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国崛起的思考

合集下载

大国崛起观后感5篇

大国崛起观后感5篇

大国崛起观后感5篇《大国崛起》讲述了十五世纪以来的9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历史和衰败过程。

其中既有如日中天的美国、日本,也有昨日黄花的法国、英国。

说到这里,同学们知道怎么写大国崛起观后感吗?了解相关精彩内容请参考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章:大国崛起观后感大国崛起观后感1这个暑假,我又看了一遍十二集的电视纪录片,名字叫做《大国崛起》。

这部片子不光让我知道了很多很多的历史知识,也告诉我怎样从历史故事中去思考和分析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历史,原来是这么充满趣味!这么深奥奇妙!《大国崛起》这部记录片分别讲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日本、俄罗斯(前苏联)、美国九个曾经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拥有辉煌经历的风云大国的兴衰故事。

它们的强盛都离不开那些改变国家命运的重要人物和领导人。

从哥伦布、威廉姆·伯克尔斯宗、瓦特、莎士比亚、亚当·斯密、卢梭到伊沙贝尔女王、拿破仑、戴高乐、郫斯麦、彼得大帝、华盛顿。

在每个国家崛起的故事中都有一个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真正的治国之道从是这里产生的。

每一个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大国,都可以当作我们的老师。

西班牙与葡萄牙告诉我们:要有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好奇心才能使我们拥有别人不会拥有的东西;荷兰告诉我们,无穷无尽的资本力量可以创造奇迹;英格兰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崛起还得需要科学与文化思想的支持;法兰西告诉我们:以武力征服世界不能使征服者长时间地站在王者的位置上;德意志则用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更加深刻地证实了法兰西的教训;德意志还告诉我们只有统一完整的国家才能走上强国之路;日本告诉了我们:要使国家崛起就需要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完善自己;前苏联的兴衰告诉我们:伟大的社会变革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美利坚合众国告诉我们: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前进道路。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一千年以前的中国》,这里面谈到了中国唐宋的强盛时期,它是这样描述的:“一千多年前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超过百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一千年前的中国城市就已经有很多的福利设施;一千多年前欧洲很乱很穷很落后,美洲未开发、非洲很原始。

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国崛起观后感大国崛起观后感(通用10篇)大国崛起观后感1《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多样化的视野,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光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

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好处上的大航海时代。

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到了16世纪出这个人口只有150万的国家,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

我们能够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

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

”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

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国家的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以这一点换来了最终的胜利。

而我们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弊端,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社会现实告诉我们成效微弱。

在众多国家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东亚岛国日本,这个我们中国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头。

他以前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

然而,应对同样的状况,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

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始终都坚持团结,善于学习的民族创造了今日的辉煌。

大国崛起读书心得(精选5篇)

大国崛起读书心得(精选5篇)
第三要有自由的思想和创新的思维。人都会犯错误,但区分性质,如果是在为单位发展,开拓新空间、新思路上,犯了错误,我们可以及时总结,开拓思维,只要不是重复一个错误,我们就有发展。对人要宽容,更要对人的思想自由宽容。思想的自由,可以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竞争力,为国家的发展提供绵绵不绝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我们税务系统也一样,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发动群众集思广益,对不符合群众利益的问题,我们要及时改正。
同样于企业而言,实力也就是核心竞争力。说起房地产,人们总是想到万科;讲到IT,大家自然会想到比尔·盖茨;就连小孩吃快餐,首先想到的还是肯德基。为什么?因为身居业内翘楚,成就了唯其马首是瞻的江湖地位,实力也是种话语权。所以,你不必惊讶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嗓门最大的那个家伙,肯定是美国佬。
四是学习与创新。无论哪个大国的崛起,没有一个不曾历经过学习与创新这个积淀的过程。大国的崛起,也同时证明了学习与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永动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一直讲了几千年,从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到近代严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再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活到老,学到老”。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进步,因为国家是由一个个个人组成的。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爱好和平不仅仅是对国家的要求,它们同样也是个人应做到的。我们每个人都应有一颗爱国、进取、和平、创新之心。只有我们每个人不断进行自我提高,我们祖国的实力才能逐渐加强,我国的国际地位才会不断提高。当然,我所谓之人人进取等并非是说每个人都要按同一种方式去做事,而是希望我们人人都怀着强大祖国的理想去为祖国的发展而拼搏,并在此基础上发扬自己的个性。我认为,发扬每个人的个性十分重要,因为人的个性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扬,是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

大国崛起的启示和感想

大国崛起的启示和感想

大国崛起的启示和感想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一些国家开始蒸蒸日上,逐渐成为大国。

