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结构 导学案(公开课)

合集下载

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导学案

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导学案

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课前预习学案一、 预习目标预习群落的结构特征,初步把握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特征。

二、 预习内容1. 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 (1) (2) (3) (4)2. 群落的物种组成 (1)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 (2 )丰富度: __________3. 种间关系种间关系包括: __________ 4. 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一、 学习目标1. 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 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 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 .富度的研究。

学习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二、 学习过程1.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阅读课本71页内容,思考: (1)个体、种群、群落的相互联系?(2)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什么不同?(3 )研究群落有什么意义?种群的定义:— 种群的特征:— 群落的定义:— 研究群落的基础: 差别J 。

2.群落的物种结构(1 )群落的物种组成观察课本72页图4-8和图4-9,思考:这两个森林群落的主要差别?由此可得出何种结论? 结论:3.种间关系阅读课本72-73页剩余内容,回答:(1 )一个群落的物种是否是随机聚集在一起的?(2)种间关系包括哪几种类型?各举例说明。

3.群落的空间结构观察课本中的图4-11图4-12图4-13,思考:(1)什么是群落的空间结构?(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哪几个方面?三、反思总结四、当堂检测1、大.小鲈鱼高度混养.( )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C.种内斗争.寄生.捕食2、生物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A.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 .有的有分层现象,有的没有分层现象C森林中的生物有分层现象,草原上的没有分层现象D.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B .捕食.捕食.捕食D .捕食.寄生.捕食3、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 动,这种现象反映了 ()A .种群的密度B .适应的普遍性 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平结构对某一群落中甲、乙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进行研究后得到下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11 121 2 3 4 5 6 7 8 9101112 月份甲、乙两种群之间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 。

群落的结构 高二生物导学案

群落的结构  高二生物导学案

【预习建议】:先认真阅读本节内容,结合生活见闻,合作探究,理解本节有关知识点,并完成导学案。

学习目标:1、理解群落概念及与种群的关系2、能说出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上有哪些差别3、理解种间关系的几种主要类型4、能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的情况学习重点: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结构学习难点:几种种间关系的图像分析学习内容:一、群落的概念1、叫做群落。

【问题探讨】:你能说出群落与种群相比,有什么样的关系吗?群落中的生物应该包括哪些生物?【练习巩固】:1、生物群落是指()①在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②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③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④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种群的集合体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在一个池塘中,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其中的全部鲫鱼叫做()A.生态系统 B.种群 C.种群密度 D.群落二、群落的物种组成1、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群落中称为丰富度。

我国越靠近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三、种间关系【问题探讨】: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是捕食还是竞争关系?为什么?关系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物,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对有害,对有利。

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而寄主会数量上呈现出“”或“”。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如图b。

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减少,后增加者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是捕食者,是被捕食者【练习巩固】:1、右图中A表示的是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的是A.该种鹰的天敌的种群B.与鹰有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C.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的情况D.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2、.水稻与稻株旁的杂草,水稻同稻田里的蝗虫,水稻与其茎叶内稻瘟病菌之间的关系依次属于A.互利共生、捕食、寄生 B.竞争、寄生、捕食C.竞争、捕食、寄生 D.竞争、捕食、捕食四、群落的空间结构1、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和。

高中生物优秀导学案4.3群落的结构(第1课时)

高中生物优秀导学案4.3群落的结构(第1课时)

高二生物必修三导学案编制:张伶俐审核:杨金立审批:班级:小组:姓名:等级使用时间:编号:164.3.1群落的结构(第1课时)【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群落的概念,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3.激情投入,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点】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学习难点】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预习案一、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1)种群的定义:(2)种群的数量特征:(3)群落的定义:(4)研究群落的基础:2.群落的物种组成(1)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________________差别。

(2)丰富度:【我的疑问】探究案探究一、阅读课本71页内容,思考:1、个体、种群、群落的相互联系?2、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什么不同?3、研究群落有什么意义?探究二、群落的物种结构观察课本72页图4-8和图4-9,思考:这两个森林群落的主要差别?由此可得出何种结论?当堂检测1.有关下列各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个体形成种群B.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不同种群形成生物群落C.种群和群落都与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有密切的关系D.群落的结构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2.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实验材料:土壤中的小动物。

