”基本没有出现代际差异。 这表明在传统农业文明和现代 工业文明的双重影响下,中国家庭核心价值观认同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 从中我们既看到人们对传 统价值观的坚持,又能看到现代家庭观念的发展。
图 1 家庭核心价值观念代际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框架
四、数据、变量与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 该数据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 (NSRC)负责收集。 采用四阶段不等概率抽样方式在全国 28 个省区范围内进行抽样调查。 年研究
实际上,探索社会转型期,家庭价值观的代际变迁及其影响因素,既具有理论上的重要性,也具有实际 指导意义。 在中国社会导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家庭核心价值观结构如何? 传统家庭核心观念是否会在代际之 间发生变化? 哪些因素促使家庭观念的代际变迁抑或是维持家庭价值观在代际间传承?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 本文拟通过 CGSS2006 数据对家庭核心观念结构、家庭观念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既往
三、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关于家庭变迁的相关理论,大体可以归为 3 类。 第一,家庭现代化理论。 这是家庭变迁领域的经典理 论。该理论认为,随着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家庭也会出现相应的转变,家庭价值观也不例外。帕克将
·76·
2014 年第 4 期
彭大松 家庭价值观结构、代际变迁及其影响因素
家庭价值观 的转变归因 为城市具有 某种“邪恶”的 力量,[19][20]在这一 理论预设 中,城市和乡 村代表着 不 同 的 观念立场。 城市是新思想、新观念的聚集地,而农村则是传统观念、传统思想的坚实堡垒。 奥格本(Ogburn) 从文化适应的角度解释了家庭现代 化,他认为技 术、改革和意 识形态等 都会对家庭 价值观产生 冲击。 [21]换 句话说,家庭价值观的转变是一种社会文化适应的结果。第二,家庭变迁之功能论。帕森斯是结构功能论的 集大成者,他指出家庭形态、结构以及家庭价值观的转变,乃是家庭功能专门化的结果。 他在《美国亲属制 度》一文中,就充分表达了这一观点。 [22]他指 出,家庭核心 化发展恰恰 是家庭功能 专门化的 结果,而不应 看 成是家庭解体。和经典的现代化理论一样,功能论在家庭变迁研究中也具有相当的解释力。伯吉斯认为,工 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使得家庭的经济 、教育、娱乐、健康保护和宗教的功能正从家庭向社会机构转移。 换 [23][24] 句话说,社会专门的教育机构、宗教系统以及外部的经济发展都会影响家庭功能,并进而改变家庭的观念 认同。 斯梅尔塞则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对家庭观念的变迁进行了论述,他的观点更带有家庭现代化理论的 意涵。 他认为,在社会经历工业化的过程中,家庭丧失了它的教育和经济功能。 [25]家庭不再是一个生产性的 经济单位,家庭成员便可以走出家庭,到劳务市场上寻求雇主。 家庭经济功能的衰退是家庭父权制思想观 念衰落的主要原因。 斯梅尔塞的结构分化理论似乎与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家庭的某些方面产生变 化非常相似。 古德的家庭适应理论则认为,工业化和家庭变迁之间是相互适应的,工业化促进了家庭观念 的变迁,而家庭观念某些变迁也是与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 第三,家庭变迁的本土化视角。 与西方学者不 同,致力于社会学本土化理论研究的学者对于家庭价值观变迁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这一理论的基本理论预 设是西方家庭变迁理论,在中国社会情境中,会有诸多不相溶之处,难以从中推论出正确的结果。 例如,中 国人人际交往通常是差序格局的,而西方则是团体格局的。 用西方学者的观点,显然不能解释中国人的日 常行为。 翟学伟也认为,中国的社会变迁带来诸多改变,但中国人最本质的特征不会改变。 [26]家庭观念也是 如此,无论家庭结构如何改变,家庭核心观念则不会有多少改变。 关于家庭观念本土化理论的推论,已经得 到了一些经 验研究的证 实。 [27][28]
[收 稿 日 期 ]2013-11-10 [作者简介]彭大松,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家庭社会学。
·75·
当代青年研究
2014 年第 4 期 总第 331 期
研究中的不足做一些补充。
二、文献回顾
