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物质变化及其规律

第二章物质变化及其规律
第二章物质变化及其规律

第二章
物质变化及其规律
能的转化
第一节
一、物质三态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固态
液态
气态
二、溶解过程及其能的转化 1.溶解的过程 溶解是一个复杂的 离子)的 过程。 通常物质溶解于水经历两个过程: 一是溶质分子 (或 过程;另一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 过程,这个过程是 过程。
过程,这个过程为
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称为 2.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溶解过程必然伴随着能量变化。这是因为物质溶解时的两个过程都有能量变化。扩散 过程由于要克服溶质微粒之间的作用力而需要 离子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或水合分子而会 显然,物质溶解过程中总的热效应取决于 ①当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升高,如 热量;而水合过程由于溶质分子或 热量。 。 、
等溶解于水;②当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就会降低,如
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 时,
等溶解于水;③当两个过程放出的热量与吸收的热量 、 等溶解于水。
溶液温度基本不变,如
利用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可以制成热敷袋或冰袋。化学中也可以根据溶解过程中的 热效应差异来鉴别物质。 3.溶解平衡:溶解和结晶是同时进行的相反的两个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当溶质的溶解速 率和结晶速率 时,固体溶质的质量 平衡。 的状态,称为溶解和结晶平衡,简称
溶解平衡。溶解平衡是一种 4.溶解和结晶的关系
(1)物质溶解和结晶是同时进行的两个相反过程,通常用“ 固体溶质
溶解 结晶
”号表示:
溶液中的溶质

占主导地位时,过程就表现为固体的溶解;当
占主导地位时,过程就表现 状态。
为固体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当两过程处于“势均力敌”状态,也就是处于 溶解和结晶的关系可列表如下: 速率关系 溶解速率 结晶速率 看到现象 溶质不断溶解 溶液状态 不饱和溶液
1

溶解速率 溶解速率
结晶速率 结晶速率
另外,可借助溶解度来理解两者的关系:①当一定条件下,每 100g 水中所溶解溶质的 质量 此时的溶解度,就表现为溶解;②若 此时的溶解度,则表现为结晶;若两
者相等,则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三、化学反应过程中能的转化 1.化学反应中能的形式及其转化 化学变化不仅有物质变化,还伴随有 化学变化中的能的形式有: 、 变化。这是化学反应的两大基本特征。 、 、 等。其中 与 相
互转化是化学变化中能量转化的主要形式。 2.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叫做 做 ,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 。化学中把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 。 生成物化学能的总和,则该反应就 。
(2)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若反应物化学能的总和 是 ;若反应物化学能的总和
生成物化学能的总和,则该反应就是
(3)绝大多数化合反应是 中和反应是
反应,绝大多数分解反应是
反应。燃料的燃烧反应、 反应。
反应,而盐类水解反应(及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
(4)从右图所示的某气体反应的能量变化分析,以下判断错误 的是 。
①这是一个放热反应 ②该反应肯定不需加热 ③生成物的总能量低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能量 3.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其书写 (1)热化学方程式是指用来表示化学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它不仅表明了 化学反应中的 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 变化。
例如,热化学方程式 H2(g)+F2(g)→2HF(g)+270 kJ,其意义为: 。 酸 与 碱 在 稀 溶 液 中 反 应 生 成 1 mol 液 态 水 时 所 放 出 的 热 量 叫 中 和 热 , 单 位 是 。已知 NaOH(aq)+HCl(aq) → NaCl(aq)+H2O(l)+66.48kJ,写出 NaOH 溶 。
液与稀硫酸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必须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 别代表 态、 态、 态。 ;用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其 因此可以写成整数或 。
,不表示

2

③热化学方程式后要写上反应热(放热用“+”表示,吸热用“—”表示),并注明 注意:反应热数值要与化学方程式中 对应。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是指某状态的反应物按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 或吸收的热量,而不论该反应事实上是否完全进行。 3.燃料的充分利用 为了充分利用燃料,通常需要考虑两点:一是 把块状固体变为 ,也会把液体变为 等);二是
时放出
,(例如正因为此人们会 ,为达 是工业上利用反应
此目的,人们一般通过改进设备、利用余热、防止热的损失。 热的常用方法。
第二节
一、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1.什么是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①化学反应速率是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 或生成物浓度的 来表示。 ;单位: 。 。
由此定义显然可知其计算公式为:
②对于 mA+nB→pC+qD 的化学反应,ν(A): ν(B): ν(C): ν(D)=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即物质的 (2)外因,即 。 。
① 温度。 其它条件 不变时 ,升高 温度,无 论 吸热 反应还 是对放热 反应, 反应速 率 都 。 ②浓度。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将 二块金属钠分别与不同量的水反应,速率有区别吗 再加一块同样大小的石灰石,反应速率有变化吗 速率如何变化 。 。 。 ;同样绿豆大小的 ;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时, ,若往盐酸中加少量水,反应
③压强。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将 ④催化剂。其它条件不变时,使用适宜催化剂,反应速率将 二可逆反应 化学平衡状态 1.可逆反应 (1)概念: 可逆反应是指 (2)说明: (1)可逆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通常用“

”而不用“→”隔开。
(2)在任一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逆反应必然同时存在,不可分离。
3

(3)任一可逆反应,无论反应进行多长时间,反应物 100%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同样生成物也
(填“可能”或“不可能”)
100%全部转化为反应物。
(4)科学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具有可逆性,只是可逆的程度不同而已。对于 一些正、逆反应程度差异很大的反应,如强酸强碱中和反应等通常意义上不把它们被称为 可逆反应。 2.化学平衡状态 (1)化学平衡状态是指 其特征是: ①“动”即化学平衡状态建立时,“ν 正 ν 逆 0”,它是一个“动态”平衡。 。 。(但一段时间 ②“定”即化学平衡状态建立时,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含量等 ③“变”即当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已建立起的化学平衡状态就会 后它又会在新的条件下,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 ①对气体反应 反 应 混合物体系 中各成分的 含量 各气体的体积分数一定 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 m mol A,同时也生成了 m mol A, 即 v(正)=v(逆) 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 n mol B,同时也消耗了 p mol C, 正、逆反应速 率相等 即 v(正)=v(逆) m A(g) + n B(g) p C(g) + q D(g) 是否平衡 ,
各物质的质量分数或物质的量分数一定
v(A): v(B): v(C): v(D)=m:n:p:q,v(正)不一定
等于 v(逆) 在单位时间内生成了 n mol B,同时也消耗了 p mol C, 因均指 v(逆)
压强 混合气体的 平均相对分 子质量 M 气体的密度
m + n ≠ p + q 时,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m + n = p + q 时,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M 一定时,且 m + n ≠ p + q 时 M 一定时,且 m + n = p + q 时 T、V 一定时,混合气体密度一定 。
②对任何可逆反应,判断是否达平衡的根本依据都是 3.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1.化学平衡的移动 当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发生 。
4

