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分析
2024届浙江省杭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3学年第二学期杭州市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达尔文雀隶属于雀形目燕雀科,一共14种,其中13种分布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另一种分布在距加拉帕戈斯群岛600km的可可岛上:达尔文雀羽毛颜色均为暗色,体形相似,体长7-12cm不等,种间最明显的区别是喙部的形状和大小。
据考证,这14种达尔文雀是在过去的100万年至300万年间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
1835年9月,达尔文乘“贝格尔”号航行到加拉帕戈斯群岛时,在岛上发现一些羽毛颜色暗淡的雀形目鸟类,并采集了标本带回英国。
后来,英国鸟类分类学家G ould在研究达尔文收集的鸟类标本时发现这些雀形目鸟类是一些以前没有描述过的新种。
达尔文也因此受到了启发,在《物种起源》中论述到:“这境。
”这些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雀形目小鸟促使达尔文产生了生物进化的思想,后人为了纪念达尔文就把这些雀形目小鸟称为达尔文雀。
(摘编自邓文洪、郑光美《达尔文雀与生物进化》)材料二:1938年12月,28岁的英国帅小伙大卫·拉克和他的研究团队登上了圣克里斯托巴尔岛,研究不同种“达尔文雀”的繁殖和觅食行为。
每天上午他外出观察这些小鸟,下午则捕捉个体尝试进行圈养,看不同种之间是否会发生杂交。
正如达尔文曾指出的那样,“达尔文雀”非常温顺,不怕人而易于接近。
这些“很傻很天真”的鸟,是拉克在野外非常难得的理想观察对象。
1939年4月,拉克一行和4种共计40只地雀一起来到美国旧金山的加州科学院。
从4月底至9月初,拉克在加州科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较动物学博物馆、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等地的馆藏做研究,还专程去大英博物馆检视了达尔文当年采集的标本,最后他竟总共测量了近6400号“达尔文雀”标本!根据掌握的翔实资料,拉克很快撰写出了题为《加拉帕戈斯地雀亚科形态变异研究》的专著。
2024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二模语文考试卷-试题含解析

A.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流方式,人类不需要学习就能获得语言能力,这也是与动物相比在交流方面的优势。 B.基于“普遍语法”的学习模型在解释语言创造性上得到了认可,却无法解释人类如何获得基础语言能力。 C.“这个结论挑战了当前主流的语言学观点”中的“这个结论”是指人类语音感知能力具有很强的先天性。 D.在幼儿学习语言时,“感知运动环路”能支持语音模仿过程,这与其在成年人大脑中起的作用截然不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语言具有创造性,即使是从未接触过的语言表达形式,人类也能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理解和使用。 B.语言先天性的假说满足了人类的某种心理需求,运用这一理论,语言学家将会揭开人类语言产生的奥秘。 C.“听”在人类语言能力中是第一属性,新生儿如果没有听力,就无法感知到语音,难以形成语言能力。 D.新生儿能下意识地尝试重复所听到的声音,这是他们能够获得区分语音和非语音感知能力的重要原因。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的一项是( ) A.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指出:“其种之或黄、或白、或紫、或黑之均是人也,天皆赋之以此心之所以能
试卷第 2页,共 9页
意,此意之所以能达之理。” B.《庄子·外物篇》中“婴儿生无硕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指婴儿生下来没有高明的老师指教也能学会说 话,是因为跟会说话的人相处。 C.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一些心理学家对黑猩猩进行过多次实验,试图以教儿童说话的方式教会它们人类的 语言,但都以失败告终。 D.语言学家斯金纳认为,当儿童说出“牛奶”这个词时,母亲会将牛奶递给他,这对儿童来说是一种奖赏,会 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一项是( ) A.为了说明人类语言具有创造性,作者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事例,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通俗易懂。 B.第三段中“我吃米饭”等四处使用引号,起到了强调的作用,与第四段中“普遍语法”引号的作用相同。 C.文章引人“沉默性模仿”“感知运动环路”等学术概念,既有利于学术研究,也有助于读者把握关键信息 D.虽然脑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作者认为这还不能回答人类语言能力是否与生俱来这一问题。 5.语言学家对人类语言能力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届河南省濮阳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濮阳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微粒说与波动说的第一次交锋中,以牛顿为首的微粒说战胜了波动说,取得了在物理学界被普遍公认的地位。
