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全册人自然社会教案

合集下载

五年级全册人自然社会教案

五年级全册人自然社会教案

五年级全册人自然社会教案一、第一章:人与自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人与自然的关系2. 生态环境的现状3. 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教学活动:1. 观看人与自然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 讨论生态环境的现状,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3. 学习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

二、第二章:社会与我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基本组成,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

2. 培养学生遵守社会规则,关心社会的意识。

教学内容:1. 社会的组成2. 社会规则的重要性3. 关心社会的方法教学活动:1. 讨论社会的组成,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的各个层面。

2. 学习社会规则,让学生知道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3. 分享关心社会的方法,如参与志愿者活动、关注社会新闻等。

三、第三章:家庭关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爱护家人,关心家庭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2. 家庭的重要性3. 爱护家人的方法教学活动:1. 讨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

2. 学习爱护家人的方法,如尊重家人、帮助家人等。

3. 分享家庭中的温暖故事,增强学生对家庭的感情。

四、第四章:人际交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学会与人相处。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善于沟通的意识。

教学内容:1.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2. 与人相处的方法3. 沟通技巧教学活动:1. 学习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如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

2. 讨论与人相处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3. 练习沟通技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第五章:自我保护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学会保护自己。

2. 培养学生警觉性,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内容:1. 自我保护的重要性2. 保护自己的方法3. 警觉性的培养教学活动:1. 讨论自我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保护自己的必要性。

五年级人自然与社会教案

五年级人自然与社会教案

人·自然·社会(五年级)第1课在灾害面前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洪水、泥石流、雪崩等各种灾害带来的危害。

2、初步掌握一些灾害中的自我保护措施。

3、通过收集有关自然灾害的资料,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地震自救演习等实践活动、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收集自然灾害的有关资料活动过程:1、揭示课题:在灾害面前讲述贾师傅的回忆,唐山大地震的后怕。

2、提出问题:贾师傅的话,给了我们一些什么启发?3、学生反馈交流。

4、你还知道哪些地震或其他灾害来临前的征兆呢?5、讨论在灾害面前自护自救①.不能慌,就近找掩体,保护自己②利用地震间隙,消除火灾隐患③在人多地方听从警卫指挥④不坐电梯⑤其他6、讨论其他灾害的自救自护措施。

①小组合作②温馨提示7、课外延伸刊出板报模拟演习当我们面临恶劣天气学习目标:1、了解雷击、台风等灾害和灾害性天气的危害。

2、初步掌握一些灾害中的自我保护措施。

3、通过资料收集活动,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灾害性天气情况的资料气象知识活动过程:一、呈现资料,恶劣天气的危害数据二、讲述浙江的天气情况特点春季阴冷多雨,沿海和近海时常出现大风,主要气象灾害在暴雨、冰雹、大风、倒春寒夏季高温多雨,台风雷暴大风频繁秋季冷暖变化大、台风、暴雨、阴雨大雾冬季晴冷少雨、空气干燥三、揭示课题本地最主要危害天气表现为雷电、台风讲述近年来的雷击真实事例,说明普及恶劣天气中的自我保护知识已经刻不容缓。

四、提出问题讨论探究1、在雷雨天气中,我们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安全呢?讨论交流:①不能在屋顶停留②不要进入棚屋、岗亭等低矮建筑物。

③不要使用金属柄的伞④不要接近水管、暖气管等裸露金属物⑤不要使用移动通信设备⑥不要在户外游泳、球类活动在室内要注意①关闭门窗②不能使用没有防雷设施的电器设备。

2、台风中的自救自护知识1.及时收听天气预报2、不要靠近窗和广告牌五、趣味抢答六、课外延伸上“天气在线”网站,愉快冲浪,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五年级上册人自然社会教案

五年级上册人自然社会教案

五年级上册人与自然社会教案第一章:了解自然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态度。

教学内容:1. 自然环境的概念: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生态系统。

2. 自然环境的组成:阳光、空气、水、土壤、动植物等。

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自然环境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自然环境的美丽和重要性。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自然环境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第二章: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 培养学生保护自然、节约资源的意识。

