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香玉》《王六郎》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2.4《香玉、王六郎》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2.4《香玉、王六郎》导学案(含答案)

第4课 《聊斋志异》——香玉 王六郎一、阅读延伸心香一瓣话《聊斋》每当走进《聊斋》,最令人玩味不尽的是那余香冉冉。

令人思绪遐飞的花妖狐魅与书生一个个美丽而神奇的故事,而那入木三分的“刺贪刺虐”,更让我感受到蒲松龄的辛酸与心灵呐喊。

——题记有这样一部小说,它纯属作者教书之暇的业余创作,其光芒却盖过了千百年来无数文人拈断数茎须的苦心孤诣。

有这样一部小说,它雅俗共赏,老少咸宜。

它不摆三国的帝王将相谱,它不进侯门深似海的红楼,更不学那激进革命的梁山好汉,它甚至不屑模仿那人民智慧、反抗精神化身的孙悟空。

它正统而又非正统,它传奇而又非传奇,它深刻而又不深刻,它直抒胸臆,把现实的矛盾转移到幻想的领域,它酣畅淋漓,游刃有余。

如果说名著总是给人大气的感觉,它所塑造的是政治家、革命家、先知者,那么,《聊斋》就是一个小小的平民乐园。

甚至,你可以从那花妖狐魅的妩媚中,从那“娇波流慧”的狐仙与“举手酸厮”的书生的眼神交流中品出那么一种浓浓的小资浪漫情调,它就是那么缠缠绵绵,柔情缱绻,那么地让你爱不释手。

《聊斋》是一本我每晚必读的书,不看是不能入眠的。

婴宁则是其中我最钟爱的女性形象,你想啊,在一个“梅柳渡江春,晴光转绿艹频”的早春时节,高丘低垄,近水远山;一边是柳染鹅黄,一边是麦铺鸭绿,踏着那泥融沙软的小路,又一个狐仙与书生的美丽爱情故事就这样发生了。

如此自然,令你心旷神怡,书生王子服眼中的婴宁是天底下最好看的女子:她手里捻弄着一枝红梅,边走边看,边嗅边笑,那模样儿比梅花还要好看,她容光焕发,满脸都是笑,一团都是俏,那笑容随着酒窝儿不断涌现就如同浮在水面上的睡莲,一捧就可以捧出一朵花儿来,这样一个天然美丽又活泼爱笑的女子,怨不得王子服看得“眼睛亮晶晶的,盯着人,贼似的”傻样儿了。

记得一次读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句子,忽然想到《聊斋·黄英》篇中的菊仙东篱,想这陶渊明可真是逍遥,有这短杆粉花、酒香扑鼻的名种菊花“醉陶”相伴,酒到酣时,说不定还有菊仙降临,随手摘下一叠菊叶,手指一捻,变成一只只翡翠酒杯,于是,人仙共同开怀畅饮,不醉不休,这真是神仙过的日子哟!当然,《聊斋》中也不乏刺世疾邪、鞭辟入里的现实主义力作,譬如《促织》,情节变幻离奇,描写细腻婉曲,一只小小的“蛐蛐儿”竟惹得几家欢乐几家愁,为了那沉湎于酒色且以“斗蛐蛐儿”为乐的昏君的癖好,主人公成名一家几乎是家破人亡,天天柴门不关,落叶不扫,清锅冷灶,茅舍无烟,竟全是为了一只蛐蛐儿!这段极具现实主义风格的描写令人不禁联想到英国19世纪“羊吃人”的惨剧,“民生为重”这一跨越历史的也许还在作者思想中处于蒙昧状态的主题已悄然显示,然而蒲松龄并未就此停笔,而是以灵幻之笔,托成名儿子的灵魂,化作一只黑瘦形小却声音雄壮且极具灵性的小蛐蛐儿,帮助父亲、家庭渡过了难关。

