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构形理据

合集下载

汉字构形理据与现代汉字部件拆分_王宁

汉字构形理据与现代汉字部件拆分_王宁

规范与标准汉字构形理据与现代汉字部件拆分◆王 宁引 言 汉字是由不同数量、不同功能的部件依不同的结构方式组合而成的。

部件的数量、功能和组合方式(位置、置向、交接法),是每个汉字区别于其他汉字最重要的属性,汉字的信息量主要是由部件来体现的。

就汉字的教学来说,不通过部件,就无法对汉字进行讲解;就计算机形码的编制来说,不通过部件,就无法确立码元。

因此,把部件从现代汉字中拆分出来,便成为汉字字形处理的基础工作。

由于部件拆分对信息处理和汉字教学不可缺少,所以这一工作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在不同地区、不同系统中自发进行,部件拆分的结果纷纭交错、五花八门。

例如一个简单的6笔“羊”字,竟有5种拆分方法:A.、十、一;B.、;C.、;D.、一;E.羊。

这5种拆分法贯穿到由“羊”组合的字里,要影响将近70个字。

而且,有些系统在处理一些笔画变异形成的变体时,又出现了与“羊”不一样的拆分。

例如,把“羊”整体保留下来不拆的,却把“羞”“翔”“羚”中的“”,拆成“、;把“羊”拆成“、十、一”的,却把“美”“善”“羔”上面的“”拆成“、王”。

一个6笔画的常用独体字尚且如此,笔画更多一些、构形更复杂的字,就更不用说了。

部件拆分呈现如此纷纭的情况,给教学汉字和处理汉字的授、受双方都带来了严重的不便;哪一种拆分是合理的,衡量起来也无据可依。

这使大家认识到,在信息时代,部件的规范是汉字规范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如果不进行部件的规范,语言文字的规范必然要因而受到冲击。

计算机编码中部件使用的混乱状况,必将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准确度受到影响,进而妨碍国际交流,干扰基础教学。

可以说,现代汉字部件的规范,已经刻不容缓。

要想进行现代汉字的部件规范,必须树立汉字构形规律性的思想。

在汉字构形是否存在规律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古汉字是表意文字系统,每个汉字的构形都是以来自词义的字意为依据的,是有字理可循的。

现代汉字经过隶变、楷化阶段,并没有改变它的基本性质,大多数字形仍具有理据,少部分字形构字理据虽不太明显,但完全可以通过历史的溯源分析出来。

汉字构形学

汉字构形学

汉字构形学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文书写的基础。

汉字的构形学是研究汉字形态结构的学科,它探究汉字的构成原理和演变规律,是了解汉字的本质和特点的重要途径。

一、汉字的构成原理汉字的构成原理主要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和转注五种。

象形是指汉字的形状与所表示的事物形状相似,如“日”字就像太阳的形状;指事是指汉字的形状与所表示的事物有一定的关联,如“上”字表示向上的方向;会意是指汉字的形状由两个或多个意义相近的部分组成,如“休”字由“人”和“木”组成,表示人在树下休息;形声是指汉字的形状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形旁表示汉字的意义,声旁表示汉字的音节,如“鱼”字由“鱼”形旁和“余”声旁组成;转注是指汉字的形状与所表示的事物没有直接关联,而是通过转换而来,如“马”字原本表示马的形状,后来又表示速度快的意思。

二、汉字的演变规律汉字的演变规律主要包括形体演变、音韵演变和义项演变三种。

形体演变是指汉字的形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如“人”字原本是一个直立的人形,后来变成了现在的“亻”形;音韵演变是指汉字的音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如“鱼”字原本的音节是“hū”,后来变成了现在的“yú”;义项演变是指汉字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如“鸟”字原本只表示鸟类,后来又表示飞行的意思。

三、汉字的特点汉字的特点主要包括形体多样、意义丰富、音韵复杂和文化内涵深厚四种。

形体多样是指汉字的形状非常丰富,有的像人、有的像物、有的像动物,形态各异;意义丰富是指汉字的意义非常丰富,一个汉字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意思;音韵复杂是指汉字的音节非常复杂,有的汉字的音节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读音;文化内涵深厚是指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汉字构形学是研究汉字形态结构的重要学科,它探究汉字的构成原理和演变规律,了解汉字的本质和特点。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文书写的基础,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汉字文化。