这些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就,吸引着世界瞩目。

从他们的崛起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启示和感想,对于我们个人的发展以及国家的未来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大国崛起的启示之一是教育的重要性。

从历史上看,无论是古代的中国、印度,还是现代的美国、日本,都是通过教育的发展和推进,培养了一大批才俊和领军人物,使自己成为世界的领头羊。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培养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为社会的进步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我们要重视教育的力量,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成为有价值观、有思想、有能力的社会人才。

大国崛起的启示之二是创新的重要性。

无论是中国的经济起飞,还是美国的科技革命,都离不开创新的推动。

创新是大国崛起的核心驱动力,是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

在高速发展的技术时代,我们必须保持创新思维,鼓励并支持创新实践。

只有不断创造新的价值,不断推陈出新,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大国崛起的启示之三是坚持良好的价值观。

一个国家的崛起离不开对于价值观的坚持和践行。

例如,德国的环保意识、瑞典的人权保护、新加坡的廉洁文化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些国家的各项事业的发展。

我们必须时刻警醒,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建设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

大国崛起的启示之四是国际交流的重要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众多国家相互关联的时代,国际交流已经成为推动一个国家崛起的必备条件。

通过国际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吸取其他国家的优点;同时,我们也可以向其他国家展示自己的文化、技术和实力。

通过国际交流,我们可以打破狭隘的壁垒,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大国崛起的启示之五是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一个国家要实现崛起,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是不可或缺的。

政府应该制定明确的目标和发展战略,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投资条件,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读大国崛起有感范文五篇

读大国崛起有感范文五篇

读大国崛起有感范文五篇《大国崛起》这部记录了一直处在世界的强国之间的历史发展历程。

下面我为大家准备了五篇读《大国崛起》有感,欢迎阅读与借鉴!读《大国崛起》有感一《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多样化的视野,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

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

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到了16世纪出这个人口只有150万的国家,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

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

”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

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国家的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以这一点换来了最终的胜利。

而我们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弊端,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社会现实告诉我们成效微弱。

在众多国家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东亚岛国日本,这个我们中国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头。

他曾经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

然而,面对同样的状况,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

(观后感)大国崛起观后感精选5篇

(观后感)大国崛起观后感精选5篇

大国崛起观后感精选5篇纵观崛起,其重点介绍了历史上对人类社会开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大国崛起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国崛起观后感1几年前,中央电视台推出了12集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以下简称崛起),以探究15世纪后的世界历史与大国兴衰的原因。

此纪录片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反对意见集中在其政治意图和对各大国列强侵略中国的行径只字不提。

该剧总编在看待这些议论时说道:“我们的意图只是通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进而让我们思考,中国的和平开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如何沉着地立足于世界去探索自己的和平开展之路。

〞确实,我们看待历史,不仅看到自己经受过的屈辱,而且更应该去研究学习他人如何强盛和自己如何不再那么屈辱。

历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空虚,而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提升自我的手段,并且是最直接的手段——改正与吸收。

葡萄牙的强盛源于它是欧洲大陆上出现的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

王权使葡萄牙人有了强烈的民族归属感,而资源十分匮乏迫使其花去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开发世界,走向强盛。

随后完成统一的西班牙境况相似,而二者的竞争更加速了其共同崛起。

荷兰人凭借其经济头脑和对财富的向往翻开国门,经营海运,他们关心如何尽可能多地增加财富,并凭借东印度公司展开了全球的贸易。

英国通过文艺复兴将其文化的精华提升,成为一个思想高度兴旺的民族,而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之彻底翻身崛起,超越其他欧洲国家。

法国经历了太多的兴衰交替但最终走向了富强。

德国统一后大力开展教育,并两次走上了侵略外国的道路。

日本的明治维新使其文明彻底脱离亚洲不如列强行列。

俄罗斯靠彼得大帝改革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德国血统充分吸收欧洲工业革命的精华,而战争涉及的延迟也使俄国有充分的时间完成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最终成为世界大国,并以此能够在冷战中和经过118年成为世界经济头号强国的美国抗衡。

大国崛起读书心得(通用8篇)

大国崛起读书心得(通用8篇)

大国崛起读书心得(通用8篇)大国崛起读书心得(通用8篇)大国崛起读书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大国崛起读书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大国崛起读书心得(通用8篇)】,供你选择借鉴。

大国崛起读书心得篇1这个礼拜,看完了《大国崛起》。

玩过《大航海时代四》的朋友应该对大国崛起的一些国家和城市都不会陌生吧,这也是我对这部影片非常有兴趣的一个支点。

影片中那唯美的画面、宏伟的帆船、感人的音乐,感觉和游戏如出一辙。

这的确是一款让人很长见识的游戏。

不想过多的评论,每个人看完《大国崛起》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网上的评论也都是一大把,比我想的有见地多了。