这些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起重要的辅助作用。

统计和分析:丰富度和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二是。

分析讨论:①土壤中的生物能否被全部找出来?为什么?。

②土壤中动物的丰富度程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是。

【公开课教案】《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2、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特点:被捕食者与捕食者相互制约双方的数量,被捕食者不会
被(捕食者)淘汰
被捕食者:数量多者或先增加先减少者。
捕食者:数量少者或后增加后减少者。
3、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一种生物(寄主)
当然,本节课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比如充分利用了视频和图片资源,可以直观导入展示课堂内容的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即兴发挥,把一个常见普通的生物寄生现象现编成为一个小故事,生动有趣又能通过它来说明寄生现象,并说明了寄生的特点。
在以后的备课讲课过程中,我需要改进的地方仍旧有很多很多。我需要在备课上花费更多功夫,要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也许能到到更好的效果,要让自己的教学技巧更为娴熟, 使自己做到“一心三用”,一是用在课堂内容上,关注授课过程,二是用在自身的教态语言上,精炼语言,端正教态,三是用在学生身上,关注学生的注意力是不是集中,关注学生有没有及时掌握这个知识点,关注学生的各个方面。
3.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它生物
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注意区分群落与种群的概念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提问:群落水平上,我们研究的问题又有哪些?
以研究池塘群落为例,引导学生对应归纳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中各生物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
根据问题与探讨,思考问题,并说出研究群落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
最后,在每一节课后,我也应该及时做教学反思,记录下这节课的闪光点,也记录下不足之处,这一才能更进一步,完善自己,也完善自己的工作。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3节群落的结构

第15课时群落的结构导学案x

第15课时群落的结构导学案x

第15课时群落的结构导学案编写人:黄正长审稿人:刘清敏【学习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掌握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提高图像分析和转换能力。

2.独立学习,小组合作,通过举例掌握种间关系的类型。

3.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的观点;高效投入,享受学习的快乐。

【重点难点】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

学会抓住关键词进而掌握关键句。

2.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标识出来并填写到预习案“我的疑问”处,待课堂小组讨论或老师点拨予以解决。

【教材梳理】(通读教材,夯实基础)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概念:内聚集在中各种的集合。

2.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组成、优势种群;(2) 关系;(3)群落演替(4)群落的结构;(5)各种群占据的位置(6)群落的和边界。

3.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1.物种组成(1)研究物种组成的意义:群落的物种组成是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即群落中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1):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等。

(3):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来维持生活。

(4):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

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探究原理①调查方法:常用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②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二是。

(2)探究步骤:①准备→②→③→④观察和分类⑤统计和分析。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种分别占据了不同的。

2.类型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现象现象分布决定因素植物分层: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条件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的不同、生物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解决。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群落的结构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群落的结构导学案

2.1群落的结构【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群落内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等,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2.通过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说出生态位的概念及生态位分化的意义。

3.通过“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掌握科学研究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1.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

2.群落的空间结构。

难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生态位。

2.实施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研究活动。

【课堂预习提纲】1.什么是群落?某池塘里的全部的动物和植物是一个群落吗?2.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在群落水平上研究哪些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什么不同?3.研究群落的物种组成有什么意义?4.什么是物种丰富度?我国从北方到南方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怎样变化的?5.什么是优势种?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固定不变的吗?6.群落中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哪些?请列举说明。

7.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哪些,影响因素是什么8.什么是群落的季节性?举例说明?9.什么是生态位?若研究动物或植物的生态位可以分别研究哪些内容?【课堂探究设计】1.探究一: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23,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要认识一个群落,为什么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2)什么是物种丰富度?我国从北方到南方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怎样变化的?(3)什么是优势种?如何进行辨别?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固定不变的吗?(4)草原放牧过程中,我们要如何维持草原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探究二: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P24页,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生物的种间关系有除了以上类型,还有哪些类型呢?请列表比较各种间关系的概念、特点、实例、随着时间改变各种间关系对应的数量变化曲线图、营捕食者在猎杀猎物时,场面比较血腥,这往往会让人认为捕食者很残忍。

