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物理静电现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2 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7.2 静电现象》教学设计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八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的第二节,教学内容主要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是本节课的难点。
摩擦起电现象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学生对这一现象比较熟悉,而且在小学时已经学过摩擦起电;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则需要在学习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人学习、理解。
本节内容安排在这一章,是作为人类探究物质微观结构(原子结构)所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规律,主要是为说明物质可以再分做准备,这一点不同于老教材。
通过对摩擦起电的体验和观察,在交流分析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活动认识到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通过利用简易器材创设条件让学生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在指导学生观察现象、阅读资料中,引导学生分析交流、归纳规律,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2.教学难点: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四、教学媒体活动器材:塑料吸管、糖纸、纸、一次性纸杯、牙签;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泡沫、塑料尺、塑料细丝、碎纸屑。
五、教学处理本节课的重中之重便是做好实验。
静电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规律的得出,做好静电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由于静电实验易受绝缘性能及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课前,我会把所有的实验器材充分晒干或烘干,防止当天由于天气等原因不能做,在课前专门拍摄了活动视频,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明显,通过仿佛亲身经历,体会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享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八下物理课件静电现象(课件)

三、静电现象
各种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因而物质得失电
子的本领也不同,这就造成了摩擦起电等各种带电现象。当电荷
积累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会产生放电、吸引轻小物体等现象,
例如闪电、脱衣服时有火光等。
(教材引入)闪电:夏季雷雨时,天空中划过的闪电是自然界发生的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 在大气强对流的天气条件下,空气及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剧烈运动,使云层带电, 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云层与云层间,云层与地面间就会发生剧烈的放电现象, 这就是闪电。
课堂要点
1. 判断摩擦起电过程中电荷的转移情况,记住两点: (1)摩擦起电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 (2)得电子的带负电,失去电子的带正电。 2. 判断一物体的带电情况有如下规律: 与带电体相互排斥的物体一定带电,而与带电体相 互吸引的物体只 是可能带电。不能认为,能被带电体吸引的物体一定带与原带电体不 同种的电荷。
金属箔片 (不带电) 既不多余
也不缺电 子
得到一些电子后
(带正电) 玻璃棒
缺少电子
接触
金属箔片 (不带电) 既不多余也 带上了正电
排斥,张角变大 排斥,张角变大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接触极性相同的不同带电体时,金属箔张角大小不一样,说明什么问题?
温馨提示
验电器只能是定性的检验电荷的多少,不能直接检验带有某种电荷。可能是负电荷 ,也可能是正电荷。
【答案】B 【解析】A、干燥的季节,夜晚脱毛衣时会冒“火花”,是由于化纤布料的衣服由于摩擦 起电,不符合题意. B、橡胶套是绝缘体,所以在电工工作时可以防止触电危险,符合题意. C、油罐车尾部有一条拖到地面上的铁链,是因为油罐与车之间摩擦会有静电,这样有危 险,所以需要用铁链将静电导向大地. D、电视机屏幕上经常吸附有很多灰尘,是因为电视机表面有静电而能吸引灰尘,不符合 题意.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认识静电的基本现象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认识静电的基本现象认识静电的基本现象一、引入静电现象静电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之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物体在摩擦或接触后产生静电现象。
那么,什么是静电呢?静电是指物体在摩擦、接触或分离的过程中,由于电子的转移而产生的电荷累积现象。
接下来,我们将会详细了解静电的基本现象。
二、基本概念1. 电荷电荷是构成物体的基本粒子,它可以是正电荷或负电荷。
相同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电荷互相吸引。
2. 静电现象静电现象是指物体在摩擦、接触或分离的过程中,电荷的转移或累积。
3. 获电和失电当两种不同材料摩擦后,其中一个物体会获得电荷,称为带电。
而另一个物体则失去电荷,称为不带电。
这种现象被称为获电和失电现象。
三、静电的产生1. 摩擦带电当两个不同材料之间发生摩擦时,电荷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例如,我们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发现梳子上会聚集一些头发,这是因为梳子通过摩擦带电,头发带有相反的电荷,所以它们会相互吸引。
2. 接触带电当一个带电物体与一个不带电的物体接触时,电荷会从带电物体传递到不带电物体上。
例如,我们把一个带有正电荷的橡胶棒接触到一个不带电的金属体上,金属体也会带有一些正电荷。
这是因为电荷会从橡胶棒传递到金属体上。
3. 静电感应静电感应是指当一个带电物体靠近一个不带电的物体时,不带电的物体会被感应出相反的电荷。
例如,我们将一个带有正电荷的气球靠近一个不带电的墙壁,墙壁会被感应出负电荷,并吸引气球。
四、静电的应用静电现象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常见,还有许多实际应用。
1. 喷墨打印机喷墨打印机利用静电现象将墨水喷到纸张上。
墨水被分成小液滴,然后通过静电力被吸引到纸上,形成图案和文字。
2. 静电除尘器静电除尘器利用静电力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和污物。
通过产生静电场,静电除尘器可以吸引空气中带电的尘埃,从而清洁空气。
3. 静电贴画静电贴画是一种可以粘贴在物体表面而不需要使用胶水的贴画。
八年级物理下册《静电现象》教案及练习

八年级物理下册《静电现象》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基本概念。
2. 让学生掌握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原理及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原理及现象。
