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作业讲评1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优秀教学案例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我将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问题,互相交流观点,共同完成实验和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共享意识。同时,我还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有所收获。
2.问题导向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案例中,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得到了充分应用。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能力,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物理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在本案例中,小组合作学习贯穿始终。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实验等方式,互相交流观点,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共享意识,使他们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和认知发展水平,从简单的实例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功的物理意义和计算方法。通过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探究、动画演示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本案例还将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表达,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他们探索科学、服务社会的热情。
(二)问题导向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针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物理知识。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敢于提问、勇于探究的精神。通过问题导向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章第1节功优质教案1

《功》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做功地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地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地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地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地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地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地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地意识。
(3)培养学生地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地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功地概念。
2、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地计算。
教学准备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地含义。
思考力学里所说地“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地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教学过程1、进行新课(1)由课前地引言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地确切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地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地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作功地条件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1.1-2中力做功和11.1-3中力不做功地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地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地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地力物体在这个力地方向上移动地距离教师:接下来看老师这里地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地情况存在?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
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地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加强做功地条件地理解。
教师:通过以上地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地功地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案人教版

第1节功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能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讨论及对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掌握物体做功的必要条件。
2.通过例题讲解引导学生使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格,积极参与观察、讨论、探索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教具准备书、书包、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活动: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学生实验1: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匀速提到桌面上。
提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一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要较大的拉力。
学生实验2: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提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学生实验3:用手将书包匀速提高5厘米和将4本书从地面匀速提到桌面上。
提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
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功。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力学中的功1.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看多媒体课件: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答:是在力的作用下,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P63图11.1-3,乙:用力而未移动距离;甲:水平方向移动了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分析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初中物理_八下物理十一章第一节 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一、自主预习1、通常而言,如果一个______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 ______ 上移动了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______ 。
2、力学里所说的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力学中,功等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乘积。
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F---- 力 -------单位________( ) S----____-------单位________( ) W----____ ------单位________( )4.功的单位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_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所以1J=_____N·m二、合作探究探究一: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功概念的讨论观察课本P63页的图11.1-2中力做功两个图,找出两个实例的共同点:(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观察课本P63页“想想议议”图11.1-3,力都没有做功,想一想这些力为什么没有做功?并分析原因:甲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提着滑板在水平路面前行有_______,但没有___ _____,没有做功。
乙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搬大石头没有搬起有________,但没有_____________,没有做功。
(3)、归纳出力学中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个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小组交流,分析以下事例:(1)当你推一座巨石,推而未动时,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2)踢出的足球,在地面上滚动时,脚有没有对它做功?为什么?(3)人提前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3、通过以上事例,你能归纳总结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三种情况吗?(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二:功的计算做功必须有力和距离,那么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阅读教材63页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给出解答,并解释原因,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对功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教师提供难度不同的题目,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进行合作解答。
4.举例说明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学习功的重要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功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
2.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3.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小组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4.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互相学习和借鉴。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力对物体做功的条件是什么?如何计算力对物体做的功?
3.教师给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功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含义。
2.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包括各种力对物体做功的计算公式。
3.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功的概念有更直观的认识。
2.问题导向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的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这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一个真实的物理现象为导入: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从一个高度h自由落下,求物体在下落过程中所获得的动能。通过这个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和能量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介绍了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并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了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功的概念有更直观的认识。
初中物理_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十一章第一节功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功”字有___和___两个部首组成3.在引导的基础上,初步体会功是力的贡献、效果2.由汉子组成理解“功”是“力在工作”认真听讲,初步体会“功”的含义探究新知一、力学中的功【问题再现】1、用力拉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小车向右运动,则小车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画出小车的受力分析:*思考哪个力的作用对小车有了“成效”?有了“贡献”?2、叉车举起货物:*画出货物的受力分析:1、画出小车的受力分析思考并回答2、画出货物的受力分析*思考哪个力的作用对小车有了“成效”?有了“贡献”?3、结合以上两个现象,分析归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议一议】(1)用力推墙,墙没有动,人累吗?人对墙是否做功?(2)运动员踢球,球在地面上滚动过程,运动员对球是否做功?(3)运动员提水在水平地面上比赛,运动员对水桶是否做功?【归纳总结】通过以上事例,你能归纳总结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三种情况吗?(1)劳而无功F ____0 ; S ____0(2)不劳无功F ____0 ; S ____0 思考并回答3、讨论,归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分组讨论“议一议”三种情形是否做功,并说明理由归纳总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完成导学案八年级物理教学教案标题11、1 功学科八年级物理科任老师一、学习目标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含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授法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阅读指导法讨论法归纳法内容问题1.物理学中什么叫做功?2.力对物体做功的必要因素是什么?3.哪些情况下力对物体没有做功?4.如何计算做功的多少?教学过程(一)、潜伏训练1、如图1,小丽用10N的力提着水桶在水平地面匀速前进,请画出手对水桶的力的示意图。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11

