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义门》观后感_郑义门观后感

合集下载

观《郑义门》有感(通用6篇)

观《郑义门》有感(通用6篇)

观《郑义门》有感观《郑义门》有感(通用6篇)观《郑义门》有感篇1百善孝为先,孝乃中华之美德,《郑义门》中的郑氏子弟便可见一斑,囊括所有。

“千年江南镇,浦江郑义门。

同堂亲如初,共著孝义书。

家规历沧海,代代有相传。

忠孝礼仪廉,江南第一家。

”郑氏子弟对待家长都是很有礼貌的,对待父母更是如此。

记得郑栋与他的母亲到舅舅家去做客,归返时舅母硬要把新绸缎缝制的衣服塞给郑栋,郑栋怎么也不肯收,心中牢记着家规:郑家子弟未满二十五岁不可穿丝制衣裳。

我认为这便是孝顺,孝顺不单单是对父母好,而且要听从父母亲的话,不让父母为你担心。

返途中,郑栋更是听从家规:未满三十里地不可坐车。

途中饥饿,其母拿出一枚饼来给他,郑栋一定要让其母先食,他选择了爱母亲,而不是单单的接受爱。

郑栋的举止中无不表现出他对母亲的孝顺。

而如今的我们呢?也是否如同郑栋那般孝顺?还是恰恰相反?常有同学唠叨,父母是怎样怎样的烦人,怎样怎样的不可理喻,怎样怎样的不理解……这是孝顺吗?绝对不是。

说得好听点,是青春叛逆;说得直白点,就是父母简直养了只白眼狼。

也常听人说起“子欲养而亲不在”,我们是否要依旧走这悲伤之路?所以,孝顺,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来表达孝顺。

也许,陌生人给你一丝丝的帮助,你就会感动不已。

而对于父母呢?他们从你出生开始就照顾你的衣食住行的,教你怎么吃饭、怎么走路、怎么穿衣,是他们一把屎一把尿的把你拉扯大,为你担心这担心那的。

他们才是你最需要感恩的人。

即使你的父母没能照顾好你,你也要感恩,毕竟是他们给了你生命,是他们把你带到这个五彩的世界。

父母才是我们最大的恩人。

他们为我们遮风挡雨,给我们创造更优越的环境,他们本可以不这样做,但是他们爱我们,想尽最大的努力给我们最好的。

我们要学会用行动来展现孝顺。

父母在用生命来爱我们,而我们呢?我们只是一味的接受爱。

偶尔洗个碗,妈妈就会开心得不得了,到处跟别人炫耀。

而你却把这当成是一件丢人的事情,不理解妈妈有多么的爱你,你知道这会给妈妈带来多大的伤害吗?你是她的骄傲。

郑义门观后感

郑义门观后感

郑义门观后感篇一:《郑义门》观后感《郑义门》观后感近期,学校布置收看《郑义门》,想想已经连续看了几个晚上。

问其感想?答曰:”看不大明白,就是感到郑家有很严的家规,他们家的人都有很好的品德”,童音悦耳。

虽然知道浦江作为书画之乡,自古人文荟萃,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就是浦江人;而当今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其祖籍也是浦江。

