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服饰民俗

合集下载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

式丧服时与穿和式婚礼服时情形不同,着和服者手 中不能持扇子。
日本街头服饰
日本街头服饰

一.亚洲国家服饰民俗
1、哪个国家的女子背“带包” 2、哪个国家的男子穿裙装 3、哪个国家的人用“水布” 4、哪个国家的人穿用纱笼
5、哪个国家的女子穿衣露肚脐……
一.亚洲国家服饰民俗
• 2、马来西亚
卡因——马来西亚的男子素有穿裙子的习惯,这种长至
•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 差别不大,一般都比 较朴实大方,上身为 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 短衫,下着宽腰无兜 长裤净色长裤,多用 白色、青色布包头, 有的戴毛呢礼帽,天 寒时喜披毛毯,四季 常赤足
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 • 傣族
3、西南少数民族服 饰
• 傣族
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
• 纳西族:过去以自织的麻布或粗布 为衣料,青壮年喜穿白色,老年人 喜欢黑色,以表现其二元对立的宇 宙观。纳西族女子喜欢穿红、蓝、 紫色并用彩色布镶边、钉双排扣子 的上衣,浅蓝或白色的衫里的双层 百褶长裙,用丝线绣五彩花边。腰 束红、黄色彩带,脚穿青布绣花鞋。 纳西族最具特色的服饰是妇女的 “七星披肩”,缀以圆形花片。背 上并列7个小的,分别象征日、月、 星辰,表示披星戴月勤劳不息,饰
3、西南民族服饰
1、藏族: 藏袍、帮典
2、傣族: 筒裙、筒帕 3、白族: 风花雪月帽 短围裙 4、纳西族: 七星披肩
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
• 藏族:农区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氇或哗 叽藏袍,衣裤套穿在白衬衣上,外束 色布或绸子腰带;妇女藏袍的用料同 男装,冬袍有袖,夏袍无袖,内衬各 色绸衫,腰前围一块毛织的彩色横条 “帮典”,风格独特。牧区男子多穿 肥大袖宽的皮袍,大襟、袖口、底边 等处都镶着平绒或毛呢,外束腰带; 妇女也穿皮袍,皮袍以 “围裙”料和 红、蓝、绿色呢镶宽边,美观漂亮。 藏靴主要有“松巴鞋” 和“嘎洛鞋”。 藏族男女的头、手、胸、腰上都喜欢 佩戴用珠宝、金、银、铜、玉、象牙 等制作的精美首饰。

第二章 服饰民俗

第二章 服饰民俗

(一)古代汉族服饰的发展
汉族服饰的特点:
五种正色:青红皂白黄 神秘的中国纺织术 由抽象到写实的衣服图案

三、中国少数民族服饰
(一)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满 族
朝鲜族
赫哲族
鄂伦春族
蒙古族
维吾尔族
哈萨克族
回族
藏族
傣族
白族
纳西族
彝族
羌族
侗族
苗族
布依族
壮族
瑶族
京族
土家族
畲族
黎族
高山族
外国服饰民俗由第一组完成,谢谢!
1. 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2. 求吉心理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4. 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女性着装风格
•艺术类 •休闲类 •职业类 •活泼类 •浪漫类
二、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
引语: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自古以来服饰文
化源远流长。汉族先民古称夏族,以汉族为主体 的中国遂称华夏。《尚书· 武成》疏曰:“夏,大 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左传· 定公 十四年》疏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 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中国就是一个衣冠文 明的先导大国,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形成了 衣冠之治的传统。
第二章 服饰民俗
一、服饰民俗概述
(一)服饰及构成
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 定义 称 衣着
各种附加的装饰物
对人体自身的装饰 构成 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 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 品
(二)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
以遮身蔽体,防寒避暑为主要目的
除用于遮身蔽体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目的
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象征
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三)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第二章 服饰民俗《中外民俗》ppt 课件

