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构形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合集下载

汉字结构与传统汉民族思维方式

汉字结构与传统汉民族思维方式

汉字结构与传统汉民族思维方式作者:母丹丹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8期摘要: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在使用的自源文字,其产生和发展深深地受到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的影响。

汉字的结构特征体现出了直观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天人合一”思维以及意象性思维。

它承载着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是传统思维的综合产物。

关键词:汉字结构直观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天人合一”思维意象性思维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在使用的自源性文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

与汉字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汉语。

汉字不仅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更是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代表。

一、汉字与汉民族远古人类已具备了相应的思维基础和发音器官,且经过漫长的发展,他们可以发出简单而有意义的音节。

追溯汉民族漫长的发展史,我们可了解汉字与汉语的发展状况。

学界一致认为,汉民族起源于华夏民族。

何为华夏?范文澜说:“文化高的地区即周礼地区称之为夏,文化高的人或族称之为华,华夏合起来称为中国。

将文化低即不遵守的人或民族称之为蛮夷戎狄。

”随着华夏民族的不断壮大,汉语与汉字也不断发展与传播。

据知,黄帝时代已有仓颉作书,民族共同语的出现与使用促进了汉民族历史的发展进程。

同样,汉民族的历史发展也巩固了汉语与汉字地位。

且不说汉语与汉字的长盛不衰使它们能够高高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就连几千年间朝代的数次政权变革,也没有迫使新兴的政府完全废除汉字与汉语,是所谓“亡国而未亡种”也。

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汉字的方方面面,如为何汉字起源之初被制定成了表意文字而不是表音文字。

反过来说,几千年经久不衰的汉字必然长期影响着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如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使得人们更习惯于以形求义等等。

二、汉字与传统思维(一)汉字与直观思维所谓直观性思维,就是人们不需要经过逐层分析,而能够迅速地对问题做出合理的猜测或设想。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在使用的自源性文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

浅析汉字构形的文化意蕴

浅析汉字构形的文化意蕴

浅析汉字构形的文化意蕴韩莹莹【摘要】汉字构形体现了上古社会的文化形态,承载了汉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蕴涵了浓郁的文化意味。

%Chinese character is a live specimen and fossil of the Han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cul- ture and way of thinking.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 has a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期刊名称】《唐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5)005【总页数】3页(P90-92)【关键词】汉字;构形;文化【作者】韩莹莹【作者单位】唐山学院文法系,河北唐山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22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开始,在3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一直保持了表意体系的基本特点。

在世界文字体系中,汉字以其构形所蕴涵的浓郁的文化意味而独树一帜。

这种浓郁的文化意味首先表现在汉字构形所描绘的上古社会各个方面的文化风景上,其次表现在汉字构形所体现的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上。

可以说,汉字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活标本、活化石。

一、汉字构形体现了上古社会的文化形态“文化形态”是指文化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

汉字的构形体现了上古社会的文化形态。

(一)农耕文化的象形例如,早期甲骨文的“田”字和“井”字构形,反映出我国古代社会“井田”制度的影子。

早期的甲骨文“田”字构形大多比较复杂,或被写作一个方块里面一个“井”字形,或被写成今天的“田”这个样子。

甲骨文的“井”字和现在的“井”字大致相同,好像一口水井井口四周交叉的井栏,中间空出为井口。

两者都是象形字。

据《孟子·腾文公上》:“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这就是古代盛行的“井田”制度。

具体是将一里(《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汉字的艺术价值

汉字的艺术价值

汉字的艺术价值汉字是一个服务于汉语表达的书面符号系统。

从某种程度上说。

汉字是中国社会的多姿多彩的投影,汉字可以反映汉族人民从心理、礼俗到生活习惯的许多情况,提供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许多线索,以至于有不少专门研究汉字的学者认为:“解释一个汉字常常就是作一部中国文化史。

”所以汉字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间接地表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特点和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哲学的精义之一,是“天人合一”。

