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义门观后感作文5篇600字
动画《郑义门》中学生观后感600字五篇

动画《郑义门》中学生观后感600字五篇动画《郑义门》中学生观后感600字一星期五晚上八点,我按老师的要求准时收看动画片《郑义门》。
不用说,我是多么激动,多么兴奋啦!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是由朱元璋皇帝赐名的,出过173位官吏,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遗址。
郑家家风严明,时称"义门郑氏",故又名"郑义门".今天,我收看的是第六集《俭以持家》。
讲的是少年郑栋和他的母亲陈荷去舅舅家做客。
舅舅见他穿着布衣,有点寒酸,便送他一套家里孩子没穿过的绸锻新服,可郑栋拒绝了。
母亲陈荷说:"穿了新衣服,就想着要新鞋,新帽了。
衣服只要干净,布衣一样的能穿".郑栋告诉他们:"郑氏家规中规定未满二十五岁是不能穿绸锻华服的".一眨眼就到吃饭的时候了,舅妈夹了一块肉给郑栋,可郑栋拒绝了舅妈的好意,并告诉舅妈:"郑氏家规规定不到初一、十五是不能吃肉的,要学会勤俭持家。
"舅妈说:"现在没人看见,吃一块不要紧。
"可郑栋抵制住诱惑,坚绝不吃。
看完这集故事后我感慨不已。
郑栋小小年纪就能严守家规,不讲吃不讲穿,懂得勤俭持家,我和郑栋比起来可就差远了!妈妈曾经把姐姐穿小的衣服拿给我穿,虽然衣服还很新,可我嫌弃是姐姐穿过的衣服,非要买新衣服不可。
而且我还经常扯着妈妈给我买零食吃,家里的零食一吃完我就迫不及待的要妈妈上街跟我采购。
有些零食吃了一半扔一边,拆开新的一包又吃。
妈妈经常批评我浪费不懂得节约,可我总是当耳旁风,觉得无所谓。
从现在起,我要向郑栋学习,讲朴素,讲节约,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不挑剔,不浪费,勤俭节约的孩子,为父母着想,不大手大脚花钱。
动画《郑义门》中学生观后感600字二《郑义门》这篇动画片不长,一集只有十几分钟,共12集。
其中包括《以法齐家》、《家法如山》、《教化为先》、《俭以持家》、《致力为公》、《郑浩拒丸》、《游街退匾》、《正风除弊》、《利人利己》等剧集,把"江南第一家"郑氏创造15代不分家、300多人同吃一锅饭的家族的传奇展现在观众眼前。
《郑义门》观后感

《郑义门》观后感最近看了《郑义门》这部动画片,感触还真不少。
这《郑义门》讲的是浙江金华郑氏家族历经数百年而不衰的故事。
那一个个家规,一条条家训,都让我觉得新鲜又好奇。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郑氏家族的孝义。
在这个家族里,长辈慈爱晚辈,晚辈孝顺长辈,那是自然而然的事儿。
就说其中一个情节吧,有一位长辈生病了,家里的晚辈们那叫一个着急。
小辈们围在长辈的病床前,嘘寒问暖,眼神里满满的都是关切。
有人忙着去请郎中,那脚步急匆匆的,恨不得能飞起来;有人守在床边,一刻也不敢离开,手里还端着药碗,小心翼翼地吹着热气,就怕烫着长辈;还有人在厨房忙着熬粥,精心挑选食材,每一步都做得认认真真,心里想着一定要让长辈吃好,快点恢复健康。
这场景,看着就让人心里暖暖的。
还有他们的教育方式,也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家族里的孩子们读书可认真了,先生在上面讲,他们在下面小脑袋一点一点的,听得那叫一个入神。
要是谁犯了错,也不会打骂,而是耐心地讲道理,让孩子自己去领悟。
有个小家伙调皮捣蛋,把先生气坏了。
先生没有直接惩罚他,而是让他去反省自己的行为。
这小家伙一开始还不服气,后来自己想明白了,主动去跟先生认错,保证以后不再犯。
这种教育方法,可比打骂有效多了。
再说说他们的勤劳吧。
家族里不管男女老少,都不会偷懒。
大人们每天早早地起床去田里劳作,除草、浇水、施肥,每一个步骤都做得一丝不苟。
孩子们也会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扫地、洗碗、喂鸡,一个个干得有模有样。
有一次,家里要盖新房子,大家一起动手,搬木头的搬木头,砌墙的砌墙,那场面真是热火朝天。
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汗水,但也都洋溢着笑容,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在为家族的美好生活努力。
郑氏家族的节俭也让我很佩服。
他们从不浪费一粒粮食,一块布料。
吃饭的时候,要是有谁不小心掉了饭粒,一定会捡起来吃掉。
