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赏析:李白《秋风词》赏析
秋风词》诗词鉴赏

相思——李白《三五七言/ 秋风词》诗词鉴赏导读:本文相思——李白《三五七言/ 秋风词》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三五七言/秋风词唐代:李白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译文秋风凌清,秋月明朗。
风中的落叶时聚时散,寒鸦本已栖息,又被明月惊起。
朋又盼着相见,却不知在何日,这个时节,这样的夜晚,相思梦难成。
走入相思之门,知道相思之苦,永远的相思永远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无止境,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牵绊,不如当初就不要相识。
注释落叶聚还(huán)散:写落叶在风中时而聚集时而扬散的情景。
寒鸦:《本草纲目》:“慈鸟,北人谓之寒鸦,以冬日尤盛。
”绊(bàn):牵绊,牵扯,牵挂。
译文二一个人在孤苦的异地,寒秋夜里,一阵清冷的秋风吹得我直打寒颤,抬头望着天空中那轮明月,思念之情愈加浓烈。
飘落的叶子在风中打了几转,最后随风飘散各处,他们也曾经在一棵树上一起看日出日落,一起在微风中窃窃私语,而今却也免不了最终的分离,早已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也被这阵挂的树枝作响落叶飘散的声音惊醒,难耐凋零凄凉之景,呱呱的加了几声,可是在这秋寒夜里,加重了我心头的悲凉思念之情。
想起曾经相遇相知的种种,不禁感慨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相见?而此时此刻我实在难耐心中的孤独悲伤,叫我情何以堪。
鉴赏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
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此诗的体式许多人认为很像一首小词,具有明显的音乐特性。
赵翼的《陔余丛考》卷二十三云:“三五七言诗起于李太白:‘秋风清,秋月明。
李白秋风词原文及赏析

李白秋风词原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秋风词》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
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秋风词》李白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译文】秋风凌清,秋月明朗。
风中的落叶时聚时散,寒鸦本已栖息,又被明月惊起。
朋友盼着相见,却不知在何日,这个时节,这样的夜晚,相思梦难成。
走入相思之门,知道相思之苦。
永远的相思永远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无止境。
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牵绊,不如当初就不要相识。
【注释】⑴落叶聚还(huán)散:写落叶在风中时而聚集时而扬散的情景。
⑵寒鸦:《本草纲目》:“慈鸟,北人谓之寒鸦,以冬日尤盛。
”⑶绊(bàn):牵绊,牵扯,牵挂。
【创作背景】这是一篇言情之作。
根据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此诗当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
前人也有认为此诗是早于李白的郑世翼所作,但反对者多。
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一章说道:“有三五七言。
”自注云:“自三言而终以七言,隋世郑世翼有此诗:‘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郭绍虞先生校释曰:“沧浪所谓郑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据。
案《诗人玉屑》无‘秋风清’以下各句,以从《玉屑》为是。
‘秋风清’云云,见《李太白集》,当是李作。
【赏析】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
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李白《三五七言秋风词》译文及鉴赏

李白《三五七言 / 秋风词》译文及鉴赏《三五七言/ 秋风词》是由李白所创作的,此诗即使不是创体之作,也是李白最终确立了“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曲辞格甚至成为一种时兴诗体的地位。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三五七言 / 秋风词》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三五七言 / 秋风词》唐代:李白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三五七言 / 秋风词》译文秋风凄清,秋月明朗。
风中的落叶时而聚集时而扬散,寒鸦本已栖息也被这声响惊起。
盼着你我能再相见,却不知在什么时候,此时此刻实在难耐心中的孤独悲伤,叫我情何以堪。
如果有人也这么思念过一个人,就知道这种相思之苦。
永远的相思永远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无止境,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牵绊,不如当初就不要相识。
《三五七言 / 秋风词》注释落叶聚还(huán)散:写落叶在风中时而聚集时而扬散的情景。
寒鸦:《本草纲目》:“慈鸟,北人谓之寒鸦,以冬日尤盛。
”绊(bàn):牵绊,牵扯,牵挂。
《三五七言 / 秋风词》鉴赏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
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夜深许许,风自清,月自明。
不堪秋意萧条,叶落去还聚,心有留念意,奈何不由己。
孤鸦自栖息,是夜过黑还是风过寂,顾自心惊。
秋风。
秋月。
落叶。
寒鸦。
俱是引人心生悲凉之物象,又加以拟人,眼前全然勾勒秋意凄紧,萧条之气自字里行间悄然浮起。
闭眼凝神,有断肠人枝下负手而立,背影寂寥,无限心事氤氲,秋气更添几分萧条。
李白《秋风词》赏析

