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纳米抗肿瘤药物成为了研究热点。
纳米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增加药物的载荷量、优化药物的释放特性,从而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本文将对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纳米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历程纳米抗肿瘤药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科学家首次将抗癌药物包裹在脂质体中用于抗癌治疗。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纳米药物的研究逐渐深入,研究人员不断尝试不同的纳米材料和药物载体,如聚乙二醇(PEG)修饰的纳米粒子、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子等。
这些载体能够增加药物的靶向性和稳定性,降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1. 增强肿瘤靶向性:纳米载体可以通过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等方式将药物直接输送到肿瘤组织,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
2. 增加载荷量:通过纳米技术,药物可以更充分地载入载体中,从而提高药物的有效浓度,降低药物剂量和给药频率。
3. 改善药物释放特性:纳米载体能够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途径,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降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4. 降低毒副作用:纳米载体可以减慢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从而减少毒副作用。
1. 碳纳米管(CNTs)药物载体: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高强度的载荷能力,可以用于输送不同类型的抗肿瘤药物,如紫杉醇、多西紫杉醇等。
研究表明,基于碳纳米管的抗肿瘤药物可以有效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增加药物的载荷量,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2. 纳米脂质体药物载体:纳米脂质体是一种由脂质双分子层包裹的纳米级粒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高稳定性,可用于输送不同类型的水溶性和脂溶性抗肿瘤药物。
研究证实,基于纳米脂质体的抗肿瘤药物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3. 聚乙二醇修饰纳米颗粒(PEG-NPs):聚乙二醇修饰的纳米颗粒具有较长的血液循环时间和较高的细胞摄取效率,可用于输送不同类型的抗肿瘤药物。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纳米抗肿瘤药物是指以纳米技术为基础,将药物粒径控制在纳米尺度的药物制剂。
相较于传统的药物制剂,纳米抗肿瘤药物具有更高的药物负荷量、优良的药物释放动力学特性以及更好的针对性。
这些特点使得纳米抗肿瘤药物在肿瘤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以下是一些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的例子。
1. 纳米脂质体药物载体:纳米脂质体是一种由人工合成的磷脂双层包裹的药物载体,具有较小的粒度和良好的稳定性,可用于输送肿瘤治疗药物。
文献报道了一种利用纳米脂质体输送顺铂(一种常用的抗肿瘤药物)的方法,该方法通过调节脂质体的成分和药物的包封率,实现了顺铂的高负荷量输送和减少了非肿瘤组织的毒性。
2. 纳米金属颗粒药物载体:纳米金属颗粒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纳米药物载体。
纳米金属颗粒可以作为基于光热效应的抗肿瘤治疗药物载体。
研究者们利用纳米金颗粒在近红外光下的光热转换特性,将其用于肿瘤热疗。
在此方法中,纳米金颗粒被注入到肿瘤细胞中,然后通过激发近红外光,使颗粒发热,并破坏肿瘤细胞。
该方法具有高效和可控性的特点。
3. 肽类纳米药物载体:肽类纳米药物载体是利用肽分子的特异性靶向性质,来改善肿瘤药物的输送效果。
一种名为Arg-Gly-Asp(RGD)的短肽被发现可以高度特异性地结合于肿瘤细胞表面的整合素受体,这为研究人员设计并合成了一类RGD修饰的纳米载体。
这些载体在输送抗肿瘤药物时,可以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的整合素受体结合,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高度针对性。
纳米抗肿瘤药物在肿瘤治疗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纳米技术,研究人员可以精确地控制药物的释放动力学特性,并提高药物的载荷量。
通过利用纳米载体的靶向性质,可以提高药物的针对性。
尽管在药物设计和合成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纳米抗肿瘤药物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生产工艺复杂、价格昂贵以及未来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证明其效果和安全性。
对纳米抗肿瘤药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
抗体药物以其高度的特异性和靶向性,为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极大地改善了肿瘤患者的生存状况。
本文旨在概述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发展历程、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肿瘤治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抗体药物作为生物制剂的一种,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抗肿瘤抗体药物被研发出来,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这些抗体药物通过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触发免疫应答,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与传统的化疗药物相比,抗体药物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副作用相对较小。