近一个世纪过去了,英国米尔沃顿的一个教徒的家庭里诞生了一个男孩,他被取名为托马斯·杨。
经过学习和探究,他最终形成了光具有波动性质的想法,这个认识源于波动中所谓的“干涉”现象,波的干涉现象是各种波所独有的基本特征。
我们都知道,普通的物质是具有累加性的,一滴水加上一滴水一定是两滴水,而不会一起消失。
但是波动就不同了,一列普通的波,有着波的高峰和波的谷底,如果两列振幅相同的波相遇,当它们正好都处在高峰时,那么叠加起来的这个波就会达到两倍的峰值,如果都处在低谷时,叠加的结果就会是两倍深的谷底。
但是,等等,如果正好一列波在它的高峰,另一列波在它的谷底呢?答案是它们会互相抵消。
如果两列波在这样的情况下相遇——物理上叫作“反相”——那么在它们重叠的地方将会波平如镜,既没有高峰,也没有谷底。
这就像一个人把你往左边拉,另一个人用相同的力气把你往右边拉,结果是你会站在原地不动。
托马斯·杨在研究牛顿环的明暗条纹的时候,被这个关于波动的想法给深深打动了。
为什么会形成一明一暗的条纹呢?一个想法渐渐地在杨的脑海里成形:用波来解释不是很简单吗?明亮的地方,那是因为两道光正好是“同相”的,就好像有两个人同时在左边或者右边拉你,它们的波峰和波谷都得到增强,结果造成了两倍光亮的效果;而黑暗的那些条纹,则一定是两道光处于“反相”,它们的波峰、波谷相对时,就好像两个人同时往两边拉你,正好互相抵消了。
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有了文字之后,人类的文化创造才能被记录下来。
在汉字之前,虽然也会有古老的文化,但由于它不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也就无法进入历史记载没有得到充分的保留。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不但能记录文化,在它的构形中,也蕴含了很多历代的文化信息。
汉字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它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息的见证者,可以和历史记载相互印证。
我们也由此可知,汉字在保存中国文化、保存历史上,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
汉字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它应文化的需要而产生,并在文化洪流中演变发展。
因此,我们既可以通过汉字记载的文献来了解中华历史文化,也可以通过解析汉字的结构和系统,来捕捉中华文化的精神。
汉字是书写汉语的表意文字,是五六千年从未间断的、因义构形的文字系统。
它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在古老的汉字中,可以追溯中华文化的种种原生态!首先,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汉字深刻地反映出古人的生产文化,它把古人如何谋生,如何顺应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充分地展现出来。
2025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周口中英文学校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含解析

2025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周口中英文学校高考语文二模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像古典西画一样,古典西园也是讲究写实的,追求形似。
如果他们愿意将植物修剪成一种动物的形状,或者将雕塑做得和真人一样,他们就一定会做得_______________,一切都在他们的_______________之中,一切都必须听任创作者意志的摆布。
他们以征服者的姿态对大自然加以改造,并最终获得预想的效果。
法国造园家勒诺特尔就曾经强调,要“强迫自然接受均衡的法则”,所以,在他所主持设计的凡尔赛宫苑中,完全看不到自然形态的物象。
他认为,人工之美高于自然之美,故而这种毫不掩饰人工痕迹的园林被称为“规划式园林”。
后来凡尔赛宫苑成为了欧洲园林风格的_______________,并被竟相效法。
()。
而这与他们对待人类自身的态度大异。
由于西方人提倡个性,尊重平等自由,但“物”却被排除在外,使园林便成为了全然脱离自然形态的人工。
在造园人的意志支配下,它具有了完整、和谐与鲜明的特性,呈现出一种雕塑感与装饰性并重的“盛装之美”,因此,西洋园林的基本特征是对称、开阔、_______________,园中铺植大面积的草坪,植物多为几何造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惟妙惟肖掌控典范一览无余B.活灵活现操纵典范一览无余C.惟妙惟肖操纵典型一目了然D.活灵活现掌控典型一目了然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西方造园思想的核心应该是注重“征服与改造自然,进而为我所用”。
