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窦血栓形成与诊治
医院神经内科颅内静脉窦血栓诊疗常规

医院神经内科颅内静脉窦血栓诊疗常规
【诊断】
(一)海绵窦血栓形成:
1.多继发于眼眶周围、鼻部、面部“危险三角”的化脓性感染。
2.亚急性起病,可伴发热、面部肿胀。
3.一侧眼眶周围、眼睑、球结合膜充血水肿,眼球突出。
4.眼睑下垂,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
眼底静脉淤血、视乳头水肿、出血、视力下降、角膜反射消失、三叉神经眶支分布区感觉减退。
亦可扩散至对侧。
5.可合并脑膜炎,病情凶险。
(二)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1.多见于分娩后1-3周产妇及少数全身衰竭的恶病质患者,属非感染性血栓。
2.亚急性起病,出现颅高压症状如头痛、呕吐、烦躁、精神异常等。
3.如累及额、顶、枕叶皮质可出现癫痫发作、双下肢瘫痪、两便障碍等。
4.腰穿脑脊液压力升高,可见黄变或红细胞增多。
5.头颅CT可见索状征,增强CT可见空三角征,矢状窦两侧对称性水肿带及并发渗血。
6.MRV可明确显示血栓部位。
【治疗】
(一)感染性血栓:
1.大剂量有效抗生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多数为革兰阳性球菌所致,应选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菌群未明者宜选用广谱抗生素。
2.脱水、降颅压。
3.保护眼球,选用眼药膏涂眼。
4.在有效抗生素应用同时可适当应用糖皮质激素减轻水肿和炎症反应。
(二)非感染性血栓:
1.甘露醇既可脱水、降颅压,亦可改善循环。
2.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每日1次,可降低血浆粘度,改善循环,但慎防加重出血。
3.血栓明确者可考虑手术。
静脉窦血栓形成诊疗规范(最新版)

静脉窦血栓形成诊疗规范(最新版)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疾病,其病因学特点包括局部原因,如头外伤和局部感染,以及全身原因,如内分泌和内在的血栓形成倾向。
经常使用避孕药的年轻妇女是最常见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临床特征包括急性起病、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癫痫等症状和局部神经功能体征。
辅助检查包括CT、MRI/MRV、DSA等。
治疗方面,对症治疗和内科系统抗凝治疗是主要方法。
血管内治疗适用于临床症状呈明显改善趋势且有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
机械碎栓和药物局部接触溶栓是常用的操作方法。
抗凝治疗终点时间为6-12个月,而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需终生抗凝治疗。
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一般使用局部麻醉,若患者不能配合或有意识障碍,可以用全身麻醉。
常规经皮股动脉和股静脉入路。
首先行全脑血管造影,观察动静脉循环时间,确定闭塞静脉窦段位置、形态,了解有无静脉窦的狭窄和侧支循环状况等。
使用6F导引导管,0.89 mm(0.035 inch)软头泥鳅导丝导引下,小心置入颈内静脉,尽量靠近闭塞段,然后使用微导管技术,将导丝导引的微导管置入闭塞段静脉窦内。
若有可能,尽量测量闭塞段压力梯度(穿过闭塞段置于闭塞的远端测量静脉窦内压力,然后拉回闭塞近端测压,两者之差为压力梯度),以作溶栓再通后对照。
然后将微导管置入闭塞静脉窦内行溶栓治疗,技术与动脉内溶栓相似,可以酌情应用机械性操作。
如导丝头端塑成螺旋状或不规则形状,也可使用拉栓装置将血栓拉出。
静脉窦内给予溶栓药物的同时,可以在动脉内适当给药(尿激酶50万一80万U),促使微静脉栓子溶解。
若因为流出血管狭窄,造成静脉窦血栓形成,即血栓远端静脉窦狭窄所致,可以在狭窄段置入支架,方法同颈动脉支架术,但不使用保护装置。
年龄<15岁,或临床症状逐渐好转者应该谨慎使用,尽量内科抗凝治疗,可以保留微导管在静脉窦内,持续给予尿激酶(2万一4万U/h),总量<400万U。
术后处理包括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或)行抗凝治疗,以防止血栓再次形成。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与治疗分析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与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对29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总结。
