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诗感遇四首

合集下载

张九龄感遇四首赏析

张九龄感遇四首赏析

张九龄感遇四首赏析张九龄感遇四首赏析张九龄是中国唐代著名的宰相和文学家。

下面是张九龄感遇四首赏析,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感遇四首之一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一只来自大海上的鸿雁,独自飞临一座城池边。

城中高高的神树之上,两只翠鸟正得意洋洋地站在那儿。

鸿雁预料他们终将自取祸患,于是自己展翅高飞,离开了这险恶之地。

显然,诗中暗寓的是作者自己的遭际与感受。

孤鸿是自喻,而双翠鸟则指在朝中窃据高位的李林甫、牛仙客之流。

全诗以孤鸿的口气,写出了诗人的政治生活中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高逸的情怀。

全诗共十句,可分为两层。

前四句为第一层,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态;前两句很耐人寻味,经历过大海上的惊涛骇浪的孤鸿,对一条小小的护城河却不敢顾,说明人世(特别是朝廷)的险恶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险恶。

而在这孤鸿“不敢顾”的地方有一双小小的翡翠鸟却竟在珍贵的三珠树上营巢,高高在上,气势熏天。

“侧见”有两重意义,一是说明翡翠鸟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令人侧目而视;二是说纵然翡翠鸟辈气焰嚣张,但孤鸿对之却不屑正视,由此,也就引发出第二层,即第五句以下的六句。

前两句从翡翠鸟骄横情态,想到它们会招致的后果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反问。

翡翠鸟站立在珍木之颠,窃据高位,飞扬跋扈,难道就不怕别人难以容忍吗?不怕从背后打来的致命的金弹吗?接着平静地指出了一条耐人寻味的生活哲理:“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物极必反,地位与权势在官场中愈显赫,也就愈易成为别人猎取的目标,覆灭的日子也就愈近。

正因如此,诗中这只孤独的鸿雁,并不艳慕翠鸟一时的荣耀,也不怨恨自己的一时失意,这就引发了最后两句,孤鸿自己决心高举苍冥,翱翔云中,让那些“弋者”的欲望无法得逞。

这里所暗寓的是诗人不羡慕荣贵,澹泊名利和决意隐退的情怀,同时也进一步衬托出了翠鸟多代表的小人们狭隘、浅薄的品行。

《感遇十二首(其四)》张九龄唐诗

《感遇十二首(其四)》张九龄唐诗

《感遇十二首(其四)》张九龄唐诗《感遇十二首(其四)》张九龄唐诗《感遇十二首(其四)》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写的一首经典诗词,全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呢?下面一起来欣赏下!感遇十二首其四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注释】1.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⑷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⑸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

⑹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

本作三株树。

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⑺“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

金丸,弹弓的子弹。

⑻“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

⑼“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

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

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⑽冥冥:高远的天空。

⑾“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

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赏析】这是一首寓言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执政后,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时所写。

诗中以孤鸿自喻,以双翠鸟喻其政敌李林甫、牛仙客,说明一种哲理,同时也隐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二年后诗人就去世了,这首诗该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诗一开始就将孤鸿与大海对比。

沧海是这样的大,鸿雁是这样的小,这已经衬托出人在宇宙之间是何等的渺小了。

何况这是一只离群索处的孤雁,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

可见“孤鸿海上来”这五个字,并非平淡写来,其中渗透了诗人的情感。

第二句“池潢不敢顾”,突然一折,为下文开出局面。

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何至见到区区城墙外的护城河水,也不敢回顾一下呢?这里是象征诗人在人海中由于经历风浪太多,而格外有所警惕,同时也反衬出下文的双翠鸟,恍如燕巢幕上自以为安乐,而不知烈火就将焚烧到它们。

唐诗三百首之word打印版

唐诗三百首之word打印版

---------------------------------------------------------------最新资料推荐------------------------------------------------------唐诗三百首之word打印版第一卷五言古诗 001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一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002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二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003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三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004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四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005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1 / 4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006 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007 李白: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008 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汤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009 杜甫:---------------------------------------------------------------最新资料推荐------------------------------------------------------ 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

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

张九龄的感遇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感遇十二首》是唐朝之人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

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篇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欢迎大家阅读!【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谪居于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