B.征服与改造自然,进而为我所用,该是被人们称颂的西方造园思想的核心吧。
2024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上午9:00—11:3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编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C.边缘地带的环境变化促使人类祖先制造与使用工具获取更多生活资源,以适应外部环境带来的生存挑战。
D.农业取代狩猎采集,涉及技术、社会、意识形态等每一个方面的彻底调整,边缘地带为此提供了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撒哈拉泵”假说表明,边缘地带并不是绝对的,这对人类来说并不一定是件坏事。
边缘地带能够带来更多的交流机会,尤为有意义的是,边缘有利于革新的产生,因为这里的内部阻力更小。在农业起源进程中,与中心群体较多受到主流文化的制约不同,生活在边缘地带的是从中心群体中分裂出来的人群,闯入新领地中的移民更少受到传统与习惯的制约。狩猎采集让位于农业,意味着文化系统全方位的调整,从技术、社会到意识形态层面都需要如此。旧的文化系统往往对发展存在巨大阻力,而在边缘地带的人群遇到阻力的可能性要小得多。类似之,在文明化进程中,传统的等级不明显的平均社会让位于等级社会,挑战无疑是严峻的,阻力小的地方更有可能获得突破,此时边缘地带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贵阳市2025届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含解析

贵阳市2025届高考语文二模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拯救李娟视野右边的山谷口三三两两停着一大群马。
此时,马群已经越过沼泽,似乎准备离开,又像在等待什么。
卡西在前面突然停下来,居高临下看了一会儿,回头冲我大喊:“看,马掉进去了!”我低头冲山谷尽头一看,果然,隐约有一匹红马在那里的黑泥浆中激烈地挣扎,已经陷到了大腿处。
我连忙放下冰块,说:“下去看看吧!”但是卡西不让。
再这么耽搁下去,冰越化越快,多可惜!先背回家再说。
回到家,一个人也没有,妈妈和斯马胡力不知到哪里去了。
把冰块卸进敞口大锡锅里后,我立刻出门去看那匹马,卡西去山梁西边找阿依横别克。
他家是我们在吉尔阿特的唯一的邻居,这一大片牧场上只有阿依横别克和斯马胡力两个男人。
红马已经不能动弹了,浑身泥浆。
看我走近,本能地挣扎了一下。
我拾起石头丢过去,希望它受惊后能一个猛子蹦出来。
但是等我把这一带能搬动的石头全都丢完了也没什么进展。
四周那么地静,明净的天空中有一只鹤平稳缓慢地滑过。
一个人呆在这里,面对陷入绝境的生命,毕竟有些害怕,又过了一会儿我便离开了沼泽。
刚走到山谷口,迎面遇上了卡西,却只有她一个人,手里提着一大卷牛皮绳。
阿依横别克他们都不在家。
卡西在牛皮绳的一端打了绳圈,然后试着甩向沼泽中露出的马头,但她显然没有斯马胡力那样的技术。
甩套没有用,卡西决定亲自下去套。
她卷起裤脚,持着绳子踩进了黑色的沼泽泥浆。
我心都提到嗓子眼了,一直看到她稳稳当当走到马跟前,才松了口气。
原来沼泽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危险,表层的泥浆在春日的阳光下晒得已经很紧了,加之淤泥中又裹有团团的细草茎。
重庆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重庆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病毒到底是不是生物?学界为此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
在看到病毒之前,科学家心目中的病原体和其他的一般细胞都是湿润柔软的脆弱球体。
虽然形状规则,但个体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可病毒呢?病毒好似埃舍尔笔下的图形,充满了“几何美”。
有的是像正二十面体一般的正多面体,有的像蚕茧一样呈螺旋状重叠在一起,有的则像无人火星探测器一样,颇有些机械感。
同一种类型的病毒都拥有完全相同的外观,无论是大小还是个性,都没有丝毫偏差。
这到底是为什么?因为病毒是种无限接近于物质的东西。
病毒无法摄入营养,也不会呼吸,自然不会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弃物。
换句话说,病毒是没有新陈代谢的。
如果把病毒提炼到不含任何杂质的状态,在特殊的条件下进行浓缩,就能使病毒“结晶化”。
湿润柔软、形状不规则的细胞绝不可能出现这种状态,只有结构完全相同的单位整齐排列,才可能形成结晶。
病毒在这方面与矿物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如假包换的物质。
病毒的“几何性”,就来源于蛋白质规则排列而成的外壳。
我们甚至可以说,病毒是来自机械世界的微型模型。
然而,病毒和单纯的物质之间有一个本质区别。
这也是病毒最显著的特性——病毒能自我复制,自我增殖。
这种能力是靠蛋白质外壳内部的单一分子核酸(DNA或RNA)来实现的。
病毒没法单独存在,寄生在宿主的细胞上,才能开始复制。
首先,它将充满动力的粒子附着在宿主细胞的表面,好似紧急着陆在小行星上的宇宙飞船。
然后再通过接触点,将自己的DNA注入细胞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