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构型学讲座
汉字构形学讲座(王宁)

前言汉字学从传统“小学”到古文字学,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深入的程度,但是,那些研究成果,在教学和普及领域,仍然难以被一般人接受。
不论是学习传统“小学”,还是学习古文字学,入门都很困难。
深究其原因,实在是因为汉字学缺乏基础理论,没有最基本的理论体系将初学者引进门的缘故。
1999年,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汉字学基础知识的问卷,在541位中小学老师中进行调查,内容都是非常简单的属于“小儿科”的问题,结果,回答的错误率占到大约68%,有的问题错误率高到92%。
为此,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从已经发展比较深入的传统“小学”和古文字学中,把最基础的部分抽取出来,给初学者和普及领域建立一种基本原理,以便多数人能对汉字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这些年,汉字的应用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和基础的理论导引,也出现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迫使我们加快创建基础理论的步伐。
我在《我和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一文中曾经说过:“总结基础理论的确是一种不易被承认的工作。
一种现象,初接触时迷惘困扰,脑子里翻江倒海,一旦弄明白了上升到理性,说出来却是如此平淡无奇。
凡是总结得成功的规律都是十分平易的,不像解读一个谁也不认识的生僻字那样显得功夫深。
”在总结汉字构形基础理论时,我们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总结汉字构形学的基础理论,我是从1985年研究小篆构形系统开始的。
历时四年,到1989年,在构形系统描写的基本操作方法确立后,为了考验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是否适用于历代的、各种字体的汉字,我请十几位博士用其术语系和操作程序先后对甲骨文、西周金文、春秋金文、战国楚帛书文字、战国三晋文字、睡虎地秦代古隶、马王堆帛书文字、居延汉简文字、东汉碑刻文字、唐代碑刻文字、宋代手写文字等实际应用的共时汉字,进行了认真地整理,对其构形系统进行了一一地描写。
其结果,极大地增强了我对汉字构形具有系统性这一理论原理的信心。
为了考验这一基础原理是否适用于应用领域,1997年,我把汉字构形学比较完善的操作方法运用于信息处理用现代汉字的部件规范,证明现代汉字也是具有系统性的。
汉字构型学讲座(北师大精品课程)01

汉字构型学讲座前言汉字学从传统“小学”到古文字学,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深入的程度,但是,那些研究成果,在教学和普及领域,仍然难以被一般人接受。
不论是学习传统“小学”,还是学习古文字学,入门都很困难。
深究其原因,实在是因为汉字学缺乏基础理论,没有最基本的理论体系将初学者引进门的缘故。
1999年,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汉字学基础知识的问卷,在541位中小学老师中进行调查,内容都是非常简单的属于“小儿科”的问题,结果,回答的错误率占到大约68%,有的问题错误率高到92%。
为此,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从已经发展比较深入的传统“小学”和古文字学中,把最基础的部分抽取出来,给初学者和普及领域建立一种基本原理,以便多数人能对汉字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这些年,汉字的应用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和基础的理论导引,也出现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迫使我们加快创建基础理论的步伐。
我在《我和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一文中曾经说过:“总结基础理论的确是一种不易被承认的工作。
一种现象,初接触时迷惘困扰,脑子里翻江倒海,一旦弄明白了上升到理性,说出来却是如此平淡无奇。
凡是总结得成功的规律都是十分平易的,不像解读一个谁也不认识的生僻字那样显得功夫深。
