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7-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课件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7-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课件

)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赫鲁晓夫改革的思想前提是打 破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为此 1956 年 2 月赫鲁晓夫主持召开了苏 共“二十大”。B 与题干无关,C、D 说法不合史实。
答案:A
4.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最能直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的措施是( )
A.大规模的垦荒运动 B.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 C.改变过去过于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 D.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民 收入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基础自测
课后作业
作业 目标 作业 设计
1.了解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 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限时:40 分钟 满分:100 分
(Ⅰ)基础自测——第一时间反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反馈点1 赫鲁晓夫改革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道路表明在不发达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照样行得通, ① 不正确。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 败。 这给社会主义带来的教训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 指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逐步提高人民生 活水平,才能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故正确答案为 A 项。
答案:D
反馈点2
勃列日涅夫改革
5.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 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 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这种情况出现在 ( ) A.1925-1953 年 C.1965-1982 年 B.1954-1964 年 D.1982-1991 年

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二人教版课件: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二人教版课件: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提示:(1)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 食作物减产;玉米歉收;苏联被迫增加粮食的进口。原 因: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
(2)原因:勃列日涅夫的保守导致改革的停滞,苏联 经济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全面滑坡,作为领导人的勃列日 涅夫却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因此被苏联人民讥 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思考: (1)戈尔巴乔夫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 影响? (2)有人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 的失败。”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提示:(1)措施: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用经 济方法管理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等。影响:经济改革 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 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在经济改革受挫后把改革重 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失控,1991 年苏联解体。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1)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 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2)1985 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在经济、政治领域进 行改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内容 (1)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 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 标。 (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所有制结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 营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4)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 业部门。

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

材料3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人员的占85%
政治: 体制僵化、官僚主义、民族矛盾尖锐
材料4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 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 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5位下降至居世界第 18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工业生 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 生产长期落后。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工业(侧重点):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 业自主权) 农业:①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②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 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③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2.评价
材料一: 1975年社会总产值比1960年增长2.8倍。 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和石油产量翻一番, 钢产量增长1.5倍,汽车的年产量增长三倍多。九 五期间,谷物产量从1.3亿吨增长到1.8亿吨,肉 类从930万吨为1400万吨。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社会主义经
济改革阶段
1.(09广东文基,34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 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 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 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 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 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 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1.在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 部的调整,以促进社会主义制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 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

苏共二十大
• 斯大林逝世后的1956年,苏联共 产党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大 会结束时,赫鲁晓夫作了《关于 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揭露由 此造成的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 会后,苏联陆续为在个人崇拜时 期遭受迫害的人平反。苏公“二 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 信,有助于摆脱教条僵化思想的 束缚和健全民主。但秘密报告把 个人崇拜归咎于斯大林个人的原 因,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分 析,引起了思想的混乱。
7 6 5 4 3 2 1 0 1961—1965 1966—1970
国民收入年增长率(%)
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原因是什么?
愈演愈烈的军备竞赛
•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 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 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 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 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 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 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 得不到较大的提高。80年代 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 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 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 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 声日益高涨。
第21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任期:1953—1964) (任期:1964—1982)(任期:1985—1991)
知识聚焦
•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 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赫鲁晓夫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 3.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整理: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原因): 1)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2)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的提高。 2.内容(措施): 1)农业改革: 养牲畜,自留地;种谷物,开荒地;种玉米,卖农机。 2)工业改革: “下放两个权力”——企业管理权,调整工资权; “遵循一个原则”——“物质利益原则”。 3.评价: 1)作用: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 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2)局限(失败原因):①在维持原有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②缺乏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③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思考】该观点评价的是苏联哪位领导人的改革? 提示: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1. 背景: 2.措施: 改革重点是农业
3.评价: (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无法从 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 4.失败原因: (1)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局部调整,没 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 (3)改革忽视客观规律。
【思维点击】这反映出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 原因是什么?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
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提示:勃列日涅夫改革未改变原有体制,只 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
【思维点击】材料中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涅夫“有 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 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 ,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 “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 膏肓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跨进了80年代。 提示:原因:勃列日涅夫的保守导致改革的停滞,苏 联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面滑坡,作为领导人的勃 列日涅夫却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因此被苏联 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 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 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异同,戈 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主题一
赫鲁晓夫改革
他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 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 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 条件之一。

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7-2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7-2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具 体内容和结果等方面有何异同? 1.指导思想: (1)不同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都是在斯大林体制下进行的 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 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 (2)相同点:都是针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了不同 程度的改革。 2.结果:赫鲁晓夫的改革成效甚微;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取得 一定成果,后期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导致苏联解体。