第二章 服饰民俗《中外民俗》ppt 课件

• 1)土家族 2)畲族 3)黎族
2.3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2.3.1 东北少数
2.4.3 欧洲国家
2.4.4 非洲国家
民族服饰民俗
的服饰民俗
的服饰民俗
• 2.4.1 亚洲国 家的服饰民俗
• 日本 • 马来西亚 • 泰国 • 印度尼西亚 • 印度 • 2.4.2 美洲国
家的服饰民俗 • 美国 • 加拿大 • 巴西
2.3.3 西南少数
2.3.4 中南少数
2.3.5 台湾少数
民族服饰民俗
民族服饰民俗
民族服饰民俗
民族服饰民俗
民族的服饰民俗
• 1)满族 2)朝鲜族 3)赫哲族 4)鄂伦春族
• 1)蒙古族 2)维吾尔族 3)哈萨克族 4)回族
• 1)藏族 2)傣族 3)白族 4)纳西族 5)彝族 6)羌族 7)侗族 8)苗族 9)布依族 10)壮族 11)瑶族 12)京族 13)毛南族
礼服
民族
由民族传统及各民族差别形成的装束上的特色,是服饰的最鲜明的标志。民族生活和文化传统形成了各 民族在服饰上的审美标准。服饰样式、花色都按本民族惯例形成
季节
不同气温地带产生不同的服饰,同时春、夏、秋、冬所分成的单、夹、棉、皮四季衣服,也各有类型,以适 应不同季节的气候
质了服装质料的差异以及 由此而标志的身份、地位的差异
消费生活总是有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暮年或晚年)的差别,于是服饰也形成不同年龄的类型。 比如,男子20岁行冠礼,要改服装,戴冠帽,与少年时代告别
职业
人们穿着衣物都要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的便利为要求,同时,衣物的构成原料也往往与自己的职业有 一定关系。比如,猎户的猎装,既要方便狩猎,又常常是用猎物制成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

• 在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上,五位政治局常委第一次集体 在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上, 穿西服亮相掀起全国的西服热。 穿西服亮相掀起全国的西服热。那时男士喜欢把双排纽 扣西装解开,裤子上爱挂串钥匙。 扣西装解开,裤子上爱挂串钥匙。
• 90年代:着装开始多样化 • 服装关键词:踩脚裤、超短裙、文化 服装关键词:踩脚裤、超短裙、 衫……
第四阶段
• 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能反映除某些 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外, 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涵纳了 方面的变化 更多的社会内容,如礼仪伦常、求吉心理 更多的社会内容,如礼仪伦常、 及民族自我意识。 及民族自我意识。
四、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服饰构成要素(五个方面): 服饰构成要素(五个方面): • 质:服装原料的性质 • 形:服装的样式 • 饰:佩戴的饰物 • 色:服装的颜色 • 画:服饰的花纹图案,包括人体自身的图 服饰的花纹图案, 画,即文面文身
诞生礼
• 诞生礼与命名礼、满月礼、百日礼、周岁 礼相联系。婴儿服饰的特点是挂银圈、玉 锁之类佩饰。
婚礼

婚姻最重要的意思是繁衍子孙,所以红色成 婚姻最重要的意思是繁衍子孙,所以红色成 红色 为婚礼的基本色调,新娘的服装几乎都离不开红 为婚礼的基本色调, 色。
• 2、求吉心理
• 求福趋吉,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趋向。 求福趋吉,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趋向。 这种趋向反映在许多方面,衣服图案和 这种趋向反映在许多方面,衣服图案和 装饰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装饰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求吉心理——彝族虎头帽
•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
• 服饰是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属 于各民族独有的心理状态的视觉符号。 于各民族独有的心理状态的视觉符号。

第2章 服饰民俗

第2章 服饰民俗

2、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阶段:反映社会观念、政治观念的变化
礼仪伦常、求吉心理、民族自我意识
讨论:
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1)性别:以周代王室衣服为例,按阴阳之别,男女祭
仪之差,把天子之服定为九种,祭服六,常服三;王后之 服定为六种,祭服三,常服三。 (2)年龄:如男子二十性冠礼,要改服装,戴冠帽,与 少年时代告别。 (3)职业:比如,猎户的猎装,既要方便狩猎,又常常是 用猎物的毛皮制成。 (4)地位:随着家族制度、社会制度和阶级等级的分化, 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都促成了服饰习俗的变化。 (5)用途:穿着打扮经常受到社会生活需要的制约。

