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 江南逢李龟年

合集下载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夜上受降城》原诗、翻译、主题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夜上受降城》原诗、翻译、主题

部编版七上期中课外古诗词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期中课外古诗词:一、峨眉山月歌/李白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诗圣”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李白一生傲视权贵,数次被谪,后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背景】李白幼年时随父亲来到蜀地生活,直到25岁离开。

《峨眉山月歌》是他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原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背景】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详解-全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详解-全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详解《峨眉山月歌》一、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二、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三、理解诗义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四、作品赏析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大意。

2.体会作者情感。

一、导入新课我们学习了很多诗人的诗歌,如李白、杜甫,我们学习过的诗歌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我们学过的《观沧海》是乐府诗,《天净沙·秋思》是散曲……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诗歌的魅力。

二、融入课堂(一)学习《峨眉山月歌》1.作者名片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李白的资料,在小组内展示。

生:学生展示。

师:出示内容,重点批注。

【屏显】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齐名,两人并称“李杜”。

其诗歌豪放飘逸,想象奇特。

代表作品有《静夜思》、《将进酒》、《蜀道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

2.写作背景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

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3.诗文朗读(把握好重音、节奏、感情)(1)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2)朗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学习形式:A.师范读,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B.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C.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4.自译诗文(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屏幕上重点词义、文后简析,自主翻译诗歌。

【屏显】夜:今夜。

月:月光。

清溪:青衣江。

发:出发。

下:顺流而下。

渝州:重庆一带。

(2)生展示对诗文的理解(每组2号)。

【诗意参考】高峻的峨眉山巅悬挂着半圆的秋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

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直奔三峡,想念你却难以相见,恋恋不舍地去向渝州。

5.研读赏析(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小组合作:深入阅读诗文,结合背景,品味整首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1)“峨眉山月半轮秋”一句描绘了作者出行的特殊场景,你认为美在哪里?【明确】“秋”字用得妙,既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又形容月色之美,为下文抒情创设了优美的意境。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
请在作业纸上尝试默写本诗。 易错字提醒:岐、逢、君
小结·知识归纳
手法:反衬、借事借景抒情 意象:江南、落花 感情:①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②对国运衰微无限感 慨;③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古诗学习
反复多次 诵读
分析诗歌 意象
体味诗歌 感情
学习诗歌 写作手法
作业
1.上传《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闭眼背诵视频。 2.摘抄美文300字,注明日期。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诵读诗歌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姓名:杜甫(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生卒年:712-770 职业: 诗人 成就: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的
“诗圣”。 Slogan: 我不再是从前那个少年,有了很
思君 / 不见 / 下 / 渝州。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离开故乡独行闯荡, 内心有憧憬和喜悦,也流露 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赏析关键词: 位移 镜头 动词 蕴情
请你也选一个句子,运用赏析关键词进行分析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关键词: 位移 镜头 动词 蕴情
艺界yyds!
翻译诗歌
逢:遇见、重逢。 寻常:经常。
几度:多次。
闻:听见你(指李龟年)的歌声。
诗歌大意: 当年,在岐王府邸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的厅堂前,也曾
多次欣赏你的艺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 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精研诗歌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讲述了什么内容?用 了哪种修辞手法? 写出了当年诗人与李龟年见面的情景。对偶。 2.其反映出开元盛世的什么社会风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繁荣安定,歌舞升平。也说明李龟年和杜甫才华 横溢,受人推崇。表现了诗人对大唐盛世的无限追思与怀念。

课外古诗四首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夜上受降城闻笛

课外古诗四首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夜上受降城闻笛
课外古诗四首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 行军九日夜上受降城闻笛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写山月和江水所展现的千里蜀江行 旅图,写诗人离开四川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
诗人秋夜行船时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以及“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之情。
课外古诗四首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 行军九日夜上受降城闻笛
炼字炼句(赏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课外古诗四首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 行军九日夜上受降城闻笛
江南逢李龟年 (七言绝句)
杜甫
课外古诗四首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 行军九日夜上受降城闻笛
诗 介人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 少陵野老。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有“诗圣”之称。他和李白齐名,世 称“大李杜”。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 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真实深刻地反映 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 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 一代“诗史”。
课外古诗四首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 行军九日夜上受降城闻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勉强,尽力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知兄弟登高处
用典,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 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 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 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岑六年边塞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空 前开阔,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 塞诗的基调,诗歌内容多为热情歌颂唐 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解释战争的残 酷和悲惨。
课外古诗四首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 行军九日夜上受降城闻笛

