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合集下载

高中文言“名词活用为一般的动词”归纳

高中文言“名词活用为一般的动词”归纳

高中文言“名词活用为一般的动词”归纳高中文言“名词活用为一般的动词”归纳1.与郑人盟。

(盟约——订立盟约)(《烛之武退秦师》)2.赵王之子侯者。

(五爵之第二等——封为侯)(《触龙说赵太后》)3.无乃尔是过与?(过错——责备)(《季氏将伐颛臾》)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托辞——找借口)(《季氏将伐颛臾》)5.填然鼓之。

(鼓——击鼓)(《寡人之于国也》)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木——种植)(《寡人之于国也》)7.五十者可以衣帛。

(衣服——穿上)(《寡人之于国也》)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寡人之于国也》)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恶——归罪;归咎)(《寡人之于国也》)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河水——游泳)(《劝学》)11.而后乃今年内将图南。

(南面——南飞)(《逍遥游》)1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南面——南行)(《逍遥游》)13.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南面——南行)(《逍遥游》)14.过秦论(过失——指出过失)(《过秦论》)15.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过秦论》)16.会盟而谋弱秦。

(盟约——订立盟约)(《过秦论》)17.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列——排列)(《过秦论》)18.籍吏民,封府库。

(册——造册登记)(《鸿门宴》)19.道芷阳间行。

(路——取道)(《鸿门宴》)20.沛公欲王关中。

(王——称王)(《鸿门宴》)2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道义——合乎道义)(《鸿门宴》)22.沛公奉卮酒为寿。

(寿辰——祝寿)(《鸿门宴》)23.沛公军霸上。

(军队——驻扎)(《鸿门宴》)24.秦地可尽王也。

(王——称王)(《鸿门宴》)25.范增数目项王。

(眼晴——使眼色)(《鸿门宴》)26.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寿辰——祝寿)(《鸿门宴》)27.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过失——责备)(《鸿门宴》)28.策扶老以流憩。

(拐杖——拄着;扶着)(《归去来兮辞》)29.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课本中常见的词类活用

课本中常见的词类活用

18.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18.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 ——取道 取道) (路——取道) 19.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 19.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 ——称王 称王) (王——称王) 20.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20.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道义——合乎道义) ——合乎道义 (道义——合乎道义) 21.沛公奉卮酒为寿。( 鸿门宴》 。(《 21.沛公奉卮酒为寿。(《鸿门宴》) 寿辰——祝寿) ——祝寿 (寿辰——祝寿) 22.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 。(《 22.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军队——驻扎) 军队——驻扎) ——驻扎 23.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 。(《 23.秦地可尽王也。(《鸿门ຫໍສະໝຸດ 》) ——称王 称王) (王——称王)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2.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3.名词活用为为动用法 4.名词活用作状语 4.名词活用作状语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 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二月草已芽” 采草药》)。“ “二月草已芽”(《采草药》)。“芽”表 发芽” 示“发芽” 与郑人盟。( 烛之武退秦师》 。(《 1.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盟约——订立盟约) 盟约——订立盟约) ——订立盟约 赵王之子孙侯者( 触龙说赵太后》 2.赵王之子孙侯者(《触龙说赵太后》) (五爵之第二等——封为侯) 五爵之第二等——封为侯) ——封为侯
2.名词活用为使动 2.名词活用为使动
2.名词活用为有“ ......为 2.名词活用为有“使......为”意思的动 名词活用为有 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 词,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 必带宾语。 必带宾语。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 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宴》)。 “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既东封郑。 烛之武退秦师》 既东封郑。 (《烛之武退秦师》) (疆界——使……成为疆界) 疆界——使……成为疆界) —— 成为疆界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情况是一致的,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数词的活用。

一、成语中名词的活用。

第一类: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什么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

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

三是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1)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而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如:不胫而走(长腿),不翼而飞(长翅膀),不稂不莠(长狼尾草、长狗尾草),密云不雨(下雨),不毛之地(长草木),不情之请(近人情),莫名其妙(说出),华而不实(结果实),不衫不履(穿上衣、穿鞋子),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等。

