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投资哈萨克斯坦:模式、效益与风险

“中石油”投资哈萨克斯坦:模式、效益与风险
“中石油”投资哈萨克斯坦:模式、效益与风险

“中石油”投资哈萨克斯坦:模式、效益与风

郜志雄、王颖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的哈萨克斯坦项目实现了中国石油工业的4个突破:首次通过收购公司股权进入海外油气市场,建成了中国第一个跨境石油运输管道,第一次收购外国上市石油公司,第一次实现了天然气的跨境管道运输;建成了中国第二个集生产、炼油、运输和销售于一体的海外石油生产基地。该项目增进了中哈经贸关系,实现了共赢,推动了中国石油项目在中亚地区的发展,是继“中石油”苏丹项目之后,又一例企业实现资本、商品及服务、品牌3个层次“走出去”的成功典范。因此,在中国石油产量下滑、对外依存度超过50%的今天,研究“中石油”在哈萨克斯坦的投资模式及其效应,对石油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哈萨克斯坦的石油资源和石油外资政策

(一)石油资源概况

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石油资源丰富。2009年,探明石油储量为53亿吨,占世界总量的3%;天然气储量1.82万亿立方米[1]。目前,哈萨克斯坦有191个油田和49个凝析油田,其中80多个正在开[2],主要分布在阿特劳州、曼格斯套州、克孜勒奥尔达州、西哈萨克斯坦州、阿克纠宾斯克州和卡拉干达州等地。2003—2008年,这6个州的石油年平均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28.69%、26.87%、 17.15%、 15.63%、 11.64%和仁03%[3]。目前,正在运作的油田有田吉兹、卡拉恰干纳克、乌津、热特巴伊、让纳若尔、库姆科尔和北布扎奇等;卡沙甘、卡拉姆卡斯等油田近一两年有望投产。此外,

阿拜(Abai)、达尔汗(Darkhan)、“Istatai”和“Zhambyl”等油田也处于协商开发阶段。

(二)石油外资政策

自1991年独立以来,哈萨克斯坦积极引进外资,发展经济,先后颁布了《哈萨克斯坦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优先经济领域清单》、《与投资者签订合同时的优惠政策》、《外资法》和《国家支持直接投资法》等法律法规。其开发油田的外资政策经历了由松到紧的变化。最初,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利用与外国公司签署保密的产量分成协议[4]的方式吸引外国石油公司的投资([5];2004年后,通过修订《地矿和地下资源利用法》(2004年、2005年和2007年)、《海上石油项目产量分成协议法》及新通过的《关于保障经济领域国家利益问题的民法补充和修正案》,加强国家对战略资源的管理与控制,赋予国家在油气资产转让中的优先购买权和单方修改合同的权力。

表1 哈萨克斯坦部分油田的勘探开发合同类型及储量

资料来源:1997—2004年数据来源同表1,其余数据来自2006年哈萨克斯坦油气工业综述(hup:

//www.kaza-khstantb.eom/html/200706/24/20070624111407。htm)。

资料来源: 1997~2004年数据来源同表1,其余数据来自2006年哈萨克斯坦油气工业综述(http: //www. kazakhstantb. com

/html/200706/24/20070624111407. htm)。

哈萨克斯坦的税法文件于1995年制定[6],其后多次修订。2009年的新税法总体上提高了石油公司的税负水平,降低了大石油公司的收益;与俄罗斯相比,哈萨克斯坦的税负较低[7]。

目前,哈萨克斯坦使用的勘探、开发合同类型主要有矿税制(R/T)、产量分成合同(PSC)和参与合同(ParticipationAgreements)三种(主要油田的合同类型见表1)。其中,勘探期最长10年,生产期25年,大型油田可达45年;产量分成合同大部分条款可协商。2009年的新税法出台以后不再签署产量分成合同,原来的产量分成合同仍然有效。

二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外国石油公司

1990年,“雪弗龙”开始谋求开发田吉兹油田。1993年,哈萨克斯坦与土耳其成立首家石油合资公司[8]。1996年,哈萨克斯坦石油企业开始私有化。此后,哈吸引了20多个国家的石油公司进入。目前,在哈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的142家企业中,有合资公司20家,外国公司48家。主要外国公司有“雪弗龙”、“埃克森美孚”、“康菲”、“埃尼”、“壳牌”和“道达尔”、“中石油”、“中石化”、中信集团、“卢克”和俄罗斯石油公司等。除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KMC)外,哈萨克斯坦的主要油气生产企业都有外国公司控股或参股。例如,田吉兹雪弗龙公司(英文缩写TCO;股权结构是“雪弗龙”50%、“埃克森美孚”25%、“KMG”20%和“卢克”5%[9]拉恰甘纳克石油作业股份公司(K10;“埃尼”32.5%、“BG”32.5%、“雪弗龙”20%和“卢克”15%)、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PK;“CNPC”67%、“KMG”33%)、“中石油”阿克纠宾油气股份有限公司(AMC;“中石油”85.42%、其他14.58%)、曼格斯套油气股份公司(MMC;“中石油”50%、“KMG”50%)和卡拉让巴斯公司(删;中信集团与“KMC,,各占50%投票权)控制着全哈79%以上的产量(见图1)。此外,北里海作业公司(NCOC;“康菲”8.4%,“KMC”、“埃尼”、“埃克森美孚”、“壳牌”和“道达尔”各占16.81%,日本领先7.56%)[10]海管道财团(CPC;“BG”2%、“埃尼”2%9“雪弗龙”15%、“埃克森美孚”7.5%、“KMG”20.75%、“卢克”12.5%、阿联酋的“Oryx”1.75%、“Rosnen—sher7.5%和俄罗斯的“Transnen”31%)等也有外国大石油公司的股权。

三、中石油进入模式分析

(一)概况

1997年6月4日,“中石油”获得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60.3%的股份(2003年5月增股到85.42%),同年8月,又取得了对乌津油田的开采权益。自此,拉开了中国石油企业进入哈萨克斯坦石油市场的序幕。此后,“中石油”通过收购又获得北布扎奇油田[11]巴斯勘探开发区块[12]uatAmlonMuani”公司(KAM)[13]Dan—Munal”公司(ADM)[14]、“PK”石油公司[15]和“MMG”公司[16]的权益;与哈萨克斯坦油气运输公司(TNG/KTO)合资兴建肯基亚克一阿特劳的输油管道[17]和中哈原油管道(肯基亚克一阿拉山口)[18];与“KMC”公司成立中哈天然气管道合资公司(AGP),负责中亚天然气管道在哈境内的建设和运营,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中石油”哈萨克斯坦公司综合负责“中石油”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勘探、开发、炼油、油品销售和油气运输项目以及与上述各项目配套的服务业务。

近13年来,“中石油”在哈的业务已由单一的油气开发,逐步拓展到勘探、输运、炼油、油品销售和工程服务等领域。截至2008年年底,“中石油”在哈的投资达70多亿美元,拥有61座加油站、6座成品油库,具有年产原油2 000万吨和天然气55亿立方米、管道年输油1 600万吨以及年炼油600万吨的生产能力。

(二)模式的特点

从建立方式上看,“中石油”进入哈石油行业的上、下游是以购并其他公司的油气资产或股权为主,兼有新建投资方式;进人中游(输油管道的修建与运营)则是新建投资方式。通过收购,“中石油”享有“AMG'’的股份、乌津油田开采权益、“PK”、北布扎奇油田、“ADM”、“KAM"和“MMG'’的股权和奇姆肯特炼厂及油品销售的权益。同时,“中石油”又通过新建让纳若尔第三油气处理厂

[17]、中哈石油管道、盐下油田一让纳若尔集输管线、恩巴一让纳若尔铁路工程以及中亚天然气管道等拓宽了业务范围。

从投资类型看,“中石油”进入哈萨克斯坦油气市场以直接投资为主,还有以贷款换石油(项目)的合作新模式。

从投资过程和发展速度看,具有渐进性的特点。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一是项目由少到多,由小变大。“中石油”由最初的1个项目增至12个,后又组建海外子集团公司;二是经营业务从上游的勘探、开发拓展到中游的油气储运、下游的油气销售,从投资扩展到工程服务、技术合作,最终实现了上、中、下游产业链的一体化;三是资产由部分收购到整体收购,由招投标收购发展到按国际规则收购上市公司;四是由直接投资延展到以贷款换石油等方式。

从所有权结构看,所有大项目都是合资经营,倾向于独资或控股。合资可以达到四个目的:与“KGM'’合资既符合哈萨克斯坦的法律规定,又加强了与政府、企业的关系,可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解决资金的问题,分散投资经营风险;变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有利于长期的国际合作;与知名国际公司合作,提升企业品牌。此外,还可以培育和提高企业的国际运营能力。

