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学案标准答案
扬州慢学案答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扬州慢导学案答案1、序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写作原因。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2、明确:见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红药听到——清角吹寒(以声写静)联想——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3、——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连缀全词,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4、明确:昔盛今衰\感时伤世,原因:胡马窥江虚(昔日繁华的扬州)实(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相济(见板书设计)5、①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补充]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
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咎为“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②寂寞红药――直抒胸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补充] 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
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扬州慢》学案(附答案)

《扬州慢》学案(附答案)《扬州慢》学案(附答案)《扬州慢》学案《扬州慢》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一、导入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其盛况亦见于唐人姚合诗《扬州春词三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
”当时还有人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作人生的追求目标。
杜牧更是在扬州写下多首诗歌来赞叹扬州的繁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当时杜牧任职淮南节度使,与判官韩绰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
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杜牧时代的扬州令人心向往之,但两百年后,另一位词人也来到了扬州,那么他看到的景象是不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的那个扬州呢?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
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
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
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细品味,似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
2、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
《扬州慢》答案

高二语文课案——《扬州慢》答案三. 题解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
四、分析小序部分。
内容:词作时间、所见所闻、写作缘由、别人的评价点明感情基调: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悲切伤感之情五、正文分析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明确:“空城”——破败荒凉。
2、“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
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明确:“惊”。
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曾经在杜牧笔下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文,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
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
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明确:繁华热闹。
小结: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
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扬州慢》练习 (含解析)

《扬州慢》练习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潮秦观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①俊游,铜驼巷陌②,新晴细履平沙。
长记误随车。
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③夜饮鸣笳④。
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兰苑⑤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
烟暝酒旗斜。
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注】①金谷:西晋石崇所筑的金谷园。
②铜驼巷陌:古洛阳宫门南四会道口,有二铜驼夹着相对,后称铜驼陌。
③西园:宋时洛阳的董氏西园为著名的园林,后世泛指风景优美的园林。
④笳:胡笳,古代传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
⑤兰苑:美丽的园林,也可指西园。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起头三句,写暮春景物:梅花渐渐地稀疏,结冰的水流已经溶解,东风的煦拂之中,春天悄然而至。
B.“暗换年华”,既指眼前自然界的变化,又指人事沧桑、政局变化。
此种双关的今昔之感,直贯结句思归之意。
C.“乱分春色到人家”中“乱”字用得极好,它将春色无所不至,乱哄哄地呈现着万紫千红的图景出色地反映了出来。
D.此词的结构别具一格,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忆昔部分贯通上下两片。
2.本词与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找出两种相同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大都是先有了歌谱然后才能填作歌词。
作谱与填词的人都应该深谙乐理。
在宋代,不少词人同时又是音乐家,他们能够创调制谱,往往自己作谱,自己填词。
如姜夔的自度曲十七首,歌谱与歌词皆出自他一人之手。
但并不是每个词人都能作曲,一人独自作谱作词的究属少数。
大多数词人只是根据前代或当代现成流行的乐谱填词,或者是一人作谱,一人填词,进行合作。
如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说:“柳永字耆卿,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又如《碧鸡漫志·卷二》说:“江南某氏者,解音律,时时度曲。
4.2《扬州慢》(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扬州慢》课型:新授课班级:授课教师:时间:一.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疏通词意。
2.揣摩、理解词中丰富的手法,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意思是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
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出自《诗经》)。
二.自主预习(基础部分和要点部分:预习内容和预习题)1.知作者姜夔(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
南宋词人、音乐家。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
2.释标题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这首词写的是扬州战后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3.明背景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
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词人路过扬州,目睹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
三、自读思考四、1.小序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意思是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