但说来惭愧,之前并不知道金华的浦江还有个”郑义门”,被誉为”江南第一家”.带着好奇,上查阅了资料,既感且佩。

同时,认真观看了第五集《教化为先》。

这集故事的大意是,郑氏九世孙郑桐为给外婆买药,偷了族里的铜器变卖。

事情被发现后,根据家规,郑桐的偷盗行为应该在晨会上宣示,并上惩戒簿。

族里的长辈一方面肯定他的孝心,认为虽然犯了大错,但是出于孝心,百善孝为先,有这份孝心,就不愧郑家的子弟。

另一方面,就如何处理进行了辩论。

家族监视郑浩认为要严守家规,他说:”郑家历九世合族而聚,靠的就是严守家规,靠的就是严格执法,如果每个犯事的人,都找出一个理由,或者找到人来说情,这家规就成为一纸空文”.而家族旧管郑泽则认为:”惩戒不是目的,只是教化的手段,如果有利于族人向善,虽万难而行之;如果相反,可能导致族人自暴自弃,甚至走向歧途的,那就要考虑执行的方法”.”治家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教化,靠的是四维八德,靠的是忠孝仁义,如果我们靠的是申韩之学,靠的是严刑峻法,那人人都因畏惧而守法,其与人伦亲亲子子,岂不南辕北辙?”最后,家长郑濂承担了对族人照顾不周之罪,让本已知错的郑桐深受教育。

这个故事很好地诠释了郑氏的家规:”言传不如身教,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这个故事在很多细节上都体现郑氏家教的严厉。

比如,郑桐拿银子回来时,郑桐娘的第一反应,就是问这银子哪来的?当郑桐敷衍回答时,就严厉地说:”给我跪下。

我们家再穷,也不花这不明不白的钱”,并用扫帚杖责之。

的确,”国家”,”国”和”家”是紧密相联的,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的细胞,治国从治家开始。

郑义门观后心得总结5篇范文

郑义门观后心得总结5篇范文

郑义门观后心得总结5篇范文浙江广电集团通过纵览一个家族的发展史,打捞郑氏家风的精华部分,以动画片《郑义门》的形式,解构郑氏一族的繁盛密码,印证中国孝廉文化的传世价值。

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郑义门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郑义门观后心得1宋濂劝谏明太祖时有云:“河防有如治民,水急而堤高,江水性缓,河水性急,如江水这般,何需筑堤修坝”。

《郑义门》这部廉政动漫剧的开篇就充分阐明了全剧的主题思想,更充分说明了今年党中央、中纪委大力推进党员干部家风建设的良苦用心。

党纪规矩固然重要,但为了全面实现净化党内氛围,荡涤党员灵魂的最终目标,“推行礼教、树立德行”才是长久之计。

党纪党规犹如悬在头顶的利剑,起到警示恶行的震慑力,家风情操犹如植入心田的种子,起到正身励志的引导力。

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推进已经进入到了实质性阶段,在这个重要时期,“德法兼顾、教训并举”是非常必要的工作抓手,传承古训,树立家风,让孝悌、勤俭、大义、责任这些关键词成为广大党员干部为人处事时如同神经反射一般自然的行为准则。

或许真的到了那一天,纪检工作将退出重要舞台,但这也正是纪检工作最终实现的“理想乡”。

郑义门观后心得2一个健康发展的有机体,一定有和谐的内在体系做支撑,从而使整体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素有“江南第一家”之称的郑氏家族历经宋元明三朝的沧桑变迁,美名绵延900余年,其家族精神蕴含着怎样的传世秉性?倡导“廉俭孝义”的郑氏家风与当下社会文化存在怎样的衔接和关联?浙江广电集团通过纵览一个家族的发展史,打捞郑氏家风的精华部分,以动画片《郑义门》的形式,解构郑氏一族的繁盛密码,印证中国孝廉文化的传世价值。

家族和民族,不变的精神沿袭历史上,一个家族累世合居被朝廷旌表,被称为“义门”。

郑义门合众生活的热闹场景,延续了十五世之久,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是郑氏家族世代繁衍的集中地,郑氏的传世故事在当地有口皆碑。

走在古色古香的郑宅镇小街巷,很容易触摸到与郑氏家族有关的生活细节,小镇上一副楹联、一块碑文、一座亭子都留存着历史的浓郁痕迹,郑氏宗祠门前两旁的“耕”、“读”、“忠信孝悌”、“礼义廉耻”10个大字,经过儒家的“孝义”理念长期浸润,逐渐演化为长达168条的《郑氏规范》,涵盖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等方方面面,形成了环环相扣、完整的家族管理体系,也成为族人历世承袭的行事“密码”,使郑氏家族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时游刃有余。