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

高在《唐诗品汇》里指出:“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

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

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

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

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正因为写兰、桂都兼及花叶,所以在第三句便以“欣欣此生意”加以总括,第四句又以“自尔为佳节”加以赞颂。

这就巧妙地回应了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一般选注本将三四两句解释为:“春兰秋桂欣欣向荣,因而使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

”认为写兰只写叶,写桂只写花。

这样的解释未必符合诗意。

这大概是将“自尔为佳节”一句中的“自”理解为介词“从”,又转变为“因”,把“尔”理解为代词“你”或“你们”,用以指兰、桂。

这样的解释值得商榷。

首先,前二句尽管有“春”“秋”二字,但其主语分明是“兰叶”和“桂花”,怎能将“春”“秋”看成主语,说“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呢?其次,如果这样解释,便与下面的“谁知林栖者”二句无法贯通。

再次,统观全诗,诗人着重强调的是一种不求人知的情趣,怎么会把兰、桂抬到“使春秋成为美好季节”的地步呢?根据诗人的创作意图,结合上下文意来看,“自尔为佳节”的“自”,与杜甫诗句“卧柳自生枝”中的“自”为同一意义。

张九龄的诗《感遇》

张九龄的诗《感遇》

张九龄的诗《感遇》张九龄的诗《感遇》《感遇》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张九龄的诗《感遇》,欢迎大家阅读。

《感遇》原文【其一】兰叶春葳蕤2,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3,闻风坐相悦4。

草木有本心5,何求美人折6。

【其二】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其三】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其四】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7。

侧见双翠鸟8,巢在三珠树9。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10?美服患人指11,高明逼神恶12?今我游冥冥13,弋者何所慕14!【其五】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

形骸非我亲,衾枕即乡县。

化蝶犹不识,川鱼安可羡。

海上有仙山,归期觉神变。

【其六】西日下山隐,北风乘夕流。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

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

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

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

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

【其七】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15。

可以荐嘉客16,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17,此木岂无阴。

【其八】永日徒离忧,临风怀蹇修。

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

青鸟跂不至,朱鳖谁云浮。

夜分起踯躅,时逝曷淹留。

【其九】抱影吟中夜,谁闻此叹息。

美人适异方,庭树含幽色。

白云愁不见,沧海飞无翼。

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

【其十】汉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18。

袖中一札书,欲寄双飞翼19。

冥冥愁不见,耿耿徒缄忆20。

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

馨香岁欲晚,感叹情何极21。

白云在南山22,日暮长太息23。

【其十一】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

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

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

归来扣寂寞,人愿天岂从?【其十二】闭门迹群化,凭林结所思。

感遇张九龄原文及翻译

感遇张九龄原文及翻译

感遇张九龄原文及翻译《感遇》是张九龄著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出自于《全唐诗》。

《感遇十二首》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感遇张九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认真阅读!感遇张九龄原文及翻译篇1感遇·兰叶春葳蕤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释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译文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感遇张九龄原文及翻译篇2感遇·江南有丹橘唐代: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译文及注释译文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注释伊:语助词。

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荐:进奉意。

树:种植意。

鉴赏诗开头两句,诗人就以饱满的热情,颂扬橘树经得起严冬考验,绘制了一幅江南橘林的美丽图景,形成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

橘树是果树中的上品,又能经得起严冬风霜的熬煎,终年常绿,因此诗人以丹橘自喻是有深刻含意的。

张九龄最经典十首诗

张九龄最经典十首诗

张九龄最经典十首诗1、《感遇十二首·其一》唐·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2、《赋得自君之出矣》唐·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3、《春江晚景》唐·张九龄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气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

4、《湖口望庐山瀑布泉/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唐·张九龄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5、《感遇·江南有丹橘》唐·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6、《西江夜行》唐·张九龄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7、《送韦城李少府》唐·张九龄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8、《感遇十二首·其四》唐·张九龄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9、《答陆澧》唐·张九龄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

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10、《望月怀远/望月怀古》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的《感遇》诗