对于这个命题。

可以有许许多多的诠释。

我们取其本义而言,“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自身。

在大自然与人类之间,存在许多共同之处。

乃至可以合而为一。

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朴素含义,是先民们对于人类和大自然关系的质朴的理解。

汉字在其产生的初始形态上反映着中国人对自然美法则的认识及其非凡的表现力。

我们的先人在造字的时候是“按美的规律建造”的,或“因物构思”,或“博采众美”,造出丰富多姿。

生动优美的形象。

汉字的形象是宇宙万物与人的生理、心理同形的,是“天人合一”的生活形象。

人们从这些形象中,观照到自己的力量、智慧、才能,看到了“人的本质力量”而引起精神愉悦。

“形美”是汉字重要的审美特质。

汉字独特的美学价值植根于汉字与生俱来的象形性。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所谓“书画同源”之说,汉字直接脱胎于图画。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早期汉字的构形原则。

多数象形、指示、会意字都有是由原始的文字画演变而来。

甲骨文、金文中的大量的象形字,就是画出一个物体,叫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什么。

在早期汉字里,“天”字就是用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并突出了他的大脑袋。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天,颠也。

”天就是人头顶上方的无垠的空间。

天的意象,是通过人的形象来体现的。

另一方面。

我们也不难看出:在古人眼里,天是具有人的性格的。

因此,在中国上古时期,山川林木、江河湖海、风雨雷电,举凡自然界中的重要物类,都被先民们赋以人格、尊为神祗而加以崇拜、祭祀。

因此,可以说汉字结构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象形字是全部汉字的基础,“象形”统摄着六书。

汉字构形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汉字构形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汉字构形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是汉字构形中的终极哲学意蕴。

古人创造汉字,以天地之象为基础,也是因古人认识到自身与天地的关系。

在古人的认识里,人在天地之间,是天地万物孕育的万灵之长,来于天地,生于天地,大自然是一个天地,人自身也应是一个天地。

而天地万物之性与人性是一致的,尽人之性则可以尽物之性。

这在《中庸》中就有描述,“唯天下之至诚,为其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尽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汉字的创造过程即是古人用汉字描绘天地万事万物的过程。

这便有个巧妙的逻辑:天地精华孕育了万物之灵的人类,人类在经历漫长的进化后,用自身逐渐开化的灵智,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符号将天地万事万物重新描绘与诠释。

天地万物与汉字的关系是被表现和表现的关系,在这两者之间夹着一个重要的联系——人。

古人不单是创造了汉字“象”天地之形,更赋予汉字兼具天地至理及天地之气的神韵。

一、汉字“六书”构形中的“天人合一”汉字是古人从天地间获得感悟,抽取天地大自然之中的形、质、意、理创造出来的。

然后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发明了指事、会意、形声等方法,创造出了更多的汉字。

所以汉字的构造本于自然,体现自然规律。

汉字在形体构造所代表的意义上体现“天人合一”的理论。

如,“一”,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一,唯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许慎认为,“一”是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即“太始”,或谓“太一”,简单的“一”,是万物的起源,天地的本源,证明汉字最基本的意蕴就是天人合一。

如:“三”字,在《说文解字》:“三,天地人之道也。

”许慎认为,“三”是天道、地道、人道的结合。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认为“三”成为衍生万物最相近的事物,由此体现“三”字与天地的密切关系。

又如:“王”字,《说文解字》中说:“王,天下所归往也。

”“王”字的三横画表示“天”、“地”、“人”,一竖则表示贯通“天”,“地”,“人”。

2024届山西省临汾市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届山西省临汾市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临汾市2024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一)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它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

从古代“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思想观念,到如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独特魅力。

汉字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和文化内涵,它的构形美和形音义的结合美分别体现了和合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与“和”思想。

汉字构形原则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

汉字构形方式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为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汉字造字中的象形思维。