教学内容:1.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依赖自然环境生存和发展。

2.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过度开发、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等。

教学活动:1. 故事分享:讲述一个关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

2.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出保护自然的措施。

第三章:保护生态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每个人都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

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行动的意识。

教学内容:1.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保护生态环境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健康。

2. 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垃圾分类、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等。

教学活动:1. 视频观看:观看一段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和重要性。

2. 小组活动:分组讨论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生态环境保护,制定一个环保行动计划。

第四章:尊重生命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重要性,认识到尊重生命的意义。

2. 培养学生关爱动植物、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教学内容:1. 生命的重要性:生命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财富,每个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2. 尊重生命的表现:关爱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反对虐待和残害生命。

五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案

五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案

五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社会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可持续发展。

2. 人与社会的的关系:个人与社会集体的相互作用、和谐发展。

3. 关爱大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

4. 关爱社会:尊敬师长、团结友爱、助人为乐。

5. 实践环节:开展环保活动、社区服务等。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

4.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2. 讲授知识:讲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3. 案例分析:分享相关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关爱大自然和关爱社会。

五、作业布置1. 课后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践行关爱大自然和关爱社会。

2. 实践作业:参与一次环保活动或社区服务,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思考题和实践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环保活动或社区服务中的表现和收获。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自然界:如公园、动物园等,增强学生对自然的认识和热爱。

2. 邀请社会工作者进行讲座:分享关爱社会的重要性及其实践方法。

3. 开展班级主题活动:如环保主题班会、社会公益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2.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和需求。

五年级上册人自然社会教案

五年级上册人自然社会教案

五年级上册人自然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和关爱他人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人与自然1. 导入: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离不开自然。

2. 学习:讲解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环境的方法。

3. 实践: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保护环境,提出具体建议。

第二课时:人与社会1. 导入:讨论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关爱他人对社会的重要性。

2. 学习:讲解关爱他人的方式和方法。

3. 实践: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关爱他人,提出具体建议。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联。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加深对保护环境、关爱他人的理解。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其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态度等。

3. 课后实践:收集学生提出的具体建议,评价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上册人自然社会》2. 课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图片、案例等。

3. 视频:有关保护环境、关爱他人的视频资料。

4. 作业素材:有关保护环境、关爱他人的实践活动案例。

六、教学内容:第三课时:自然环境保护1. 导入:通过展示环境破坏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的现状。

2. 学习:讲解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介绍环保法律法规。

3. 实践:讨论如何参与环保活动,制定个人环保计划。

第四课时: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1. 导入:讨论社会责任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作为公民的责任。

2. 学习:讲解公民如何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培养公民意识。

3. 实践:小组活动,设计一个提升社区环境意识的项目。

五年级上册人自然社会教案

五年级上册人自然社会教案

五年级上册人自然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3)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利用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人与自然的关系1. 导入:让学生谈谈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2. 学习:讲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 讨论: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环境,提出具体建议。

第二课时:人与社会的关系1. 导入:让学生谈谈对社会的关系的认识。

2. 学习:讲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发展。

3. 讨论:分组讨论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提出具体建议。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创新思维等。

3. 课后实践:检查学生课后实践活动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上册《人与自然社会》教材。

2. 课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关图片、案例等。

3. 实践活动材料:环保手工制品、可持续发展的实例等。

五、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3. 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4. 结合课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全册)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全册)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第一部分)第一章:人与自然1. 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1.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2. 教学内容2.1 人与自然的关系2.2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3 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3. 教学方法3.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3 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4.2 讲解:讲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热爱大自然和珍惜自然资源。

4.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保的重要性。

4.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第二章:家庭与社区1. 教学目标1.1 让学生了解家庭和社区的关系,认识到家庭和社区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1.2 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心社区的品质。

2. 教学内容2.1 家庭和社区的关系2.2 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2.3 热爱家庭,关心社区3. 教学方法3.1 故事讲述法:通过讲述家庭和社区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家庭和社区的关系,认识到家庭和社区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2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家庭和社区的感悟。