”在总结汉字构形基础理论时,我们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总结汉字构形学的基础理论,我是从1985年研究小篆构形系统开始的。
历时四年,到1989年,在构形系统描写的基本操作方法确立后,为了考验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是否适用于历代的、各种字体的汉字,我请十几位博士用其术语系和操作程序先后对甲骨文、西周金文、春秋金文、战国楚帛书文字、战国三晋文字、睡虎地秦代古隶、马王堆帛书文字、居延汉简文字、东汉碑刻文字、唐代碑刻文字、宋代手写文字等实际应用的共时汉字,进行了认真地整理,对其构形系统进行了一一地描写。
其结果,极大地增强了我对汉字构形具有系统性这一理论原理的信心。
为了考验这一基础原理是否适用于应用领域,1997年,我把汉字构形学比较完善的操作方法运用于信息处理用现代汉字的部件规范,证明现代汉字也是具有系统性的。
汉字构型学讲座(北师大精品课程)12

十二讲汉字构形系统表意文字所遇到的最难解决的问题,是随着词的不断丰富、意义不断增多,字形便会无限增加,致使符形量超过人有限的记忆能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字必须在对构件进行规整的前提下,形成一个严密的构形系统。
许慎的《说文解字》,第一次把这个构形系统整理和描写出来。
从小篆起,汉字就有了一批兼有音和义的成字构件,作为构形的基础。
汉字有了这批构件,便有条件把甲骨文的多形符象形字改造为多义符拼合的会意字,并且产生了一大批意符和声符相互制约的形声字。
凡同义的字,用声符别词,如“根”、“枝”、“条”、“标”……都是树的部位,都从“木”,用声符来提示它们记录哪个词而区别。
“玩”、“完”、“冠”、“顽”……都从“元”声,用义符来将它们分类而区别。
这种形声字,大约占汉字总数的87%以上,成为汉字的主体。
同时,汉字的义符和声符的表意示源功能又都得到了进一步规整,这样,汉字便形成了以形声系统为中心的构形体系,由于采用了基础构件拼合生成的方法来增加新的字形,因此,不论字数如何增加,基础构件的数目都能保持稳定,只在四百多个上下浮动。
而且,就构字功能说,构字量较大的基础构件只占48%左右,人的记忆负荷是完全可以随受的。
形声系统形成后,汉字的表意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对字符的认识不再是与物象直接联系的,也就是说,不需要从字形中直接辨识出物象来,而是凭借形音义已经结合了的基础构件来概括表意。
例如:“心”,早已不像心脏的样子,“氵”,也已没有水纹的痕迹。
但“心”形与“心脏”义,“氵”形与“水流”意,都已形成固定的联系,“心”部字与“水”部字的意义都可以由此辨识了。
汉字的构形系统形成后,仍然不断进行规整和简化。
例如,基础构件既然不与物象联系,笔画便可以统一的进行合理的减省。
同功能的义符还可以合并,例如小篆的骒、骘与惚到楷书里就已合并为“水”。
“鸟”与“隹”作表义部件时渐渐合并为“鸟”,“隹”只作声符等等。
声符的一部分在不破坏同源系统的情况下,还可按其示源作用进行规整,例如从“弘”与“宏”得声的字,已渐渐规整为从“厷”,从“宛”与从“苑”得声的字则规整为直接从“夗”,这样也可减省一部分声符。
汉字构型学讲座(北师大精品课程)05

下层构件逐级生成的。 有一些字,属于平面组合和层次组合综合构成。,如《说文》小篆
的“冠”字,“暴”再加“氵”的“瀑”字,即属于这一类型。
釉
冠 元又
寸 一
层次结构是以逐级生成的方式来体现构意的,这种结构富有概括 性,可以把基础元素减到最少程度,又可以把字与字的构形关系在各个 层次上有序地体现出来,所以是一种系统成熟后的结构方式。平面结构 则是一种富有个性化的结构方式,是图形式的古文字构形的遗存。我们 可以根据层次结构所占比例的多少衡量一个汉字构形系统的严密程度。 例如,甲骨文的层次结构大约只占20-30%,而《说文》小篆的层次结 构则占到90%以上,这可以说明,小篆构形系统的严密性,大大高于甲 骨文。
物象的组合,它们是通过构件本身所带有的意义信息或声音信息来体现
构意的。另一种是图画式的组合:小篆的“舂”就是用两手持杵在臼里舂
米的极富动感的画面来传达“舂”这个动词的意义的。
不论是集合信息还是组成图画,平面结构的字都是三个以上的构件
一次性组合,分不出层次来。
汉字的大量组合是层次组合,全字是由形素或构件分作若干层次逐
引申而有“利益”的意义,后来“利益”义成为“益”的常用义,于是再
加“水”旁表示“满溢”义,原来的“益”便转化为声符了。
“歷”由两个“禾”作为组合的起点,生成“秝(li)”,当“匀
称”讲。“秝”与表示山岩的“厂”组合为“厤(li)”,保持了“秝”的读音,
同时产生了“经历”的意思。后来为了使“经历”之义表现得更为明确,又
日
午
辖 出 緑 舂嫁
监 綤艹
盐
米
雀
角
俞 舟
解刀
巜
牛
这种平面结构的字,其构意的体现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把多个意义
