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研究进展分析

合集下载

溃疡性结肠炎内镜特点及临床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内镜特点及临床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内镜特点及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总结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内镜特点、临床特征及诊治。

方法收集我院近年收治的9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90例患者,男女比为1.81:1。

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及粘液脓血便。

肠镜检查示以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为主,以侵犯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

经积极治疗后62例患者近期治愈,20例好转,8例患者无明显效果,总有效率91.1%。

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结肠镜检查结果,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药物为主,病情严重者可酌情加用激素类药物。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镜;临床特征;诊治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25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21-01溃疡性结肠炎又被称为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其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病变主要侵及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多从远端结肠开始,并逆向逐渐扩展到近端结肠,甚至能够侵犯整个结肠和末段回肠,病变广泛分布,病情反复发作且持续迁延,给患者生活工作带来极大不便。

本院近年收治9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给予相应治疗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90例,男58例,女32例,男女比例1.81:1;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5.3岁;病程1a-15a;所有患者均行肠镜检查,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的诊断标准[1]。

1.2 临床表现患者多主诉腹痛、腹泻及粘液脓血便,超过60%患者腹泻次数达到每日3-10次;约半数患者还伴有发热和消瘦的症状。

结肠镜下可见病变多为连续分布,超过80%患者可见病变肠管粘膜广泛充血水肿、组织脆性增加、触之易出血,60%患者镜下表现为形态多样、大小不一的散在多发溃疡,病程较长者可见有假息肉形成,而且肠腔狭窄、肠管僵硬;约76例(84.4%)患者病变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22例(24.4%)患者病变累及左半结肠.;70例患者内镜下取病检结果均为非特异性炎症,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本 病 属 中 医 学“腹 痛 ”“泄泻 ” F利 ”“久 痢 ”“休 息 痢 ”
64 等 范 畴 。多 因 禀赋 不足 、感受 外 邪 、饮 食 所 伤 、情 志 失 调 、病
后 体 虚 所 致 [2]。可 单 独 致病 ,亦 可多种 病 因 合 而 为病 。发病 机 理 主 要 是 脾 运 失 职 ,小肠 无 以 分 清 泌 浊 ,大 肠 传 导 失 司 , 湿 浊 蕴 结 ,气 血 凝 滞 ,肠 络 失 和 ,血 败 肉腐 ,而成 本病 。李 德 新[3 教授认为脾 胃虚弱 ,肝郁肾虚是该病病机核心 。路广 晁 ]认为脾虚湿 蕴 ,热 毒瘀阻是本病 的基本病机 ;脾 虚是 其本 ,湿热 、气滞 、血瘀 为其标 。隗继武 教授认为脾气亏 虚为发病之本 ,湿热邪毒 为发病之标 ,瘀血阻络贯 穿始 终, 内疡形成 为局部病理变化。总之本病发病 内因多责之于肝、 脾 、肾功 能 失 调 ,外 因责 之 于湿 邪 和气 滞血 瘀 。 2 内治 2.i 辨 证 论 治 中 医治 疗 首 重 辨证 论 治 ,一 般 分 以 下 几 个 证 型 :湿 热 内蕴 型 施 以 白头 翁 汤 或葛 根 芩 连 汤加 减 ;气 滞 血 瘀型 施 以膈 下 逐 瘀 汤加 减 ;脾 胃虚弱 型施 以参 苓 白术 散 加 减 :脾肾两虚型施 以四神丸合附子理 中汤加减 ;阴血亏虚型 施 以 生脉 散 合 六君 子汤 加 减 。李 瑞 吉 … 教 授 临 床 上 把本 病 分 4个 证 型 :脾 不 化湿 证 治 宜 健 脾 益 气 ,升 清 降 浊 ,佐 以 调 和 肝 脾 。阴 虚肠 燥 证 治 宜养 阴润 肠 ,健脾 和 胃 。脾 阳 虚证 治宣温阳燥湿 、醒脾。湿热蕴脾证治宜清热化湿 。临床 观察 治疗 了 60例取得较好疗效 。苏丽萍等 … 以活 血化瘀 (药物 组 成 :当 归 12 g,红 花 6 g,三 七 粉 4 g,败 酱 草 12 g,黄 连 6 g,木 香 9 g,白及 12 g,甘 草 6 g)为 主 治疗 慢 性 结肠 炎 ,64 例 中 治愈 36例 ,好 转 27例 ,无 效 i例 ,总 有 效 率 98.4%。李 继 勇 采 用 逆 流 挽 舟 法 ,以 人 参 败 毒 散 加 味 治 疗 uc取 得 良好 疗 效 。何 胜 国[” 以温 阳 活血 法 (肉桂 、白术 、川 芎 、延 胡 索、杜仲 、补骨脂各 10 g,黄芪 15 g,炮附子、干姜各 5 g)治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在西医治疗上,该病的复发率偏高,疗效时间偏长,价格偏贵等不足。

