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合集下载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治疗原则:
复温是关键,同时加强支持疗法、 合理用药及对症处理。
整理ppt
19
预防
1.做好围产期保健 2.保暖、早开奶,保证热量供给 3.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整理ppt
20
【护理措施】
1.复温 2.热量和液体补充 3.控制感染 4.密切观察病情 5.中医调护
整理ppt
21
【护理措施】
整理ppt
10
2.身体状况评估
3.皮肤硬肿 :按之有橡皮样感觉,呈暗 红色或青紫色,水肿者有指压凹陷。
硬肿发生顺序为:
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 硬肿面积:按头颈部20%,双上肢 18%,前胸及腹部14%,背及腰骶 部14%,臀部8%,双下肢26%计算。
整理ppt
11
2.身体状况评估
4.多器官功能损害 : 严重者可出现休克、DIC、急性肾 功能衰竭和肺出血等多器官功能衰 竭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儿科护理教研室
儿科副主任医师 徐芸
整理ppt
1
目录
概述 病因及发病机理 护理评估 护理诊断与合作性问题 护理目标 护理措施 健康教育
整理ppt
2
概述: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亦称新 生儿硬肿症。是由于寒冷和(或) 感染等多种疾病所致,主要表现为 低体温和皮肤硬肿,重者可发生多 器官损害。早产儿多见。
整理ppt
12
整理ppt
13
2. 身体状况评估
(5)病情分度:根据体温硬肿范围及器官功能 受损程度,将硬肿分为轻、中、重3度。
0分为轻度;1-3分中度,4分以上重度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病情分度
评分 肛温 肛-腋温差 硬肿范围 器官功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课件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课件

案例四:足月儿, 出生后未及时保 暖,出现低温、 皮肤发绀等症状, 诊断为新生儿寒 冷损伤综合征。
护理要点解析
保持新生儿体温稳定,避 免过冷或过热
观察新生儿的皮肤颜色、 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
及时处理新生儿的寒冷损伤 加强新生儿的保暖措施,如 症状,如低体温、皮肤苍白、 使用保暖毯、热水袋等 呼吸困难等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概述 02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诊断与治疗 03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护理要点 04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案例分析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概 述
疾病定义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是一种
01
由于新生儿暴露在寒冷环境中,
导致体温过低,从而引发的一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诊 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1
临床表现:观察新生儿是否有低体温、 皮肤苍白、呼吸急促等症状
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气分析、电 解质等检查
3
影像学检查:X线、超声等检查
4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 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治疗方案
保暖:保持新生儿体温稳定, 避免进一步受凉
疗效果
并发症:观 察新生儿并 发症发生情 况,判断治
疗效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预后情况: 观察新生儿 预后情况, 判断治疗效

谢谢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案 例分析
典型案例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案例一:早产儿, 出生后未及时保 暖,出现低温、 呼吸困难等症状, 诊断为新生儿寒 冷损伤综合征。
案例二:足月儿, 出生后未及时保 暖,出现低温、 皮肤发绀等症状, 诊断为新生儿寒 冷损伤综合征。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

