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合集下载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滨江新城、洋湖垸、梅溪湖)规划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滨江新城、洋湖垸、梅溪湖)规划
净开发容积率:4 净开发用地面积:约3400 亩 总建面积:900万㎡
片区定位
以现代金融商务功能为核心,以文化、休闲、旅游综合商圈为驱动引擎,以都市居住为依托的复合
型新都会中心。
金融商 务功能 商业为商务配套
形成多功能 互促共荣
休闲功能 文化功能
旅游功能 商业功能
商业为居住 配套
居住 功能
滨江新城是长沙建设两型社会的核心示范区,也是长 沙大河西先导区开发建设的核心与龙头项目,建成后 将容纳就业人口约35万,居住人口约22万,同时还将 吸引大量旅游、观光、购物、休闲的流动人口,成为 以现代商务功能为核心,以文化、休闲、旅游综合商 圈为驱动器,以都市居住为依托的复合型新都会中心。
洋湖垸片区
项目概况
洋湖垸片区位于岳麓山以南,北依岳麓山、东临湘江,与湖南省政府隔江相望。 由二环线、三环线及潇湘大道围合区域组成,东至湘江、南抵城市三环线,西至长潭西线, 北至城市二环线。
片区定位 新城拟打造成为集旅游、科普、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长沙大河西总部经济基
地和集中体现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环境友好示范价值的生态宜居社区。
土地开发时序
滨江新城土地开发周期为8-10年,以中央商务区为中心,向南北逐步推进,
坚持商业地块与住宅结合出让。
滨江新城地块编号图
教育配套
小 学:
北津城小学、三叉矶小学、郝家坪小学、西江小学、银盆岭小学
中 学:
白马中学、茶山中学、岳围中学、市二十中
公 园:
北津城遗址公园、岳华公园、谷岳公园、坦山公园、茶山公园、 古樟公园、施家港公园、观沙岭公园、银盆岭公园、徐家湖公园
根据国内外大多数CBD测算就业岗位的经验,一般平均每个就业岗位为25-30平方米,梅溪湖新 城公共建筑总面积为327.67万平方米,按照平均每个就业岗位27.5平方米计算,则梅溪湖新城可 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约为11.92万个,梅溪湖新城总人口数量为17.8万人。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梅溪湖规划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梅溪湖规划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梅溪湖规划为推进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建设,打造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要载体,建设长沙大河西未来的城市中心。

长沙梅溪湖实业有限公司代表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管委会对梅溪湖片区进行整体开发建设。

一、项目基本情况梅溪湖综合开发项目是集防洪、生态产业、文化旅游和高档住宅开发于一体的综合型项目,规划范围北起枫林路、南接桃花岭景区界线、东起二环线、西至绕城高速,总规划面积约14.8平方公里,核心区范围7.8平方公里。

梅溪湖片区开发将围绕建设“梅溪湖国际服务及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战略目标,通过6到8年的建设,将片区建设成为一个生态环境友好、配套设施齐全、地标建筑突出、产业特色明显的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城市功能区。

近期目标为在2011年基本完成片区基础设施建设:梅溪湖湖泊完成蓄水,湖泊系统工程竣工,形成湖面和沿湖公共绿地景观;主干道路竣工通车,片区路网基本建成;龙王港防洪截污工程竣工,完成河道改道与疏浚工程,排水、通讯、管网等设施竣工,形成承载功能。

二、项目主要内容按照“一大中心,两轮驱动,三个带动”的指导思想,在规划范围内,突出生态整治和城市建设两大主题,按照“以基础设施带动产业发展、以环境整治带动新城建设人、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的三大原则,通过多方筹措资金进行片区综合开发,努力建设成以下四个具有国际水准的功能区:(一)国际会议会展中心:是整个项目的功能核心,占地约570亩,建成国际一流的标志性建筑。

会议中心的主会议厅至少可容纳2000人—2500人举行会议,拥有同声翻译系统,能承办大型国际性会议,并能同时召开湖南省人大、省政协等会议;会展中心按大规模、高标准、国际性和现代化标准设计,能承办大型国际会展,满足世界性的展会要求,室内展馆面积要超过10万平方米,同时可进行空间灵活组合,以适应不同规模的会展要求。

(二)国际智力拓展和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一流的科研中心、高端先进的公共技术平台、开放的实验室、共享的尖端实验设备和信息平台、专家楼等,能吸引全球顶级企业、顶尖专家来此进行学术交流、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各类高级人才创业发展。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规划图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规划图

