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2020年秋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降水的定义和分类;2.了解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3.掌握降水的测量方法和分布规律;4.能够分析降水变化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内容:1.降水的定义和分类;2.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3.降水的测量方法;4.降水的分布规律;5.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出示一幅有关降水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降水的思考,让学生讨论降水是什么,它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2.学生讨论之后,教师简要介绍降水的定义,并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如降水的分类,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等。
二、降水的定义和分类(20分钟)1.授课内容:降水是大气中的水分凝结成为水滴或冰晶而从云中下降到地面的现象。
根据降水的形式和成因,可以将降水分为雨、雪、雾和露等不同类型。
2.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降水形态的图片,并与学生讨论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三、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30分钟)1.授课内容: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主要受到地形、气候和天气系统等因素的影响。
地形会影响降水的分布,如大陆地形上升处常有降水增多的地方,而山脉背风处则容易形成干旱带;气候会影响降水的变化,如赤道地区降水较多,而两极地区较少;天气系统也会影响降水的分布,如低气压系统中心通常是降水最频繁的地方。
2.教师通过图表和实例解释降水变化与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讨论其中的规律和原因。
四、降水的测量方法(20分钟)1.授课内容:降水的测量方法主要有雨量计、雨量图、降水重量计等。
雨量计是一种常用的测量降水的工具,它能够记录单位面积上降水的毫米数。
2.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不同类型的降水测量工具,并讲解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降水的分布规律(20分钟)1.授课内容:降水的分布规律与气候和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赤道地区降水较多,两极地区降水较少,而中纬度地区则呈现不稳定的分布规律。
2.教师通过地图和图表展示不同地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其中的规律。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降水的分布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对天气、气候现象的认知能力。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降水的基本特征,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能够分析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天气和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降水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
2.使学生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天气、气候现象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
2.降水分布的规律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现象。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降水案例,使学生理解降水分布的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降水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课堂练习题和小组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干旱和一张洪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对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入本节课题。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降水的定义、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让学生对降水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形成的原因。
3. 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个生活情境,如:“假设你是农业专家,如何根据降水情况安排农作物的种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 巩固(5分钟)教师呈现一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降水分布的规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类型、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降水作为一个地理要素,其形成、分布和影响因素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类型、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爱,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类型的形成过程。
2.降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
2.互动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使学生了解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图表、动画等,生动展示降水相关知识。
2.教学素材:收集有关降水的实例和案例,用于教学分析。
3.课堂练习题: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降水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降水的形成过程吗?降水有哪些类型?”2.呈现(10分钟)展示不同类型的降水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各自的名称。
提问:“这些降水类型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如何形成的?”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降水的分布规律。
提问:“请根据教材内容,总结降水的分布规律。
”4.巩固(5分钟)通过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提问:“请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以下练习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降水的形成、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降水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降水的形成、分布规律等知识,学生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图片、动画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降水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掌握降水的分布规律,了解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2.降水分布的规律3.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动画、实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动画、实例等教学资源2.教学PPT3.学习任务单4.讨论小组的划分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降水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关注降水。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降水的分布规律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自主学习降水形成的过程,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降水知识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进行分享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降水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名师优质教学设计

②风云中夜变,大雨如决渠;
③小雪以来霜气清,今朝寒色倍严凝;
④大雪二十五六日,漫天塞地冰峥嵘。
【学生活动】齐读上述古诗词。
2.古代如何观测和记录降水
【提问】通过品读古诗词中“小雨”“大雨”“小雪”“大雪”的描写,同学们应该对于降水等级如何划分感到好奇,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0页“思与学”栏目的内容,概括古人是如何观测、衡量及记录降水的。
【学生活动】分角色朗读教材图4.18,结合生活实例体会降水量的大小,掌握降水量的单位——毫米。
【小结】通过雨量器和量筒我们可以将降水数据化,在现实生活中不同降水量往往会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一样的影响。
4.降水的变化
(1)分析降水的变化
【提问】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如我们的家乡安徽省蚌埠市。同学们,在一年中,蚌埠市的降水量季节分配均匀吗?什么季节比较多?什么季节比较少?