护理诊断
• 1.体温过低 与新生儿体温调节不足.早产.感染等因素。 • 2.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皮肤硬化.水肿,局部血液循环不良有关。 • 3.有感染的危险 与皮肤黏膜屏障功能低下有关。 • 4.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摄入不足有关 • 5.潜在并发症 肺出血.DIC 与寒冷导致的多脏器功能损伤有关。 • 6.知识缺乏 患儿家长缺乏正确保暖及育儿知识。
护理措施
(三).预防感染的护理(1)监测体温变化,定期检查血常规,以观 察有无感染征象。如有感染严格按医嘱使用抗生素,并观察药物不良 反应。(2)与感染性疾病患儿分室收治,室内定期通风换气,并每日 紫外消毒。(3).向家长讲解感染后的危险及预防措施。限制探视人 员和次数。(4)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操作前后严格洗手。 保持患儿皮肤的完整性。5)注意部皮肤和筋部的护理6)做好暖箱的 清洁消毒 《四》.病情观察(1)观察并详细记录体温,脉搏,呼吸,硬肿程度 和范围变化。2)详细记录24小时出入量,主要是进奶量和尿量。尿量 是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出现尿少尿闭时,立即报告医生,并按医嘱 处理,防止衰竭的发生。3)观察有无出血傾向,患儿如出现呕血,便 血提示消化道出血,如突然面色青灰,呼吸增快,肺部湿罗音增多提 示肺出血,肺出血是本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一旦发生及时向医生汇报, 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预防
• ①加强新生儿护理,保持适宜的产房和新生儿室内环境温度,不 应低于24℃;③新生婴儿应立即擦干羊水,注意保暖和用温热毛 毡包裹;③加强母乳喂养,补充热量;④新生儿转运过程中应有 合适的保暧措施;⑤预防早产、感染、窒息等新生儿温不当可使新生儿失热增加,当产热不敷失热时,体温 随即下降,继而引起外周小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出现肢端发冷和微循环障 碍,更进一步引起心功能低下表现。低体温和低环境温度访导致缺氧、各种能量代 谢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严重时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坏。 • (三)其他 新生儿严重感染(肺炎、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等)、早产、颅内出血和红 细胞增多症等时,也易发生体温调节和能量代谢紊乱,出现低体温和硬肿。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 ppt课件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 ppt课件
9
护理措施
1.复温原则: ②肛温≤30℃ ,腋温-肛温差为负值的 重症患儿,先将患儿置于比其体温高 1~2℃的温箱中开始复温,每小时提 高温箱温度0.5~1℃ ,不超过34℃ , 使患儿体温于12~24h恢复正常; ③如无上述条件者可采用母亲怀抱、热 水袋(水温<60℃)、热炕、电热毯等
10
保温复温,要注意温度,防止烫伤。
D.每 3小时1次
E.每4小时1次
19
A.1小时~2小时
B.2小时~4小时
C.4小时~8小时
D.8小时~10小时
E.12小时~24小时
18
7.患儿,出生胎龄33周,日龄4日。
生后第2日开始吃奶不好,吸吮无力,
哭声低微。体格检查:体温29℃,
精神差,皮肤冰凉,下肢及臀部皮
肤硬肿。如采取暖箱复温应测量体

B
A.每半小时1次
B.每小时1次
C.每2小时1次
3
护理评估——身 体状况
本病多发生在寒冷季节,出生后一
周内多见。
1.一般表现:早期吮乳差、哭声低,
反应低下,严重时表现为不吃、不
哭、不动。
2.低体温:指体温<35℃,严重者
<30℃,腋温-肛温差由正值变为负
值。感染或夏季发病者可不出现低
4
护理评估——身 体状况 3.皮肤硬肿:硬肿为对称性,顺序 为依次为小腿、大腿外侧、臀部、 面颊、上肢、全身,严重时肢体僵 硬,不能活动。 4.多器官功能损害:早期心率减慢, 微循环障碍,严重时休克、心力衰 竭、DIC、肺出血、肾衰竭等。
乳肩、部反、应臀低部下、。下体腹温部3、0大℃腿,及双小E面腿颊、
外侧皮肤发硬,按之如橡皮样,属 17

最新版-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最新版-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辅助检查
❖血常规 ❖DIC筛选试验 ❖血气分析 ❖测定血糖和血清电解质 ❖肾功能检查 ❖心电图和心肌酶谱 ❖怀疑肺出血时,行胸部X线检查
诊断
寒冷季节、早产
窒息、产伤、感染
热量供应不足
病史
+ 典型临床表现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新生儿水肿:
1.局限性水肿 2.早产儿水肿 3.新生儿Rh溶血 病或先天性肾病
对心力衰竭、休克、凝血障碍、DIC、 肾功能衰竭、肺出血, 应给予相应治疗与抢救
预防
积极对症治疗
早产
开奶
保暖
窒息
疾病
产伤
预防
1、做好围生期保健工作,宣传预防新生儿冷伤的知识 2、避免早产、产伤和窒息等,及时治疗诱发冷伤的各种
疾病 3、尽早喂养,保证供给足够热量 4、注意保暖,使新生儿体温稳定
(三)热量和液体供给
供给充足的热量有助于复温和维持正常体温。 1、热量供给从每日50kcal/kg开始;体温回升后应增加
到每日100-120kcal/kg 喂养困难者可给予部分或完全静脉营养 2、液体总量60~80ml/(kg·d)开始 3、有明显心、肾功能损害者, 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液体入量
(四)纠正器官功能紊乱
新生儿皮下坏疽: 1.常见由金葡菌感染 2.多见于寒冷季节 3.有难产或产钳分娩史 4.常发生于身体受压部位或受 损部位。
5.表现为局部皮肤变硬后软化, 先呈暗红色以后变为黑色,重 者可有出血和溃疡,可融合成 大片坏疽。
鉴别诊断
新生儿水肿
①局限性水肿:常发生于女婴会阴部,数日内自愈 ②早产儿水肿: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教学要求
掌握: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 熟悉: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的病因及病理生理 了解: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的预防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概念: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又称新生儿硬肿症,是指新生儿期内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和水肿,常伴低体温和多气官功能受损。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病因:寒冷、早产、低体重、窒息(缺氧)、重症感染。