邂逅李杜《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全面版

邂逅李杜《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全面版

• 年少读不懂 杜甫,读懂已 是不惑年!
——蒋勋 《蒋勋说唐诗》
对话
论诗(其二) 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只要我们坚持了,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或许,为了将来,为了自己的发展,我们会把一件事情想得非常透彻,对自己越来越严,要求越来越高,对任何机会都不曾错过,其 目的也只不过是不让自己随时陷入逆境与失去那种面对困难不曾屈服的精神。但有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更需要用时间持久的用心去做一件事情,让自己其中那小 小的浅浅的进步,来击破打破突破自己那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十分舒适的区域,强迫逼迫自己一刻不停的马不停蹄的一直向前走,向前看,向前进。所有的未来,都是靠脚步去 丈量。没有走,怎么知道,不可能;没有去努力,又怎么知道不能实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那不如,生活中、工作中,就让这“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 渗入我们的心灵,着心、心平气和的去体验、去察觉这一种灵魂深处的安详,侧耳聆听这仅属于我们自己生命最原始最动人的节奏。但,这种聆听,它绝不是仅限于、执着于 “我”,而是观察一种生命状态能够扩展和超脱到什么程度,也就是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深处又会是如何?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又或者,对于很多优秀的人来说,我们 奋斗了一辈子,拼搏了一辈子,也只是人家的起点。可是,这微不足道的进步,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幸福的,也是知足的,因为我们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隐隐约 约的感觉到自己的人生正把握在自己手中,并且这一切还是通过我们自己勤勤恳恳努力,去积极争取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我们坦然接受这人生的终局, 或许,这无所皈依的心灵就有了归宿,这生命中觅寻处那真正的幸福、真正的清香也就从此真正的灿烂了我们的人生。一生有多少属于我们的时光?陌上的花,落了又开了,开 了又落了。无数个岁月就这样在悄无声息的时光里静静的流逝。童年的玩伴,曾经的天真,只能在梦里回味,每回梦醒时分,总是多了很多伤感。不知不觉中,走过了青春年少, 走过了人世间风风雨雨。爱过了,恨过了,哭过了,笑过了,才渐渐明白,酸甜苦辣咸才是人生的真味!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所以,面对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顺境和逆境都学会 了坦然承受,面对突然而至的灾难多了一份从容和冷静。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承受的,只要你有足够的坚强!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只要你有足够的胸襟! 一生有多少 属于我们的时光?当你为今天的落日而感伤流泪的时候,你也将错过了明日的旭日东升;当你为过去的遗憾郁郁寡欢,患得患失的时候,你也将忽略了沿途美丽的风景,淡漠了 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活,没有一帆风顺的旅途。波平浪静的人生太乏味,抑郁忧伤的人生少欢乐,风雨过后的彩虹最绚丽,历经磨砺的生命才丰盈而深刻。 见过了各样的人生:有的轻浮,有的踏实;有的喧哗,有的落寞;有的激扬,有的低回。肉体凡胎的我们之所以苦恼或喜悦,大都是缘于生活里的际遇沉浮,走不出个人心里的 藩篱。也许我们能挺得过物质生活的匮乏,却不能抵挡住内心的种种纠结。其实幸福和欢乐大多时候是对人对事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就是一粒小小的 沙子,也有自己精彩的乾坤。如果想到我们终有一天会灰飞烟灭,一切象风一样无影亦无踪,还去争个什么?还去抱怨什么?还要烦恼什么?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一生真的没有多少时光,何必要和生活过不去,和自己过不去呢。你在与不在,太阳每天都会照常升起;你愁与不愁,生活都将要继续。时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一)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一)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一)昔年峨眉山,雄伟磅礴壮丽;伫立江南,秀美风光无限。

峨眉山之巍巍,如剑指苍穹;江南之青青,如画图世界。

夜晚之时,山巅之上,皓月照耀山峦,倾泻而下。

峨眉舞台上,歌舞声声欢快,犹如天籁之音,宛若仙乐。

而月光之下,山水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山岩耸立,如削玉之形;峡谷深幽,如沉默之谷。