《汉字的构造方式》课件

培养良好习惯
规范书写有助于培养细心 、认真的习惯,对学生的 学习和成长具有积极影响 。
04
CHAPTER
汉字的文化内涵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汉字不仅是一种文字符号,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 历史、文化和思想。
汉字反映古代社会生活
通过研究汉字的构造和演变,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 化、宗教等方面的信息。
THANKS
谢谢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汉字在 国际上的认知度和影响力逐渐 提升,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 语言符号。
汉字在计算机输入中的处理方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汉字的 输入方式经历了从传统的手写到 拼音输入、五笔输入等多种方式
。
目前,智能拼音输入法已成为主 流,通过语音识别、手写识别等 技术手段,实现了快速、准确的
现代科技在汉字传承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汉 字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使得汉字文化 的传播更加便捷和广泛。
05
CHAPTER
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汉字在现代语言中的地位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系统,具有 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
在现代社会中,汉字是重要的 文化传承和交流工具,也是中 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汉字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使得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对中华文化 的传播和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字中的文化元素
汉字中的天文、地理、动植物等意象
汉字中包含了丰富的天文、地理、动植物等意象,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和想象 。
汉字中的礼制、宗法、道德观念
汉字中还蕴含了古代的礼制、宗法、道德观念等文化元素,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和 价值观念。
汉字构型学讲座(北师大精品课程)06

第六讲构件在组构中的功能构件在构字时都体现一定的构意,构件所承担的构意类别,称为这个构件的结构功能。
构件在构字时以其功能的类型命名。
汉字构件的结构功能有以下四类:1表形功能构件用与物象相似的形体来体现构意,我们就说构件具有表形功能。
例如,甲骨文的“天”字(例A)中表示人又突出头部的构件,“福”字(例B)中表示仓廩丰满的构件,“祝”字中表示人张口向上的构件(例C);小篆“果”字中表示水果的构件(例D),“亦”字中表示正面人形的构件(例E);“齿”字(例F)中表示牙齿的构件,“番”字(例G)中表示兽爪印的构件等,承担的都是表形功能。
例A癊(天)例B癧(福)例C皉(祝)例D果(果)例E亦(亦)例F齿(齿)例G番(番)2表义功能构件以它在独用时所记录的词的词义来体现构意,这就是构件的表义功能。
“打”字中的构件“扌”表示“打击”是一种用手去施行的行为动作,“海”字中的构件“氵”表示“海”的意义和“水”有关;“梅”字中的构件“木”说明“梅”是一种木本植物;“说”字中的“讠(言)”,表示“说”是言语行为;“森”字中的三个“木”,表示“森”是众多树木的聚集。
上述构件承担的都是表义功能。
表义构件与表形构件的区别在于:首先,总的说,表义构件给构意提供的作用是概括的语义,而表形构件给构意提供的是与事物相关的具体形象。
有些表形构件是成字构件,本身已具有和物象相关的意义,这时,区分表形与表义要从结构特点来考虑。
凡用表形构件构成的合体字,它们在整个字的结构中的位置和置向都是与物象一致的,因而是不能随意更动的,可观察以下甲骨文的字形:例A 沫 例B 洗 例C 浴 例D 益 例 E 盡盡以上 “沫”、“洗”、“浴”、“益”、“盡”等字,都是与器皿有关的,其中都有表形构件“皿”。
前面已经说过,为了描写出人在器皿中洗脸(沫)、洗脚(洗)、洗澡(浴)的情境,在组字时,器皿一定放在下面,被洗的手脚放在器皿中,而用手洗脸的人则放在器皿的边上,脸又要放在器皿的侧上方。