①当 v (正)> v (逆)时,平衡向 ②当 v (正)< v (逆)时,平衡向 2.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方向移动; 方向移动。
(1)浓度。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 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少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 方向移动。
方向移动;增大
(注意: 和 其物质的量变化时平衡不移动。) (2)温度。升高温度,平衡向 的方向移动,此时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 速率都 ,但 增大得更多;降低温度,平衡向 ,但 的方 降低得更多。
向移动;此时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速率都 (3)压强。增大压强,平衡向 的反应速率都 ,但
的方向移动;此时体积增大的反应和体积减少 增大得更多;减小压强,平衡向 ,但 的 减
方向移动;此时体积增大的反应和体积减少的反应速率都 小得更多。 4.勒夏特列原理 1.勒夏特列原理(即平衡移动原理)是指 。该原理适用于 2.以下事实不能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
A.升高温度 NH4Cl 溶解度和水解程度都增大 B.加热氯化铁溶液,溶液变浑浊 C..在碱的作用下油酯水解更完全 D.4000C 时 V2O5 催化活性最大 )
3.2005 年是勒夏特列诞生 155 周年。下列事实中,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工业上生产硫酸的过程中使用过量的空气以提高二氧化硫的利用率 B.由 H2(g)、I2(g)、HI(g)组成的平衡体系,加压后颜色加深 C.实验室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 D.500℃左右比室温更有利于合成氨的反应 4.右图中 a 是合成氨没有使用催化剂的反应历程, b 是使用了催化剂的反 应历程.。可见在合成氨工业中,人们不断地寻找新的催化剂,主要意图是 ( ) A.使反应更完全 C.降低生产能耗 B.使吸热反应变成放热反应 D.改变反应途径
反应物 b 能量 a
生成物
5.从冰箱里取出一瓶啤酒会产生气泡,请从平衡移动原理解释, 。 5.化工生产中反应条件的选择和控制 1.合成氨 N2(g)+3H2(g) 2NH3(g) 2+Q(Q>0) ;
(1)催化剂:合成氨使用的催化剂一般是
5

(2)温度:合成氨的温度一般是 500℃,最主要的理由是 (3)压强:合成氨的压强是 2×10 Pa-5×10 Pa,理由是
7 7

(4)循环利用:反应后的混合气体中氨的体积分数约占 15%,将氨分离后,将未反应的 氮和氢送回 2.接触法制硫酸 2SO2+O2 2SO3+Q(Q>0) ; ; 。
(1)催化剂:使用的催化剂是 (2)温度:一般是 400℃,最主要的理由是
(3)压强:该反应选择在常压下进行,理由是 (4)尾气吸收;从吸收塔出来的气体还含有 SO2,可用氨水吸收,可生成的铵盐是 (写名称)。 第三节 1.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是指 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1869 年俄国的 项目 原子 结构 核电荷数 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半径 主要化合价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 性质 属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 水化物的酸碱性 气态氢化物的热稳 定性 提出了元素周期律的概念。 同周期(从左到右) 同主族(从上到下) ; 。 元素周期律
3.质子数=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元素周期表有: (1) 个周期, 其中
=
=
为短周期,
为长周期,

不完全周期。
6

(2)
个纵行,其中有
个主族(A 族),
个副族(B 族),
个第Ⅷ族(占
3 个纵行。), (3)根据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在周期表中,非金属元素集中在 (4)可在元素周期表的 找制造农药的元素; 可在元素周期表的 部分。 寻
寻找制半导体材料的元素 ;可在表的
寻找催化剂以及耐高温、 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5)①下表中的实线是元素周期表部分边界,请在表中用实线补全元素周期表边界。 ②在下面元素周期表中画出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 ③在对应位置上写出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符号、金属性最强的元素符号。 (放射性元素除外)
2.确定某(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 周期数= ;主族序数= 。
3.第三周期元素的化合物性质比较 元素 最高价氧化 物 最高价氧化 物对应水化 物 酸、碱性 气态氢化物 热稳定性比 较 强碱 --中强碱 ----SiH4 很不稳定 稳定 最强酸 NaOH HClO4 Na Na2O Mg Al Si P S SO3 Cl
3.根据元素周期表 1—18 号元素的性质和递变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金属元素的有__________种,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________ (填元素名称)。 (2)属于稀有气体的是____________ (填元素符号); (3)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__; (4)第三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稀有气体除外) ____________; (5)推测 Si、N 最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____________大于____________ (填化学式)。
7

第四节
电解质溶液
一、如何区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1.凡在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能够解离成离子而导电的_________叫电解质。 例如: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填物质类别)都是电解质。在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均不能导电的_________叫非电解质,常见的非电解质有非金属氧化物 如 CO2、P2O5 等,某些非金属氢化物如 NH3、CH4 等,大多数有机物如蔗糖、酒精等。电 解质与非电解质都是__________,二者的本质上区别在于该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 下能否 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若能则为__________。
2.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 相同点 键型 电离程度 不 同 点 电离过程 表示方法 电解质在溶液中粒子形式 离子方程式中表示形式 物质种类 3.以下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电解质的是 A.SO2 B.H2O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E.HAc F. Na2SO4 G. HNO3 ;属于强 电离方程式用“→” 电离方程式用“ ” 弱电解质
都是电解质, 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能电 离,都能导电,与溶解度无关。
;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C.Cl2 D. NaOH
4.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判断 ①电解质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在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着 ②导电能力的强弱是由 二、电离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有何不同? 1.电离方程式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的式子。书写电离方程式时,左边为电解质分 子式或化学式,右边是离子符号;根据电解质电离是否完全、是否可逆等,其过程用_____ 和_________形象表示。 (注意: 的电离方程式必须“分步书写”且以第一步电离为主) 决定的。
2.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1)H2SO4:____________________;(2)Ba(OH)2:____________________; (3)CH3COOH:__________________;(4)NH3·H2O:__________________; (5)H2C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6)Fe(OH)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Al(OH)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子方程式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式子。离子方程式反映了化学 反应的实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应充分反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如:可溶的 ________在溶液中完全以离子形式存在(正因为此,实际书写离子方程式时通常将 的化学式改写成离子的形式),而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在溶液中主要以分 子形式或化学式形式存在(正因为此,实际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将此类物质的化学式改写 成离子的形式)。理解离子反应的实质是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 (注意:任何正确的离子方程式除自遵循①质量守恒外,还必须遵循② 4.写出下列离子方程式: (1)NaBr 溶液与 AgNO3 溶液 (2)石灰石与盐酸 (3)Mg 与稀硫酸 (4)稀硫酸与 NaOH 溶液; (5)盐酸与 Na2CO3 溶液; 三、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 在一定温度下, 弱电解质溶液中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速率相等时, 和 浓度不再改变的状态称为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 。 。 。 。 守恒。)
2.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具有如下特征: (1)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一样,是________平衡。达到电离平衡时,弱电解质分子电 离成离子的过程和离子重新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的过程仍在进行。 (2)达到电离平衡时,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成弱电解质分 子的速率相等,溶液中分子和离子的__________保持不变。 (3)电离平衡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当外界条件(如:________、_______) 改变时,原有的平衡被破坏,电离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建立新的平衡。 3. 影响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弱电解质的电离度)的外界因素:①同一弱电解质,当浓度 一定时,升高温度,其电离程度 电离程度 。 四、全面认识水的电离 1.水是一种________电解质,其电离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的离子积:一定温度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个常数,即: KW =_____________________,KW 叫做水的离子积。常温(25℃)纯水中,c(H )=c(OH ) =_____________________,则 KW=__________。不管什么水溶液,都存在水的电离,KW 不 仅适用于纯水,还适用于稀的电解质溶液。 3.当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水的电离平衡就要发生移动,影响因素及结果可归纳如下:
+ -
;②同一弱电解质,当温度一定时,浓度越小,其
9