(三)动因分析

“中石油”进入哈萨克斯坦石油市场集中反映了中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动因。其动因主要有六点:一是获取石油资源,实现中国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的需要。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多。因此,建立海外石油生产和供给基地,确保稳定的石油供给成了国家石油公司责无旁贷的任务。二是国家“走出去”政策的推动。

早在1979年8月,国务院就提出在国外办企、业[18];1991年国家计划委员会的《关于加强海外投资项目管理意见》指出,企业的海外投资应该“侧重于利用国外的技术、资源和市场,以补充国内不足”[19];1992年年底,中国政府提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中国石油工业的战略方针[20]。这些政策激励着石油企业“走出去”。三是“寡占反应”或战略跟进,即行业内个别大企业在同一时期向同一区位直接投资,其他企业紧随其后在该区位进行直接投资,以保持原有的均衡格局。中亚里海地区被认为继中东、西伯利亚之后世界第三大能源供给基地,哈萨克斯坦石油市场是开发里海的战略要地。在哈石油企业开始私有化之初,各大公司纷纷收购哈油气资源。1996年,“Mobile”购买田吉兹油田的50%股份,“Hurricane Hydrocarbons”(PK)购买库姆科尔油田。1997年,“中石油”等公司随后进入哈油气市场(见表2)。四是追求经济利益和规模效益。进入哈萨克斯坦的初期,“中石油”享有的乌津油田权益与修建乌津一阿拉山口输油管道的责任是捆绑在一起的[21],在综合评估哈当时的石油产量、管道建设成本、石油开采成本及石油价格等因素后,“中石油”放弃管理乌津油田。这说明其投资决策受经济效益的驱动。

再者,“中石油”分阶段建设中哈石油管道、全资收购“PK"及合资收购“MMG"显示出“中石油”的投资是追求规模效益的。五是油气贸易内部化的需要。“中石油”的上、中、下游一体化的投资,可实现与母公司原油贸易的内部化,提高交易的安全性,稳定独山子炼油厂的原油供应,同时降低交易费用。六是东道国哈萨克斯坦的多元化投资来源和摆脱原油出口依赖第三国的现实需求。

表 2 1997-98年哈萨克斯坦石油部门私有化(或长期合同)情况

资料来源:Richard Pomfret,Kazakhstan's Economy since Independence: Does the Oil Boom Offer a Second Ch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urope-Asia Studies, Vol. 57, No. 6 September 2005

四、模式的效益分析

(一)从宏观层面上讲,两国实现了共赢

1.中哈石油管道完善了哈萨克斯坦原油管道运输体系,实现原油出口渠道多元化。

中哈石油管道建设前,哈的输油管线都是南北走向,多分布在西部、阿克纠宾和东部地区,运行相对孤立;其石油输油管道出海口主要有田吉兹一新罗西斯克输油管线(CPC)、乌津一阿特劳一萨马拉输油管线、肯基亚克一奥尔斯克输油管线和巴库一第比利斯一杰伊汉输油管线(BTC),其原油出口的85%经俄罗斯输油管道运送,目标市场只是欧洲[22]。缺少原油出口的“出海口”,制约着哈开发利用石油资源。因此,对哈来说,减少原油出口对俄罗斯的依赖,多元化管道线路是降低俄罗斯的影响和确保独立性的重要方式[23]。中哈石油管道自西向东横穿哈全境,不仅完善了其西东方向的原油运输体系,也增添了一条东向、不经第三国直接出口到中国的原油出口通道,在一定程度减少对俄罗斯管道系统、铁路运输及其主导的“CPC"管线的依赖[24],实现了原油出口的多元化。

2.哈吸引大量的外资,促进投资来源和外资国内流向的多元化。

1997年在哈投资的国家(地区)有35个,投资额21.07亿美元;2008年增至76个国家(地区),金额达200.7亿美元。大量的外资流人,拉动了哈经济的快速发展。1999—2008年,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7%[25]。同时,外国直接投资(FDl)在哈国内流向也呈现多向化,降低了FDI在石油行业的图2

1993-2008年哈萨克斯坦的FDI流入量及油气行业中FDI在FDI总流入量中的比重(见图2)。

资料来源:哈萨克斯坦中央银行(www.nationalbank.kz)

3.中国实现了原油进口渠道多元化,改善了原油进口结构。

1997年,中国从哈进口原油。此后,进口量快速增长。2002年突破100万吨,2008年达567万吨。1997年,中国从哈进口原油数量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比重为0.13%,2008年则达3.17%(见表3)。这改变了中国原油进口的来源结构。同时,中哈石油管道不仅进口哈萨克斯坦的石油,也进口俄罗斯的石油[26],拓宽了中国通过管道进口原油的渠道,减轻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强了石油供给安全性[27]。此外,还有利于中国开发和利用里海的油气资源。

4.增进了中哈两国的贸易。中哈石油领域的合作拉动了两国间货物贸易的增长。

1994年,中国从哈进口的货物不足2亿美元。1997年,增长到4.3亿美元。此后,快速增长。2008年,达77.26亿美元。1997年,中国对哈的出口额不足1亿美元,而2008年则多达98。2亿美元。2008年,两国的贸易额是1997年的33倍(见表4)。其中,中国从哈进口原油数量在其原油出口总量的份额也显著增长。1997年的份额是0.57%,而2008年则为9.32%(见表3)。、5.带动中国在哈的工程承包、劳务合作的发展。中国石油公司的成功进人,促进了中国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在哈快速发展。中国在哈的工程承包营业金额由1998年的50万美元增至2002年的2.4亿美元,2007年达到10.41亿美元。截至2007年年底,累计营业额为27.51亿美元;劳务合作营业额1998年为27万美元,2001年达到6 600多万美元,2007年年底累计达9 160万美元(见表5)。

(二)从微观层面上说,经济效益显著

1.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主要有两点:一是亏损油田扭亏为盈,“中石油”控股或参股的各油田产量明显提高。“中石油”接管阿克纠宾公司时,该公司亏损7 000万美元。

几年后,赢利2.7亿美元,其原油产量已由1997年的260万吨增至2009年的600多万吨。

北布扎奇油田的产量由2004年的不足50万吨增至2008年的171万吨。让纳若尔油田由1997年的年产油235万吨增至2004年的408万吨(“中石油”每年的作业产量或权益产量见表6)。这不仅为“中石油”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也为“KMG'’、股东及其他合作方创造了效益。二是带动勘探、井筒工程、油田建设等工程技术服务和物资装备出口的快速发展。

表3 1997-2008年中国从哈进口的原油数量及其在中国原油进口、哈原油

出口总量中比重

数据来源:UNComtrade数据库(https://www.360docs.net/doc/2e13449496.html,/db)。其中,前两项来自中国报告的数据,最后项来自哈国报告的数据。

表4 1995-2008年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的货物贸易额(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2009,IMF: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 Yearbook

表5 1998-2007年中国在哈萨克斯坦的工程承包营业额及劳务合作统计(单

位:万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2002、2005),《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08)

表6 1997-2009年中石油在哈萨克斯坦的权益产量或作业产量(单位:万

吨)

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年鉴》(2001-2008)和

https://www.360docs.net/doc/2e13449496.html,

10多年来,“中石油”在哈的物资出口合同金额由1995年的11万美元增至2006年的12亿美元;截至2007年,累计合同额已近9亿美元;测井、录井和测试业务也不断扩大。

2.对哈萨克斯坦经济的贡献。“中石油”对哈萨克斯坦经济的贡献表现在四方面:一是上缴税费,增加哈政府的财政收入。截至2008年年底,“中石油”上缴哈的税费累计超过70亿美元。二是支持哈的“进口替代”计划,促进当地企业的发展。2001-2007年,“AMG"与当地企业签订并完成近6亿美元合同额;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工程与当地企业的物资采办合同额超过1 700万美元,分包协议合同额和工程分包合同额达3 793.67万美元。三是投资培养当地人才,用工本土化。“中石油”提供135万美元设立“总统奖学金”,支持哈的人才培养;直接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1.48万多个,油气投资业务的员工本土化程度超过97%。四是注重公益投资。截至2008年年底,在哈的社会公益投入5 000万美元,环保投入4.45亿美元。此外,“AMG"还以优惠价向阿克纠宾斯克州供应天然气、柴油和重油。2001-2008年,以哈国内油价向炼油厂提供原油340多万吨。

五、风险分析及对策

“中石油”在哈萨克斯坦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政治风险和运营风险。

(一)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主要来自于哈萨克斯坦动态的法律法规和税费体制,包括哈的外资政策、矿产资源政策和税收政策的变化以及对劳工的限制等。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哈政府对外国投资者的态度渐趋强硬,油气行业的外资政策由松变紧。新的外国投资法取消了内外资企业的差别、变更了优惠政策;石油法律的条款几经修订,使合同类型和内容条款更有利于哈的国家利益,突出了“KMG'’在石油资源开发中的主导地位。二是税收政策也变得苛刻和随便。