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出自《诗经》。
2.在赴扬州的路上,词人印象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词中原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3.词人进入扬州城,从哪些角度描绘了怎样的图景?看到——荞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红药(视)听到——清角吹寒(听)联想——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小结】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今日的扬州,虚实结合,今昔对比,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萧条景象。
四、合作探究1.造成这种“今昔对比”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析相关词句,体味蕴含的情感。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这三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词人将废池、乔木这些没有知觉的事物人格化,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极端痛恨。
兖州市第六中学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 扬州慢 学案 含答案

《扬州慢》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难点】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学法指导】1、预学时段让学生读诗10分钟,然后独立完成预学案。
2、课堂学习指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认真展示评价.3、让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独立完成课堂达标。
【预学案】一、知识链接1、扬州慢:“扬州慢“一曲是姜夔首创,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慢,即慢词,曲调舒缓,一般较长,它与长调同中有别,前者就曲调而言,读时宜慢;后者则就字数而言,按习惯,91字以上称为长调.2、姜夔:(1155 —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南宋格律派词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座上客。
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
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蕴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幽晦等特点。
3、写作背景: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
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二、高效预学1、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2、我请一个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3、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4、如果用词作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此时所见的扬州城,它应该是?(【探究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有我之境),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吗?【课堂达标】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反复揣摩,音乐基础A、王力宏自幼学习音乐,朝歌夜弦....尤为扎实,可以说是“十八般乐器” 样样精通,因而在演艺圈占有一席之地。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扬州慢 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扬州慢学案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
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
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
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
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
②:一种弦乐器,如筝。
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5分)答:解析:本题题干指向较为明确,要求分析上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答题时,应具体分析上下片词句的意思,找出描写琵琶演奏的词句,概括其角度即可。
根据上片中的“旧谱”“新声”“天然律吕”和下片中的“洗耳”听、“似醉还醒”可知,本词中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
参考答案: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芳草渡贺铸留征辔,送离杯。
羞泪下,撚青梅。
低声问道几时回。
秦筝雁促,此夜为谁排?君去也,远蓬莱。
千里地,信音乖。
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请任意选择词中两处细节描写进行赏析。
(6分)答: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已经指出了需要鉴赏的艺术手法——细节描写,范围是全词;然后找出词中的细节,结合词句内容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词中的细节描写主要有:留马、送杯、泪下、撚梅、低问。
“留马、送杯”两个细节简明扼要,语浅意深,将离别之前的彻夜话别、收拾行装、长亭离宴、缠绵眷恋、寡欢无言等情节一概省去,却又使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泪下、撚梅、低问”三个细节极为委婉细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悲痛欲绝的心情。
“泪下”的细节描写将送别人的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全部写出,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撚梅”的细节描写将女主人公左右为难之态描绘了出来;“问”之前加“低声”来修饰、限制,“问”之后又说“几时回”,描摹女主人公的神情、心态、语气、动作绘声绘色,毫发毕现,曲尽体物传情之妙,起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作用。
4-2 扬州慢(淮左名都)(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4.2 扬州慢(淮左名都)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姜夔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掌握有关词的发展轨迹。
2.鉴赏本词的语言风格,把握词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3.品评词人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词人的情感状态。
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
难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这首词写于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
当时的姜夔才二十一岁,来到扬州,看到曾经素以繁华富丽著称的江南名城扬州,如今已是断壁残垣,心有所感,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来凭吊扬州的荒凉,寄托黍离哀思。
(二)作者简介: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仕,漂泊江湖,依人作客,却决不曳裾侯门谄媚逢迎。
工诗词善书法、精音律。
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峭拔、清丽、典雅。
三、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上片写景,描绘扬州受战争洗劫后的凄凉景象。
第二部分:下片抒情,通过扬州景物今昔、盛衰的对比,进一步抒发“黍离之悲”。
四、学习课文1.阅读词的小序,看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小序交代了词作的时间、地点、写作缘由和千岩老人的评价。
2.阅读词的上下阕思考,词人进入扬州城后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词人想借此表达什么?明确:①清角吹寒②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抒发黍离之悲3.阅读本词,赏析下列重点词语。
