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盆腔炎(妇产科)
妇产科诊疗指南和规范

妇产科诊疗指南和规范妇产科第一节急性盆腔炎第二节慢性盆腔炎第三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第四节流产第五节霉菌性阴道炎第六节早孕第一节急性盆腔炎【病史采集】1.常有产后、流产后或盆腔手术感染史,慢性盆腔炎史,原发或继发不孕史。
2.常有高热、寒战、头痛、食欲不振、下腹部疼痛、腹胀、腰痛、白带增多,有时在排尿、排便时出现疼痛症状。
【体格检查】1.身体状况:急性面容,体温高、心率快,下腹部刺激征、肌紧张、压痛、反跳痛;2.阴道检查:可见阴道及宫颈充血,有时阴道内有脓性分泌物,宫颈举痛,子宫稍大有压痛,两侧附件增厚,有明显压痛,甚至扪及包块。
【辅助检查】1.血、尿常规,白细胞升高达1.5~3万/mm3,中性粒细胞增加。
2.血沉。
3.宫腔物培养、药物敏感试验。
4.血培养、药物敏感试验。
【鉴别诊断】1. 急性阑尾炎。
2. 异位妊娠。
3.卵巢囊肿蒂扭转。
【诊断要点】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可作出初步诊断。
此外,还需作必要的化验,如血常规、尿常规、宫颈管分泌物及后穹隆穿刺物检查。
急性盆腔炎的临床诊断标准,需同时具备下列3项:1.下腹压痛伴或不伴反跳痛;2.宫颈或宫体举痛或摇摆痛;3.附件区压痛。
【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半卧位。
补充营养水分,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高热时用物理降温。
避免不必要的妇科检查以免炎症扩散。
重症病人要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休克及盆腔脓肿破裂。
2.抗炎治疗:根据病情、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生素。
以广谱抗生素为宜。
也可同时加用灭滴灵。
3.手术治疗:如积极抗炎治疗,体温不见下降者或疑有盆腔脓肿形成或破裂,应及时行剖腹探查,切开脓肿。
如脓肿位置较低,向后穹窿膨出时,可作阴道后穹窿切开引流。
4.中医中药治疗。
第二节慢性盆腔炎【病史采集】1.曾有急性盆腔炎的病史。
2.有下腹痛、腰痛、肛门坠胀、白带增多、低热、精神不振、全身不适以及失眠等,常在劳累、性交后、排便时及月经后加重。
3.月经失调,周期不规则,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伴有痛经。
急性盆腔炎临床治疗体会

1 3 治疗 及结果 10 患者 用抗菌素药物治疗 获痊愈 , . 2例
其 中1 例丈 夫有 淋病史者 ,夫妇 同时治疗效果 满意 。药物 :青 6
参考 文献
( 李振 英 女性 生殖器 官 、沙 眼衣 原体 感染[】实用妇产 科杂 i 】 J
志 , 】9 ,4 10  ̄2 9 8 : - 3 3
3 %,阴道脓性 白带 者9 例 占6 .%。7 例 有盆腔 腹膜 炎 ,其 5 4 91 6 1 例 ,阴性 者 l例 。穿刺液 图片检查 :有 2 例在细胞 内查到革 6 4 8
中7 例做 了后穹窿穿刺 ,其 中穿 刺液呈脓性4 例 ,淡 黄色液体 联合 应用 ,努力使 急性盆腔 炎彻底治愈 ,防止其转化 为慢性 。 0 0 兰 氏阴性 双球菌 ,诊断 为淋菌性 盆腔炎 ,占穿刺 病例 的4 %。 0
程、多剂联合应用 ,努力使急性盆腔炎彻底治愈 ,防止其转化为慢性 。 [ 词】 盆腔炎 ;革兰 氏阴性双球菌 ;抗菌素 关键
盆腔 炎 ( I P D)是妇科 的常见病 和多 发病 ,多发生 于性活 霉索 头孢类 、氟哌酸 ;其 次为克林霉 素 、强力 霉素 、硝 咪唑 跃 期妇女 。其发生率居 高不下 ,且有增高趋 势 ,严重 影响妇女
发病时 间 :在产后 、流 引产后及 阴道 不规 则流血期 间发病 者4 8 例 ,占3 %;月 经后 1 d 5 ~2 发病 者3 例 ,占2 %;月经 期发病者 8 8 3 例 占2 %,其他 时间发病 l例 ,占1%。 2 4 8 3
此 ,在应用药 物治疗盆腔炎 的同时 ,不 应忽视支持疗 法 、锻炼 身体 、增强体质 ,提高机体抵抗力 。团
行治 疗 ,在获得 药敏试验结 果前或无 细菌培养条件 时 ,根据 经 验选 择抗生索 也是合理 的。应用抗生素 要足量 、足疗 程 、多剂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盆腔炎

鉴别诊断思路
1、月经正常,经后发病。 2、主诉:下腹疼痛伴带下量多7天, 发热1天。 3、症状:下腹疼痛,带下量多黄, 发热,无呕吐及腹泻,无咳嗽咽 痛。 4、查体:腹肌紧张,有压痛及反跳
病案分析
பைடு நூலகம்
痛。
5、妇检:子宫及双侧附件压痛 6、血常规:血象增高,血色素正常。 7、妇B超:附件区反射杂乱。
宫颈内口紧闭及宫颈分泌粘液栓,可防病原体入侵。
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是消除宫内感染的有利条件。
输卵管纤毛运动及其蠕动,有利阻止病原体侵入。
病原体及致病特点
内原性病原体(寄居阴道内菌群)
需氧菌 厌氧菌
外源性病原体(性传播疾病病原体)