(二)发病机制1.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2.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大,皮下脂肪薄,易散热,早产儿尤甚。

3.新生儿棕色脂肪在寒冷刺激时产热,早产儿棕色脂肪少,窒息、缺氧、严重感染时棕色脂肪产热不足。

4.新生儿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大,熔点高,易受寒凝固。

二、临床表现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或重症感染时,低体温和皮肤硬肿是本病的主要表现。

(一)一般表现:“五不征”——不吃、不哭、不动、体温不升、体重不增。

(二)特殊表现:冷、硬、肿1.低体温:T<35℃,轻度30~35℃,重症T<30℃.2.硬肿:①特点: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能移动,硬亮、冷、肿。

压之轻凹陷,触之橡皮样。

②发生顺序:小腿→大腿外侧→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三)多器官功能衰竭1.五个严重征兆:休克、心衰、DIC、脑出血、急性肾衰2.合并症:肺炎、败血症3.临床征兆:肺出血、DIC(临危征兆)(四)分度:轻度:T30~35℃,硬肿面积<50%;重症:T<30℃,硬肿面积>50%.三、辅助检查:动脉血气分析、血糖、血常规、尿素氮、肌酐、凝血时间等。

四、治疗原则:正确复温,合理供给热量及液量,去除病因,早期纠正脏器功能紊乱,加强护理。

(一)复温:低体温治疗的关键(二)对症、支持疗法:热量和液体的补充。

(三)合理应用抗感染药(四)纠正器官功能紊乱五、护理诊断/问题1.体温过低2.皮肤的完整性受损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4.有感染的危险5.潜在并发症:肺出血、DIC6.知识缺乏六、护理措施(一)积极复温,消除硬肿1.肛温>30℃,腋肛温差为正值,将小儿置于中性温度的暖箱中,6~12小时复温2.肛温<30℃, 腋肛温差为负值,置于高于患儿肛温1~2℃的暖箱中,以后每小时提高箱温0.5~1℃,待肛温35℃,维持暖箱于适中温度,12~24小时复温。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

预后与预防
预后: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 症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有 关,及时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治疗:及时采取保暖措施, 纠正低体温,维持正常体温
预防:保持新生儿体温稳 定,避免受凉,注意保暖,
加强护理
护理:加强新生儿护理, 预防感染,保持皮肤清洁
干燥,避免皮肤破损
3
保暖措施
01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避免过冷或过热
有关。
04
寒冷损伤综合症 在发展中国家更 为常见,尤其是
农村地区。
疾病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家庭环境对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的影响:家庭环 01 境对新生儿的健康和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温
度、湿度、通风、采光等。
家庭环境对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的预防:家庭环 02 境是预防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的重要因素,包括
寒冷损伤综合症对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预防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的关键是保持新生儿的体温稳定, 避免暴露在寒冷环境中。
发病原因
01
环境温度过低:新 生儿体温调节能力 差,容易受环境温
度影响
02
早产儿:早产儿体 温调节能力更差, 更容易受到寒冷损