第一部分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一、规划概况2007年12月14日,经报请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长沙市成立大河西先导区,进行国际招标。

经过两轮竞标,最后由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形成大河西先导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规划区:湘江以西,涉及4个区县,15个乡镇,包括岳麓区,高新区,望城县的雨敞坪镇、乌山镇、黄金乡、白箬铺镇、高塘岭镇、星城镇,宁乡县玉潭镇、城郊乡、金洲乡、历经铺乡、夏铎铺镇,用地总面积约为1200平方公里。

核心区:黄桥大道以东,岳麓区,高新区,望城县的黄金乡、高塘岭镇、星城镇,用地总面积约570平方公里。

起步区:规划面积230平方公里,近期启动重点建设地区:包括岳麓区的梅溪湖周边地区、岳麓山周边地区、洋湖垸、坪塘片,用地总面积109平方公里。

二、规划目标和定位1、规划目标:着眼于带动全省、辐射全球,力争到2020年把先导区建设成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示范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低于全国省会城市平均水平;高新产业的集聚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70%以上,高新技术总产值4000亿元以上;城乡统筹的样板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0000和40000元以上;生态宜居的新城区——建成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0万;支撑发展的增长极——核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00亿元。

2、发展定位职能定位: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先导突破区,长株潭城市群战略整合核心承载区,长沙市提升主体功能区。

产业定位:湖南省产业先行先试区,长株潭产业转型示范引领区,长沙市高新产业核心集聚区。

生态定位:全国知名的生态文明区域,资源节约的循环集约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标杆。

城镇定位:城乡统筹发展的区域城市,新型增长模式的城镇典范,环境友好的山水宜居新城。

三、规划理念1、规划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实行生态优先,环境优先;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促进资源集约利用,促进城市集约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文明和谐城市。

中共长沙市委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

中共长沙市委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

中共长沙市委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为了加快建设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沙大河西先导区(以下简称“先导区”),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政策意见。

一、根据市人民政府授权,先导区管委会行使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经济管理权限,先导区内所有市级审批事项均授权先导区管委会办结。

超出市级权限的,由先导区管委会直接呈报省有关部门审批,确需通过市直有关部门上报的,由相关部门履行上报手续。

二、先导区管委会统一组织制定先导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政策和方案,统一部署和推进先导区各项改革试验,有关区县和高新区要积极组织实施,市直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

全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重大项目、重大举措优先在先导区内先行先试。

鼓励和支持先导区管委会大胆改革创新,激发和保护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先导区管委会负责制定先导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资源节约利用规划,并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编制和管理实施先导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其它专项规划,有关区县和高新区据此制定和实施相应规划。

四、先导区管委会根据保护环境与促进发展并重、节约用地与保障建设并重的原则,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的体制机制。

先导区管委会对先导区的全部土地统一规划、统一供应,对高新区、岳麓区的土地统一征收、统一开发,征拆安置工作按统一政策由高新区、岳麓区负责。

先导区实行一级土地储备,根据授权单独设立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土地征收过程中涉及的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的权限授权先导区管委会行使。

先导区范围内高新区、岳麓区所有土地的划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及转让手续全部在先导区管委会审批。

五、先导区管委会制定先导区土地利用5年计划和土地供应5年计划,报省人民政府审查后自主调剂实施。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规划图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规划图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规划图第一部分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一、规划概况2007年12月14日,经报请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长沙市成立大河西先导区,进行国际招标。

经过两轮竞标,最后由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形成大河西先导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规划区:湘江以西,涉及4个区县,15个乡镇,包括岳麓区,高新区,望城县的雨敞坪镇、乌山镇、黄金乡、白箬铺镇、高塘岭镇、星城镇,宁乡县玉潭镇、城郊乡、金洲乡、历经铺乡、夏铎铺镇,用地总面积约为1200平方公里。

核心区:黄桥大道以东,岳麓区,高新区,望城县的黄金乡、高塘岭镇、星城镇,用地总面积约570平方公里。

起步区:规划面积230平方公里,近期启动重点建设地区:包括岳麓区的梅溪湖周边地区、岳麓山周边地区、洋湖垸、坪塘片,用地总面积109平方公里。

二、规划目标和定位1、规划目标:着眼于带动全省、辐射全球,力争到2020年把先导区建设成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示范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低于全国省会城市平均水平;高新产业的集聚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70%以上,高新技术总产值4000亿元以上;城乡统筹的样板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0000和40000元以上;生态宜居的新城区——建成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0万;支撑发展的增长极——核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00亿元。