支原体 衣原体 淋球菌 绿脓杆菌 结核杆菌
盆腔炎传播途径
抗生素治疗原则:
先根据经验选用抗生素。 抗生素采用联合用药。 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敏感的抗菌素。 所以,用药之前宫颈分泌物的实验室的检查很重 要!!
治疗原则
抗生素经验联合用药
喹诺酮类+甲硝唑类
病原体: 需氧菌、厌氧菌 性病病原体
青霉素类(或一代头孢类)+甲硝唑类
三代头孢类+多西环素或阿奇霉素
1)湿热瘀结:小腹或少腹疼痛拒按、有灼热 感,甚或有包块,伴低热起伏,带下量多、 黄稠、有臭味、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 弦滑而数。 治则: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四妙散合失笑散加味 苍术10g 黄柏10g 薏苡仁20g 牛膝10g 五灵脂10g 蒲黄10g 中成药:妇科千金胶囊、金刚藤胶囊、花红 片、妇康口服液等。
根据1可排除异位妊娠 根据2初步考虑盆腔炎性疾病 根据3初步排除急性阑尾炎 根据4考虑有腹膜刺激征 根据5可考虑盆腔炎存在
47. 急性盆腔炎(非手术)

急性盆腔炎(非手术)临床路径一、急性盆腔炎(非手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盆腔炎(ICD-10:N73.0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三项必备条件:下腹压痛、附件压痛和宫颈举痛或摇摆痛。
2.附加诊断:发热(>或=38.5°C);阴道或子宫颈有脓性分泌物;阴道分泌物盐水湿片镜检发现白细胞;盆腔器官压痛;血沉增快;C -反应蛋白升高;特异性病原体, 如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阳性。
3.最特异的诊断标准:子宫内膜活检发现子宫内膜炎的组织学证据;经阴道超声检查或核磁共振显像显示输卵管壁增厚、管腔积液、并发或不并发盆腔积液或输卵管卵巢脓肿。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患者外科急症表现, 例如阑尾炎和异位妊娠不能排除者;患者为孕妇;经门诊口服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患者;不能遵循或不能耐受门诊口服抗生素治疗的患者;病情严重, 恶心、呕吐或高热;盆腔脓肿一般情况差,病情重,诊断不清均应住院治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半卧位,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补充水分,高热采用物理降温,腹胀需行胃肠减压。
2.控制感染:根据经验选择抗感染药物,覆盖需氧菌、厌氧菌及衣原体。
治疗2-3日后,如疗效不显或病情加重,可根据药敏改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
3.对抗感染控制不满意的盆腔脓肿和输卵管卵巢脓肿,尤其是脓肿破裂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73.002急性盆腔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CRP)、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病原学检查及药敏;(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5)子宫双附件超声。
急性盆腔炎患者CRP、IL-2及T细胞亚群测定的临床意义

西南 国防医药 2 0 o9年第 1 第 2期 9卷 有 着密 切关 系 。患 者通 常 是 不 止 一 种 病 原 体 的 混合 感 染 , 中以大肠 埃 希 菌 、 炎 克 雷 伯 菌 或 铜 绿 假单 其 肺
胞 菌与 真菌混 合感 染 常见 。
有外源 性 。造 成该 现象 的原 因 与气 管 切开 插 管 、 繁 频 吸痰 、 一次性 吸 痰 管重 复 使 用 、 吸机 侵 袭 性 技 术 操 呼
部感染 , 特别是真菌感染 的发生率。加强陪护人员基 础 知识和基本 护 理技 术 培 训 , 日常用 品也 应 清 洗 消 对
毒 。加强对 颅脑术后患者 抗生素管理 , 感染早期尽快 在 获得病原学 诊 断及 药敏 结 果 , 理 选择 敏 感 的抗 菌 药 合
脑 外伤及 脑 血管病 等重 症患 者 气 管切 开术 后 , 肺 部感染 率高 于其他 住 院患 者 , 气 管切 开术 后 常见 的 是
管 , 气管切开 的患者定期 更换 气管 切开 导管 , 持切 对 保 口敷料清 洁 、 干燥 ; 持 口腔 清 洁 , 以降低 医源 性肺 保 可
并发症 , 感染菌大多数为机会致病菌, 既有 内源性 , 也
c P测定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 , 2测定采用 E A法 , 巴细胞亚群采用 A A P法 。结果 : 照组 比较 , R I L一 us T淋 PA 与对 急性盆 腔 炎患者血清 c P水平 显著升高( < . 1 , 2水平和 c R J 00)I D L一
关键词