哈萨克斯坦的税法多次修订,2009年的新税法取消矿区使用费,开征石油开采税,提高超额利润税,石油公司综合税负由49%上涨到62%(国际油价按每

桶60美元测算)。三是有关“哈萨克斯坦含量”的内容已从温和宽松的规则演化为强制性的政策。例如,哈每年根据全国总劳动力数量限定发放外籍员工许可的配额。2005-2010年的6年间,外国劳务比重分别占其劳动力人口的0,32%、0.7%、0.8%、1·6%、0.75%和0.75%。除人员外,“哈萨克斯坦含量”还包括商品、工作和服务。这些政策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将影响企业的投资收益。

(二)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指企业在哈萨克斯坦的投资收益受其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认为,哈萨克斯坦是73个新兴市场国家中经济最为脆弱的3个国家之一,其最主要的问题是通货膨胀率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政府若难以控制通货膨胀将会摧毁国家的宏观经济,哈经济发展的好坏无疑将影响石油行业的勘探、开发。二是指跨国石油公司间的激烈竞争。竞争主要来自于公司间股权或油气资源转让及新勘探、开发区块的竞标,“CPC”管线、阿特劳一萨马拉输油管线、“BTC”管线与中哈原油管道的油源竞争(中哈原油管道的油源问题全部由中方负责)以及外籍员工许可数量的竞争。三是跨文化的融合。“中石油”在哈的规模快速壮大,中方的企业文化是否能恰好与“KMG"及其他合作者的企业文化融合,以及在控股企业中如何整合原有的企业文化将直接影响经营效果。此外,世界石油价格以及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也将影响“中石油”的经营效益。

六、结论及建议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中石油”在哈的直接投资实现了其国际化运营,建立了集生产、炼油、运输、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海外石油生产基地,是“中石油”寻求规模效益、紧随国际石油巨头的发展战略与哈多元化原油的“出海口”及完善原油运输体系的战略需求的结合,是继“中石油”苏丹模式之后,又一以直

接投资带动商品及服务、品牌输出,最终实现资本、商品和服务、品牌三个层次“走出去”,同时又达到了共赢的成功案例。对“中石油”来说,提升了其国际化运营的能力,增大国际市场的份额,其示范效应推动了中国石油项目在中亚的快速发展;对哈而言,实现了战略目标,促进了经济增长。该模式以收购为主,兼有新建投资,还具有合资、创新合作模式和渐进性等特点,显现出“中石油”的“走出去”战略已步人高层次。然而,“中石油”的运营既要面对哈不断变化的法律法规和税费体制,也要经受宏观经济形势、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考验。因此,企业要注重对政治风险及经营风险进行研究,及时预见并制定相应的防范与控制措施,以规避及减少投资风险,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

(责任编辑:刘庚岑)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外跨国公司成长环境与模式比较研究》(项目批准号:07BJill4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跨国公司成长环境与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06JA790020)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批准号:A201001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1]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2010,

http://www.bp.eom/statisticalreview

[2]明海会、张庆辉、辛勤:《哈萨克斯坦石油工业综述》,《国际石油经济》2009年第2期。

[3]根据哈萨克斯坦统计署(http://www.stat.h)的数据计算。

[4]1993—2004年,哈萨克斯坦与外方共签署14个产量分成协议。

[5]http://oil.nengyuan.net/world—oil/gu叫ia/32190.html

[6]李富兵等:《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及其税费政策》,

http://www.1m.cn/bookscollection/magazines/

aginfo/2006maginfo/2006—7/200611/~0061114—1375.btm

[7]王海燕:《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矿产资源(石油)开采税浅析》,

http://www.chinaruslaw.com/CN/

CnRuTrade/EnergyCooperate/2009111983648—849819.htm

[8]《哈萨克斯坦石油业110年风雨历程》,http://d.nengyuan.net/world —oil/guojia/32190.html

[9]2009年12月,“卢克”收购“BP”在卢克阿科的6%股份,并获得哈政府、“TCO”、“CPC”各股东的同意。这样,“卢克”就完全拥有了卢克阿科在“TCO”的5%和“CPC”的12.5%股份。

[10]http://www.nsos,companies。htm

[11]2003年,“中石油”从英国“Nimir公司和Texaco”公司购得北布扎奇油田100%的股权,后股权多次变动。现“中石油”、“LukoU”和“Mmsl lnvest —ments”分别持50%、25%和25%的股份。

[12]2003年6月15日,“中石油”从“Nimir”石油公司购买了巴斯勘探、开发区块100%的权益。

[13]2004年11月,“中石油”与“振华石油”以平分权益的方式收购了“KAM”50%的股权,即“中石油”与“振华石油”分别拥有两个油田25%的权益。

[14]“ADM”公司主要开发阿雷斯油田及布里诺夫油田,拥有这两个油田的勘探许可证。2005年1月被“中石油”收购(100%)。

[15]“PK”公司拥有“PetroKazaLhstall Kumkol Re-sources”(100%),“Turgai”石油公司(PK、LukOil各50%)和“Kazgermunai”石油公司(“PK”和“KMC”各50%)3个从事上游业务的子公司、奇姆肯特炼油厂和分布在塞浦路斯及哈各地的销售公司和加油站。

[16]2009年11月25日,“中石油”与“KMC”在荷兰成立50:50的合资公司——曼格什套投资公司以26亿美元收购曼格什套油气公司100%普通股份。

[17]2001年12月与哈萨克斯坦油气运输公司(TNC/KTO)(占51%)合资组建了西北输油管道公司。2002年5月23日开工建设,2003年投产。

[18]广义上,中哈原油管道西起里海的阿特劳,途经阿克纠宾斯克,终点为中国阿拉山口,全长2 828公里,设计年输油能力2 000万吨。狭义上,中哈原油管道是肯基亚克一阿拉山口(一期工程是阿塔苏一阿拉山口段,二期是肯基亚克一阿塔苏段)。2004年6月30日,“中石油”和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运输公司合资成立中哈管道有限责任公司(各持股50%)开始建设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工程,全长962公里,于2005年12月15日建成投产;二期(肯基亚克一库姆科尔段)于2007年12月开工,2009年10月9日正式商业输油。

[19]王勇:《哈萨克斯坦大地树丰碑》,《中国石油报》2008年2月5日。

[20]刘阳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11期。

[21]李保民:《中国对外投资的政策形成与展望》,《对外经贸实务》2008年第4期。

[22]周吉平:《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走出去”的实践与经验》,《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

[23]赵常庆:《哈萨克斯坦油气开发与中哈能源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4月1日;《中哈输油管道开通能源合作掀开新篇章》,

http://www.tians·hannet.com.cn/GB/ehannell62/1425/1434/200603/07/ 236410.html

[24]《承包工程市场国别报告(哈萨克斯坦)》,

http://tradeinservices.roofcom.gov.cn/c/2009—03—13/69348.shtml

[25]GawdatBahgat,Prospects fOr energy cooperationin the Caspian Sea,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Studies 2007(40):157—168.

[26]2007—2009年,哈经中哈管线出口的原油分别占其原油出口总量的4.46%、10.07%和12.68%。

[27]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计算。

[28]《哈萨克斯坦重塑能源新格局》,

http://www.chinairn.com/doc/70310/241913.html

[29]《中哈输油管道开通能源合作掀开新篇章》,http://www.6anshannet.com.cn/GB/channell62/1425/ 434/200603/07/236410.html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0年第9期

发布时间:2011-3-17 16:50:12

“中石油”投资哈萨克斯坦:模式、效益与风险

“中石油”投资哈萨克斯坦:模式、效益与风 险 郜志雄、王颖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的哈萨克斯坦项目实现了中国石油工业的4个突破:首次通过收购公司股权进入海外油气市场,建成了中国第一个跨境石油运输管道,第一次收购外国上市石油公司,第一次实现了天然气的跨境管道运输;建成了中国第二个集生产、炼油、运输和销售于一体的海外石油生产基地。该项目增进了中哈经贸关系,实现了共赢,推动了中国石油项目在中亚地区的发展,是继“中石油”苏丹项目之后,又一例企业实现资本、商品及服务、品牌3个层次“走出去”的成功典范。因此,在中国石油产量下滑、对外依存度超过50%的今天,研究“中石油”在哈萨克斯坦的投资模式及其效应,对石油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哈萨克斯坦的石油资源和石油外资政策 (一)石油资源概况 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石油资源丰富。2009年,探明石油储量为53亿吨,占世界总量的3%;天然气储量1.82万亿立方米[1]。目前,哈萨克斯坦有191个油田和49个凝析油田,其中80多个正在开[2],主要分布在阿特劳州、曼格斯套州、克孜勒奥尔达州、西哈萨克斯坦州、阿克纠宾斯克州和卡拉干达州等地。2003—2008年,这6个州的石油年平均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28.69%、26.87%、 17.15%、 15.63%、 11.64%和仁03%[3]。目前,正在运作的油田有田吉兹、卡拉恰干纳克、乌津、热特巴伊、让纳若尔、库姆科尔和北布扎奇等;卡沙甘、卡拉姆卡斯等油田近一两年有望投产。此外,