衣服破了,就补一补接着穿,不会因为旧了就扔掉买新的。
有个媳妇刚嫁过来的时候,还不太习惯这种节俭的生活,总想着买些新东西。
观《郑义门》有感(通用6篇)

观《郑义门》有感观《郑义门》有感(通用6篇)观《郑义门》有感篇1百善孝为先,孝乃中华之美德,《郑义门》中的郑氏子弟便可见一斑,囊括所有。
“千年江南镇,浦江郑义门。
同堂亲如初,共著孝义书。
家规历沧海,代代有相传。
忠孝礼仪廉,江南第一家。
”郑氏子弟对待家长都是很有礼貌的,对待父母更是如此。
记得郑栋与他的母亲到舅舅家去做客,归返时舅母硬要把新绸缎缝制的衣服塞给郑栋,郑栋怎么也不肯收,心中牢记着家规:郑家子弟未满二十五岁不可穿丝制衣裳。
我认为这便是孝顺,孝顺不单单是对父母好,而且要听从父母亲的话,不让父母为你担心。
返途中,郑栋更是听从家规:未满三十里地不可坐车。
途中饥饿,其母拿出一枚饼来给他,郑栋一定要让其母先食,他选择了爱母亲,而不是单单的接受爱。
郑栋的举止中无不表现出他对母亲的孝顺。
而如今的我们呢?也是否如同郑栋那般孝顺?还是恰恰相反?常有同学唠叨,父母是怎样怎样的烦人,怎样怎样的不可理喻,怎样怎样的不理解……这是孝顺吗?绝对不是。
说得好听点,是青春叛逆;说得直白点,就是父母简直养了只白眼狼。
也常听人说起“子欲养而亲不在”,我们是否要依旧走这悲伤之路?所以,孝顺,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来表达孝顺。
也许,陌生人给你一丝丝的帮助,你就会感动不已。
而对于父母呢?他们从你出生开始就照顾你的衣食住行的,教你怎么吃饭、怎么走路、怎么穿衣,是他们一把屎一把尿的把你拉扯大,为你担心这担心那的。
他们才是你最需要感恩的人。
即使你的父母没能照顾好你,你也要感恩,毕竟是他们给了你生命,是他们把你带到这个五彩的世界。
父母才是我们最大的恩人。
他们为我们遮风挡雨,给我们创造更优越的环境,他们本可以不这样做,但是他们爱我们,想尽最大的努力给我们最好的。
我们要学会用行动来展现孝顺。
父母在用生命来爱我们,而我们呢?我们只是一味的接受爱。
偶尔洗个碗,妈妈就会开心得不得了,到处跟别人炫耀。
而你却把这当成是一件丢人的事情,不理解妈妈有多么的爱你,你知道这会给妈妈带来多大的伤害吗?你是她的骄傲。
2024年《郑义门》观后心得总结(三篇)

2024年《郑义门》观后心得总结自____月____日起,我每晚____时皆准时守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动画系列《郑义门》。
该片共计12集,我持续观看了____天,感受颇深。
《郑义门》取材自浦江的“江南第一家”,通过“郑浩拒礼”、“崇尚节俭”、“依法治家”等____个独立故事展开叙述。
以“郑浩拒礼”为例,展现了郑氏后裔在任知县期间,坚守原则,抵御诱惑,清正为官,弘扬了“为官者应以国为重,体恤民众,不可贪得无厌”的家族准则。
在“江南第一家”,像郑浩这般廉洁奉公的家族成员并不鲜见。
据史书记载,自南宋至清代,共有____位家族成员在县丞至尚书的各级官职上任职,皆以清廉和勤政著称,无一人有贪污行为。
在此,必须提及开创了世世代代同居共处长达____年的始祖郑绮的故事。
在郑绮____岁那年,预感生命将尽,他准备了祭品,召集子孙至家庙,向祖先和天地祭拜,并率先立下誓言:“如有子孙不孝敬父母,不友爱兄弟,不共同居住,不共用餐者,必受天谴。
”誓言立定后,郑绮面带微笑,安然而逝。
南宋乾道年间,朝廷表彰郑氏,赐予郑绮“冲素处士”之名。
自此,郑氏一族世居同堂,共享家产,以孝义家风闻名于世,震撼朝廷,宋、元、明三朝皆予以旌表,称其为“郑氏孝义门”。
明朝洪武十八年(____年),郑氏家族的郑濂赴京答谢,朱元璋亲书“孝义家”三字赐予郑氏家族。
《郑义门》动画系列以十五世同居期间的____个人物事迹为蓝本,具有高度的代表性。
除了“郑浩拒礼”外,“致力于公”篇章中的郑濂,他担任粮食管理的朝廷职务,公正丈量管辖区域的田地,其事迹彰显了“公正则民众不敢怠慢,廉洁则官员不敢欺瞒,公正生明,廉洁生威”的家规。
郑氏的家规家训家风涵盖了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等多个方面,堪称治家的宝贵遗产。
2024年《郑义门》观后心得总结(二)历史上,一个家族因其累世合居的典范被朝廷表彰,并被尊称为“义门”。
郑义门家族和睦共居的繁荣景象,历经十五世之久,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堪称罕见。
郑义门观后感范文五篇600字

