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变应性鼻炎和哮喘的特异性免疫治疗

变应性鼻炎和哮喘的特异性免疫治疗
DOI:10.3760/cma.j.1ssn.1673-0860.2015.08.02l
同[10d1],不仅显著改善AR和哮喘的临床症状,减少对药物的 需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可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特别 是,ASIT不仅能预防AR发展为哮喘及预防发生新的致敏,而 且停药后仍具有稳定的长期疗效,达到临床治愈‘1 2。”1。 自2001年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of skin
expiratory flow,PEF)和
reaction):根据皮
肤指数(skin index,SI)=(变应原皮丘的最大径+最小径)/ (组胺反应的最大径+最小径)的数值,判定皮肤反应的强 度。最小径是指位于最大径的中点并呈垂直位。分为以下 4个等级:+为0.3≤SI<0.5;++为0.5≤SI<1.0;+++ 为1.0≤SI<2.0;++++为SIi>2.0。 (6)靶向黏膜激发试验:包括结膜激发试验、鼻黏膜激 发试验和支气管激发试验。 2.实验室评价指标¨‘5’24‘2明 (1)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主要指标有血清总IgE、变应 原特异性IgE、IgG、IgGl和IgG4、以及IgE/IgG比值等。 (2)血清炎性介质测定: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eosinophil
cationic
score,TNSS)。对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进
行评估,症状评分改善30%以上者为有临床意义。②视觉 模拟量表(visual
(asthma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AQIQ),由32个问题组
成,分为症状(12个问题)、活动受限(11个问题)、情感功能 (5个问题)和环境刺激(4个问题)等4个方面,每个问题按 其严重程度采用1~7分计分标准,1分表示完全受限,7分 表示完全不受限。总评分以所有问题的计分均值来计算。 (4)肺功能测定:哮喘患者肺功能指标主要有FEVl、 FEVl%预测值、呼气峰流速值(peak PEF%预测值。 (5)皮肤试验反应强度(grade

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在过敏性气道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在过敏性气道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慢性气道疾病药物治疗新进展◇摘要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llergen immu-notherapy ,AIT )是明确患者过敏原后,给患者反复接触过敏原提取物,并逐渐增加浓度和剂量直到达到目标维持剂量,从而使患者对过敏原产生耐受,这是至今惟一一种可以调控变应性疾病发病机制进而改变其自然进程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AIT 临床实践和研究领域均取得较大进展,本文对AIT 的作用机制、疗效和给药途径等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关键词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501(2024)04-0427-05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4.010过敏性疾病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常累及全身多个脏器,这类疾病发病机制相似,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多种炎症细胞和炎性介质参与。

这类疾病若累及上呼吸道表现为过敏性鼻炎,累及下呼吸道则表现为过敏性哮喘。

精准的病因诊断、完善的治疗方案及对患者的教育是目前过敏性气道疾病的最佳管理策略,但首要措施是教育患者避免过敏原的接触和合理的药物治疗。

经过上述治疗,若患者症状不能有效控制可进一步给予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llergen immunotherapy ,AIT ),即在明确了过敏原后逐渐增加特异性过敏原剂量,通过调节体内免疫系统、阻断过敏性疾病发生发展的进程,从而使机体对过敏原产生免疫耐受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除了避免过敏原外,目前认为AIT 是惟一可以改变过敏性疾病自然进程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AIT 临床实践和研究领域均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将简要介绍AIT 的作用机制和给药途径等研究进展。

1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机制T 辅助细胞亚群失衡(Th2与Th1细胞升高)是支气管哮喘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Th2细胞比例升高后分泌白介素(IL )-4、IL-5等炎性介质增加、B 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IgE 增多和肥大细胞脱颗粒,从而促使嗜酸性粒细胞成熟分化,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参与过敏性炎症。

改动过敏性鼻炎临床路径

改动过敏性鼻炎临床路径

变应性鼻炎临床路径参照: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天津)西医临床定义和流行病学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是机体暴露于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

通常表现为流涕,鼻塞,溢泪、鼻痒和睡眠障碍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常年出现,严重影响儿童生活质量。

