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汉字构形学

合集下载

六书理论的发展演变

六书理论的发展演变

版的 《中国文字学》 中都谈到 “三书说” 他的 , “三书” 包括象形、 综合合成字、 标音合成字、 形音合成字、 义音合成字和有音综 象意、 形声。他说: 象形、 “ 象意、 形声, 叫做三书, 足以范围一 切中国文字。 不归于形, 必归于意, 不归于意, 必归于声。 形、 意、 声是文字的三方面, 我们用三书来分类, 就不容许再有混 合合成字。 许慎六书理论中的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 “ 、 “ 、 “ 对人 们分析汉字构形、 探索字形与字义的关系, 了解汉字字形的来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年. [2]唐兰.中国文字学.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 一些指事、 会意和形声也非指事、 会意和形声了, 并且出现了 [3]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 [4]林沄. 古文字研究简论. 吉林: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6 年. 许多既不表音也不表意的符号, 现在的学者称之为记号。如 [5]陈梦家. 殷墟卜辞综述. 北京: 中华书局, 1988 年. “鸡” 字中的 “又” 就是一个记号, 它既不表音也不表意。现代 [6]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8 年. [7]詹鄞鑫. 汉字说略. 辽宁: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1 年. 学者苏培成认为:现代汉字从内部结构说, “ 是由意符、 音符和 [8]苏培成. 现代汉字学纲要.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9]王宁. 记号构成的。这三类字符搭配使用, 构成了现代汉字六种结 汉字构形学讲座.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10]桂春芳. 汉字新旧构形理论辨析. 天津师范大学, 2005 年 5 月. 构。为了和传统六书相联系, 我们叫做现代汉字的新六书。 ” [11]张玉金. 汉字造字法新探. 古汉语研究, 1999 年第 4 期. [12]林志强.20 世纪汉字结构类型理论的新发展.福建师范大学学 他的新六书是: 会意字、 形声字、 半意符半记号字、 半音符半记 报:哲社版, 2001 年第 3 期. [13]张恩普. 号字、 独体记号字和合体记号字。 对于现代汉字的构成, 王宁 “六书” 新解.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2002 第 1 期. [14] 李杰群. 六书和新六书.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 年第 1 先生在她的 《汉字构形学讲座》 一书中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期. [15]曹国安. “六书” 论 的本义. 惠州学院学报 2002 年第 1 期. 她首先肯定了 《说文解字》 “六书” 中 理论的科学价值, “六 认为 [16] 韩伟. “六书”研究的历史演变. 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书” 中的前四书是传统分析和描绘字形的条例, “前四书用以 2004 年第 1 期. [17] 曹国安. 论表意方式、 造字方式和结构方式--兼评 “六书” 湖 . 分析 《说文》 小篆的形体, 绝大部分是适合的” 。她认为 “汉字 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4 年第 4 期. [18]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6 月第 1 版. 本体的研究必须以形为中心, 而且必须在个体考证的基础上

《有趣的形声字》文本解读及教学建议

《有趣的形声字》文本解读及教学建议

《有趣的形声字》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中的一篇阅读材料。

这个单元有两大板块:一个是“汉字真有趣”,一个是“我爱你,汉字”。

《有趣的形声字》属于“汉字真有趣”板块,与之编排在一起的阅读材料还有《字谜七则》《门内添“活”字》《有意思的谐音》《“枇杷”和“琵琶”》。

这些材料,从字形、字音的角度,呈现了汉字的趣味性。

《有趣的形声字》则从形声字形成历史的角度,对形声字的形成进行了学术的论述。

很显然,这几则材料的难度是不同的。

同时,这则材料中选取的几个字,也备受一线教师以及一些语文教学专家的质疑,比如,文中讲到的一种形声字,以“蜀”“祭”为例,那么,这两个字到底是不是形声字?这类的学术文本应该如何阅读?放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学该如何处理呢?一、学术类文本,如何读《有趣的形声字》是根据王宁先生的《汉字构形学导论》一书中的一部分内容改写的。

《有趣的形声字》从属于该书的第二章第三节,该节的小标题是《从汉字构形系统看汉字的性质》。

这部分内容要论述的核心观点是“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从汉字构形系统看,须要特别论证的是“带有示音构件的形声字是否仍然可以在表意系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基于这样的观点,王宁先生从形声字来源的角度,作了历时的考察。