张九龄的《感遇》诗

张九龄的《感遇》诗张九龄的《感遇》诗白日沉沦,晚风急流营造了一种悲凉惨淡的氛围,让人隐约联想到唐王朝日益没落的现实。

鸿鹄悲鸣着远去,不屑于像燕雀那样在檐楹之间呼朋结伴,苟且偷安。

贤士沉沦,群小当道,众情在奔名竞利中抛弃操守,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唯有感慨忧思而已。

《感遇》其十二中,诗人在痛苦的挣扎中认识到生命变化的规律,富贵荣华既不可长久,不如摒弃荣华,栖隐遁世。

诗人闭门观化,凭林结思,今日唯见寒木悲风,日暮鸣蝉,途穷之时,谁能想到它之前曾是葳蕤繁茂,凤凰翔集的所在。

可见盛衰岂有常处,不觉浩思深嗟,不能自已。

“所怀”两句深明往事已矣,仍然流露出深深的不甘和无奈。

“鼎食”“云仙”自是天壤之异,诗人最终还是幽居独处,使心灵得以安顿。

这四首诗贯注了强烈的忧患感和现实主义精神,飘然远引,出离世情是诗人选择的解脱之路,但即便如此也无法拂去那深入骨髓的悲伤和忧愁。

第三类题旨是表现诗人摆脱物累、隐逸淡泊的怀抱,以第二首和第五首为代表。

《感遇》其二写诗人空寂孤高的情怀。

诗人自谓幽人,“归独卧”写足一片幽意,这是对世情的扬弃。

第二句是倒句,意为孤清之怀洗净了心中郁结的思虑。

造语简净隽永,颇有一种身心为之涤荡淘洗的感觉。

三四句是说借高飞之鸟传此孤清之怀。

接下来两句说诗人怀空寂淡泊之心,惜哉天地之至道几已无人可以体察,写出诗人独得道体的欣慰和寂寞。

最后两句说诗人已无意于仕宦的升沉荣辱,但是精诚之心却无可告慰。

《感遇》其五写诗人渴望摆脱形累,通达物化的自由境界。

数千里之远,梦寐之中一夕可至,衾枕之际魂游乡县。

在“千里”“乡县”与“今夕”“衾枕”的相对中,表现出不为形体所拘,来去无碍,自由逍遥的感觉。

诗人在诗中极力描述的一种遗落形骸、超然于万物之表、与物为一的境界,表达了他对自由逍遥的渴慕。

最后一类诗出之以美人香草的笔法,主要写怀君恋阙之情,也流露出自伤之意。

《感遇》其八、其九、其十、其十一即属此类。

《感遇》其八与其九在立意和结构上十分相似,都以自己的忧愁发兴,然后美人与思念者分两扇写,五六句都写会面无由的痛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九龄诗感遇
张九龄诗感遇四首
张九龄不仅是一代贤相,而且在文学颇有建树。

下面是张九龄诗感遇四首,和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感遇之一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感遇之二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之三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感遇之四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这四首诗,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追求自由自在的豁达意境,却又分明感到诗人心有所眷却又无可奈何的苍凉心境。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

汉族,唐朝
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唐玄宗开元年间尚书丞相,诗人。

他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

自他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有《曲江集》。

誉为“岭南第一人”。

拓展阅读:张九龄: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翻开上世纪六十年代早期的考古期刊,这些五十多年前印出的纸张已经发黄,上了年头的纸张就是不一样,发散出来淡淡的甜甜的香气。

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唐代张九龄墓发掘简报》。

一时反应不上来他是谁,只觉得很熟,查了以后,才知道原来是他,唐代杰出的诗人,开元尚书丞相。

唐诗不仅开辟了一个诗歌的王朝,更开辟了一个时代的审美,很多好诗为人所传诵。

《唐诗三百首》成为许多人诵读诗作的首选。

在这个流传最广的唐诗选集中,第一首便是《感遇》,作者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与这首诗相比,张九龄的另一首诗也选入《唐诗三百首》,更为人称道,即使没有读过唐诗的人也熟悉其中的诗句。