近期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轻UC患者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减少该病的复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现将中医治疗UC的辩证分型、经方治疗、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疑难病,其发病原因至今无法明确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病程多在4~6周以上[1]。

现代西医治疗UC,临床上常给予氨基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微生态制剂及手术等方法,但仍存在该病的复发率偏高,疗效时间偏长,价格偏贵等不足。

近期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轻UC患者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减少该病的复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一、中医的病因病机中国的医学中并没有UC一词,但根据其临床的变现可以反应与UC相应的病名。

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将本病归属中医“痢疾”“久痢”和“肠澼”等病范畴。

中医认为UC的病因与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洁)、情志不畅、禀赋不足等有关,病机属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

病位在肠,与肝、脾、肾、肺诸脏密切相关。

二、中医内治法(一)辩证论治李毅等[3]研究表明UC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肠道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寒热错杂证、血瘀肠络证、阴虚肠燥证。

宋晓红[4]将UC分为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脾阳不振型、脾肾阳虚型;其中治疗湿热型的处方为白术、白头翁、苍术、赤芍各15g,黄芪、木香、白蔻、竹茹、陈皮、黄连、佩兰各10g、桔梗9g、当归12g;治疗肝郁气滞型的处方为白芍、焦三仙、柴胡、香附、桃仁各15g,当归10g,防风、槟榔、大黄、红花、陈皮、炒枳壳各6g;治疗脾阳不振型的处方:土白术、党参、炙黄芪各15g,肉蔻、炙甘草、炮姜、陈皮各10g,柴胡、升麻各9g,当归6g,大枣10枚;治疗脾肾阳虚型的处方:土白术15g,党参、罂粟壳、补骨脂、诃子肉、肉桂、赤芍、吴萸、肉蔻、当归各10g,木香9g;治疗14d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57/60),对照组为 71.67%(43/60)。

溃疡性结肠炎44例临床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44例临床分析
5 治 疗 .
(2 7 单独 口服 S S 2. %) A P有效 ,7饲 ( 14 ) 2 6 . % 接受 口服 S S AP 及灌肠治疗有效 . 6例 {3 6 需联用 激素 口服或灌肠治疗 1 . %) 有救。只 1 例药物治疗 无效 , 后进行 手术 治疗。
讨 论
全部病例根据腐情程度及肠镜检 查病变分 布, 单独 或联 台应用柳氮磺氨吡 啶 (A P 、 S S ) 激素和灌肠治疗 。其 中 l 0例
者 4例 (. %)各项指标与病情对应关系觅表 1 95 , 。 从表 中可以得 出, 血沉增快 、 血红蛋 白下降、 白胡胞升 高
病学 术研讨 会制定 的溃疡性结肠 炎诊断及 治疗标 准为基 础
进行诊断 ”。其 中男 2 例 (2 3 )女 2 例 {7 7 )年龄 I 3 5 % , 1 4 . % , 1 7 8— 0岁 , 平均 3 9 6岁, 小于 2 0岁者发病率最低 , 只有 1例 { % )2 4 2 3 ;0— 0岁者 2 4倒(4 5 ) 发病率 最高 。 程 1年 5 % , 病 以内者 l 8例 (0 9 , —1 4 %) 1 O年者 2 3例 (2 3 , O年以 5 . %) l 上者 3 { % ) 倒 68 。 2 .临床 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化 , 消化系统表现有腹 泻 、 腹痛 粘踱 脓血便 、 里急后重等。奉 组病例 中腹泻为常见症状 , 4 共 1例 {0 8 ) 9 . % ,粘 液 脓 血便 者 3 2例 (2 7 ) 7 % .腹 痛 者 3 0例 (8 2 。 6 , %1 全身表现有 发热、 消瘦 、 浮肿 、 贫血等 本组 中发热
与病情相关系数分别为 0 5 、. 5 0 7 , ∞. l 星显著正 . 8 0 7 、. 9 0, 相关 , 体温升高与病情 相关 系数为 0 5 , 哪.5 璺正相关 , .2 P 0 , 但血沉增快 在 中重 度组 以及血红 蛋 白下 降在轻 中度 组无显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2013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2013

