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案5篇
八年级地理上册(降水)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降水
建
与
板
书
设
计
附:
个性学习检测题:
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
2.800mm等降水量线经过一线,它与1月ºC等温线大致一致,它也是温度带中与的分界线。
3.降水最多的地方—;降水最少的地方—。
4.根据和的对比关系,我国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地区
即、、、。
二、课堂达标检测题:
1.江南丘陵、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四大地形区的年降水量,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A江南丘陵、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柴达木盆地
B江南丘陵、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柴达木盆地
C江南丘陵、柴达木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D江南丘陵、柴达木盆地、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
读图2.2-10“秦岭北景观图”回答:
(1)高大的秦岭像天然屏障阻挡冬季风南下,使秦岭以南
属带,而秦岭以北
属带;秦岭以南受夏季风影
响,降水多,形
成地区:而秦岭以北则属
于地区。
(2)秦岭以南生长水果以为主,而以北以为主。
(3)秦岭以南以田为主,以北则以田为主。
(4)秦岭一淮河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请列举两条。
三、作业设置:
地理填充图P16页1、2、3、4;G、H选作3。
初二地理教案降水和干湿地区

初二地理教课方案——降水和干湿地域编者按:查词典地理网小编为大家采集了初二地理教课方案降水和干湿地域,供大家参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二地理教课方案降水和干湿地域教课目的1.阅读相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散布特点,记着 400 ㎜、 800 ㎜等降水量线的散布。
2.知道季风的观点、特色,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散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域。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散布的关系,培育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剖析能力。
4.浸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课建议知识构造:教材直截了当让学生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色就是时空分布不均。
时空散布如何不均,为何造成这类不均,教材首先指导学生经过读我国年降水量散布图,搜寻我国降水的空间散布特色: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地递减。
利用已学过的东亚季风的知识,剖析季风对我国降水产生如何的影响,并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散布及地区降水特色,联合"读一读 " ,进一步认识我国降水的地域差别。
经过阅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指导学生搜寻规律,并剖析东部地域雨带的南北挪动所造成对降水的影响。
经过阅读《北京1951~ 2019 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发现降水的年际变化,剖析成因及造成的影响。
关于我国干湿地域的区分,教材明确指出是依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照区分,并经过表格对照剖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域的特点、散布和植被特色。
要点和难点:要点:1.降水的时空散布特色。
2.理解我国降水时空散布的成因。
难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散布的成因。
价值观点、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降水作为天气因素的构成,是描绘天气特色的重要一环。
因为我国领土辽阔,加之特别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独到的降水特色,主要表此刻降水的时空散布不均。
剖析我国降水时空散布不均的原由归根究竟是因为季风造成的。
夏天风的影响范围、夏天风登岸的早晚及它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降水特色。
初中地理干湿区分界线教案

初中地理干湿区分界线教案1. 让学生了解干湿区的概念及其划分标准。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干湿区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地理界线。
3.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干湿区的概念及其划分标准2. 我国干湿区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地理界线3. 干湿区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我国干湿区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地理界线。
2. 难点:干湿区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干湿区的划分标准及分布特点。
2. 运用地图阅读和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掌握我国干湿区的分布情况。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阐述干湿区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会有所不同?进而引入干湿区的概念。
2. 讲解干湿区的概念及其划分标准教师讲解干湿区的定义,阐述干湿区的划分标准,如降水量、蒸发量等。
3. 分析我国干湿区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地理界线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我国干湿区的分布特点,如秦岭-淮河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等。
同时,讲解这些地理界线的意义和作用。
4. 探讨干湿区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干湿区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人类居住等方面的影响。
如湿润区有利于农业生产,干旱区水资源紧张等。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干湿区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地理界线,以及干湿区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6.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干湿区的概念、分布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降水和干湿地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地理教案

降水和干湿地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知识导入1、问学生如何定义“降水”和“干湿地区”?2、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气候带分布以及降水量和气温的分布。
3、在图片上让学生标注一下一些干湿地区。
二、知识过程1、降水的概念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份通过自然降水过程,如雨、雪、雾等,降落到地面上的过程。
降水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正常的降水可以为生态系统的维持和生物的生存提供水源。
2、气候带对降水的影响气候带是指因纬度不同,太阳辐射能按不同的角度照射到地球上,使得地球表面在太阳辐射的影响下成为横跨纬度的不同热带、温带和寒带三个带状景观区。
这些带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降水。
热带雨林气候带:因为处于赤道附近,每年会有大量的降雨。
热带雨林气候带是世界上降水最充沛的气候带之一。
草原气候带:草原气候带比较干燥,年降水量低于500毫米,适合生长根系发达的植物。
沙漠气候带:沙漠气候带则几乎没有降水,是比较干旱的区域。
由于沙漠气候带温度高,降雨量少,水资源匮乏,不利于生态系统的发展。
3、干湿区域的生态环境影响干湿地区的生态环境受降水的影响是不同的。
在干湿交替的地区,雨季和旱季较明显,水分的累积和流失都会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的分布,影响动物群落和农业生产。
沙漠:沙漠少雨,地下水资源非常匮乏,让荒漠植物毫无生机。
草原:草原气候在干湿季节分明。
草原上的植被适应极端的气候条件,也让生存于此的动物拥有了极强的适应能力。
湿地:湿地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肺腑”。
因温度、湿度适宜,各种昆虫、水生生物、鸟类都在湿地里生活;同时,湿地还有着丰富的种子,因而可以繁殖出大量的植被,为造林、保育、防御洪涝等都有着极大的意义。