影片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两个国家:荷兰和美国。

也许是因为高中历史课本对荷兰这个国家的描述非常少吧,感觉看荷兰的强国历史是特别新鲜。

另外荷兰也是本人特别向往的国家:郁金香,风车,海道,港口,当然还有那别样的文化和历史。

荷兰的发展和其它国家不同,它没有依靠过多的武力掠夺,而是依靠自由贸易和制度创新不断使自己的工商业得到发展。

小小的荷兰,却诞生了许多第一个出现在世界上的机构。

荷兰人口不多,却享有海上马车夫的美誉。

荷兰,还成为第一个侵略我们国家的西方大国。

这个国家,不可小觑。

美国,正如影片中的标题--新国新梦,很喜欢这种充满梦想,自由开拓的感觉。

美国人的历史就是移民的历史,就是各国精英寻梦的历史。

还有一点是美国历史上,关键人物在关键时刻总是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让这个国家没有走太多的弯路。

我想,这也是和它的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分不开的。

末了,从大国崛起想到个人崛起,它也有很多借鉴意义的,一个人进行新的尝试、产生新的观念,拥有新的视野,是很容易崛起的。

大国崛起读书心得篇2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而这部记录片恰恰又说明了文明的重要性,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一句话:“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思想的控制下,人民才能统一信仰,信仰决定了文明的统一。

大国崛起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大国崛起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大国崛起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大国崛起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国崛起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国崛起观后感1《大国崛起》这部记录片讲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曾经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拥有辉煌经历的风云大国的兴衰,为讨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这部片子不光让我知道了很多的历史知识,也告诉我怎样从历史故事中去思考和分析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在每个国家崛起的故事中都有一个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西班牙、葡萄牙这两个小国让欧洲人开始认识世界,他们凭借海样迅速成为了世界强国,开始在世界疯狂的掠夺财富,当时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

要有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好奇心才能使我们拥有更多的财富,当时中国的郑和下西洋要比哥伦布等还要早几十年,而大明王朝仅仅是为了向世界宣扬天威,因而走上了闭关自守的道路。

荷兰这个国家好像除了商业利润对政治毫无兴趣,他们注重资本和商业超过一切,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成为17世界的强国。

无穷无尽的资本力量可以创造奇迹。

英国的崛起说明了国家的兴盛需要科技与文化的支持,法国和德国的崛起和失利则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不能仅仅依靠武力成为强国。

作为亚洲唯一跻身列强的国家,作为亚洲唯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的崛起和其它国家是不同的,它不像西班牙的勇猛冒险,不像英国式的工业革命,而是靠的学习和变革。

俄罗斯的改革和日本类似,用欧洲的先进技术实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目的。

美国的崛起则告诉我们要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历史上的大国,而在最近的几百年被其它国家所赶超,中国要想重新回到大国强国的位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国崛起的思考所谓崛起,是一种兴盛的景象,但又不仅仅是一般的兴盛,而是一个大国从落后转向兴盛的景象;崛起是一种发展,但又不是一般的发展,而是一个大国改变世界政治生态和国际格局的发展。

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不是必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一、以海上霸权崛起的国家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的坐标。

迎面走来的两个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偏居于欧洲大陆西南角上,国土面积不大,却开启了人类这一历史大幕。

小小的伊比利亚半岛通过征服海洋,进而主宰世界长达一个多世纪。

毫无疑问,是葡萄牙人发现了大海。

伊利比亚半岛也曾战火连绵不断,是一个个奋不顾身的斗牛士,用眼泪、创痛和牺牲换来了宝贵的自由。

公元1143年,一个独立的君主制国家葡萄牙在光复领土的战争中应运而生。

先于周边的国家而独立,为葡萄牙拓展海上空间,发现海洋赢取了宝贵的时间。

葡萄牙只有不到十万公里的发展空间,资源十分匮乏,而要实现国家的强盛,一直靠近海捕捞的葡萄牙人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大西洋。

说起葡萄牙的航海事业,就不得不提起恩里克王子,这个出生于1394年,曾经建立过人类历史上第一所国立航海学校,一个非常慎重果断的英雄,倾一生之力组织实施了航海计划,直接导致了葡萄牙的崛起。