在作用机制方面,抗肿瘤抗体药物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通过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抑制其生长和增殖;二是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影响肿瘤细胞的生存和转移;三是通过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提高治疗效果。
抗体药物还可以与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如化疗、放疗等,形成联合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在临床应用方面,抗肿瘤抗体药物已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如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
这些抗体药物不仅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还延长了生存期。
随着对肿瘤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肿瘤相关抗原被发现,为抗体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更多的靶点。
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研究与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
如抗体药物的研发周期长、成本高,且可能存在免疫原性等问题。
不同肿瘤患者的个体差异较大,对抗体药物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未来的研究应更加注重抗体药物的个性化治疗,以及与其他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以期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1. 肿瘤治疗的挑战与抗体药物的重要性肿瘤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
传统的化疗和放疗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但往往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且对于某些类型的肿瘤效果不佳。
抗肿瘤转移药物研究进展

抗肿瘤转移药物研究进展李劲(中国药房杂志社,重庆市 400042)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肿瘤转移则是癌症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1〕。
某种程度上说,防止肿瘤转移即能控制肿瘤所致的死亡。
虽然国内外抗肿瘤转移药物研究的时间、人力、物力投入较多,但还没有一个真正的抗肿瘤转移药物上市。
相关研究领域尚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鉴于近期在国内有抗肿瘤转移的中药申报临床研究,本文拟结合近年来肿瘤转移研究的进展,对国内抗肿瘤转移的研究情况作一简介,供同行参考。
1 抗肿瘤转移药物研究现状肿瘤侵袭与转移是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见于肿瘤发展的中后阶段。
肿瘤侵袭也称为肿瘤直接扩散(direct spread)[1,2]。
瘤细胞不连续性播散,并在远隔部位生长的过程为转移(metastasis)[3,4]。
上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的过程,大致包括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灶脱离;降解基底膜,向外浸润、迁移并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进入循环系统随着血流到达并停留于远处的血管壁;穿过血管侵入细胞外基质,最后在特定的组织或器官形成转移灶[7]这样一个过程〔2〕。
关于肿瘤转移机制,分别有“种子和土壤”学说、“机械和解剖”学说、“过滤”学说等〔3〕,但均没有很强的说服力。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发现此过程分别受“转移相关基因”和“转移抑制相关基因”的调控,并且转移过程与各种细胞因子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4〕。
由于转移过程的复杂性,肿瘤转移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尚未真正阐述清楚。
肿瘤转移过程牵涉到细胞脱落、浸润、迁移运行、着床、新生血管生成等〔5〕,理论上讲,只要能够阻止上述一个或多个过程,就能抑制肿瘤转移。
目前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究也是针对肿瘤转移的各个环节,寻找具有不同药理作用的受试物。
研究较多的有抑制癌细胞粘附、抑制蛋白水解酶对基底膜降解、抑制癌细胞运动、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抗血管内凝聚以及抗信息传递的制剂等〔6〕。
中药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药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究进展中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肿瘤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本研究旨在探索中药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究进展,包括研究方法、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等,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研究方法1. 中药筛选方法:通过现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收集中药对肿瘤转移具有一定抑制作用的药物,并进行初步筛选。
2. 细胞培养:采用人肺癌细胞株A549作为实验细胞,细胞培养于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并在37℃、5% CO2微量环境下培养。
3. 药物处理:选择具有潜在抗肿瘤转移作用的中药浓缩液,按照一定的浓度梯度进行处理。
4. 细胞增殖抑制率测定:采用MTT法或细胞计数法,测定不同浓度的中药浓缩液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