y bowel disease for the Asia-Pacific region.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6
; 21: 1772–82. Lennrd-Jones JE. Incidence of infammatory bowel disease across Europe:i
Risk factors
Objective To screen the risk factor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by case inv estigation. Methords 72 determined IBD patients and 72 paired healthy subjects were surveye d with an organized inventory comprising of relevant items to IBD.COX regression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Introduction
I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包括UC和CD 。
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多为青壮年发病,临床表现复杂,并发症严重
,肠外表现多样,严重影响个人生活质量和社会生产力。 此外,因其有癌变的风险,备受广大医生的重视。 近年来在国内外IBD基础与临床研究高潮迭起,基础研究的成果直接指向临 床治疗,取得了划时代的进展。 探讨和摸索适合国人的治疗方案以降低重症UC的并发症和死亡率显得十分 重要。
或难于自限。
Baumgart DC, Carding S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cause and immunobiology. Lancet 2 007;369:1627–1640. Brown SJ,Mayer I.The immune response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Am J Gastroente rol,2007,102:2058—2069.

国内外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现状

国内外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现状

国内外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现状国内外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现状溃疡性结肠炎(UC)1859年由Wilks首先描述,1920年被医学界公认,我国于1956年首次报道.过去认为该病欧美多见,亚非少见,但近几十年研究表明,UC在我圆也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并且正在逐渐成为消化病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尽管我国目前还缺乏UC的流行病学资料,但据《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年3月[1]对1978年以来几次重要的全国性消化会议的资料统计,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在我国有明显增加趋势:1978年杭州第一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报告的病例为337例,1999年西安第六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报告病例为例达1627例;1986年成都全国慢性腹泻研讨会报告的病例为581 例,1996年江西全国肠病研讨会报告的病例为1412例;特别是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上报告的病例达3065例,远远超过UC高发区全欧洲同期(1991/1993)新诊断的惠者数1397例.尽管这些资料统计还不够全面,有些未必符合诊断标准,但仅以济南军区总医院住院资料分析,1980/1989为57例,1990/1999为213例,这除与UC诊治水平提高有一定关系外,说明其患病率可能明显升高,这是促使UC逐渐成为消化病学研究热点的客观原因,我国在UC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缺乏流行病学的资料,尽管国内近年来报道的病例数明显增多,但大多数为住院病例和临床分析,对该病在我国确切的发病率,患病率,高峰年龄,种族地理分布,发病规律,环境及致病危险因素等知之甚少,进行系统的流行病学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和皮质类固醇类药物目前仍然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药物,具有起效快,近期临床缓解率高等优点,但停药后易复发,长期用药副反应增多,部分顽固性患者疗效并不理想.目前临床普遍认为药物治疗是IBD的首选疗法,外科手术则主要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需外科处置的并发症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与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与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与进展作者:武玉杰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4年第08期溃疡性结肠炎(UC),也被称作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这是常见的慢性肠道疾病之一,溃疡性结肠炎也是一种原因不明,因素比较多的非特异性炎症。

发生病变的地方主要在整个结肠的黏膜及黏膜下层。

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

多数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和腹泻、粘液脓血便与里急后重等,有的患者其肠外表现有关节,眼睛,皮肤的损伤;古代的《内经》里早已经有近似UC的记载,被称作“肠辟”。

后代行医者也多是从“痢疾”“泻泄” “肠风”“便血”或“赃毒”来进行医治。

致使发病与饮食不节、脾胃湿热、情志所伤等有关。

目前血瘀在UC发病中的重要性倍受关注。

在其发病过程中,一旦某一凝血环节被激活,既可以快速的方式参与肠黏膜炎症及其并发症的形成,也构成UC的发病机制之一。

发病的年龄段主要在20~50岁之间,但无显著的性别差异。

1发病率全世界范围内,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波动在万分之0.05到3.0左右,发病率和患病率与国家经济状况与地域有关,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低,在美国和欧州发病率最高。

2病因与发病机理2.1中医学研究本病属中医学“腹痛”“泄泻”“下痢”“久痢”“休息痢”等范畴。

多因禀赋不足、感受六淫、饮食不洁、情志失调、大病后体虚所致。

可单独致病,亦可多种病因合而为病。

发病机理主要为脾运失职,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传导失司,湿浊蕴结,气血凝滞,肠络失和,血败肉腐而成本病。

2.2现代医学关于UC的病机研究2.2.1血淤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血管的内皮是人机体的重要屏障,如果血管的内皮受到损伤,把血液中的血小板、凝血因子和内皮下的胶原互相分隔开。