①温度:由于水电离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因此升温水的电离平衡向____ ) 移动,c(H )______、c(OH )______,pH______,但由于 c(H )_____(大于、小于或等 于)c (OH ) 故溶液显_____性。 100℃纯水中, (H ) (OH ) , 如 c =c =1×10 mol/L, W=10 。 K ②酸、碱:在纯水中加入酸或碱,均使水的电离平衡向____移动。若向水中加入酸,则 c (H )______,c(OH )______,pH_____。若向水中加入碱,则 c(OH )_____,c(H )____, pH_____。 ③易水解的盐:在纯水中加入能水解的盐,如:NH4Cl 或 CH3COONa,均使水的电离 平衡向____移动,若向水中加入 NH4Cl,则 c(H )______,c(OH )______,pH_____。若向 水中加入 CH3COONa,则 c(OH )_____,c(H )____,pH_____。 五、溶液的酸碱性的本质 1.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 c(H ) c(OH )的相对大小。若 c(H )>c(OH ),则溶液 、 呈_____性;若 c(OH )>c(H ),则溶液呈____性;若 c(H )=c(OH ),则溶液呈___性。 2.25 C 时,KW =10
o —14 - + + - + - + - - + + - + - - + - + - -6 -12 + - +
,pH_____时,溶液呈中性;溶液的 pH______,溶液呈 性越 性越 ;溶液的 pH_____,溶液呈 。
(“酸” (“酸”
或“碱”)性,且 pH 越大, 或“碱”)性,且 pH 越小,
六、酸或碱溶液稀释,溶液的 pH 如何变化? 1.将酸或碱溶液稀释,溶液中的 c(H+)和 c(OH )要发生变化。稀释酸溶液,c(H+) _____,pH______;稀释碱溶液,c(OH )______,pH_____。但酸、碱溶液在常温下无限 稀释时,酸不能大于___,碱不能小于___,pH 只能约接近于___。这是因为溶液稀释的极 限情况接近于纯水。 2.常温下,0.1mol/L 的盐酸 pH=_____,取 10mL0.1mol/L 的盐酸,将其稀释到 100mL,稀 释后盐酸的浓度为_______、pH=_______;常温下将 pH=2 的硫酸稀释 1000 倍,稀释后所得 硫酸的 pH=______。常温下将 pH=5 的盐酸稀释 1000 倍,稀释后所得盐酸的 pH______。 3.常温下,0.1mol/L 的氢氧化钠溶液 pH=_____,取 10mL0.1mol/L 的氢氧化钠溶液,将其 稀释到 100mL,稀释后所得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pH=_______。常温下将 pH=12 的氢氧化钡溶液稀释 1000 倍,稀释后所得氢氧化钡溶液的 pH=______。常温下将 pH=9 的氢 氧化钠溶液稀释 1000 倍,稀释后所得氢氧化钠溶液的 pH______。 4.常温下将 pH=2 的醋酸稀释 10 倍,稀释后所得醋酸的 pH_________。常温下将 pH=11 的 氨水稀释 10 倍,稀释后所的氨水的 pH______。 5.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填表) 指示剂 酚酞 甲基橙 石蕊 相应的 PH 范围及颜色
- -
10

七、如何判断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 1.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一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发生复分解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根据复分解反应条件,若离子间生成 、生
成______________或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水、弱酸和弱碱),则这样的离子就不能共存。 (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如 ClO 与 S2 、I 等。 2.在判断离子共存问题时,往往还需要注意溶液的颜色及所处的环境等因素。例如,不能 与 H+大量共存的离子就不能存在于酸性溶液中,无色透明溶液就不含有______________等 有色离子。 3.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 、Ca 、HCO3 、OH C.Mg2+、K+、HCO3 、H+
— - - -

+
— —
+
2+


B.K 、Na+、S2 、CO32

D.K+、NH4+、Cl 、OH )


4.在 pH=1 的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NH4+、Mg2+、SO42 、Cl C.Ca2+、K+、Cl 、HCO3 八、盐类的水解及其应用
— — — —
B.Al3+、Cu2+、SO42 、Cl D.Na+、Ca2+、Cl 、AlO2



1、盐类的水解 (1)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的 或 跟水电离出来的 H+或 OH-离子结合生成相 应的 或 (即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2)判断某盐是否水解的规律: 。 (3)判断盐水解程度的规律: 。 (4)影响盐类水解(平衡)的因素: 内因:盐对应的电解质(即相应的弱酸或弱碱)越弱,其水解程度越 。 外因:即盐溶液的浓度、温度等因素 ①升高温度,促使水解平衡向 (填“左”或“右”)移动,即向 (填“有利于” 或“不利于”)水解的方向移动。 ②(一定温度下)盐溶液的浓度越大,则其水解的程度 。 2、盐类水解的应用 (1)盐溶液中离子浓度比较 如 NH4Cl 溶液各种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2)某些盐溶液的配制及存放 如:在实验室配制某些盐溶液如 FeCl3、CuSO4、等溶液时,一般应 。 (3)明矾之所以能起到净水的作用是由于 。 (4)铵态氮肥之所以不能与草木灰混合施用是由于 。 第五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 2. 氧化剂具有 性, 反应中化合价 。 ( “升高” 、 “降低” ) , ( “得” 、 “失” ) ,本质是 ( “升高” 、 “降低” ) 。 , ( “得” 、 “失” )
电子,被( “氧化”“还原” 、 ) 3. 还原剂具有
性, 反应中化合价 。
电子,被( “氧化”“还原” 、 )
11

4 相关概念的关系: ①氧化剂 电子 相应反应物发生 ②还原剂 电子 相应反应物发生
反应物中相应元素化合价
反应 生成相应的
或说该元素被 产物。 或说该元素被 产物。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反应物中相应元素化合价
反应 生成相应的
5.以下物质只有氧化性的是 的是 ①F2 。 ②Fe3+ ③Fe2+ ④HCl
;只有还原性的是
⑤Cu
⑥S ⑦H2O ⑧Cl-
6.已知有反应: Cl2+2NaBr → Br2 + 2NaCl ① Br2 + 2NaI→ 2Na Br+I2 ②
(1)请标出反应②中的电子转移的数目与方向。 (2)反应①中的氧化剂是 _____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____。 (3)试比较 Cl2、Br2、I2 的氧化性强弱 弱 。 ;NaCl、NaBr、NaI 的还原性强 ,被氧化的元素是 。反应②中还原剂是
二、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有哪些? 1.常见的氧化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常见的还原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化学反应分类 1. 能正确表示四种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关系的示意图是( )
2.下列是一些与水有关的反应: ①SO3+H2O→H2SO4 ③2F2+2H2O→4HF+O2↑ ⑤Mg3N2+6H2O→3Mg(OH)2+2NH3↑ ②Cl2+H2O→HCl+HClO ④2Na+2H2O→2NaOH+H2↑ ⑥NaH+H2O→NaOH+H2↑
(1)上述反应中,氧化还原反应共有______________个(填数字)。 (2)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 H2O 既不被氧化,也不被还原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3)反应②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
12

四、原电池和电解池比较 1.原电池和电解池 装置 实例 定义 铜锌原电池 将________转化______的装置 原电池 电解氯化铜 使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发生 __________反应的过程 形成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电极名称 由电极材料决定: 负极—电子______的电极 正极—电子_____的电极 电子流向 电流方向 电极反应 _____________ 由外电源决定: 阳极:与电源_____相连的电极 阴极:与电源______相连的电极 电源___极→___极,___极→电源___极 电源___极→___极,___极→电源___极 阳极:发生_____反应 阴极: 发生_____反应 ______能→______能 氯碱工业、电镀、电冶、金属精炼 ) 电解池
? _____极 ??? _____极
外电路
? ____极 ??? ____极
外电路
负极:发生_____反应 正极:发生_____原应
能量转化 应用
________能→ ______能 设计电池、金属防腐
2.关于如图所示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铜是阳极,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B.铜片质量逐渐减少 C.电流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D.氢离子在铜片表面被还原 3.在电解食盐水时,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是 应式是 电极反应式是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是
极,通常使用的材料是 极,通常使用的材料是 。
,电极反 ,
4.右图是电解 CuCl2 溶液的装置,其中 c、d 为石墨电极。则下 列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A a 为负极、b 为正极 B a 为阳极、b 为阴极 C 电解过程中,d 电极质量增加 D 电解过程中,氯离子浓度不变 )
13