5. 细胞迁移实验:采用Transwell孔板,将不同浓度的中药浓缩液处理后的细胞悬液加入上室,下室加入培养基,并进行培养。
经过一定时间后,计算细胞迁移距离来评估中药对肿瘤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
二、实验设计1. 分组设计:将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中药处理组和阳性对照组三组,中药处理组按一定浓度梯度划分。
2. 数据重复性:每组实验设置3-5个平行样本,数据重复3次,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
3. 对照组选择:阴性对照组采用无中药处理的细胞培养液,阳性对照组采用常用抗肿瘤转移药物。
三、数据采集和分析1. 细胞增殖抑制率:采用MTT法或细胞计数法测定各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并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使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细胞迁移距离:测量细胞迁移距离,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使用方差分析进行相关分析。
3. 数据分析:对于显著性差异采用方差分析,统计学意义水平设为P<0.05。
对于不同中药浓度的处理组,采用曲线拟合方法进行半数抑制浓度(IC50)的计算。
四、创新和发展1. 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将已有研究成果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个层面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鉴定中药抗肿瘤转移药物的靶点及其机制。
抗肿瘤药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的研究进展抗肿瘤药物是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旨在杀死或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
本文将探讨一些重要的抗肿瘤药物和相关研究进展。
一、化疗药物化疗药物是目前治疗癌症最常用的药物之一、近年来,许多新型的化疗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物研究的一个热点。
它们通过阻断癌细胞抑制免疫细胞的信号通路,激活和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攻击能力。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在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如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等。
2.靶向治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是根据癌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质或突变基因设计的药物,能够选择性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例如,BRAF抑制剂在治疗患有BRAF突变阳性黑色素瘤的患者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二、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一种新兴的癌症治疗方法,它利用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
以下是一些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1.CAR-T细胞疗法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通过提取和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使其携带能够识别和攻击癌细胞的受体,并再次注入患者体内的疗法。
CAR-T细胞疗法在治疗血液肿瘤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多发性骨髓瘤。
2.病毒疗法病毒疗法是利用改造后的病毒来攻击和杀死肿瘤细胞。
研究人员在此领域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研究进展,例如通过改造腺病毒来攻击癌细胞,或使用病毒来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反应性。
三、干细胞疗法干细胞疗法是指利用干细胞治疗癌症的方法。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力,可以分化为多种功能细胞,包括肿瘤起源的细胞。
研究人员正在探索使用干细胞作为药物递送系统,将药物直接输送到肿瘤内以发挥治疗作用。
四、药物联用疗法药物联用疗法是一种将两种或多种药物联合使用的治疗方法,旨在增强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联合用药可以增加抗肿瘤药物的疗效。
例如,联用化疗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可以实现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抗肿瘤药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的研究进展抗肿瘤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死癌细胞的药物,是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介绍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一、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指通过针对癌细胞中的特定分子靶点,选择性地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使其瘤细胞死亡,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的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其中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剂等。
例如,阿替尼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用于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二、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细胞。