汉字的构形、意义和使用

汉字的构形、意义和使用

(一)笔意的恢复现代汉字构形理据丧失在字形方面的原因是笔意的模糊,这一点又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1.隶变造成的象形性消逝。

隶变是文字发展史上的一次剧变,从篆到隶,汉字书写形制由曲到直的变化、笔划的省减、构件的粘合等,使字形的象物性由淡化以至消逝,构形理据不能直接由字形看出。

例如:惚榉譊祇嚓衣牛亦以上的字或构件由于书写形制的不同而使象物性淡化,构形理据不能直接通过字形得到了。

再如:“更”在小篆中写作“縅”,从“攴”、“丙”声,在楷书中“丙”和“攴”粘连不可分了,其构形理据也就不能直接从字形看出了。

2.隶变造成的字形混同。

隶变使原来的一个形体变成了几种不同的写法,同时又使得很多原来不同的形体变得没有了区别,这样,好多字的构形理据就不能通过字形的分析而得到了。

例如:洲著塥咒柱騕嗌稱岷鄑造騔嘭囫舔撸人卜土从卧危北监地赤走志黑隶变使“人”变成了“卜”、“”、“”等,但“人”的构形理据是绝不可以用“卜”等字形来解释的。

隶变使“大”、“夭”、“火”等不同的形体都变得和“土”没有了区别,但这些字的构形理据是不可以用“土”来解释的。

3.在简化现代汉字时,符号替代造成一些部件合并。

如:驭鸡汉邓仅欢凤圣树对轰又驭鸡汉邓仅欢凤圣树对轰以上的字中,除了“驭”外,其它字中的“又”字已经完全变成了人为约定的记号,这些字的构形理据与这些记号没有任何联系。

隶变和简化使汉字的象物性淡化,使原来不同的构件混同,使原来相同的构件变得不同,从而隶楷的构形理据变得模糊不清了。

在理据丧失的情况下恢复笔意,要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意化。

意化是指字形已脱离了原初的象物性而与它所记录的词义固定地联系在一起了。

如“日”已不再象形,但“太阳”义已贮存在字形中了。

“辶”已不能通过析形而知义,但它已与“行走”义联系在了一起了。

对于意化了的形体,我们在分析构形理据时,要把汉字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把个体汉字纳如到整个汉字的总系统中,在字与字的相互联系中去认识。

汉字构型的原理和依据.

汉字构型的原理和依据.

汉字构型的原理和依据1、汉字起源于图画图画来源于现实形象。

因此,象形字的构形理性就是模仿客观事物的外部形象。

古代象形字接近于图画,但是与图画有本质区别:象形字与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图画虽然可以表意,但不能表示语言中确定的词,不能与词语形成确定的对应关系。

2、象形字是构成汉字的基础许多会意字和形声字是由象形字组成的。

现代汉字中仍然有许多字都来自于象形。

虽然由于形体演变已经看不出所象之物的原形了,但是,如果追根溯源,仍然可以找出形体演变的轨迹。

汉字的部首多数来自象形字。

例如:羊、牛、马、鱼、鸟、虫、犬、日、月、山、川、水、舟、虎、人、足、目、车、戈、斤、门。

因此,掌握了象形字,基本上就掌握了汉字的大部分构件,从而推及学习其他的汉字就比较容易了。

3、语言中的词并不都有形可像因此,象形造字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复杂的事物、抽象的概念都无法象形。