聊斋志异《香玉》《王六郎》课件

聊斋志异《香玉》《王六郎》课件

分析课文
1、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思想内容? 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思想内容? • 文章表现了黄生与香玉之间生死不渝的爱 情,又表现了他们与绛雪之间纯洁真挚的 友情。 友情。
2、文中是如何表现黄生与香玉之间至深的爱情 呢? 亦真亦幻、曲折有致的情节(一往情深) (1)亦真亦幻、曲折有致的情节(一往情深) • 黄生邂逅香玉,“爱慕弥切”,感动了香玉, 黄生邂逅香玉, 爱慕弥切” 感动了香玉, 两人往来情感日深, 一日之去, 两人往来情感日深,“一日之去,如千里之 别”。 • 香玉被人掘走,黄生作哭花诗50首“日日临穴 香玉被人掘走,黄生作哭花诗50 50首 涕夷” 冷雨幽窗,苦怀香玉,辗转床头, 涕夷”,“冷雨幽窗,苦怀香玉,辗转床头, 泪凝枕席” 展现他对一往情深的至情。 泪凝枕席”。展现他对一往情深的至情。 • 此情感动了花神,使变为花鬼的香玉,回到黄 此情感动了花神,使变为花鬼的香玉, 生身边,黄生细心培植和呵护, 生身边,黄生细心培植和呵护,一年之后香玉 复生, 款洽一如从前” 复生,“款洽一如从前”。
复述文章内容
一黄姓书生在下清宫附 近读书, 近读书,白牡丹感其深情化 作香玉与之成婚, 作香玉与之成婚,后白牡丹 被人偷掘,香玉亦失踪, 被人偷掘,香玉亦失踪,书 生终日恸哭,凭吊时幸有耐 生终日恸哭, 冬所化的红衣女绛雪, 冬所化的红衣女绛雪,与之 一同哭吊香玉, 一同哭吊香玉,花神终于感 怀动容,便使香玉复生。 怀动容,便使香玉复生。黄 生死后变成牡丹花下的一株 赤芽, 赤芽,无意中被小道士砍斫 而去。 而去。白牡丹和山茶花于是 也相继死去。 也相继死去。Fra bibliotek第二课时
“水鬼与渔夫”的民间故事 水鬼与渔夫” 水鬼与渔夫
• 一名溺死之“水鬼”与一名“渔夫”相交往,有 一名溺死之“水鬼”与一名“渔夫”相交往, 一天,水鬼以“时间”到来为由, 一天,水鬼以“时间”到来为由,向渔夫表明其 真实身份,并与之郑重道别。因为在某时某地, 真实身份,并与之郑重道别。因为在某时某地, 将会有一名“代死”之人,取代他成为水鬼, 将会有一名“代死”之人,取代他成为水鬼,他 将从此脱离幽沉之水域, 转世投胎”方式, 将从此脱离幽沉之水域,以“转世投胎”方式, 转入乐道。渔夫虽然高兴友人将要脱离劫难, 转入乐道。渔夫虽然高兴友人将要脱离劫难,但 好奇心”的驱使下,意欲一窥究竟。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意欲一窥究竟。结果水 鬼大多宁愿牺牲自己,放过了素昧平生的陌生人。 鬼大多宁愿牺牲自己,放过了素昧平生的陌生人。 但在“天道不爽”的殷殷垂鉴之下, 但在“天道不爽”的殷殷垂鉴之下,终于获得某 种补偿与回馈,成为神灵, 种补偿与回馈,成为神灵,承担起庇护人世子民 的责任。 的责任。 • 民间故事是以“因果报应”的说法看待这件事, 民间故事是以“因果报应”的说法看待这件事, 并以此宣扬“为善者,终必有报”的思想, 并以此宣扬“为善者,终必有报”的思想,达到 劝人为善”的教化目的。 “劝人为善”的教化目的。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4《聊斋志异》香玉 王六郎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4《聊斋志异》香玉 王六郎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常识·速览] [识作者]
聊斋先生——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先生, 其书斋名聊斋,故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蒲松 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 岁应童子 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 以后屡试不第,直至 71 岁时才成岁贡生。
(5)沉醉溺死,数年于此矣。 (状语后置句) 译文:__喝___醉__酒___落__水___而__死___,__在___这__里___多_ 年了。 (6)遂隐身(于)丛树中,以伺其至。 (省略句) 译文:__于___是__隐___身__在___丛__树___之__中___,__来___等_ 她来。 (7)每夜,携酒(至)河上。 (省略句) 译文:__每___天__夜___里__带___着__酒___到__河___上__来。 (8)有女子渡河而溺者。 (定语后置句) 译文:__有___一__个___过__河___而__落___水__的___女_ 子。
腆.物( tiǎn )
致赆.(
jì nLeabharlann )綦.贫( qí)
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要当以为长( “长”通“常”) 第 3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女乃止,过宿而.去 连词,表顺 承 (1)而自迄下无而所.上获,介而.词许独,满到筐连词,表转折
扬手掷足而.啼 连词,表修 饰 问:“何之.?”以袖拭泪动词,往,到 (2)之请于下流为君驱之. 代词,鱼 或吾两人之.缘未尽耶 结构助词, 的
t
涕洟.( ì ) 连袂.( mèi) 创痏.( wěi )
泫.然( xuàn) 酹.地( lèi) 恻.隐( cè) 卮.酒( zhī ) 橐.( tuó )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第4课《聊斋志异》香玉王六郎教案(系列一)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第4课《聊斋志异》香玉王六郎教案(系列一)

