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儿科学(第四版)课件 第5章第九节 寒冷损伤综合征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 血常规、血气分析、血糖、电解质、肾功等 ❖ 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时间、纤微蛋白原检测、
血小板检测等 ❖ 心电图、胸部X线摄片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寒冷或早产、感染、窒息等病史,低体 温、皮肤硬肿等表现,可作出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诊断分度评分标准
评分
0 1
治疗
2.补充热量和液体:补给充足的热量有助于复温和维 持正常体温。热量供给从每日210kJ/kg(50kcal/kg) 开 始 , 逐 渐 增 加 至 每 日 419 ~ 502kJ/kg(100120kcal/kg)。早产儿或产热衰竭患儿适当增加热量。 给予口、部分或完全肠外营养。液体量按 0.24ml/kJ(1ml/kcal)计算,重症伴少尿、无尿或 明显心、肾功能损害者,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液 量。
肛温 (℃)
≥35 30~35
腋-肛温差
正值 0或正值
4
<30
负值
硬肿范围 (%)
器官功能改变
<20 20~50
无明显改变 有功能损害
>50
DIC、休克、肺出血、 心衰、肾功能衰竭
诊断依据:0分为轻度;1-3分中度, 4分以上重度
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 新生儿水肿 1、局限性水肿:常发生于女婴会阴部,数天内治愈。 2、早产儿水肿:常见于下肢凹陷性水肿,有时延及 手背、眼睑或头皮,大多可自行消退。 3、新生儿Rh溶血病或先天性肾病:水肿较严重,有 其各自的临床特点。
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 新生儿皮下坏疽 多见于寒冷季节,有难产或产钳分娩史,常
发生于身体受压或受损部位。表现为局部皮肤变硬、 略肿、发红、边界不清,并迅速蔓延。病变中央初 期较硬,以后软化。先呈暗红色,以后变为黑色。 重症可有出血和溃疡形成,亦可融合成大片坏疽。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课件

案例四:足月儿, 出生后未及时保 暖,出现低温、 皮肤发绀等症状, 诊断为新生儿寒 冷损伤综合征。
护理要点解析
保持新生儿体温稳定,避 免过冷或过热
观察新生儿的皮肤颜色、 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
及时处理新生儿的寒冷损伤 加强新生儿的保暖措施,如 症状,如低体温、皮肤苍白、 使用保暖毯、热水袋等 呼吸困难等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概述 02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诊断与治疗 03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护理要点 04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案例分析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概 述
疾病定义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是一种
01
由于新生儿暴露在寒冷环境中,
导致体温过低,从而引发的一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诊 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1
临床表现:观察新生儿是否有低体温、 皮肤苍白、呼吸急促等症状
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气分析、电 解质等检查
3
影像学检查:X线、超声等检查
4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 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治疗方案
保暖:保持新生儿体温稳定, 避免进一步受凉
疗效果
并发症:观 察新生儿并 发症发生情 况,判断治
疗效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预后情况: 观察新生儿 预后情况, 判断治疗效
果