2、发展定位职能定位: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先导突破区,长株潭城市群战略整合核心承载区,长沙市提升主体功能区。

产业定位:湖南省产业先行先试区,长株潭产业转型示范引领区,长沙市高新产业核心集聚区。

生态定位:全国知名的生态文明区域,资源节约的循环集约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标杆。

城镇定位:城乡统筹发展的区域城市,新型增长模式的城镇典范,环境友好的山水宜居新城。

三、规划理念1、规划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实行生态优先,环境优先;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促进资源集约利用,促进城市集约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文明和谐城市。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之欧阳引擎创编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之欧阳引擎创编

交通发展战略规划欧阳引擎(2021.01.01)项目名称: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承接时间:2008-7-16项目大类:综合交通规划项目小类:交通发展战略规划项目规模:规划区面积1200平方公里委托单位:合作单位:长沙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交通规划研究所项目负责人:张国华、马俊来主要参加人:张国华、马俊来、王有为、杜恒、翟宁、戴继峰项目简介:为满足国家、“长株潭”一体化、长沙市对两型社会示范区-大河先导区提出的更高要求和其自身发展的必需,落实和深化大河先导区规划国际招标方案对综合交通系统的要求,解决大河先导区现状和潜在的交通问题,开展大河西先导区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研究工作。

研究内容包括现状交通调查及已有总体规划交通评价分析、综合交通骨干网络战略模型分析、综合交通整体发展策略、对外交通系统、道路网络系统、常规公共交通系统、轨道交通系统、慢行交通系统、旅游及休闲娱乐交通系统、大型交通枢纽、停车场设施、货运及物流系统、近期交通建设规划等。

该研究以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高地目标为导向,支持大河先导区的总体规划落实,与规划方案综合深化形成互动和反馈,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骨架和体系。

详细介绍:1 项目背景在“中部崛起”、“两型社会”、“3+5”城市群三大区域发展战略背景之下,2008年初长沙市政府提出将河西区1200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作为长沙“两型社会”规划建设的起步区、示范区。

大河先导区作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示范区,其规划、建设和发展的成效将直接影响到国家战略在“长株潭”城市群的落实,但“长株潭”区域重要交通设施(空港、高铁及高速公路)均集中在区域东部,先导区处于“长株潭”城市群综合交通网络的边缘地带,突破大河先导区交通“低谷”的地位和边缘困境,是本次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急需解决的最大困难;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示范区,大河先导区综合交通系统的构建充分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战略是本次规划研究面临的最大挑战;长沙市已经完成大河先导区总体规划两阶段方案征集工作,方案的综合优化及起步区的城市设计工作都需要综合交通系统给予充分的支持,大河先导区综合交通系统规划纲要研究编制应支持大河先导区的总体规划落实,与规划方案综合深化形成互动和反馈,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骨架和体系。

长沙东部发展规划

长沙东部发展规划

长沙东部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长沙将推动形成发展协调的区域空间、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优质高效的农业空间、集约高效的城镇空间以及魅力凸显的特色空间,形成高效、安全、美丽、宜居、魅力、和谐的国土空间发展新格局。

1.城市空间总体格局以千万级人口的国际化大城市为目标,着力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集约型的空间发展模式,坚持“东拓、西提、南融、北进、中优”,形成“一核两副十片、一轴一带两廊”的城市空间总体格局。

一核两副十片:围绕五区联动,做大城区,构建核心带动、片区优化、新城发力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一核”,即长沙中心城区,重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突出国家中心城市和省会担当的核心职能,建设最能代表国家中心城市能级水平的高品质高质量城市服务核心和生活城区;“两副”,即浏阳城区和宁乡城区,面向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做实县区的要求,构建浏阳、宁乡城区省会副中心,培育省会城市新增长极;“十片”,即以“十个重大城市片区”推动长沙都市区提质,突出重点优片区,高标准打造金阳新城、金洲新城、金霞新城三大产业功能片区,高水平建设滨江金融、国际会展、高铁西城、南部融城等四大高端服务功能片区,高质量塑造隆平、大泽湖、大王山三大特色功能片区。

2.构建“一带五园五区”先进制造业格局在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核心功能布局上,长沙有着这样的思路: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优化科技创新空间布局、优化综合交通物流空间布局,引导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着力优化提升开放空间。

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

将围绕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构建“一带五园五区”的先进制造业格局,推进“五好园区”建设。

“一带”指浏长宁先进制造业产业带;“五区”指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含星沙产业基地)、宁乡经开区、浏阳经开区、望城经开区五个核心园区。

“五园”指宁乡高新区、天心经开区、金霞经开区、雨花经开区、岳麓高新区五个先进制造业重点园区。

提高工业用地效益,保障产业用地向宁长浏先进制造业产业带集中、向五区五园集中,着力培育一批产业配套完善、龙头企业主导、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智能智造示范基地。

长沙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课件

长沙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课件





谢谢!