2.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内在联系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PPT、实验器材(如丝绸、玻璃棒、塑料棒、气球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了解到的静电现象。
2. 探究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1)教师提问:“什么是静电现象?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3)教师总结并讲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3. 摩擦起电(1)教师展示摩擦起电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摩擦起电的原理。
(3)教师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并强调其实际应用。
4. 感应起电(1)教师展示感应起电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感应起电的原理。
(3)教师讲解感应起电的原理,并与摩擦起电进行对比。
5. 课堂练习(1)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回答,并进行讲解。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给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7. 作业布置教师发放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物理意义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分析静电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年级静电现象知识点

八年级静电现象知识点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陪伴着我们,电子设备也因此变得越来越普遍。
那么,电子设备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其中静电现象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了解八年级静电现象知识点。
一、静电的基本概念静电指的是物体表面聚集了静电荷,其荷电性质属于静止状态。
静电荷有正负之分,同电荷相排斥,异电荷相吸引。
静电荷的存在会带来电场,一般情况下两个静电荷之间的电场线是从正电荷发出,路径指向负电荷。
二、静电的产生方式静电的产生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摩擦生电。
两种材料之间的接触和分离都会带来静电荷。
2、接触生电。
当具有不同电荷的物体接触时,会将电荷转移给另一个物体。
3、感应生电。
当一个带电物体接近另一个无电荷物体时,无电荷物体的那一部分的电荷分布就会改变,而且被带电物体感应激发了相反的电荷移动。
三、静电现象的应用1、静电粉末喷涂技术。
在喷涂工作时,将一种静电粉末飞散在所要涂层的工件上,并用静电使粉末价受到吸附定位。
然后使用加热使粉末融合固化并附在工件表面上,达到上色或防护的效果。
2、静电除尘技术。
利用电场力将浮泡上的尘埃颗粒从气流中分离,并吸附固定在电极板上。
3、印刷技术。
印刷原理主要基于涂层和墨水带电性质不同所形成的静电吸附效应。
四、静电现象的危害静电现象也有危害,前往体验的朋友们要注意哦!1、防静电工作是与静电有关的产品与设备制造和工艺加工中的一种安全工作。
一些芯片、线路板等电子元器件特别敏感,如果没有进行良好的静电防护,小到裂纹,大到电路烧毁、损坏,都是有可能的。
2、在石化工业和化学工业中,由于易燃性物质的存在,电荷的积累会导致静电火花,从而引起火灾或爆炸。
3、在日常生活中不文明用火、乱扔烟蒂等都可能引发静电火灾,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总结来说,静电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应用广泛、深入,而在应用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
八年级物理下册《静电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鼓励学生阅读有关静电现象在科技、工业等领域应用的科普文章或视频,了解静电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5.家庭作业:
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家中防止或减少静电的产生,并撰写一篇小短文,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建议。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6.小组讨论题:
3.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可能带来的危害,并学会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5.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关注静电现象,避免因静电造成的伤害。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在本章节学习静电现象时,学生可能面临以下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提高物理学科素养:
1.观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思考:鼓励学生针对静电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静电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静电现象的定义、产生原因、电荷守恒定律、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等基本知识。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举例、演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静电现象的基本原理。
3.教学重点:电荷守恒定律、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4.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电荷守恒定律等知识点进行讨论。
八年级下册物理《静电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重难点: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足,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活实例、趣味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科的魅力。
八年级下册物理《静电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静电现象的定义,掌握静电的本质是电荷的转移与分布。
2.学习静电的产生原因,了解不同物质摩擦产生的静电荷类型。
3.掌握静电的三大基本现象:吸引、排斥和感应,并能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4.学会使用验电器、电荷磨擦器等实验器材进行静电实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实践探究作业需在家长监督下完成,确保实验安全。
3.分析与应用作业要注重实际操作,结合生活实例进行阐述。
4.拓展阅读作业可从网络、书籍等渠道获取资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并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a.静电现象在生活中有哪些具体应用?
b.静电现象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
c.你认为如何有效地防止静电现象?