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人教版)(第4课)《聊斋志异》香玉王六郎寂寞蒲松龄文河郎蒲松龄是寂寞的。

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是19岁那年在县、府、道连考了三个第一,成为一名秀才。

这的确很牛,算是少年得志,春风得意了。

但此后他的社会身份却一直是一个秀才。

作为一个男人,他热衷功名。

他对自己的身份一直耿耿于怀,相当的不满意。

于是,在他的诗文中我们就经常看到他牢骚满腹了。

在生活态度上,他与陶渊明不同,对于陶渊明而言,田园生活是一种如鱼得水的回归;在功名利禄上,他与曹雪芹不同,对于曹雪芹而言,荣华富贵是一种过眼云烟的虚幻。

蒲松龄在心理上和生活上都不如意。

“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凝冰”(《聊斋志异》),一个深陷孤寂之中的人内心深处是不自觉地渴望着温暖的,在生理上和感情上都渴望着女人的滋润。

道理很简单,黑夜中的人格外需要灯火。

所以,他笔下的书生身居荒斋总有女人飘然而来以身相就。

他也意识到现实生活中这些女人是不可能心随意动招之即来的,于是,这些女人的本来面目就成了花妖狐魅。

《聊斋志异》中写得最好的是女人。

对蒲松龄来说,女人是一种臆想和安慰,是长夜中的梦。

而天亮的时候,梦就必须破了。

所以,在文章的最后,他又板着面孔,以太史公的口气讲了一通大道理。

现在看来,这是他作品的一个不伦不类的结尾。

他对女性是欣赏的。

在很大程度上,作为那样一个时代的男人,他对女人,也体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尊重。

但总的来说,他缺少曹雪芹的那种大爱和悲悯。

作家应该以慈悲为怀。

他在才华上是不输于曹雪芹的,一个作家应有的想象力、虚构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他都屈指可数。