近几年,儿童过敏性鼻炎患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全世界 13-14 岁青少年人数超过 100 万,其过敏性鼻炎患病率为 14.6%。

来自 98 个国家的 1200000 名儿童参与了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国际研究。

研究发现北美、南美、西欧分别有 8.8%、13.1%、8.3% 的 6-7 岁的儿童患有过敏性鼻炎。

80% 有过敏性鼻炎症状的患者在 20 岁前被诊断为过敏性鼻炎。

而其中 80-90% 的过敏性鼻炎会持续到成年。

发病机制吸入物变应原可诱导特应性个体鼻腔局部和区域引流淋巴器官产生特异性IgE,与聚集在鼻黏膜细胞表面高亲和力IgE受体(FcεRI)相结合;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变应原与IgE相结合,活化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导致组胺和白三烯等炎性介质释放,从而剌激鼻黏膜的感觉神经末梢和血管,导致鼻痒、打喷嚏、清水样涕等症状,该过程称为速发相反应。

组胺等炎性介质的释放还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等表达或分泌黏附分子、趋化因子及细胞因子等,募集和活化嗜酸粒细胞及Th2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导致炎性介质的进一步释放,Th2免疫应答占优势,使得炎性反应持续和加重,鼻黏膜出现明显组织水肿导致鼻塞,该过程称为迟发相反应。

此外,非IgE介导的炎性反应也参与了AR的发生发展, AR的发病与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有关。

临床分类:一、按变应原种类分类1. 季节性AR:症状发作呈季节性。

2. 常年性AR:症状发作呈常年性。

二、按症状发作时间分类1. 间歇性AR:症状发作<><>2. 持续性AR:症状发作≥4天/周,且≥连续4周。

变应性鼻炎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及健康指导

变应性鼻炎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及健康指导

变应性鼻炎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及健康指导
陈巧英;李霞;宋琰
【期刊名称】《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年(卷),期】2012(010)005
【摘要】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一种以鼻痒、喷嚏、流涕、鼻塞等为主要特点的速发性变态反应(1型变态反应)。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与遗传及环境密切相关。

带有与变应性鼻炎发病相关基因的个体称为特应性个体[1],其必须与致敏物质(如花粉、尘螨等)相接触才能发病。

自2007年4月-2012年4月,我科门诊接诊治疗变应性鼻炎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患者32例,经过药物治疗和合理科学的健康指导,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治疗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134-134)
【作者】陈巧英;李霞;宋琰
【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宁夏银川75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76
【相关文献】
1.变应性鼻炎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及健康指导 [J], 陈巧英;李霞;宋琰
2.微信平台健康教育在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特患儿延续护理中的应用 [J], 严海鸥;王志霞;邱金红
3.粉尘螨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局部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J], 张光进;刘霞
4.特异性尘螨皮下免疫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效果观察 [J], 陈香元;李丰;冯桂萍;黄
怡玲;张松;唐盈;曾华松
5.清单管理法在变应性鼻炎患儿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管理中的应用 [J], 刘蒙;雷薇薇;李芳丽;陈霄;余梦成;王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特异性抗原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特异性抗原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特异性抗原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特异性抗原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9月-2009年9月83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特异性抗原免疫治疗,对治疗前后鼻部症状、鼻炎相关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同时对不良反应进行观察。

结果:患者治疗后症状评分与药物用量评分呈明显下降趋势,治疗后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有所提高,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在注射治疗期间共发生不良反应5例,发生率为6.02%。

结论:特异性抗原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是一种起效快、安全性好的有效方法,对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鼻相关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特异性抗原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安全性中图分类号 r76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9-0042-02变应性鼻炎(ar)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主要是过敏引起的,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空气质量明显降低,导致临床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发病人数逐年上升[1]。