谢谢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案 例分析
典型案例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案例一:早产儿, 出生后未及时保 暖,出现低温、 呼吸困难等症状, 诊断为新生儿寒 冷损伤综合征。
案例二:足月儿, 出生后未及时保 暖,出现低温、 皮肤发绀等症状, 诊断为新生儿寒 冷损伤综合征。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资料

临床表现
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或重症感染时,多于生后1周内发病。低 体温和皮肤硬肿是本病的主要表现。 1.一般表现 反应低下吮乳差或拒乳、哭声低弱或不哭, 活动减少,心率减慢,也可出现呼吸暂停等。 2.低体温 新生儿低体温指体温<35℃。轻度为30~35℃, 重度<30℃,可出现四肢甚或全身冰冷。 3.皮肤硬肿 橡皮样感,呈暗红色或青紫色,伴水肿者有 指压凹陷。硬肿常呈对称分布,其发生顺序依次为:下肢 →臀部→面颊→上肢→全身。硬肿面积可按头颈部20%、 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部及腰骶部14%、臀部 8%及双下肢26%计算。严重硬肿可妨碍关节活动,胸部 受累可致呼吸困难。
谢谢聆听
护理诊断
1.体温过低:与体温调节功能低下、寒冷、早产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吸吮无力、热量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皮肤粘膜屏障功能低下有关。 4.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皮肤硬肿、水肿有关。 5.潜在并发症:肺出血、DIC。 6.知识缺乏(家长):缺乏保暖和育儿知识。
病因和发病机制
寒冷、早产和窒息为主要病因。
1.新生儿体温调节与皮下脂肪组成特点: ① 体温调节中枢不成熟; ② 皮肤表面积相对较大,血流丰富,易于失热; ③ 能量贮备少,产热不足,尤以早产儿为明显; ④ 以棕色脂肪产热为主,缺乏寒战等物理产热方式; ⑤ 皮下脂肪组织的饱和脂肪酸比不饱和脂肪酸多,熔点高, 受寒时易硬化,出现硬肿症。 2.寒冷损伤:低体温和低温导致缺氧、能量代谢紊乱和代 酸,严重时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坏。 3.其他:新生儿感染、早产、颅内出血和红细胞增多症等 时也易发生硬肿症。
护理措施
5.观察病情
注意T、P、R硬肿范围及程度、尿量、有无出血症状等,详 细记录护理单,备好抢救药物和设备,一旦发生病情变化, 能分秒必争组织有效的抢救。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 ppt课件

护理措施
1.复温原则: ②肛温≤30℃ ,腋温-肛温差为负值的 重症患儿,先将患儿置于比其体温高 1~2℃的温箱中开始复温,每小时提 高温箱温度0.5~1℃ ,不超过34℃ , 使患儿体温于12~24h恢复正常; ③如无上述条件者可采用母亲怀抱、热 水袋(水温<60℃)、热炕、电热毯等
10
保温复温,要注意温度,防止烫伤。
D.每 3小时1次
E.每4小时1次
19
A.1小时~2小时
B.2小时~4小时
C.4小时~8小时
D.8小时~10小时
E.12小时~24小时
18
7.患儿,出生胎龄33周,日龄4日。
生后第2日开始吃奶不好,吸吮无力,
哭声低微。体格检查:体温29℃,
精神差,皮肤冰凉,下肢及臀部皮
肤硬肿。如采取暖箱复温应测量体
温
B
A.每半小时1次
B.每小时1次
C.每2小时1次
3
护理评估——身 体状况
本病多发生在寒冷季节,出生后一
周内多见。
1.一般表现:早期吮乳差、哭声低,
反应低下,严重时表现为不吃、不
哭、不动。
2.低体温:指体温<35℃,严重者
<30℃,腋温-肛温差由正值变为负
值。感染或夏季发病者可不出现低
4
护理评估——身 体状况 3.皮肤硬肿:硬肿为对称性,顺序 为依次为小腿、大腿外侧、臀部、 面颊、上肢、全身,严重时肢体僵 硬,不能活动。 4.多器官功能损害:早期心率减慢, 微循环障碍,严重时休克、心力衰 竭、DIC、肺出血、肾衰竭等。
乳肩、部反、应臀低部下、。下体腹温部3、0大℃腿,及双小E面腿颊、
外侧皮肤发硬,按之如橡皮样,属 17
最新版-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辅助检查
❖血常规 ❖DIC筛选试验 ❖血气分析 ❖测定血糖和血清电解质 ❖肾功能检查 ❖心电图和心肌酶谱 ❖怀疑肺出血时,行胸部X线检查
诊断
寒冷季节、早产
窒息、产伤、感染
热量供应不足
病史
+ 典型临床表现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新生儿水肿:
1.局限性水肿 2.早产儿水肿 3.新生儿Rh溶血 病或先天性肾病
对心力衰竭、休克、凝血障碍、DIC、 肾功能衰竭、肺出血, 应给予相应治疗与抢救
预防
积极对症治疗
早产
开奶
保暖
窒息
疾病
产伤
预防
1、做好围生期保健工作,宣传预防新生儿冷伤的知识 2、避免早产、产伤和窒息等,及时治疗诱发冷伤的各种
疾病 3、尽早喂养,保证供给足够热量 4、注意保暖,使新生儿体温稳定
(三)热量和液体供给
供给充足的热量有助于复温和维持正常体温。 1、热量供给从每日50kcal/kg开始;体温回升后应增加
到每日100-120kcal/kg 喂养困难者可给予部分或完全静脉营养 2、液体总量60~80ml/(kg·d)开始 3、有明显心、肾功能损害者, 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液体入量
(四)纠正器官功能紊乱
新生儿皮下坏疽: 1.常见由金葡菌感染 2.多见于寒冷季节 3.有难产或产钳分娩史 4.常发生于身体受压部位或受 损部位。
5.表现为局部皮肤变硬后软化, 先呈暗红色以后变为黑色,重 者可有出血和溃疡,可融合成 大片坏疽。
鉴别诊断
新生儿水肿
①局限性水肿:常发生于女婴会阴部,数日内自愈 ②早产儿水肿: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教学要求
掌握: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 熟悉: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的病因及病理生理 了解: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的预防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等多种原因引起,长时间受寒引起冷伤,致
体温过低造成寒冷损伤综合征。是新生儿的
危重急症,可以继发肺出血、休克、多脏器 功能衰竭。
❖ 新生儿硬肿症的病因:内因、外因 ❖ 临床表现和分度 ❖ 治疗:复温
病因
人体稳定的体温依靠健全的神经 中枢调节产热散热的平衡,若环境过 冷,热量迅速散失,或能源耗竭,产 热不敷散热,则体温调节失控,出现 体温下降,当体核体温<35℃时称体 温过低,持续低温即造成损害。
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
3. 呼吸改变: 寒冷时呼吸频率、分钟通气量及潮气 量随体温降低成比例下降,体温在20-16℃时出现 呼吸暂停;体温<25℃肺血管紧张度下降。血管床 扩张,肺淤血致肺水肿甚至出血,肺泡表面活性物 质减少。发生肺出血可能原因: ①低温、感染、缺氧致血管内皮损伤; ②急性心肾功能不全易致出血性肺水肿; ③低温引起DIC及凝血功能障碍; ④酸中毒与肺血管扩张有关。
治疗
(四)控制感染 根据感染性质选用敏感、肾毒性小的抗生素。
治疗
(五)中医中药 丹参、川芎嗪。或温肾健脾,活血化瘀药内服,外 洗或外敷促进硬肿吸收。
治疗
(六)其他 大剂量Vit E5-10mg/次; 也可试用甲状腺素4-6mg/kg·d。
预防
①加强新生儿护理,保持适宜的产房和新生儿室内环境温 度,不应低于24℃;
治疗
(三)纠正器官功能紊乱 ③ 急性肾衰竭: 尿少或无尿者可试用实验性扩容,生理盐水 10ml/kg,1小时内给入,再给予速尿1-2mg/kg。 急性肾性肾衰,限制液量,防治高血钾。
治疗
(三)纠正器官功能紊乱 ④肺出血: 立即气管插管,正压通气; 立止血:0.5ku静脉推注,0.5ku气管内滴入。 治疗肺出血的病因。
寒冷综合征

>50%
功能衰竭
.
12
鉴别诊断
新生儿水肿:①局限性水肿常发生于女婴会阴部,数 日可以自愈。②早产儿水肿:下肢常见凹陷性水肿, 大多可以自愈③新生儿RH溶血或先天性肾病:水肿 严重但还有其它各自的特点。
.
13
鉴别诊断
新生儿皮下坏疽: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常发 生于身体受压部位。局部皮肤变硬、略肿、发红,边界 不清并且迅速蔓延,病变中心初期较硬,以后软化,先 暗红以后变黑,重者溃疡、出血。
.
16
温习一下
中性温度:机体维持体温正常所需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最 低时的环境温度。新生儿正常的体表温度36.0℃-36.5℃, 正常的核心温度为36.5℃-37.5℃。
.
17
治疗
肛温>30℃,TA-R<0:提示棕色脂肪不产热,故此时 也应采用外加温使体温回升。
.
18
复温 kangaroo mother care (KMC)
.
25
患儿女,生后4天,入院时拒乳,反应差,哭声低。体俭:心音低钝,双下 肢硬肿如橡胶皮,测肛温29.8℃。
患儿首选的护理问题是( ) A.营养失调 B.有感染的危险 C.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D.体温过低 E.潜在并发症
.