阿拜(Abai)、达尔汗(Darkhan)、“Istatai”和“Zhambyl”等油田也处于协商开发阶段。 (二)石油外资政策 自1991年独立以来,哈萨克斯坦积极引进外资,发展经济,先后颁布了《哈萨克斯坦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优先经济领域清单》、《与投资者签订合同时的优惠政策》、《外资法》和《国家支持直接投资法》等法律法规。其开发油田的外资政策经历了由松到紧的变化。最初,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利用与外国公司签署保密的产量分成协议[4]的方式吸引外国石油公司的投资([5];2004年后,通过修订《地矿和地下资源利用法》(2004年、2005年和2007年)、《海上石油项目产量分成协议法》及新通过的《关于保障经济领域国家利益问题的民法补充和修正案》,加强国家对战略资源的管理与控制,赋予国家在油气资产转让中的优先购买权和单方修改合同的权力。 表1 哈萨克斯坦部分油田的勘探开发合同类型及储量 资料来源:1997—2004年数据来源同表1,其余数据来自2006年哈萨克斯坦油气工业综述(hup: //www.kaza-khstantb.eom/html/200706/24/20070624111407。htm)。

中国哈萨克斯坦贸易

2009年1-10月份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双边贸易 内容提要 ●按照哈方海关统计,2009年1-10月份哈萨克斯坦与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6.3 亿美元,比2008年同期减少25.2%。哈方顺差15.23亿美元。 ●根据哈海关统计,2008年中国为哈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 国。2009年1-10月,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外贸国别排位有所上升。按金额计算,中国为哈萨克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占哈贸易总额13.5%)、第二大出口国(占哈出口额13.6%)和第二大进口国(占哈进口额的13.3%)。在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总额、进口、出口三项占比中,中国均居第二位 ●2009年1-10月份哈萨克斯坦与香港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63万美元,其中出口70.2 万美元,进口192.3万美元;与澳门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6万美元,全部为进口额。 一、总体情况 按照哈方海关统计,2009年1-10月份哈萨克斯坦与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6.3亿美元,比2008年同期减少25.2%。哈方顺差15.23亿美元。 根据哈海关统计,2008年中国为哈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2009年1-10月,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外贸国别排位有所上升。按金额计算,中国为哈萨克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占哈贸易总额13.5%)、第二大出口国(占哈出口额13.6%)和第二大进口国(占哈进口额的13.3%)。在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总额、进口、出口三项占比中,中国均居第二位,详见表一。 另外,2009年1-10月份哈萨克斯坦与香港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63万美元,其中出口70.2万美元,进口192.3万美元;与澳门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6万美元,全部为进口额。

哈萨克斯坦石油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哈萨克斯坦石油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郜志雄 2012-03-27 14:02:42 来源:《国际经济合作》2011年第5期 内容提要本文在分析哈萨克斯坦石油行业现状的基础上,对上游勘探开发市场的竞争趋势、中游原油管道外输能力与运输成本以及劳务许可的规定进行了研究,认为哈萨克斯坦石油上游市场竞争激烈,已形成垄断格局,中游的原油外输管道油源不足,同时外国公司间还存在着潜在的劳务许可的竞争,文章就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石油市场;竞争格局;FDI 一、哈萨克斯坦油气市场概况 哈萨克斯坦位于亚洲中部,濒临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石油资源丰富。截至 2009年底,探明石油储量为 53 亿吨,占世界总量的3.0%;天然气储量1.82 万亿立方米(BP,2010)。目前,142家石油公司在哈全境的241 个勘探、开采项目上作业,其中20 家合资公司、48 家外国公司和74 家本国公司。 在上游市场,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埃克森美孚、英国天然气集团(BG)、埃尼、壳牌、中石油、卢克等石油公司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见表1)。此外,中国的中石化、中信集团(CITIC)和振华石油、韩国石油公司(KNOC)、韩国财团(股份分别为:KNOC35% 、SK CORP25% 、Samsung10% 、Dae-sung10% 和 LG 20%)、印度国家石油公司、米塔尔投资、加拿大 Tethys 石

油、波兰的 Petrolin-vest、Roxi、罗马尼亚石油公司、Zhaikmunai 等公司也活跃在哈油气市场。 在中游,埃尼、雪弗龙、埃克森美孚、卢克、阿联酋的 Oryx 、Rosneft-shell、俄罗斯 Transneft 和东道国的KMG 组成的里海管道财团负责运营阿特劳- 新罗西斯克的输油管道(CPC);中石油与KMG 组建的西北输油管道有限公司、中哈石油管道有限公司分别负责建设和运营阿特劳- 肯基亚克输油管道、中哈石油管道(肯基亚克—阿拉山口段);中石油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成立的中哈天然气管道合资公司(AGP),负责中亚天然气管道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建设和运营。 图1:哈萨克斯坦主要油气公司股权结构及其开发的部分油田(项目) 在下游的炼油与成品油销售市场,KMG拥有阿特劳炼油厂99.2%的股份、奇姆肯特炼油厂50%的股份和巴甫洛达尔炼油厂100%的股份;中石油享有对等条件

哈萨克斯坦光伏市场投资环境

哈萨克斯坦光伏哈萨克斯坦光伏市场投资市场投资市场投资环境 环境哈萨克斯坦概况 哈萨克斯坦位于亚洲中部。北邻俄罗斯,南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西濒里海,东接中国。属典型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零下29至零下15摄氏度,7月平均气温零上25至35摄氏度。 金融危机前10年是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GDP 年均增长10%左右,经济总量扩充5倍,外贸额增长6倍,经济实力占中亚五国总量的三分之 二。金融危机爆发后,哈萨克斯坦经济增长速度骤减。 哈萨克斯坦的矿产资源中铀矿、铜矿、铅矿、锌矿、钨矿储量丰富。哈萨克斯坦主要出口对象国分别是:俄罗斯、中国、意大利、荷兰、法国。 从商品结构上看,哈萨克斯坦主要出口商品:矿产品(包括石油及石油产品),非贵金属及其制成品,化学制品塑料和橡胶占,食品和食品原料,机械、设备、交通工具、仪器和仪表。 哈萨克斯坦光伏市场概况 哈萨克斯坦拥有良好的太阳能发电的气候条件,哈萨克斯坦的日照时间为2200-3000小时/年,日照所产生的能量为每立方米1300-1800kW/㎡/年。最适合建造太阳能发电站的地区为南哈州、克孜奥尔达州和咸海沿岸地区。

——《中国企业投资哈萨克斯坦光伏发电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第一章哈萨克斯坦光伏发电市场发展状况及前景预测 第一节哈萨克斯坦光照资源状况 一、哈萨克斯坦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 二、哈萨克斯坦光照资源地区分布 三、哈萨克斯坦主要城市平均日照时数 第二节哈萨克斯坦电力市场发展状况 一、哈萨克斯坦电力装机容量和发电量 二、哈萨克斯坦电力消费量 三、哈萨克斯坦电力电源结构 四、哈萨克斯坦光伏发电发展现状和光伏项目汇总 第三节哈萨克斯坦重点光伏发电企业经营状况 第四节哈萨克斯坦光伏发电市场相关政策 一、哈萨克斯坦光伏电池及组件市场准入相关认证检测标准规定 二、哈萨克斯坦光伏补贴政策 三、哈萨克斯坦能源电力相关法律法规 四、哈萨克斯坦关于工程承包的相关政策规定 第五节哈萨克斯坦光伏发电市场发展态势展望和指标预测 一、哈萨克斯坦光伏发电市场前景预测思路 二、未来五年哈萨克斯坦电力市场供需缺口预测 三、未来五年哈萨克斯坦光伏发电市场规模预测 第二章哈萨克斯坦光伏发电市场投资机会判断 第一节哈萨克斯坦光伏发电细分市场的发展机会判断 一、哈萨克斯坦独立光伏发电市场的投资机会展望 二、哈萨克斯坦并网光伏发电市场的投资机会展望 三、哈萨克斯坦工业园区光伏发电市场投资机会展望 第二节哈萨克斯坦周边地区光伏发电市场的机会判断