李白《秋风词》赏析《秋风词》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月,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在这深秋的月夜,诗人望着高悬天空的明月,看着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
诗人不禁黯然神伤。
曾经的点点滴滴,像放电影,在脑子里回放着。
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
这存流于心底的不可割舍,那段情感和思念反而让诗人后悔当初的相识。
秋风词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译文秋天的风是如此的凄清,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落叶飘飘聚了还离散,连栖息在树上的鸦雀都心惊。
想当日彼此亲爱相聚,现在分开后何日再相聚,在这秋风秋月的夜里,想起来想真是情何以堪。
走入相思之门,知道相思之苦,永远的相思永远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无止境,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牵绊,不如当初就不要相识。
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存流于心底的不可割舍的恋情和思念,反而让诗人后悔当初的相识。
这首词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神雕侠侣》第四十回华山之巅却听得杨过朗声说道:“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
咱们就此别过。
”说着袍袖一拂,携着小龙女之手,与神雕并肩下山。
其时明月在天,清风吹叶,树巅乌鸦呀啊而鸣,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泪珠夺眶而出。
正是:“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
李白《秋风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秋风词》原⽂翻译及赏析李⽩《秋风词》原⽂翻译及赏析 李⽩(701年—762年12⽉),字太⽩,号青莲居⼠,⼜号“谪仙⼈”,唐代伟⼤的浪漫主义诗⼈,被后⼈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李商隐与杜牧即“⼩李杜”区别,杜甫与李⽩⼜合称“⼤李杜”。
以下是⼩编精⼼整理的李⽩《秋风词》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秋风词 李⽩ 秋风清,秋⽉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此时此夜难为情! ⼊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穷极。
早知如此绊⼈⼼,何如当初莫相识。
【译⽂】 秋风凌清,秋⽉明朗。
风中的落叶时聚时散,寒鸦本已栖息,⼜被明⽉惊起。
朋⼜盼着相见,却不知在何⽇,这个时节,这样的夜晚,相思梦难成。
⾛⼊相思之门,知道相思之苦,永远的相思永远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境,早知相思如此的在⼼中牵绊,不如当初就不要相识。
【注释】 ⑴落叶聚还(huán)散:写落叶在风中时⽽聚集时⽽扬散的情景。
⑵寒鸦:《本草纲⽬》:“慈鸟,北⼈谓之寒鸦,以冬⽇尤盛。
” ⑶绊(bàn):牵绊,牵扯,牵挂。
【创作背景】 这是⼀篇⾔情之作。
根据安旗《李⽩全集编年注释》,此诗当作于唐肃宗⾄德元年(756年)。
前⼈也有认为此诗是早于李⽩的郑世翼所作,但反对者多。
严⽻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章说道:“有三五七⾔。
”⾃注云:“⾃三⾔⽽终以七⾔,隋世郑世翼有此诗:‘秋风清,秋⽉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此时此夜难为情。
’”郭绍虞先⽣校释⽈:“沧浪所谓郑世翼有三五七⾔,不知何据。
案《诗⼈⽟屑》⽆‘秋风清’以下各句,以从《⽟屑》为是。
‘秋风清’云云,见《李太⽩集》,当是李作。
【鉴赏】 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望见了⾼悬天空的明⽉,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正在思念⼀个旧时的恋⼈,此情此景,不禁让诗⼈悲伤和⽆奈。
李白的诗词《秋风词》赏析