三、知识延伸1、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a、降水:降水多的地区,生态环境容易变得活跃,植物繁茂,动物数量多;降水少的地区,生态环境容易变得萎靡,植被会呈干枯状态,动物数量会减少。
b、气温:气温适宜的地区,环境更有利于生物生存、发展和繁殖;相反,气温过低和过高的地区,就不适合生物的生存。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节降水和干湿地区教案 湘教版 教案

本单元第19课时
授课日期
课题
第二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2)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1、复习识记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
3、通过阅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理解各干湿地区对农业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了解。
重
点
难
点
重点: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依据。
难点:我国各干湿地区的分界及植被。
教具
电脑、背投
教法
多媒体教学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一
二
三
复习:
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
2、影响因素有哪些?
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我国降水从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那么从时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呢?
讲授新课:
读图4、15回答以下问题:
1、学校所在地每年降水量最多是哪几个月?
思考:旱灾和涝灾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设计:
降水和干湿地区
二、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1、依据
2、分界和植被。
教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某某、某某、、某某四地降水较多的各是哪几个月?
3、比较四地降水量的年变化有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夏季风和海陆位置、地形
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布
6、7、8
6、7、8
5
5
30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明显的差异。
总结: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降水和干湿地区》教案示例

一、教案基本信息《降水和干湿地区》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小学科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及其形式。
2. 使学生掌握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其特点。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降水的形式和特点。
2. 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1. 降水形式的理解。
2. 干湿地区划分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降水形式图片、干湿地区图片。
2.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地球仪。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素材展示降水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降水形式及其特点。
2. 探究降水形式提问:“你们知道降水的几种形式?”引导学生列举常见的降水形式,如雨、雪、冰雹等。
3. 学习降水形成过程简要讲解降水形成的基本过程,如水蒸气凝结、云滴增大等。
4. 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校园或周边环境,识别不同的降水形式,并记录下来。
5.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降水形式及其特点。
第二课时:1. 导入新课展示干湿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其特点。
2. 探究干湿地区划分依据提问:“你们知道干湿地区是如何划分的吗?”引导学生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如降水量、蒸发量等。
3. 学习干湿地区特点讲解不同干湿地区的特点,如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等。
4. 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判断所处地区的干湿类型。
5.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其特点。
三、课后作业1. 绘制降水形式示意图,标注各种降水形式的名称。
2. 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家庭成员讨论所在地区的干湿类型,并简要说明理由。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素材、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降水形式及其特点,掌握了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其特点。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结合实际气候现象,提高学生对干湿地区划分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六、课程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降水观测,记录不间、地点的降水情况。
初中地理降水教案

初中地理降水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降水的概念、类型及形成过程。
2. 掌握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和季节变化规律。
3. 能够运用地图和图表等资料,分析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降水的概念、类型及形成过程。
2. 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和季节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1. 降水类型的形成过程。
2. 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和季节变化规律的成因。
教学准备:1. 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天气状况,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
2. 提问:你们对降水有什么了解?降水有哪些类型?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降水的概念、类型及形成过程。
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降水的概念: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冰晶,从云层落到地面的现象。
2. 讲解降水的类型:根据降水的主要形式,可分为雨、雪、冰雹、雨夹雪等。
3. 讲解降水形成的过程:降水形成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空气中要有足够的水蒸气,二是要有凝结核。
4. 讲解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表现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5. 讲解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冬春季节降水较少。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降水分布图,分析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2.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降水季节变化柱状图,分析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降水的概念、类型、形成过程、分布特点和季节变化规律。
2. 强调降水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家乡的降水特点,并结合实际生活,提出合理的节水措施。
2. 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降水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降水知识时,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降水知识。
(八年级地理教案)第二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第二节降水和干湿地域八年级地理教课设计本学期总第 18 课时本单元第18课时讲课日期10.20 课题第二节降水和干湿地域( 1)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识记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散布。
2、理解我国年降水量的散布规律及其成因。