(2)两个名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时,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车水马龙(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尽力实行),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一诺千金(一个许诺下来就价值千金);洞烛其(照亮),计日程功(计量、考核),韩信将兵(带领),平步青云(行走,这里指走上)等。

第二类:名词活用作状语。

1、时间名词作状语。

A、日、月、年等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

可译为“日日(每日)”、“月月(每月)”、“年年(每年)”。

例如:日理万机、日新月异。

B、日、月放在表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可译为“一天天地”。

如:日积月累、蒸蒸日上。

C、“朝”“暮”“晨”“夕”等时间名词用在动词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如:朝不虑夕、朝闻夕改。

2、普通名词作状语。

A、表示方位和处所。

如: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外面);筑室道(在路上)谋;虎口余生(虎口里);金榜题名(金榜上);风餐露宿;风雨飘摇;管窥蠡测(从竹管孔里);道不拾遗等。

B、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七种情况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七种情况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七种情况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情况
①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

例如:
A.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有一位老人,穿着麻布的短衣,来到张良所住的地方)
B.遂王天下。

(就称王于天下)
C.面山而居。

[(愚公)面朝山而居]
②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
A.驴不胜怒,蹄之。

(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一判断方法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二活用形式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

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分析例1 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 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 2 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 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例 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分析例 3 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

例 4 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

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 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例 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分析例5 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

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学习中,经常可以遇到词类活用,那到底什么是词类活用呢?怎样才能词类活用呢?就高三复习而言,归纳总结极其重要.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

(驻军)《烛之武退秦师》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口技》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云青青兮欲雨。

(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衣冠而见之。

(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攻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 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使……下)《李济雪夜入蔡州》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做宾客)《伤仲永》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把……当做仇人)《大铁锥传》 4.名词活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很少见。

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

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例: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规律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规律

2016年4月号上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规律马百波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即原来的词性和用法),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词类活用。

根据一定的语言习惯,名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功能,具有动词词类的功能,这种现象叫做名词活用为动词。

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名词活用现象教学应注意以下情况。

一、独词句(1)毋妄言,族矣! (《项羽本纪》族:灭族)(2)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项羽本纪》左:往左走)说明:名词独立成句,表示与之相应的动作行为,即活用为动词。

二、两个名词连用,构成一个主谓词组,其中后一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1)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智子疑邻》雨:下雨)(2)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唐雎不辱使命》缟素:穿孝服)说明:名词(或名词短语)与名词(或名词短语)只能组成新的名词短语。

在古汉语中当它们不能组成名词短语时,便出现两种情况:前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与后面的名词组成动宾短语;后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与前面的名词组成主谓短语。

三、两个名词连用,构成一个动宾词组,其中前一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域:限制)(2)愿为市鞍马。

(《木兰诗》市:买)说明:两个名词连用,一般有四种关系:联合、偏正、主谓、动宾。

若非前两种关系,便是主谓或动宾,连用的名词其中一个活用作动词。

四、名词之后有一个表示人、物的代词(“之”“其”等),当“之”后面有语音停顿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1)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策:用鞭打)(2)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志:做标记)说明:名词不能带宾语,它带了代词宾语,就应该被视为活用为及物动词。

五、名词之前有疑问代词,也活用为动词(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阿房宫赋》龙:出现龙)(2)以何市而反?(《冯谖客孟尝君》市:买)六、名词之前有副词修饰,活用为动词 (1)大雪三日。

中考语文:名词活用为动词

中考语文:名词活用为动词

中考语文: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者:来源:《学生导报·初中版》2018年第21期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分为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三种类型。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中充任谓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名词+名词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他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1.范曾数目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目”,名词作动词,当“看、使眼色”讲,作谓语,“项王”为其宾语。

例2.籍吏民,封府库。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登记”,“吏民”为其宾语。

例3.舍相如广成传舍。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舍”,名词作动词读作“shè”,当“安排住宿”讲。

2.能愿动词+名词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当一个名词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中又没有其他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水”,名词,在能愿动词“能”之后用作动词,当“泅水”讲,作谓语。

例5.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王”在能愿动词“欲”之后用作动词,当“称王”讲,作谓语,读作“wàng”。