万物融合于此,俨然一幅壮美的画卷。

“唱随乐而鸣琴,视野之遥阔如神仙。

”峨眉之壮美,让人如痴如醉。

人间之美望可及,云中之美又何以言表。

这一切,仿佛只是一个梦境,真实而又虚幻。

站在山巅,我揽一缕清风,融入这片美丽的山水之中。

登峨眉山,体验气势磅礴;望峨眉山,领略无限风光。

山山水水,景色独特迷人。

秀丽的峡谷,如丝丝青丝倒挂波纹;潺潺的溪流,如银色舞动的带子。

奇花异草,随风摇曳;巍峨山峰,挺拔入云。

这里有奇峰异石,堪称天下绝景;有云海雾山,别有洞天。

山上云海,如梦如幻,似障似现。

云雾缭绕,弥漫山间,让人如身置仙境。

仰望天际,云霞氤氲,犹如琼楼玉宇。

俯瞰山脚,群山连绵,宛若银装素裹,美不胜收。

唯独在这里,亲身体验到世外桃源般的美景,才可领略到自然的鬼斧神工。

白日峰前草木繁茂,绿树成荫。

微风拂面,清凉舒爽;花香弥漫,芬芳宜人。

踏着山间小道,步履轻盈,仿佛走进一幅画卷。

画中的人物活灵活现,婀娜多姿;画中的美景艳丽动人,美不胜收。

站在山顶,望尽山川美景;行走山间,领略无限风光。

这是人间仙境,是诗意的写照。

山脚之水,清澈见底;山涧之流,潺潺作响。

峨眉山脚,有一条细流,蜿蜒而过。

碧波荡漾,映照着蓝天白云,宛如一条流动的翠带。

水中鱼儿游弋,欢快自在;水边野花绽放,色彩斑斓。

站在岸边,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

这是一幅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

峨眉山之壮美,让人留连忘返。

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可歌可泣,可思可想。

在这里,身心得到了完全的放松,凡事俗务烦心皆抛之脑后。

站在这片美景之中,心灵得以净化,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课外古诗四首 峨眉山月歌 江南逢李龟年 行军九日 夜上受降城闻笛

课外古诗四首 峨眉山月歌 江南逢李龟年 行军九日 夜上受降城闻笛

反衬
有人说“落花时节”一语三关,请问有哪三层的意思? 自然景色,暮春时节;国家衰落;作者及李龟年颠沛流离。
diān pèi liú lí 颠 沛 流 离 :形容生活困苦,流落异乡,无安身之所。
课堂检测
1、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接触的句子是: 2、诗中描绘作者与李龟年晚年重逢,彼 此飘零异地、感慨万千的句子是: 3、请写出连续两句描写江南春景的古诗: 4、有人说“落花时节”一语三关,请问有 哪三层的意思?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唐玄宗时著名 的乐师,擅长 歌唱 经常
好几次
是唐朝时 的大姓
当年在岐王王府里经常看到你的表演,也在崔 九的家里多次听到你的歌唱。
正好是,恰好是
江南逢李龟年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暮春,通常指 阴历三月。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 节再次遇见了你。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思念你却不 见你,我乘着船驶向渝州。
清溪—渝州—三峡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思考:本诗的主题思想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 和水一起流动。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驶向三 峡,思念你却不见你,我乘着船驶向渝州。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半边,半个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 和水一起流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古诗——《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通过三个层次(第一步读准、读通,第二步读懂字词句,第三步思考读、体会读)的朗读,达到理解诗文大意然后背诵的目的。

3.感悟诗的情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

重难点:
1、通过三个层次(第一步读准、读通,第二步读懂字词句,第三步思考读、体会读)的朗读,达到理解诗文大意然后背诵的目的。

2、感悟诗的情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峨眉山月歌》
(一)、导入:
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非常喜欢月亮,我们以前学过的《静夜思》《古朗月行》就是他写的,他还写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峨眉山月歌》。

读完题目后,问:你知道了什么?你们知道峨眉山在哪儿?(峨眉山是李白故乡最有名的大山,也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初次离开四川所做。


(二)、检查预习: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三)、新课讲授: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左右),是李白即将出蜀时所作。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

他把峨眉山月作为歌咏对象,通过咏月来表示对蜀地的依恋和对故人的思念。

(2)了解诗意
①齐读课文,教师点评,再度
②自读课文,并说说本诗大意
秋高气爽,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江水,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诗人乘船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诗人想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的情思,顺江前往渝州。

(3)想意境,悟诗情
①教师引导:一个年轻人,初离故土,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分步引导:
问: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答:同意。

本文的诗眼是“思”。

“月”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

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

补充:“月”这一意象在古代诗歌中的涵义
③总体概括疏通:
写景(一、二句)——描写峨眉山的美丽景色。

抒情(三、四句)——抒写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④诗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

2.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

3.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⑤主旨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2、再读
在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再读诗歌
①学生自读
②请学生全班交流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③其他同学点评,全班配乐齐读。

二、《江南逢李龟年》
(一)导入(作者简介)
我们常言“李杜”,刚刚我们感受了谪仙李白的诗歌魅力,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史诗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齐读诗歌
自读并请人读
其他同学点评
2、理解诗歌:学生结合注释小组合作,并在班上汇报成果
当年在岐王宅,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你的艺术。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3、品悟诗歌
①再读诗歌,并找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句子、词语、字)
②全班交流
重点句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

“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③全诗主旨:
运用了对比手法,抒写了时代的变迁,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和伤感之情。

三、诵读
分小组朗读,配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