先是到达博哈多尔角,之后迪亚士抵达好望角。

这个时候,正当意味着财富的香料贸易很快就要掌握在葡萄牙手中时,刚统一的邻国西班牙出现了,并且葡萄牙竟然戏剧性的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让”给了西班牙,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本来这都可以是葡萄牙的专利的,如今却贴上了西班牙的标签,这使葡萄牙很是捶胸顿足。

按照彼此制定的游戏规则,葡萄牙占领了大西洋周边50多个据点,香料交易量猛增十倍。

西班牙也得到了大量的黄金白银。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版图到达了整个世界。

而谈起中国的航海历史,早在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还处于明朝统治之下,郑和的船队就七下西洋,并且葡萄牙的两三条帆船与郑和的混合舰队相比,简直微不足道。

西班牙航海家达伽马抵达的印度的卡利卡特港,郑和七十年前就已经到过了。

但悲剧的是郑和七下西洋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德威。

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

近代国门被打开之后,以直隶总督曾国藩、两江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以践“师夷之长技——船坚炮利”的主张,分别在上海和福州创办近代造船的军事企业,由此洋务运动正本戏登场。

1868年8月,江南制造总局第一艘兵舰竣工,取名“惠吉”,之后沪局又制造出“海安”、“驭远”两艘大舰,但自1864年太平天国被平定后,到1883年中法战起,其间约20年,国内政局处于相对平静状态,清廷的皇宫大臣一时好了伤疤忘了疼,造船靡费论蜂起,江南局终止制舰。

之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北洋水师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所以中国虽有很早的航海历史,却没能抓住机会,建立起自己的海上霸权,到近代欲自卫尚差很远。

二、为什么工业化开始于英国?以煤和蒸汽机为先驱者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宣布了英国大国崛起的到来。

从此以后英国便迈入了工业大门之内,开始了经济的变革和生产力的腾飞,为建立日不落的大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为什么上帝会选择英国呢?乍然一想,人们一定会感到奇怪,一个小小的岛国不但成为世界的工业领袖,而且竟然占领这一地位长达一个多世纪之久。

也许我们首先应该把英国在先前的商业革命中得益最多这一事实看做根本原因。

此外,英国正在进入权利和繁荣的黄金时代。

它已经在西半球取得最有价值的殖民地,不久又将在七年战争中打败法国,确定自己的帝国霸权和商业霸权。

还有就是英国将海外贸易中所取得的很大一部分收入用于生产性的投资,且英国政府相对地说不那么腐败和浪费。

英国还是18世纪初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以,当时在任何别的地方,股份公司都不像英国那样的高度发展。

此外英国还有欧洲最好的银行制度,使政府的财政稳定性得到了保证,商业的领袖们在开展他们的活动时不必担忧国家财力耗尽或毁灭性的通货膨胀。

英国还有有利的政治条件和社会条件,如1688——1689年的光荣革命建立了一个有限制的君主统治的观念,扩展国家的权利应该是为了保护人们天生的自由权利和他们享有财产的权利,同时几乎谁发财,谁的社会地位就会上升到最高层,这使英国商业化一度繁荣。

英国还有一些其他的有利条件。

首先是不列颠岛屿气候潮湿,特别适宜纺织棉布。

试想机器织布时,潮湿的气候使纱线不致变脆而容易折断,正是纺织业的机械化开始的机器时代。

其次,在欧洲大陆的各种严密规定的生产方面的行会制度在英国从来没有牢固的扎下根。

最后,英国的财富分配比当时的其他国家更平均,因此制造业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生产大批廉价的日用品上,而不去生产数量有限的奢侈品,这促使人们采用能够生产大量产品的工厂生产方法。

所以在当时很多像瓦特一样的发明家在英国找到了适合其发展的肥沃的大不列颠土壤。

并由此拉开了英国工业化的帷幕。

三、“日本能,中国不能”的原因19世纪对西方世界来说是在经济、政治和智识方面都取得巨大进步的时期,而对中国和日本来说却是动乱之年,他们都被西方文明撬开了国门。

由于中国和日本对他们所面临的世界局势的反应是迥然不同的,所以两国的差别比过去就更为悬殊了。

中国的不能其根本原因是清廷的腐败和朝政的无能。

中国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日本取而代之。

近代中国与日本的现代化竞赛,其胜负关键可以说在于西方情报的取得,谁愈了解西方,谁就会愈早放弃“攘夷”,愈快引进西方文明。

1854年日本被佩里撞开国门后,只经过了十四年的摸索,便于1868年,由明治天皇代表维新政府宣誓“打破旧来之陋习”、“求知识与世界”。

这无疑是一项引进西方文明的国策宣言。

相反的,中国在1840年鸦片战争、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之后,经过半个世纪以上的蹉跎,仍见不到全面性的改革行动,直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惨败,签订《马关条约》以后,中国才比较清醒过来,才于1898年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导维新变法——但不幸的是只维持了100天便夭折了。