3.名词+补语(介词结构)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

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句中又没有其他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6.秦伐韩,军于閼与。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军”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

例7.沛公军霸上。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同例6,所不同的是例7补语省略了介词“于”。

4.否定副词+名词否定副词往往是置于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所以紧接在否定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动积累学会迁移浅谈高三文言文复习课的授课思路新课标人教版
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为了复习课本知识,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让学生构筑较为牢固的知识链条,这一轮复习的重点,在于课内外知识的整合。

如何实现课内知识的积累,到课外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是我们高三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笔者想就此谈一下高三文言文复习课的一般授课思路。

高三文言文复习课,一般应有三个主要环节:积累、迁移、巩固。

第一环节:积累。

本环节主要是引领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为下文的迁移做准备。

特点是大容量、高密度,时间宜在(每节课)10分钟左右,内容完全是课本上的。

重点知识应放在以下方面:
实词:重点在一词多义项,平时不常用的项,古今有差异的项,语境义项,词类活用等。

复习范围应重在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和近十年高考试题中出现过的实词。

虚词:常见的18个虚词的用法应让学生记得烂熟于胸。

在复习课中应运用课文中的例子,重点在于规范虚词的使用。

句式:虽然高考中不直接从句式命题,,我们复习时仍应把句式作为复习重点。

句式积累重点应放在变式句中,应让学生重点掌握常见的几种变式句,如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装等。

翻译:本阶段的复习中,翻译的重点应是选一个文段中的关键句、中
心句,翻译时得分点应重点考虑与现代汉语用法差别较大的实词、句式,应让学生(把知识点)落实到纸上,不要只是口头翻译。

本环节中,实词、虚词的复习应先用主观题型,一段时间后再采用客观题型。

用主观题的目的是调动学生从前的知识积累。

客观题型重点在把每个词的多个义项展示给学生,实际上也是带学生归纳。

所选例子应尽可能包含第二环节所选用的文段中的字词。

本环节应把不同的知识点归纳成类,以便使积累更有效。

如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我们不妨从以下方面入手复习:
1、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

例如:
①“沛公军霸上” [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
②遂王天下。

(就在天下称王)
③面山而居。

[(愚公)面朝山而居]
2、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驴不胜怒,蹄之。

(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
3、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
范曾数目项王。

(范曾多次给项王使眼色)
5、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因为能
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
左右欲刃相如(秦王的近侍要杀相如)
6、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今王鼓乐于此(假如大王您在这里弹奏音乐)
7、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样,也都成就了霸业)
通过这样总结与积累,学生的知识就比较牢固了。

当然,在积累时也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比如词类活用就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考虑:
(1)语法分析。

名词、代词常作宾语,动词、形容词常作谓语,可由句子成分确定词性,进而确定词义。

(2)结构分析。

文言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可由已知的词性、词义知未知的词性、词义。

(3)联系成语词语。

现行成语大多源自古文言,因此可借助成语词义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4)依据具体语境。

(5)借助事理推断。

即考虑情理、事理的因素,从情理上推断。

第二环节:迁移。

如果说积累环节是温故的话,这个环节则是知新了。

这个环节是学生把课本积累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一个过程,是对课内积累的一个检验与强化。

时间以20—25分钟为宜。

在会考以前,用于迁移的文段宜用于短小的文段,活泼有趣的最好,课内课外均可。

每堂课用2—3个文段为宜,列出的问题中的实词、虚词、句式应是与课文联系较紧密的,最好是当节课中第一环节积累中复习过的内容。

会考后可以采用选自“二十五史”的与高考试题份量相当的文段。

在题型的设计上,实词宜用主观题型,虚词宜用客观题型,每段文字都应该有翻译题,应把重点字词落在实处。

这一环节学生活动的总原则是: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可采用个别做,小组讨论;轮答、抢答;一部分同学上黑板去做,另一部分在座位上做;小组互改互评,全班互改互评等多种方式。

本环节老师重在引导、组织,在同学们做完迁移训练后,老师应点出规律性来,应把规律总结出来,板书在黑板上,不妨让学生把规律性的要点抄在笔记本或参考资料上,(记熟记牢)。

当然,这些规律也可以让学生来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