结果: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表现多为颅高压升高为主。
MRV或DSA示静脉窦闭塞或充盈缺损。
治疗以脱水、抗凝、溶栓为主,多数患者治疗效果佳。
结论:对于起病较急的高颅压伴或不伴有神经、意识障碍的患者,须高度警惕CVST,应尽早行MRV或DSA检查,对其治疗仍以抗凝、溶栓为主。
关键词脑静脉窦血栓临床特点治疗AbstractObjecfive: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of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Methods:Medical records of 29 CVST patients are discussed.Results:The onset was most acute or subacute,The first symptom was 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The signs in MRV and DSA included loss of vascular flow of the Venous sinus.The major treatment involve dehydration,anticoagulation and thrombolysis.Treatment effect of most patients is good Conclusions:The acute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with or without psychoneurdogical defect should be highly suspected the CVST,MRV or DSA are helpful for diagnosis.Anticoagulation and thrombolysis are the main treatment in CVST.Key words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linical characteristics;therapyCVS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少见特殊类型,该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若不能及时明确诊断和给予有效治疗,常常引起死亡等严重并发症。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分析

3 讨论
肥 胖 组 较 体质 量 正 常 组 患 高 血 压 、 血 高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9 72 ()1913 1 9 ,53:6 .7 .
糖、 糖尿病 、 高甘油三酯血症及 患高胆固
收稿 日期 :0 00 .0 2 1.81
( 责任 编 辑 : 海 J ) 孙 L
本研究显示 : 女性超重、 肥胖组的多 醇 血 症 的 危 险性 增 加 ; 女性 B 的 变 化 MI
合 计 危 险 因素 体质 量 正 常组 超 重 、 胖 组 肥 相对 归 因
其 他 如 血压 、 糖 和 血 脂 等心 血 管疾 病 血
= : 8
【( 】 例 %)
( 66 u 7) =
【J 】 仞( %)
O 9) Fl6
『( ] 例 %)
值 P值
危险度
0 ) 矾
危险度
( AR)
种 心 血 管 危 险 因素 均 高 于 体 质 量 正 常 与 S P D P T 及 C o的变 化 具 有 线 B 、B 、G h 组; 3年 的 累 积 发病 率 显示 , 女性 超 重 、 性 关 系 , 着 B 的 上 升 , B 、 P 随 MI S P DB 、
颅 内静脉 窦血栓形成 的诊 治分析
3 41 - .
【】 卫生部疾病控制 司, 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 学分会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 l J 中国慢 】
性 病 预 防 与控 制 ,0 41() 8 -8 . 2 0 ,26: 32 5 2 【】 中 华 心 血 管 病 杂 志编 辑 委 员会 , 脂 异 5 血
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 脂异常防治建议【. J ]
颅 内 出血 , 出现 意 识 障碍 , 例 偏 瘫 。 例 应 用 低 分 子 肝索 治疗 , 例 进 行 血 管 内介 入 尿激 酶 溶 栓 治 疗 , 2例 1 8 l 同时 进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探讨

1 1 -1 1 . 1 0 1 3