(1)“都在空城”的“空城”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破败荒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
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2)为什么作者写杜牧会“重到须惊”?明确: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慢学案答案————————————————————————————————作者:————————————————————————————————日期:2山东省沾化县第一中学2013级语文学科课时导学案班级姓名使用时间年月日课题扬州慢编制人费清玲审核人王俊艳课标要求目标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诗歌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学习目标 1、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意境。
2、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3、掌握衬托及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以下为教学设计(包含导学、探究、巩固三部分学案)学生笔记(基础积累)学案内容答案;dāi/dàng/dòu/fěi/fēn/gá/gōng/gōng/gòng/gòng/gū/hèng/h ún/hùn xiáo/jī/jí/jǐ/ji àn/jiē/jié/jiū/jǔyǔ/jūn/lá/lè/lēi/liáng预习案一、词人零距离1、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
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
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细品味,似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
2、背景: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
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
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3、解题。
这首词的词牌是什么?(扬州慢)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扬州慢)明确:这首词是一首慢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二、基础夯实,给划线字注音。
初霁()戍角()怆然()自度此曲()黍()离之悲解鞍()少()驻荠()麦都()在空城窥()江去后三、名篇不厌百回读1、师生试读全词,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慢词是指配乐的曲子曲调舒缓),我们读这样的词,吐字要慢,停顿要长,要读得沉着,荡气回肠。
2、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3、写初读感受,把你印象最深的一点写在下面。
6、从词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5、、提出你的问题:四、补充材料,助读。
黍离:是《诗经·国风·王风》中的篇名,“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黍、稷,是两种农作物。
离离,指行列貌,整齐茂盛的样子。
靡靡:行步迟缓貌。
摇摇:形容心神不安。
噎:忧深气逆不能呼吸。
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行役路过西周故都,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
探究案一、合作探究,赏析作品。
(一)学习小序。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明确: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明确:“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
一句“《黍离》之悲”深刻的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
校训:明责致远弘毅至善(二)品赏词作。
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明确:“空城”——破败荒凉。
2、“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并作简要的分析。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
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明确:“惊”。
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
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
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明确:繁华热闹。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
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引用诗句,可以加深词的意境,促人联想而意于言外。
6、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昔日的扬州:虚写。
眼前的扬州:实写。
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
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二、总结归纳。
1、你觉得本词抒发了此人那些情感?(请细想写全)2、本词有哪些艺术特色?1、今昔对比、虚实结合;2、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3、巧于用典,善于化用。
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
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
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
巩固案一、当堂检测。
(一)名句填写:1、过春风十里,。
自胡马窥江去后,,。
2、纵豆蔻词工,,。
3、二十四桥仍在,、。
,。
4、,都在空城。
(二)重点强化:读《扬州慢》,思考:1、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简要分析。
2、词中“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一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
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3、请赏析“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绝凄绝。
“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
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
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
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曾觌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
伤行客,。
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尊玉管空尘迹。
空尘迹。
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1、请分析“繁华一瞬,不堪思忆”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上启下(过渡),承上文“伤”,点明了引发伤感的原因,又引出了下阙对赵国故都繁华奢靡景象的思忆。
(意对即可)2、“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突出手法,请结合全词加以简析。
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运用想象虚写了古时繁盛一时的丛台歌舞奢靡的画面,实写了邯郸古道的萧瑟秋风中衰草连天的凄凉景象,以虚衬实,寄寓了作者对宋王朝割土分疆、国家衰微的悲痛之感。
(意对即可)诗词大意:风声萧瑟,邯郸的古道让行人黯然神伤。
繁华一时的古都,已不堪回首。
曾经的丛台歌舞不复存在,金樽玉管也只是白白的摆放在那。
枯草接天,暮云凝聚遮挡了碧空。
反思小结学案内容学生笔记(教师点拨)山东省沾化县第一中学2012级xx 学科课时导学案班级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编号第课题编制人审核人课标 及学习目标目标要求重点 难点考情 分析以下为教学设计(包含导学、探究、巩固三部分学案)学生笔记(教师点拨) 学案内容学案内容 学生笔记(教师点拨)反思小结校训:明 责 致 远弘 毅至 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