26
早产儿出暖箱的标准不包适 A .体重增至2000g 以上
B .日龄满2 周 C .体温稳定 D .吸吮良好 E .呼吸正常
陷
发生顺序:小腿→大腿外侧→整个下肢→臀部→面颊 →上肢→全身
硬肿面积可按烫伤法估计:头颈部20%;双上肢 18%;前胸及 腹部14%;背及腰骶部14%;臀部8%; 双下肢26%。
.
8
.
9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周冬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neonatal cold injury syndrome),又称新生儿硬肿症(sclerema neonatorum)。
是以皮肤、皮下脂肪变硬,兼有水肿为特点的一组症候群,简称新生儿冷伤,主要由寒冷、感染、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长时间受寒引起冷伤,致体温过低造成寒冷损伤综合征。
是新生儿的危重急症,可以继发肺出血、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
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与产后环境温度有关;新生儿生后不久和早产儿发病率高。
【病因】人体稳定的体温依靠健全的神经中枢调节产热散热的平衡,若环境过冷,热量迅速散失,或能源耗竭,产热不敷散热,则体温调节失控,出现体温下降,当体核体温<35℃时称体温过低,持续低温即造成损害(一)新生儿体温调节与皮下脂肪组成特点1. 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足。
其特点是: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②皮肤表面积相对较大,血流丰富,易于失热;③能量贮备少,产热不足,尤以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更为明显。
生后早期主要以棕色脂肪组织的化学产热方式为主,④缺乏寒战等物理产热方式,产热代谢的内分泌调节功能低下。
因此,新生儿期易发生低体温。
2. 皮下脂肪组成特点:新生儿皮下脂肪组织的饱和脂肪酸多,缺乏饱和脂肪酸转变为未饱和脂肪酸的酶,前者熔点高,当受寒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降低时,皮脂容易发生物理性状的变化,硬化,硬肿出现。
皮下脂肪特别是棕色脂肪少,影响产热,难以防治散热,若摄入不足,储备很易耗竭。
(二)外在因素主要为寒冷和感染。
1. 寒冷损伤寒冷刺激对新生儿的影响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分娩前后胎儿的健康情况,出生体重,成熟程度,分娩时环境温度,分娩时母亲用药。
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要求环境温度越高。
足月儿生后第一天的适宜环境温度为33℃,第二天降到32℃;体重1000g 的早产儿生后十天内的中性温度为35.4℃±0.5℃;若暴露寒冷时间长,或湿冷皮肤未迅速擦干,失热可增加,当产热不敷失热时,体温进一步下降,引起外周小血管收缩,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棕色脂肪分解,但随寒冷的时间延长储备耗竭,导致一系列生化和生理功能的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简称新生儿冻伤,亦称新生儿硬肿症。
是由于寒冷和(或)多种疾病所致,主要表现为低体温和皮肤硬肿,重症科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
早产儿多见。
疾病病因
1、早产儿和保温不足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生理特点是发生低体温和皮肤硬肿的重要原因。
2.寒冷损伤
新生儿严重感染、早产、颅内出血和红细胞增多症。
3、某些疾病
严重感染、缺氧、心力衰竭和休克等使能源物质消耗增加,热卡摄入不足,加之缺氧又使能源物质的氧化产能发生障碍,故产热能力不足,即使在正常散热的条件下,也可出现低体温和皮肤硬肿,严重的颅脑疾病也可抑制尚未成熟的体温调节中枢使散热大于产热,出现低体温甚至皮肤硬肿。
症状体征
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或重症感染时,多于出生1周内发病,低体温和皮肤硬肿是本病的主要表现:1、一般表现
反应低下,吮乳差或拒乳,哭声低弱或不哭,活动减少,心率减慢,也可出现呼吸暂停等。
2、低体温
新生儿低体温<35℃,轻度为30—35℃,重度<30℃,可出现四肢甚或全身冰冷。
3、皮肤硬肿