般应 留院观察 , 监测肺部体征 、 血气 分析 、 x线胸 片 , x线胸 部 分健康人在经 历急性吸人性气 道损伤后可 出现持续数
头痛、 癫痫 、 精神 障碍 、 肢体活动障碍, 误诊 率高 , T、 C MRI 可早
期诊断。DS A是 确诊 的金标准 , 早诊断、 早抗凝、 早溶栓 治疗可
回顾 性分析 4 5例静脉 窦血 栓形成 患者 的临床诊 治及 转 归资 料 。结 果 4 例 患者均 经头颅 CT、 5 磁共振 成像早 期诊 断, 有
2 6例 经 数 字 减 影 血 管 造 影 ( A) 诊 , 溶 栓 、 凝 治 疗 后 DS 确 经 抗 3 死 亡 , 均好 转 。结 论 例 余 该 病 临床 表 现 各 异 , 发 症状 多 为 首
[ 周荣斌 , 1 ] 程霞. 常见有害气体 中毒的急救及药物应用 f. J 中国实用 内 】 科杂志 ,0 7 2 ( 5 :2 6 . 2 0 ,7 1 )6 — 5
生呼吸心搏骤停 的患者就地行心肺复苏时应避免 口对 口呼吸 ,
提倡 口鼻面罩气囊通气 , 防止救援人员二次 中毒 。救治时还需 注意 , 进入高浓度的 H S C 、O环境 中可骤然晕倒 , 故在现场应避 免救援人员 因缺乏必要的设备而 出现伤亡。 刺激性气体 吸入后
肺疾病 , 还有一些患者可在后期 出现 阻塞性细支气管炎并机化 性肺炎 ( O P , B O )糖皮质激素 治疗可使绝大 多数患者临床症 状
静脉窦血栓形成诊疗规范(最新版)

10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因学特点:一局部原因:头外伤、局部感染二全身原因:1 内分泌和内在的血栓形成倾向成为主要原因2 经常使用避孕药的年轻妇女是最常见的重要危险因素,其比例为4-13%3 围产期妇女亦是高危人群,比例约7-14%4 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的比例为20-30%5 35%患者找不到病因临床特征一症状:急性起病:80%以上妊娠产褥相关颅内静换脉窦血栓表现为急性发病头痛发生率75-95%,亚急性发作,部分类似蛛网膜下腔出血三联征头痛呕吐视力模糊占20-40%癫痫35-50%产褥相关患者癫痫发生率76%,局限性脑水肿、出血和感觉缺失二体征40-60%出现局部神经功能体征运动、感觉缺失,失语,偏盲,癫痫,颅神经麻痹头痛,呕吐,共济失调是小脑静脉血栓、侧窦和直窦闭塞联合作用的结果,占9% 意识障碍颅内出血35-50% 多有双侧或单侧额、枕、颞叶出血辅助检查CT:筛查、一线检查工具MRI/MRV:诊断和随访的良好方法DSA:诊断和治疗的金标准其他要明确的检查:腰穿、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临床治疗对症治疗:抗癫痫、降颅压、控制精神运动异常、止痛、抗炎治疗内科系统抗凝治疗一线抗凝治疗能有效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1 肝素通过静脉途径给药,维持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2-3之间2 低分子肝素皮下给药,q12h,用于过渡到口服抗凝药物3 华法令口服,为出院后长期抗凝,维持国际标准化值(PT-INR)2-3倍,但妊娠患者尽量避免使用华法令。
4 建议抗凝治疗终点时间抗凝6-12月;眼底视乳头水肿消失;DSA/MRV基本正常;腰穿压力恢复正常。
但有血栓形成倾向的需终生抗凝治疗。
血管内治疗1适应证①临床表现为颅内高压症状者(头痛、恶心、喷射性呕吐等),且逐渐加重,严格内科治疗无效。
②CT, MRI或M RV显示有静脉窦血栓形成。
③常规腰椎穿刺压力>250mmH2O。
④眼底检查见双侧视盘水肿。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及诊治的探讨

讨
论
在降糖治疗的 同时将二者联合应 用 ,
致残 。为了探讨 更好 的治疗方法 , 提高临
床疗效 , 2 0 0 8年 1月 ~2 0 1 2年 1月 应 用
不仅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末梢循 环 , 同时对
受损神经功能 的修 复也有积极 的促 进作
用, 有效率高 , 不 良反 应 少 。对 治 疗 糖 尿
见 。 严 重 影 响 患 者 的 生 活 质量 , 甚 至 可 以
治疗 方法 : 常 规糖尿 病饮 食 、 运动 和
口服降糖 药 和 ( 或) 胰 岛 素治疗 基 础上 ,
对照组单 用硫辛硫 注射液 0 . 3 g 静脉输液 1次/ 日, 治疗 2周 ;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
上, 同时加用 丁咯地 尔注射 液 0 . 2 g加 人
或消失 , 皮质肿胀、 增厚, 脑 回粗 大 , 在
检查 提示 神经传 导速度 较前好 1转 。③
无效 : 症状无 改善 , 神经 电生理检查 提示
3 薛春生 . 新 药物 临床指南 [ M] . 北京 : 人民
卫生出版社 , 2 0 0 3 : 6 7 2 .