第六节 化学中的计量问题 一、气体摩尔体积 1.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微粒_______、微粒_______和微粒_________。对于气体 的体积而言起到决定性因素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温、同压下的气体这一数值非 常的接近,因此同_________、同________、同物质的量的气体,它们的体积都______。 2. 在标准状况下, 1mol 任何_____ 的体积都约为_________, 标准状况是指: 温度 压强 Pa。 ℃,
3. 标准状况下 1mol 气体的体积约为_________, 则标准状况下 nmol 气体的体积 V=_______。 4.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量关系网络图:
5. N A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含 N A 个 H 原子的 H 2 的物质的量为 1mol B. N A 个 CO 分子和 N A 个 N 2 分子质量均为 28g

C. N A 个 H2 SO4 分子和 N A 个 H 3 PO4 分子中所含氢原子的个数比为 1:1 D.5.6g 亚铁离子得到 0.2 N A 个电子可变成铁原子 6.NA 代表阿伏加德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同温同压时,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的原子数目相同 B.2g 氢气所含原子数目为 NA C.11.2L 氮气所含的原子数目为 NA D.17g 氨气所含电子数目为 10NA 二、物质的量浓度 1.单位体积里,所含溶质的______________,叫做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是 ________、符号________。若有 VL 氯化钠溶液,其中含有氯化钠 nmol,则该氯化钠溶液 的物质的量浓度 c =_________。 2.取 4g 氢氧化钠固体,将其溶于水配成 100mL 溶液,所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___________;取 10mL 上述溶液,则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_______;将 10mL 该溶液加水
14

稀释至 1L,则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 3.已知有质量分数为Ω 的某溶液 1L,该溶液的密度为ρ g/cm3,则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为 c=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有质量分数为Ω 的某溶液 100g, 该溶液的密度为ρ g/cm3, 则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c=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是( A.200mL 含 9.5g MgCl2 的溶液 B.31gNa2O 溶于水配成 1L 溶液 C.4%的 H2SO4 溶液(ρ=1.025g/cm3) D.213mL 0.5mol· 1HCl 和 82mL0.5mol· 1HCl 混合液 L L 三、化学式中的计量问题 1.1mol H2SO4 中含 子。 2.4.5g 水与 氢原子数之比是 g 硫酸所含的分子数相等,它们所含氧原子数之比是 。 ,其中 mol 硫原子, mol 氧原子, 个氢原
- -

四、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问题 1.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粒组成的,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也是这些微粒按一定数 目关系进行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明确地表示出化学反应中这些微粒之间的定比关系。如:
点燃 2 H 2 ? O2 ??? 2 H 2O ?
化学计量数之比: 微粒数之比: 物质的量之比:
____: ____ ____ : ____
: ____ : ____
__mol :___ mol : ____mol
同状态下气体体积之比:__×22.4L:__×22.4L 质量之比: ___g : ____g : ____g
由上看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于_______________(相同状况下),但不等于质量之比。 2.取 50.0mLNa2CO3 和 Na2SO4 的混合溶液,加入过量 BaCl2 溶液后得到 14.51g 白色沉淀, 用过量的稀硝酸处理后沉淀量减少到 4.66g,并有气体放出。 问:14.51g 白色沉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过量稀硝酸处理后剩余的 4.66g 是 _______________。由此可知原溶液中 Na2SO4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Na2CO3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 3.化学变化中存在着守恒关系,这是由化学反应的实质决定的。化学变化中存在的主要守 恒关系有:质量守恒: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_________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__________。具体表现在化学反应前后:(1)物质的_________不变;(2)元素、原子的 _____不变;(3)某种元素的________及其原子的______________都不变;(4)多步反应 或平行反应前后某种微粒的总物质的量守恒。电荷守恒:是指离子方程式两边阴、阳离子
15

_________________相等,或在溶液中所有阳离子所带的______________等于所有阴离子所 带的______________。电荷守恒的思路不仅适用于溶液中,而且适用于固体离子化合物及 它们的混合物中。电子得失守恒:指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______的电子总数等于氧 化剂______的电子总数。 4.脱硫是防治大气中 SO2 污染的主要技术措施。一种脱硫措施是在燃煤中加入一定量的石 灰石混烧,最终硫以硫酸钙的形式存在于灰碴中。若煤中硫含量(质量分数)为 3.2%,采 用 80%的石灰石处理 1000kg 这种煤,可生成 CaSO4·2H2O kg。
5.将 5.1 g 镁和铝投入 500 ml 2 mol/L 的盐酸中,生成氢气 0.5 g,金属完全溶解:再加入 4 mol/L 的 NaOH 溶液, 若要使生成的沉淀最多, Mg2+和 Al3+全部生成 Mg(OH)2 和 Al(OH)3 则 沉淀,溶液中的溶质只含________,根据_____离子与_____离子的电荷守恒,因此需要加 入的 NaOH 溶液体积为___________。从始态(金属镁和铝)到终态(Mg(OH)2 和 Al(OH)3) 沉淀,固体增加的质量为______的质量,只要计算出_______的物质的量即可,而 OH 的物 质的量等于反应中转移的______的物质的量,因反应中生成氢气 0.5 g,所以转移的_____ 的物质的量为氢气物质的量的______倍,即 OH 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所以生成的沉淀最 多为_______g。
— —
16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 CO 2 B. 石墨 C. K 2SO 4 D. NaOH 溶液 2. 下列家庭小实验不能.. 制得溶液的是 A. 食盐 B. 饱和FeCl 3溶液 C. 蔗糖 D. 碘 3.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与化学反应有关,下列现象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A .铜铸塑像上出现铜绿[Cu 2(OH)2CO 3] B .铁制菜刀生锈 C .大理石雕像被酸雨腐蚀毁坏 D .铝锅表面生成致密的薄膜 4. NaHSO 4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出Na + 、H + 和SO 42-。下列对于NaHSO 4的分类中不正确... 的是 A .NaHSO 4是盐 B .NaHSO 4是酸式盐 C .NaHSO 4是钠盐 D .NaHSO 4是酸 5.下列反应既是离子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氯化钠溶液中滴入硝酸银溶液 B .氢气还原氧化铜 C .铁片置于硫酸铜溶液中 D .一氧化碳的燃烧 6. 加入适量的硫酸溶液,可使溶液中下列离子数量显著减少的是 A. Cl - B. Ba 2 + C. NO 3- D. Na + 7. 下列化学方程式不能.. 用离子方程式Ba 2++SO 42-=BaSO 4↓表示的是 A. Ba(NO 3)2+H 2SO 4=BaSO 4↓+2HNO 3 B. BaCl 2+Na 2SO 4=BaSO 4↓+2NaCl C. BaCl 2+H 2SO 4=BaSO 4↓+2HCl D. BaCO 3+H 2SO 4=BaSO 4↓+H 2O+CO 2↑ 8. 下列物质混合后,不能.. 发生离子反应的是 A. Na 2CO 3溶液与稀盐酸 B. CuSO 4溶液与BaCl 2溶液 C. H 2SO 4溶液与NaCl 溶液 D. 稀HNO 3与Ba(OH)2溶液 9. 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盐酸 CO 32-+2H +=H 2O+CO 2↑ B. 稀硫酸中加入铁粉 2Fe+6H +=2Fe 3++3H 2↑ C. 碳酸钙中加入盐酸 CO 32-+2H +=H 2O+CO 2↑ D. 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 H ++OH -=H 2O 10. 下列分离、提纯、鉴别物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 用丁达尔效应鉴别Fe(OH)3胶体和FeCl 3溶液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六、2.笔算除法第9课时 用商的变化规律简便计算 练习十七