有的地方曾经为了保护某些食草动物而人为消灭捕食者,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请从群落中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是如何形成的等角度,分析群落中存在捕食者的生态意义。

高中生物 第4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第4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4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第三节群落的结构【课标点击】1、识别群落,说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学习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学习难点:从结构与功能上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自主探究】知识点观察与思考归纳与总结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阅读课本71页内容,思考:1、什么是群落?2、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什么不同?3、研究群落有什么意义?结论:1、群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群落的物种结构1、群落的物种组成观察课本72页图4-8和图4-9,思考:这两个森林群落的主要差别?由此可得出何种结论?结论: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称为丰富度。

种间关系阅读课本72-73页剩余内容,回答:1、一个群落的物种是否是随机聚集在一起的?2、种间关系包括哪几种类型?各举例说明。

结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间关系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观察课本中的图4-11图4-12图4-13,思考:1、什么是群落的空间结构?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哪几个方面?结论:1、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________和_______等方面。

【例题精析】XXXXX:〖例1〗大、小鲈鱼高度混养、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B、捕食、捕食、捕食C、种内斗争、寄生、捕食D、捕食、寄生、捕食解析:大、小鲈鱼高密度混养后,大鲈鱼将以小鲈鱼为食,这应属于种内斗争关系,而不应是种间捕食。

4.3《群落的结构》优秀教案

4.3《群落的结构》优秀教案

群落地结构预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地问题2、描述群落地结构特征.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学习重点:群落地结构特征学习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地角度描述群落地结构特征学习过程一、群落水平上研究地问题1.群落:内聚集在中地集合体.2.研究地问题:(1)群落地组成、优势种群.(2)关系(3)群落地演替.(4)群落地结构.(5)各种群地占据位置.(6)群落地范围和边界.3.基础:研究群落地基础是研究.二、群落地物种组成1、意义:是区别地重要特征.2、衡量指标:,即群落中地多少.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单位面积内地物种越丰富.三、种间关系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地同步性变化大豆与根瘤菌寄生无曲线图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存在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地“同步性变化”,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地不同生物物种间竞争越激烈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捕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地不同步性变化羊和草;狼与兔特别提醒:①判断生物之间地关系时,要先判断是种内关系还是种间关系②注意捕食与竞争地数量坐标图地不同.例题1.下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地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地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1)判断A~D四组生物地对应曲线:A. ;B. ;C. ;D. .(2)造成②中出现地现象是由于.(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 .(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地b死亡,对a有利地曲线是 .(5)若狐死亡,则兔地发展趋势是 .规律方法:(1)两条曲线“同升同降”为互利共生关系.(2)两条曲线“交替消长”,则可能为竞争关系或捕食关系.若两曲线地最高点相同为竞争关系,不同则为捕食关系.(3)两曲线“一升一降”,则为寄生关系或竞争关系.但竞争关系会导致物种灭绝,即下降曲线能降到零,而寄生关系一般不会淘汰物种.四、群落地空间结构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种分别占据了不同地.2.类型思考题:玉米田中,玉米植株有高有矮,是否说明玉米具有垂直结构?为什么?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地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地充分利用.例2.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地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地主要因素分别是(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 五、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地研究 1.探究原理(1)调查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地方法进行采集、调查.(2)丰富度地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①去表层落叶②手按罐入土③花铲取罐②借助动物图签查清名称③使用放大镜或实体镜观察②完成研究报告3.研究过程中地注意事项(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地土壤动物样本要分别统计,如实记录.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3)同样营养土壤,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 4.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地优势种是不同地,不同群落地物种丰富度是不同地.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地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例题3: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地习性,下图A 、B 、C 、D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地是 ( )学习检测:1.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地树冠层.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果树关系地叙述,正确地是()①影响果树地光合作用②吸收果树地水分和养分③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2.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地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地关系是 (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地胜利者,N2为失败者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3、右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地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地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地分析,错误地是()A.海洋中地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地竞争状况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地捕食状况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地共生关系4、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地趋势如下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地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地叙述,正确地是()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限时训练:1.下列几组图中,能正确表示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关系地是 ( )2.下表说明有一种必要地生长因子和另一种物质是由两种微生物合成地.生物必须供应地生长因子被合成并释放地物质红色酵母嘧啶噻唑毛霉噻唑嘧啶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一起,它们之间可能地关系是()A.竞争B.捕食C.共生D.独立生长3.右图代表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在夏季和秋季地食区范围.两个种群均以橡树为食,图中X所指部分最可能表明()A.两种群在秋季竞争食物,但在夏季不发生竞争B.两种群在秋季产生地理隔离C.夏季氧气供应充分,但在秋季供应不充分D.两种群在夏季发生随机交配4.关于群落地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地是()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地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地水层,出现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地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5.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地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地()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6.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地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地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地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地是A.无水螈地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地结果7.下图表示我国湿润森林区及山地植被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问题:(1)此图表示地是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地状况.(2)图中纵轴表示该群落地结构,且具有明显地现象.这些植被地分布是受非生物因素中地影响.(3)图中横轴表示该群落地结构,由于、、等因素地影响,不同地段地种类往往也有差别.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Emxvx。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 群落的结构
自主预习: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群落:内聚集在中的集合体。