他的那些最优秀完美之作当然是从艺术性的角度来讲是那些用曲折入微、姿态横生的笔触描写男女情事的篇什,而不是那些所谓针砭现实的东西。

他的真正价值在于他创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而不是他所反映出的现实。

纳博科夫说,艺术所作的存在价值与社会性无关。

纳博科夫向来目下无尘,他很偏激(偏激是否就是独特),但这句话却很有见地。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聊斋志异》《香玉》《王六郎》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聊斋志异》《香玉》《王六郎》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黑暗社会重压、了解黎民苦难、熟悉科考制度种种弊端的蒲
松龄,虚拟出鬼魂世界、梦幻世界,写鬼写妖,他的“刺贪 刺虐”才能入骨三分,这些幻想形式的采用,使得《聊斋志 异》闪现出夺目的思想光辉和很高的艺术境界。
7
三、名著梗概 《聊斋志异》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其内容大致有4部 分: 1、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并嘲讽贪官污
17
四、通假寻踪 矮小的灯 。 1.含情对短缸 “缸 ”通“ 钅工”, 2.要当以为长耳 “长 ”通“ 常 ” 3.启户内之 “内 ”通“ 纳 ” 五、古今异义 1.借此与风流 士,长作幽会 .. 古义:英俊,杰出 今义:生活上放荡的人 2.从此遂以为 常 ..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简介
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
主要 《聊斋志异》《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 作品 斋俚曲》。
6
二、创作背景
清代突出的社会矛盾是民族矛盾,满清贵族入关后,中
原人民的反抗始终没有停止。在“康熙盛世”,从皇帝到满族 大臣,对汉族士子的怀旧情绪绝对不能容忍,制造文字狱, 连写“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都要杀头,在文字狱威慑 下,知识分子噤若寒蝉。在这样的情况下,长期乡居、深受
2
3
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作者档案
姓名 朝代 字号 蒲松龄 清朝 生卒年 籍贯 1640-1715 淄川(山东淄博)
字留仙,号居士。
5
姓名
蒲松龄
生卒年
1640-1715
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9岁应童子 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 生平 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 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 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 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1715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教师用书:第4课 聊斋志异香玉、王六郎 含答案 精品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教师用书:第4课 聊斋志异香玉、王六郎 含答案 精品

第4课《聊斋志异》——香玉、王六郎《聊斋志异》,清代短篇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时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

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为丰富。

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

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聊斋志异》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写人妖之恋、人鬼之亲的作品,那些由花妖狐鬼幻化而成的女性形象,容貌艳丽,温柔多情,体现了作者对美好婚姻的向往。

《香玉》是其中不朽的杰作。

《聊斋志异》中的王六郎是个善良、重情义、守信用的男子。

作者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优秀品质,也曲折地反映了当时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1.相狎.(xi á) 2.萎悴.(cu ì) 3.涕洟.(t ì) 4.连袂.人(m èi) 5.愀.然(qi ǎo) 6.不惮.(d àn) 7.祗.候(zh ī) 8.遽.出(j ù) 9.遁.去(d ùn) 10.谶.语(ch èn) 11.创痏.(w ěi) 12.朝暾.(t ūn) 13.汍.澜(w án) 14.酹.地(l èi) 15.曩.约(n ǎn ɡ) 16.抱襆.(f ú) 17.致赆.(j ìn) 18.盈橐.(tu ó) 19.泫.然(xu àn) 20.谈(y àn) 21.綦.贫(q í) (二)多音字1.叨⎩⎪⎨⎪⎧叨.念d āo 叨.扰t āo2.伺⎩⎪⎨⎪⎧伺.机s ì伺.候c ì3.旋⎩⎪⎨⎪⎧旋.即xu án 旋.风xu àn4.冠⎩⎪⎨⎪⎧衣冠.ɡu ān 弱冠.ɡu àn二、写准字形1.⎩⎪⎨⎪⎧j í籍贯枕ji è藉2.⎩⎪⎨⎪⎧污ɡòu 垢ɡòu 诟骂3.⎩⎪⎨⎪⎧ 狎n ì昵忸n í怩4.⎩⎪⎨⎪⎧ b ǐ俾使b ài 稗官 5.⎩⎪⎨⎪⎧ zhu ó斫去q í颀长6.⎩⎪⎨⎪⎧ qi ǎo 愀然ji ū揪出7.⎩⎪⎨⎪⎧ 一zh ù炷香zh ù驻足8.⎩⎪⎨⎪⎧璀c àn 璨c àn 粲然9.⎩⎪⎨⎪⎧欷x ū歔x ū嘘气三、成语释义1.助桀为虐:比喻帮助坏人做坏事。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第4课《聊斋志异》香玉王六郎课件(系列一)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第4课《聊斋志异》香玉王六郎课件(系列一)