第9课时用商的变化规律简便计算练习十七 教科书第88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七的习题。 1.巩固商变化的规律。 2.利用商不变的规律,使一些运算更简便。 3.带领学生体会简算的优势。 理解和掌握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进行口算。 利用商不变的规律,使一些计算更简便。 一、自主预习 1.请你说一说商不变的规律。 2.说说下面各组题的商是否相同。为什么? (1)49÷7(2)104÷8 490÷70 1040÷80 4900÷700 10400÷800 3.应用商的变化规律不仅可以使口算简便,还可以使笔算简便,本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商不变的规律的知识。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9(1):780÷30= 这道题有什么特点? 你能独立完成这一题的解答吗? 比较这两种竖式,计算得都对吗?哪个更简便? 被除数、除数的末尾同时去掉一个0,被除数和除数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应用商不变的规律可以使笔算简便。 2.教学例9(2):120÷15= (1)课件显示:120÷15 =(120×4)÷(15×4) =480÷60 =8 (2)这样做,对吗?被除数和除数都有什么变化?应用了什么规律? (3)练习:第88页“做一做”第2题。 3.教学例10:840÷50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把两种不同的计算结果显示出来。 (2)这两种结果,哪一种是对的? 小结: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会更简便。除数和被除数的末尾都去掉相同个数的0,商不变,但余数发生变化,去掉几个0,余数就要加上几个0。 三、引领提升 1.教科书第88页“做一做”第1题。 2.练习十七第1、2、3、4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变式练习 选择题。 (1)2100÷70,如果除数不变,被除数除以10,那么商应当()。 A.不变B.乘10 C.除以10 (2)被除数不变,除数除以5,商应当()。 A.不变 B.乘5 C.除以15 (3)两个数的商是4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20,商是()。 A.80 B.20 C.40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练习及答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级别A级(基础) 1~71314 B级(能力) 8~121516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生物学家借助新的显微技术,成功观察到小于200纳米的微粒。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最小的是() A.雾B.蛋白质溶液C.石灰乳D.KNO3溶液 2.日常生活中常用到下列物质,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降温用的冰水共存物B.做饭用的不锈钢锅C.餐饮用的可口可乐D.消毒用的碘酒 3.在实验中手不慎被玻璃划破,可用FeCl3溶液应急止血,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FeCl3溶液有杀菌消毒作用B.FeCl3溶液能使血液聚集沉降 C.FeCl3溶液能产生Fe(OH)3沉淀堵住伤口D.FeCl3能使血液发生化学反应 4.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下图所示关系:对下列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纯净物(B)与混合物(A)属于包含关系B.化合物(B)与氧化物(A)属于包含关系 C.单质及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D.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5.将下列物质按酸、碱、盐分类依次排列正确的是() A.硫酸、纯碱、石灰石B.氢硫酸、烧碱、绿矾 C.石炭酸、熟石膏、醋酸钠D.磷酸、乙醇钠、苛性钾 6.“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①是溶液②是胶体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④能透过滤纸⑤不能透过滤纸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⑤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③④⑥ 7.分类方法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图是某反应在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的分子状况示意图,“●”和“○”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对此反应的分类一定不正确的是() A.化合反应B.氧化还原反应C.可逆反应D.置换反应

常见的物质其反应规律

常见的物质及其反应规律 徐良水 异彩纷呈的化学变化常使我们感到化学是多么的神奇!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变化规律的,而世界上的物质又何止千万,面对如此众多的物质,如此复杂的化学反应,要学好它岂不是“天方夜谭”?不!只要你掌握了常见的物质及其反应规律,应用起来就可以挥洒自如了。 一、中考透视 1. 常见的物质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简单有机物是初中化学涉及的物质,其中,主要学习了21种物质: (1)4种单质(O2、H2、C、Fe)。 (2)4种氧化物(CO2、CO、H2O、CaO)。 ——重点是这8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H2、C、CO的可燃性、还原性)。 (3)3种酸(HCl、H2SO4、HNO3)——重点是盐酸、硫酸的性质(物理性质和5种化学性质)及其用途;尤其是浓硫酸的特性、稀释及实验中的事故处理。 (4)2种碱[NaOH、Ca(OH)2]——重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物理性质和4种化学性质)、用途、腐蚀性及俗名。 (5)6种盐(NaCl、Na2CO3、CaCO3、CuSO4、NH4Cl、NH4HCO3)——重点是氯化钠、碳酸钠、碳酸钙的性质、存在、用途及俗名。 (6)2种有机化合物(CH4、C2H5OH)——重点是有机物的特性和可燃性。 2. 各类物质间的反应规律 (1)各类物质间的相互关系图。

一般来说,可以将常见的物质分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五大类,但对于书写化学方程式来说,将物质分为七类更好:金属、非金属、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酸、碱、盐。一般把它叫做“八圈图”(如上图)。(请自行填上各连线的生成物) 物质间的相互关系也是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必须牢牢掌握! (2)发掘“八圈图”的内涵。 ①表示物质间的纵横衍变关系,如从金属或非金属如何衍变成盐; ②表示15个基本反应规律(9条连线和6个箭头); ③表示物质的性质(除了跟指示剂反应这一性质在图中无法表示外,图中酸没有打箭头的4根线表示的是酸的性质,其余类推!); ④表示物质(特别是盐)的制法——15个反应中至少有10个与盐有关,俗称“十大成盐”规律! (3)使用“八圈图”的注意事项。 ①各类物质的相互关系图并非无所不含,有以下一些规律未能体现:H2、C、CO还原CuO或Fe2O3;CuSO4转化为胆矾晶体;碳酸(氢)盐的分解;酸式盐与正盐的转换规律等。 ②复分解反应规律的条件限制——可溶的反应物,能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③置换反应规律的条件限制——溶或熔,金属活动顺序强换弱。 判断金属与酸反应时:金属必须排在H前面;酸不可用硝酸、浓硫酸。 判断金属与盐反应时:必须同时满足“排在前面的金属;可溶性盐”。 Fe)。 铁单质与酸或盐溶液反应始终生成亚铁盐( 2 纵观近几年来的中考试卷,其命题范围均未超出以上的知识范围,预计2006年的中考也将在此基础上“大做文章”并渗透“研究性学习”内容。 [解题技巧]熟练掌握“两表一图”(即酸碱盐溶解性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各类物质相互关系图)。 二、中考精讲 例1. 从盐酸、硫酸、石灰水、烧碱、氢氧化钡、纯碱、硝酸钠、氯化钡(均为溶液)8种物质中选出4种,使得下图中各线条相连的物质均能反应生成难溶物。将选出物质的化学式按要求填写在下图相应的方框中,并写出(2)、(3)的化学方程式。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第二章知识结构梳理 1、物质的分类 (1) 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 (2) 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物质的化学变化

二、本章重难点概括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应该是化合物; (2)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不是发生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如CO2、SO2、SO3、NH3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但是本身为非电解质)。【注意】 (1)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2)(纯净的)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电解质包括:酸碱盐、大多金属氧化物、水; 非电解质包括:大多数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氨。 (3)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NaCl晶体}, 能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石墨、金属单质、混合物}。 (4)熔融状态下,一般的盐和强碱能导电,酸不能导电{分子构成}。 (5)液氨、液态HCl、HCl、酒精是纯净物,氨水、盐酸是混合物。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可拆:强酸、强碱、可溶盐; 不可拆:弱酸、弱碱、不溶盐、单质、气体、氧化物。

(2)HCO 3-不可拆、HSO 4-要拆开。 3、H + + OH -= H 2O 虽然能表明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但只能表示强酸和强碱反应生 成可溶性盐的酸碱中和反应。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1)得失电子不守恒、电荷不守恒、原子个数不守恒。 (2)弱酸、弱碱、难溶盐、气体、氧化物没写成化学式。 (3)反应不符合客观事实。 5、离子共存 (1)无色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有颜色离子:Cu 2+(蓝色)、Fe 3+(棕黄色)、Fe 2+(浅绿色)、MnO 4-(紫 色),但有颜色离子可大量存在于澄清透明溶液中。 (2)强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OH -、CO 32-、HCO 3-。 (3)强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H +、NH 4+、Al 3+、Fe 3+、Mg 2+。 (4)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6、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2)特征:化合价发生变化。 (3)本质:电子发生转移。 (4)失去电子的物质是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 (5)得到电子的物质是氧化剂,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 (6)氧化剂表现出氧化性。 (7)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注意点:氧化剂与还原剂都是指反应物。 (2)单、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失电子总数=得电子总数) C+2CuO △2Cu+CO 2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xx小学 xxx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的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 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通过学习,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的变化规律》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一般现象中寻找规律,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提供必要的思维模式。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注重开发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这一组算式去发现问题从而去经历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四个层次的学习。在这四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将会通过观察、探索、交流、归纳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自主思考探究,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再归纳总结)