李白的诗词《秋风词》赏析《秋风词》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译文秋天的风是如此的凄清,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落叶飘飘聚了还离散,连栖息在树上的鸦雀都心惊。
想当日彼此亲爱相聚,现在分开后何日再相聚,在这秋风秋月的夜里,想起来想真是情何以堪;走入相思之门,知道相思之苦,永远的相思永远的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无止境,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牵绊,不如当初就不要相识。
赏析这首词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扩展阅读:李白的诗词思想盛唐国力强盛,多数士人渴望建功立业。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
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上李邕》)。
他希望能像姜尚辅佐明君,像诸葛亮兴复汉室。
《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抒怀》《永王东巡歌》《行路难》(其二)都反映了他的这类思想。
李白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
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
现实的黑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
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
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骜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
琴歌李白秋风词赏析

琴歌李白秋风词赏析秋风词唐李白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尽。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秋风词》是一首感情质朴,具有浓郁山东地方特色的琴歌。
乐曲一开始就把人们带到月光皎洁、秋风萧瑟的夜晚。
随着落叶的飘散、寒鸦的鸣叫,使人感到一派寥落的秋意,到"相亲相见知何日"一句时,低沉的音调唱出了怀念亲人的缕缕情思,最后以柔情委婉的旋律刻划了主人公对亲人真挚的爱恋。
百年前的清代末期,琴歌《秋风词》就在山东诸城地区流传了。
最为诸城琴家王既甫、王心源父子所传授,曲谱收录在王氏家传的《桐荫山馆琴谱》上,但何人所作,已无从查考。
它与另两首古琴曲《关山月》、《长门怨》同为山东诸城琴派所有的曲操。
1911年,另一位诸城古琴家王燕卿先生南下金陵,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传授古琴,《秋风词》也被他从偏僻的北方小县城带到琴艺活动兴盛的江南地区并很快在全国琴坛流传开来。
我国的古琴艺术有两种表演形式,其一是独奏,另一种就是弹唱结合的"琴歌"形式。
"琴歌"亦称"弦歌",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
孔子编辑的《诗经》,在当时都是用琴瑟伴奏演唱的。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这是汉代《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记载,大概也是"弦歌"一词最早的出处吧!到了明代我国琴界大量刊印古琴谱集的时候,历代琴歌作品也被琴家收罗成集,如明初正德年间谢琳编辑的《太古遗音》就是一部刊载35首琴歌的谱集,明代中期万历年间杨表正所编十卷《重修真传琴谱》则是拥有101首琴歌的琴歌集,明末清初僧人琴家东皋禅师心越(俗名蒋兴涛,1639-1695)还把琴歌带到日本,他去世后由门人编撰出版的琴歌集《东皋琴谱》曾在日本多次重印再版……。
这些琴歌,绝大部分还未被现代人弹奏和演唱过,正是我国古琴和古典歌曲有待挖掘的艺术宝藏。
诗词赏析:李白《秋风词》诗词阅读答案解析