中国企业在哈萨克斯坦的投资制度性壁垒与应对策略

哈萨克斯坦(以下简称“哈国”)是中亚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也是中亚地区与中国经贸关系最密切的国家.自从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哈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之后,两国不仅签署了高达140亿美元的合作大单,还就开展产能合作达成共识;2015年3月,中哈又进一步签署了涉及236亿美元的加强产能与投资合作备忘录及30多份合作文件,将中哈关系提升至历史的新高度.5月7日至8日,习近平对哈又进行了第二次友好访问,此行中一项重大的议题是讨论中国在哈国的投资项目,尤其是与大规模基建开发计划相关的项目,此行将促进中哈两国发展战略的全面对接,为双边投资合作进一步深化注入强大的推动力①.这也意味着中国将会有更多的企业进入哈国投资,许多重要投资项目将在哈国展开,因而不能忽视哈国存在的各种投资壁垒,以保护中方企业的合法权益.本文尝试分析哈国投资中存在的各种制度性壁垒,并提出了具体应对措施,以推动中国更多的企业走向中亚,为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一、中国企业对哈萨克斯坦的投资发展现状 (一)对哈投资规模 从1993年起,中国就已开始在哈国投资,只是起初规模较小,仅有500万美元.2003年以后投资开始快速增长,至2012年底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累计值77. 93亿美元,占到同期哈国累计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3. 5Yo(见表1). 此外,根据欧亚开发银行一体化研究中心的统计,2009年至2013年期间,中国累计向哈直接投资225.7亿美元.根据上表推算,2013年中国向哈国直接投资超过了147亿美元,是2012年投资的7倍之多.据哈国国家银行的数据,2013年底,中国对哈国直接投资存量的排名为第4名,而2012年排名中国仅处于第7名的位置,又根据2014年第二季度的数据,中国的排名已经一跃上升为第3名.这一系列数字表明,中国对哈国的投资迅猛发展,也体现了中国企业进入哈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二)中资在哈投资主体 根据哈萨克斯坦国家经济部统计委员会数据,截至2015年3月1日,中国在哈外国企业总数中排第三,共有企业2933家,其中大型企业37家,中型企

2017年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情况

据哈国家统计委员会发布的数据,2017年哈对外贸易总额为776.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出口483.42亿美元,同比增长31%;进口293.05亿美元,同比增长15.5%。对外贸易指标在连续四年下跌后首次实现正增长。当年哈对外贸易顺差达190.37亿美元,同比增长64%。 一、贸易结构 1.出口 按照欧亚经济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海关编码统计,哈主要出口商品为能源及矿产品(68.6%)、金属及其制品(18.1%)、化工产品(5.1%)、农产品及食品(4.9%)。能矿产品中,以石油为主的能源产品占绝对比例,其中石油占出口总额的55%,化工产品(含橡胶和塑料)仅占出口总额的5.1%。与2016年相比,能矿产品占出口总额的份额基本持平,金属及其制品略有增长,化工产品、农产品及食品份额均出现小幅下降。

2.进口 哈主要进口商品为机械设备(37.7%)、化工产品(16.7%)、农产品及食品(11.7%)、金属及其制品(11.7%)、能源及矿产品(9.3%)。与2016年相比,机械设备占进口总额的比重明显下降(2016年为45.3%),能源及矿产品所占比重明显增长(2016年为4.3%),原木、木材及纸浆等商品进口增长较快。

二、地区和国别 1.进出口 从地区分布来看,哈前三大贸易伙伴依次为欧盟(38.7%)、亚洲(25.2%)和联盟(22.4%)。与2016年相比,上述地区在哈对外贸易中占比变化不大,其中欧盟略有减少(2016年为39%),亚洲和联盟则小幅增长(2016年分别为23.4%和21.9%)。 从国别构成来看,俄罗斯仍为哈第一大贸易伙伴,占比20.6%;中国排名第二,占比13.5%;意大利位列第三,占比12.4%。中国在哈对外贸易中占比稳步上升,由2016年的12.7%增至今年的13.5%;俄罗斯占比增长1.5%,意大利则出现7.4%的下降。 除俄、中、意三国外,哈前十大贸易伙伴国还包括荷兰、法国、瑞士、乌兹别克斯坦、德国、土耳其和西班牙。与2016年相比,主要伙伴贸易额均出现较大增长,荷兰(42%)、法国(38%)、中国(34%)、乌兹别克斯坦(31%)等国增长较快。其中乌兹别克斯排位从2016年的第9位升至第7位;美国则从2016年的第7位降至第12位。

哈萨克斯坦项目现场生产要素调研报告

KPI项目工程现场生产要素调研 一、一般国情调查 (一)、生产要素市场调查 (1)主要建筑材料的采购渠道、质量、价格、供应方式; 钢筋、水泥的主要来源为俄罗斯,砂子及石子的主要来源为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州,质量满足哈国要求,钢筋 120000-150000坚戈/吨,石子7500坚戈/m3(装卸过程中可 能损失10%左右),砂子7000-8000坚戈/m3(装卸过程中可 能损失10%左右),商品混凝土22000-26000坚戈/ m3,土 800-950坚戈/ m3装卸过程中可能损失10%左右),防腐材料 560坚戈/ 升,模板(16mm厚)2500坚戈/ m2,模板(18mm 厚)3160坚戈/ m2。 桩:400X400X16M(包含制桩防腐、运输、打桩、破桩头等),报价250000坚戈/根,实际结算320000坚戈/根。 300X300X12M(包含制桩防腐、运输、打桩、破桩头等),报价130000-150000坚戈/根。 (2)施工机械采购渠道、型号、性能、价格,有无租赁施工机械的可能,若有,租赁方式、条件、价格如何,施工 机械的零配件供应情况、修理能力和费用等; 施工机械可采购(从阿拉木图、阿斯塔纳等大城市采购),但我项目部未采购。可以在当地租赁施工机械,可采用

包月、包天或者包小时,价格大约为国内的3-4倍。施工机械基本无配件,修理能力一般(尤其是大型机械)。 设备租赁:25T吊车1350000坚戈/月(包含司机、燃料等),铲车950000坚戈/月,压路机700000坚戈/月,自卸车750000坚戈/月,加油车600000坚戈/月。 (3)工程上所需的机、电设备采购渠道、订货周期、付款规定、价格,设备供应商是否负责安装、如何收费,设备 质量和安装质量的保证; (4)施工用地方建筑材料(如砂、石、砖等)的货源和价格、供应方式; 地方建筑材料少,都要依靠从其他州采购并运输到阿特劳,石子7500坚戈/m3,砂子7000-8000坚戈/m3砖暂未采购,价格不详。因乌拉尔河封冻,冬季价格要高于其他季节。(5)当地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劳动态度和工效水平、雇佣价格及雇佣当地劳务的手续、途经等; 技术水平一般,劳动态度有好有坏,功效较低,雇佣技术工人价格平均为10万坚戈左右(税后),雇佣当地劳务工要先通过登报进行招聘,对于报名应试的进行面试,面试合格的签署合同,也可以通过劳务公司来进行招募。 中国技术工人成本20000RMB/月(所有)。 (6)当地近三年的生活费用指数,当地生活用品供应情况,主要食品、副食品和日常生活的价格水平等。

哈萨克斯坦石油产业概述

哈萨克斯坦石油产业概述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地处中亚腹地,北接俄罗斯,东邻中国,西邻里海,南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坦接壤,国土面积272.5万平方公里,人口1619.68万(2010年1月)。哈萨克斯坦石油资源丰富,被誉为“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哈萨克斯坦为世界第11大油气资源国,在前苏联国家占居第二位,是里海地区第三大油气资源国(仅次于俄罗斯和伊朗)。油气产业为哈萨克斯坦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占其外汇收入的60-70%,占国内生产总值GDP 30%。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长以及油价的大幅飙升带动国际能源巨头在哈萨克斯坦石油开采领域的投资不断增长,哈原油产量也逐年稳步增长,并成为世界主要能源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 本文对哈石油产业基本情况做一个粗略的介绍。 一、哈石油资源储量和石油生产 1、石油资源储量 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丰富,截至2009年上半年,共已探明223个油气田,其中81个正在开发。石油探明储量为48-59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3.3%。 据英国BP油气公司2009年6月公布的调查资料,截至2009年1月1日,哈探明石油可采储量约55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3.2%。据哈方专家评估,2025年之前,哈萨克斯坦原油探明储量占世界储量的比例将提升到5.5%,哈萨克斯坦总的潜在原油量为120—170亿吨,其中60%以上集中在哈属里海水域。 2、石油生产 哈为前苏联国家中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油气资源国,早在前苏联时期石油天然气工业就得到发展。1911年在阿特劳州马特加地区打出第一口油井,到上世纪50年代石油产量达200万吨,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随着曼格什拉克半岛新油区的开发,石油产量大幅度提高,由1965年的218万吨增加到1975年的2390万吨,1988年达2550万吨,石油产量占前苏联产量的4.1%。 1991年苏联解体后,哈进一步加强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石油产量迅速增长,由1991年的2653.1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7640万吨,增长了1.88倍。