列 日 内 容
经济
体制
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 部门

夫 改 成
经济
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军备竞赛又导致经
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呈现下降和停滞 趋势。 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冲击作用。 (人民版)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①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②1953年斯大林逝世, 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人民版) 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 农 价格,增加农民收入。②鼓励农民和农场发展家庭副 业 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开 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工 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 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②一定程度上承认 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第2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考纲要求
考纲解读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
考查角度 从改革的内容、失误 等角度进行考查;从 改革的失败原因、最 终结局角度进行比较 考查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答案] ⑵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失败原因: 都没有彻底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影响: 改革未彻底改变体制,制约了苏联政治经济的 发展,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造成了苏联解体。 ⑶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 要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要搞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
运用辩证唯物 主义的观点评 价赫鲁晓夫的 改革;评价斯 大林 比较勃列日涅 夫改革与中国 的经济改革, 总结中国经济 改革成功的经 验
戈尔巴乔夫改 革与苏联解体 的关系 戈尔巴乔夫改 革与中国改革 的异同
勃列 日涅 夫的 改革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 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 ‚发达社会主义‛社会 1975年后,苏联进入经济停滞时期
3、苏共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在 A.赫鲁晓夫时期 B.斯大林时期 C.勃列日涅夫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
4、赫鲁晓夫改革的最大功绩在于 A、农民得到了一定的自留地,生活水平有所 改善 B、通过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工人的收入 有所提高 C、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 增长达10%以上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
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 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 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 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 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材料: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 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 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 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 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 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 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 食的进口。 请思考: 根据材料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②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③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苏教版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苏教版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 1.内容 • ①②③ • 2.重点 • 工业——重工业、军事工业。 • 目的 • 影响:对苏联、对美国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 1.背景 • 2.经济改革措施 • 重点: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措施:①②③④ • 局限:①② • 结局:经济改革失败,政治改革失误,最终
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下放权力,扩大 地方和企业自主权。
• 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 发展滞后——重点在农业,大规模垦荒。
• 劳动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 性低——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 收入分配:“大锅饭”、平均主义,收入 低——增加农民收入,一定程度上承认企 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等。
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 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 计划经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平均主义严重,
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阻碍经济可持续发 展。
•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 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 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
•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 核心: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 主要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特别是农业 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①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 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②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违背自然规律。
A
• (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53年, 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 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 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 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 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回顾: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有哪些? 2、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表 现有哪些? 4、应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的历史 作用?
项目
农业政策 工业政策 贸易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新经济政策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解除部分中小企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业国有化 恢复货币流通,允许 取消自由贸易 商品交换 实行实物配给制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 改革内容:重点放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方面 2. 结果
(1)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政局稳定,军备 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 所改善; (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
3. 改革失败原因: (1)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2)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 (3)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阻碍经济改革的深入 根本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限 制
B
A
3、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4、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案 D、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发生
市Hale Waihona Puke 对经济的调节 济 作用) 4、结果:失败;苏联解体 政 治 作为改革的重点 2.继续优先发展重 工业
局势失控 苏联解体
比较: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改革的重点 成果(后果)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农业 重工业 国防工业 经济领域 转向 政治领域 一度促进 农业发展 成为超级大国 苏联剧变并 最终解体 问题 未能从根本上 突破斯大林 模式限制 放弃了 社会主 义和苏共领导
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按 劳分配制
分配制度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 1) (2)
工业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
(3)农业方面:农业集体化运动:
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1937)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 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 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尼基塔· 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 ,原苏联领 导人。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10月14日,任苏 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年-1964年);美苏核对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 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 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 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引 起震惊。1971年9月11日,曾在叱咤一时,下台后郁 郁寡欢的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 当时的俄罗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 出他的名字。 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项目


农业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 植玉米(玉米运动)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 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 动生产积极性。
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取得了一定的 成效
(2) 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 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 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1. 根本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的限制 2. 具体原因有: 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个人作风急燥, 反复无常); 1964年粮食减产,加速了赫鲁晓夫的下台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
阅读课文,了解: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有哪些? 2、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最终结果是什么? 4、原因有哪些?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 最高领导地位 2. 改革的主要措施 农业方面☆ 工业方面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1、背景: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水平 重点:用经济 1.缺少宏观决策和 2、时间: 1985年 管理方法代替行政 相应的配套措施 经 3、内容和问题:经济和政治领域 命令(实质:承认
工业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 年的430万顷扩大到1962年 的3700万顷。扩种玉米对畜 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 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 米,产量很低。业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 玉米结不了穗。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 了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
3. 影响
(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实际出 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2、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3、政治上:…… 4、经济上:…… 5、思想上:……
及时训练:
1、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当政时的政策相比 A、都引起了当时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 B、都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 C、都否定了十月革命 D、都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
列昂尼德· 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06年-1982年,苏联党、政、军最高领导人。 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4年升为少将。1964 年参与推翻赫晓夫的政变,自任苏共第一书记。 在他统治下,苏联的军事、经济大大增强。苏联 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 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 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 最高苏维埃主席。他在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 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 战争。 他曾经被中国毛泽东政府斥责为“苏联修正 主义叛徒集团”的首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