郑义门观后感精选

郑义门观后感精选

郑义门观后感精选郑义门观后感【1】3月14日晚,实验幼儿园组织全体教师专题讨论收看廉洁动画片《郑义门》的体会感受,集中学习家风、家规教育。

郑氏,以孝义治家,自南宋至明代中叶,十五世同居共食,时称义门郑氏,太祖朱元璋亲赐封“江南第一家”。

其中,郑氏168条传世家训《郑氏规范》凝聚了中华民族修身齐家的优秀传统文化,《郑义门》正以生动趣味的动漫形式,深入挖掘了这168条家规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家风”和“家规”的重要性,寓教于乐,让收看的党员干部、老师们深受启迪。

讨论会上,大家联系工作实际,各抒己见,纷纷表示要将《郑义门》中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中。

实验幼儿园园长卢梅梭说:“良好家风不仅仅有助于教师师德师风的建立,也是全体教师应有的修养。

教师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直接影响到校园风气乃至社会风气的大事。

《郑义门》是一种创新的宣传教育方式,希望我们的老师可以通过这种轻松活泼的形式领略到更深刻的廉洁奉公的道德教义,并在工作生活中实践出来。

”郑义门观后感600字【2】3月10日晚,区纪委组织召开《郑义门》廉洁动漫片交流讨论会。

区委常委、纪委书记钟术清参加会议。

区纪委全体干部和部分区机关(单位)党支部书记参加会议。

与会人员集体收看了4集《郑义门》廉洁动漫片。

《郑义门》采用古装动漫形式,深入挖掘“郑义门”168条家规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弘扬良好家风,通过《郑浩拒礼》、《俭以持家》等12个生动故事体现“家风”和“规矩”的重要性。

全片共12集,每集时长10分钟,从3月7日至3月18日持续在央视多个频道播出。

会议要求,一要以高度政治责任感,从严从快从实抓好《郑义门》廉洁动漫片收看工作。

涵盖对象上,坚持关键少数与普遍多数相结合;方式方法上,坚持自主收看与集中研讨相结合;学习内容上,坚持突出重点与回归党章相结合。

二要以开展“树家风,严规矩,促勤廉,为‘走在前列、共建金华’作贡献”教育活动为契机,强力推动当前各项工作。

郑义门观后感范文3篇

郑义门观后感范文3篇

郑义门观后感范文3篇郑义门观后感精选范文1透过历史深处传来的钟声,一幅引人入胜的家族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十五世同居,历经三个王朝,横贯三个多世纪,宋元明三代正史为其列传,各个时代杰出的文化名人为之驻足。

这就是郑义门,明太祖朱元璋亲赐的“江南第一家”。

在钟灵毓秀的江南大地上,这个坐落在浦江之畔的耕读之家,至今已经整整闻名了900多年。

促使这个家族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灵魂,是它的家规——《郑氏规范》。

这里,是中国传统家族发展演变的生动注解。

这里,承载着中国人熟悉和温暖的记忆。

历史上,一个家族累世同居被朝廷旌表,可称“义门”。

历朝表彰的“义门”中,一般五世、七世就属难能可贵。

而郑义门,其合众生活的热闹场景,却足足延续了十五世。

这个家族之所以能够这么几百年的同居,跟这个家规是密不可分的。

历经数百年风雨的郑义门,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传统大家庭的一个缩影。

它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国家”概念:国与家紧密相连、不可分离,治国从治家开始。

中国人讲的家既指家庭,又包括家族。

家族内外长幼有序,讲究道德礼仪。

中华传统文化是伦理文化、责任文化。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中华文化的DNA,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

时至今日,我们回望郑氏义门,不仅仅因为它映射着中国古代家庭制度的演变历程,表达着孝义治家的功能样态,更是因为,蕴含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液中,是今天的我们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郑义门观后感精选范文2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

“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

“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

治国从治家开始。

“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占地约5000平方米,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