郑义门观后感范文五篇600字郑氏一族齐家思想的体系中,还有一个突出的主题,那就是关心自己的同时,也应关心他人,和睦乡邻,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郑义门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郑义门观后感1透过历史深处传来的钟声,一幅引人入胜的家族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十五世同居,历经三个王朝,横贯三个多世纪,宋元明三代正史为其列传,各个时代杰出的文化名人为之驻足……这就是郑义门,明太祖朱元璋亲赐的“江南第一家”。
在钟灵毓秀的江南大地上,这个坐落在浦江之畔的耕读之家,至今已经整整闻名了900多年。
促使这个家族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灵魂,是它的家规——《郑氏规范》。
这里,是中国传统家族发展演变的生动注解。
这里,承载着中国人熟悉和温暖的记忆。
历史上,一个家族累世同居被朝廷旌表,可称“义门”。
历朝表彰的“义门”中,一般五世、七世就属难能可贵。
而郑义门,其合众生活的热闹场景,却足足延续了十五世。
这个家族之所以能够这么几百年的同居,跟这个家规是密不可分的。
支撑“郑义门”的精神支柱,就是这部名叫《郑氏规范》的家规。
这是郑氏家族管家治家的法宝。
它将儒家的“孝义”理念,如数学公式般转换成操作性极强的行为规范。
历经几代人创制、修订、增删,它最终定格为168条,涉及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堪称世上最齐全的家庭管理规范。
它甚至将大家庭的管理成员,分为18种职务26人,形成一个网络式的多层结构。
一个庞大家族的秩序由此严丝合缝地建立起来。
正是这种智慧,指引着这个家族在历史长河中前行。
历经数百年风雨的郑义门,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传统大家庭的一个缩影。
它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国家”概念:国与家紧密相连、不可分离,治国从治家开始。
中国人讲的家既指家庭,又包括家族。
家族内外长幼有序,讲究道德礼仪。
中华传统文化是伦理文化、责任文化。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中华文化的DNA,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
时至今日,我们回望郑氏义门,不仅仅因为它映射着中国古代家庭制度的演变历程,表达着孝义治家的功能样态,更是因为,蕴含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液中,是今天的我们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动画片郑义门观后感600字三篇

动画片郑义门观后感600字三篇郑义门观后感600字(一)这是一抹恬静而灵秀的风景。
春的红,夏的绿,潜藏着清幽的香,按捺不住地流淌。
白的墙,灰的瓦,青的路,拱的桥,精致着和风中的江南。
这是一道猜测不息的谜题。
寻常百姓,被当朝皇帝亲自赐封为“江南第一家”;普通人家,却留下无数惊绝动人的传奇佳话。
这是一种跨越千年的影响。
孝的高洁,义的醇美,自打从那户郑姓人家飘然而出,便从未离开过这片民风淳朴的土地,至今依然在浦江县那幽远的小镇里口耳相传……这,就是名冠天下的“郑义门”。
深远的郑义门,以独特的家仪著称于世。
所谓“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因为礼仪,德义之花开始了愈加优雅淡定的绽放。
抚摸着那口悬挂在孝友堂左侧的大钟,耳边仿佛响起悠远而又熟悉的钟声。
那是当年郑义门每天都会响起的钟声。
透过这历史深处传来的钟声,郑氏家族几百年前生活的场景在眼前依稀清亮起来。
那是每逢初一、十五的早晨,天刚蒙蒙亮,郑家祠堂的大钟就会“当――当――当”地响了起来。
刹时,悠远的钟声传遍了整个村庄。
二十四声之后,人们衣着停当。
钟声很快又是连续四下,于是各房之中便齐齐传出了汲水盥洗之声。
不多时,铜钟再次击起。
八响之后,千百人迎着钟声,按着长幼男女,排队进入了村子的.最中心――宗祠。
宗祠的有序堂上,家长早已正襟危坐。
族人们男左女右,分别伫立堂下。
这时,座中站起一个十多岁的童子,出列来到堂上,朗声背诵族中世代相传的祖训:“听、听、听,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
”“听、听、听,不要徇私情以妨害同居的大义,不要怠慢懒而荒废你的事情,不要放纵奢侈受到上天的惩罚,不要横生是非而扰乱家门的清静,不要沉溺酒色而乱了你的本性。