、D 及 c 4 c4 D /c 比值明显降低( OO ) D P< . 1 。结论 : 急性
急性盆腔炎是妇产科常见的感染疾病。血清 c一 反
应蛋 白( R ) C P 是炎症 反应 的一种敏感 性指标 , 体 的 而机 免疫功能与抗感染能力直接相关 。本文检测急性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妇产科)

急性盆腔炎基本诊疗路径一、急性盆腔炎基本诊疗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盆腔炎(ICD-N73.001)(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1.症状和体征(1)常有下腹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发热;(2)发热前可先有寒战,头痛,体温可高达39~40℃;(3)下腹痛为双侧或病变侧痛,可伴有月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也可有阴道不规则出血;(4)由于炎症刺激,可有膀胱及直肠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腹胀、腹泻等;(5)妇科检查见阴道充血,宫颈充血,阴道分泌物增多,有时带异味,宫颈举痛,双侧附件增厚或附件触及包块,压痛明显。
2.辅助检查(1)C反应蛋白升高;(2)血沉增快(>20mm/h);(3)白细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4)阴道分泌物培养或涂片检查多可找到致病菌;(5)B超检查发现盆腔炎性包块。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盆腔炎。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急性盆腔炎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急性宫颈炎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1.支持治疗:半卧位,物理降温,高热量、高蛋白饮食。
2.药物治疗:可选用头孢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
3.手术治疗:(1)手术适应症:盆腔炎或盆腔脓肿经药物治疗48~72小时,体温持续不降,中毒症状加重,包块增大,脓肿持续存在;脓肿破裂;有反复急性发作史而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者,建议转上级医院手术治疗。
(2)手术方式:经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现在多采用腹腔镜手术。
原则上切除病灶,年轻的患者保留卵巢。
4.物理治疗:适用于慢性炎症,可促进盆腔组织局部血液循环,以利于炎症的吸收与消退。
5.中药治疗: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09年版基层部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09年版基层部分)等。
盆腔炎【妇产科】 ppt课件

附件:双侧压痛明显,扪及增厚或包块。
急性盆腔炎
4.辅助检查:
三、诊断
血分析:白细胞增多,粒细胞更明显。 血或分泌物培养:见致病菌。 后穹隆穿刺:抽出脓液。
B超检查:可见盆腔内有炎
性渗出液或肿块。
15
ppt课件
急性盆腔炎
四、鉴别诊断:
1、急性阑尾炎 2、异位妊娠
持续腹痛,从上腹经 脐转至右下腹。直肠 指检右侧高位压痛。 无阴道出血。发热。
5% G.S 500 ml 甲硝唑
18
ppt课件
急性盆腔炎
五、急症处理:中医
(二)、中医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为主,祛湿化瘀为辅。配合西
医抗生素,注意酸碱、电解质平衡,适量输液、降 温。盆腔脓肿形成时,积极抗感染后行手术治疗 1、柴胡注射液 2、5%G..S 3、5%G..S
19 ppt课件
4ml
im
250ml 250ml
鱼腥草注射液 50 ml
VD qd×2 VD qd×2
清开灵注射液
40 ml
急性盆腔炎
1、热毒炽盛证
(二)中医:辨证论治
主证:高热腹痛,恶寒或寒战,下腹部疼痛拒按,
带下量多、色黄,或脓血,大便秘结,小
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排脓。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金银花 野菊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紫背天葵 大黄
3、中医学:
属中医“热入血室、妇人腹痛、带下病、 产后发热、癥瘕、不孕”的范畴。
2 ppt课件
盆腔炎
二、临床特征与转归:
特征: 下腹部疼痛,或伴有发热。
转归:
治愈:但可遗留疤痕、粘连、功能障碍
迁延:急性
第三节 盆腔炎性疾病

第三节盆腔炎性疾病盆腔炎性疾病(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盆腔结缔组织炎及盆腔腹膜炎。