她将形声字分为“强化形声字、分化形声字和类化形声字”。

这里须要强调的是,王宁先生的论述,是从历时的角度,也就是形声字形成过程的角度进行的考察,而不是基于共时状态下的汉字构形的考察。

从历时的角度看“蜀”和“祭”字:“蜀”的甲骨文字形是“”,如教材所言,这个形体是蚕的象形。

直到西周文字中,才有了“”这个形体。

加“虫”表示蚕为虫类,“强化了它与词的意义联系,原来的象形字转化为声符”[1]。

同样,“祭”的一个甲骨文字形为“”,表示以手持肉祭祀,后期的甲骨文形体为“”,在早期文字的基础上,加了“示”,“表示意义属于祭祀类,强化了它与词的意义关系,原来的象形字转化为声符”[2]。

文字学

文字学

汉字中的记号与记号化研究综述摘要:汉字中的记号与记号化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但到目前为止,相关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本文对汉字中的记号和记号化研究状况进行考察,发现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关键词:汉字;记号;记号化;研究状况;分期;特点引言记号在古今文字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果没有对记号的研究,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发展、汉字的构形以及汉字的性质等问题都不可能得到完全地解决。

并且,记号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认识汉字,对汉字的计算机输入等科技瓶颈也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但到目前为止,对汉字记号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主要体现在:零星的研究多,系统的研究少;附带的研究多,专门的研究少;共时的研究多,历时的研究少。

总之,还没有形成大家公认的体系。

我们对记号的研究状况进行考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前、20世纪90年代、21世纪至今,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研究特点。

一、20世纪90年代以前1949年,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首次提出了记号和记号文字的概念。

“图画文字和记号文字本是衔接起来的,图画演化得过于简单,就只是一个记号……卜辞‘山’字跟‘火’字不分,‘足’字跟‘正’字混乱,都由于图画已简单得和记号一样的缘故。

假使我们的文字始终停滞在图画文字的阶段上,那末,遗留到现在,将只是无数个独立的记号,恐怕要混乱到很难辨别了。

”①但因为汉字是注音文字,所以还不能算是记号文字,“因为我们认识一个‘同’字,就可以很容易认识‘铜’、‘桐’、‘筒’、‘峒’等字,可见还是形声文字。

”②但他也承认,由于读音的变易,原来的声符,在目前大都不能代表它们的读法。

现在的中国文字,确是不容易认识的。

唐兰先生敏锐的发现汉字的记号化从甲骨文时期就开始了,记号化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字形的演变,总的来说是由于字形的简化。

形声文字是非记号化的手段,是对汉字记号化过程的消解,使得“一个人只要记住几百个由图画文字遗存下来的近似记号的文字,再熟悉这一千多声音符号的读法(图画文字遗留下来的几百字当然大都包括在内),就可以完全认识这些形声文字。

王宁:再谈汉字教育的科学性

王宁:再谈汉字教育的科学性

再谈汉字教育的科学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访谈《语文学习》李节王宁,女,浙江海宁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196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文字训诂学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文字训诂学家陆宗达教授。

在训诂学方面,她与陆宗达先生合写了《训诂方法论》和《古汉语词义答问》,本人出版专著《训诂学原理》。

在文字学方面,她从《说文解字》中发掘出“小篆构形系统”,由此创建了以描写为主的“汉字构形学”。

又吸收了启功先生关于汉字书写的主张,创建了“汉字字体学”和“书写汉字学”。

她在汉字标准化、规范化方面有突出贡献,是国家语委发布的《信息处理用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的第一列研制人,国务院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

在语文教育方面,她发表多篇文章,特别关注语文学科的学理,是教育部教学与教材咨询委员会委员,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成员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

李节(以下简称“李”):1998年,顾黄初先生提出语文教育中存在着十大问题,其中排第一位的是“汉字教育被严重地忽视了”。

(顾黄初《语文学科教育的百年步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年第1、2期)顾先生用的词是“汉字教育”而非“识字”“写字”,可见其所说的汉字教育不仅仅是会认会写,似应有更高的境界。

比起十几年前,汉字教育是不是进步了?您怎么看?王宁(以下简称“王”):我也和顾先生一样,称“汉字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专业教育,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小学的汉字教育。