对于该病的治疗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现已基本规范,主要的治疗步骤包括以首先避免与变应原进行接触,其次进行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而特异性抗原免疫治疗(sit)是唯一可能使ar变应性自然病程发生改变的针对病因的治疗方式[2],需要进行剂量累加与剂量维持两个阶段,疗程一般为3年左右,为观察特异性抗原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83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后鼻部症状与鼻炎相关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9月-2009年9月83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其中男36例,女47例,年龄7~64岁,平均年龄(28.5±35.5)岁;病史1~5年。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喷嚏、流涕和鼻痒等症状;均皮肤点刺试验显示螨变应原阳性。

均经过敏原皮试确认为尘螨或以尘螨为主的多种过敏原。

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远期疗效观察

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远期疗效观察

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远期疗效观察【摘要】目的:研究特异性变应原脱敏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远期疗效;方法:变应性鼻炎患者275例,予标准化特异性过敏原脱敏治疗,随访2年以上。

结果:脱敏治疗后患者的有效率为87.3%,2年复发率16.5%。

结论:脱敏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方法,值得广泛开展。

【中图分类号】r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11-02随着工业化生活程度的提高,临床上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日益增多,据统计已占10~25%[1],主要表现为鼻痒、鼻塞、喷嚏和流清涕等,可影响睡眠、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影响学童记忆力,甚至诱发支气管哮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脱敏治疗在我市开展的时间较短,仍缺乏对该方法的大样本临床调查。

为便于临床选择安全、方便、效佳的治疗方法,本课题组于2009年始,对来本院诊治的275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提供脱敏治疗,建立患者档案,并进行至今为期2年的随访,疗效满意,现作总结,并就相关研究作出有效探讨。

资料和方法1.资料 2009年2月至2011年8月本科经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275例,男性135例,女性140例,年龄5-50岁,中位年龄24岁,其中合并哮喘35例。

临床症状和体征符合2009年武夷山会议的诊断标准[2]、特异性皮肤点刺试验(德国默克集团allergopharma标准化变应原点刺液)显示单一尘螨变应原阳性>(++)、血清尘螨特异性ige水平(瑞典pharmacia cap仪)>2级、非急性发作期的轻或中度患者。

2.方法所有患者注射特异性变应原疫苗(分常规注射和改良注射),采用剂量累加方案,总疗程2-3年,分两个阶段进行。

治疗阶段初期:药液浓度从0级开始逐渐递增为1级、2级、3级浓度,每种浓度每次注射剂量由0.05ml开始,逐渐递增为0.1ml、0.2ml、0.4ml、0.6ml、0.8ml,该阶段每周一次,总共注射24次。

变应性鼻炎的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变应性鼻炎的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指 导 性 的 意 见 。2 0 0 1年 的 A R I A提 出可将 S L I T推 荐 作 为 成
疗较皮下免疫治疗 的风 险明显减少 , 但禁忌 症依然采 用皮下 免疫治疗 的禁忌症 , 尽 管有些禁忌 症仍在 争论 中。美 国哮喘
变态反应与免疫学学会 、 全 球 变 态 反 应 和 哮 喘 欧 洲 协 险因素 , 评 估风
险, 评 估 风 险一 获益 比是 非 常 必 要 的 。虽 然 舌 下 特 异 性 免 疫 治
上, WH O指 出 S L I T可 以 被 视 为 S C I T的替 代 治 疗 方 法 。2 0 0 9
年, 世界变态反应组织 ( WA O) 专 门就舌下免疫治疗 发表 了意 见书 , 肯定 了其有 效性 和安全 性 , 为 临床合 理应 用提 供 了
I m m u n o l o y, g E A A C I ) 在 意 见 书 中提 出 S L I T应 该 被 视 为一 种 具
有希望 的免 疫 治疗 方式 。5年后 在 8个 D B P C — R C T( d o u b l e
b l i n d e d , p l a c e b o c o n t r o l l e d , r a n d o m i z e d c l i n i c a l t r a i l ) 研 究 基 础