2.汇报交流: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和应用实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观点,补充遗漏知识点。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
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让学生巩固静电现象的知识点。
4.重视实验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针对不同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实验任务,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实验中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7.2 静电现象 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复备栏复备栏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3.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的解释。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教 学 过 程一、预习交流:二、互动突破:(一)物质的微观世界1.预习先知:分子 (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它是由 构成的。
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 分子,由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 分子。
2.化合物分子和单质分子,你能分别举例说明吗?(二)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1.活动7.4 摩擦起电(1)交流一下课前预习中“做一做”:用塑料直尺快速摩擦头发几下后,靠近纸屑,看到了什么现象?(2)观察老师演示:用干燥的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或者用干燥的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将此棒靠近纸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3)小结:①经摩擦过的绝缘体能够吸引 ,就说它带了“ ”,或者说带了 。
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 。
②通过摩擦起电实验,你认为原子 (可以/不可以)再分(提示:分子和原子都呈电中性,即不带电)。
2.活动7.5 两种电荷(1)猜一猜:通过摩擦使物体所带的电,它们的性质是否都相同呢?(2)看一看:①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②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③将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看到什么 现象?(3)分析与论证:由实验现象可知:①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的性质是 (相同/不同)的;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的性质是 (相同/不同)的。
②同种电荷相互 (排斥/吸引),异种电荷相互 (排斥/吸引)。
(4)信息快递:①富兰克林提出:把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并一直沿用至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
电中性
电子 (带负电) 常用符号e表示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 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相
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 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大家好
20
为什么摩擦后物体会带电呢?
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经过摩擦之 后就会失去电子,从而带上正电,而丝绸得 到玻璃棒的电子带负电;用毛皮去摩擦橡胶 棒,橡胶棒经过摩擦会得到电子,从而带负 电,而毛皮失去了电子带正电 。
因为丝绸和玻璃棒相比,丝绸对电子的 束缚能力较强;毛皮和橡胶棒相比,橡胶棒 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强一些
大家好
21
为什么摩擦后物体会带电呢?
实质: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 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
电子发生了移动
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 而只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 移到另一个物体。
大家好
A.B、C球均带负电 B.B球带负电,C球带正电 C.B、C球中必有一个带负电,而另一个 不带电 D.B、C球都不带电
答案:C
大家好
24
课堂小结
一、电荷
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则说明该物体带 了电荷。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现象。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起
电,发放生电
的缘故。
2、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
粘作有时灰,层屏,幕这 上轻是 有小因_物_为_体电_电_荷_视__机_,工而
具有了吸引
的性质。
大家好
8
大家好
9
大家好
10
电荷有几种?
想一想: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一样 吗?
2、两种电荷: 经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 正 电荷;
乙醇分子
这些是化合物
大家好
4
氮气
石
墨
金刚石
碳足球分子
这些是单质
大家好
5
原子的发现
1982年宾宁和
罗雷尔在IBM公司
苏黎士实验室发明
的一项非凡表面成
像技术:扫描隧道
显微镜(STM)。
通过这一技术,人
们可以获得漂亮清
晰的原子图像,从
而第一次看到了原
子!
提出原子论的道尔顿
原子可不可以再分呢?
大家好
6
活动1:摩擦起电 将塑料梳子在头发上摩擦然后让它靠
经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 负 电荷。
大家好
11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相互 排斥 。 异种电荷相互 吸引 。
大家好
12
想一想: 到现在为止:有
几种方法可以判断物体 带电?
大家好
13
1、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 近轻质小物体a,a被吸引过来, 则a是( D )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三、验电器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四、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 子组成
五、摩擦起电的实质 电子的转移
大家好
25
大家好
谢谢
大家好
近小的纸屑你看了什么现象? 现象:摩擦过的塑料梳子吸引纸屑
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物体就 有了电,或说带了电荷.
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现象。
带电的物体也叫做“带电体”
大家好
7
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 的摩擦起电现象吗?
1、 在干燥的秋冬季节,晚上脱毛衣
时会发现一些小火花,并伴有“啪啪”
的响声,这是由于脱毛衣时摩因擦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大家好
14
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轻小纸 屑后,纸屑又很快飞开,这是因为
(D)
A、纸屑不带电,所以不能被橡胶棒吸引 而飞开 B、纸屑质量太小,不能带电 C、纸屑带的是正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 斥,所以飞开 D、纸屑带的是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 斥,所以飞开
大家好
15
3、用丝线吊起三个通草球,其中任 意两个靠近都相互吸引,则它们可 能是( D ) A、两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 B、两个带负电,一个带正电 C、两个带正电,一个不带电 D、两个带异种电,一个不带电
大家好
1
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
二、静电现象
大家好
想一想: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那么分子 能不能再分呢?
2.我国古代有这么一段话“一尺之 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它表达了什么意思呢?
大家好
3
一、分子由原子组成
1. 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构成化合物 2. 相同原子组成的分子构成单质
水分子
蛋白质分子
大家好
16
还有其它办法 检验物体带电吗?
大家好
17
三、验电器
1、作用: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
来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
2、原理:
结构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
想一想: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 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答: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
大家好
18
四、电子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1856-1940)发现 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揭 开了原子具有结构的秘密。
22
例.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毛皮带正电,这是 因为 A. 毛皮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 B. 毛皮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橡胶棒上 C. 橡胶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毛皮上 D. 橡胶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毛皮上
大家好
23
例2:有A、B、C三个塑料小球,A和B,B和C, C和A间都是相互吸引的,如果A带正电,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