03
低体重儿:低体重 儿体温调节能力差, 更容易受到寒冷损
皮肤护理
01
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的沐浴露和温水清 洁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较强的清洁产品。
02
保湿:使用温和的保湿霜或乳液,保持皮肤 湿润,避免干燥。
03
避免摩擦: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避免摩擦 皮肤,导致皮肤损伤。
04
防晒:外出时使用防晒霜,避免阳光直射, 防止皮肤晒伤。
4
疾病与季节的关系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 治疗配合: ⑴复温;⑵保证热量和水分的供
应;⑶预防感染。
• • • •
病情观察:生命体征,有无并发症的表现 生活护理: 心理护理: 解释、心理安慰。 健康教育: ⑴宣传预防寒冷损伤综合征的知
识;⑵预防早产和宫内缺氧。
19:46
19:46
19:46
使用说明:
• 在播放幻灯片前,将“宏”的“安全性” 设置为“低”时,在幻灯片放映过程中, 随时用鼠标点击右上角的数字,即可显示 当前的时间。
• 致病因素:早产、感染、缺氧、寒冷、饥饿。 • 症状评估:反应差、哭声低、吸吮困难或拒乳、
少动。
• 护理体检:⑴低体温;⑵皮肤硬肿;⑶多脏器功能损
害。
• 社会心理状况: • 辅助检查:血常规、血培养。
19:46
护理诊断
• 体温过低 与受寒、早产、感染、窒息等有关 •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 与吸吮困难、热量摄
入不足有关
• 有感染的危险 与免疫功能低有关
• 潜在并发症 多脏器功能衰竭
19:46
护理目标
• 患儿体温在12~24小时恢复正常,硬
肿逐渐消退。 • 患儿能够维持良好营养状况。 • 患儿未发生感染或感染发生时能及时 处理。 • 患儿不发生并发症或发生时能及时发 现并得到处理救治。
19:46
护理措施
19:46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患儿的护理
19:46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患儿的护理
茹建萍
19:46
学习目标
• 概述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患儿的护理 评估、护理诊断和护理目标 • 制定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患儿的护理 措施
19:46
• • • •
护理评估 护理诊断 护理目标 护理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称新生儿冷伤,主要由寒冷、感染、窒息
等多种原因引起,长时间受寒引起冷伤,致
体温过低造成寒冷损伤综合征。是新生儿的
危重急症,可以继发肺出血、休克、多脏器 功能衰竭。
❖ 新生儿硬肿症的病因:内因、外因 ❖ 临床表现和分度 ❖ 治疗:复温
病因
人体稳定的体温依靠健全的神经 中枢调节产热散热的平衡,若环境过 冷,热量迅速散失,或能源耗竭,产 热不敷散热,则体温调节失控,出现 体温下降,当体核体温<35℃时称体 温过低,持续低温即造成损害。
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
3. 呼吸改变: 寒冷时呼吸频率、分钟通气量及潮气 量随体温降低成比例下降,体温在20-16℃时出现 呼吸暂停;体温<25℃肺血管紧张度下降。血管床 扩张,肺淤血致肺水肿甚至出血,肺泡表面活性物 质减少。发生肺出血可能原因: ①低温、感染、缺氧致血管内皮损伤; ②急性心肾功能不全易致出血性肺水肿; ③低温引起DIC及凝血功能障碍; ④酸中毒与肺血管扩张有关。
治疗
(四)控制感染 根据感染性质选用敏感、肾毒性小的抗生素。
治疗
(五)中医中药 丹参、川芎嗪。或温肾健脾,活血化瘀药内服,外 洗或外敷促进硬肿吸收。
治疗
(六)其他 大剂量Vit E5-10mg/次; 也可试用甲状腺素4-6mg/kg·d。
预防
①加强新生儿护理,保持适宜的产房和新生儿室内环境温 度,不应低于24℃;
治疗
(三)纠正器官功能紊乱 ③ 急性肾衰竭: 尿少或无尿者可试用实验性扩容,生理盐水 10ml/kg,1小时内给入,再给予速尿1-2mg/kg。 急性肾性肾衰,限制液量,防治高血钾。
治疗
(三)纠正器官功能紊乱 ④肺出血: 立即气管插管,正压通气; 立止血:0.5ku静脉推注,0.5ku气管内滴入。 治疗肺出血的病因。