自北宋崇和元年(1118年)至明天顺三年(1459年),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340余年,以孝义治家闻名于世。

教育片郑义门观后感作文

教育片郑义门观后感作文

教育片郑义门观后感作文《郑义门》是一部以《郑氏规范》为主题的廉政教育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教育片郑义门观后感作文5篇,欢迎大家阅读!教育片郑义门观后感作文《郑义门》是一部以《郑氏规范》为主题的廉政教育片。

剧中对浙江郑氏家族恪守祖训、守德明理的故事进行了形象系统的阐释。

其采用的动漫形式也将儒家艰深抽象的道德哲学以最平实的方式介绍给了观众。

总体来说,《郑义门》对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中孝悌、廉敬观念的再普及和再发展有其积极意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孝廉文化也对中共中央大力反腐败的壮举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素以道德教化见长于世。

自孔子“仁”观念的提出,至于孟子“义”观念的发展,中华民族即形成了以“仁义”为本的道德传统。

虽历经千年,虽历尽坎坷,但“仁义”始终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代言,紧持“仁义”信念的人始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家训家规作为重要的道德教化手段得到了极大发展,比如最著名的《颜氏家训》,乃至于我们谈到的《郑氏规范》。

中国儒家文化认同“修齐治平”之道,认为“国”由一个个“家”组成,并且认为“家齐而后国治”,相对于爱国,爱家是更为基本的要求。

从汉代“举孝廉”之制到明清“忠臣求于孝子家”,无不体现这种思想,即是:爱有差等,身之不修不可齐其家,家之不齐不可使国治,国之不治不可平天下。

这种思想体现儒家对于人性的特殊理解,其后续发掘对于反腐倡廉伟大事业必将有极大助益。

反腐倡廉伟大事业是一项长期工作,很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结局,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制度法律这样的硬手段,也需要道德教化这样的软手段,并且最理想的结局应该是软手段的胜利。

孔子曾讲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所以,对于《郑义门》所体现道德教化的学习和宣传必将是长期的,其收效必将是缓慢的,但其最终结果也必将是最光明的。

当然,对于《郑义门》中体现的“廉敬”文化的学习也不能生搬硬套。

郑义门观后感(精彩10篇)

郑义门观后感(精彩10篇)

郑义门观后感(精彩10篇)郑义门观后感篇一传承优良家风弘扬清正民风——《郑义门》观后感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的郑氏义门经历宋、元、明三代十五世,同居共食达350年,有家规《郑氏规范》168条。

鼎盛时期,郑家3300余人同食一锅饭,173人为官而无一贪腐。

在郑义门,家训传承绵延不绝,美德传家历久弥新,关键在于家教家规已内化为家族成员的思想言行,熔铸于一代代人的血脉之中。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流传的处世之道,也是祖先历经世事之后的经验之言,或成册,或言传,但无论是采用何种形式,都是长辈对子孙后代的谆谆劝诫。

好的家风淳朴无华、催人向善,是引导子孙成人成材的不二法门,也是约束子孙行为规范的内心准则;反之,则误人误己,诱导子孙步入歧途。

一家之风,往小看是修身齐家,往大看是治国平天下。

优良家风需要坚守,需要传承,更需要弘扬。

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直接影响党风、政风、民风的一件大事。

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历来十分重视家风建设。

毛泽东同志在长子毛岸英从苏联留学回国后,就把他送到基层一线接受劳动锻炼。

刘少奇同志的长女在读大学时回家要车接,他知道后严肃地批评说"坐电车和公共汽车不一样吗?"曾主管国家经济工作多年的李先念同志不许孩子经商。

这些家风家规值得每一位党员干部学习。

相反,从近年来查处的一些违法违纪案件看,出问题的干部普遍家风不正、家教不严,有的甚至把家庭当成"权钱交易所",既影响党的形象,又败坏社会风气。

今天,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家庭结构从过去的"四世同堂"走向 "小家庭时代",而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传统家族日益消解,家风影响也逐渐弱化。