3、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分派和年际变化的特色和成因。
4、经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散布图和降水量各月分派柱状图,培育学生阅读和剖析天气图的能力。
重点难点要点:我国年降水量的散布规律及其成因难点:我国降水的季节及年际变化原由教具投影仪、大背投教法多媒体教课法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一二三复习:1、我国冬天气温的散布有什么特色?它与纬度地点和冬天风的影响有什么关系?2、我国夏天气温的散布有什么特色?为何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导入新课:设问:塔里木盆地和华北平原同属暖温带,自然景观能否同样?思虑原由:降水差别(板书)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域讲解新课:1、观图4、10 回答下列问题:(1)找出年降水量超出 1600 毫米的地域。
我国冬天南北气温相差很大,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我国夏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全国大多数地域广泛高温。
沙漠与春意盎然 10 5 30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2)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什么地方?它与 1 月的哪条等温线大概上是一致的?(3)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大概经过哪些地方?(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 毫米以下的地域。
(5)找出学校所在省、区的年降水量大概是多少毫米?(6)比较图上东南沿海地域与西寒风陆地域房子建筑形式有何不一样,这与当地降水量状况有什么关系?总结:这说明我国年降水量散布有什么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地递减。
2、读图 4、11,4、12 回答以下问题(1)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什么地域?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什么地域?(2)从海陆地点和地形影响考虑,为何西北内地地域受不到夏天风的影响?(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概以哪些山脉为界?秦岭—淮河至青藏高原的东南边沿大概沿大兴安岭西麓南下,经张家口、兰州和拉萨邻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案5篇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案1教学目的1.了解我国冬夏季风的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降水状况;理解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形成,并初步把握雨带的移动规律;理解并把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把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2.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各月安排柱状图,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力量。
3.通过我国干湿状况对农业类型、植被和自然景观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重点: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移动规律;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状况。
本节难点:我国季风区雨带的形成和移动规律;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对植被和农业的影响。
教学方法主要应用谈话法。
教具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自制投影片)、影响我国冬夏季风示意图(自制投影片)、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示意图(自制投影片)。
课时 2课时。
讲授提纲一、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1.夏季风和冬季风的形成及特点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范围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降水状况4.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二、降水的时间安排规律1.我国降水的季节安排2.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形成3.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移动规律4.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三、干湿地区1.划分干湿地区的依据2.干湿地区的类型3.干湿地区的分布4.干湿状况对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的影响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提问] 什么叫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表的雨、雪、雹统称降水)。
大家知道气温柔降水是构成一地气候的两个重要的因素。
上节我们已学习了我国气温的特点。
今日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根本特点。
学习新教材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板书]一、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板书]1.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形成 [板书][提问] 大家记得我国东部地区冬季和夏季各吹什么风吗?它们的特点如何?[教师归纳] 我国东部地区冬季主要吹偏北风,叫冬季风,其特点是严寒枯燥;夏季主要吹偏南风,叫夏季风,其特点是暖和潮湿。
通常把夏季风能够吹到的地区叫做季风区,夏季风不能到达的地区叫非季风区。
2.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范围 [板书][展现投影片] 看“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示意图”。
[提问] 结合我国地形考虑,我们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致以哪些山脉为界?(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降水状况 [板书][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以下的练习:(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的地区。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哪些地方?它与我国一月等温线图中的哪条等温线大致一样?(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哪些地方?它与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限有何关系?(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5)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上有什么特点?4.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板书][教师总结] 从同学的答复中可以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是有明显的规律的:我国季风区降水多,非季风区降水少。
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阅读课本]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1页“读一读”的课文,并且观看有关“荫房”的景观图。
[其次课时]导入新课[提问]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有什么特点?这一特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师讲解] 同学们所说的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反映了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的规律。
那么我国降水在时间安排上又有何特点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学习新教材二、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 [板书][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月份安排示意图。
[提问] 分析这四个地区各月降水的安排状况,有什么共同特点和差异?[教师归纳] 共同性:降水相对集中,都是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这说明我国降水季节安排不均。
差异性:南方降水多,雨季开头早、完毕晚,即雨季长;北方降水少,雨季开头晚、完毕早,即雨季短。
[过渡] 为什么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季节安排有这些特点呢?我们可以从降水形成的缘由来解决这个问题。