通过内皮细胞合成的血栓调节蛋白,在蛋白c/蛋白s途径可维持正常血流;大量地释放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或者通过释放一氧化氮(No)和前列腺素l2,间接地促进了内皮细胞释放(t-PA),抑制了l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纤溶系统功能因此得到增强;它合成释放的No、类花生酸类活性因子、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可达直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累及直肠、乙状结肠,甚则向全结肠蔓延,并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1]。

其病因尚不明确,目前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均被认为与UC 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其主要临床表现,若病情严重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贫血、消瘦、低蛋白血症、水和电解质紊乱等[2-3]。

中医根据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久痢”“肠涕”“便血”“滞下”“泄泻”“肠癖”“腹痛”“肠风”“下血”等范畴。

在治疗方面,单纯西药治疗不良反应大,价格相对昂贵,临床应用欠佳。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在UC 治疗中的优势和特色得到了体现和重视,已成为本病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现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该病在祖国医学中没有相同名称,一般将其归于“久痢”“肠涕”“便血”“滞下”“泄泻”“肠癖”“腹痛”“肠风”“下血”等范畴。

《素问·气交变大论篇》中有“飧泄”“注下”等病名的记载。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云:“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则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曰:“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原于湿者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泄泻叙论》中提出:“喜则散,怒则激,忧慢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

”《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等。

王长洪[4]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虚失运是其发病基础,热毒内蕴是其发病条件,瘀血阻络是其病理产物。

并提出“有一分脓血则有一分热毒”的见解。

魏玮[5]认为该病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素体脾肾不足所致,病机为脾肾亏虚,邪气乘犯,经络不利,气血失和,常涉及多个脏腑,临证强调权衡虚实,气血共调。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刘苗,申睿,谈望晶,朱向东△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摘要]从病因病机、内治法、外治法及中医综合疗法4方面入手探讨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方面新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存在疗效不稳定且长期应用副作用大,患者耐受差等;中医药治疗UC 具有一定优势,疗效不亚于西药,且不良反应较小,所需费用较少,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出更高效、低毒、方便的剂型,应加强远期疗效的研究及实验动物研究、机制研究以进一步展示中医药治疗UC 的广阔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研究进展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结合现有技术,分别用中医辩证施
治和西医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进展进行分析。

对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
和各种治疗方法进行评价。

方法:选取我院自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
病理证实的的63例小肠淋巴瘤和63例小肠腺癌病灶。

分析其治疗效果、临床表
现情况等。

结果:近3年来患者溃疡性结肠炎住院患者数量和内镜检测出的数量
呈明显增加趋势。

溃疡性结肠炎患病率大约为0.01%.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
以轻度和中毒患者为主分别占到35%到42%。

临床表现类型以慢性复发和初发型
为主。

暴发的患者比例仅仅占到2.4%。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血便等等
遇到多数肠道疾病的病理表现较为相似。

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是容易复发的,以
轻中度为主的,肠道外病变较少见的多发性肠道疾病。

国内以柳氮磺胺吡啶及激
素治疗为主,手术死亡率及癌变率较低。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进展;分析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363-02据有关资料显示,溃疡性结肠炎在国外较为常见,患病率也较高,一般在
0.8%左右,而在我国溃疡性结肠炎比较少见,然而,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的患病
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根据近15年的临床资料显示,溃疡性结肠炎已经成为
肠道主要疾病。

所以,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我们该加强和提高诊断水平、治
疗水平和技术,为患者解除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溃疡性结肠炎一般临床表
现为腹痛,腹泻,血便等症状。

从文献资料和临床资料来看溃疡性结肠炎容易复发,西医治疗见效快却不治本,中医治疗需要长期观察,不能立竿见影。

这对医
生的治疗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本文就患者临床表现为主要参考,溃疡性结肠炎临
床表现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病理证实的溃
疡性结肠炎患者。

其中,93例男性,33例女性,年龄19-78岁,平均55.4岁,
48例。

男性51例,女性12例。

年龄18-70,平均年龄44岁63例小肠腺癌,病
变部位在十二指肠38例,空场1例,回肠1例。

男42例,女21例。

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2岁。

采用西门子公司sensation16层螺旋CT机。

腹部器官多样,检查前后需做必要的准备以利于检查顺利进行。

1.2影像检查:使用西么子螺旋CT,挑选受试者,首先对容积扫描的双期
增强原始数据进行回顾性重建。

对其进行6h的空腹准备,或者饮用受检用药(5%的甘露醇1000ml)以充填胃肠道减少气体伪影干扰,肠道准备充分,充盈度基本满意,以回肠充盈最佳,病变周围肠段充盈良好,符合诊断要求。