家庭价值观结构,在学界鲜有探讨。 多数学者论及家庭价值观的时候,都是从广泛意义上,将包括婚姻、 择偶、人际交往等一切行为准则都视为家庭价值观。 不同的学者,对于家庭价值观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并未取 得一致认同。 [3]相比家庭价值观结构研究而言,家庭价值观变迁方面的研究相对丰富。 系统梳理现有文献,大 体有如下 3 个观点:
(一)传统家庭价值观变迁论 支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家庭传统价值观不断削弱,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 是现代家庭新观念。 王金玲通过实地调查说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40 多年里,农民的家庭观念正受到了非 农观念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4]老年人在家中的权力呈逐渐下降态势,而第二代人的决策权呈现逐步上升势头。 传统家庭中以男性为中心的权力开始出现下降,而倾向于男女共同决定的比例在逐渐增多。 丁文的研究中指 出,现在家庭观念开始出现“以人为本”、“人的需求至上”的新观念,代替了传统的“以家为本”、“家庭利益至 上”的旧家庭观念。 [5]在对家庭观念的变迁趋势判断中,他则认为,现代家庭观念变化趋势是“以家为本”、“家 庭至上”的传统观念向“以人为本”、“个人和家庭兼顾”的现代观念转化。 [6]史秉强认为,中国家庭中的“孝”观 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快以及外来文化中个性自由独立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的伦理道 德受到强烈的冲击,新的代际之间的伦理关系尚未建立,导致“孝亲”观念逐渐淡薄,代际“冲突”时有发生,亟 需重建家庭责任伦理。 [7]阎云翔在长期的田野调查基础上指出,中国家庭观念在几代人之间有了较大的变化, [8]市 场 化 让 青 年 一 代 日 渐 强 调 个 人 权 力 、 欲 望 和 自 由 , 形 成 一 种 极 端 功 利 化 的 自 我 中 心 取 向 , 造 成 孝 道 衰 落 , 家庭责任意识淡薄。 [9]总之,家庭观念变迁论者多倾向于认为年轻一代的价值观正朝向一个更加强调个人主 义、后物质主义、现代理性和现实化的取向发展。 现代的家庭价值观正取代传统的家庭价值观。 [10] (二)家庭核心观念不变论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大多认为,受现代 化浪潮的冲 击 ,家庭的形 态 、结构和 功能虽然产 生了一些变 化 ,但 家 庭核心观念并未受到冲击,中国家庭的一些传统价值观念仍然在代际间传承。 李银河指出,西方学者建构 的某些家庭 理 论 未 必 适 用 于 中 国 现 实 ,中 国 传 统 观 念 乃 受 制 于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影 响 。 [11]徐 安 琪 通 过 实 地 调查指出,家庭集体主义仍然是中国的主流,传统家庭核心观念并未全面走向衰落,一些主导性核心家庭 价值 观并未随着 历史的变迁 和经济社 会结构的转 型而改变。 [12]邓 凌对当代大 学生的孝道 观进行了 一项调 查,认为当代大学生在中国传统和西方价值观的双重影响之下,在尊重父母、履行子女对父母的责任、爱 父母 以及报偿父 母方面基 本 没 有 发 生 变 化 。 [13]刘 汶 蓉 的 研 究 指 出 ,青 年 一 代 的 义 务 感 、责 任 感 仍 然 较 强 , 对于家庭 成员的 幸 福 有 强 烈 的 责 任 和 义 务 。 青 年 人 在 总 体 上 赞 成 家 庭 利 益 高 于 个 人 利 益 ,[14]家 庭 的 幸 福 仍然是青年 一代首选的 人生价值。 [15]青 年人在赡养 父母观念 方面,甚至更 加传统和理 想化。 [16] (三)家庭价值观变迁的“第三条道路” 除了上述二分法观点之外,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不再固执地认为家庭观念必须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作出选 择,它可能还有“第三条道路”。 杨善华认为,中国改革的深入、城市社会的转型,导致家本位与个人主义的 冲突确有发生,但由于中国社会的“责任伦理”是向下倾斜的,因此,随着年轻一代步入婚龄并生儿育女,社 会会教育他们,促使他们向家本位传统的回归。 [17]无独有偶,康岚也认为,就家庭价值观变迁而论,并非一定 是非此即彼,单线发展,而可能是一种中间类型。 如年轻一代人的认同可能呈现出混合、摇摆的特征。 [18] 总之,对于家庭价值观核心结构,家庭核心价值观是否发生变迁以及发生了怎样的变迁等问题,并未得 到一致的认同。 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可能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因而,要进一步厘清这些问题 仍然需要我们回到相关的理论中去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