中国企业如何进入哈萨克斯坦及其市场环境分析

中国企业如何进入哈萨克斯坦及其市场环境分析 一摘要 中亚地区是我国实施向西陆地开放战略的重要目标市场。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亚五国中经济实力最强的哈萨克斯坦近年来与我国贸易往来日渐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开拓哈萨克斯坦市场。本文将对哈萨克斯坦的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并分析中国企业进入哈萨克斯坦的优势和劣势,并给出建议。 关键词:市场情况分析优势与劣势 二哈萨克斯坦简介 哈萨克斯坦位于亚洲中部,西濒里海,北邻俄罗斯,东连中国,南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面积272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九位,目前哈萨克斯坦人口1562万。该国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其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大部分集中在里海沿岸及其附近。该国金属矿藏丰富,品种齐全,其中铁矿、铬铁矿、铜矿、铅矿和锌矿的探明储量都位居世界前列。另外,哈国有数百种野生植物在食品、医药、鞣草、印染等生产中有重要意义,动物资源也保护较好。 从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力来看,哈萨克斯坦一直居于中亚五国首位,近年来,哈萨克斯坦已成为独联体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自2000年以来,哈国内生产总值(GDP)一直保持9%以上的增长。此外,哈国政府在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积极引进外资、重点利用油气资源和发展矿业的同时,实施“进口替代”政策、扶植民族工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实行自由浮动汇率等一系列措施,使哈国宏观经济形势趋于稳定。 目前哈国经济属于典型的转轨型经济,其主要特点是私有化进程快,现私有经济已占国家经济总量的8O%以上;经济结构严重畸

形,重工业基础好,但加工业薄弱;对外来经济和商品依赖性很强,该国的科技产品、生活日用品、轻工产品基本被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中国、土耳其的商品所替代;市场需求旺盛,物资集散辐射面广。 三哈萨克斯坦市场环境分析 哈萨克斯坍认为吸引外资对发展经济有极其重要意义。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曾在阿斯塔纳举行的一次吹风会上指出“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现状的需要,我们欢迎外同资本高附加值产业的直接投资,参与哈同的工业化进程,我们将为此提供各种必须的优惠。” 哈国具有完善的法律和体制基础来保障外吲资本的吸收和使用,使得外国资本在经济活动中相对稳定。日前哈国本身也成为对外投资的主体. 在哈国的投资政策中,为外国投资者建立有利条件是既定政策。由于哈国是单一制国家,因此中央政府承担了大部分的投资风险,这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各个领域的投资政策,因此,对于投资者的游戏规则是由整个围家层面上来确定的,同时也适用于各个领域,因而投资风险的项目不半衡并不存在。 最吸引投资的项目是矿产原料领域,以及重工业和专业原料,国家也在创造优惠条件吸引投资者关注欠发达的地区。 地区的投资环境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紧密相关。根据地理位置,哈国的投资潜力等级分为5个区域。 1,中一东区域,包括卡拉干达、东哈、巴普罗达尔斯克州。该区域拥有哈周30%的投资潜力。最吸引投资的项目包括煤炭开采、电力能源、黑色及有色金属、重型机械制造。 2.东一南区域,包括阿托木图及阿拉木图州。该区域拥有哈国25%的投资潜力。该Lx二域小麦生产、轻工业、制药业及机械制造业较

哈萨克斯坦:石油业发展趋势分析

哈萨克斯坦:石油业发展趋势分析哈萨克斯坦地处中亚腹地,是中亚地区第一大油气资源国,里海地区第三大油气资源国。油气工业是哈萨克斯坦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过去的10年,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产总值(GDP)由221亿美元增长到1077亿美元,油气行业在GDP中的比例由10%增加到30%,油气出口占外汇收入比例由32%提高到64%。 1、哈萨克斯坦石油工业概况 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在国家储量平衡表中共有214个油田,112个气田和57个凝析气田,这些油气田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中、西部。截至2009年1月1日,哈萨克斯坦探明石油可采储量约55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3.2%;探明天然气储量1.9万亿方,占世界总储量的1.1%。 据哈萨克斯坦专家评估,2025年之前哈萨克斯坦原油探明储量占世界储量的比例将提高至5.5%,哈萨克斯坦总的远景资源量为120亿~170亿吨,其中60%以上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属里海水域。 哈萨克斯坦的油气工业早在前苏联时期就初具规模。1899年在阿特劳州的卡拉孔谷尔油田获得首批自喷油流,从而拉开了油气勘探的帷幕。20世纪50年代原油产量达200万吨,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随着曼格什拉克半岛新油区的投产,石油产量大幅度提高,由218万吨增加到2390万吨,1988年达到

2550万吨。1991年前苏联解体后,随着哈萨克斯坦对油气资源开发力度的进一步加强,油气产量得到了迅速增长,原油产量由3013万吨增加到7640万吨。 与油气生产规模相比,哈萨克斯坦国内的原油消费量不大,约有80%以上的原油用于出口,2009年出口原油及凝析油共6726万吨。 过去,哈萨克斯坦油气主要出口到俄罗斯。为降低原油出口对俄罗斯的依赖,哈萨克斯坦不断加强石油出口管道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哈萨克斯坦现有以下主要出口管线: 北线经阿特劳一萨马拉管道至新罗西斯克港出口到欧洲市场,占总出口量的26.O%; 西线经里海国际石油财团管道系统(CPC)出口,占总出口量的51.4%; 南线经由与伊朗达成的协议,占总出口量的6.7%; 东线经中哈原油管道出口到中国,占总出口量的11.5%。 此外,经阿克套港,在巴库和马哈奇卡拉中转至黑海新罗西斯克港出口到欧洲,或在涅卡港与伊朗原油进行串换,2009年该方向出口原油约800万吨。穿越里海的叶斯克涅一库雷克一巴库管道(739千米)在2010年动工(输送田吉兹、卡萨甘的原油到巴库一第比利斯一杰伊汉管道,BTC)。同时,哈萨克斯坦还计划修建2005年完成可研的哈萨克斯坦一土库曼斯坦一伊朗石油管道。 哈萨克斯坦自独立以来稳定的政治环境,相对优惠的投资政策,吸引了大批外国石油公司。目前在哈萨克斯坦有30多个国家的60多个石油公司从事油气勘探开发工作。随着里海水域油气资源的逐步落实,国际合作、投资热度还将不断升温。

哈萨克斯坦房地产市场投资环境

哈萨克斯坦房地产哈萨克斯坦房地产市场投资市场投资市场投资环境 环境哈萨克斯坦概况 哈萨克斯坦位于亚洲中部。北邻俄罗斯,南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西濒里海,东接中国。属典型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零下29至零下15摄氏度,7月平均气温零上25至35摄氏度。 金融危机前10年是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GDP 年均增长10%左右,经济总量扩充5倍,外贸额增长6倍,经济实力占中亚五国总量的三分之 二。金融危机爆发后,哈萨克斯坦经济增长速度骤减。 哈萨克斯坦的矿产资源中铀矿、铜矿、铅矿、锌矿、钨矿储量丰富。哈萨克斯坦主要出口对象国分别是:俄罗斯、中国、意大利、荷兰、法国。 从商品结构上看,哈萨克斯坦主要出口商品:矿产品(包括石油及石油产品),非贵金属及其制成品,化学制品塑料和橡胶占,食品和食品原料,机械、设备、交通工具、仪器和仪表。 哈萨克斯坦房地产市场概况 进入2013年,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外部和内部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哈萨克斯坦的房地产市场。至于首都阿斯塔纳,导致其目前房地产需求增大的主要原因包括:人口增多,地方经济得到发展,居民生活福利水平提高和2017年世界

博览会日益临近。此外,许多公司将办公室从阿拉木图及其它大城市迁入阿斯塔纳也是原因之一。这导致商业地产和写字楼的租赁和购买需求扩大。 近期,阿斯塔纳的写字楼价格仍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预计不会出现暴跌或暴涨的波动。如果将阿斯塔纳和阿拉木图的写字楼价格相比,可以发现阿斯塔纳的价格要低一些,但上涨速度却较快,因为从国外及国内其它地区进入阿斯塔纳的新公司每年都在增加。 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的许多公司是被迫迁入阿斯塔纳的。因此,阿斯塔纳写字楼的价格有可能在近期赶上并超过阿拉木图。在阿斯塔纳,优质写字楼的租金将不会下降,阿拉木图也是如此,因为市场需求在增加。无论是出售还是出租,价钱最高的是阿斯塔纳左岸地区(叶西尔区),其次是萨雷阿尔卡区。 ——《哈萨克斯坦房地产市场前景调查研究报告》 第一章哈萨克斯坦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第一节哈萨克斯坦人口状况分析 一、哈萨克斯坦人口总量和人口增长率 二、哈萨克斯坦人口年龄结构和城市化率 三、哈萨克斯坦家庭规模和家庭数量 第二节哈萨克斯坦房地产细分市场发展状况分析 一、哈萨克斯坦住宅保有量水平 二、哈萨克斯坦旅游业市场发展状况 三、哈萨克斯坦商业零售业发展状况 第三节哈萨克斯坦房地产及配套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哈萨克斯坦房地产业发展状况及在GDP中的比重 二、哈萨克斯坦本土建材的供给能力 三、哈萨克斯坦本土建筑工程机械的供给能力 四、哈萨克斯坦建筑业发展状况分析 五、哈萨克斯坦房地产市场供应量