治疗
(一)复温 1. 轻中度(>35℃):产热良好的患儿,置于预热至 30℃的暖箱内,伺服式暖箱或人工调节暖箱温度于 30-34℃,使患儿体温在6-12小时恢复至正常温度。 基层单位复温可用热水袋、火炕或电热毯包裹等方 法;也可置婴儿于怀抱中紧贴人体----kangaroo mother care (KMC),比较安全。
临床表现
1. 低体温 体核温度(肛门内5Cm处)常降至<35℃ ,重症<30℃。
★腋温-肛温差值(腋-肛温差)为正值或0提示棕色脂肪代偿 产热良好; ★腋-肛温差变为负值提示能量贮备耗竭。
以肛温为体温平衡指标,以腋-肛温差值为产热指标。 ★腋-肛温差值<-6℃提示休克。
临床表现
2. 硬肿 由皮脂硬化和水肿所形 成,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能移 动,严重者肢体僵硬不能活动, 如橡皮样。皮色紫红或苍灰。
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
1. 能量代谢和体温的变化:
① 皮肤-环境温差越大,冷应激情况下失热量也加大。
② 氧的摄入随体核温度平行下降,呼吸商低于正常,体核体温 30℃时呼吸商降至0.65(正常为0.84),表明机体以脂肪作为主 要能源;葡萄糖代谢率下降。
③体温降至25-20℃后中枢神经抑制加重体温调节障碍,若能源 耗竭,丧失产热能力,即使保暖体温仍将继续下降。
治疗
(三)纠正器官功能紊乱 ① 微循环障碍、休克:维持心功能,纠酸、扩容。 心率低:多巴胺5-10μg/kg/min。
654-2 0.5-1mg/kg ,15-20分钟可重复一次。 纳洛酮 30-50μg/kg/小时,抗休克、缓解肺水肿。 心率快:多巴酚丁胺。 扩容、纠酸:2:1液15~20ml/kg(明显酸中毒可用1.4%碳酸
诊断
(一)诊断依据 1. 病史:寒冷季节,环境温度过低,保温不当;严 重感染、窒息、产伤、畸形、摄入不足或能量供 给低下。
诊断
(一)诊断依据 2. 临床特点: ①早期哺乳差,哭声低,反应差; ②低体温,体核温度<35℃ ,重症<30℃。腋-肛 温差值由正值转为负值。但非由寒冷所致者不 一定出现低体温。 ③皮肤硬肿:多发生在全身皮下脂肪积聚部位; ④多器官功能受损甚至衰竭(MOF),常合并肺炎、 败血症。
治疗
(二)热量和液体供给 产热复温需要足够的能量。 热量:开始按每日210kJ/kg(每日50kcal/kg),热 量短期内增至每日419~502kJ/kg(100~120 kcal/kg)。 葡萄糖:体温低时速度宜慢,每分钟6~8mg/kg; 体温恢复后根据血糖水平加快输注速率。 液量:可按0.24ml/kJ(1ml/kcal)计算。重症伴有 尿少、无尿或明显心肾功能损害者严格限制 液体量。 脂肪乳剂:含ω3和ω6的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肪乳剂 有利于清除TNF-α和其他炎性介质,有利于 防治MODS。
硬肿发生顺序是:小腿→大腿 外侧→整个下肢→臀部→面颊→ 上肢,三角肌区→全身。
硬肿面积可按烫伤法估计:头 颈部20%;双上肢18%;前胸及 腹部14%;背及腰骶部14%;臀 部8%;双下肢26%。
临床表现
3.多器官功能损害(MOD) 早期可有一过性心率增 快,随病情加重,心率可<100次/分,心音低钝、节律 不齐;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微循环障碍表现; 严重时可呈现休克、DIC、急性肾衰竭和肺出血等多器 官衰竭(MOF)表现。
负值
硬肿面积 <20% 20%-50%
>50%
器官功能改变 无明显改变 明显功能低下 功能衰竭
总分0分属轻度,1-3分为中度,4分以上为重度。
治疗
原则:低体温者正确复温,防止发生复温后休克和肺出 血;合理供给液量和热卡;积极去除病因;加强监 护,维持脏器功能,及早防治脏器功能衰竭。
治疗
(一)复温 对低体温患儿是治疗的关键。复温的方法 按1991全国新生儿会议新生儿硬肿症治疗指南。 复温过程中加强监护,包括:血压、心率、尿 量、液量、液速、呼吸等;注意体温调节状态的判 断。
氢钠液代替),在1小时内经静脉滴入; 继续补液:用1/3或1/4张液70~90ml/kg缓慢滴入。
治疗
(三)纠正器官功能紊乱 ② DIC :肝素1mg/kg,6小时后按0.5-1mg/kg给予,病 情好转后延长用药间隔直至停药。2剂肝素后应给与 新鲜冰冻血浆。
既往对肝素治疗硬肿症剂量存在分歧,现采用超微 量肝素每次6u/kg皮下注射,长效,安全。
病因
(一)新生儿体温调节与皮下脂肪组成特点