汉字教育重要是因为汉字本身重要。

小学一二年级是儿童接触书面语的开端,从此以后,孩子们要通过阅读来积累词汇,提高书面读写能力。

汉字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产生对表意汉字构造特点和使用规则的感受。

教学的科学性,不仅仅是教法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理问题。

教师在学理上的精透和丰富应当是更为重要的。

汉字教育要科学化,首先要提高教育者的思想境界。

汉字的结构理论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汉字的结构理论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顶—颠
陈—阵;荼—茶; 史—吏;享—亨
二、陈梦家的“三书说” 象形、假借、形声
三、唐兰的“三书说” 象形,象意,形声
四、裘锡圭的“三书说” 表意字、假借字、形声字 五、王宁的汉字构形学 构件:表形、表义、示音、标示
六、苏培成先生的现代汉字新六书说
现代汉字从内部结构说,是由意符、音 符和记号构成的,这三类字符搭配使用, 构成了现代汉字的六种类型。为了和传 统六书相联系,我们叫做现代汉字的新 六书。
四、半意符半记号字
布:从巾父声,音符“父”已经不易识别,成为 了记号。
霜:从雨相声,表示天象的字多从雨,现在 霜不读相。相是记号字。
有些是由于汉字简化,使得音符不再表音, 例如:
灿:繁体是燦,从火粲声。简化字中粲变成 了山,山是记号。
灯:繁体是燈,从火登声。简化字中登变成 了丁,丁是记号。
有些是从古代的象形字变化而成, 一半是意符,一半是记号。
二、会意字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符构成的。 比如:伐(泛指砍)
劣(引申为恶、不好) 尖(上小下大,指的是上端的细小部分) 嵩(从山从高,指的是山的高大) 擤(xing三声,从手从鼻,用手捏住鼻子, 排出鼻涕) 吠(从口从犬,表示狗叫)
有的会意字是重叠同一个意符构成的, 比如: 矗(三个直重叠在一起,表示高耸) 晶(三个日重叠,形容光亮) 磊(三个石表示石头多) 森(表示树木众多)、林(表示树木 丛生)、炎(表示火焰升腾)
提交
主要内容
字理识字法4
奇特联想法
启发学生通过汉字部件的特点进行联想, 尽量把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不过这种 联系一般是没有汉字理据的。
课堂活动设计案例 看图猜字。汉字知识重点总结篇 Nhomakorabea考研重点

山东省菏泽市2024年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菏泽市2024年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2024年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2024.5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考生号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世界上所有独立起源的文字,其最初都来源于图画,这一点绝无例外。

人们最早用图画表达简单的意念,当这些图画经过以不按语序的“连环画”形式表达一个语段,到表达语言中的一句话、一个个的词,最后与语言紧密地结合起来并按语序逐词记录语言时,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字。

文字来源于图画,但不等同于图画。

必须注意区分严格意义上的文字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字”的差别。

从广义上讲,一切表达概念的符号都可以称之为“文字”,而严格说来,只有逐词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才能称之为“文字”。

我们以下谈到的“文字”都是指严格意义上的“文字”,而广义上讲的“文字”则称之为“记号”。

文字的来源是一回事,文字的构成应用又是一回事,必须注意区别这两个不同意义上的层次。

汉字的大部分基本形体都来源于图画,但是一旦这些图画变成记录语言的文字形体,它就再也不是图画,而是变成了“符号”。

它本身的构成演变就不再是图画的构成演变,而只能是符号的构成演变。

从文字性质上将汉字看成是“象形字”的观点早已被学术界所否定,但这一观点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依然存在,有相当数量的人是把甲骨文当成图画看的,认为都是“视而可识,察而见义”的图像,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我们不否认甲骨文形体的图画意味较为浓厚,但是从这些形体与其所记录的语言的关系看,从这些形体在构造新字时所起的作用看,它们已经变成了一种“记号”。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第1章汉字形体演变与构形分析1.1 复习笔记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形体结构与汉语早期词汇的意义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传统语言学解读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是形、音、义相结合,也就是通过对汉字的形体分析来了解词的意义;学习古代汉语需要追溯能够显示汉字构造意图的早期形体。

因此,首先要了解关于汉字的发展历史和分析方法。

一、汉字形体的演变(一)文字1.文字的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

2.文字的分类根据记录语言的不同方法,可以将世界上的文字划分为两大类型: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1)表意文字主要是用形体显示语义信息。

(2)表音文字用形体显示语音信息。

3.汉字(1)汉字的定义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2)汉字的作用由于汉字最适合汉语的特点,又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及民族心理、习惯以至思维方式一致,所以当世界其他民族的表意文字消亡之后,唯有汉字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毫不间断地持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汉字演变①汉字三要素汉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因而汉字的发展变化也表现在字形、字音和字义三个方面。