那就是《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当初读到这首诗时,猜想诗人一定是在海边。

海风吹拂着诗人的衣带,海边潮起潮落,明月缓缓的'在海天相接处升起,心中的思潮,眼前的明月,与那无边的大海的阵阵波涛声,一起让诗人创作出了千
古名篇。

唐人的诗篇许多都是写实景。

开元十四年,张九龄仕途受阻,才不能申,奉命祭祀南海。

纵观张九龄的宦游生涯,他极有可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了这首《望月怀远》。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看似简单的十个字,大简至美,浩然之中让人的情感与宇宙的运行相通相融,契合了华夏文化最本质的追求,因此,她已经深深的印到我们民族的语言世界。

如果没有博大的胸怀,没有对于心性的深彻感悟,没有对于意象表达的自由,不可能咏出这样双关双喻的诗句。

诗人的名篇传扬天下,诗人却被淡忘了,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张九龄,更少有人去关心他的身后事。

他还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好诗,如《秋夕望月》:
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

所思如梦里,相望在庭中。

皎洁青苔露,萧条黄叶风。

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

没想到在考古文献中看到了张九龄的名字。

曾经踏寻过少陵原上的杜牧墓,只见到一个干涸的巨大水坑,坑底已经成了菜圃。

杜牧墓应该在这里,可惜已经破坏殆尽,只看到几块唐代的碎砖。

张九龄,韶关人,是历史上第一位进入中央中枢的岭南高官,后人誉其为“岭南第一人”。

他主要活跃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前后,政治能力与诗歌作品为后世所称道,晚年遭到李林甫陷害,罢相回乡。

张九龄埋葬在故乡广东省韶关武陵原。

他的墓葬形制明显属于高官规制,与长安地区的同样等级的墓志非常接近。

整个墓都用砖砌成。

墓室平面为弧方形,四角攒尖,甬道左右两侧各有一个耳室,棺床在墓室中部。

与北方的黄土不同,岭南的土壤属于另一类型,整个华南都很少发现唐代人骨架,也就是很难保存下来。

张九龄墓也没发现尸骨。

唐代的壁画墓在长安附近并不稀罕,而张九龄的墓也有壁画,在
岭南地区这是孤例。

尽管墓壁上大部分的壁画都剥落了,还是透露出了唐代的风韵和气度。

那壁画中脸庞圆润的侍女,硕大的蟠桃生长在枝头。

墓室的东壁壁画上残存一条青龙,可以想见那西壁一定曾画有白虎,而前后则很可能还是有朱雀、玄武。

一般的唐代墓志文字较多,先要追述先祖的事迹,然后一一介绍墓主人的生平事迹,特别是对其所历任的官职会逐个道来,不厌其烦,很像当代的履历表。

张九龄墓志铭中只有276个字,文笔大气简洁。

撰写墓志的人名叫徐安贞,他当时已经对张九龄的历史地位很有信心,觉得不需要再墓志中记录繁琐的官职履历,只说他官位升降共有18次。

徐安贞在墓志中说:“张公的生平事迹已经在中原的碑刻上了,必定能在优秀的史家笔下青史留名(序夫官次,存乎事迹,列于中原之碑,备诸良史之笔矣。

)”。

由于在历史上遭到盗掘,当考古发掘者发掘到墓葬中时,只发现了少量残破且多被扰乱的文物。

在《唐代张九龄墓发掘简报》的开篇,写到这样一句:“自宋以来,曾经过历代不同程度的‘修葺’和盗掘,其中以1919年所进行的那次破坏最甚,墓室顶部与封门券顶均被凿开,盗痕累累”。

这一段话读来让人颇多无奈。

这份简报中将“修葺”二字加了引号,很是奇怪。

答案在之后的一份简报中。

在张九龄墓考古发掘1年之后,发掘了旁边的另一座唐墓,没有墓志,但推测为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墓。

在张九皋墓葬的简报中,明确提到1919年军阀以修葺为名,对这些墓葬进行了盗掘。

中国历史上颇具规模的墓葬一般都会遭到后代多次盗掘,即便是诗人,是岭南第一人的墓也难幸免。

幸好留下了墓志,证实了墓主人的身份。

正式的考古发掘可以完整的保留历史信息,会将文物保护起来,留待在博物馆中展示,相关的文字、照片等资料也会出版,以供所有人查阅,而盗掘则完全是破坏。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对中国文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身后的墓葬都难以完整保存下来,实在可悲。

只好以先生的《感遇·幽人归独卧》来缅怀先生之风: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