物质转化的规律(教案)

第2节 物质转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学习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及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以及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规律 2、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途径 【教学重点】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规律 【引入新课】 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在化学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有些是不同种类的物质。那么哪些种类的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物质之间的反应遵循怎样的规律呢? 一、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演示1:硫的可燃性 ①观察外观;②硫在空气中燃烧;③硫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比较②③产生的现象有何不同,并让学生说明原因。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演示2:对比实验 ①向蒸馏水和滴有石蕊的蒸馏水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有何不同? ②静置3分钟,观察有没有变化? ③分别加热两种液体,搅拌3分钟,观察有无变化 小结:非金属氧化物+水→酸 练习:请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P →P 2O 5→H 3PO 4

二、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练习:分别写出铁、铜、镁与氧气的反应方程式, Fe+O 2――Cu+O 2 ――Mg+O 2 ―― 小结: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演示3:铁粉和硫磺的实验 用磁铁接近铁粉和硫粉的混合物,观察有何现象? 将混合物在试管中进行加热,观察有何变化? 再用磁铁吸引反应所得的生成物,观察有何现象? *学生讨论,反应前后的变化的实质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金属+非金属→盐(无氧酸盐) 演示4:生石灰与水的反应 ①将生石灰投入加有水的蒸发皿中,观察有何现象?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金属氧化物+水→碱(可溶性碱) 练习:请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Ca→CaO→Ca(OH) 2 第2课时 提问:在自然界里仅有少数金属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大部分金属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知道是为什么吗? ――大部分的金属都较活泼,在空气和土壤中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化合物。 讲授:由于人类所需的金属主要是游离态的,所以需要通过冶炼,将化合物转变

必修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题 班别座号姓名评分_____ ___ 相对原子质量:Na 23 Al 27 Fe 56 Cu 64 H 1 O 16 C 12 S 16 Cl 35.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 小题,1-9题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10-13题每题有1-2个答案,每小题4分,共43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1.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O2 B.Na2O C.NaClO D.FeSO4 2.根据广州中心气象台报道,近年每到春季,我省沿海一些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D.胶体 3.能用H++OH-=H2O来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A.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B.Ba(OH)2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C.澄清石灰水和稀硝酸反应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4.下列反应中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进行的是 A.Cl2→Cl-B.Zn→ Zn2+C.H2→H2O D.CuO→CuCl2 5.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列液体中,能形成胶体的是() A.冷水B.沸水C.NaOH溶液D.NaCl溶液 6.某溶液中只含有Na+、Al3+、Cl-、SO42-四种离子,已知前三种离子的个数比为3∶2∶1,则溶液中Al3+和SO42-的离子个数比为 A.1∶2 B.1∶4 C.3∶4 D.3∶2 7.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 A.K+、MnO4-、Na+、Cl-B.K+、Na+、NO3-、CO32- C.Na+、H+、NO3-、SO42-D.Fe3+、Na+、Cl-、SO42- 8.对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下列说法:①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②只能是复分解反应;③可能是置换反应;④不能有分子参加。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B.③C.①②D.③④ 9.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CaCO3+2HCl=CaCl2+CO2↑+ H2O B.CaO+H2O=Ca(OH)2 C.2H2O22H2O+O2↑D.CaCO3CaO+CO2↑ 10.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氯化铜溶液与铁粉反应:Cu2++Fe=Fe2++Cu B.稀H2SO4与铁粉反应:2Fe+6H+=2Fe3++3H2↑ C.氢氧化钡溶液与稀H2SO4反应:Ba2++SO42-=BaSO4↓ D.碳酸钙与盐酸反应:CO32-+2H+=H2O+CO2↑ 11.从海水中提取溴有如下反应:5NaBr+NaBrO3+3H2SO4=3Br2+Na2SO4+3H2O,与该反应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课标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3.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5.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6.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7.了解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9.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10.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1.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 原反应。 12.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要点精讲 一、物质的分类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 ????→→???→→→→???乳浊液悬浊液浊液胶气溶胶;液溶胶;固溶粒子胶体:分子胶体胶体溶液 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 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3)(OH Fe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3)(OH Fe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 ~100nm 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 ~100nm 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 溶胶、3)(OH Fe 溶胶、3)(OH Al 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积的变化规律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积的变 化规律 第4课时: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2、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4、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口算:30×400= 26×100=10×650= 6×110=2.导入:动车的速度可达6千米/分钟,算一算它开2分钟会行多少千米?20分钟呢?200分钟呢?

引导发现:随着动车行的时间越来越多,所行的路程越来越长。同学们,在刚刚所列的三个乘法算式中,它们之间的因数有什么变化,积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的(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另一个因数不变,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一】、研究问题,概括规律(例3)1、观察下面一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1)6×2=12 6×20=120 6×200=1200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你能根据上面算式发现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一组算式吗?试试看 3×100= 9×100= 27×100=组织小组交流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3、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一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2)20×4=80 5×4=XX×4=40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4、整体概括规律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二】、验证规律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四年级数学上册商的变化规律应用教案

商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商的变化规律的应用(教材第88页例9、例10) 【课程标准描述】 探索并了解运算定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学习目标】 1.灵活运用商的变化的规律。 2.利用商不变的规律,体验到运算更加简便。 3.理解简便运算中的余数的含义。 【学习重点】 巩固商变化的规律。 【学习难点】 1.利用商不变的规律,使一些运算更简便。 2.理解简便运算中的余数的含义。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知识运用环节,学生能灵活运用规律正确计算评价目标1。 2.通过例9(1)两种不同方的比较评价目标2。 3.通过例10的验算对比过程评价目标3。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商的变化规律,首先来检验一下同学的学习情况。 (1)( )不变,被除数乘几,商();被除数除以几(0除外)商。 (2)()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商。 (3)被除数和除数都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 师:学习了知识,我们还要学会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商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88页例9(1)。(评价目标2) 780÷30 (一生板演) 问:还可以怎样算? 生独立思考并尝试 提问: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都得出了一样的结果,哪个更简单?同学们会选择哪种计算方法? 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1)从上面两个竖式中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并说明理由。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当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时,为了计算简便,可以再它们的末尾画去同样多的0再除,商不变。 2.出示例9(2)。

(1)运用商不变规律独立思考并完成。 (2)说说这样做的方法及理由,师生点评交流。 (3)归纳小结:我们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计算简便,这要求我们细致观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复习(学生口答) 5÷2=( )…( ) 8÷3=( )…( ) 50÷20=( )…( ) 80÷30=( )…( ) 4.出示例10。 (评价目标3) (1)学生利用商不变规律进行简算,汇报计算结果 预设:余数是4或者余数是40 (2)学生验证(两名学生板演) (3)师生交流小结:如果有余数,在横式中写余数时,再添上与被除数画去同样多的0. 5.小结:当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时,为了计算简便,可以在它们的末尾画去同样多的0再除,商不变。如果有余数,在横式中写余数时,再添上与被除数画去同样多的0. 三、巩固练习 1.用商不变的规律计算下面各题。 (评价目标1) 600÷40= 540÷20= 670÷30= 980÷50=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计算简便。 (评价目标1) —— —— —— —— —— 四、课后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运用这个规律时我们要注意哪些? 【学习目标检测】 ÷ 90 180 ÷ 45 = ×2 ×( ) 450 ÷ 18 = ÷9 ÷( ) ÷ 2 450 ÷ 18 = ÷9 ÷( ) ÷ 2 ÷2