2.西北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1、蒙古族: 长袍、腰带、帽子、靴子、首饰
2、维吾尔族:
袷袢、朵帕
3、哈萨克族:
套头式衬衣、皮袄、皮 裤、连衣裙、帽子
4、回族:
礼拜帽、盖头
2.西北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蒙古族:喜欢穿长袍,春秋穿夹 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 皮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 则喜用红、粉、绿、天蓝色。蒙 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 和靴子。 蒙古族妇女佩带的饰物,除了头 饰、耳环、项链、手锡、戒指以 外,还有种佩挂在袍子右上襟扣 子上的饰物,叫“哈布特格”, 有时候被作为友谊、爱情的信物。
1、东北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旗鞋
(2)男靴
1、东北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朝鲜族: 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少数
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 辽宁三省。其余则散居在内蒙古自治 区和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 济南、西安、武汉等内地大中城市。 中国的朝鲜族是十七世纪时由朝鲜半 岛迁徙过来的。 朝鲜族人喜欢素白色服装,以示清洁、 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 "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

2《民俗》第二章第一节

2《民俗》第二章第一节

的各个环节上。
5.民族服饰
中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饰样式,构成
民族性的标志。
6.性别服饰
在中国,性别不同,服饰也有区别。传 统的区分习惯,即在衣服的开襟钮扣上做文章。
(二)中国服装的发展概况
1、服饰的起源 服装的起源远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早,考古学 和人类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四十万年前的旧石器 时代早期,人类已经有纹身等装饰行为。十至四万 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地球经历了一次严寒的 侵袭,这时期也称冰河期,人类开始使用兽皮御寒。 什么是人类服饰的原始动机?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 问题,在诸多不同观点之中,最重要是遮羞说,保 护说和装饰说三种。
“遮羞说”认为服饰起源于人类对自己的身
体及其敏感部位感到羞耻而需要加以遮掩。 “保护说”则认为服饰的动机是防御自然界 对人体的一些伤害(如严寒、烈日暴晒和风 沙侵蚀等)。“装饰说”是唯一触及服饰原 始动机本质的观点,服饰起源于人类对美的 追求,服饰的原始动机是装饰,包括夸大、
标识、巫术和吸引其他人等多种因素。
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各色人员、各等职位 的服饰是有严格区别的。《明会典》记载:禅
僧常服是茶褐色,青绦,披五色袈裟。讲僧常
服是五色,绿绦,披线红袈裟,教僧常服是黑
色,黑绦,浅红袈裟。道士常服都是青法衣,
只有朝服才是红色的。 4.专用服饰 因生活、工作,庆典等不同需要而穿戴的 一生中不同年龄阶段,穿着不同的民俗
服饰。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传统的民俗服饰各种
样式,色彩、质地要求也都有变化。
2.季节服饰
中国传统服饰还有四季之分。由于北方天气温
差大,常以单、夹、棉、皮衣相区别,不按季节穿
戴,就会在民俗风尚上受到种种压力,或预示着某
种变故。

第二章服饰民俗

第二章服饰民俗

第二章 服饰民俗
(12)清朝。 男子穿长衫 马褂并蓄长辫 。妇女穿旗 袍,外罩马 甲,足蹬花盆 鞋,
发式有如 意头、大拉翘 等。
第二章 服饰民俗
2.近现代汉族服饰的变化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男子服饰上的变革首先是“剪辫子革命”,其次是在长衫队列里,加进 了 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女子服饰仍流行旗袍,青年学生中流行短衣短裙。 (2)新中国成立之初。 中山装、西裤取代长衫,成为城市男装主流,但在农村,对襟小褂仍较 普遍。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与苏联外交关系较好,受其影响,女装中 曾一度盛行大翻领、双排扣的“列宁装”,“布拉机”即连衣裙也受到城 市妇女 的青睐,成为流行不衰的夏季服饰样式。 (3)文革期间 服饰单一,男女一般都穿军装或灰蓝黑服装。这是我国服饰文化的大倒 退。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3.哈萨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4.回族 回族由于散居的原因,男士在服饰上最 具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由白布制 作,式样为无檐小圆帽,也有戴黑色的, 最初是做礼拜时戴的,现在已成为民族标 志,平日随处可见。回族 妇女戴披肩盖头,只把脸 露在外面回族老年妇女冬 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 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 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 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 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 薄纱巾。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1.蒙古族服饰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1.蒙古族服饰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2.维吾尔族服饰——花样较多,非常优美,富有特色。 维吾尔族男性—— 讲究黑白效果,这样粗犷奔放,男子穿绣花衬衫,外套斜领、无纽扣“裕袢”。 维吾尔族妇女——喜用对比色彩,使红得更亮,绿得更翠,喜欢穿色彩 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套穿绣花背心。
女子的服饰,多姿多彩。年轻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上有绣花,下摆有多层荷叶