静脉高压注射70-100ml,扫描采纳数130-150mas,螺旋距离为1.5,速度0.5,备好抢救药品和
氧气,与患者积极沟通,病人如果有心里障碍,可以全麻,通知其家属为其解释
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等。

准备事项完毕,开始进行扫描。

扫描时应注意观察
扫描对象的体征反映,及时处理。

扫描结束后,将数据传至工作站后采用MPR进行后处理。

1.3钡剂灌肠: 12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14例做了钡剂灌肠检查,主要是
表现为黏膜紊乱的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为9例,糜烂、溃疡3例、肠管短缩1例,肠腔狭窄无,息肉1例。

1,4 内镜表现:境内表现分析,126例溃
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肠镜检查,其中11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镜下病变范围及主
要表现,其中直肠炎9例,直乙状结肠炎17例,左半结肠炎15例,广泛性结肠
炎1例,全结肠炎16例,区域性结肠炎0例。

轻度为结肠黏膜血管相消失,中
度为黏膜组织粗糙,有糜烂小溃疡,接触点可以看到有出血,但不严重。

重度溃
疡性结肠炎,镜下表现为广泛溃疡,显著的自发性出血。

1.5 病理组织检查: 12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98例做了病理学检查,其中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糜烂、溃疡、隐窝脓肿、隐窝炎、先提再生性增生、不典型性
增生。

相对与其他病理表现上述变现比例相对较低,可能与资料缺失有关系,无
法作为依据。

组别参与患者数量血小板血沉溃疡性结肠炎组129280.2536.45正常组40158.3813.85两组比较P<0.05
1,6误诊为其他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主要包括细菌性痢疾,痔,肠阿米巴,结肠息肉,肠结核等等。

2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国内资料显示男性患病率较女性高,而国外则男女比里相当。

发病高发年龄在40到50岁之间。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多位城镇人口大约占到85%
以上,病情较轻,以脑力劳动者多见,病情类型容易复发,不容易暴发。

肠外表
现较为少见。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误诊率较高,应该进行综合检查,全面分析
检查结果,排除其他肠道疾病。

钡剂灌肠是常用的而且较为有效的检查方法。


疡性结肠炎手术治愈率很高,但是很容易复发,建议先保守治疗,用中医施治,
如需手术,则在术后进行定期体检,注意饮食等。

3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主要以溃疡为主,
发病部位多在于结肠黏膜层,大多数情况下病变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也可以
项近端扩展而遍及整个结肠,以腹泻、脓血便和腹痛、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较慢,病程较长,治疗难度大,误诊率高,治愈后极易复发。

现代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国内以柳氮磺胺吡啶及激素治疗为主,手术死亡率及
癌变率较低,大多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仅仅控制饮食,服用口服药即可缓解症状。

但是西医副作用大,患者遭受痛苦大,术后不易恢复,复发几率大。

然而中医治
疗溃疡性结肠炎,有较为独到的方法,如中药灌肠等,中医将溃疡性结肠炎按分
时分期辨证论治,风味脾虚,大肠湿热及脾肾阳虚。

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施治,
从整体出发调节人体内的阴阳平衡。

不同的中医师有不同的施治方法,不同的患
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针对每个患者的各自特点进行细微的调整,从而更加
准确的对患者进行单个治疗。

参考文献
[1]张文明,沈俊,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和内镜特点[J],中国临床医学,2010,(4)
[2]张黎明,刘玉兰,老年及老年前期初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和内镜
特点[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4)
[3]中国炎症性肠病协作组,3100例溃疡性结肠炎住院病例回顾分析
[J].中华消化杂志, 2006,(6)
[4]文世梅,陈君超,刘红霞,慢性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非劣效临床试验设计
及其定量评价[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0,(3)
[5]田晶晶,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7)
[6]肖培新,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认识及诊治体会[J].中国民间疗法,2011,(7)
[7]刘雁,杨麦,中西药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3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1,(8)
[8]李辉,改良保留灌肠治疗远端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7)
[9]陈爱民,刘永芬,熊雯雯,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体会[J].新中医,2011,(7)
[10]周颖,11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26)
[11]王建英,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2例[J].青海医药杂志,2005,(9)
[12]李晓姝,溃疡性结肠炎联合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17)
[13]李雪芹,肠舒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7)[14]赵世新,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1,(29)
[15]宋厚盼,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概况[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