汉字多以人体部位、自然中的物,单独成字或作为部件。

比如,日、山、水、火、口、手等。

有一些汉字将自然之物与人的情感合二为一,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

比如,许慎《说文解字》中“天,颠也”。

甲骨文像正面站着的“人”形,本义是表示人的头顶,又表示人头顶上方的天空。

俞水生发现,在古代,各民族都崇拜天,认为它神秘莫测。

所以,“天”还关联着传统文化中的命和运,像“天理良心”“天随人愿”等。

再比如,“木”的甲骨文是,上半部分为叶,下半部分为根,表明一棵小树想要枝繁叶茂必定要向下扎根。

这与做人一样,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历经风霜,向下扎根才能向阳生长。

汉字构形组合也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

从汉字的构形组合角度来看,一笔一画组合成的形态不仅给人以美感,也传达着人文精神。

比如,“王”字由三横和一竖组成,董仲舒曾解释三横可以看做“天”“人”“地”,一竖贯通三横,表义为王,这也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立”字甲骨文为,由人和一横构成,一横代表大地,表明人站立在土地之上,行走于天地之间。

我们常说“三十而立”“顶天立地”,“立”字中也体现着一个人要承担责任,将自己的心量修炼到与天地一样大,才能够顶天立地。

“天人合一”在书法艺术中的完美体现

“天人合一”在书法艺术中的完美体现

“天人合一”在书法艺术中的完美体现“天人合一”在书法艺术中的完美体现何谓“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天人相通和天人相类。

天人相通,就是认为天与人不是相对侍之物,而是息息相通的整体,其间没有判隔;天人相类,是认为天是人伦道德之本原,人伦道德原出于天。

天人相通为天人相类提供了理论基础,天人相类则是将天人相通便布于人与人之间。

正像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以此来看人与自然是同一性的。

所以,我们的书法家们只有紧紧地把握住这一点才能对学习书法走向巅峰有所启迪和帮助。

说到书法线条的质感美,其实就是从自然界取象,又合于自然之象,这是中国书法产生的审美思维依据,它基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宇宙观。

正是这个“象”,才使得中国文字在体现自然的法则中诞生,也是这个“象”,使中国文字具有了耐人寻味和与生俱来的生命美感。

书法艺术它始终蕴含着阴阳大道,蕴含着哲学,蕴含着文化。

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

因此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讲究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状如算子的等量排列,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是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和”意义上的平衡。

当我们看到书法线条间的映带之势,顾盼之姿,在注重个体存在的同时,兼顾补充其它的功用。

如《兰亭序》的章法整体雅致匀衡,也是通过对每一纵行的左偏右移不断调整、造险救险而实现的。

可见,一点一画,互相牵制,互为生发,彼此衬托;一字一行,小大参错,彼此渲染等等。

这些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都充分说明是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7 l$ Z* Q/ n" ~* n5 v7 o& O从历史与现状两方面来看,天人合一”作为儒家文化,是当之无愧的。

主客观的“天人合一”才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主客观的“天人合一”才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主客观的“天人合一”才是书法的最高境界中国的文字是从简单的描绘自然的物象和自身的形体而发展起来的,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文字艺术从来就没有把刻画自然界的外在形象作为艺术的终极目标,而更看重的是心理感受和主观再创造,强调主客观的“天人合一”。

这种“天人合一”并不是数量上的重合,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为一体。

正因为如此,汉字不再起到直观地再现客观事物的功能,逐渐离开了具象成为抽象图形,书法线条也抽象为艺术符号,溶人艺术和哲学的理念之中。

神采上升为第一位,形质则下降到次要的地位。

只要有利于神的传达,创作主体可以在汉字的形体上进行大幅度的简化和强烈的变形,中国的汉字恰恰在这方面有它的优长。

在这里我们并不否认书法线条的艺术承载力,比如,点如高山坠石、撇似钢刀利刃等等,它像戏曲的程式动作一样,一招一式都能给人以美感。

这种把书法的线条与自然界的某种现象直接对应的审美方法,只能满足一定层次的审美需求,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或整体上显示出超现实的精神需要,不少朋友在这个问题上走上了“唯物”的道路而误人歧途,他们把书意简单地理解为重点描绘汉字初创时期的自然形态,比如写龙字,好像画一条龙,写水字好像画一条河。