中外民俗第二章服饰民俗

中外民俗第二章服饰民俗

威廉王子着英国传统服装
法国
法国人的时装引领世界潮 流,巴黎式样在世人心目 中是时尚、流行的代名词 。 法国服装是一种产业,也 是一种文化。法国重视服 装业的发展,有金针奖和 金顶针奖两项时装大奖赛 。法国时装考究美观、大 方、实用和舒适。凯旋门 一代是各种服装店最集中 的地方。
德国
德国人在穿着打扮上的总 体风格是庄重、朴素、整 洁。 一般情况下,德国男士大 多爱穿西装、夹克,并且 喜欢带呢帽。德国妇女则 大都爱穿翻领长衫和色彩 、图案淡雅的长裙。 德国人对发型较为重视, 男士不宜剃光头,免得被 人当做“新纳粹”分子。 德国少女的发式多为短发 或披肩发,烫发的妇女大 半是已婚者。
• 男式——色彩单调,偏重黑色,腰带较细,款式较少。 • 女式——较复杂,色彩缤纷艳丽,腰带很宽,种类、款式
、附属品多种多样
韩国
特征:以白色或浅色 为主,优雅且有品位 。 女性——短上衣和宽 长的裙子 男性——短上衣、裤 子、袄、坎肩和长袍 ,衣服必须上下同一 色系,多用白色衣料 缝制。
越南传统服装——奥黛
• 2.4.2欧洲国家服饰民俗
英国
英国人很讲究绅士风度,因 此英国人都十分注重穿着。 •帽子——波乐帽,是一种 英国绅士的圆顶硬礼帽,通 常是黑色的 •苏格兰传统服装——基尔 特,是一种用花格子呢料制 作的从腰部到膝盖的短裙, 在短裙前面有一块椭圆形的 垂巾和很宽的腰带 •传统的工作服:法官的黑 袍、戴的假发,牧师的长袍 。 •雨伞
饰 前亦被称为“唐服”),但今天这两种概念已几乎重叠。
---
很多卖和服的商店,招牌上会写着“吴服屋”(吴服
屋),可见两词已经基本上同义化。
和 和服种类繁多,无论花色、质地和式样,千余年来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图案、花纹则涵纳了更多的社会内容,
如礼仪伦常、求吉心理及民族自我意识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服饰变得愈来愈简单大 方。在现代服饰上的等级身份界线和行业界 限也在逐渐削弱或消失。许多民族只在节日 庆典才穿民族服装。
四、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影响这些服饰民俗风貌的主要因素有:性 别、地位、季节、职业、民族、色彩、工艺 等。
第二章 中国服饰民俗
第一节 服饰民俗概述
服饰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服饰既具有
器物文化性质, 是人类物质劳动的成果, 又具
有精神文化性质, 寄寓着一个民族的政治、伦
理、道德、信仰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内涵。
服饰: ㈠ 衣着:它包括用不同的质料如棉、 麻、丝绸等制作的衣、袍、裤、裙、鞋、袜 等。 ㈡ 附加的饰物:如头发的饰物,如夹、 簪、钗、梳;耳部饰物耳环、耳坠;颈部饰 物,如项圈、项链;胸腰部饰物,胸针、腰 佩等。 ㈢ 人体自身饰物:如梳各种发式、画 眉、描唇等。 ㈣ 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 器和日常用品。
三、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 1、第一阶段 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这
时期服饰的特点是:服饰的性别差异、年龄
差异还未形成,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很小,差
异性主要因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形成。
2、第二阶段 服饰除用遮身蔽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 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 显差异。 如游牧民族多穿宽大长袍,以便于骑马放 牧,并保护腰腿不受风寒。水乡渔民多穿短
总括来说,服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由此也就 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民族房屋十分简陋,服饰却十 分讲究,甚至不惜花费重金,用很长时间制作各种 服饰了。
第二节 中国汉族服饰民俗
汉服是对传统汉民族服饰的一个统称。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 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
汉代: “汉承秦后”,汉代为土德,服色尚黄 五色中以黄为贵,被定为天子朝服的色泽。
“阴阳”观念可上溯到上古三代,其核心是上古先
民对大自然的天地百象、日月轮转、昼夜交替、寒暑更 替、男女雌雄等对立而和谐现象的最直观地认知和体 悟。