即使是具体的有形之物,也未必都能够使用这种方法造字。

例如:桌椅板凳、衣物床铺;飞禽走兽、瓜果梨桃;家什器皿、工具产品等等。

虽然都有具体的形体外观,也都可以描摹成像,却并不一定采用象形造字法造字。

例如:虎豹豺狼、鸡鸭鹅狗;鱼鳖虾蟹、鹰雕燕雀;蝼蛄、蚂蚁、蝴蝶、蜻蜓;喜鹊、夜莺、鹦鹉、鹭鸶;只有“虎”、“鱼”、“燕”是象形字,其余都是形声字。

又比如,同样是树上结的果子,象形字很少。

“李”“杏”“枣”是会意字;“梨”“桃”“桔”“柿”则是形声字;只有“果”是象形字;连绵词“枇杷”、“菠萝”、“葫芦”等等都是形声字。

采用形音义复合法抽象的观念、复杂的概念都无法使用简单模仿的图画方式,只有采用复合法造字。

例如:表示“苦辣酸甜”的感觉;表示“劳动”“休息”的动作;表示“思念”“盼望”的心理等等,都不能用简单象形的方法来表示。

因此,通过图形组合、意义相关或者语音联想等方式,表达复杂的词汇意义。

围绕汉字“形、音、义”三要素,通过构字成分的组合变换,或加指示的符号、或用符号拼合、或提示意义、或提示读音……经过无数代的约定俗成,逐渐形成了汉字独特的构形理性。

汉字的构字规律

汉字的构字规律

汉字的构字规律汉字的构字规律是指在汉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汉字的形态和组成结构的一系列可遵循的规律。

这些规律是汉字的基础,也是汉字书写和阅读的基础。

下面就全面介绍一下汉字的构字规律。

一、象形字汉字最早的一种形式就是象形字,就是指汉字形状与其所描述的事物外形相似的字。

比如,“太阳”字的上面一横就像太阳升起的样子,所以称为象形字。

中国古代人类在陆地上行走时,用脚尖画出各种生物和器物的形态特征,不断摸索,故不得不说,象形字是中国汉字构字规律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种。

二、会意字会意字是指两个或更多个象形或指事字组合成一个新的字,这些组合的汉字形状所描述的事物上与下,左与右等方向关系相当重要。

将几个象形或指事字谨慎地组合在一起,就能构成一个新的字,例如“雨+田”就是“霖”的组合。

三、指事字指事字是指其指向的实物或图形变化时本字形也会随之变化的字。

例如,人指人的形状,马指马的形状。

这种汉字构字规律描述的是语言的外在动态属性。

四、形声字形声字是指一个字的组成部分中,一个部分表示意义,另一个部分表示音节。

例如,“午”和“妩”是同一“亡”部首,“吴”和“芜”是同一“五”部首,但是分别用了不同的声母“wu”和“mu”,这就是形声字。

五、转注字转注字是指在同一个字面上,按不同的音读法书写不同的字。

古代书法家产生这种现象,目的是使书写更加简洁、雅致,但在后来的历史上逐渐被淘汰。

六、假借字假借字是指在一个音节的作用下,原本表示其他概念的字,被当作了相似的概念来使用的现象。

例如,“夕”本义是“晚上”,但在“昔日”的“夕”中表示了时间,“西施”中又表示了美丽。

七、偏旁部首汉字中的偏旁部首是指一个字的构成部分,但不具有独立含义的字形部分。

偏旁部首是汉字构字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汉字的阅读和书写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汉字的构字规律是一个非常丰富、复杂的体系,是我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汉字的构字规律,能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形态和含义,从而更好地学习和使用汉字。

汉字构字理据的形成及其演变

汉字构字理据的形成及其演变

展, 逐渐形成代表 语言 的社会 交际工具 。商 代的 甲骨 文和
金 文 , 是 目前 所 见 最 早 的 真 正 记 录 汉 语 的 汉 字 , 它 们 虽 但 并非原始 文字 。在它们 之前 , 字还有一段相 当久远 的发 汉
展时期 。尽 管史书记载 不全 , 出于后 人 附会 , 从人 文 或 但 发展 的有关 的程序来 看 , 也可 以获 得若 干有 关 文字 发生 、 发 展 的端 绪 。
构 字理 据
形成
演变
殷焕 先先生说 :篆书 以下 的早 期汉字 , “ 是字字有 理性 的, 因为它还保 留着较多 的图画成分 。不论 是构形之 时 的 理 性 还 是后 人 赋 予 的 理 性 , 之 是 有 理 性 。 这 种 “ 理 总 ” 有 性” 是汉字 构形 的依 据 , , 我们 称 之为 汉字 的“ 构字 理 据” , 它 的存 在与汉字起 源有 着密 切 的联 系 。因此 研究 汉字 构 字理据 的形成 、 变 , 先从汉字 的起 源谈起 。 演 应
汉 字 的起 源 向 前 推 进 了 一 大 步 。早 在 四 十 年 代 , 兰 就 在 唐 深入研究 甲骨文 的基 础 上指 出, 文 字 的起 源 是 图画 。② “ ”
“ 写作“ ” 以一 指事 符号 指示 刀 的锋 利 部位 , 字 意 刃” , 造 图与本 义皆为“ 1” “ ” 写作 “ , 弓 、 、 手 ) 刀 : ;射 字 3 小” 以 矢 又(
徐 州教 育 学院 学报
J o z 叫 E u ain C l g .f Xu h d c t ol e o e
Vo 1 No. 1. 7. 1
Ma . 2 0 r ,02
汉 字 构 字 理 据 的 形 成 及 其 演 变