和儿童变应性鼻炎的诊断和治疗 2个指 南 认为特 异性免 疫治疗的适应症主要用 于常规药物治疗无效 的成人 和 5岁 以
上的儿童 由尘螨导致的变应性鼻炎 。但 国外文献报道有花粉
的舌下 免 疫 治疗 和 乳 胶 的舌 下 免 疫 治 疗 。其他 不 愿 接 受 S C I T免疫治疗的患者也可采用 S HT治 疗。但特异性 免疫治 疗作为一种“ 对 因” 治疗 , 可以预防单一 致敏 患者新发 其他致 敏原 的产生 J , 并且能够抑制变应 性鼻炎发 展成为 哮喘 的可

变应性鼻炎的药物治疗和特异性免疫治疗

变应性鼻炎的药物治疗和特异性免疫治疗

变应性鼻炎的药物治疗和特异性免疫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简称变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

系指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介质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

变态反应为一类特殊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即由于反应过强而导致的组织细胞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变应性鼻炎的主要症状有鼻痒、喷嚏、流涕和鼻塞。

不同类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许多疾病,如营养不良、寄生虫病和各种传染病等日益减少以至消灭,而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却日渐增多。

过去40年间,变应性鼻炎的患病率明显增长。

变应性鼻炎患者约占工业化国家人口的20%,在我国中心城市的自报患病率达12%[1]。

据世界卫生组织“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工作小组指出“变应性鼻炎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是一个极为常见的疾病,累及全世界10%-25%的人口”,并认为“这个数字很可能低估了该病的真正患病率”。

故变应性鼻炎的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变应性鼻炎分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花粉症即季节性变应性鼻炎两类。

变应性鼻炎属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亦称I型超敏反应。

当特异性抗原进入特应性个体后,机体内产生相应的免疫球蛋白E(IgE),抗体,并附着于介质细胞的表面,机体即处于致敏状态。

当相同的抗原再次侵入该机体时,此抗原则与介质细胞表面的IgE“桥连”,并激发细胞膜产生一系列生化变化,破裂并脱颗粒。

从被排出的颗粒中和细胞内释放出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缓激肽等,这些介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等病理变化,机体处于发敏状态,临床上表现为喷嚏、清涕、鼻塞、鼻痒等典型症状。

根据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理,其治疗原则包括变应原回避、药物治疗、免疫治疗以及对患者的宣教。

避免暴露于变应原是其理想的防治措施,但通常难以做到。

以第2代抗组胺药物、抗白三烯药物.和鼻内皮质类固醇为主的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对症治疗方法,总体上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应用发表时间:2013-02-22T09:55:14.8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5期供稿作者:鲁杰龚梁陈建强胡银亚[导读] 脱敏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方法,值得广泛开展。

鲁杰龚梁(通讯作者) 陈建强胡银亚(浙江省慈溪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315300)【摘要】目的比较分析标准化的特异性变应原脱敏法、手术和传统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三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变应性鼻炎患者650例,随机分为A组(标准化特异性过敏原脱敏治疗组)、B组(等离子手术组)和C组(药物治疗组),A组患者注射特异性变应原疫苗,B组患者施行下鼻甲+鼻丘低温等离子消融术,C组患者进行常规鼻内糖皮质激素喷鼻治疗,随访2年以上。

结果脱敏治疗后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手术组和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脱敏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方法,值得广泛开展。

【中图分类号】R76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5-0036-02随着工业化生活程度的提高,临床上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 tis, AR)患者日益增多,据统计已占10~25%[1],主要表现为鼻痒、鼻塞、喷嚏和流清涕等,可影响睡眠、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影响学童记忆力,甚至诱发支气管哮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脱敏治疗。

药物能有效控制鼻炎症状,起效快,但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手术治疗采用鼻腔筛前神经烧灼和下鼻甲等离子消融可有效缓解鼻炎症状,但有一定的创伤性和复发率;脱敏治疗需要持续数年,起效慢,有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目前脱敏治疗在我市开展的时间较短,仍缺乏对该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的大样本临床调查。

为比较分析标准化的特异性变应原脱敏法、手术和传统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三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探索给药的新方法与最佳疗程,便于临床选择安全、方便、效佳、价廉的治疗方法,本课题组于2005年始,对来本院诊治的65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建立患者档案,并进行至今为期2年的随访,疗效满意,现作总结,并就相关研究作出有效探讨。