即皮肤津贴皮下组织不能移动,按之似橡皮样感,呈暗红色或青紫色,伴水肿者有指压凹陷,硬肿常呈对称分布,其发生顺序依次为: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
硬肿面积按可头颈部20%、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部及腰骶部14% 、臀部8%及双下肢26%计算,严重硬肿可妨碍关节活动,胸部受累可致呼吸困难。
4、多器官功能损害
重症可出现休克、IDC、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肺出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
病理生理
(一)体温调节中枢不成熟,环境温度低时,其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的调节功能差,使体温降低。
(二)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少,皮肤薄、血管丰富,易于失热,环境温度低时散热增加,导致低体温。
(三)躯体小、总液体含量少,体内储存热量少,对失热的耐受能力差,寒冷时即使有少量热量丢失,体温便可降低。
(四)棕色脂肪是很冷时产热的主要物质,腋下含量较多其次为颈、肩胛间、中心动脉、肾和肾上腺周围,胎龄越小含量越少。
代偿能力有限,正常状态下棕色脂肪不产热,腋温—肛温差(TA—R)<0,寒冷时氧化产热使局部腋温升高,TA—R≥0,重症新生儿因棕色脂肪耗尽,TA—R<0,腋温—肛温差(TA—R)可作为判断棕色脂肪产热状态的指标。
(五)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为成人3倍)其熔点高,低体温时易于凝固出现皮肤硬肿、因此,急于上述特点在寒冷或保温不足时则易出现低体温和皮肤硬肿。
低体温及皮肤硬肿,可使局部血液循环淤滞,引起缺氧和代谢性酸中毒,导致皮肤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出现水肿、如低体温持续存在或硬肿面积扩大,缺氧和代谢性酸中毒加重,引起多器官功能损害。
诊断检查
保温不足可诱发本病,体温降低和皮肤硬肿即可诊断。
依据体温及皮肤硬肿范围可分为轻度:体温30℃—35℃,皮肤硬肿范围<50%,重度:体温<30℃、皮肤硬肿范围>50%,常伴有关器官功能障碍,应与新生儿水肿其新生儿皮下坏疽相鉴别。
治疗方案
1、复温
目的是在体内产热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环境温度(减少失热或外加热)以恢复和保持正常体温。
(1)若肛温>30℃,TA—R≥0,提示体温虽低,但棕色脂肪产热较好,此时可通过减少散热,使体温回升,将患儿置于已预热至中性温度的暖箱中,一般在6—12小时内可恢复正常体温。
(2)当肛温<30℃时,多数患儿TA—R<0,提示体温很低,棕色脂肪被耗尽,虽少数患儿TA—R≥0,但体温过低,靠棕色脂肪自身产热难以恢复正常体温,且易造成多器官功能损害,所以只要肛温<30℃,一般均应将患儿置于箱温比肛温高1—2℃的暖箱子,中途进行外加温。
每小时提高箱温—1℃(箱温不超过34℃)在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然后根据患儿体温调整暖箱温度,在肛温>30℃,TA—R<0时,仍提示棕色脂肪不产热,故此时也应采用外加温使体温回升。
若无上述条件,也可采用温水浴,热水袋、火炕、电热毯或母亲将患儿抱窝再生怀中等加热方法。
2、热量和液体补充
供给充足的热量有助于恒温和维持正常体温,热量供给从每日210kJ/kg(50kcal/kg)开始,逐渐增加至每日419—502kJ/kg(100—120kcal/kg),喂养困难者可给予部分或完全静脉营养,液体信按kj(1ml/kcal)计算,有明显心、肾功能损害者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液体入量。
3、控制感染
根据血培养和药敏结果应用抗生素。
4、纠正器官功能紊乱
对心力衰竭、休克、凝血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功能衰竭和肺出血等,应给以相应治疗。
疾病预防
①及时治疗诱发冷伤的各种疾病。
②尽早开始喂养,保证充足的热量供给;加强母乳喂养,补充热量。
③注意保暖:新生婴儿应立即擦干羊水,注意保暖和用温热毛毡包裹;产房温度宜低于24℃,生后应立即擦干皮肤,用予热的被毯包裹,有条件者放置暖箱中数小时,待体温稳定后再放入婴儿床中,若室温低于24℃,应增加包被,小早产儿生后应置于暖箱中,箱温为中性温度,待体重>1800g 在室温下体温稳定时,可放置于婴儿床中,在转院过程中应注意保暖。
④预防早产、感染、窒息等新生儿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