如此发展下去,毫无道理非常勉强的变形和非书非画的写真,不是归为“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孙过庭《书谱》),就是误人野狐禅。

清代刘熙载有一段名言,从一个侧面阐述了形和神的关系。

他说,“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

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这是说明初学者必须有严格的基础技法训练,这好理解。

字写得工整了为什么要求不工,而且还说所求的不工整是工整得到了极端的表现呢?回答的理由:一是书法技法的学习和掌握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过分强调技法而忽视神韵、意境无疑等于舍本求末,最终是理智压制了情感,法度左右了性灵,而走上人工雕琢的工艺美术道路上去。

二是由工求不工的动因,是精神在起主导作用。

由工求不工,求的是精神、求得是气格、求得是意境。

天人合一小篆书法

天人合一小篆书法

天人合一小篆书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天人合一小篆书法是一种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是中国书法中的精华之一。

它融合了古代哲学思想,将自然界和人类生活融为一体,以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小篆书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独特风格,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

天人合一小篆书法不仅在形式上有独特之处,更在书法的意境和内涵上有独到之处。

在书法的创作过程中,书法家需要深刻体会自然界的美丽和奥秘,感受自然界的力量和韵味,从而将这种美丽和奥秘、力量和韵味融入到自己的书法之中。

天人合一小篆书法的每一笔每一画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涵,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快意。

天人合一小篆书法的每一字每一画都体现了书法家对自然的理解和对生命的领悟。

在他们的笔下,山水鸟兽、花木草虫都成为了字里行间的形象,展现了一种生生不息、物我两忘的境界。

通过书法家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人和自然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书法的意境也愈发深邃。

与其他书法形式相比,天人合一小篆书法更注重心灵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

书法家在书写的过程中需要深入思考,感悟自然界的壮丽和崇高,唤起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笔墨将这些情感表达出来。

天人合一小篆书法传达的是一种内心的感悟和境界,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意境的超脱和思想的升华。

在当今社会,天人合一小篆书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逐渐减弱,自然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破坏。

天人合一小篆书法通过书法家的笔墨表达,让人重新认识自然的美丽和力量,激发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

正如古人所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天人合一小篆书法是中国传统书法中的瑰宝,它融合了古代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通过书法的笔墨表达,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快意和境界,让人重新认识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天人合一小篆书法不仅是一种书法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精神遗产,它让人们在书写和欣赏中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构形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汉字构形中的终极哲学意蕴。

古人创造汉字,以天地之象为基础,也是因古人认识到自身与天地的关系。

在古人的认识里,人在天地之间,是天地万物孕育的万灵之长,来于天地,生于天地,大自然是一个天地,人自身也应是一个天地。

而天地万物之性与人性是一致的,尽人之性则可以尽物之性。

这在《中庸》中就有描述,“唯天下之至诚,为其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尽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汉字的创造过程即是古人用汉字描绘天地万事万物的过程。

这便有个巧妙的逻辑:天地精华孕育了万物之灵的人类,人类在经历漫长的进化后,用自身逐渐开化的灵智,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符号将天地万事万物重新描绘与诠释。

天地万物与汉字的关系是被表现和表现的关系,在这两者之间夹着一个重要的联系——人。

古人不单是创造了汉字“象”天地之形,更赋予汉字兼具天地至理及天地之气的神韵。

一、汉字“六书”构形中的“天人合一”
汉字是古人从天地间获得感悟,抽取天地大自然之中的形、质、意、理创造出来的。

然后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发明了指事、会意、形声等方法,创造出了更多的汉字。

所以汉字的构造本于自然,体现自然规律。

汉字在形体构造所代表的意义上体现“天人合一”的理论。

如,“一”,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一,唯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许慎认为,“一”是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即“太始”,或谓“太一”,简单的“一”,是万物的起源,天地的本源,证明汉字最基本的意蕴就是天人合一。