汉字的构造(讲义).pptx

2
Hale Waihona Puke 书山有路虎、止、又、女、行、贝、鼎、眉、皿、页、文、州、瓜、果、龟、虫、鱼、木、鸟、牛、羊、马、犬 等等
①整体象形 所谓“整体象形”,即描摹出事物的整体形象。如: “日”,《说文》:“ ,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囗一。象形。” 既曰“从囗一”,便是会意字,不得又谓“象形”。许慎因不明“日”字形体的变化,误将字形析作 “从囗一”。早期金文作 ,象太阳之形;或于中间加点作饰笔,如 、 。甲骨文作 、 、 , 与
“亦”,《说文》:“,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亦之形。”
甲骨文作 ,在正面的人形的臂腋处加指事符号。小篆作 ,与古文字一致。秦简作 、 ,人的
两臂与身躯稍讹。汉隶作 、 是原来的指事符号。
,两臂和身躯变成了一点和一横划,两腿变成了两竖笔,左右两点即
“寸”,《说文》:“ ,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 按《说文》的体例,段玉裁谓“寸”是会意字。其实,所谓“一”并不是表意的构件,它只是一个 指事符号,指示寸口之所在。秦简作 ,在手的寸口5 处加指事符号。汉隶作 ,将象手指形的曲笔简
甲骨文作 、 ,或作 、 、 、 ,因为如果不画出“目”形,便难以使人明了是眉毛。
3
书山有路
金文或同甲骨文,如 ;或字形稍讹,毛与“目”离析为二,如 、 、 。小篆是其进一步讹 变。许 慎据已讹之小篆将本象毛形的“ ”当作頟理,误甚。《段注》附会许说,谓“ ”“象眉之形”, 谓 “ 在 两眉上”“象頟理”,与古文字不合。
“州”,《说文》:“ ,水中可居曰州。周遶其旁,从重川。…… ,古文州。”
商代金文作 ,甲骨文作 、 ,旁象川流,中央象土地。西周金文同甲文,如 、 ,《说 文》古文稍讹。小篆字形当是两边笔形受中间同化的结果。许慎不明,析成“重川”,不确。
汉字构型学讲座(北师大精品课程)07.

第七讲汉字的构形模式(上)构形模式是指构件以不同的功能组合为全字从而体现构意的诸多样式。
这些样式是由直接构件的功能决定的。
前讲谈到,综观自甲骨文以来各种字体的构件,它们在全字中所具有的构形并体现构意的功能共有4类,只要考察每一个已释字直接构件的功能,就可以对汉字的构形模式作穷尽的分类。
前面也说过,记号构件没有直接体现构意的功能,所以,含有记号部件的合体字无法界定它的模式,我们到最后再去讨论。
根据汉字的合成情况及构件在组构中的四种功能,我们从汉字的实际状况出发,总结出以下11种构形模式:1.全功能零合成字。
它是由一个单独的成字构件也就是一个形素构成,或者说,它从一开始就无法再行拆分。
由于独体字没有合成对象,我们取语言学的“零”概念来指称它;也因为它没有合成对象,组成它的形素必须既表形义又表音,所以是全功能的。
全功能零合成字有两种类型:一种称作传承式,也就是由古文字的独体象形字直接演变来的独体字,如甲骨文的“羊”(例A),甲骨文的“网”(例B),小篆的“水”(例C)、“象”(例D)等;例A(羊)例B(网)例C 水(水)例D 象(象)另一种是粘合式,也就是古文字阶段的合体字,经过隶变、楷化发生变异,构件粘合而无法再分析的字,如“并”、“兼”、“更”、“西”等字。
2.标形合成字。
一个表形成字构件加上标示构件,以标示物体的位置或增加与形体相关的信息,即为标形合成字,例如:小篆的“刃(刃)”是以表形构件“刀”加标示符号“丶”构成;“叉(叉)”是在表形构件“又”(象手形)中加一短横,象手指交错;“旦(旦)”是在“日”下加一横,表示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甘(甘)”是在“口”中加标示符号,表示甘美的滋味。
3.标义合成字。
表义构件加标示构件,以区别近义字,即组成标义合成字。
例如:小篆的“小(小)”由“八”表分别,分则小,“丨”将“八”隔在两旁,起标示作用;“音”是在“言”中加“一”以示区别;“太”由“大”加区别符号“丶”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讲汉字构形的历时传承关系
我们说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字具有传承关系,就等于说它们是不同时期、不同构形系统中的同一个字,因此,我们把确定字与字之间的历史传承关系称作汉字的历时认同。
证明字与字之间有历史传承关系,首先需要认同它们的记词职能,也就是说,需要证实它们记录的是不同时期的同一个词。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词汇系统,表面看来是一个词,其实,由于系统的变化,它们的音和义可能随着所记录的词的音义发展而有所差异。
例如:“拯”在现代汉语中用于“拯救”一词,而在甲骨文里,“拯救”的“拯”写作“丞”,小篆“丞”加上“手”又作“承”。