第二阶段:近代长沙城市空间形态(1904~1949)
外商资本涌入长沙,带动长沙经济的发展,长沙设市,逐步开始进行城
市规划。
第三阶段:现代长沙城市空间形态(1949~至今)
新中国的成立,城市发展较为迅速,城市规划兴起,引导长沙城市
空间形态的发展。
长沙城市形态演变进程
演 变 进 程
古代长沙城市空间布局
汪 标



城市交通空间结构:


长沙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和长浏盆地西缘,东邻江西省 宜春、萍乡两市,南接株洲、湘潭两市,西连娄底、益阳两市,北抵岳 阳、益阳两市。对外对内交通发达,交通规划的空间布局合理性也是衡 量这个城市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同时也可看出当地人民生活的质量。 作为一个大城市必然要有便利的交通作保证。


结论:

绩 在长沙推进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增强城市经济规模,以提高经济
效益为中心,积极发展城市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信息产业和金融贸 易业,利用长沙优势开发建立中心商务区,使之具有辐射较大区域范围 的能力,成为与国内外联系紧密的经济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服 务中心。因此,必须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区 位

长沙在中部地区中的区位
长沙位于湖南省东北 部,地处湘江下游长 浏盆地西缘。东西长 约230千米,南北宽 约88千米。处于湘中 丘陵与洞庭湖冲积平 原过渡地带和湘浏盆 地,地势南高北低, 丘涧交错、红岩白沙。 地貌基本上是山地、 丘陵、岗地、平原各 占四分之一
区 位 图
长沙在湖南省的区位
长沙位于湖南省东 部偏北,湘江下游 和长浏盆地西缘, 东邻江西省宜春、 萍乡两市,南接株 洲、湘潭两市,西 连娄底、益阳两市, 北抵岳阳、益阳两 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发展战略规划欧阳光明(2021.03.07)项目名称: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承接时间:2008-7-16项目大类:综合交通规划项目小类:交通发展战略规划项目规模:规划区面积1200平方公里委托单位:合作单位:长沙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交通规划研究所项目负责人:张国华、马俊来主要参加人:张国华、马俊来、王有为、杜恒、翟宁、戴继峰项目简介:为满足国家、“长株潭”一体化、长沙市对两型社会示范区-大河先导区提出的更高要求和其自身发展的必需,落实和深化大河先导区规划国际招标方案对综合交通系统的要求,解决大河先导区现状和潜在的交通问题,开展大河西先导区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研究工作。

研究内容包括现状交通调查及已有总体规划交通评价分析、综合交通骨干网络战略模型分析、综合交通整体发展策略、对外交通系统、道路网络系统、常规公共交通系统、轨道交通系统、慢行交通系统、旅游及休闲娱乐交通系统、大型交通枢纽、停车场设施、货运及物流系统、近期交通建设规划等。

该研究以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高地目标为导向,支持大河先导区的总体规划落实,与规划方案综合深化形成互动和反馈,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骨架和体系。

详细介绍:1 项目背景在“中部崛起”、“两型社会”、“3+5”城市群三大区域发展战略背景之下,2008年初长沙市政府提出将河西区1200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作为长沙“两型社会”规划建设的起步区、示范区。

大河先导区作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示范区,其规划、建设和发展的成效将直接影响到国家战略在“长株潭”城市群的落实,但“长株潭”区域重要交通设施(空港、高铁及高速公路)均集中在区域东部,先导区处于“长株潭”城市群综合交通网络的边缘地带,突破大河先导区交通“低谷”的地位和边缘困境,是本次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急需解决的最大困难;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示范区,大河先导区综合交通系统的构建充分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战略是本次规划研究面临的最大挑战;长沙市已经完成大河先导区总体规划两阶段方案征集工作,方案的综合优化及起步区的城市设计工作都需要综合交通系统给予充分的支持,大河先导区综合交通系统规划纲要研究编制应支持大河先导区的总体规划落实,与规划方案综合深化形成互动和反馈,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骨架和体系。