3.3 角色扮演法: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与家人和社区居民相处的场景。

4. 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和社区的重要性。

4.2 讲解:讲解家庭和社区的关系,以及家庭和社区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4.3 故事讲述:讲述家庭和社区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家庭和社区的温暖。

4.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家庭和社区的感悟。

4.5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与家人和社区居民相处的场景。

小学五年级上全册人自然社会教案

小学五年级上全册人自然社会教案

五年级《人 .自然. 社会》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及其编排本册教材是依据浙江省教育厅颁布的《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标准(通用部分)》共设计编制了32课课文,涉及了《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标准》内容纲要中的19个内容模块: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古代史事、政治人物、近现代史事、城市的兴起、乡村的变化、音乐舞蹈、生活/社会民俗、地方曲艺、特色旅游线、博物馆、浙商与市场、教育家和科学家、地理位置与面积、主要河流、气象灾害等19个模块的内容,分成浙江沿革、浙江环境、浙江经济、浙江文化和谐浙江等五大版块。

各模块的课文安排如下:和谐浙江版块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了解“他”和“她”》、《成长的轨迹》法制教育:《文明网络行》国防教育:《国防建设人人有责》浙江沿革版块古代史事:《回首古越》政治人物:《西湖三杰》城市的兴起:《数字化生活》、《日新月异的城市》浙江文化版块音乐舞蹈:《浙江民乐》、《浙江民间歌舞》地方曲艺:《浙江各地传统习俗》《绍兴“莲花落”》、《杭州“小热昏”》、《“金华道情”》浙江经济版块特色旅游线:《水乡古镇》、《浙江绿谷》博物馆:《江南药王的传奇》浙商与市场:《风云浙商》教育家和科学家:《科学泰斗钱学森》、《能管老天的竺可桢》、《大数学家苏步青》浙江环境版块地理位置与面积:《家乡的地形》、《东海上的明珠》主要河流:《家乡的河流》、《京杭大运河》气象灾害:《复杂多变的天气》、《变幻莫测的台风》(二)、教材的主要特点每课的编写体例一般为:在课序、课题之后是一段简洁的文字,引出课文内容或点明基本观点,接下去为课文的正文部分,在文中或文后安排了“交流”“链接”“活动”等学习内容,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浙江学生实际。

教学本教材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已知经验和学习积极性。

重视实践活动,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将查找资料、实地调查、参观访问、出黑板报、组织辩论赛,课本剧表演、实地体验等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优化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人 .自然. 社会》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及其编排本册教材是依据浙江省教育厅颁布的《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标准(通用部分)》共设计编制了32课课文,涉及了《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标准》内容纲要中的19个内容模块: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古代史事、政治人物、近现代史事、城市的兴起、乡村的变化、音乐舞蹈、生活/社会民俗、地方曲艺、特色旅游线、博物馆、浙商与市场、教育家和科学家、地理位置与面积、主要河流、气象灾害等19个模块的内容,分成浙江沿革、浙江环境、浙江经济、浙江文化和谐浙江等五大版块。

各模块的课文安排如下:和谐浙江版块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了解“他”和“她”》、《成长的轨迹》法制教育:《文明网络行》国防教育:《国防建设人人有责》浙江沿革版块古代史事:《回首古越》政治人物:《西湖三杰》城市的兴起:《数字化生活》、《日新月异的城市》浙江文化版块音乐舞蹈:《浙江民乐》、《浙江民间歌舞》地方曲艺:《浙江各地传统习俗》《绍兴“莲花落”》、《杭州“小热昏”》、《“金华道情”》浙江经济版块特色旅游线:《水乡古镇》、《浙江绿谷》博物馆:《江南药王的传奇》浙商与市场:《风云浙商》教育家和科学家:《科学泰斗钱学森》、《能管老天的竺可桢》、《大数学家苏步青》浙江环境版块地理位置与面积:《家乡的地形》、《东海上的明珠》主要河流:《家乡的河流》、《京杭大运河》气象灾害:《复杂多变的天气》、《变幻莫测的台风》(二)、教材的主要特点每课的编写体例一般为:在课序、课题之后是一段简洁的文字,引出课文内容或点明基本观点,接下去为课文的正文部分,在文中或文后安排了“交流”“链接”“活动”等学习内容,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浙江学生实际。