第二章物质变化及其规律

第二章
物质变化及其规律
能的转化
第一节
一、物质三态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固态
液态
气态
二、溶解过程及其能的转化 1.溶解的过程 溶解是一个复杂的 离子)的 过程。 通常物质溶解于水经历两个过程: 一是溶质分子 (或 过程;另一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 过程,这个过程是 过程。
过程,这个过程为
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称为 2.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溶解过程必然伴随着能量变化。这是因为物质溶解时的两个过程都有能量变化。扩散 过程由于要克服溶质微粒之间的作用力而需要 离子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或水合分子而会 显然,物质溶解过程中总的热效应取决于 ①当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升高,如 热量;而水合过程由于溶质分子或 热量。 。 、
等溶解于水;②当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就会降低,如
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 时,
等溶解于水;③当两个过程放出的热量与吸收的热量 、 等溶解于水。
溶液温度基本不变,如
利用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可以制成热敷袋或冰袋。化学中也可以根据溶解过程中的 热效应差异来鉴别物质。 3.溶解平衡:溶解和结晶是同时进行的相反的两个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当溶质的溶解速 率和结晶速率 时,固体溶质的质量 平衡。 的状态,称为溶解和结晶平衡,简称
溶解平衡。溶解平衡是一种 4.溶解和结晶的关系
(1)物质溶解和结晶是同时进行的两个相反过程,通常用“ 固体溶质
溶解 结晶
”号表示:
溶液中的溶质

占主导地位时,过程就表现为固体的溶解;当
占主导地位时,过程就表现 状态。
为固体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当两过程处于“势均力敌”状态,也就是处于 溶解和结晶的关系可列表如下: 速率关系 溶解速率 结晶速率 看到现象 溶质不断溶解 溶液状态 不饱和溶液
1

(2015年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卷(含解析及答案)

A .当开关K 闭合后,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证明CH 3COOH 溶液是电解质 B .闭合开关K ,往烧杯中加入NaCl 固体,由于CH 3COOH 与NaCl 不反应,故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变化 C .闭合开关K ,往溶液中加入CaCO 3固体,电流计?示数逐渐增大 D .选取合适浓度的盐酸替换0.1 mol·L -1的CH 3COOH 溶液,电流计?的示数相同,说明二者电离程度相同 【解析】 开关闭合后,电流计指针偏转说明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CH 3COOH 发生了电离,CH 3COOH 是电解质,但CH 3COOH 溶液为混合物,不是电解质,A 错;往CH 3COOH 溶液中加入NaCl 固体,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增大,导电能力增强,电流计示数增大,B 错;往CH 3COOH 溶液中加入CaCO 3固体,由于2CH 3COOH +CaCO 3===Ca 2++2CH 3COO -+CO 2↑+H 2O ,生成强电解质(CH 3COO)2Ca ,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增大,导电性增强,电流计示数增大,C 正确;HCl 是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而CH 3COOH 是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D 错。 【答案】 C 5.(双选)(2015·经典习题选萃)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 A .强碱性溶液中:Na +、CO 2-3、SO 2-3、K + B .石蕊呈红色的溶液:ClO -、Na +、SO 2-3、Cl - C .pH>7的溶液中:Mg 2+、Br -、K +、Al 3+ D .加入Fe 能放出H 2的溶液中:Cl -、Mg 2+、SO 2-4、K + 【答案】 AD 6.同种物质中同一价态的元素部分被氧化,部分被还原的氧化还原反应是( ) A .3Br 2+6KOH===5KBr +KBrO 3+3H 2O B .MnO 2+4HCl(浓)=====△MnCl 2+2H 2O +Cl 2↑ C .2KNO 3=====△2KNO 2+O 2↑ D .NH 4NO 3=====△ N 2O ↑+2H 2O 【答案】 A 7.(2015·威海高一检测)下列离子方程式中,只能表示一个化学反应的是( ) ①CO 2-3+2H +===CO 2↑+H 2O ②Ba 2++2OH -+2H ++SO 2-4===BaSO 4↓+2H 2O

第二章物质的变化及其规律(周浦中学备课组)

第二部分 物质变化及其规律 第一节 能的转化
一、物质三态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固态
液态
气态
二、溶解过程及其能的转化
1.溶解的过程
溶解是一个复杂的
过程。通常物质溶解于水经历两个过程:一是溶质分子(或
离子)的
过程,这个过程为
过程;另一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
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称为
过程,这个过程是
过程。
2.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溶解过程必然伴随着能量变化。这是因为物质溶解时的两个过程都有能量变化。扩散
过程由于要克服溶质微粒之间的作用力而需要
热量;而水合过程由于溶质分子或
离子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或水合分子而会
热量。
显然,物质溶解过程中总的热效应取决于

①当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升高,如

等溶解于水;②当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
就会降低,如
等溶解于水;③当两个过程放出的热量与吸收的热量
时,
溶液温度基本不变,如 、
等溶解于水。
利用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可以制成热敷袋或冰袋。化学中也可以根据溶解过程中的
热效应差异来鉴别物质。
3.溶解平衡:溶解和结晶是同时进行的相反的两个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当溶质的溶解速
率和结晶速率
时,固体溶质的质量
的状态,称为溶解和结晶平衡,简称
溶解平衡。溶解平衡是一种
平衡。
4.溶解和结晶的关系
(1)物质溶解和结晶是同时进行的两个相反过程,通常用“ ”号表示:
溶解
固体溶质
溶液中的溶质
结晶
当 占主导地位时,过程就表现为固体的溶解;当 占主导地位时,过程就表现
为固体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当两过程处于“势均力敌”状态,也就是处于
状态。
溶解和结晶的关系可列表如下:
速率关系
看到现象
溶液状态
溶解速率 结晶速率
溶质不断溶解
不饱和溶液
溶解速率 结晶速率
溶解速率 结晶速率
另外,可借助溶解度来理解两者的关系:①当一定条件下,每 100g 水中所溶解溶质的
质量
此时的溶解度,就表现为溶解;②若
此时的溶解度,则表现为结晶;若两
者相等,则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三、化学反应过程中能的转化
1.化学反应中能的形式及其转化
化学变化不仅有物质变化,还伴随有 变化。这是化学反应的两大基本特征。
化学变化中的能的形式有:



等。其中


互转化是化学变化中能量转化的主要形式。
2.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叫做
。化学中把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

,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

(2)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若反应物化学能的总和
生成物化学能的总和,则该反应就

;若反应物化学能的总和 生成物化学能的总和,则该反应就是

(3)绝大多数化合反应是 反应,绝大多数分解反应是 反应。燃料的燃烧反应、
1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变化

第二节离子反应(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知识链接】 1、金属能导电的原因? 2、NaCl溶液能导电的原因? 【学习过程】 例1、NaCl的电离 例2、如图表示的是将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有关粒子之间反应的示意图.请回答: (1)分别写出HCl、NaOH的电离方程式 (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该反应的式子(即离子方程式)为 (4)从图中可看出该反应的微观本质是___ .即该反应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生成H2O,使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减小。 (5)反应开始前,向NaOH溶液中加几滴酚酞,溶液显色。滴加足量盐酸后,溶液显色。 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分析,能够使酚酞显红色起作用的离子是。 例3、为证实Ba(OH)2溶液和H2SO4溶液的反应是离子反应,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如下: 如图所示连接好装置,向烧杯中加入25 mL 1 mol/L的Ba(OH)2溶液,再一边不断地滴加 1 mol/LH2SO4溶液,并轻轻振荡。试完成下列内容: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Cl的电离方程式: .