有位哲人说过,历史中总有属于未来的东西。

我们如何挖掘传统家风中核心价值,并在时代变迁中坚守与丰富,构建起这个时代的清正民风呢?以德立家风,构建起弘扬美德的民风。

中国历来重视"以德业遗子孙".这种德既包括个人品德也包括家庭美德、社会公德。

郑义门观后感word资料6页

郑义门观后感word资料6页

郑义门观后感郑义门观后感(一)近期,学校布置收看《郑义门》,想想已经连续看了几个晚上。

问其感想?答曰:"看不大明白,就是感到郑家有很严的家规,他们家的人都有很好的品德",童音悦耳。

虽然知道浦江作为书画之乡,自古人文荟萃,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就是浦江人;而当今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其祖籍也是浦江。

但说来惭愧,之前并不知道金华的浦江还有个"郑义门",被誉为"江南第一家".带着好奇,上网查阅了资料,既感且佩。

同时,认真观看了第五集《教化为先》。

这集故事的大意是,郑氏九世孙郑桐为给外婆买药,偷了族里的铜器变卖。

事情被发现后,根据家规,郑桐的偷盗行为应该在晨会上宣示,并上惩戒簿。

族里的长辈一方面肯定他的孝心,认为虽然犯了大错,但是出于孝心,百善孝为先,有这份孝心,就不愧郑家的子弟。

另一方面,就如何处理进行了辩论。

家族监视郑浩认为要严守家规,他说:"郑家历九世合族而聚,靠的就是严守家规,靠的就是严格执法,如果每个犯事的人,都找出一个理由,或者找到人来说情,这家规就成为一纸空文".而家族旧管郑泽则认为:" 惩戒不是目的,只是教化的手段,如果有利于族人向善,虽万难而行之;如果相反,可能导致族人自暴自弃,甚至走向歧途的,那就要考虑执行的方法"." 治家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教化,靠的是四维八德,靠的是忠孝仁义,如果我们靠的是申韩之学,靠的是严刑峻法,那人人都因畏惧而守法,其与人伦亲亲子子,岂不南辕北辙?"最后,家长郑濂承担了对族人照顾不周之罪,让本已知错的郑桐深受教育。

这个故事很好地诠释了郑氏的家规:"言传不如身教,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这个故事在很多细节上都体现郑氏家教的严厉。

比如,郑桐拿银子回来时,郑桐娘的第一反应,就是问这银子哪来的?当郑桐敷衍回答时,就严厉地说:"给我跪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义门》观后感_郑义门观后感《郑义门》通过专家学者对《郑氏规范》的解读,使我们认识到了郑义门在九百年前就建立了世上最齐全的操作性极强的家庭管理和行为规范,其内容涉及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郑义门》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郑义门》观后感1近日,一部为《郑义门》的廉政动漫片登陆央视,我院机关第一党支部组织收看了该片。

该片主要讲述了位于浦江郑宅的"江南第一家",自北宋崇和元年(10xx年)至明天顺三年(1459年),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340 余年,被称为"廉俭孝义第一家",至今已900多年。

郑氏家族创造15代不分家、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的家族传奇,秉承"严规、有序、清廉"家风家规。

郑氏子孙中有173人出仕做官,没有出现过因贪污而遭罢官的现象。

郑氏族人勤俭持家、清廉为官的背后,是家风文化的潜移默化使然。

观看影片后,支部党员认为: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要时刻认识到,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治国从治家开始。

家风正,由党风淳;家风正,由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

党员干部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家规家风中的精华,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引领社会风尚,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郑义门观后感2从3月7日起,每天晚上7时,我都准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动画片《郑义门》。