教学本教材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已知经验和学习积极性。

重视实践活动,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将查找资料、实地调查、参观访问、出黑板报、组织辩论赛,课本剧表演、实地体验等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优化教学效果。

与学校的班队活动、户外活动紧密结合、与地图、电影、电视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机地整合,拓展地方课程的时空领域。

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学习与活动,学会正确认识和对待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能文明上网。

了解军营生活,结合军训活动,简单学习军事技能。

知道有关浙江人民的斗争史事英雄人物。

知道钱塘江大桥、新安江水电站、萧山机场、境内的高速公路、铁路等标志性建筑。

说出浙江省有代表性的生活习俗。

知道浙江著名的民间歌舞和地方曲艺。

了解并体会浙江科学家的钻研精神及爱国主义思想。

知道江南水乡古镇金三角、丽水绿谷旅游区等浙江的一些特色旅游线,简述其特色。

知道徐冠巨、鲁冠球、徐文荣、南存辉、宗庆后、冯根生等浙江出类拔萃的企业家及其创业史。

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觉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觉得人自然社会在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为了今后的学习生活,我们必须学好人自然社会。

通过教学,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初步学会正确地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他们也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

三、教学措施:1、依据课程标准,把握教学目标。

教材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工具,也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恰当把握教学目标,理解教材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本地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文本中内容和活动进行调整。

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研读课本,弄清课本上的重难点。

活用教材,能灵活、合理、科学地使用好每个板快,注重早渗透,不断积累。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用好教材。

2、采用多种手段,突出教学效果。

教师认真备课,找准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认真研究每堂课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已知经验和学习积极性。

重视实践活动,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将查找资料、实地调查、参观访问、出黑板报、组织辩论赛,课本剧表演、实地体验等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优化教学效果。

3、发掘课程资源,拓展教育功能。

教材中设计的三类学习活动栏目是教材内在的组成部分,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

为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应拘泥于教材资源,而应基于课程目标,根据学校所处的地方特点和学校情况,可以与学校的班队活动、户外活动紧密结合、与地图、电影、电视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机地整合,拓展地方课程的时空领域。

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4、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由于本课程的设计是综合的,教材所包含的内容领域也很广,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及少先队、学校活动等是有紧密关联的,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有关课程加强联系,整合相关内容,以提高综合教育效果。

5、灵活安排教学课时和教学进程教学课时基本设计为每课一课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安排各课的教学时间和进程。

四、教学进度表第1课了解“他”和“她”教学目标1、知道男女泌尿生殖器官的名称、结构和功能。

2、养成保持泌尿生殖器卫生的良好习惯。

3、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男女泌尿生殖器官的名称、结构和功能。

难点: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一、直面“课题”1、读课题2、对“他”和“她”,你有哪些了解?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深入地了解“他”和“她”的不同。

二、认识“他”1、出示:男性生殖系统侧剖面。

2、教师简介:(1)生殖器的名称、结构和功能。

(2)谁有问题要问?3、小结:男性生殖系统是由内、外生殖器两大部分共7 个小部分组成的。

三、认识“她”1、出示:女性生殖系统侧剖面。

2、出示:女性生殖器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分别叫什么?有什么作用?3、小结:女性生殖系统是由内、外生殖器两大部分组成的。

外生殖器由7 个小部分组成,内生殖器是由4 个小部分。

四、保持生殖器卫生1、如何保持呢?(分男女小组讨论)2、小结:(1)用温热水清洁外阴部。

(2)檫便纸方向由前向后。

(3)要穿棉制短裤。

(4)男孩子如果有包皮过长,可去医院动手术。

(5)上体育课要保护好生殖器不受伤害。

(6)和同学玩闹时不要玩弄、踹、踢对方的生殖器。

五、全课总结:通过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第2课成长的轨迹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生理知识的基础上,知道初潮是怎样来临的月经期内应注意哪些方面的生理卫生知识及心理卫生知识。