【小结】降水在同纬度陆地和海洋的分布规律是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丰富,内陆地区降水少。此外,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较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
【讲述】在教材图4.21中,找到世界“雨极”乞拉朋齐,说明因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湿润空气的迎风坡所以降水多;找到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说明因为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所以降水少。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说出家乡的降水量季节变化特点是季节变化大,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讲述】通常用各月的降水量柱状图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各个月份降水量柱的高低观察降水量各月的差异和时间分配规律。
【布置任务】让学生读教材第80页第一自然段和教材图4.19,观察甲、乙两地降水量的变化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思与学”栏目,描述清代《晴雨录》中对于降水量的衡量和记录方法,并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学期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说出降水的主要形式;知道降雨的等级及其划分依据。
2.通过雨量器的使用,知道降水数据的获取途径和方法;能够运用降水资料规范地绘制出降水柱状图。
3.运用降水量统计数据或降水量柱状图,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说出某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教学重点】
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归纳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教学难点】
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说出某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教学方法】
探究法、图表分析法、问题教学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雨量器、学生用降水量绘制资料等。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有什么分布规律呢?让我们下一节课继续探讨降水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回顾总结这一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我们首先了解了降水的基本概念;降水量的测量:仪器以及单位;降水的季节变化,柱状图的绘制以及柱状图的判读等。
方的降水的季节
变化特点。
设置悬念,激发学
生求知欲。
课堂小结
古人用美好的诗词帮我们记录了大自然各种美妙的现象,而科学的知识可以给予我们一双解读自然的眼睛。
地理学就是在人和自然间谱写美妙诗歌的学科,读懂地理数据,让我们智慧,用好地理规律,让我们通达。
愿每一位走出地理课堂的小达人们,都能用所学更好地生活。
作业
布置
完成本课随堂练习。
板书
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主要介绍了降水的概念、形成原因、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测量以及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了解世界各地降水的分布特点,为后续学习水循环、气候变化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气候有所了解。
但降水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此外,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规律及成因涉及诸多地理现象,学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降水的概念、形成原因、降水类型;了解世界各地降水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降水实例和图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降水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降水类型及世界各地降水的分布规律。
2.难点:降水形成的原因、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规律及成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降水现象。
2.图表教学法:利用图表、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降水知识。
3.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降水形成的原因和分布规律。
4.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PPT、地图、降水分布图、实例图片等。
2.学具:笔记本、笔、地图册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降水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降水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降水的概念、形成原因、降水类型,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规律及成因,让学生通过实例和图表加深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降水分布的规律,分享学习心得。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分布规律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1. 知识背景与分析1.1 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变化和分布。
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分布差异,以及降水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降水的概念及其分类•降水量的多年变化趋势•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降水量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1.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降水的分类与概念•降水量的分布差异及其影响教学难点:•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原因及其影响2. 教学步骤2.1 导入新知识教师在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后,可以通过一些导入新知识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视窗,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积极性。
导入新知识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图表呈现、影像展示等。
此次,为了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及其分类,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入讲解内容,激发学生的思考,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运用生活中的常见场景,了解什么是降水(先让学生找证据,再由教师引导得出结论),自然降水和人工降水的区别(以雪花、雨滴为例),让学生对降水的概念产生浓厚的兴趣。
2.2 教学实践在导入新知识后,教师需要在讲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分布差异和变化趋势。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世界气象组织温度和降水数据,图表、气象数据来让学生自行画出中国年平均降水分布示意图、中国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中国降水的年轮分布等。
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某地区的降水量变化,通过年均降水量和气温的关系来进行研究,让学生从中了解降水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3 教学总结本节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应该总结本次课学习的重点知识点,以及对学生今后学习的指导方向。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需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降水的分类和概念•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降水量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3.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的演练中,教师在引入新知识、教学实践、教学总结三个环节中,切实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化需求,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主要讲述降水的概念、形式、测量、类型与分布规律与测量。
这些属于世界地理总论部分,是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基础,也是上节可《多变的天气》的自然延伸,也是学习第四节《世界气候》的基础,承上启下,极为重要。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降水颇为熟悉,且思维活跃,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同时本节课是在《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基础上进行的,故学生具备学习方法迁移的基础。
四、学习目标
1.了解降水的概念与形式。
2.能使用降水资料绘降水柱状图、并读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分布图并分析归纳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五、教学过程
【生活情境,导入课程】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片,左图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民居,右图是我国江南的民居。
同学们注意到它们房顶的差异了吗?西北地区民居的房顶是平的,有一些上面还晾晒了粮食,而江南民居的房顶是有一定坡度的。
这是为什么呢?