念念不忘祖先的训诫,关系到家族事业的兴盛。
言之再三,尔宜深戒。
听、听、听!”。
诵毕训诫,众人起身,向家长一揖,复分左右,会揖而退。
浦江郑氏,就在这井然的钟声里有序地生活了几百年;浦江郑氏,就是通过这种严格而周备的礼仪,经世不息地教化自己的子孙,让忠孝礼义廉耻深深地印入每个人的脑海,潜进每个人的思想底层;浦江郑氏,就是这样诠释了一个平凡的社会单元对于大同社会的理解,为后人树起一个廉洁德治的典范。
郑义门观后感范文5篇600字

郑义门观后感范文5篇600字《郑义门》这篇动画片不长,一集只有十几分钟,共12集。
其中包括《以法齐家》、《家法如山》、《教化为先》、《俭以持家》、《致力为公》、《郑浩拒丸》、《游街退匾》、《正风除弊》、《利人利己》等剧集,把"江南第一家"郑氏创造15代不分家、300多人同吃一锅饭的家族的传奇展现在观众眼前。
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郑义门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郑义门观后感1“重孝守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浙江浦江郑宅镇,被称为“江南第一家”的郑氏家族创造了十五代不分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的家族传奇。
“孝义”文化在郑氏后人中传承了900多年。
如今,“一大家子”已是祖辈、父辈人的记忆。
社会在发展,家庭规模变小,职业流动性加大,我们的“孝义”文化如何传承呢?郑氏先人制定的家规,如今都实实在在刻在“江南第一家”景区的石碑上。
时下最引人关注的是第88条:“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
”正是有家规中对“族人”的这些约束,郑氏子孙先后有173人出仕为官,没有一个是“分子”。
郑氏家族与社会之间始终隔着一道看不见的墙,他们不热衷与政治,小心翼翼地绕行于政治之外,他们并不缺乏政治智慧,而是担心卷入政治冲突导致庞大家族的解体。
任何执政者都不希望家族的力量过于强大,生怕他们尾大不掉而遗患无穷。
唐高宗强令张公艺兄弟十人分食十道,这个大家族被迫析居全国各地。
宋仁宗也曾下旨将义门陈分家,将三千九百余口族人分迁到七十二州郡。
这两大义门最终被皇权一手拆散。
因此,郑氏家族在处理与朝廷的关系中一直相当低调,他们懂得树大招风的道理,谨小慎微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朝廷需要他们的时候就挺身而出,不需要的时候就全身而退。
朱明王朝有感于“郑义门”的优良家风,给予了郑氏家族一项特殊的恩遇,那就是每年可派代表与孔孟后人同时入朝参拜,且品学兼优者可绕过科举直接入仕。
因此,郑氏子孙中做官的有很多。
观《郑义门》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观《郑义门》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在当前新形势下,我们的作风建设更需要《郑义门》精神,作风是形象,作风是保障。
干部形象问题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其直接连着党风、政风和民风;关系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观《郑义门》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供大家参考学习,欢迎阅读观《郑义门》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一】初看郑义门,为其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赐的”江南第一家”,宋元明三代正史为其列传,”十五代不分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的家族传奇而震惊。
在婆媳同居而闹得鸡飞狗跳已不再是新闻的当下,几千人聚居如何有序、有治,且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秘诀应该就是他的家规DD《郑氏规范》。
《郑氏规范》,长达168条,治家、教子、修身、处事,涉及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堪称世上最齐全的家庭管理规范,极具教化意义。