汉字的理据

汉字的理据

简介 :李大遂,北京密云人,文学硕士。

1967年从教,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

学术研究以汉语文字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为主。

曾任北大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选修课教研室主任数年。

曾受聘为国家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考评组专家。

曾赴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文系、美国狄根森学院东亚系任教。

汉字的理据的界定汉字是理性的文字,其构形、表示意义、表示读音都是有依据的,至少在造字初期是这样。

汉字的理据,就是汉字构形、读音、意义的依据或道理。

也就是ー个字之所以有某种写法,读某个音或某些音,表某个义或某些义的依据或道理。

汉字的理据体现在形、音、义三个方面,可分为构形理据、读音理据、意义理据。

例如:我们根据古文字“”的字形,知道“山”是通过描摹山峰的样子造出来的,表示的是由土石构成的山峰这个意义。

又如: 我们从“鲤”的字形结构可以判断“鲤”的读音是lǐ,意义与鱼有关。

由于在汉字形、音、义三要素中,有表里之分,形为表,音、义为里,其中义为终极之里。

字形的理据一般是显性的,字音、字义的理据是隐性的。

就文字性质说,古代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主要特点是以形表义,因此,那时的汉字的理据主要指构形理据和意义理据,也有部分汉字有读音理据。

近现代汉字是意音文字,主要特点是以 偏旁表音表义。

因此,就近现代汉字而言,汉字的理据,主要指汉字读音理据和意义理据。

汉字的理据是经许慎《说文解字》的归纳揭示而凸显的。

今天我们要考察一个字的理据,首先依据的最权威的文献,还是《说文解字》。

随着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不断发现和汉字研究的深入,今天我们在学术上对汉字理据的认识更科学更深入了。

我们也应注意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语音的演变、字体的演变、假借的应用、形体简化等原因,汉字理据已有相当程度的缺失。

有个别字的理据失传了,少数字记载下来的理据可能与本来的理据有误差,少数字的理据发生了变异。

给汉字教学造成了困难。

更值得重视和警惕的是,现在,这种理据缺失还在加剧。

其主要表现是:部件分析法普遍使用,客观上使相当大一部分偏旁的表义功能或表音功能化为乌有;俗文字学说解泛滥,使汉字理据说解沦为儿戏。

汉字的构形

汉字的构形

汉字的构形单位 1.形素 按照汉字的结构特点 1.形素。按照汉字的结构特点,从汉字的个体字符中 形素 按照汉字的结构特点, 离析出来的最小的能够体现构形功能的形体单元。 离析出来的最小的能够体现构形功能的形体单元。 革 鞭 便 更 人
2.构件。是直接参与构字并对所构字的构意起作用 构件。 构件 的构形元素。 的构形元素。 基础构件与复合构件 直接构件与间接构件 直接构件与间接构件 成字构件与非字构件 构件变体( 构件变体(腾、赖、贼) 末 果 河 春 刃 巢 然 肥 肾 陆 郡 舂
太 大
还有一些构件的功能很难讲清楚, 还有一些构件的功能很难讲清楚,原因在于理据的 不清楚。 不清楚。 亡