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免疫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阻断癌细胞表面的免疫检查点蛋白与T细胞的结合,从而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攻击。
例如,PD-1抑制剂尼伐替尼和CTLA-4抑制剂伊普列姆单抗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
三、药物联合治疗药物联合治疗是指同时使用两种或更多种抗肿瘤药物,以增强治疗效果,降低耐药性。
这种治疗方法通过同时攻击肿瘤细胞的不同靶点或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发挥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联合使用顺铂和紫杉醇可以显著提高卵巢癌的治疗效果。
四、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指通过向患者体内导入外源性基因或腺病毒载体来恢复或增强抗肿瘤反应的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通过修复或增强患者体内的抗肿瘤基因来达到治疗效果。
例如,已经开发出针对一些遗传性肿瘤的基因治疗药物,例如针对乳腺癌BRCA突变的帕尼珠单抗等。
总结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发展,从传统的化疗药物逐渐发展到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药物联合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新领域。
这些研究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并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希望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抗肿瘤药物能够广泛应用于临床,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日益迅猛,为临床治疗提供了许多新的选择。
在这篇文章中,将为您介绍几种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首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一类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它通过破坏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能力。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代表药物是PD-1和PD-L1抗体,这些药物能够抑制PD-1与PD-L1信号通路,恢复肿瘤免疫耐受。
第二种新型抗肿瘤药物是靶向药物,它们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内特定的分子靶点,以精确地杀灭肿瘤细胞。
目前广泛应用的靶向药物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抗血管生成药物。
例如,厄洛替尼是一种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它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内的EGFR激酶活性,从而阻断细胞生长和分裂。
第三种新型抗肿瘤药物是基因治疗药物,它们通过操纵和改变肿瘤细胞内部的基因表达来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效果。
一种常见的基因治疗药物是嗜铬细胞瘤的治疗药物mIBG,它能够通过选择性地富集于肿瘤组织,释放放射性碘来杀灭肿瘤细胞。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探索其他新型抗肿瘤药物,如微环境调节剂、肿瘤代谢剂和免疫细胞疗法等。
微环境调节剂可以干预肿瘤细胞与周围组织的相互作用,改变肿瘤细胞的生长环境。
肿瘤代谢剂则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途径来阻断细胞生长和分裂。
免疫细胞疗法是一种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攻击肿瘤细胞的方法,如CAR-T细胞疗法。
总之,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治疗策略和选择,为癌症患者提供了希望。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靶向药物、基因治疗药物以及其他新型药物的开发和研究为肿瘤治疗带来了突破。
但是,这些药物的研究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和研究来验证其安全性和疗效。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抗肿瘤药物将会有更大的突破和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作者单位:276000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通讯作者:尹华伟标签:抗肿瘤药物;综述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医学的进步,疾病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般性传染病逐渐被控制,而恶性肿瘤则成为日益常见且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
目前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癌症已成了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近几年来,肿瘤化疗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特别是对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的治疗有了明显的突破,但对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最严重的、占恶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瘤的治疗未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药学家和肿瘤学家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要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必须从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入手,这样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随着对肿瘤特性和本质的研究,抗肿瘤药物正从传统的细胞毒药物向针对机制的多环节作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发展。