正是这种智慧,指引着这个家族在历史长河中前行。
《郑义门》动画片深入挖掘”郑义门”168条家规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家法如山》、《俭以持家》、《致力为公》等12个生动故事体现”家风”和”规矩”的重要性。
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
一是”教化为先”,小辈的郑桐因为外婆生病,没钱买药,偷了香炉、蜡烛台、戒尺等东西去卖,被家长们发现后,一向秉公执法的家长最后却选择了不惩戒和公开郑桐的行为,选择的是帮他一把,以教化代替惩戒。
确实,言传不如身教,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真是说得人心服口服。
”教”为教育,”化”是感化,即善于通过教育来启迪人、感化人,但其手段的高明程度却远非教育可比,它把政教风化、教育感化、环境净化等有形和无形的手段综合运用起来,既注重正面灌输道理,又注意结合日常活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明事达理,潜移默化,其效果要比单纯的教育深刻而又牢固得多。
正如郑四叔所说,惩戒不是目的,只是教化的手段,如果有利于族人向善,虽万难而行之。
这也就是郑氏家族得以延绵不绝的原因之一吧,既遵守规范又善于教化,能达到促使族人向善的目的,正如郑桐最后留下的眼泪,他是打心眼里知道错了也再也不会误入这样的歧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义门观后感作文5篇600字
《郑义门》通过专家学者对《郑氏规范》的解读,使我们认识到了郑义门在九百年前就建立了世上最齐全的操作性极强的
家庭管理和行为规范,其内容涉及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郑义门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义门观后感1
深远的郑义门,以独特的家仪著称于世。
所谓“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因为礼仪,德义之花开始了愈加优雅淡定的绽放。
抚摸着那口悬挂在孝友堂左侧的大钟,耳边仿佛响起悠远而又熟悉的钟声。
那是当年郑义门每天都会响起的钟声。
透过这历史深处传来的钟声,郑氏家族几百年前生活的场景在眼前依稀清亮起来。
那是每逢初一、十五的早晨,天刚蒙蒙亮,郑家祠堂的大钟就会“当——当——当”地响了起来。
刹时,悠远的钟声传遍了整个村庄。
二十四声之后,人们衣着停当。
钟声很快又是连续四下,于是各房之中便齐齐传出了汲水盥洗之声。
不多时,铜钟再次击起。
八响之后,千百人迎着钟声,按着长幼男女,排队进入了村子的最中心——宗祠。
宗祠的有序堂上,家长早已正襟危坐。
族人们男左女右,分别伫立堂下。
这时,座中站起一个十多岁的童子,出列来到堂上,朗声背诵族中世代相传的祖训:
“听、听、听,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
”
“听、听、听,不要徇私情以妨害同居的大义,不要怠慢懒而荒废你的事情,不要放纵奢侈受到上天的惩罚,不要横生是非而扰乱家门的清静,不要沉溺酒色而乱了你的本性。
念念不忘祖先的训诫,关系到家族事业的兴盛。
言之再三,尔宜深戒。
听、听、听!”。
诵毕训诫,众人起身,向家长一揖,复分左右,会揖而退。
浦江郑氏,就在这井然的钟声里有序地生活了几百年;浦江郑氏,就是通过这种严格而周备的礼仪,经世不息地教化自己的子孙,让忠孝礼义廉耻深深地印入每个人的脑海,潜进每个人的思想底层;浦江郑氏,就是这样诠释了一个平凡的社会单元对于大同社会的理解,为后人树起一个廉洁德治的典范。
郑义门,一个遥远的故事,那合众生活的热闹场景历经三百多年的岁月沧桑,终于悄然隐退,藏入历史苍茫的暮霭。
然而,
它的存在,在中华家族发展史上划下了浓重的一笔。
“家”,始终是中华民族心理积淀中最难释的情结,也是人类认识自身发展流变的一方坐标。
毋庸置疑,郑义门在这方坐标中走出了一段醒目的轨迹。
它的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族训,以及极具特色的礼仪教化,映射着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演变历程,表达着儒家礼仪美德治家的功能样态。
郑义门几百年来凝聚而出的优秀文化,并没有随着光阴的流逝而淹灭,它依然活跃在当今郑氏后裔的基因里,流淌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中。