更 執
汉字的构形分析
汉字的构形分析必须要体现汉字的构形意图。 汉字的构形分析必须要体现汉字的构形意图。
塵 灋 本义 荆 徒 饿 鹅 俄 蛾
汉字形体中可分 析的意义信息, 析的意义信息, 来自原初造字时 造字者的一种主 观意图, 观意图,被社会 公认后称为构形 理据, 理据,也叫构形 意图,简称构意。 意图,简称构意。
构件的功能:构件在构字中所体现出来的构意作用。 构件的功能:构件在构字中所体现出来的构意作用。 1.表形功能。构件具有象形性,用与物象相似的直观 表形功能。构件具有象形性, 表形功能 的形体体现构意。 的形体体现构意。
2.表义功能。构件用它在独立成字时所记录的词义来 表义功能。 表义功能 体现构意。 体现构意。 明 歪 尘 雀 江 河 湖 海 表形构件 形合,各构件以所象之事物的形体或轮廓,反映客观 形合 事物的实际方位关系,从而显示构意。 义合,构件通过固定贮存在构件中的意义来体现构意。 义合 表义构件
3.示音功能。构件以它在记词时从语言中所承载的读 示音功能。 示音功能 来标记或提示所参构字的读音。 音,来标记或提示所参构字的读音。 在示音构件中,有一部分同时具有附带的示源功能。 在示音构件中,有一部分同时具有附带的示源功能。 论伦沦 径茎胫经 省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汉字的构形理据
【摘要】汉字是一种有理据的文字,而它的理据性主要体现在其构形上。

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其构形理据发生了变化,或隐或显,或保留或失落,这是因为汉字的笔画形态、部件的组合关系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汉字的构形理据,并使其产生某种程度的改变。

汉字构形的特征与理据演变是相互关联的,构形特征体现在其理据演变中的一些现象,而构形理据在演变中将构形特征表现出来。

在此,本文重点从研究了汉字构形理据及隶变对汉字构形理据的影响,最后给出了字构形理据发展的大体趋势。

【关键词】汉字;构型;隶变
“物质世界的万物发展,都经历了一个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

在此过程中,每一个促动和激发其生成、变化和发展的动因,都称之为‘理据’”。

汉字的表达形式与汉字含义之间具有某种内在联系,从这些表达形式中推断出汉字的含义,这就是汉字的理据性。

汉字是一种有理据的文字,而它的理据性主要体现在其构形上。

殷焕先总结道:“篆书以上的早期汉字,是字字有理性的,因为它还保留着较多的图画成分。

不论是构形之时的理性还是后人赋予的理性,总之是有理性。


汉字初创时的象形特征突出,之后汉字字体不断改变。

由甲骨至隶书,其象形特征基本消失。

在字体的演变过程中,汉字的笔画
形态、部件的组合关系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甚至是部分汉字的意义发生了不同性质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汉字的构形理据,并使其产生某种程度的改变。

1、汉字的构形理据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而延续至今的表意文字系统,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音义是来源于汉语,只有形体才是它的本体。

汉字是表意的,其主要依据就是它的因义而构形的特点,也就是说汉字总是依据它所记录的汉语的义项来选择形体,形义之间的这种联系,就叫做构形理据,又叫构意,是指这种构形体现了何种造字意图,带来了哪些意义信息,又采用了何种手段来与相似字和同类字相区别,也就是汉字字形设计或者说是造字意图与本义的联系。

2、汉字的构形理据分类
纵观各个时期汉字的特点和演变,构形理据大致可以分为形体理据和层次理据。

形体理据是一点一画之意。

这一时期形义是统一的,汉字形体与据以构形的词义之间具有直接的可解释性,亦即汉字的构形理据存在于形与义的统一之中。

这种形义统一的理据性主要体现在甲骨文、金文等中象形、指事字和会意字中以形会意字中,它们形义契合,通过形可以追溯意义。

然而,一些复杂的和抽象的事物难以用形义直接契合的方法表示,因此,也产生了层次理据,
也就是汉字采用了二合或多合的拼合方式来体现构字的理据。

表现为形声字和会意字中的以意会意的字。

3、隶变对于汉字的构形理据影响
隶书作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之前称为古文字阶段,之后则称为今文字阶段。

古文字阶段的特点就是汉字象形性的不断减弱,“隶变使得汉字构形理据性逐步遭到破坏”。

而在今文字阶段,汉字的这种形体上的理据大多丧失殆尽。

那么,隶变起到什么作用呢?
从古到今,汉字由象形发展到不象形。

隶变首先改变的是汉字的形体。

隶变是汉字运用的必然结果,大大提高了汉字的交际职能,符合汉字的本身职能要求。

但是就汉字来说,破坏一分构形的图画意味,也就是破坏一分汉字的构形的有理性,因为汉字构形的有理性恰恰是和汉字的构形的图画意味紧密相联的。

因此,隶书对汉字形体的改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线条变曲为直;笔画的省略合并;改变偏旁形体;偏旁的混同挪用。