2、研究的问题:
(1)群落的组成、优势种群。

(2)关系。

(3)群落的演替。

(4)群落的结构
(5)各种群的占据位置(6)群落的和边界。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物种组成是区别的重要特征。

2.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的多少称之为丰富度。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三、种间关系
1.捕食:(1)定义: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_____________.
(2)举例:如______捕食_________;_________捕食_________.兔吃草、狐吃兔等.
(3)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图甲.其中物种____是捕食者,_____是被捕食者,依据:在某一周期内,先增加者先减少,是被捕食者.
2.竞争:
(1)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
(2)结果:竞争各物种相互______,或者一方占优势,另一方一方处于_____甚至灭亡.
(3)举例: 草原上的牛和羊、水稻和稗草。

(4)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上图乙.
3.互利共生
(1)定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________,彼此__________.
(2)举例: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白蚁及其肠内的鞭毛虫。

(3) 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上图丙。

4.寄生:(1)定义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种生物(寄主)的_______或_______,摄取寄主的
______以维持生活。

(2)举例:蛔虫与人,豆科植物与菟丝子等.
思考:1.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是捕食还是竞争关系?为什么?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中不同种群分别了不同的,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现象。

影响植物垂直结构的
主要因素是,影响动物的主要因素是
森林植物从高到低依次为、、。

群落中的分层现象决定了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
等影响因素,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常呈
分布。

课内探究:
种间关系分析
关系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
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
物,呈现出“同生共
死”的同步性变化
对有害,对有利。

如果分
开,则寄生生物,而寄主会
数量上呈现出“”或“”。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
力相同,如图b。

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
不同物种间竞争越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数量上呈
现出“先增加者减少,后增加者减
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是捕食者,是被捕食

当堂练习:
1.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

这些生物构成了()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圈
2.当一个非洲“土堡”中的幼年雌蚁个数超过1个时,幼年雌蚁之间就会相互厮杀,直到只剩下1个幼年雌蚁为止。

这种现象对于1个非洲蚂蚁群而言是()
A.有利的 B.有害的 C.毫无意义 D.不可能出现
3.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A.群落所在的地理位置 B.群落的气候条件
C.群落的物种组成 D.群落的生物数量
4.“种豆南山下,草盛苗木稀”,这里草与豆之间的关系是()
A.寄生 B.捕食 C.竞争 D.互利共生
5.下列各组生物之间,属于捕食关系的是()
A.菟丝子和大豆 B.细菌和噬菌体
C.山羊和青草 D.水稻和稗草
巩固练习:
6、下表中有一种必要的生长因子和另一种物质是由两种微生物合成的,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A
7.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但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

这些现象中包括的生态因素有() A.竞争和种内斗争B.种内互助、竞争和种内斗争
C.竞争和种内互助D.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8.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重要因素分别是()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
9.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远大于草原,主要原因是因为森林中的植物群体()
A.数量多 B.植株高大
C.具有水平结构 D.分层现象明显
10.如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
的数量变化。

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11.下图表示在烧杯中加一些枯草杆菌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A、B、C曲线所示,据图分析回答:
(1)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又构成________关系。

(2)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