2.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由于功和功率的计算涉及到数学知识,需要关注学生对数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熟练运用数学工具。
-功率的计算需要学生对时间的感知和速度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这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3.变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变力做功的求解方法相对复杂,学生需要掌握积分的初步概念,这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二)教学设想
1.对于教学重点的突破:
-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如物理实验、动画演示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家庭作业:
-布置一份综合性的作业,包括计算题、分析题和应用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鼓励学生挑战更高难度的题目。
4.教学评价的设计:
-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业和测验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给予个性化指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将利用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导入新课。将一个小车放在斜面上,通过改变斜面的倾斜角度,观察小车滑行的距离和速度。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行的距离和速度会有所不同?这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力的概念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功。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总结等过程,自主探究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优秀教学案例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图片等,直观地展示功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同时,我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他们自己总结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适用条件。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够加深对功的理解,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同时,我也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参考。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布置了一道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功的知识进行解答。通过这个作业,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我也能够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参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功的概念,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及其适用条件。
2.培养学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功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功的本质。例如,通过设置“动能转化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不同高度下落的距离,探讨物体的重力势能与动能之间的转化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作业讲评
同学们大家好:
我将第十一章的作业练习做一讲评,以便大家在学习过成中作参考,讲评共分两个部分.
一、作业中重点知识的概括
熟悉青少年成长问题:如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人际关系、异性交往等。
青少年近视是危害青少年的第一危险因素,青少年近视的防治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健康问题。
要熟悉隐形眼睛的注意事项和角膜变色片的注意事项。
熟悉听力的保健,注意用耳的卫生,如避免去高噪音场所,远离发出巨大声响的机器,MP3、iPod最好限制在85分贝以下等。
二、作业讲评具体如下:
(一)单项选择
1.如果没有噪音防护具,而邻近有巨大噪音,并且也不能即刻走开,这时最理想的处理是:( D ) A.用卫生纸或棉花塞进外耳道。
B.用手指压住耳朵三角窝。
C.将手指头塞进外耳道。
D.拿手指压耳屏堵住外耳道。
讲评:如果没有噪音防护具,而邻近有巨大噪音,并且也不能即刻走开,拿手指住压耳屏堵住外耳道(不是把手指塞进外耳道,而是把外耳道口外面,三角形结构的耳屏向外耳道压下去。
)所以选D。
2.配戴隐形眼镜应注意的事项中不包括哪些?(C)
A.不用自来水清洗隐形眼睛。
B.不随意使用他人的隐形眼镜。
C.可以配戴隐形眼镜过夜。
D.不在眼睛不适时配戴。
讲评:配戴隐形眼睛应该注意的事项:(1)不用自来水清洗隐形眼镜。
(2)不配戴隐形眼镜过夜。
(3)不在眼睛不适时配戴。
(4)不配戴隐形眼镜游泳。
(5)不用舌头或唾液清洁隐形眼镜(6)配戴前不要用含有乳霜的香皂洗手。
(7)不随意使用他人的隐形眼镜。
(8)使用眼药水时,要先取下隐形眼镜。
(9)配戴隐形眼镜发生问题时,勿忌讳求医。
3.当输出音量达到多少分贝时对听力造成损失?(C )
A.120分贝
B.130—150分贝
C.85分贝
D.90分贝
讲评:有研究表明85分贝音量就会对听力造成听力损伤。
(二)多项选择
1.青少年成长时期面临哪些问题(ABCD)。
A.学校生活。
B.人际交往。
C.异性交往。
D.青春期焦虑。
讲评:以上条件全满足。
2、牙齿的保健应包括以下哪些?(ABCD)
A.每半年应进行一次牙检。
B.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C.选择正确的刷牙方法。
D.限制甜食,不嗜饮料,合理营养。
讲评:以上条件全满足全选。
3.夜间驾车时不适合使用角膜变色片其理由是?(ACD )
A.因为镜片有各种图案及染色,会降低眼睛的对比敏感度。
B.夜间角膜变色片会使眼睛感到不适。
C.夜间光线昏暗时会出现炫光情形。
D.角膜变色片的光学区大约只有直径5厘米,晚上瞳孔放大超过直径5厘米。
讲评:根据题意夜间角膜变色片会使眼睛感到不适不够准确。
(三)判断正误
1.彩色隐形眼镜(角膜变色片)适合夜间驾车时配戴,因瞳孔放大超过5公厘,视力更清晰。
(错)
讲评:彩色隐形眼镜(角膜变色片)不适合夜间驾车时配戴,因瞳孔放大超过5公厘,视力会出现炫光情形,有不安全因素。
2.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应该更多的关注他们的行为。
(错)
讲评: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应该更多的关注他们的心理,行为只是一个表象。
3.晚上睡觉时可以戴隐性眼睛。
(错)
讲评:晚上睡觉时不可以戴隐性眼睛,因为戴上隐性眼睛会影响眼睛细胞的呼吸,不利于眼睛的休息。
4.发育中青少年的听觉器官比成年人更易受害。
(对)
5.在噪音中暴露时间过久,即使噪音音量不大,也会伤害听力。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