资料和方法1.资料2005年2月至2008年3月本科收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650例,临床症状和体征符合2009年武夷山会议的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A组(标准化特异性过敏原脱敏治疗组)、B组(等离子手术组)和C组(药物治疗组)。

A组患者275例,其中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9例,患者均对尘螨过敏,男性125例,女性150例,年龄7-52岁,中位年龄22岁;免疫治疗的入选标准:患者变应原皮肤试验结果为尘螨阳性>(+++),血清尘螨特异性IgE>2级,符合中华医学会1997海口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

B组患者198例,对尘螨过敏,男性95例,女性103例,年龄10-50岁,中位年龄24岁。

C组患者177例,对尘螨过敏,男性93例,女性84例,年龄7-55岁,中位年龄24岁。

所有患者均有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塞症状,鼻内镜检查鼻黏膜苍白水肿。

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使用德国默克公司的标准化变应原皮肤点刺液;血清尘螨特异性IgE的检测采用瑞典Pharmacia CAP检测系统;尘螨变应原疫苗使用德国默克公司的阿罗格(NHD)。

2.方法A组患者注射特异性变应原疫苗(分常规注射和改良注射),采用剂量累加方案,总疗程2-3年,分两个阶段进行。

治疗阶段初期:药液浓度从0级开始逐渐递增为1级、2级、3级浓度,每种浓度每次注射剂量由0.05ml开始,逐渐递增为0.1ml、0.2ml、0.4ml、0.6ml、0.8ml,该阶段每周一次,总共注射24次。

然后进入维持剂量阶段,以3级浓度0.8ml/次注射,注射频率依次延长为每2周1次、每4周1次、每6周1次、每8周1次,每个注射频率4-5次。

每次注射前,询问并记录患者上次注射的耐受情况,只有上次注射能耐受,患者才能递增剂量。

B组患者施行下鼻甲+鼻丘低温等离子消融术,降低鼻粘膜敏感性,同时可根据患者情况对增生肥大的下鼻甲做等离子消融以改善通气。

C组患者进行常规鼻内糖皮质激素喷鼻治疗。

采用单盲法收集每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资料,并对其进行详细资料及电话号码的登记便于开展回访工作,于首次治疗时、治疗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作为近期效果评价依据,治疗后1年、2年的随访结果作为远期评价依据,并填写变应性鼻炎登记随访表。

按照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变应性鼻炎疗效评定标准(2004年兰州会议),采用症状与体征分级计分,即先参照中华耳鼻喉科学会于1997年修订的标准,在治疗前及免疫脱敏治疗后对患者进行症状评估,轻度症状者症状评分≤4,中度症状者症状评分>4且≤8,重度症状患者评分≥9;再据治疗前后的症状和体征计分的总和计算出改善的百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结果≥51%为显效,21%-50%为有效,≤20%为无效。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有效率的比较采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A组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开始后28~120(56±15.8)天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且均完成了2年的免疫治疗。

患者的症状评分明显降低,治疗结束时显效108例(39.3%),有效132例(48%),无效35例(12.7%),有效率为87.3%。

治疗中33例患者出现非全身性不良反应(其中风团16例,局部反应14例,大局部反应2例),全身不良反应发生5例8次,其中较严重的2例中,1例为一女性患者注射2分钟左右即出现全身瘙痒、咽部不适、眼睑浮肿,发觉后迅速给予甲强龙40mg静滴,半小时后症状缓解;另1例为一8岁男童,注射后5分钟出现口唇红肿水疱,给予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抗过敏后好转;其他3例患者均表现为颈部局部荨麻疹,给予扑尔敏、葡萄糖酸钙抗过敏后好转。

该5例患者均没有停止免疫治疗。

B组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其中显效60例(30.3%),有效102例(51.5%),无效36例(18.2%),有效率为81.2%,较之于A组疗效评价无统计学差异(P>0.05)。

C组患者经过治疗症状也得以缓解、改善,且治疗后起效较快,其中显效60例(33.9%),有效86例(48.6%),无效31例(17.5%),有效率为82.5%,其疗效评价较之于A、B组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