2 规划范围根据规划研究的需要,将规划范围分三个层次。

核心规划范围,即规划区范围:包括岳麓区、高新区、望城县的含浦镇、坪塘镇、莲花镇、雨敞坪镇、乌山镇、黄金乡、白箬铺镇、雷锋镇、高塘岭镇、星城镇,以及宁乡县的夏铎铺镇、金洲乡、历经铺乡、玉潭镇、城郊乡,用地总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扩展规划范围:长沙市域范围,面积1.18万平方公里。

区域协调范围:“3+5”城市群范围,面积9.68万平方公里。

3.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本项目的指导思想根据科学发展观和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按照综合交通系统一体化的原则,促进城市交通与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城市交通。

1)在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框架下,明确大河先导区的交通发展定位与策略,突出整体交通系统的有机整合,并特别加强大河先导区与周边城区交通系统的衔接,改变大河先导区“低谷”的困境;2)以在编先导区总体规划为指导,体现大河先导区新发展战略规划的精神,注重与在编的大河先导区分区规划进行互动协调,相互完善;3)结合大河先导区的功能定位,充分利用交通系统促进和引导城市发展,并协调长远发展与近期建设之间的关系;4)从问题入手,以目标为导向,突出大河先导区的特点,把握重点;5)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方式。

4.主要技术内容4.1综合交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4.1.1区域交通现状及发展趋势1)区域交通现状区域综合交通设施网络呈现“一纵两横”三条走廊的布局特征,三条走廊对应的流量情况是“一纵”>“北横”>“南横”。

可见先导区对外联系优势顺序为:向东跨江依托京珠国家级走廊;向北拓展西北区域级走廊;向南联系西南国家级走廊。

2)区域及对外交通发展趋势大河西先导区紧邻京珠走廊、位于湘江西岸和跨江西向通道门户等交通区位优势使其具备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高地”的潜力。

从目前现实看,先导区仍处于区域交通网络中的“洼地”局面。

未来随着区域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发展,先导区作为区域发展“高地”和交通“洼地”的矛盾将日益凸显。

4.1.2长沙城市交通现状及发展趋势1)长沙城市交通现状长沙市交通现状呈现出“环状+放射”的特征结构,环路没有真正起到分离过境交通的作用。

湘江西岸发展受跨江通道的制约严重,没有发挥联系东西岸,辐射湖南省中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

2)长沙未来城市空间结构变化长沙市将形成湘江两岸,一东一西,一主一次两个中心区。

两个中心区各自功能完善,相对独立。

规划远期河东人口规模400万,河西人口规模300万。

河东主城区主要承接省域和国家层面的战略设施,在京珠走廊上联系南北,发挥引领湖南省发展的作用。

大河西先导区主要发挥联系长株潭,提升3+5城市群区位优势,通过西北、西南两条省内辐射轴实现东部经济带辐射中西部的作用。

3)长沙城市交通发展趋势长沙市未来湘江两岸的空间结构和现状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原有的放射+环状的交通网络结构必然不能适应城市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4.1.3大河西先导区交通需求特征1)对外交通需求分析东部核心服务区和东岸对外战略交通设施(机场、火车站、高铁站)联系强度很高。

北部东西向以及京珠西线南北向的对外货运交通强度将很大。

南部高教科技区对外联系需求相对较弱。

2)先导区交通走廊分析东西向跨江主走廊:城市发展主轴,组团间联系主通道;西岸沿江走廊:城市发展次轴,大河西区内部联系主通道;组团间次走廊:联系相邻组团。

3)跨将交通需求现状整个跨湘江通道日流量达到25.5万PCU,流量集中于主城和河西的核心区,向外侧逐步递减,南侧联系高于北侧。

通过建立宏观交通模型,得到几个主要通道的交通流量如下:过江流量165万人次/日,东西主交通走廊流量106万人次/日,南北交通走廊流量南强北弱,南部85万人次/日,北部68万人次/日。

4.2综合交通系统发展战略4.2.1大河西先导区综合交通发展目标、问题、任务与策略1)综合交通发展目标在“三大战略”背景下,支撑先导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高地区位职能的发挥;建立湘江东、西岸紧密衔接的城市交通系统网络,支撑长沙城市跨越式发展;满足先导区客运和货运出行需求,支撑先导区城市空间发展与产业发展;满足先导区丘陵山地地形特征与“两型社会”的规划建设要求。