两个东方国家在面临西方文明的冲突后,一个是断然抛舍旧文明,迎向新文明,一个是继续在老祖宗的文化遗产中寻求慰藉。

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有哪些呢?(一)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成立于公元587年(隋文帝),废止于1905年(光绪帝)。

在这长达1318年的期间,中国的知识分子的精力与脑力全部耗损在科举制度所划定的四书五经的框框里。

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生当中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考上科举。

唯有考上科举,才能当官发财,才能光宗耀祖。

而科举的考试范围只局限于儒教经典的四书五经,并不考英、数、理、化、史、地。

因此中国的知识分子便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在四书五经里,对其他学问漠不关心。

对中国的知识分子而言,洋学是一门既无“黄金屋”又无“颜如玉”的夷狄学问。

而日本就不同了。

日本没有科举制度(很奇怪,日本样样学中国,就是科举制度和宦官制度不学),儒学固然是知识分子必修的教养课目,可是也仅止于“教养”而已,跟当官发财和光宗耀祖并没有直接关联。

儒学在日本并不想在中国那样有绝对性的权威。

中国由于科举制度的关系,学问被一元化,知识分子的思想力受到极大的限制。

日本则由于没有科举制度,学问呈多元化,知识分子的思想力有较自由奔放的空间。

因此,当两国遭受西方文明入侵时,多元化的日本所表现出来的应变能力便要比一元化的中国要敏锐得多。

(二)日本有武士阶级层,中国则无。

日本的五十负责同志与打仗,从小在尚武环境下成长,基于以捍卫国家的使命感,便会对外患的动向抱持着极大的关心,并采取行动。

而中国的“士”并不是武士,他们的心全摆在科举上,打仗只是政府的事。

(三)中国遭西方冲击在前,日本遭西方冲击在后鸦片战争发生后13年,佩里舰队才来航要求日本开国。

也就是说,日本遭受西方的冲击比中国晚了13年。

这13年的时间让日本的朝野上下得以冷静思考中国挫败的意义。

佩里舰队来航时,幕府之所以不像中国那样采取强烈的反击行动,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妥协,就是因为从鸦片战争得到了教训。

反击的结果只会步上中国的后尘,招来更大的灾难和更多的屈辱。

正是因为日本遭受的外患比中国来得晚,所以日本能跟在中国后头,捡拾中国的失败经验,而且由于旁观者清之故,日本因而能比中国及早了解局势,少走了很多冤枉路。

(四)中国的文化优越感比日本强烈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把儒家思想视为“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中国是文明上国,是世界的中心,周遭的国家都是夷狄蛮貊,从来只有夷狄蛮貊向中国求教,而没有中国向夷狄蛮貊学习的道理。

而日本自古以来就知道自己的文化水准比不上中国,日本政府曾于7世纪派遣4次遣唐使、12次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先进文明。

日本的知识分子甚至还会有文化自卑感,为什么日本能够转变的那么快呢?因为日本的文化优越感没有中国强烈。

四、中国如何崛起拿破仑的名言“一旦中国迎来,她将使整个世界为之震撼”时刻激励着中国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19世纪中叶,内忧积重难返、外患频频导致中国一度衰落。

20世纪中国一步步迎来变革之潮涨。

历史已成定局,无法改变,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就是现在。

借鉴其他国的崛起,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寻找一条中国崛起的大道。

那么中国该如何崛起呢?1、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把国内事务作为第一要务,改变自己的面貌,培养国民健全的大国心态。

2、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模式。

在创新型人才和科技方面,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仍有很大差距,适当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如改革现在的高考制度),在科技文化方面力争上游,增强自己的软实力。

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3、转变经济发展的战略的思想,强调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益并重,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

整治市场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与危害性因素,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可控性。

4、通过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和装备,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

5、维护好中国在世界大国中的地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会和平崛起,使“中国威胁论”不攻自破。

抵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社会主义的进攻。

6、协调好国内民生建设、军队现代化建设、科研、教育等方面的关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7、加快中国的法制化进程,进一步完善中国的法制法规,将贪污腐败作为重点惩治对象,列入宪法,要较大的改善中国贪污腐败的现状,完全做到依法治国,依宪治国。

8、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一种忧患意识,要能够“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引自胡鞍钢)用电视剧《大国崛起》中的一段话来结束全文:“在今天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可以称道的意义只是在于:对内,它给自己的人民带来幸福;对外,它给世界带去和平和安全的福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