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
盆腔炎性疾病多发生在性活跃期妇女。
盆腔炎性疾病未能彻底治愈可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以及炎症反复发作。
以往将PID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慢性盆腔炎大致相当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中医古籍无盆腔炎性疾病之名。
根据其临床表现,可散见于“热入血室”、“带下病”、“月经不调”、“妇人腹痛”、“癥瘕”、“不孕”、“产后发热”等病症中。
一、急性盆腔炎【病因病机】本病多因经期、产后、流产后及宫腔内手术后,摄身不慎,湿热毒邪乘虚内侵,客于冲任胞宫,与气血相搏结,邪正交争所致。
常见病因病机分型有热毒壅盛、湿热瘀结。
(一)热毒壅盛经期、产后、流产后或手术损伤,体弱胞虚,房室不洁,邪毒内侵,客于胞宫,滞于冲任,化热酿毒,致高热腹痛。
(二)湿热瘀结经行产后,余血未净,湿热内侵,与余血相搏,冲任脉络阻滞,瘀结不畅,则瘀血与湿热内结胞宫、胞脉,滞于少腹,则腹痛带下,缠绵难愈。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病史分娩、流产、经期及宫腔内手术等期间有感染史。
2.症状常见症状为下腹痛、发热、带下增多。
严重者可有寒战、高热、头痛。
若有腹膜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若有脓肿形成,可出现排尿困难、尿频,或腹泻、里急后重和排便困难。
3.检查(1)妇科检查下腹部肌紧张、压痛、反跳痛;阴道充血,大量脓性分泌物,穹窿触痛明显,饱满;宫颈充血、水肿,脓性分泌物从宫颈口流出,举痛明显;宫体略大,有压痛,活动受限;子宫两侧压痛明显,可触及包块,压痛明显;脓肿形成且位置较低时,可扪及后穹窿或侧穹窿饱满且有波动感。
(2)辅助检查①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血沉加快,>20mm /h。
宫颈管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可查见病原体。
②B超检查提示盆腔内有炎性渗出,或有炎性包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盆腔炎基本诊疗路径
一、急性盆腔炎基本诊疗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盆腔炎(ICD-N73.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和体征
(1)常有下腹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发热;
(2)发热前可先有寒战,头痛,体温可高达39~40℃;
(3)下腹痛为双侧或病变侧痛,可伴有月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也可有阴道不规则出血;
(4)由于炎症刺激,可有膀胱及直肠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腹胀、腹泻等;
(5)妇科检查见阴道充血,宫颈充血,阴道分泌物增多,有时带异味,宫颈举痛,双侧附件增厚或附件触及包块,压痛明显。
2.辅助检查
(1)C反应蛋白升高;
(2)血沉增快(>20mm/h);
(3)白细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4)阴道分泌物培养或涂片检查多可找到致病菌;
(5)B超检查发现盆腔炎性包块。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盆腔炎。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急性盆腔炎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急性宫颈炎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
1.支持治疗:半卧位,物理降温,高热量、高蛋白饮食。
2.药物治疗:可选用头孢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
3.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症:盆腔炎或盆腔脓肿经药物治疗48~72小时,体温持续不降,中毒症状加重,包块增大,脓肿持续存在;脓肿破裂;有反复急性发作史而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者,建议转上级医院手术治疗。
(2)手术方式:经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现在多采用腹腔镜手术。
原则上切除病灶,年轻的患者保留卵巢。
4.物理治疗:适用于慢性炎症,可促进盆腔组织局部血液循环,以利于炎症的吸收与消退。