2)面临的关键问题(1)如何突破区域交通“洼地”的发展局面?(2)如何解决湘江阻隔带来的通道交通瓶颈?(3)如何实现先导区组团片区间便捷交通联系,引导和支撑先导区“一心三极”组团格局发展?(4)如何实现先导区城市与交通建设的“两型社会”战略要求?3)主要任务(1)构建具有区域辐射力的对外综合交通体系;(2)构建区域、城市交通高效衔接转换的一体化交通网络;(3)构建与城市用地和空间发展相协调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4)构建公交主导的客运交通体系;(5)构建符合山地丘陵地形特点和“两型社会”发展要求的综合交通体系。

4)核心策略(1)“依托东岸”策略;(2)“枢纽型交通”策略;(3)“集约化交通”策略;(4)强化跨江通道策略;(5)“两型社会”交通发展策略。

4.2.2大河西先导区综合交通系统发展战略1)区域及对外交通:构建枢纽型、开放性、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构建3+5区域城际间快速运输通道,强化交通枢纽衔接,完善对外交通体系,形成建设公、铁、水、空多方式协调发展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依托区域多元化交通运输系统(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完善区域公路网络和城市轨道连接,尤其加强城际轨道系统的建设,完善港口、机场集疏运通道,强化与河东主城区交通体系和国家级交通走廊的衔接,完善与近郊乡镇和居民点的交通联系,积极促进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城市交通:形成与城市组团格局相协调、以集约化为导向的多元和谐交通发展模式以大运量快速客运系统为骨干,构建复合型城市交通走廊;强调公交枢纽的客流衔接组织功能,构建多元化的公共交通服务;重视绿色慢行交通和生态型旅游休闲交通模式的构建;适度引导个体机动车的使用,保持合理的机动化发展水平。

4.3区域及对外交通系统规划4.3.1公路系统发展规划京珠西线选址及出入口规划——本次规划以先导区总体规划方案作为京珠高速西线选址的推荐方案,布设京珠高速西线出入口3处(南横线在规划区外另设1出入口),包括互通式立交2处(北横线-京珠、岳麓大道—京珠)和高速公路定向出入口1处(京珠-雨莲大道),实现京珠高速西线对大河西先导区的便捷服务。

区域性过境分流通道规划——规划北横线、南横线作为长沙市域东西向快速联系通道,并结合大河西先导区的规划发展作相应的布局既有公路等级调整规划——将长常高速路(京珠高速-三环)段调整为城市快速路;将三环路与长常高速公路(三环至南横线段)调整为城市快速路;提升长花灰韶公路等级为快速路,作为连接灰汤、韶山旅游地区的快速联系通道。

公路客运站布局规划——规划期末将在各个组团片区布设南站、北站、西站、东站等四个主要客运站,满足各个方向的对外公路客运需求并组织城市骨干客运系统换乘衔接。

4.3.2铁路发展规划普通铁路——规划宁乡开发区至湘潭的普铁连接线——潭望铁路,连接湘黔铁路,作为长株潭湘江西岸的铁路货运通道。

铁路枢纽规划——结合未来石长铁路、潭望铁路的布设及功能定位,规划形成“二客三货”的铁路枢纽格局。

4.3.3城际轨道规划建议远景规划布设3条城际轨道线路,3条线路汇聚点形成辐射“3+5”城市群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沿金洲大道布设至长沙至益阳、常德方向的城际轨道。

线路长度140~160km,按“大站快车”布设,保证先导区至常德、益阳的时间距离分别控制在70分钟、35分钟以内;沿望雷大道布设岳阳至湘潭方向的城际轨道。

线路长度130~150km,按“大站快车”布设,保证先导区至岳阳、湘潭的时间距离分别控制在60分钟、20分钟以内;沿长花灰韶快速路通道布设长沙至韶山的旅游城际轨道,以快速、便捷的客运走廊带动长花灰韶旅游带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开发。

4.3.4 空港集疏运衔接交通规划城市轨道衔接交通走廊——以轨道2号线-轨道机场线作为空港快速轨道联系通道;城市道路衔接交通走廊——以三环、二环、机场高速为骨架的空港衔接快速通道;机场巴士——直通先导区各组团的机场巴士线路系统。

4.3.5港口及水运系统规划规划7大港区中,霞凝、高塘岭、铜官、中山路、暮云、坪塘六港将对大河西先导区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带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