真正的友谊。在《聊斋自序》中,蒲松龄这样描述自己孤寂的
心境:“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并发 出了“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的呐喊,可见他心中充满
“孤愤”,但现实中无人诉说,他只好诉诸笔端,通过真挚的
人妖之恋以及人鬼之交,表达对真挚爱情、友情的
读法指津
一、首先要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感受课
人教版
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
第二单元
第 4课 香玉 《聊斋志异》 王六郎
新课讲授
1.了解《聊斋志异》的内容及艺术成就; 2.概括《香玉》的故事情节,了解“冷”“热” “温”三种色调结构小说的艺术特色;
作品概观
二、《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
500篇。故事的来源非常广泛,或者出于作者的亲身见闻、 或者是借鉴过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间传说、或者是作者的 虚构。虽然有些故事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因为加入了作者 丰富的想像和创作理念,所以能够旧瓶装新酒,传达出独特 的意蕴。
写法特色
一、《聊斋志异》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大都 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
二、《聊斋志异》描写人物的手法多种多样。作者常把人的
性格同花妖狐魅等原型的特征完美地结合起来,“使花妖狐魅, 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中国小说史略》)。 三、《聊斋志异》善于通过心理描写和细节点染来刻画人物 性格。
,泪凝枕席”。黄生幸得绛雪相伴为友,于冷寂之中,尚得“温”
情。此情感动了花神,使变为花鬼的香玉回到了黄生身边。其后, 黄生与香玉定下了生死不渝的盟誓:“我他日寄魂于此,当生卿之
左。” 十余年后,黄生死去化为无花牡丹,从此可以和妻、
王六郎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件:4 《聊斋志异》——香玉、王六郎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件:4 《聊斋志异》——香玉、王六郎