(2)在下列有关粒子之间反应的示意图中,用“О”表示体系中的微粒, 并在“О”中写明微粒的化学式(原溶液中水分子不需表示出来)。 (3)分别写出H 2SO 4、Ba(OH)2的电离方程式 (4)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5)该反应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生成 ,使溶液中 离子的浓度减小。 (6)右图是Ba(OH)2溶液中滴加H 2SO 4溶液反应过程中沉淀质量 变化的图像,BC 段沉淀质量不变的原因是: (7)已知: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有关, 离子浓度越大,溶液的导电性越强。下图是向25 mL 1 mol/LBa(OH)2溶液中滴加H 2SO 4溶液过程中混合溶液的 导电能力与滴加硫酸溶液体积间关系的图像。 ① AB 段导电能力减小的原因: ② B 点导电能力最小的原因: ③ BC 段导电能力增大的原因: (8)向一定量的AgNO 3溶液中逐步加入NaCl 固体过程中,混合溶液导电能力随加入NaCl 的质量变化 的图像(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 ①写出AgNO 3电离方程式: ②NaCl 固体溶解时发生电离的方程式: ③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⑤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⑦反应过程中导电能力几乎保持不变的原因: 25 mL 1 mol/L 的Ba(OH)2溶液 1 mol/L H 2SO 4溶液 A B C

2019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同步练习-积的变化规律-苏教版【精品】

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积的变化规律》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 1.一个数和25相乘的积是15000,如果这个数缩小100倍,积变成()。 2.李师傅平均每天加工360个零件,一个月工作22天。一个月加工()个零件。 3.如果18×24=432,那么(18÷2)×(24×2)=()。 4.42与5的积是210,那么一个因数42扩大100倍后积为() 5. 67000×8=536000,那么67×8=() 二、选择题 1.一长方形公园面积为15公顷,将公园的长和宽分别扩大到原的2倍,扩建后公园的面积是( )公顷。 A.15 B.60 C.30 D.150 2.下面算式的积与240×30的积不相同的是()。 A.120×60 B. 2400×3 C.480×15 D. 2400×300 1一个长方形面积为240平方米,宽为4米,将这个长方形的宽扩大3倍,长不变,扩大后绿地的面积是多少?

2.一辆客车4小时行了232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它12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答案喜子的6商铺(淘宝店):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2e15400707.html,/Ri466E4微店:http//shop83755268.vpubao/ 一、填空 1.一个数和25相乘的积是15000,如果这个数缩小100倍,积变成(150 )。 2.李师傅平均每天加工360个零件,一个月工作22天。一个月加工(7920 )个零件。 3.如果18×24=432,那么(18÷2)×(24×2)=(432 )。 4.42与5的积是210,那么一个因数42扩大100倍后积为(21000 ) 5. 67000×8=536000,那么67×8=(536 ) 二、选择题 1.一长方形公园面积为15公顷,将公园的长和宽分别扩大到原的2倍,扩建后公园的面积是( B )公顷。 A.15 B.60 C.30 D.150 2.下面算式的积与240×30的积不相同的是(D )。 A.120×60 B. 2400×3 C.480×15 D. 2400×300

第8课时 用商的变化规律简便计算

第8课时商的变化规律简便计算 教科书第88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七的习题。 1.巩固商变化的规律。 2.利用商不变的规律,使一些运算更简便。 3.带领学生体会简算的优势。 理解和掌握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进行口算。 利用商不变的规律,使一些计算更简便。 一、自主预习 1.请你说一说商不变的规律。 2.说说下面各组题的商是否相同。为什么? (1)49÷7(2)104÷8 490÷70 1040÷80 4900÷700 10400÷800 3.应用商的变化规律不仅可以使口算简便,还可以使笔算简便,本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商不变的规律的知识。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9(1):780÷30= 这道题有什么特点? 你能独立完成这一题的解答吗? 比较这两种竖式,计算得都对吗?哪个更简便? 被除数、除数的末尾同时去掉一个0,被除数和除数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应用商不变的规律可以使笔算简便。 2.教学例9(2):120÷15= (1)课件显示:120÷15 =(120×4)÷(15×4) =480÷60 =8 (2)这样做,对吗?被除数和除数都有什么变化?应用了什么规律? (3)练习:第88页“做一做”第2题。 3.教学例10:840÷50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把两种不同的计算结果显示出来。 (2)这两种结果,哪一种是对的? 小结: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会更简便。除数和被除数的末尾都去掉相同个数的0,商不变,但余数发生变化,去掉几个0,余数就要加上几个0。 三、引领提升 1.教科书第88页“做一做”第1题。 2.练习十七第1、2、3、4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变式练习 选择题。 (1)2100÷70,如果除数不变,被除数除以10,那么商应当()。 A.不变B.乘10 C.除以10 (2)被除数不变,除数除以5,商应当()。 A.不变 B.乘5 C.除以15 (3)两个数的商是4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20,商是()。 A.80 B.20 C.40

物质的变化及其规律(选择)讲义

2015—2016学年高三1模分类汇编 物质的变化及其规律(选择) 一、能的转化 (2016虹口一模)9.下图分别表示红磷、白磷燃烧时的能量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白磷比红磷稳定 B .白磷燃烧产物比红磷燃烧产物稳定 C .1mol 白磷转变为红磷放出2244.7kJ 的热量 D .红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4P(s)+5O 2(g)→P 4O 10(s)+2954 kJ (2016静安一模)11. 根据右表的键能(kJ/mol )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H 2(g)→2H (g)-436kJ B. H(g)+F(g)→HF (g)+565kJ C. HF 的热稳定性大于H 2S D .H 2S 的沸点比H 2Se 的沸点高 (2016长宁一模)11.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S(s)+O 2(g)→ SO 2(g) +297.23 kJ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 mol SO 2 (g)的能量总和大于1 mo S(s)和1 mol O 2(g)的能量总和 B . 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可增加单位质量的硫燃烧放出的热量 C .S(g) + O 2(g) → SO 2(g)+ Q 1 kJ ;Q 1的值大于297.23 D .足量的硫粉与标况下1升氧气反应生成1升二氧化硫气体时放出297.23 kJ 热量 (2016普陀一模)21、对于图像①→④的辨析正确的是 共价键 键能 H -H 436 H -F 565 H -S 339 H -Se 314

A .图①表示反应A(g)+B(g)→C(g)+D(g)是吸热反应,吸收能量(E 2-E 1)kJ B .图②为氢氧燃料电池示意图,正、负极通入的气体体积之比为2:1 C .图③是物质a 、b 的溶解度曲线,可以用重结晶法从a 、b 混合物中提纯a D .图④可表示压强对反应2A(g)+B(g) 3C(g)+D(s)的影响,且乙的压强大 (2016崇明一模)14、SF 6分子结构中只存在S -F 键,是一种优良的绝缘气体,制备原理如下: S(s) + 3F 2(g) → SF 6(g) + Q ,已知:1mol S(s)转化为气态硫原子吸收能量280kJ ,断裂1mol F-F 、S-F 键需吸收的能量分别为160kJ 、330kJ 。则反应热效应Q 的值为(单位:kJ ) A .1780 B .1220 C .1220- D .1780- (2016松江一模)18. 右图是CO 2生产甲醇的能量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E 2_E 1是该反应的热效应 B .E 3_E 1是该反应的热效应 C .该反应放热,在常温常压下就能进行 D .实现变废为宝,且有效控制温室效应 (2016闸北一模)12. 下列关于右图所示转化关系(X 代表卤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 .Q 3 >0 B .Q 1=Q 2 + Q 3 C .按Cl 、Br 、I 的顺序,Q 2依次增大 D .Q 1越大,HX 越稳定 (2016黄浦一模)14.反应A(g)+B(g)C(g)+D(g)过程中的能 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B .加入催化剂后,反应加快,ΔE 减小 C .反应物的总键能小于生成物的总键能 D .反应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A 的转化率增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