目前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从天然植物药物的开发(如紫杉醇),已发展到基因治疗、免疫治疗以及新的靶点药物,如以肿瘤细胞膜为靶点和以肿瘤血管生成为靶点的多项研究[1]。
因此,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各种药物的治疗手段已日益受到重视。
近年来,分子肿瘤学和分子药理学的发展不断地阐明肿瘤的本质,而且大规模快速筛选、组合化学、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更是加速了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进程。
目前国内外关注的抗肿瘤作用的新靶点和相应的新型抗肿瘤剂型或手段有多种,本文仅就其中部分热点简述如下。
1 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是当今新型抗肿瘤药物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1971年,Folkman最早提出肿瘤生长是血管依赖性的,并指出控制肿瘤生长的新途径-抗血管生成(angiogenesis)。
已有研究表明,几乎所有实体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均依赖于肿瘤的血管生成。
原发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是以新生血管的不断生成为前提的,肿瘤不但通过血管从宿主获取营养和氧气,而且通过肿瘤血管不断地向新的组织和器官输送癌细胞。
实体瘤的生长通常分为无血管期和血管期,肿瘤直径达到1~2 mm时,肿瘤分泌若干因子刺激血管形成,获得血供的肿瘤继续增大乃至转移[2]。
体内肿瘤血管的生长是涉及多种激素和酶的多步骤过程,可分为“血管前期”和“血管期”两个阶段,两阶段的转化称为血管生成开关(angiogenicswitch)[3]。
血管前期是指在肿瘤发生早期,局部几乎无新生血管的阶段,此时肿瘤半径<2mm,主要依靠弥散在细胞周围的氧和营养物质生存;血管期的特点是局部有大量新血管形成,肿瘤呈指数性生长并向周围组织浸润。
血管形成的过程受开关控制,血管形成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的平衡改变可以激活开关。
当血管形成促进因子浓度下调或抑制因子浓度上调,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反之,开关处于开放状态导致血管形成。
在血管期新血管的形成还可分为两个时相:活化相和决定相[4]。
活化相包括基底膜的降解、内皮细胞迁徙和侵入邻近细胞外基质、内皮细胞的增殖、毛细血管的形成;决定相包括新形成的微血管的成熟和稳定、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
值得注意的是肿瘤血管生成的一系列过程与正常生理过程的血管生成[5]极为相似,并没有发现新的特异性物质,只是过程中缺乏严格的调控。
在过去的20年里超过20种生长因子及促血管生成活性物质和数十种抗血管生成物质被发现[6]。
肿瘤血管形成受许多因素的调节,其中比较重要的调节因素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它们的受体。
VEGF 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促进血管形成,也能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
因此,VEGF及其受体就成了肿瘤治疗的理想靶点。
bFGF由肿瘤细胞或肿瘤浸润的炎症细胞分泌,是一种作用广泛的细胞因子,其最显著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同时诱导血管的生成,因此,bFGF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等方面受到关注。
人们正致力于研究和开发能破坏或抑制血管生成,有效阻止生长和转移的药物,这类药物成为TA抑制剂,是当今新型抗肿瘤药物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TA抑制剂治疗具有许多优势:(1)肿瘤发生时,血管形成已被启动,故有良好的特异性;(2)血管内皮细胞暴露于血流中,药物能直接发挥作用,故用药剂量小、疗效高、不良反应小;(3)内皮细胞基因表达相对稳定,不易产生耐药性。
目前已有20余种TA抑制剂分别进入Ⅰ至Ⅲ期临床试验。
张前等通过鸡胚尿囊膜血管实验及RT-PCR实验,得出羟基红花黄色素A能显著抑制鸡胚尿囊膜新生血管的生成(P<0.01),其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抑制VEGF、bFGF及VEGFR(flt1)的mRNA表达来实现的(P<0.05)。
并首次将提取出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及肿瘤细胞中,观察其对肿瘤细胞上清液刺激下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初步探索其抑制新生血管的作用机理。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从活血化瘀中药红花中提取出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 能抑制正常及肿瘤条件培养液刺激下内皮细胞的生长,且与浓度成反比。
2 影响肿瘤细胞表面MHC表达的药物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们通过近交系小鼠之间皮肤移植物的排斥现象发现了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这种复合物是位于哺乳动物某一染色体上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分为经典的Ⅰ类、Ⅱ类和Ⅲ类。
其中,MHCⅠ类和MHCⅡ类基因表达的产物,称为MHC分子或MHC抗原,具有参与抗原提呈的功能,与T细胞的激活与分化有关,并在调节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中起一定的作用。
MHC为一组编码细胞表面蛋白分子或抗原的基因组,它们分别编码和产生与免疫应答及免疫识别有关的蛋白分子。
机体对外来的免疫应答中,T细胞只有在识别了抗原提呈细胞上的MHC基因编码抗原后,才能识别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
