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艺术还是技术
教学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

教学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你倾向那一种看法?
教学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你倾向那一种看法,若两者都不同意,请谈谈你的看法?
1.说教学是技术还是艺术,都太过于片面了,我觉得教学是一种态度,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生的重视,或许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要有必要的技术和一定的艺术水平,可以让自己的课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和认可,但,但凡教育家都要有一种正确的态度,一种对于自身事业的发自内心的热爱。
若自有技术,那只是照本宣科的死板理论,没有人会喜欢这样的教学方法;若只有艺术,那也只是一种作秀罢了,或许会有人比较喜欢,但当他们好好想想后就会觉得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而态度,是两者的根本,有态度才会正视,有态度才会努力发展,就是如此而已。
2.教学第一是需要技术,没有技术拿什么去教导别人,其次教学的艺术是看教的人和学生之间的看法了,如果学生觉得教师没有艺术感,再怎么有艺术的教师也白搭,只是学生觉有艺术感就算怎么没艺术的教师他也有艺术
观点:我以为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没有技术如何去教学,如果说教学中连教师都不懂的话,那就很难教予学生了.另外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我想是不是要到高级\特级的部分教师才具有教学的艺术呢?我现在还不太理解教学的艺术.。
教师《教育智慧》读书心得

教师《教育智慧》读书心得近期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书封面上对李镇西老师的评价语是“一位真诚的教育思想者,一位执着的教育实践家”,其实在接触这本书之前,就已经知道并接触过关于李镇西老师一些报道与介绍,知道他是一位深受孩子喜爱也深爱着孩子的老师,他长期担任班主任与语文教师,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等方面进行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他的关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当好老师”的教育理念也深入人心。
在本书中,李镇西老师对他的教育思想作了进一步的解读与诠释。
一、爱是教育的必要条件如在“爱,不是教育的一切”这一篇中,他谈到因为多年前出版了《爱心与教育》一书,被贴了一个“爱心教育”的标签,对此,他表示不认可,他的思想被误读为有了爱就有教育,他认为爱是教育的前提条件,但除了爱,还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
当老师需要爱心,这是都明白的事情,强调爱心是必要的,但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
爱是万能的吗?爱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爱心与惩罚可以兼容吗?老话题可以产生新讨论。
二、教育家首先是教书匠在“教育是艺术还是技术”一文中,李老师对“不做教书匠,争做教育家”这句话作了剖析,这也比较困扰我的一个观点,我们一面在提“不做教书匠”一面又在提“工匠精神”,两个“匠”的意义是一样的吗?技术上升到一定层次可以是艺术,教育究竟是一门技术活儿还是一门艺术活儿。
李老师鲜明大胆的提出,现在许多学校存在的普遍问题,不是“技术”过度,而是“艺术”泛滥,他认为在中国当下这一定的时期或一定的时代,我们更应强调的是“最缺的东西”,我们一些青年教师现在过多地推崇或者说太迷恋“教育艺术”,但凡是人人都能够拿来就用的东西,绝不是艺术。
教育家必须是教书匠,没理由鄙薄教书匠。
三、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未来。
李镇西认为,学校创办百年,显然绝不只是培养了名人与所谓的成功人士,更多的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学生。
他们将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同样为国家贡献着自己微博的力量,同样是学校的教育成果,同样是学校教育成功的标志。
从一名教师的视角浅谈对教育的认识

从一名教师的视角浅谈对教育的认识摘要:教育无小事,教育本身的不可重复性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教师的教育事业具有严峻性,容不得丝毫轻视和马虎。
教育无痕,教育的无意识影响使得教师必须深思自己责任的重大。
因此,从教师的视角浅谈教育理念、教育品格和教学素养的重要性,从而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着想,并以此指导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应用继承理论并修正创新理论,尽力实现教师的教育事业快乐幸福,学生的学习生涯受益终身。
关键词:教育;教学过程;一、教育是农业的劳动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是标准化,而农业的特征是生态化、多元化。
学会用生态和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
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有小草的魅力。
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轮美奂[1]。
教育是农业的劳动,也就体现了教育的多元性评价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是离不开劳动的,这里有体力劳动,也有脑力劳动。
孩子的学习大部分情况是脑力劳动,但学习过程也是劳逸结合的过程,身体的劳动是不可或缺的。
劳动的过程是孩子释放天性的过程,劳动的过程是孩子收获成功的过程,劳动的过程是培养孩子各种优良品质的过程,劳动的过程是孩子进行不断学习的过程。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玩好学好也成了人们一惯的认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摸出硬茧。
”这话说的多么深刻啊。
它也在提醒着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劳动是需要的。
通过劳动,孩子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
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会节约,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会感恩,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会勤奋,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会学习,让孩子在劳动中潜移默化的学会幸福的生活,这种无意识的自由的学习比起有目的有意识的学习岂不是更快乐,而又无目标物意识下形成了对生活的热爱吗,这样的学习看似无目标,实则已经达成了我们需要的目标,这些好的毅力和品质难道不是孩子成长路上所需要的吗?二、教育是自由的成长当代辽宁省优秀著名教师魏书生老师的教育智慧中有这样一段话“教师让学生做任何一件事,都应该使学生觉察到心灵中有一种美感、幸福感、自豪感。
话说教育的"艺术"与"技术"