如:“三”字,在《说文解字》:“三,天地人之道也。

”许慎认为,“三”是天道、地道、人道的结合。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认为“三”成为衍生万物最相近的事物,由此体现“三”字与天地的密切关系。

又如:“王”字,《说文解字》中说:“王,天下所归往也。

”“王”字的三横画表示“天”、“地”、“人”,一竖则表示贯通“天”,“地”,“人”。

人的君王,代表天统治人间。

古人认为:既然是代表天统治的,王应该是对天,地,人之道皆通的圣人,也由此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如“天”字,甲骨文中上部为人的头,下部是“大”,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其字看上去特别突出了人的头部,可见“天”字的本义为头顶,是象形字。

《说文解字》说:“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许慎认为天的引申义是至高无上,认为“天”是由“一”和“大”构成的会意字,将“一”解释为世间第一大物,并把“天”分成“一”和“大”两部分,显得形象逼真,体现着宇宙永恒无穷的真理。

在古人的心目中,天是人头顶上的东西,是最高的地方,没有什么比天更高的了,因而产生了天“至高无上”的观念。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天”是有“人”在其中的,这就更形象地说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如:“人”,《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也。

”古人常说:“人是万物的灵长”,他们认为人的灵性与智慧接近于天的意志,除了天地之外,世上万物,人是最有智慧和最尊贵的。

“人”字表现着天地之间最尊贵的理念,人与天相比,人夹于天中,人是有尊贵思想的,但也只是在天地之间,也只能与天地并称“三才”,证明了古人对“人”,对自身价值的评价与认识,更符合了“天人合一”的哲理。

二、汉字书法构形中的“天人合一”
古人在创造汉字之时,用其高超的智慧,用线条将万事万物抽象成字。

汉字代表着万物,也代表着人类对万事万物的认识和理解。

书法家将气脉注于汉字构造中,赋予它们新的生命,使汉字自身拥有生生不息的机能,汉字成为沟通天地与人的媒介,让人的心灵和思维更贴近天地万物,更能领会到天地之美,天地之理。

所以它的每一个笔画都有深刻的内涵。

“S”形运动模式,有点像太极阴阳,是古人领悟到天地运动的轨迹,是非直线的运动,是生生不息,循环不已的。

书法家在书写汉字时,就运用“S”形运动模式,汉字在笔的运动下,动而成势,汉字写于纸上,虽似死物却给观者静中含动的气势。

如“一”,它是万物之始,代表着万物的最初形态。

书写“一”时,历代书法家总结其运笔用笔的轨迹,不绘成一条死板平直的横线条,而讲求曲直相间,充满动感地绘成曲线,恰如平放的“S”。

“一”,像天地之初形,该线条不但美,又内蕴丰富,哲理深刻,表现了古人在抽象的线条中容纳万象,又蕴涵形而上的哲学智慧,也表现出古人用丰富意蕴的汉字表现天地万物的“天人合一”思想。

汉字简单的线条里赋予灵动的神韵。

汉字的书法构形极重意象,天地间万物之美,是汉字意象美取之不竭的源泉。

书法家认为,书写汉字应是表现天地的自然美的,汉字就应像一个自足统一和谐的整体,像一个“小自然”。

这些书法理念都表明了汉字在书法构形中蕴涵着书法家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他们通过自己对天地万物的认识和理解,用汉字再现了天地至理与天地之美,人—汉字—天地,三者和谐统一地联系在一起。

综合上述,迄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的汉字,诠释了人自身的另一个自然,以及天地、人、汉字三者互相反映,和谐统一。

无论是汉字“六书”构形,还是书法构形中都包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是汉字构型的终极哲学意蕴,它蕴涵了先民们的无穷智慧,具有无穷的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