该片每天播出一集,一共集,我一连看了天,深有感触。

《郑义门》以浦江"江南第一家"为素材,由"郑浩拒礼""俭以持家""以法齐家"等个故事来展开。

如"郑浩拒礼"篇,讲述了郑家子孙在担任知县期间,抵挡住了各种诱惑,清廉为官,宣扬了"为官者应以报国为本,体恤百姓,不可一毫妄取"的家规。

在"江南第一家",像郑浩这样清正廉洁的家族子孙,并不在少数。

史料记载,"江南第一家"自南宋至清代,共有174名家族成员担任从县丞至尚书各级官职,皆清廉勤政,没有一人"毋踏贪黩"。

在这里,不能不说一下倡世世代代同居不辍长达330年的一世祖郑绮的故事。

郑绮在76岁那年,自感将不久于人世,遂备下祭品,把子孙召集到家庙,一起祭告祖宗和天地,并带头歃血明誓:"子孙中有孝敬父母,不友爱兄弟,不在一起居住,不同锅吃饭的,必将受到上天的严惩。

"说罢明誓后,郑绮含笑站在子孙面前,瞑目而逝。

南宋乾道年间,朝庭旌表郑氏,赐郑绮为"冲素处士"。

从此,郑氏一门世代同居共财,孝义家风名满天下,震动朝野,宋、元、明三朝旌表为"郑氏孝义门",其事迹在《宋史》《元史》《明史》都载入《孝义传》。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郑氏家长郑濂赴京谢恩。

朱元璋御笔亲书"孝义家"三字赐给郑氏。

动画片《郑义门》根据十五世同居期间发生的个人物故事改编而成,有一定的代表性。

除了"郑浩拒礼"外,"致力为公"篇的郑濂,他是管理粮食的朝廷官职,秉公丈量所辖区域田地。

他的故事宣扬了"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的家规。

"郑氏规范"家规家训家风,涵盖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等方面,可谓治家瑰宝。

郑义门观后感3浦江郑宅镇的郑义门,号称"江南第一家",数百年的历史,至今依然生生不息,在观看了《郑义门》系列廉政教育片后,我深有感触,大家风范的根源想必就是教养。

所谓"隆古之治在乡族,固过之本在巨室",郑义门优良的家风,严密规范的治家制度世代相传,以德正心、以礼修身、以法齐家、以义济世。

"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

集的动漫故事将郑家家训娓娓道来。

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治国从治家开始,从家庭角度约束族人为官清正,就是《郑氏规范》的一大特色。

因为家规传承,郑氏家族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约束力。

郑氏族人自觉以家规为尺,注重自我修为,共同缔造着家族的累世繁盛。

宋濂劝谏明太祖时有云:"河防有如治民,水急而堤高,江水性缓,河水性急,如江水这般,何需修堤筑坝"。

故事一开篇就充分阐明了全剧的主题思想,党纪党规固然重要,但为了全面实现净化党内氛围,荡涤党员灵魂的最终目标,"推行礼教、树立德行"才是长久之计。

党纪党规就像悬在头顶的利剑,起到警示恶性的震慑力,而家风家训犹如植入心田的种子,起得是正身励志的引导力。

《郑浩拒礼》讲述的担任知县的郑浩,拒绝排场,拒绝礼单,抵挡住了各种诱惑,清廉为官的故事,揭示了"为官者应以报国为本,体恤百姓,不可一毫妄取"的家规。

《致力为公》讲述的是当粮长的郑濂,不卖人情、不受贿赂,秉公丈量所辖区域田地,编制税赋的故事,揭示的是"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的家规。

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廉洁自律是必备的政治品德,也是不可缺少的政治本色。

人民警察应当时刻提醒自己,作为人民公仆,就应当担负起这个光荣职业所赋予的责任。

一时的贪念,不仅会使自己失去自由,还会对家庭造成无尽的伤害。

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我们都应做到耐得住清贫,扛得住诱惑,守得住小节。

正如古人云:"为人正,为政勤,为官廉,为民实",我们应当加强自身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警风,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图,不为物欲所惑,努力实践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模范遵守各项制度,有效抵制各种诱惑,做一个组织和群众信赖的人,同事和朋友敬重的人,亲属和子女骄傲的人,做一个回顾一生能够问心无愧的人。