的操作 ; 具 有浓郁的大众色彩 , 来 自熟练的技艺 。它 搬 到 自己的课 堂 “ 依 葫芦 画瓢 ” , 自然难 以奏效 。所 和共 性相联 , 和传 承相联 , 和借鉴 相联 ; 更多地 属 于 以 , 从总体 上说 , 从 著名 特级教师 们 的类 似 “ 课 堂艺
超越 。
但是 , “ 享受 ” 是“ 享受” 了, 能学 吗?当然 , 专家课 因为这 些小技巧是和专家 的整个教 育思想 、教育情
以, 其经验 、 智 慧不 可复制 , 具体做法难 以推广 , 无法 堂上有些小技 巧也许可 以“ 拿来就用 ” , 但未 必有效 。 教育技术 , 特征是普遍性 , 常 常体 现在教育过程 感 、 教育智慧以及更重要 的现场针对性 相联系 的。离
应 该强调 的“ 最 缺乏 的东西 ” 是 什 么呢?是 “ 教育 艺 育情感 、 思想和智慧 , 同时琢磨如何在这些方 面提升 术” 还是 “ 教育技术 ” ? 我认 为 , 我们应该强调“ 教育是技术 ” !因为在我 自己, 最终形成 自己的风格 。
正 因为我们 一些 青年教师现在过 多地推 崇或者 有必要强调 : “ 教育是一 门技术 !” 现在我们 许多年轻教师——其实 ,还远 不止年
思
想
_ | l
中的含义 ,是指教育过程 中独具个性 、富有创造性 类 问题 的“ 技术 ” , 好 像一谈 “ 艺术 ” 就显 得深刻 而儒
的做 法。
雅, 而谈 “ 技术” 就显得平庸而肤浅 。
我们 说 “ 教 育是 技术 ” 的“ 技术 ” 又是 什 么意思 由“ 教 育艺 术 ” 又 派 生 出许 多 “ 非教 育 ” 的—— 呢?综合 各种权威定义 ,我们 至少 可 以从三个方 面 不 , 严 格地说 , 是与教育本来 格格不入甚至应该是 势 理解“ 教育 技术 ” 的 内涵 : 第一 , 教 育 过程 中所 使用 不两立 的东西 : 浮躁 、 绚烂、 包装 、 炒作 、 追捧 、 虚夸 、 到的各种 物质手段 , 从传 统 的黑板 、 粉笔 , 到现代 的 神秘 , 拉虎皮做大旗 , 鼓三寸不烂之舌 …… 多 媒体 、 视 频教学 网络 系统 ; 第二, 经 过精心 选择 与 以课 堂教学为例 。我们 经常看 到有“ 著名 ” 什 么 组 织 的学 习教材 和学 习资源 ; 第三, 设计、 实施 和评 什么的 “ 课堂教学艺术展示 ” , 也经常看到有 “ 全 国中 价教 育 、 教学过程 的具体 方法 。在 “ 教育是艺术 还是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艺术 大赛 ” , 但 很少或者说根本 就 技术” 这个 话题 中 , “ 技术 ” 显 然更 多 的是 第 三个 含 没有——也 许我孤陋寡 闻——那些 特级教师 的 “ 课
结构化面试常见问题