教学过程:活动一:先在班级进行调查,女生中来月经的比例是多少,在第一次来月经时你的感受如何?从而引入初潮的话题。

女孩第一次来月经叫初潮,意味着青春期的开始,有的国家各民族甚至还要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如日本吃红豆饭,非洲许多部落中要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

活动二: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生理卫生知识中月经的形成及大概过程,再详细分析初潮的形成。

胎儿期:原始卵泡(数万个)↓青春期:开始成熟↓成熟卵泡(每月成熟一个)成熟卵泡开始旺盛地分泌激素,在其作用下,子宫内膜渐渐增厚,卵子成熟后,从卵泡中分离出来,叫排卵,排卵后卵巢又分泌一种黄体孕激素,如果卵子未受精,黄体孕激素减少,子宫内膜开始萎缩破裂、脱落,内膜上大量的毛细血管在内膜脱落时破裂而少量出血,血和内膜碎片从阴道排出这就是月经。

它标志着女性卵巢功能开始成熟,因营养、精神状态、体质、遗传环境因素的影响年龄会有所不同。

前后两次月经之间间隔时间叫月经周期,一般为28天,最长30-34天,最短21天,每次大约3-7天干净,经血呈暗红色,初潮后又能出现一些不规律的现象,这属于正常现象。

活动三、引导学生注意初潮的心理卫生及心理调节。

初潮心理特点:情绪波动较大,易怒,心神不定,烦躁不安,对周围的人要求过高,极易与人发生争吵。

教后记:月经是女性正常的生理现象,如何度过这一时期是每人都必须面对的,故应多交流探讨,做到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于未然。

而男生则表现长胡须、喉结突出等。

其中要正确对等遗精。

第3课文明网络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用广东省教研室编写的广东省初级中学课本《信息技术》第一册上,第三章第六节网络文明与安全,前面几节课学生正在享受着网络带来的方便、快捷,还不曾注意到在网络活动中存在的信息真伪、网络文明、网络安全等问题。

本节课通过4个案例让学生对网络有一个更全面、客观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网络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网络安全措施。

二、教学目标(1)了解网络世界的虚伪性和法律法规(2)树立网络安全意识(3)养成良好的信息活动习惯(4)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自我保护方法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树立网络安全意识(2)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自我保护方法教学难点: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四、课前准备:(1)收集案例1、案例2的视频或由学生将案例1、案例2排演成短剧(2)真假中国银行网页图片(3)剪辑电影《非常24小时》片段,表现黑客的危害及其违法性(4)收集知识扩展部分的相关材料三、教学过程设计第4课国防建设人人有责教学目标:1、了解军营生活,逐步树立国防意识。

2、结合学校体育课和军训开展相关的军事训练活动。

3、通过搜集国防资料,提高搜集、处理信息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军营生活,知道训练能锻炼人的意志。

教学难点:树立国防意识。

教学过程:一、感知军营生活1、观看一组军训图片。

2、结合平时从电视上的了解,谈谈你对军营生活的了解多少。

二、体验军营生活1、自学P12“我的军训体验”。

2、小组讨论:从这篇日记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为什么要参加军训?三、“居安思危”的国防意识1、国防意识----居安思危军训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磨练坚韧不拔的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同时,预防国防战争。

比如:现在有些国家都在打仗。

1)谁来说说你知道了哪些战争?2)观看美国的“9·11 事件”,“伊拉克战争”,“国际恐怖主义”等图片或视频。

3)看了图片或视频后,你有什么话要说吗?2、阅读P13 2、了解国防的相关法规1)谁来汇报一下,我国对国防颁布了哪些法规?(事先布置搜集)2)读一读这些法规。

3)读了这些法规,你明白了什么?四、全课总结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出一张手抄报第5课回首古越教学目标:1、知道浙江地区春秋、秦汉、三国、东晋、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概况。

2、了解吴越争霸和越国兴衰、会稽郡的设立等史事,体会浙江文化的深厚意蕴,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探究家乡历史的兴趣。

3、通过搜集古越相关的资料,提高搜集、处理信息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从春秋战国到南朝的浙江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