如今,人们在这里寻古探幽,思索感悟,汲取精神养分,向着更加灿烂的明天。
郑义门观后感2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观看郑义门动画片是非常有意义的,郑义门动画片所弘扬的是中华民族修身齐家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正是我们党员需要具备的品质。
郑氏,以孝义治家,自南宋至明代中叶,十五世同居共食,时称义门郑氏,太祖朱元璋亲赐封“江南第一家”,至今已整整闻名了900多年,郑氏家族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的家族传奇,一幅幅孝廉文化图景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通过观看郑义门,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郑义门中的“廉俭孝义”。
1.“廉俭”:清正廉洁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清白做人,勤俭节约。
在我们的学校生活中,同学之间同样需要这种的精神。
同学之间不应该存在相互攀比物质的高低,要讲节约讲卫生,自己能干的事情自己做,理解父母的含辛茹苦。
而相互帮助既是无私的也是纯洁的,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是一种美德。
只有把这种精神根深蒂固,才能健康的成长。
2.“孝义”:既孝敬,孝道,大义,正义。
尊师重道,孝敬父母。
作为学生,我们要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长辈面前我们要尊敬老师,帮助父母,善待老人。
同学之间我们要做到不为小义,争做大义正义。
小义既是同学之间的哥们义气,两肋插刀,犯了错误相互包庇,这些行为只能让我们丧失道德误入歧途。
我们应相互到相互检举揭发,把一切不正之风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使我们树立正确的大义正义。
各党员干部也纷纷表示:忠孝礼仪,积德行善,弘扬正气,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值得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人的颂扬和传承。
而拍成动漫片的形式,生动形象,老少兼宜,寓教于乐,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
我们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对党忠诚、对工作忠诚、对同事忠诚,遵规守矩、廉洁奉公,把“郑义门”中蕴含的美德融汇到每一天的工作中去。
《郑义门》是一种创新的宣传教育方式,希望我们党员干部可以通过这种轻松活泼的形式领略到更深刻的廉洁奉公的道德
教义,积极弘扬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并在以后的工作中严以律己,做一个优秀的党员。
郑义门观后感3
月7日电动画片《郑义门》今天起正式登陆央视。
该片共12集,通过《郑浩拒礼》、《俭以持家》等12个生动故事,体现“江南第一家”郑氏家族“家风”和“规矩”的重要性。
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位于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
自北宋崇和元年(1118年)至明天顺三年(1459年),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340余年,被称做“廉俭孝义第一家”,至今已整整闻名了900多年。
长达168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
其事载入《宋史》、《元史》、《明史》。
该片共12集,每集时长10分钟,采用古装动漫形式,深入挖掘“郑义门”168条家规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家长郑濂的故事为经,以家规为纬,通过《郑浩拒礼》、《俭以持家》等12个生动故事体现“家风”和“规矩”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