结构化面试常见问题结构化面试常见问题1、首先欢迎你参加我们的面试,请简单的做一个自我介绍。
(观察点:①言辞通畅度②条理清晰度③重点突出度)2、谈谈从以往的工作经历中你都学到了些什么呢?(观察点:①学习能力②总结表述能力③潜力)3、你之前几次工作经历的离职原因是什么?(观察点:①优缺点②稳定性③求职关注点)4、你在选择一个工作过程中关于成长空间、发挥平台、薪资待遇这三点中最看重哪一点?(观察点:①求职意向②培养潜力)追问:你的薪资待遇的期望值是多少?之前公司的薪资有多少?(观察点:和公司薪资结构的吻合度)5、你有什么优缺点?(观察点:①是否真诚②反应敏捷度)6、现居住何处,以后长期在西安发展吗,冒昧的问下,个人感情问题有确定吗?(观察点:①稳定性②职业发展规划是否清晰)7、在你的领导和朋友眼中,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观察点:①言辞表达②性格类型③自我认知)8、谈谈你曾经遇到过的一件让你最有挫败感的事儿,你是怎么处理的?(观察点:①抗压力、承挫力②协调处事能力)9、在工作中,当你发现你的直接上司的处事方法和公司的管理制度不一致时,你怎么处理?(观察点:①灵活性、原则性②人际关系处理)追问:你希望遇到一个什么样的上司?(观察点:①工作偏好②反应灵敏度)10、你都有些什么特长爱好?(观察点:①性格类型②生活态度)教师结构化面试常见问题汇总2015-10-30 18:14 | #2楼1、新课改与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等等。
2、为什么学生会偏科?学生偏科有很多因素,langzi认为兴趣、态度是最主要的。
你有心去学一门功课,无论周围有什么影响你,你都可以坚持下去。
兴趣也是主要的,但只有你有这个心去学习,不管你是否喜欢这门功课,你都会变得比以前更加感兴趣。
老师也只能叫你如何去学,即使他教得不好,但只有你有心,还是回学好的。
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柏拉图说过一句话“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那么我请问转向哪?往哪转?引导孩子转向分数、转向才能、转向才干、转向本事?都不是。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写了一本书《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解放心灵,按柏拉图的语境来说心灵究竟应该转向哪里?我研究的结果是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
★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我把这句话送给你们两个,子女就要这样养,要慢,不要着急。
上帝让他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就一定要给予他存在的价值体现。
★孩子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
说一个孩子为什么有价值,因为他有可能性,他有无限的可能性。
★我们好多时候都把学生当作了手段,而不把学生当作我们的目的。
一旦用孩子的成长来满足我们成年人的某种欲望或者需求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一定出问题。
★我对教育的信仰就是要回归到教育的规律,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显摆。
一定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不管是分数、才能,还是能力都很好,他们的灵魂也很丰满。
这才是教育新常态。
★没有分数(检验)的教育是不成立的,只谈分数的教育肯定是有缺陷的。
最经典的亚里士多德的原话“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
★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
”简单的说,学习或者教育对学生本身来说最核心的应该是为己的,不是为别人学的,不是为父母学的,而是为丰富自己学的,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是慢的艺术,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一个优秀的孩子,又会弹钢琴、又会跳舞,还会画画,学习成绩还好。
长大了,读初中了也是什么都会,每次考试前几名,考上重点高中,高考又成为状元或者前几名,考上国外或者国内最好的大学。
很多人都是这样过来的。
几年以后读研究生,再读博士。
你看,父母亲也荣耀了,感觉我的孩子很优秀,不到45岁可能就是一个副处级干部了,不到50岁就是个正处级干部了。
亲戚朋友、同学、家人逢人便说我的孩子有出息。
艺术学概论之第六章艺术的功能和艺术教育

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 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艺术教育作 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它对人们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也将产生 深远的影响,它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发展人的感知力,加深人 的理解力,增强人的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当代的社会中,广义的艺术教育显得更加必要和紧迫。
3.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
艺术的任务具体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
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素养。
艺术具有审美认 知功能,它在帮 助人们认识社会 人生时,能够发 挥其他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所不能 代替的作用。
2.审美教育作用
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 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 感染,思想上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 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中,其思想、 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 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 生观和世界观。
艺术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审美认知作 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
1.审美认知作用
PART ONE
术的审美认知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 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 社会、认识人生。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
艺术的审美认识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是对社会、历史、人生的审美认识作用。
艺术的作用
由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全社 会的共识。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是经济学问题,更 是一个涉及中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 (艺术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综合性理论及其实践问 题。无论是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的动态过程中, 还是在当下执政党作为执政理念的和谐社会的构建中, 艺术教育是不应该忽视且十分重要的问题,艺术教育 在当代社会不仅具有提升社会成员个人艺术素养与审 美观念的作用同时也含有更深层次的作用。
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