【过渡】西北地区降水较少,屋顶设计成平顶,说明不用太考虑排水的问题,与西北地区相比而言,江南地区降水多,有一定坡度利于排水。
降水的多少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很大,我们来看这样一些谚语。
【教师讲解】瑞雪兆丰年。
春雨贵如油。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些谚语体现了人们对降水会影响人类的农业生产的认知,是劳动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
还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这体现了降水会影响人类的生活。
除此之外,降水还会影响工业生产和交通。
【教师讲解】当降水太多,会引发水灾,在山区有时还会形成山洪引发泥石流。
降水太少,也会发生旱灾。
因此,合适数量、合适时间的降水是人们所期盼的,也是自然和人类和谐共处的体现。
说到降水,你会想到什么呢?在自然界中,降雨是降水最常见的形式。
凡是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都统称为降水,所以降雪也是降水的一种形式。
那么冰雹呢,对,冰雹也是一种降水的形式。
因此我们说,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都是降水。
人们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划分出降雨的等级。
教师简单介绍降水等级。
【过渡】降水量的多少是如何测量的,你知道吗?
【教师讲解】教师说明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并提供相关资料,并引导学生绘制降水柱状图,带领学生读图析图,培养读图能力。
【学生】接收指令,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
【教师指导】同学们学会降水量柱状图的读图方法了吗?我们来试一试。
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多?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少?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问题】
由此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为接下来的讲解奠定基础,
【教师讲解】教师依次提供全年多雨型,夏雨型,全年湿润型,冬雨型的降水柱状图,让学生分析得存结论。
【过渡】在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教师讲解】教师介绍等降水量线的阅读方法。
看看这幅等降水量线图,我们来试着判读一下,完成图下的问题。
与判读等高线和等温线的方法相同,A点在1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上,所以它的降水量是100毫米。
B点位于50毫米和1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所以B点的降水量数值在50到100毫米之间。
C点降水量在250到300毫米之间。
D点在200到250毫米之间,所以C点比D点的降水量多。
【过渡】由图可见,等降水量线数值有的地方大,有的地方小;有的地方等降水量线发生弯曲,有的地方平直,它的分布究竟有什么规律?
我们来看这幅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怎么找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可以根据图例中不同颜色表示降水量情况,判断各地降水量的多少,进而总结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师生互动】从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中,我们可以找到世界的“雨极”,世界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称为雨极。
这幅图是乞拉朋齐的树桥,从图中可以看出这里的植被非常茂盛。
1816年,位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乞拉朋齐,一年里下了20447毫米的雨量,夺得了世界“雨极”的称号。
以后来自世界各大洲的降雨量记录,都远远落在它的后面,可望而不可及。
时隔99年以后,也就是1960年8月―1961年7月,乞拉朋齐再一次以26461.2毫米的成绩,打破了他自己的记录。
世界上降水最少的地方是智利的阿塔卡玛沙漠,被称为世界的干极。
这个地区气候极其干燥,经常连续几年不降雨水,是世界上最为干燥少雨的地方。
据气象记录,1845-1936年,这里没有下过一滴雨。
【过渡】下面我们放眼世界,从整体上来看一看世界的年降水量分布有什么规律,回答完下面的问题,再整理一下思路,我们就能得到答案。
【设置问题】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
多少毫米?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3、我们再来比较北半球中纬度 A、B、C、D、E 五个地点的降水和景观差异差异。
通过分析上述问题,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
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1000毫米以上,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200毫米以下。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3、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降水的形式,降水量的测量,讨论了降水对我们的影响,学习了降水的季节变化,自己绘制了降水量柱状图,数形结合是一种数学研究的思想,在地理这门跨文理的学科中,也要运用这种思想帮助我们探索自然的奥秘,这也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最后学习了如何判读等降水量线,归纳了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
六、拓展作业
七、板书设计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一、降水的变化
1、形式:雨(主要形式)、雪、冰雹等
2、类型:全年多雨型季节变化小
夏雨型季节变化大
全年湿润型小
冬雨型大
二、降水的分布
1、赤道多,两极少。
2、回归线附近,东多西少。
3、中纬度地区,沿海多,内陆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