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春夜洛城闻笛》古诗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古诗赏析
• 4.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拓展提升 扩写《春夜洛城闻笛》,感 受诗意中的美好!
谢谢欣赏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或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大概正在客栈 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 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 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主题小结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 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 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 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 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默写易错字 1.烟笼寒水月笼沙 茏 纱 2。夜泊秦淮近酒家 进 3.隔江犹唱后庭花 延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 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 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 “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 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 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 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 自己吗?
测试 祝同学们考出好成绩!
习题测试
• 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2分) • 2. 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 。(2分) • 3.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暗”和
“满”的表达效果。(4分) • 4. “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夜洛城闻笛》含答案2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夜洛城闻笛》含答案2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夜洛城闻笛》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9.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题中的“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洛城”点出地点。

B.次句“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笛声的悠扬和夜的宁静。

C.“折柳”指汉代乐府曲《折杨柳》,诗人春夜听到此曲,勾起了乡情。

D.本诗着重以诗人感情变化来烘托吹笛人技艺高超和笛声的魅力。

10.结合《逢入京使》和本诗,分析两首诗中“故园”这一意象的意思及其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并据此谈谈你对阅读古代诗歌方法的发现。

【链接材料】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答案】9.D 10.相同,两首诗中的“故园”都是故乡、家乡的意思,都蕴含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习诗歌时,可以通过关注意象或有特殊意义的关键词来理解诗歌的情感。

【解析】9.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

D.有误,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结合“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分析可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烘托吹笛人技艺高超和笛声的魅力”理解有误;故选D。

10.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其中“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故园”指的是故乡。

岑参《逢入京使》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其中的“故园”也指故乡。

通过这两首诗中的“故园”这一意象和关键词语,我们理解了诗歌的思想感情,这启示我们,鉴赏诗歌可以通过抓住有特殊意义的意象或关键词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春夜洛城闻笛_李白阅读附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_李白阅读附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_李白阅读附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阅读附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9.“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答:①“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②“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绝不经意地吹。

10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答: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大。

它的表达效果是:竭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婉转悦耳。

②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

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11.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症结,诗中“折柳”的寄意是什么?你是不是赞成症结之说,为何?
答:①它的寄意是惜别怀远的意味。

②我赞成症结之说。

只有理解折柳的意味意义才能理解此诗的主题。

“柳”在风力的吹动下有周而复始、迷恋不舍的姿态,这姿态就象迷恋不舍的离人分别时的情态,所以在古典诗歌中,柳,作为写作对象,经常使用来作为惜别怀远的意味。

如《诗经》里有“惜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纷纭”。

柳永《雨钤霖》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此,“折柳”曲有惜别怀远的寄意。

(或我不赞成症结之说,由于即使不知道“折柳”的寄意,但最后一句直接表达诗人惜别怀远的思想感情很明确。

)
12.此诗写得感人,说说它的感人之处。

答:本诗没有详写笛声,而是写由笛声引发的思乡之情,结句“何人”一词,说明爱国思乡人人皆有,爱国思乡之情是崇高的,因此千百年来这首诗感人肺腑。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21.诗中能揭露要旨的诗句
是:,。

(2分)
2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
是:。

(2分)
23.先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成效。

(4 分 )
24.“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
音,因此先人常借“柳” 表达与亲友挚友分别时的迷恋之情,
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

(2 分)
答案:
2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22.此夜曲中闻折柳。

23.“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尽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感动了很多听众,惹起人们无穷的隐忧;“满”字
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安静,笛之婉转,反衬诗人心里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写全一个字各得 2 分 )
2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中考语文真题集锦之课内诗词-七下课外诵读诗词(全国通用)

中考语文真题集锦之课内诗词-七下课外诵读诗词(全国通用)

专题3:七年级课外诵读诗词一、【2020·山东临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两诗都写夜间“闻笛”,都抒发思乡之情,但写法上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二、【2020·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请从听觉角度赏析本诗景物描写的句子。

3.品味“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中“敲”字的妙处。

三、【2019年中考四川攀枝花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4.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

5.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2019年中考湖北孝感卷】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6.甲词中“悠悠”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______。

7.甲乙两首诗词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五、【2019年中考贵州毕节卷】阅读古诗,完成后面小题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8.“幽篁”“深林”“明月”这些景物,描绘出了一幅什么图景?9.诗人选择“独坐”人不知”的隐居生活,为什么却不觉得孤独?六、【2019年中考湖北咸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阅读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阅读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阅读答案---------------------------------------《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阅读答案《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阅读答案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

9.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10.朗读前两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为什么?示例1: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暗”字。

“暗”字,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更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示例2: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满”字。

一个“满”字,遍布的意思,这是作者主观感觉的夸张,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一、教研组建设方面:、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先进理念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五关”。

()备课关。

要求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备详案,提倡其他教师备详案。

要求教师的教案能体现课改理念。

()上课关。

()作业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及中考试题集锦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及中考试题集锦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及中考试题集锦春夜洛城闻笛唐•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词句注释】1.洛城:即洛阳城,今河南省洛阳市。

2.玉笛:华美的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

暗飞声:因笛声在夜间传来,故云。

3.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4.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

柳,暗指“留”。

5.故园情:怀念家乡的情感。

故园,指故乡,家乡。

【白话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或公元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所以写下此诗。

【作品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一(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

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答: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二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
导语:《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下面是为您收集的阅读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

玉:指玉石。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柳曲》也。

”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

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翻译】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2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

(2分)
22. 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 。

(2分)
23.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4分)
24. “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

(2分)。

2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2.此夜曲中闻折柳。

23.“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写全一个字各得2分)
24.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因为不知笛声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

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

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

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

《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

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

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

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

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

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