“五行”最早的提法载于《尚书·洪范》“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隶属 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范畴。 春秋时期,提出了“五行相克”的理论:木克土、 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战国时期,又提出了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4、服饰的等级差别,与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技术的 进步密切相连 给后代的等级制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在后世正
式确立了章服制度。(我国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
期,帝王和百官公卿所穿的衣服,底色和花纹都有一
定的规定,作为区别身份等级的标志,这种规定就称
“章服制度”) )
(三)西周 1、服饰制度非常严谨详尽 2、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饰:上衣下裳款式,
3、商朝的服饰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在形制上:比较高级的染织品、刺绣品及装饰品 都由奴隶主阶级享用,而底层的民众只能穿麻布以及 与麻布同类的葛布制成的编织物。 在颜色上:贵族的礼服,上衣多采用青、赤、黄、 白、玄五种纯正之色,下裳多用间色,如赭、绿等经 过数次浸染的颜色。平民百姓的衣服就没有这么丰富 多彩了。
必要组成。汉服的每一个特点都可以在四书五经、二
十四史、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
汉族的民族特色。
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到夏商
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
金元、明、清,再到近现代,都以鲜明特色为世界
所瞩目。
一、汉族服饰民俗的演变
(一)汉服起源 (二)商周时期 (三)春秋战国时期 (四)秦汉时期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 (六)隋唐时期
1、性别 自古以来,男女性别在民俗上就有重要区
别,不仅在信仰习俗中认为:男为天,属阳
;女为地,属阴;就是在服饰上也有重要差
别。
以周代王室衣服为例,按阴阳之别,男 女祭仪之差,把天子之服定为九种,祭服 六,常服三;王后之服定为六种,祭服三, 常服三。 由于王和后的信仰仪式上的区分,王后 没有祭祀天地、山川、社稷这三种祭服。
(五)秦汉时期 秦汉时代,在中国服饰历史中是一个重要阶段, 将阴阳五行思想渗透进服色思想中。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创立了统一国家的各种制度 ,其中包括衣冠服制,这些制度的规定对汉代影响很 大。秦始皇推崇阴阳五行学说,秦尚水德,以黑色为 贵,衣服旗帜都以黑色为主。
1、阴阳五行学说 1.1阴阳五行观念的产生
衣短裤,便于撒网捕鱼。
3、第三阶段
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随 着家族制度、社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等级的 变化而变化,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都
在服饰上有所显示。
4、第四阶段 服饰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
方面的变化。在社会观念、政治观念复杂化
之后,服饰的功能也随之产生了某些变化,
遮体蔽身的实用性依然保持,但服饰的样
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
(四)春秋战国 1、出现“深衣” 和“胡 服” 把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
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
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
邃”,因而得名。
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 露,雍容典雅。
胡服便于骑射,其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 短靴和皮弁。 从服饰的功能上看,胡服简便异常,并带来生活和
作战的方便、迅速。而赵武灵王高瞻远瞩,将服饰的
衣”。
பைடு நூலகம்
4、工艺 由编制、印染、绣嵌、裁缝等工艺技巧的 传承所构成的服饰习俗。
五、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一)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中国的宗教信仰最突出的特点是祖先崇 拜。这种社会意识在服饰民俗中有很突出的 表现:在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有诞生礼、 成年礼、婚礼和丧礼四次重大礼仪产生四次 换装,每次换装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内
五行相克: 木克土、金克木、 火克金、水克火、 土克水 五行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生水、 水生木