神经传导速度 未见改 善。统 计学处 理两
示神经传 导速度 明显提高 。②有效 : 症状
明显减轻 , 浅感 觉有所 改善 , 神经 电生理
2 陈灏珠 . 实用 内科 学 [ M] . 北京 : 人 民卫生
出版 社 , 2 0 0 5 : 1 0 3 0 .
下肢针刺样疼痛 , 烧灼样疼痛 。②走路不
稳似脚踩海绵感。③ 症状 加剧影 响睡眠。 诊断标准 : ①在糖尿病基础上有上述两项 皮层下的脑组织或深部灰 质核 团 , 白质区 发病少 , 可单 发或 多发 , 呈斑 片状 或脑 回 状等 、 略长 T 1 wI长 T 2 wI 信号, T 2 F L A I R 呈高信号 , 边 界 不清 。本 组研 究 中 , 3例 均有大脑皮层 梗死 现象 , 梗 死 区在顶 、 枕 及额叶均有分 布 , 单侧或 者双侧 , 可 能与 静脉闭塞部位 有关 ; ②脑肿 胀 : 脑沟模 糊
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治体会

文献 标识 码 :B
文章编 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5 )0 1 2 - 0 1 9 5 - 0 1
1病例 资料
患者 男性 ,2 8 岁。2 0 1 2 - 0 1 - 3 1 因为复视 1 周 至靖 江第 四人 民医院求 治 。门诊检查 :患者 神清 ,精神 欠佳 。右眼视力 0 . 1 ,左 眼视 力0 . 8 。 外眼无异常 ,双 眼瞳孔等大等 圆,直径 3 1 1 1 1 1 1 ,对光反应 可。眼底 :视
2 0 1 5年 4月第 1 3卷 第 1 2期
・
病例报告 ・ l 9 5
1 例 颅 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 的诊治体会
商黎 明
( 江苏靖江第 四人 民医 院眼科 ,江苏 靖江 2 1 4 5 0 0 )
【 摘 要】 回顾 性 分析我 科 1 例 颅 内静 脉 窦血 栓形 成 患者 的 临床 资料 ,探 讨 颅 内静 脉 窦血 栓形 成 的早 期 诊 断与 治疗 。
眼视力逐渐提高到0 . 8 。停补液治疗 ,改为肠溶阿司匹林、弥可保、脑
心通等 口服治疗 ,十多天复诊 时视力 提高到 1 . 0 。抗凝期 间,同时监测 出凝血系列 。随访至今 ,患者视力无下降,亦无复视 、头痛症状 。 2讨 论
乳头无水肿 ,黄斑反光 ( + )。眼球各个方向运动可,视远视近时均
0 . 3 c m,左瞳对 光反 射( + ) ,右 瞳对光反 射( + ) ,鼻 唇沟对 称 ,伸 舌居
神经功能缺损等其他症状。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大多为非炎性,以婴幼
儿 、产 褥期妇女 、老年患者为 多 ,早期 即可 出现颅 内压增 高的表现 。 海绵 窦、横窦 、乙状 窦血栓形成 ,多为炎症性 。海绵窦血 栓形成表现 为单侧 或双侧 Ⅱ、Ⅲ、 Ⅳ、V I 对 脑神经受累 及颅 内病变表 现。横窦 、 乙状 窦血栓形成可 出现颅 内高压 、三叉神 经和外展神经麻痹 症状 。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系统性静脉溶栓:通过静脉滴注溶栓剂,经血液循环至颅内
静脉窦内溶解窦内血栓,使静脉窦再通
✓ 用量:尿激酶,50-150万U/d,5-7d(同时检测纤维蛋白原
≥1.0g);rt-PA,0.6-0.9mg /kg, 总量≤50 mg
作用机理:将微导管通过股静脉入路置于血栓内注射溶栓药物,
促进血栓溶解,增加静脉窦通畅