狎nì(昵) 忸ní(怩) zq.hí(uó颀()斫长)去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幻中寄幽怀
三、辨词义
1.必须
必需
[辨一辨] “必须”和“必需”读音相同,意义和用法差
别很大。“必须”是副词,后跟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而“必需”
是动词,常作谓语、定语。
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纤维素都是儿童成长_必__需__的营 养元素,需要均衡摄取,家长_必__须__给予保证。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幻中寄幽怀
主要情节:劳山下清宫中一株白牡丹化为女子,名香玉, 与黄生两情相悦,后被蓝氏掘移而死。黄生苦恋至情感动花神, 使香玉复生,初为花鬼,后精心养护又为花仙,与黄生情如从 前。然而好景不长,黄生死后化身牡丹花下赤芽,被斫而死, 白牡丹“亦憔悴死”。
形象特点:多情开朗的牡丹花仙。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幻中寄幽怀
客人们见他这么有趣,也就天南海北地聊起来。他们中间 有出外干活的汉子,有做买卖的商人,还有云游四方的文人, 见多识广,讲的故事五花八门。不管什么故事,蒲松龄听得都 十分认真,回到家里,还把听到的记下来,等有了时间,再编 成完整的故事。
有一回,蒲松龄听一个木匠讲了这么一个新奇的故事:
第二单元 幻中寄幽怀
4 《聊斋志异》——香玉、王六郎
第二单元 幻中寄幽怀
◎课文导读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 入骨三分。鬼也不是鬼,怪也不是怪,牛鬼蛇神比正人君子更 可爱。笑中有泪,乐中有哀;几分庄严,几分诙谐,几分玩笑, 几分感慨。聊斋一夜潇潇雨,漠冷尘世两袖间。写尽天下虚幻 事,花妖狐魅遣春温。《聊斋志异》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 之作。
形象特点:温柔坚贞的耐冬仙子。
栏目 导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述文章内容
• 一名渔夫经常以酒来洒在地上来祭祀河中溺死的鬼。 其他渔人一般没什么收获,只有他总是满筐的鱼儿。 一天,一名少年来到渔夫这里,二人开始饮酒。这位 少年自称王六郎,喝着许渔夫的酒,帮着渔夫驱鱼。 • 一天,少年忽然向渔夫表明其真实身份,并与之郑重 道别。因为在某时某地,将会有一名“代死”之人, 取代他成为水鬼,他将从此脱离幽沉之水域,转世投 胎。 • 渔夫为朋友将要脱离劫难而高兴,第二天去一看究竟, 结果王六郎宁愿牺牲自己,放过了素昧平生的陌生人, 渔夫感慨万分。王六郎由于正直、仁心,终于被升为 神灵。 • 王六郎在上任之后,渔夫要前往探视故友。王六郎也 托梦当地的百姓,要他们资助前来的渔夫,渔夫到达 后,备受款待,并且也托梦给渔夫,在临别之时卷起 了羊角风,“随行十余里”,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和 感激。
2、艺术手法 •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 《聊斋志异》的基本样式, 就是历史传记和“传奇” 的结合。 • 体裁上,大部分作品有完 整的故事、曲折的情节和 鲜明的人物形象,具备短 篇小说的体制。
3、创作意图 •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 • 浮曰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聊斋自志》) • 蒲松龄借虚拟狐鬼花妖故事以抒发情 怀,寄托忧愤,是他长期处在孤独落寞境 遇中的精神补偿。他是将这等自遣寂寞的 诗意转化为幻想故事。
写作背景
• 清代突出的社会矛盾是民族矛盾,满清贵 族入关后,中原人民的反抗始终没有停止。在 “康熙盛世”,从皇帝到满族大臣,对汉族士 子的怀旧情绪绝对不能容忍,制造文字狱,连 写“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都要杀头, 在文字狱威慑下,知识分子噤若寒蝉。 • 在这样的情况下,长期乡居,深受黑暗社 会重压,了解黎民苦难,熟悉科考制度种种弊 端,他虚拟出鬼魂世界梦幻世界,写鬼写妖, 他的“刺贪刺虐”才能入骨三分,这些幻想形 式的采用,使得《聊斋志异》闪现出夺目的思 想光辉和很高的艺术境界。
第一课时
作者介绍
• 蒲松龄,清代文学 家。字留仙,一字 剑臣,别号柳泉居 士。山东淄川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 家号称“累代书香” 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 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 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 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 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 风”,一时文名颇高。 • 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 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 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 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 坐逝世。
4、蒲松龄是描绘妖鬼狐仙的高手,他笔下的 香玉和绛雪两个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 • 物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1)作者捕捉香玉和绛雪的形貌特征。