2.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形成 [板书][教师讲解] 我国东部地区气候受夏季风影响剧烈,雨季的开头和完毕,主要受夏季风影响。
当夏季风带来的暖和潮湿的空气和冷空气相遇时,暖空气因较轻而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暖空气降温,水汽冷却凝聚形成锋面雨(看“锋面雨’示意图投影片)。
由于降水地区大致呈带状延长分布所以叫“雨带”。
这个雨带是随冷暖空气交汇面的移动而移动的。
3.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规律 [板书][读图练习] 结合中国政区图和课本第52页雨带图说出五月,六月,七、八月,九月主要雨带的分布地区。
五月:南部沿海;六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七、八月:华北和东北地区;九月:南部沿海和四川盆地。
[提问] 分析六月和七、八月两幅雨带图,当华北地区进入雨季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什么天气?为什么?(学生答复)[教师归纳] 六月份时长江中下游处于雨季,进入七月份后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单一暖气流影响,天气晴朗,降水较少,形成了伏旱天气。
[读课文] 指定一学生朗读课本53页“读一读”中的短文“江南的伏旱”。
4.降水的年际变化 [板书][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北京1951~1978年降水量曲线图。
” [提问] 从曲线图中看,北京哪年降水量最大?哪年降水量最少?两年之间年降水量相差多少?(1959年,1965年,约相差1000毫米)[教师归纳] 可见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足很大的。
但是各地的年际变化也不一样。
一般说来我国南方降水量年际变化小,北方大,西北最大。
降水的年际变化大,简单造成旱涝灾难,在降水过多的年份,经常引起水灾。
相反,在降水特殊少的年份,则简单发生旱灾。
三、干湿地区 [板书]1.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 [板书]一个地区是潮湿还是干旱,不仅取决于降水的多少,还取决于该地区的蒸发量的大小。
若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空气潮湿;反之空气枯燥。
人们依据这一关系把全国划分为四个干湿地区。
2.干湿地区的名称[板书][读图练习] 在“干湿地区分布图”中读出干湿地区的名称。
潮湿区、半潮湿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3.干湿地区的分布 [板书][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对比“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可用投影片),识读“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答复以下问题:(1)潮湿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与半潮湿地区的分界限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2)半潮湿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限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3)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各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们的分界限大致接近哪条等降水量线?(4)从上述分析看,我国干湿区的分布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关系?[教师总结] 从总体看,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大体全都。
但又有区分。
例如,东北三省的潮湿地区,有些地区的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可是由于气温低,蒸发量小,也属潮湿区。
正是由于各干湿地区的水分条件不同,所以它的分布状况对各地农业生产和自然景观也产生显著的影响。
4.干湿地区对自然界景观和农业的影响 [板书][教师讲解] 潮湿区、半潮湿区气候潮湿,降水较多,自然条件优越,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南方潮湿区主要是水田,北方半潮湿区主要是旱地农业区。
潮湿和半潮湿区自然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气候条件较差,相宜进展畜牧业。
干旱地区多以荒漠为主,半干旱区以草原为主。
[展现投影片] 指导学生看“各干湿状况比拟表”(课本42页表),总结我国干湿地区的特点。
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案2教学目标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800㎜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育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力量。
4.渗透喜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建议学问构造:教材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
时空分布怎样不均,为什么造成这种不均,教材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寻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利用已学过的东亚季风的学问,分析季风对我国降水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区域降水特点,结合“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
通过阅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指导学生找寻规律,并分析东部地区雨带的南北移动所造成对降水的影响。
通过阅读《北京1951~20xx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发觉降水的年际变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响。
对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教材明确指出是依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比照划分,并通过表格比照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重点和难点:重点:1.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难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价值观念、学科力量、根底学问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降水作为气候要素的组成,是描述气候特征的重要一环。
由于我国国土宽阔,加之特别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独特的降水特点,主要表达在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分析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缘由归根究竟是由于季风造成的。
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夏季风登陆的早晚及它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降水特征。
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主要缘由,突破难点。
针对选学局部,教师可就教学状况,适时参加,这对学生把握我国的降水特征是必要的。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是读图训练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应加强学生这局部训练。
并明确一些重要的降水指标,如200mm、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教法建议本节课所得结论是通过分析得出,在教学中教师所做的应是供应数据和资料,让学生去分析和归纳,去探究成因,培育学生的力量。
本节规划授课2课时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去过西北地区的同学描述一下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板书〕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②黄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提问〕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讲授〕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提问〕同学们留意观看800㎜、400、50㎜等降水量线的位置。
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争论,预备表演。
〔提问〕(1)请三位同学分别表演。
(2)请同学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板书〕一、降水的`特征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削减〔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出示投影片〕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