所以,历时职能的认同与形体的认同可能会产生矛盾,历时认同应以形体传承为主线。
历时汉字的传承大约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汉字经过发展,因为总的形制变化,笔法有所
不同,但构形全同,全然可以断定是同一个字。
例如:
小篆的“果”用圆转线条;而楷书的“果”,形制发生
了变化,变为平笔划直了,但构形仍是上象果形下从“木”);
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楷书的“日”字,笔势上虽有差异,构形属性却是一脉相承的。
由于构形属性没有发生变化,构意的解释当然也不会发生变化。
(二)汉字经过发展,结构要素、结构模式和结构层
次与分布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形素的样式发生了变化,直观上不象同一个字,但只要通过构形分析,便可知道它们是同一个字。
例如:
前面说过的甲骨文的“(果)”,上面的果形更具象形意味,但仍是上象果形下从木,这种变化是发生在结构元素的内部,发生在组合的最底层。
甲、金文的“受”作,是用上下两手受付舟(承盘)来会接受之意,,发展到小篆作受,上面一只手略有变形,中间的“舟”简化为“冖”下面一只手不变。
笼统地直观看来形体变化很大,但采用形素分析法将异写的形素认同后,很容易分析出它们的形体传承关系。
这类传承我们称作形体变异传承,简称变异传承。
变异传承最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变成后来变成结构部首的汉字。
例如:
楷书写在右边的“攵”,小篆都作绢
“水”小篆在任何位置上都写作“水”,而楷书写在左
面变成“氵”。
“衣”,小篆在任何时候都写作“衣”,而楷书写在左边变成“衣补旁”
……等等。
这种变异我们称作位移变异,它的特点是,传承前的汉字是成字,传承后成为非字,只能充当构件,不能单用了。
但是,含有这种变异构件的字构意没有变化,传承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三)汉字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后代书写的简化,产
生了构形属性的变化。
或构形元素发生变化,例如:
金文的“射”,是以手持弓箭形,到小篆时,弓箭变成了“身”字(例A)。
甲骨文的“尽”从皿从手持涤器,象食毕洗涤器皿的形状,战国文字稍有变异。
小篆因手持涤器形与手持毛笔的“聿”字相近,而从战国文字改为从“聿”从“八”又将下都改为“火”,构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例B)。
“更”在周代金文中上像钟形,下边从“攴”,以示用锤击钟。
小篆时变为从丙声,从“攴”,到隶书时“丙”与“攴”粘合成一体,无法分析了(例C)。
例A ——射—射
例B ————盡
例C ——更—更
这些变化发生在不同层次上,由于构件发生了变化,构形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构意的解释自然也不同了,但是,在形体上,还能找到后一时代字形由前代字形演变过来的轨迹。
有人把这种变化一律称作“讹变”。
其实,汉字的字形和汉语的词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每隔一个时期,有些字形义的统一就要发生一次突变,这种突变只要是符合当时汉字自身的构形系统,就应当承认它的合理性,只有那些变得不合规律又不可解的形体,才可称为“讹变”,在分析形体的传承关系时,“讹变”一词要慎用。
(四)汉字在发展过程中,整个轮廓发生了变化。
例
如:
“曹”在小篆中作曹,与楷书很难认同。
但通过隶书
的过渡形体,便可见其传承的轨迹。
(五)不同字体的转写产生的传承字。
这种情况往往
发生在字书与字典编写的过程中,特别是唐宋以后的楷书字典,为了保存古文字字形,要把古文字转写为楷书,一般称为“隶(楷)定”或“隶古定”;为了保存变异字体的简化结构,要把行书、草书转写为楷书,一般称为“行书楷化”或“草书楷化”。
转写带有人为的特点,本来不属于汉字的自然演变,但是,由于字书的流通与汉字的社会流通有着相互的影响,一部分转写字成为社会通行汉字甚至权威规范汉字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历时认同是文字考据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也是现代文字溯源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在汉字构形学中,它的应用意义是很大的,但也是较有难度的。
在这一讲里,我们只是大概言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