这三者各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变化规律,但又彼此关联。

字形是字义和字音赖以寄存的躯壳,要了解不同时代(特别是上古)汉字的音与义,就离不开对汉字形体的分析;要想全面、历史地掌握汉字,首先要对汉字形体的演变有明确的了解。

②汉字的形体汉字的形体是其构形、笔道形态和书写体势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a.演变,就是演化和变革。

b.演化,是指汉字形体的细微渐变,是量的积累。

c.变革,是演化的阶段性总结,是汉字形体的部分质变。

(二)汉字字体的演进1.按以往的习惯划分汉字的形体演变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1)古文字阶段秦代小篆属于古文字的下限,包括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秦代小篆。

(2)今文字阶段汉代隶书属于今文字的上限,包括汉隶至今的文字。

王宁汉字构形学

王宁汉字构形学

汉字构形学前言……………………………………………………………………第一讲汉字的性质………………………………………………第二讲汉字学和汉字构形学……………………………………第三讲构形与构意………………………………………………第四讲汉字的书写元素和构形元素……………………………第五讲平面结构与层次结构……………………………………第六讲构件在组合中的功能……………………………………第七讲汉字的构形模式(上)…………………………………第八讲汉字的构形模式(下)…………………………………第九讲汉字的构形属性与构意讲解……………………………第十讲汉字构形的共时相关关系………………………………第十一讲汉字构形的历时传承关系………………………………第十二讲汉字构形系统……………………………………………第十三讲汉字构形规律与汉字教学………………………………前言汉字学从传统“小学”到古文字学,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深入的程度,但是,那些研究成果,在教学和普及领域,仍然难以被一般人接受。

不论是学习传统“小学”,还是学习古文字学,入门都很困难.深究其原因,实在是因为汉字学缺乏基础理论,没有最基本的理论体系将初学者引进门的缘故。

1999年,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汉字学基础知识的问卷,在541位中小学老师中进行调查,内容都是非常简单的属于“小儿科”的问题,结果,回答的错误率占到大约68%,有的问题错误率高到92%.为此,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从已经发展比较深入的传统“小学”和古文字学中,把最基础的部分抽取出来,给初学者和普及领域建立一种基本原理,以便多数人能对汉字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些年,汉字的应用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和基础的理论导引,也出现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迫使我们加快创建基础理论的步伐。

我在《我和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一文中曾经说过:“总结基础理论的确是一种不易被承认的工作。

一种现象,初接触时迷惘困扰,脑子里翻江倒海,一旦弄明白了上升到理性,说出来却是如此平淡无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宁汉字构形学.汉字构形学前言……………………………………………………………………第一讲汉字的性质………………………………………………第二讲汉字学和汉字构形学……………………………………第三讲构形与构意………………………………………………第四讲汉字的书写元素和构形元素……………………………第五讲平面结构与层次结构……………………………………第六讲构件在组合中的功能……………………………………第七讲汉字的构形模式(上)…………………………………第八讲汉字的构形模式(下)…………………………………第九讲汉字的构形属性与构意讲解……………………………2第十讲汉字构形的共时相关关系………………………………关传承形的历时字第十一讲汉构系………………………………系字构形汉第十二讲统……………………………………………教律与汉字规汉三第十讲字构形学………………………………言前汉字学从传统“小学”到古文字学,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深入的程度,但是,那些研究成果,在教学和普及领域,仍然难以被一般人接受。

不论是学习传统“小学”,还是学习古文字学,入门都很困难。

深究其原因,实在是因为汉字学缺乏基础理论,没有最基本的理论体系将初学者引进门的缘故。

31999年,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汉字学基础知识的问卷,在541位中小学老师中进行调查,内容都是非常简单的属于“小儿科”的问题,结果,回答的错误率占到大约68%,有的问题错误率高到92%。

为此,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从已经发展比较深入的传统“小学”和古文字学中,把最基础的部分抽取出来,给初学者和普及领域建立一种基本原理,以便多数人能对汉字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这些年,汉字的应用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和基础的理论导引,也出现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迫使我们加快创建基础理论的步伐。

我在《我和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一文中曾经说过:“总结基础理论的确是一种不易被承认的工作。