2019年哈萨克斯坦进出口贸易(货物)及中哈双边贸易和投资概况

2019年哈萨克斯坦货物贸易 及 中哈双边贸易和投资概况 2020年4月

目录 一、2019年哈萨克斯坦货物贸易概况 (3) 二、2019年中哈双边贸易概况 (4) 三、2010-2018年中哈双边投资存量与流量统计 (5) 四、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年度和月度表(2005-2019) (5) 五、哈萨克斯坦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额(2019) (6) 六、哈萨克斯坦自主要贸易伙伴进口额(2019) (7) 七、哈萨克斯坦对主要区域组织出口额(2019) (7) 八、哈萨克斯坦自主要区域组织进口额(2019) (8) 九、哈萨克斯坦贸易差额主要来源(2019) (8) 十、哈萨克斯坦主要出口商品构成(章)(2019) (9) 十一、哈萨克斯坦主要进口商品构成(章)(2019) (10) 十二、哈萨克斯坦主要出口商品构成(类)(2019) (11) 十三、哈萨克斯坦主要进口商品构成(类)(2019) (11) 十四、哈萨克斯坦五大类出口商品的国别/地区构成(2019) (12) 十五、哈萨克斯坦五大类进口商品的国别/地区构成(2019) (13) 十六、哈萨克斯坦对中国出口主要商品构成(章)(2019) (14) 十七、哈萨克斯坦自中国进口主要商品构成(章)(2019) (15) 十八、哈萨克斯坦对中国出口主要商品构成(类)(2019) (16) 十九、哈萨克斯坦自中国进口主要商品构成(类)(2019) (17) 二十、哈萨克斯坦自中国进口的十大类商品及其国别/地区构成(2019) (17)

一、2019年哈萨克斯坦货物贸易概况 据哥伦比亚统计局统计,2019年,哥伦比亚货物进出口额为922.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下降0.9 %。其中,出口395.0亿美元,下降5.6%;进口527.0亿美元,增加2.9%。贸易逆差132.0亿美元,增加40.5%。 在出口方面,意大利、中国、荷兰和法国为哈萨克斯坦前四大出口目标国,2019年对上述四国的出口额分别为83.7亿美元、78.2亿美元、43.9亿美元和36.5亿美元,对中国出口增长24.7 %,对意大利、荷兰和法国出口分别下降28.7%、29.0%和4.9%,对上述四国的出口额合计占哈萨克斯坦出口总额的47.2%。在进口方面,中国、韩国、意大利和德国是哈萨克斯坦的前四大进口来源国,2019年自上述四国的进口额分别为65.2亿美元、34.2亿美元、15.8亿美元和14.9亿美元,中国、韩国、意大利分别增加21.1%、271.0%和5.5%,德国下降9.3%,上述四国合计占哈萨克斯坦进口总额的55.8%。哈萨克斯坦主要贸易顺差来源地依次是意大利、荷兰和法国,2019年顺差额分别为67.9亿美元、41.6亿美元和29.6亿美元。贸易逆差主要来自德国、美国和韩国,2019年逆差额分别为11.9亿美元、4.5亿美元和3.4亿美元。 分商品看,矿产品、贱金属及制品、植物产品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出口商品,2019年出口额为395.5亿美元、61.2亿美元和21.2亿美元,植物产品增长1.9%,矿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分别下,8.7%和5.7%,三类商品合计占哈萨克斯坦出口总额的93.0%。进口方面,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和运输设备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进口商品,2019年进口额分别为101.8亿美元、22.4亿美元、22.1亿美元和19.2亿美元,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和运输设备分别增加45.3%、10.2 %

哈萨克斯坦项目施工调查记实

哈萨克斯坦项目实施调查记实 哈萨克斯坦IPCI丙烷管线项目是我公司第一次在哈萨克斯坦进行地面工程施工的项目,为了对项目施工所在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准确分析项目施工中所面临的风险,项目部特邀请外经贸人力资源管理部副部长、哈萨克斯坦财务管理人员、市场管理人员及其它目前正在哈萨克斯坦施工的管理人员进行了座谈。现从人员入境、签证、资金回流及财务管理、采办、工程分包、现场管理及公共安全等方面内容进行汇报。 一、调查情况 (一)人员入境前准备工作 项目部所有出国人员出国前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取得安全培训资格证。人员出入哈萨克斯坦必须遵守有关规定,严禁携带违禁物品(离开哈萨克斯坦,不能多于3000美元的现金)。每次人员出入境,项目部必须安排专人员到机场接送,以防机场保安随意将入境人员扣留、索贿。针对该种情况,目前哈萨克斯坦境内有相应服务公司可进行机场接机、签证协助办理等。 (二)签证问题

在哈萨克斯坦施工最大的风险就是人员办理工作签难。新疆油建第一次到哈萨克斯坦施工时曾因人员签证问题而长时间不能正常进行施工。洛阳工程公司1000多的工作签名额一年内也仅办理了40多个工作签。 1、商务签证:有1个月和三个月期限两种,到期后有两次延签的机会。按照当地法律规定,持有商务签证的人员不允许在现场进行施工,一经当地移民局或公安、监察机关发现,将被扣留或遣返。 2、工作签证:一般为一年期,可延签。目前哈萨克斯坦项工作签的管理越来越严,当地移民局或公安、检察机关在施工现场检查或发现施工人员操作的岗位与其工作签证的岗位不符,也会随时将施工人员扣留(这些情况在现场已多次发生)。 3、关于有绿卡的哈萨克族:有绿卡的哈萨克族可以当地进行施工,但不作为当地化的比例。目前正通过局外经贸了解哈萨克族的焊工、管工的情况。 4、工作签证的申请程序: (1)先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上发布招聘信息,当地招不到我方所需施工人员时,方可从国内上人。 (2)从2012年元月1日起,哈萨克斯坦对于管理人员当地化比例为1:3(即中方有工作签证管理人员不超过全部管理人员的30%),操作人员为1:9(即中方有工

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

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研究 [摘要]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建交20周年以来,两国的经济合作呈现勃勃生机。本文在新疆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新疆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的领域和项目;并根据哈萨克斯坦的投资环境、市场潜力和产业政策,提出了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 中国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对策 2012年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建交20周年,20年来中哈关系发展非常顺利,两国关系得到了健康、快速、全面、深入的发展。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双方务实合作呈现出勃勃生机,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国对哈萨克斯坦投资实现跨越式增长,中国已成为哈萨克斯坦第一大投资国。 一、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现状 根据哈萨克斯坦央行公布的数据,1993-2010年哈萨克斯坦累计自中国引进直接投资50.23亿美元,占到同时期哈萨克斯坦累计引进外资总额的4 %。2010年哈萨克斯坦自中国引进的直接投资额为12.22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72.4%,占哈萨克斯坦全年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7%。2011年哈萨克斯坦自中国引进的直接投资额为11.618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30.7%,占到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累计投资总额的20.2%,占哈萨克斯坦2011年全年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5.8%。2011年哈萨克斯坦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引资(fdi)198.5亿美元,约占当年gdp的10.7%,比上一年(181.44亿美元)

上升9.4%。 二、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领域和项目 为了大力发展哈萨克斯坦经济,2011年哈萨克斯坦全年吸引外资198.5亿美元,同比增长9.4%。外资流入的主要领域为房地产及企业服务业(107.6亿美元)、采矿业(35亿美元)、制造业(28.8亿美元)等。主要投资来源国为荷兰(79.2亿美元)、法国(15.5亿美元)、中国(11.6亿美元)、美国(10.4亿美元)等。 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建筑业、采矿业、金融业、房地产交易、租赁和服务业等领域。在2008年,中国对哈萨克斯坦采矿工业的投资为174.13万美元,名列第三,占中国对哈萨克斯坦投资总额的33.32%,仅次于对哈萨克斯坦建设领域的投资。虽然中国对哈萨克斯坦采矿工业投资与美国和荷兰相比差距很大,但仍属成功之列。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建筑业的投资占中国对哈萨克斯坦投资总额的41.15%,是对哈萨克斯坦投资最多的领域。也就是说,中国对哈萨克斯坦投资主要集中于建筑业和采矿工业,其比重合计达74.47%。根据哈萨克斯坦国家统计署提供的资料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农业、加工工业、交通与通讯业等投资相对很少。与哈萨克斯坦在该领域的合作处于劣势地位。这说明两国在很多领域内有广泛的合作前景。 三、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于中亚这一特殊的国际市场,法律法规在执行中多变,“潜规则”横行,信息盲点将直接意味着投资盲点,最终导致经营项目搁