1. 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足。
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 ②皮肤表面积相对较大,血流丰富; ③能量贮备少,产热不足。生后早期主要以
棕色脂肪组织的化学产热方式为主; ④缺乏寒战等物理产热方式,产热代谢的内
分泌调节功能低下。
病因
(一)新生儿体温调节与皮下脂肪组成特点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 周冬 专业:新生儿急救及重症监护
联系电话:13156187769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neonatal cold injure syndrome)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 周 冬
❖ 新 生 儿 寒 冷 损 伤 综 合 征 ( neonatal cold injure syndrome ) , 又 称 新 生 儿 硬 肿 症 (sclerema neonatorum)。是以皮肤、皮下 脂肪变硬,兼有水肿为特点的一组症候群,
诊断
(一)诊断依据 3. 实验室检查:根据病情选择:动脉血气、血液生 化、心电图、胸部X线片、血常规、血小板、出 凝血时间及DIC筛查。对估计病情,防治恶性循 环有参考意义。
诊断
(二)病情分度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轻、中和重度。
评分 0 1 4
体温℃ ≥35 <35 <30
腋-肛温差
0 0或正值
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
6. 多脏器损害: ①肾脏血流量减少导致肾衰; ②脑功能抑制; ③消化腺分泌抑制,肠蠕动减弱; ④免疫细胞活性下降; ⑤内分泌代谢变化: ★心钠素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增多, 造成水盐代谢紊乱; ★甲状腺素水平改变,一过性低T3综合症; ★应激状态下糖皮质激素分泌增高、胰岛素合成 抑制,出现葡萄糖不耐受,而致高血糖。
2.实用新生儿学/金汉珍等主编。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因
(二)外在因素
2. 摄入不足:新生儿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能 源储存不足,若不及时补充,产热来源受 到影响,疾病、感染等应激情况下处于高 代谢状态,促进能源消耗,得不到及时补
充则耗竭。
病因
(二)外在因素
3. 疾病:重症肺炎、败血症、腹泻、窒息、颅 内出血及严重的先天感染,先天性心脏病或 畸形。 严重硬肿常提示新生儿病情危重。
治疗
(一)复温 kangaroo mother care (KMC)
治疗
(一)复温
2. 重度:体温低于30℃或产热衰竭的患儿置于比肛
温高1~2℃的暖箱中(不超过34℃)开始复温,复温中应观 察腹壁温、肛温及腋温的变化随时调节暖箱温度,一般每小 时箱温提高0.5-1 ℃,待肛温恢复至35℃时,维持暖箱的温 度于适中温度。12-24小时体温恢复正常,并同时监测呼吸、 心率、血压及血气等。防止复温时肺出血、复温中低 血压及烫伤。
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
4. 组织缺氧和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 常表现为高AG代谢性酸中毒、双重酸碱紊乱,
与硬肿及体温降低程度密ຫໍສະໝຸດ 相关。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5. DIC及凝血机制改变: ① 寒冷致毛细血管壁受损,释放组织因子; ② 血液浓缩,红细胞聚集; ③ AT-Ⅲ,Ⅶ因子、血小板减少; ④ D-二聚体测定证明随病情的轻重而改变。
②新生婴儿应立即擦干皮肤,注意保暖和用预热毛毡包裹; ③加强母乳喂养,补充热量; ④新生儿转运过程中应有合适的保暖措施; ⑤做好孕期保健,提高产科技术,预防早产、感染、窒息、
产伤等新生儿高危因素。
参考文献
1.Kangaroo Mother Care. A practical guide.Department of Reproductive Health and Research.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