秋风词李白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译文】秋风凌清,秋月明朗。
风中的落叶时聚时散,寒鸦本已栖息,又被明月惊起。
朋又盼着相见,却不知在何日,这个时节,这样的夜晚,相思梦难成。
走入相思之门,知道相思之苦,永远的相思永远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无止境,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牵绊,不如当初就不要相识。
【注释】⑴落叶聚还(huán)散:写落叶在风中时而聚集时而扬散的情景。
⑵寒鸦:《本草纲目》:“慈鸟,北人谓之寒鸦,以冬日尤盛。
”⑶绊(bàn):牵绊,牵扯,牵挂。
【创作背景】这是一篇言情之作。
根据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此诗当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
前人也有认为此诗是早于李白的郑世翼所作,但反对者多。
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一章说道:“有三五七言。
”自注云:“自三言而终以七言,隋世郑世翼有此诗:‘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郭绍虞先生校释曰:“沧浪所谓郑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据。
案《诗人玉屑》无‘秋风清’以下各句,以从《玉屑》为是。
‘秋风清’云云,见《李太白集》,当是李作。
【鉴赏】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
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此诗的体式许多人认为很像一首小词,具有明显的音乐特性。
赵翼的《陔余丛考》卷二十三云:“三五七言诗起于李太白:‘秋风清,秋月明。
……’此其滥觞也。
刘长卿《送陆澧》诗云:‘新安路,人来去。
早潮复晚潮,明日知何处?潮水无情亦解归,自怜长在新安住。
’宋寇莱公《江南春》诗云:‘波渺渺,柳依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赏析:李白《秋风词》赏析
秋风词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译文】
秋风凌清,秋月明朗。
风中的落叶时聚时散,寒鸦本已栖息,又被明月惊起。
朋又盼着相见,却不知在何日,这个时节,这样的夜晚,相思梦难成。
走入相思之门,知道相思之苦,永远的相思永远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无止境,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牵绊,不如当初就不要相识。
【注释】
落叶聚还(hun)散:写落叶在风中时而聚集时而扬散的情景。
寒鸦:《本草纲目》:慈鸟,北人谓之寒鸦,以冬日尤盛。
绊(bn):牵绊,牵扯,牵挂。
【创作背景】
这是一篇言情之作。
根据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此诗当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
前人也有认为此诗是早于李白的郑世翼所作,但反对者多。
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一章说道:有三五七言。
自注云:自三言而终以七言,隋世郑世翼有此诗:‘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郭绍虞先生校释曰:沧浪所谓郑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据。
案《诗人玉屑》无‘秋风清’以下各句,以从《玉屑》为是。
‘秋风清’云云,见《李太白集》,当是李作。
【鉴赏】
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
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
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
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此诗的体式许多人认为很像一首小词,具有明显的音乐特性。
赵翼的《陔余丛考》卷二十三云:三五七言诗起于李太白:‘秋风清,秋月明。
……’此其滥觞也。
刘长卿《送陆澧》诗云:‘新安路,人来去。
早潮复晚潮,明日知何处?潮水无情亦解归,自怜长在新安住。
’宋寇莱公《江南春》诗云:‘波渺渺,柳依依。
孤林芳草远,斜日沓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
’……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词牌的渊源关系。
南宋邓深曾依此调式填写词作,名为秋风清。
清人还把李白这首诗当作是一首创调词而收入《钦定词谱》,云:本三五七言诗,后人采入词中。
此诗只题作三五七言而不言及诗歌内容主题,可知诗人的创作意图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征,即只要满足全篇两句三言、两句五言、两句七言的体式要求就能成诗了。
可以说,诗题中已经包含了明确的诗体形式内涵。
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一章就说道:有三五七言。
自注云:自三言而终以七言,隋世郑世翼有此诗:‘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郭绍虞先生校释曰:沧浪所谓郑世翼有三
五七言,不知何据。
案《诗人玉屑》无‘秋风清’以下各句,以从《玉屑》为是。
‘秋风清’云云,见《李太白集》,当是李作。
但李白这首诗也不能算是创体之作,因为初唐时僧人义净作有一首《在西国怀王舍城》,此诗因其体式特征而名为《一三五七九言》。
李白的《三五七言》只是《一三五七九言》的变体,省去起首的一言和收尾的九言,即为三五七言。
王昆吾在《唐代酒令艺术》中论证义净诗为唱和之作。
李白这首《三五七言》可能也是他与其他诗人的唱和诗。
三五七言是对所酬和诗歌格式的限制,这是一个总题,众人在具体创作时可根据所写内容再命一个相应的诗题。
此诗即使不是创体之作,也是李白最终确立了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曲辞格甚至成为一种时兴诗体的地位。
这不仅是因为他借鉴和总结了许多人应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经验,更得力于他自身歌辞创作中灵活运用此类格式的实践体悟,因而他的《三五七言》能表现出哀音促节,凄若繁弦(《唐宋诗醇》卷八)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