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教育首先是科学,我们首先要弄清它的规律,它的严肃,我们懂得它的脉络,才能认识它;然后它才能是艺术,让我们活学活用,用活规律,升华常规工作,升华科学的精神,让教育和受教育者如沐春风,有更美的感受。
没有科学,教育不能成其真,没有艺术,教育不能成其美。
有科学,才有教育的神圣和庄严,是艺术,才有教育的灵动和活泼。
抛弃功利目的,年轻教育者首先要钻研教育科学,努力求真,达于娴熟,然后才能变化无端,臻于艺术之巅。
但这并不意味着求真之时不能求美,求美之时无须再求真,实际上,真和美都是无止境的。
年轻人的灵机一动,也许更能体现教育艺术的创新之美。
教育艺术要富有激情的活动,别让教室的四壁把儿童与斑斓绚丽的世界隔开。
我们应当经常关心,别让儿童的思想从入学伊始就塞进教学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别让教室的四壁把他与斑斓绚丽的世界隔开,因为大千世界的奥秘是思想和创造力取之不竭的源泉。
青少年课堂的激情活动,感情的积极流露,可以形成一定的观点和信念,也逐渐变成激励他们心灵达到从事道德高尚活动的积极力量。
所以应引导孩子们进行积极活动。
实践告诉我们,为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所选择的方法应能引导他们进行积极活动,能在他们面前展现出战胜困难的吸引人的前景,能唤起他们的自豪感和自尊心。
活动本身还应包括克服困难和障碍的可能性,但应适合学生的年龄。
重要的是,从孩子们受教育的第一天起,就要用克服困难的社会意义和智力创造来吸引他们。
要使艺术珍品成为少年们的精神需求,艺术对于塑造少年时期的人具有特殊的意义。
我认为,要使艺术珍品成为少年们的精神需求,使他们努力用最感到幸福、最生气勃勃的心灵劳动――接触美的东西――来充实自己的空余时间。
这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腻的教育任务。
活动使少年的禀赋得以展现和发展。
独特个性和饱满的精神生活及幸福的个人才能、意向与天才,只有通过活动才能被揭示出来并得到发展。
正确地组织少年时期的教育,意味着努力使每个儿童恰恰是在同他的禀赋最相适应的活动中把自己展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是艺术还是技术
人民路小学兴隆街校区侯远香
我们常说,教育是艺术,因为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鲜活的生命。
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个体,都有独特的思想和心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每一位学生沟通心理,都需要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必须因材施教。
同样的方法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会有不同的效果。
但是,我的内心却越来越有一种莫名的质疑声,这种声音越来越大----在强调教育方法的艺术性时,是否也忽略的教育也是一种技术呢?艺术是主观的,是因人而异的,是美而无法言传的,是缺乏衡量标准的,是你说好我可以说差的。
技术是有操作要求的,是有严格规范的,是需要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是因操作的熟练程度不同和创新程度而又存在差异的。
教育,首先是一门技术。
课程改革到课堂教学改革层面时,教师最缺的不是理念,而是“途径和方法”,需要的是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技术,就这点说,教学是一门技术。
课堂教学改革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千万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每天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这等于是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上生活方式,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面对新的课堂要求,教师困惑在“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不会的不是理念,观念。
而是“技术”。
细细想来,“教学是一门技术”说明任何教学“艺术”,“水平”提高,都得从基本技法练起。
教学是一门技术意味着仅仅有理念的认知是完全不够的,需要一定“技法”形成,需要相当的强度训练,需要一定的结构和模式,然后才有“艺术”,“水平”发挥的可能。
教育,是一门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学方法、技术、技能、技艺的升华,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创造性、审美性、表演性、机智性、个性化等一系列重要特征,并以整合的方式发挥其教育功能。
字字珠玑、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层次清晰、简洁明快的板书设计,水到渠成、天衣无缝的自然衔接,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张弛有度、劳逸结合的教学节奏,启发诱导、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突破时空、回味无穷的教学意境,甚至长相俊美、衣着得体的外形相貌,都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所以我认为课堂教学既是技术,也是艺术。
或者说首先是技术,终究是艺术。
课堂教学从技术开始,走向艺术境界,以技术做基础,以艺术为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