阴阳与五行本属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它们在彼 此独立的状态下,各自经过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在春 秋时期最终融汇在一起。 阴阳与五行两大学说的合流形成了中国传统思维 的框架,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五行学
诞生礼 佩戴镌刻着“长命富贵”的银 锁( 或金锁、玉锁) 、挂着小铃 铛的银手镯银脚镯、绣着五毒图 案的红肚兜、虎头鞋等, 不仅表 示孩童诞生的隆重, 也凝聚着父 母亲族的殷殷期望。
有些地区还讲究穿三双虎头鞋,并保留让姑 姑做三双不同颜色的虎头鞋送侄儿的风俗。俗
语:“头双蓝,二双红,三双紫落成。”
虞舜为土德,夏为木德,商为金德,周为火德
,秦为水德
土—木—金—火—水 五行相克: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 水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 木 阴阳五行体系 五方:中、东、西、南、北 五色:黄、青、白、红、黑
1.3阴阳五行学说对服饰的影响 《史记·历书》云:“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 改正朔,易服色” 秦灭六国,是获水德,色尚黑 尚黑是有原因的:在《汉书·律历志》中记载: “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 水德之瑞。”
2、地位 人的服装本来不具备这种标志,但 是,随着家族制度、社会制度和阶级等级 的分化,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都促成 了服饰习俗的变化,形成了不同地位、等 级的人穿戴也对应不同的特点。
王熙凤的服饰是:紫貂 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 穿着桃红洒花袄,石青刻 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
鼠皮裙。这是一位贵妇人
化。
2、新石器时代—中华原始服饰艺术初度辉映 进入农耕经济后,纺织业随之兴起,人类的服饰 大为改观。我们的祖先进入了“耕而食”、“织而 衣” 的时代。 考古学家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4700年左 右)发现迄今最早的苎麻布与以家蚕丝为原料的丝 线、丝带与绢片。
(二)商朝 1、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上衣和下裳(裙) 2、服装款式:以紧窄为主,袖口较 窄,在腰部束一条宽边腰带,肚围 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蔽膝”, 用来遮蔽膝盖。
(四)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服饰十分敏感地反映着政治观念的变化。 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胡服令” 中山装:是以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命名 的男用套装。上身左右各有两个带盖子和扣子 的口袋,下身是西式长裤,由孙中山提倡而得 名。今天中国和朝鲜的领导人在一些重要场合 也会穿中山装。
中山装政治含义: 衣领为翻领 封闭式,表示严 谨的治国理念; 衣袋上面弧 形中间突出的袋 盖,笔山形代表 重视知识分子; 背部不缝缝, 表示国家和平统 一之大义。
容,体现了中国的礼仪伦常和崇宗敬祖观
念。
(二)求吉心理 求福趋吉的心理趋向反映在许多方面,衣 服图案和装饰是其中重要方面。 比如,彝族妇女戴的鸡冠帽,来源于雄鸡 鸣叫吓走恶魔的传说,认为戴这种帽子可以 避邪,缀饰帽上的大小银泡,则是头顶月亮 星星的象征,以示光明永在,幸福长存。
(三)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服饰是各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凝结 起来的属于各民族独有的心理状态的视觉 符号,穿着同一种服饰的人时时都在传递 着一个信息:我们是同一民族的人,并因 此而强调同一民族的内聚性和认同心理。
五服:是指我国古代的五种丧服, 斩衰( 音崔,服三年)、 齐衰(服一年)、 大功 (服九个月)、 小功(服五个月)、 缌麻 (服三个月)五个等差,故称“五服”。
按服制的规定,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
次递减。
斩衰:是用粗生麻布做的丧服,斩断处不 收边,是最重的孝服。 缌麻,是用稍细的熟布做成的。现在大多 用漂白的布做成。凡为曾祖父母、族兄弟姐 妹和外姓中为岳父母穿孝都用这个档次。缌 麻是最轻的服,表示边缘亲属。 五种等级的丧服标明了生者与死者之间血 缘远、近、亲、疏的等差。
在生命仪礼中 ,不论哪一种, 事实上
都由族群成员共同参加, 其重要性也是群
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