一种现象,初接触时 4迷惘困扰,脑子里翻江倒海,一旦弄明白了上升到理性,说出来却是如此平淡无奇。

凡是总结得成功的规律都是十分平易的,不像解读一个谁也不认识的生僻字那样显得功夫深。

”在总结汉字构形基础理论时,我们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总结汉字构形学的基础理论,我是从1985年研究小篆构形系统开始的。

历时四年,到1989年,在构形系统描写的基本操作方法确立后,为了考验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是否适用于历代的、各种字体的汉字,我请十几位博士用其术语系和操作程序先后对甲骨文、西周金文、春秋金文、战国楚帛书文字、战国三晋文字、睡虎地秦代古隶、马王5堆帛书文字、居延汉简文字、东汉碑刻文字、唐代碑刻文字、宋代手写文字等实际应用的共时汉字,进行了认真地整理,对其构形系统进行了一一地描写。

其结果,极大地增强了我对汉字构形具有系统性这一理论原理的信心。

为了考验这一基础原理是否适用于应用领域,1997年,我把汉字构形学比较完善的操作方法运用于信息处理用现代汉字的部件规范,证明现代汉字也是具有系统性的。

为了考验这些最基本的原理是否平易,能不能被基础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接受,1995年,我应《中国教育报》的约稿,用一整年的时间,在语言文字版连载了汉字构形学讲座,同时把汉字构形学的最基本的内容,引进了由我主编的北京市小学教师自 6学考试的教材《汉字汉语基础》,在此过程中,我收到了许许多多中小学老师的来信,帮助我进一步把汉字构形学的基础原理完善和进一步通俗化。

在2000年北京召开的全国小学识字教学研讨会和香港召开的2000年国际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我把《汉字构形学讲座》略作修改,配合我所作的《汉字教学原理和各类教学方法的阶段适应性及评估》的发言,印给老师们征求意见。

在得到意见反馈后,我对《汉字构形学讲座》作了修改补充,把它印出来,以便就教于专家与同行。

这本《汉字构形学讲座》的小册子,是在《中国教育报》连载的十二讲基础上多次修改补7充的,希望用最少的篇幅把在识字教学里能用和比较好用的部分凝缩起来讲一讲,因此,我第一追求的是简要和平易,而不追求高深。

汉字问题涉及的方面很多,哪些属于最基础的,很难把握。

要简要,就容易挂一漏万;要平易,就难以透彻。

还有许多问题,只有在《汉字构形学导论》一书出版时再涉及了。

感谢在基础教学第一线的许多老师,他们从1995年至今,一直在帮助我把汉字构形学和汉字教学结合起来,并且告诉我哪些内容还需要增补,使这个讲座从《中国教育报》的2。

1万字增加到现在的4。

7万字。

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引发更多的人重视汉字 8学基础理论的探讨,重视汉字学基础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王宁20019. 9汉字的性质第一讲如果把新石器时代仰韵文化早期定为汉字起源的上限,那么,汉字已经有汉字也已经不间断地发展了三即使是从殷商甲骨文算起,六千年的发展历史。

千六百多年。

它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载负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它具有它生发出长期承担着数亿人用书面语交流思想的任务;超越方言分歧的能量,篆刻、书法等世界第一流的艺术;在当代,它又以多种方式解决了现代化信息处理问题而进入计算机,迎接了高科技的挑战。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石。

讨论汉字构形问题,首先要明确汉字的性质,因为,不同性质的文字,构分析它们个体构形与构形维系字与字关系的纽带也不同,形的依据是不同的,系统的方法也会完全不同。

不明确汉字的性质,就无法讨论汉字的构形问题。

讨论文字的性质要依据下面三个原则:第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文字构形一定要与语言有一定的联系,才能起到语言载体的作用。

所以,文字的性质首先取决于这种文字的形体与语言如何联系。

第二,文字有自己的演变历史,有些文字——比如汉字——还有相当长时期的发展历史,讨论文字的性质要看这种文字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也就是要看这种文字在发展过程中性质是否发生了改变。

考察汉字的性质,应当考察从甲骨文开始,历经两周金文、秦代小篆,直至隶变、楷化,从古至今性质是否发生了根本变化,是否有变化的趋势。

第三,文字不是孤立的字符,它的总体是成系统的,是按一定的区别原则和组构手段结合而成的体系。

讨论文字的性质要看整体系统,而不应拘泥于一字一符或某一类字符。

索绪尔说:德·根据第一个原则,世界上的文字只能有两种体系。

费尔迪南·)表意体系。

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这1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体系:(个符号不取决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

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通常所说(2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