➢ 1825年Ribes首先描述CVST; ➢ 1942年Lyons描述系统性抗凝治疗CVST ; ➢ 1971年Vines 等对CVST患者进行系统性溶栓治疗; ➢ 1988年Scott利用经颅钻孔进行接触性溶栓; ➢ 1991年Barnwell利用血管介入技术经颈静脉及股
静脉进行静脉窦接触性溶栓。
作用机理:使用球囊、保护伞及Solitaire支架拉栓等方法机械
碎栓
结合溶栓方法效果更好
球囊扩CVST 约占所有卒中的0.5%-1%;
➢ 在正常人群中,CVST的年发病率在新生儿和儿童 为7/1000 000,成人约为2-5/1000 000;
➢ 多见于孕妇、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以及<45 岁的年轻人群;
✓ 遗传性高凝状:抗凝血酶缺乏、补体蛋白C等;
✓ 获得性高凝状:怀孕、产褥期、高半胱氨酸血症、抗磷脂抗体、
普通肝素:按剂量调整,APTT 延长2倍 低分子肝素:体重﹤50kg, 0.4ml, 4250U;50 - 70kg 体重, 0.5ml, 6250U;﹥ 70kg , 0.8ml, 1万U)。均为 皮下注射,2 次/ d。常规使用2 周 口服华法林:控制国际标准化比值至2.0-3.0,症状改善 着病因明确使用3月,病因不明确使用12月
病理
➢ 静脉性梗死 ➢ 局灶性脑水肿 ➢ 颅内出血
病理生理
➢ 静脉高压 ➢ 颅内压高
✓ 头痛:占90% ✓ 癫痫性发作:占40% ✓ 视乳头水肿:视力下降 ✓ 神经功能障碍
腰椎穿刺检查:压力常增高,>300cm H2O 患者的临床症状 常较重。
➢ CT检查:绳索征、三角征、静脉窦高密度影和静脉性梗死。 ➢ MRI:亚急性期呈高信号。 ➢ MRV:受累脑静脉窦完全闭塞、不规则狭窄等。 ➢ DSA:静脉窦不显影或不规则,脑静脉显影延迟,紊乱或静脉代偿
用量:尿激酶50-150万U/d ,静脉点滴,2 -4 次/d,3-
7天,具体用药时间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影像学是否证实静脉窦 基本通畅来确定。
✓ 作用机理:经动脉途经的溶栓方法可将溶栓药物顺行送达静脉
端,可有效溶解皮质及深静脉的血栓
✓ 尿激酶用量:经股动脉入路,溶栓总量以50 万U ,5-7d
形成。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腰穿 影像检查:CT 、MRI 、MRV和DSA
治疗原发病或发病因素的治疗 抗凝治疗 溶栓治疗
✓ 首选的治疗方法
✓ 作用:可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阻止血栓延续发展,促进侧支循
环通路开放
✓ 不足:不能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
✓ 药物: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
肾病综合等;
✓ 感染:脑膜炎、耳炎、乳突等;
✓ 炎性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病、
炎性肠炎等;
✓ 肿瘤:神经系统肿瘤、全身恶性肿瘤、神经系统外实体瘤等;
✓ 血液病:红细胞增多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
症等;
✓ 药物: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疗等;
✓ 物理因素:头外伤、神经外科手术、颈静脉插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