(2)作者赋予香玉和绛雪以人的优秀品质。 • 香玉:率真开朗 热烈多情 • 绛雪:矜持庄重 善解人意
思考探究
• 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的结局一般都是“大团圆”, 或者是充满浪漫色彩的“化碟双飞”或“鸳鸯相 向鸣”,但小说在结尾处却不这么处理,而是设 计了一个凄婉的结局“一去而两殉之”,有人认 为这个结局虽震撼人心,但有画蛇添足之嫌,你 认为这样安排好不好? • 作者是为了进一步表现这种“生死以之”的坚贞 爱情和友情的力量。 • 借此表达“完美的爱情在世俗中不被珍惜的悲凉 与无奈”的现实。 • 对黄生、香玉和绛雪来说,凸现了“只要至情在, 死何异于生”的愿望。
复述文章内容
一黄姓书生在下清宫附 近读书,白牡丹感其深情化 作香玉与之成婚,后白牡丹 被人偷掘,香玉亦失踪,书 生终日恸哭,凭吊时幸有耐 冬所化的红衣女绛雪,与之 一同哭吊香玉,花神终于感 怀动容,便使香玉复生。黄 生死后变成牡丹花下的一株 赤芽,无意中被小道士砍斫 而去。白牡丹和山茶花于是 也相继死去。
分析课文
1、阅读课文,分析王六郎的性格特征。 (1)知恩图报,有情有义。 (2)舍己救人、善良高尚。 • • • • “沉浮者屡矣” “利人之死,求己之生”, “致人之危,求己之安”? 妇女“忽淋淋攀岸以出”
讨论探究
• 2、王六郎在面对“投胎转世”问题时做出了抉
择,而渔夫也在做同样的抉择。对于渔夫的最后 决定,我们该怎样看待?是赞同还是批判?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面对此情此景,孰能无 动于衷?掌握着主动权的王六郎在选择,熟知内 情的渔夫也在选择。虽然渔夫内心的风暴要小得 多。但是他知道事情的真相,良心驱使他必须在 “拯救陌生女子”与“协助相善友人”之中,选 择其一。当最初“思欲奔救”,变成后来的“止 而不救”,其间最大关键,在于对受困者之“识 与不识”以及对朋友王六郎投胎复生的考虑。相 信没有人会去指责许姓渔夫的行为不当,因其所 作所为,正是一般“人之 •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称,“志” 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 收作品将近500篇。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 几类: • 抒发公愤,刺贪刺虐。 • 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 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 • 关注社会风气和家庭伦理的作品。
理清情节
• • • • • 开 端 (1): 宫中读书,黄生邂逅二女郎 发 展 (2): 香玉不测,绛雪为友伴黄生 再发展(34):至情感天,黄生细心护牡丹 高 潮 (5): 香玉再生,二情依依再续缘 结 局 (6): 眷眷情深,黄生二女共生死
分析课文
1、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思想内容? • 文章表现了黄生与香玉之间生死不渝的爱 情,又表现了他们与绛雪之间纯洁真挚的 友情。
4、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
• 蒲松龄一生穷困潦倒,以坐馆为生,必是遍尝 人间的世态炎凉,对于“今日车中贵介,宁复 识戴笠人哉”的势利观念也应有很深刻的体会。 • 在《聊斋自序》中,他这样描述自己孤寂的心 境:“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 自热。”并发出了“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 乎!”的呐喊,可见他对于真挚的友情,也是 十分的渴望。但现实是无奈的,他只能通过自 己的笔,通过王六郎这样的正直之鬼和许氏这 样的下层劳动者,反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优秀 的道德品质,表达对友情的赞颂和渴望。
3、本文和流传的民间故事相比较有何不 同?
• (1)民间故事是以“因果报应”的说法看 待这件事,并以此宣扬“为善者,终必有 报”的思想,达到“劝人为善”的教化目 的。 • (2)蒲松龄吸取了民间故事的营养,加以 丰富的想像和创造,在“水鬼与渔夫故事” 的基础上,削弱了果报的因素,将王六郎 与许姓渔夫的交往重加笔墨,改写成了一 篇人与鬼知己相交的故事。 • 民间故事大多叙述比较简略,蒲松龄则增 加了很多细节,曲尽情态。
4、“花仙系列”作品
《聊斋志异》中给人印象最深 的是那些写人妖之恋、人鬼之 亲的作品,那些由花妖狐鬼幻 化而成女性形象,容貌艳丽, 温柔多情,体现了作者对美好 婚姻的向往。其中几篇写花仙 的小说,包括写牡丹花的《香 玉》《葛巾》,写菊花的《黄 英》和写荷花的《荷花三娘子》 等四篇,而《香玉》是其中不 朽的杰作。
文章结构特点
• • • • 作者以“冷”“热”“温”三种色调结构全篇。 黄生的孤寂是“冷”, 香玉的婉转妩媚,感情挚烈是“热”; 绛雪为耐冬所化,友善清雅,贞操自持是 “温”。 • (课文赏析P30.)
王六郎
“水鬼与渔夫”的民间故事
• 一名溺死之“水鬼”与一名“渔夫”相交往,有 一天,水鬼以“时间”到来为由,向渔夫表明其 真实身份,并与之郑重道别。因为在某时某地, 将会有一名“代死”之人,取代他成为水鬼,他 将从此脱离幽沉之水域,以“转世投胎”方式, 转入乐道。渔夫虽然高兴友人将要脱离劫难,但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意欲一窥究竟。结果水 鬼大多宁愿牺牲自己,放过了素昧平生的陌生人。 但在“天道不爽”的殷殷垂鉴之下,终于获得某 种补偿与回馈,成为神灵,承担起庇护人世子民 的责任。 • 民间故事是以“因果报应”的说法看待这件事, 并以此宣扬“为善者,终必有报”的思想,达到 “劝人为善”的教化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