《郑义门》观后感4近日,在中纪委网站观看了"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中的"郑义门孝义传家九百年"宣传片,观后感触颇深。

片中通过专家学者对《郑氏规范》的解读,使我们认识到了郑义门在九百年前就建立了世上最齐全的操作性极强的家庭管理和行为规范,其内容涉及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

在其延续九百年间,其中最令人难忘的当属"173人出仕无人贪墨",从家庭角度制约为官者"奉公勤政,毋蹈贪黩"。

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对于为官当权者,良好的家规家风,是廉政的"内因",只有深深体会到,"家业之成,难如升天",才能够"当以俭素是绳准",也只有具备了这种办事风格,才能够珍惜国家的每厘钱财,才能够做到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可为,才不敢乱伸手,才能成为深受人民爱戴的好官。

自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反腐节奏加快,多措并举,苍蝇老虎一起打,营造不敢腐的氛围;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打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机制,是廉政的"外因"。

内因是主要、决定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大量贪腐案例表明,其贪腐要么受到了家庭、家族的影响,要么将家庭、家族作为敛财的工具,为亲属经商提供便利、让亲友代为收钱敛财。

就说明家庭这个"内因"在廉政建设中至关重要。

我们要借鉴和学习"郑义门"那样修身治国优良家风和家规,算好"贪"与"廉"两笔账,这样才能做到治家从俭,为官当廉,就能实现忠孝双全。

《郑义门》观后感5近期,学校布置收看《郑义门》,想想已经连续看了几个晚上。

问其感想?答曰:"看不大明白,就是感到郑家有很严的家规,他们家的人都有很好的品德",童音悦耳。

虽然知道浦江作为书画之乡,自古人文荟萃,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就是浦江人;而当今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其祖籍也是浦江。

但说来惭愧,之前并不知道金华的浦江还有个"郑义门",被誉为"江南第一家"。

带着好奇,上网查阅了资料,既感且佩。

同时,认真观看了第五集《教化为先》。

这集故事的大意是,郑氏九世孙郑桐为给外婆买药,偷了族里的铜器变卖。

事情被发现后,根据家规,郑桐的偷盗行为应该在晨会上宣示,并上惩戒簿。

族里的长辈一方面肯定他的孝心,认为虽然犯了大错,但是出于孝心,百善孝为先,有这份孝心,就不愧郑家的子弟。

另一方面,就如何处理进行了辩论。

家族监视郑浩认为要严守家规,他说:"郑家历九世合族而聚,靠的就是严守家规,靠的就是严格执法,如果每个犯事的人,都找出一个理由,或者找到人来说情,这家规就成为一纸空文"。

而家族旧管郑泽则认为:"惩戒不是目的,只是教化的手段,如果有利于族人向善,虽万难而行之;如果相反,可能导致族人自暴自弃,甚至走向歧途的,那就要考虑执行的方法"。

"治家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教化,靠的是四维八德,靠的是忠孝仁义,如果我们靠的是申韩之学,靠的是严刑峻法,那人人都因畏惧而守法,其与人伦亲亲子子,岂不南辕北辙?"最后,家长郑濂承担了对族人照顾不周之罪,让本已知错的郑桐深受教育。

这个故事很好地诠释了郑氏的家规:"言传不如身教,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这个故事在很多细节上都体现郑氏家教的严厉。

比如,郑桐拿银子回来时,郑桐娘的第一反应,就是问这银子哪来的?当郑桐敷衍回答时,就严厉地说:"给我跪下。

我们家再穷,也不花这不明不白的钱",并用扫帚杖责之。

的确,"国家","国"和"家"是紧密相联的,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的细胞,治国从治家开始。

"郑义门",不仅仅是对孩子的教育,更是对家长的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