这种体系典范例子就是汉字。

的“表音”体系。

它的目的是要把词中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模写出来。

表音文字*我们在即以言语中不能再缩减的要素为基础。

有时是音节的,有时是字母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50—51页)其中“有时是字母的”一句,引自高译原文,应作“有时是由字母表示的音素的”理解。

“而这个符号不取决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一句,高名凯原译为“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伍铁平根据法语原文校正。

本处引用根据伍校改正。

10这里引用索绪尔的说法,是因为在根本原则上,他和我们的想法一致:他把世界上的文字体系分为两个大类,是从文字记录语言的本质出发的。

口头语言有两个要素——音和义,记录语言的文字,只能从中选择一个要素来作为构形的依据;所以,文字形体直接显示的信息只能或是语义,或是语音。

世界文字体系的两分法,也正是按照文字构形的依据来确定的。

根据这个原则,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

汉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汉语中与之相应的某一个词的意义来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

从历代汉字的构形系统考察,各共时平面上的汉字的整体系统,都是按表意原则维系的。

拿汉字和英文比较,可以清楚看出二者构形依据的不同。

例如,英语book直接拼出了意义为“书”的这个词的声音而成为这个词的载体。

汉语“册”则用皮纬穿竹简的形态表达了它所记录的书册一词的意义而成为这个词的载体。

需要说明的是,就两种文字记录语言的职能而言,它们既是语言的载体,音与义又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两大要素,当然同时记录了语言的音与义,表音文字绝非只记录音而与义无关,表意文字也不是只记录义而“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

在记录语言的词的职能上,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并无区别。

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一样,它的符号都是“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只是他们连接词的纽带有的是语音,有的是意义而已。

为了不把文字记录语言的职能和它构形的依据混淆,更准确的称谓应当说,英文是拼音文字,汉字是构意文字。

有些理论认为,世界文字发展要经历表形(象形)、表意、表音三个阶段,从这个理论出发,它们认为表意文字处于文字发展的第二阶段,因此必然要继续发展为拼音文字。

这个说法首先是不符合世界文字发展的事实,世界文字大都起源于图画文字,但是并不一定都经历三个阶段,表音和表意是图画文字发展的两大趋势。

世界上许多古老的文字,例如非洲的古埃及文字,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等,都经历过由图画文字向表意文字发展的过程,但是,这些表意文字很快就失去了使用价值,变得不可释读了,它们虽然经历了三个阶段,但是就发展趋势而言,向表音发展是其趋势。

汉字也起源于图画文字,但是,延续图画象形文字的发展趋势是表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汉字顽强地维护着自己的表意文字特点,一方面又不断地为了适应被它记录的汉语而进行了内部调整,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具有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

象汉字一样的表意文字还有不少,它们虽然没有汉字这么长的发展历史,但也绝不是“三阶段论”所能概括的。

我们主张“世界文字发展两种趋势”论,不同意“三阶段论”的观点。

11根据第二个原则,我们需要讨论汉字在漫长岁月的不间断发展变化中,是否一直属于表意文字,是否有向表音体系发展的趋势。

汉字在表意与表音的相互促进中,一直顽强地坚持自己的表意特点,不断地采用新的方式,增强个体符形和整个符号系统的表意功能。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当意义发生变化或符形笔势化以后,汉字常要改造自己的符形和对字义的解释,以创造形义统一的新局面。

例如,当汉字所记录的词所指的事物发生变化后,汉字总是及时调整它的义符,使之适应事物的特点。

“砲”本从“石”,火药发明后,形体演变为从“火”的“炮”。

“快”在唐宋本有从“马”的俗字,写作“駃”,交通发达后,马不再代表最佳速度,就由表示“快感”的意义“快”引申了等等。

再如,当原初构形的意图因符形演变而淡化,汉字便采取添加意符的方式来增强其表意功能。

象形字加义符的如“纹”、“韮”,会意或形声字已经有了相关的义符再度累加的如“捋”、“援”、“歌”等。

这些都说明,汉字总要最大限地在符形上增加意义信息,来坚持自己的表意特点。

第二、由于书面语与口语可以即时互相转化(口语被记录,则转化为书面语;书面语被读出或唱诵,则转化为口语),在此过程中,语音信息一时之间会变得异常强烈,加之有些抽象意义的词因义构形又比较困难,因此汉字在甲骨文时代就产生了一批同音借用字,即,不再为某些词构形而借用同音字为符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