哈萨克斯坦资源

哈萨克斯坦资源国家。 哈萨克斯坦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有色金属矿藏,在独联体国 家甚至在全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哈萨克斯坦具有发展对外合作的有利条 件。 1、矿物资源:哈萨克斯坦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都很大,哈萨克斯 坦煤的探明储量为1400亿吨,大部分煤矿都集中在卡拉干达、库斯塔奈、 阿克莫拉、巴甫洛达尔和东哈萨克斯坦州。哈萨克斯坦石油和天然气的探明 储量分别为45亿吨和5.9亿立方米。 2、金属矿藏:哈萨克斯坦有色金属矿藏丰富,而且品种比较齐全,铁 矿石的探明储量有80亿吨。铬铁矿石的储量2亿吨。锰矿主要分布在乌卢套、萨雷阿尔克、卡拉套和满格斯套等地,铜矿主要分布杰兹卡兹甘州。铅矿已 探明储量约1000万吨;锌矿已探明储量1400万吨。 3、非金属矿藏:哈萨克斯坦非金属矿藏主要有钾盐、硫酸钡、磷钙土 和萤石等,哈萨克斯坦境内有20多个湖泊盛产食盐,并有两个岩盐矿。 4、化学工业:哈萨克斯坦充分利用资源和开辟原料资源的工业部门。 该国拥有铬、硼、记硝、天然硫酸盐、矿物颜料、硝酸镁盐、亚铬硫盐、镁盐、磷灰石、硫铁矿、油页岩等矿铁原料。 5、电力工业:哈萨克斯坦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所以一直以发展火电为主。 6、机械工业:哈萨克斯坦的机械工业基本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 立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集中在阿拉木图、卡拉干达、巴甫洛达尔等地。 7、建材工业:哈萨克斯坦拥有诸多如石灰石、泥灰石、耐火石、陶土、石英砂等丰富的建材原料。 8、轻纺工业:哈萨克斯坦的轻纺工业有丰富的农业原料资源。其中制 革业、毛皮业、裘皮业和洗毛业,在独联体占有重要的地位。 9、食品工业:食品工业是哈萨克斯坦主要消费品工业之一,有20多个 行业。肉类工业是哈萨克斯坦主要食品工业的主要部门,就产量而言,居独 联体各国第三位。 10、农牧业:哈萨克斯坦是独联体主要的商品粮、畜生产基地之一。该 国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具备良好的农牧业生产的条件。

哈萨克斯坦公路工程承包市场投资环境

哈萨克斯坦公路工程承包哈萨克斯坦公路工程承包市场投资市场投资市场投资环境 环境哈萨克斯坦概况 哈萨克斯坦位于亚洲中部。北邻俄罗斯,南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西濒里海,东接中国。属典型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零下29至零下15摄氏度,7月平均气温零上25至35摄氏度。 金融危机前10年是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GDP 年均增长10%左右,经济总量扩充5倍,外贸额增长6倍,经济实力占中亚五国总量的三分之 二。金融危机爆发后,哈萨克斯坦经济增长速度骤减。 哈萨克斯坦的矿产资源中铀矿、铜矿、铅矿、锌矿、钨矿储量丰富。哈萨克斯坦主要出口对象国分别是:俄罗斯、中国、意大利、荷兰、法国。 从商品结构上看,哈萨克斯坦主要出口商品:矿产品(包括石油及石油产品),非贵金属及其制成品,化学制品塑料和橡胶占,食品和食品原料,机械、设备、交通工具、仪器和仪表。 哈萨克斯坦公路工程承包市场概况 截至2012年底,哈萨克斯坦公路总里程97416公里,其中国家级公路总里程23484公里,州级和区级公路总里程73932公里。 2013年哈萨克斯坦将改建阿斯塔纳—阿拉木图、阿斯塔纳—巴甫洛达尔、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阿拉木图、阿拉木图—霍尔果斯、阿拉木图—卡普恰盖公路。2013年计划改建3500公里国家级公路,其中2000公里公路将在入冬前

投入使用。 ——《中国企业投资哈萨克斯坦公路工程承包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第一章哈萨克斯坦公路工程承包市场发展状况及前景预测 第一节哈萨克斯坦公路建设发展状况 一、哈萨克斯坦公路总里程数 二、哈萨克斯坦公路网络地区分布 三、哈萨克斯坦公路路网密度 四、哈萨克斯坦铺敷道路比重 五、哈萨克斯坦公路在建项目汇总 第二节哈萨克斯坦公路建设工程承包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第三节哈萨克斯坦公路工程承包市场需求状况 一、哈萨克斯坦人口和重点城市区域分布 二、哈萨克斯坦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指标 三、哈萨克斯坦铁路、航空等其他运输方式发展状况 第四节哈萨克斯坦公路工程承包市场相关政策 一、哈萨克斯坦公路管理体系和运营模式 二、哈萨克斯坦关于工程承包的相关政策规定 1、主管部门 2、项目承揽流程 3、招投标规定 三、哈萨克斯坦环保政策 四、哈萨克斯坦土地政策 五、哈萨克斯坦劳务和签证政策 第五节哈萨克斯坦公路工程承包市场发展态势展望和指标预测 一、影响哈萨克斯坦公路工程承包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 二、未来五年哈萨克斯坦公路建设市场需求预测思路 三、未来五年哈萨克斯坦公路建设市场需求预测方案

哈萨克斯坦项目税务筹划与项目控股架构选择

哈萨克斯坦项目税务筹划与项目控股架构选择

哈萨克斯坦项目税务筹划与项目控股架构选择 汪登奎、李会均 来源:《国际经济合作》2011年第4期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承包商的原始积累的逐渐增加,很多承包商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哈萨克斯坦是中国承包商集中地之一,一些中国承包商在哈萨克斯坦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是也有很多承包商在当地遭受了巨大损失。造成损失的原因不一而足,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不了解哈萨克斯坦的法律和税务环境,造成经营决策不当或者失误。因此选择适当的控股架构进行合理税务筹划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一、哈萨克斯坦税务情况介绍 为了有效进行哈萨克斯坦项目的税务筹划,必须清楚地了解哈萨克斯坦不同的组织机构的税务情况。根据哈萨克斯坦的税法和相关法律,不同公司类型的税率不同。一般来说,哈萨克斯坦向公司征收公司所得税、红利税(外资子公司)、净利润税(外资企业子公司)和增值税。 其中,任何形式的公司的公司所得税标准都是一样的,2010年所得税税率为20%。但是如果外资企业在哈萨克斯坦注册为分公司,则公司除了缴纳所得税外,还需缴纳净利润税,目前税率为15%。如果哈萨克斯坦公司以红利的形式对股东进行分红,则需要向哈萨克斯坦税务机关缴纳红利税,目前红利税为15%。 二、税务筹划的必要性 国际税务筹划(InternationalTax Planning)是指纳税人为了在纳税中更多地取得税收利益,事先对跨国经营组织形式和交易活动所作的周密安排。即纳税人在进行跨国经营决策时,如有两个或两个

以上符合税法的方案,将选择税负最低的方案。国际税务筹划实质上是避税计划。中国承包商在哈萨克斯坦运作项目也必须慎重进行税务筹划。 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哈萨克斯坦资源的有限性,哈萨克斯坦和中国会计核算准则的差异,以及项目所在国的政策多变性等原因导致项目外账盈利而实际亏损,从而不得不在项目所在国缴纳巨额所得税和利润税/ 红利税,造成项目经济效益减少,甚至使亏损项目雪上加霜。 进入哈萨克斯坦的中国承包商大多数为大型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在国内由于全民所有的性质,必须承担较重要的社会责任,不能像欧美企业那样简单地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要综合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中国承包商大都可以在某一具体领域如设备制造、物流、运营等提供完全产业链服务。同时,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承包商为了方便自身管理,总是倾向使用内部资源,以便从整体上提高项目推进速度。 另一方面,哈萨克斯坦人力资源相对贫乏,尤其缺乏技术工人,中国承包商在哈萨克斯坦的工程项目往往与中国地缘政治或者能源政策紧密相连,工期比较紧张。很多中国承包商从中国境内动迁项目所需资源,包括施工设备、人员到哈萨克斯坦从事项目工程建设。这些资源补偿费用需要从哈萨克斯坦项目以各种方式汇回国内总部。根据哈萨克斯坦税法规定,这些工程款项转移时必须向哈萨克斯坦缴纳相关税种。如果以提供服务的形式转移上述费用,则需向哈萨克斯坦政府缴纳非侨民税,如果以利润或者红利的形式转移,则需缴纳利润税或者红利税。非侨民税的税基是转出的整个分包合同额,因此税额巨大。 后一种方式需要在缴纳所得税后再缴纳利润税或者红利税,总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