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

6个月时A组患者无失访,其中显效106例(38.5%),有效128例(46.5%),无效41例(15%),总有效率85.0%,复发率2.5%;B组失访3例,其中显效53例(27.2%),有效95例(48.7%),无效47例(24.1%),总有效率75.9%,复发率9.5%;C组失访6例,其中显效42例(24.6%),有效70例(40.9%),无效59例(34.5%),总有效率65.5%,复发率30.1%。

可见,治疗后6个月A、B两组的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复发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

治疗后1年,A组275例患者有5例失访,其中显效99例(36.7%),有效125例(46.3%),无效46例(17%),总有效率83.0%,复发率4.5%;B组失访6例,其中显效45例(23.4%),有效85例(44.3%),无效62例(32.3%),总有效率67.8%,复发率24.6%;C组失访9例,其中显效38例(22.6%),有效60例(35.7%),无效70例(41.7%),总有效率56.3%,复发率48.9%。

治疗后2年,A组275例患者有12例失访,其中显效90例(34.2%),有效116例(44.1%),无效57例(21.7%),总有效率78.3%,复发率16.5%;B组失访15例,其中显效30例(16.4%),有效66例36.1%),无效87例(47.5%),总有效率52.5%,复发率68.7%;C组失访16例,其中显效31例(19.3%),有效51例(31.7%),无效79例(49.0%),总有效率51.0%,复发率65.9%。

可见,B组术后复发患者较多,C组患者一旦停药也易出现复发,A组较之于B、C两组,其复发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可影响睡眠、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影响学童记忆力,给社交、娱乐带来麻烦,且与结膜炎、分泌性中耳炎、鼻窦炎、鼻息肉和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关系密切。

变应性鼻炎属Ⅰ型变态反应,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以组胺为主的多种递质的释放,据检测统计[3],引起AR的变应原多为尘螨,现已证实AR和哮喘的发病机理和免疫学机制相似[4],该两疾病其实是同一个变态反应综合症的两种临床表现,AR的有效治疗可以避免哮喘的发生。

我们选脱敏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这三种方法治疗变应性鼻炎并开展大样本临床研究作为课题研究,是因为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且目前有关三种方法的疗效比较及相互间的远、近期疗效比较国内外尚无系统研究;另一方面,我市开展“标准化”特异性变应原疫苗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时间不长,脱敏治疗的疗程不明确,而本科每年收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量大,所以可从中进行大样本临床研究,从而以填补国内外系统研究的空白,并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曾认为标准化特异性过敏原脱敏治疗能使机体产生“封闭抗体”以阻抑变应原与IgE的结合,最近的研究发现其免疫学机制在于恢复Th1—Th2细胞间的平衡,而免疫治疗可能是唯一能逆转疾病自然进程的治疗方法,脱敏疗法的目的即为减轻甚至消除已致敏的机体对变应原的敏感状态,使患者再次接触相应变应原后产生的变态反应较治疗前减轻,是一种对因治疗。

其优势在于可据变应原皮肤试验结果,选用皮试阳性的变应原浸液制备的标准化变应原疫苗从极低浓度开始皮下注射,逐渐增加剂量和浓度,数周(快速减敏)或数月注射至一定浓度改为维持量,而且研究表明这种治疗对花粉、尘螨过敏者有良好疗效,尤适用于持续性鼻炎和/或伴有哮喘者。

药物治疗即为抗组胺药能与炎性介质组胺竞争H1受体而阻断组胺的生物效应,且部分抗组胺药还兼具抗炎作用,对治疗鼻痒、喷嚏和鼻分泌物增多有效。

但要注意:对有明显嗜睡作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扑尔敏、赛更啶、溴苯那敏等),从事驾驶、机械操作及精密设备使用的人员不应服用;而无嗜睡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其特非那丁和阿斯咪唑成分偶可引起心电图Q-T间期延长,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要严格把控药量;今年来临床使用较多的鼻内局部用药虽对鼻粘膜局部作用强,全身副作用低,但像地塞米松配制的滴鼻药,因其易被吸收,所以不可久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