隶变对汉字构形理据影响,有以下几点:
首先,隶变本身不是导致汉字构形理据丧失的内因。

真正的内因是汉字形体的求理性和汉字运用的求简性之间的矛盾。

汉字运用要求方便快捷,就必须打破原先那种随体诘曲的书写方式,破坏原先的构形理据。

这种汉字形体与汉字运用之间的矛盾早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出现,从形体上看,他们已经不是图画形式,基本上趋于
线条化。

这种矛盾发展到小篆时期已经表现的非常突出。

很多字在篆文里已经很难考察出他们的构形理据。

象形程度如果说在小篆里还有微弱的表现,那么到了隶书这种象形模式被彻底打破了。

这是汉字形体和用字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的产物。

隶变只是这种产物的表现形式。

再次,隶变本身并没有导致汉字构形理据的大量丧失。

隶变是导致部分汉字形体具有不可解释性的原因之一。

但是这个数量相对于整个汉字库来说还是相对较少的。

隶变使得绝大多数独体字变成了记号字。

但是汉字绝大部分是合体字,合体字的性质并没因为独体字记号化而发生根本的变化。

隶变之后,汉字不再用直观的物象反映词义,但是此时汉字部件体系已经形成,部件形体是否具有物象性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此时的部件形体已经固化为某一意义的信息代码,在参与构字时,部件直接将自身的意义带入新的形体而不再以物象性作为表意手段,部件类化,所以尽管他们自身使用的符号已经成为没有表意表音作用的记号,但在充当字符的时候仍然能起到表意或表音的作用,层次组合的理据性。

拿形声字为例,在甲骨文中已有相当数量的形声字,甲骨文仍是带有图画性质的文字,独体字通过表形物象表示词义。

合体字则既表示物象,又表示语中词的音和义。

义符兼有表形表义。

隶变之后,构件符号化,形义断裂,汉字在形体上的理据不复存在,但构字理据体现在已经类化的义音部件上,构词的理据上升,正如王宁讲到,“以层次组合的构
形理据虽然是象形的,但却不是以物象身份参与构字,而是以词的音义身份参与构字”。

最后,隶变在客观上促进汉字造字以层次理据为主。

以上分析可见,隶变所破坏的汉字理据,仅仅是为数不多的部分独体字。

对于绝大多数合体字来说,并没有影响它们多少理据。

只是由原来的层次理据兼有表形物象而到表形物象的丧失。

当汉字因为形体变异而导致理据淡化或丧失时,往往通过添加或改换义符的方式,使字的理据重新得到的回归。

其实这种破坏与回归的斗争在隶变发生之前便已存在,比如“祝”“耻”等。

4、汉字构形理据的发展趋势
第一,随着“随体诘诎”的繁杂的线条逐渐变为类化的笔画,组构整字构件也由象形逐渐音义符号化。

第二,基础构件随着文字内部的自然发展与外部的人为整理、规范,逐渐类化,数量也有所减少。

第三,构件与构件的组合由平面组合变为层级组合。

第四,构形模式由以表形构件为主的构形模式逐渐过渡到以表音、表义构件为主的构形模式。

从以上四点我们可以得出,汉字的构形系统在逐渐成熟、完善,构成构件的线条与笔画、构成整字的构件与整字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一个近似倒三角形的优化系统。

从汉字构形模式的发展中,我们可以了解:“形声字是汉字构形体系中的最优结构。

它采用义符与声符相互配合,分工合作,互为区别,互相限定,具有较强的区别
性;它采用复合结构,组合构件还可以进一步归纳成少量形位,实现了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具有很强的归纳性;义符和声符不断类化是汉字系统化的根本条件”,即义音合成模式是汉字构形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王艾录,司富珍.语言理据研究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 丁秀菊.论汉字的构形理据及其演变[j].山东大学学报,2005(3):56-62.
[3] 钟义荣.汉字构形系统发展规律及简字造字规则[j].安康学院学报,2010(4):28-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