另一方面,在杀伤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的细胞时,必须识别细胞表面的MHCⅠ类抗原分子后才能发挥杀伤作用,因此,MHC限制作用在肿瘤免疫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MHCⅠ类抗原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在介导MHC限制性的杀伤体内突变细胞、发挥免疫监督的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肿瘤细胞MHC Ⅰ类抗原的表达很低,或其MHCⅠ类抗原的表达系统被关闭,肿瘤细胞可以借此来逃避机体免疫监督作用。
Hammeling做了一系列更加精细、更加严格的动物实验,用接种肿瘤细胞和基因转换的方法证实了小鼠MHCⅠ类抗原即H-2K特别是H-2KK抗原的表达减弱在肿瘤生长和转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研究还发现,许多人类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肿瘤或肿瘤细胞株存在着MHCⅠ类抗原表达缺失或表达量降低的现象,MHC Ⅰ类分子的异常变化可能使T细胞不识别肿瘤细胞而对肿瘤细胞发起进攻,从而导致肿瘤细胞免疫逃逸。
这已成为国内外肿瘤免疫方面研究的热点之一。
因而重新使肿瘤细胞再表达内源性MHCⅠ类抗原,或将外源同种MHC基因转移至肿瘤细胞中,使其高表达MHCⅠ类抗原的方法可激活机体的肿瘤排斥反应,促进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抗原的识别和应答,有效激活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
大量研究表明,将同种MHCⅠ类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后,肿瘤细胞表达较高的MHCⅠ类抗原,其体内的生物学特性均有很大改变。
3 抗癌中草药合成药物在治疗中易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天然药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揭示中草药的作用机制是中药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抗肿瘤中草药开发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7]。
(1)实验研究表明,许多中药能减少染色体畸变、SCE(姊妹染色单体交换)和微核的发生率,有抗突变作用,可用于肿瘤的预防和治疗。
(2)还有一些中药是通过细胞毒作用,即损伤肿瘤的DNA而发挥效力的。
药理实验证实,莪术挥发油制剂对癌细胞有直接的破坏作用,冬凌草甲素、乙素以及大黄、人参、茯苓等均具有良好的损伤DNA而有抗白血病的作用。
(3)另外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其分化的中药,如:淫羊藿甙对HL60细胞有诱导分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升高细胞内cAMP/cGMP比值有关;丹参酮对人宫颈癌细胞株ME180具有较好的诱导分化作用,与维甲酸作用相仿;大蒜素对两类增殖周期相差较大的细胞株-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人大肠癌细胞株HR8348的增值均有抑制作用,使通过S期的细胞阻留于G2M期。
其它如人参皂甙、苦参、熊胆、巴豆与葛根有效成分S86109等均有此作用。
(4)此外,许多中药有良好的免疫增强作用,如健脾益肾冲剂、茯苓多糖、丹参、莪术、白术等[8]。
在肿瘤治疗中,常用的中医治疗法则有:活血化瘀法、清热解毒法、扶正培本法、软坚散结法、利湿逐水法等,尤其前三种疗法最常用,而活血化瘀法可贯穿治疗的始终。
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各类肿瘤的研究已有多年,从微循环角度阐明其机理的报道也有很多。
中医理论认为“气滞血瘀”是肿瘤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瘀证”为肿瘤的基本类型,而“血瘀证”又与微循环的关系密切。
长期的临床实践也证明,运用活血化瘀药治疗各种肿瘤效果显著。
现代研究也证明肿瘤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表现为高凝、高粘状态,并有外周微循环障碍。
许多活血化瘀药如红花、川穹、益母草、赤芍、莪术、丹参、姜黄、苏木、鸡血藤等可使血液流变学参数趋向于正常,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改善微循环,进而有利于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
4 分化诱导剂1972年Kerr等首次提出了细胞凋亡的概念。
细胞凋亡(apoptosis)或程序化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多细胞有机体为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9]。
近年的研究证实凋亡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消退等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部分学者认为肿瘤是由于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失调所引起,诱导肿瘤细胞产生凋亡有可能成为治疗肿瘤的一种手段。
促进恶性细胞向成熟分化的抗癌药物称分化诱导剂[10]。
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主要药物之一。
目前越来越多的抗肿瘤药物被证实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对于凋亡相关的基因的研究也成为抗肿瘤药物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相应的基因治疗也成为分化诱导的重要手段。
5 端粒酶抑制剂端粒酶是一种RNA聚合酶,能以本身RNA为模板,在染色体末端合成六聚脱氧核苷酸TTAGGG的重复序列,以补偿细胞分裂时的染色体末端缩短,解决“末端复制问题”。
端粒酶存在于绝大部分正常人体细胞,但在肿瘤细胞中广泛表达,提示它可能为恶性肿瘤细胞无限增殖所必需[11]。
抑制端粒酶的活力将有可能阻止肿瘤细胞恶性增殖。
因此,端粒酶抑制剂有望成为一种高效低毒的新型抗肿瘤药。
6 以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受体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细胞的活性受外部信号调控,外部细胞信号转导到细胞内引起一系列反应,这一过程称为信号转导。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细胞增殖、凋亡等信号转导通路中某一个环节异常密切相关[12],在肿瘤生长、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些生长因子及其受体都是通过MAPK信号转导通路起作用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