5.中药治疗: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09年版基层部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09年版基层部分)等。
1.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半卧位,使脓液积聚于子宫直肠陷凹。
(2)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补充水分,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必要时少量输血。
(3)高热采用物理降温,腹胀需行胃肠减压。
(4)避免不必要的妇科检查,以免炎症扩散。
(5)重症病例应严密观察,以便及时发现感染性休克。
2.抗感染治疗
最好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感染药物,但通常需在实验室检查结果出来之前即开始治疗。
因此,往往根据经验选择抗感染药物。
由于急性盆腔炎常为需氧菌、厌氧菌及衣原体等的混合感染,故常需联合应用抗菌药,覆盖需氧菌、厌氧菌及衣原体等。
抗感染治疗2-3日后,如疗效肯定,即使与药敏不符亦不必更换抗菌药。
如疗效不显或病情加重,可根据药敏改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
(1)病情较轻、能耐受口服者,可选择:
①左氧氟沙星200mg,每日2次,同时加服甲硝唑400mg,
每日2-3次,连用14天;
②头孢曲松钠1g,单次肌注,同时口服丙磺舒1g,然后改为
多西环素100mg口服,每日2次,连用14日;
③可选用其他抗菌药如青霉素族、头孢菌素族、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林可霉素等。
(2)病情较重者,以静脉滴注给药为宜,根据患者情况、药物抗菌谱和配伍禁忌选择用药方案。
1)青霉素每日320万-960万U,分3-4次静滴,可同时加用甲硝唑500mg静滴,每日2-3次;
2)林可霉素600mg静注,每8-12小时1次,庆大霉素8万U,肌注或静滴,每8小时1次;
3)环丙沙星200mg静滴,每12小时1次,加甲硝唑500mg 静滴,每8小时一次;
4)头孢曲松钠2g静滴,每12小时1次;若考虑衣原体、支原体感染,可加服多西环素100mg,每日2次,连用14日;或加服阿奇霉素500mg,每日1次,连用3日;
5)亦可根据病情选择其他有效的抗感染药物。
3.手术治疗主要针对抗感染控制不满意的盆腔脓肿和输卵管卵巢脓肿,尤其是脓肿破裂者。
手术指征为:
(1)药物治疗无效:输卵管卵巢脓肿或盆腔脓肿经药物治疗48-72小时,患者体温持续不降、中毒症状加重或盆腔包块增大者。
(2)脓肿持续存在:药物治疗后病情好转,经2-3周炎症控制已使包块局限化。
(3)脓肿破裂:应在给予大剂量抗生素的同时立即剖腹探查。
手术原则以清除病灶为主。
手术方式可根据情况选择开腹或腹腔镜手术,若盆腔脓肿位置较低,可考虑经阴道后穹隆切开引流。
手术范围可根据患者年龄、一般状况及病变程度综合考虑,年轻患者应尽量保留卵巢功能;年龄大、双侧附件受累或附件脓肿反复发作者,可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极度衰弱重症患者的手术范围需按具体情况决定。
4.中药治疗可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药剂,如银翘解毒汤、安宫牛黄丸。
(六)标准住院日为5~10天
(七)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入院后1~3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没有条件的医院可不做)、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阴道分泌物病原学检查;
(4)B超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心电图、胸片
(八)出院标准
1.症状明显缓解。
2.体温正常48~72小时。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2.病情严重需转上级医院治疗。
二、急性盆腔炎基本诊疗路径双向转诊流程
(一)向上级医院转诊条件
1.经72小时治疗症状未见缓解者转上级医院治疗。
2.需手术治疗无手术条件者转上级医院治疗。
(二)安全转诊方法、步骤
1.落实转诊交通工具、人力,通知上级医院做好接诊准备。
2.向家属说明病情、转诊的必要性和途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到达上级医院后,向接诊单位交班,介绍病情、途中情况及处
理等,并上交详细的转诊记录单。
(三)转回基层医疗机构诊治
后续治疗:经上级医院治疗,好转出院的病人,可回社区及乡镇医院继续静脉或口服抗生素治疗治疗。
抗生素一般用至症状缓解,体温正常3天。
辅以中成药妇科千金片治疗。
三、急性盆腔炎基本诊疗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盆腔炎(ICD-N73.001)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