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之美》教学设计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意思及赏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意思及赏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意思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一性一,潭影空人心。 万籁①此都寂,但馀②钟磬音。 ①万籁(lài):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响声,指一切声音。 ②馀:通余。 清晨闲步到古寺,朝一陽一已经照耀着树林了。翠竹掩映的小路一直延伸到幽深之处,禅房的花草树木生机盎然。深山的景色令鸟儿欢乐,碧潭的光影叫人心神怡然。所有的声音都已经停止,只剩下寺庙中的撞钟之一声。

【古淡之美】 本首诗的点睛之处在于第二联和第三联,用几个具体形象来表现古寺的幽静古淡。“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一性一,潭影空人心。”这两联中有翠竹,禅房,山光,潭影这四个主要的景点。苏东坡书“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是君子品德的象征;禅房是冥想和参禅的地方,山水则是古代文人生活不可或缺的背景,在这样的景色中,肯定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了。 【赏析】 常建的这首山水诗与陶渊明的田园诗有所不同。陶渊明作田园诗是为了表现了他的人格,但是从这首诗中,我们看不到诗人的人生主张,只是尽量将句子写得美。从全诗的写作态度来看,言志不是重点,因此哪一派的诗,往往有好句,但少有好诗。世界名著也是如此,那些有高尚的道德情一操一的作品,如《悲惨世界》、《罪与罚》等,能流芳后世;那种纯粹为了展示文字技巧的作品,生命就会相对短暂。高尚的情一操一是一篇好文章的基础。

【启示】 这首诗中表现出的理一性一的静穆,可以消解个人的悲欢离合、七情六欲,在美妙神秘的宁静世界中,感受超凡脱俗的美的境界。但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我们更需要那些悲喜总关民间疾苦的诗人,需要有人敢于承担现实的痛苦,需要更多的人将一精一力和才情用在现实生活的完善上,这也是为什么杜甫比常建这样的诗人更加伟大的原因。

教师资格考试《幼儿综合素质》模拟题试卷二及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幼儿综合素质》模拟题试卷二及答案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教师的许可证。也就是说,没有教师资格证,就考不了正规教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教师资格考试《幼儿综合素质》模拟题试卷二,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资格考试《幼儿综合素质》模拟题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本位儿童观认为( )。 A.儿童是家族繁衍的工具 B.儿童是父母的私有财产 C.儿童是国家的财富 D.儿童享有生存权、发展权、教育权 【答案】D。解析:儿童享有生存权、发展权、教育权是现代儿童观,即人本位儿童观的基本观点。 2.从已知的一般性或普遍性的原理或结论出发,推论出个别的或特殊的结论的思维方法是( )。 A.归纳 B.分析 C.演绎 D.综合 【答案】C。解析:演绎是从已知的一般性或普遍性的原理或结论出发,推论出个别的或特殊的结论的一种思维方法。 3.世界上最早使用麻醉剂的是我国古代的( )。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孙思邈 【答案】B。解析:华佗是东汉末杰出的外科学家,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先发明麻醉剂,并最早应用全身麻醉的医学家,堪称“外科鼻祖”。

4.就一个测验的优劣而言,最为重要的指标是( )。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复杂度 【答案】B。解析:就一测验的优劣而言,效度是一个比信度更为重要的指标,因为一个低效度的测验,即使具有很好的信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 5.以下句子中,没有动词的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 A.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B.且庸人尚羞之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D.晋侯饮赵盾酒 【答案】B。解析:A、C为不及物动词的使用用法,D为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6.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是( )。 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物资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物质 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手段 【答案】A。解析: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7.明确把“关爱学生”作为一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是( )。 A.1984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 B.1991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C.1997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D.2008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答案】D。解析:2008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的把“关爱学生”作为一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

淡之美教学教案

《淡之美》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感悟文中不同方面的“淡之美”. ②了解作者其人和为人处世。 ③理解课文通过比较,从具体到抽象的写作方法。 2、情感与价值:①领悟“淡之美”的哲理内涵。 ②帮助学生提升待人处事的平和心态。 3、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发、引导法 教学难点:对人生淡美及禅境的理解,提升学生待人处事的平和心态。 教学重点:领会各层面淡美的特点,进而理解人生的淡美境界和禅境的深刻内涵。 教学道具: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人认为人的一生应该轰轰烈烈,如火一样红红火火,如酒一样浓烈。也有的人认为,人生应该淡泊名利,如水一样澄澈明净,不争名逐利,那样才幸福快乐。同学们,你是怎样看待幸福人生的呢?也许,我们从没想过这个大问题,今天我们来看看李国文先生的《淡之美》,也许会给我们启发。 二、初读课文,理思路 (总体要求:初读课文一到二遍,扫清字词障碍,弄清文章思路。主要在课外预习时完成。) 1、弄清文中部分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惊鸿一瞥.(pie)熨.帖(yu )所向披靡.(mi)禅偈.(ji ) 水光潋滟 ..(lianyan)不虞.之隙(yu)惬.意(qie )裨.益(bi) 2 3、理清文章的思路 提出观点从具体事例论述上升到人生的生存方式哲理禅理 三、细读课文,品味美 总体要求:课堂细读课文,弄清文中各层面美的特点,从而理解人生的淡美情趣。 (1)、分析“女性美”——看美女 1、(PPT显示)刘亦菲的两张照片 2、这两张照片你比较欣赏哪一张呢?为什么? (在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提到“自然本色,韵味深远”等观点时,老师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以引导) 3.对于女性的美,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呢? (全班齐读第2自然段) 明确:本色和自然。

《淡之美》阅读附答案

《淡之美》阅读附答案 仔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20分) 淡之美(有删改) ①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②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③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市廛云集的,车水马龙的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④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 ⑤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境界,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惟恐不突出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决不赘语,所谓“惜墨如金”者也。 ⑥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⑦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有一种土耳其款式的咖啡,煮在杯里,酽黑如漆,饮在口中,苦香无比,杯小如豆,只一口,能使饮者彻夜不眠,不觉东方之既白。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 ⑧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⑨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和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⑩因此,持浓烈人生哲学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是消极主义。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 ),自如而不( ),审慎而不( ),恬淡而不( ),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围,你就会成为坐标中的一个点,而这个点必然有着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于是,这就构成了家庭、邻里、单位、社会中各式各样繁复的感情关系。你把你在这个坐标系上的点,看得浓一点,你的感情负担自然也就重;看得淡一点,你也许可以洒脱些,轻松些。 ?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或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13课 彩墨游戏 ▏人美版

《彩墨游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彩墨画的绘画形式,通过游戏使学生感受彩墨与宣纸的特性,掌握彩墨画的基本技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运用彩墨与水的调和的方法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彩墨画的偶然性和意外效果、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学习彩墨画的情趣,同时激发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彩墨的各种变化和趣味。 2.教学难点:通过水分控制彩墨的浓淡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美感。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毛笔、宣纸(一张画着五个格子的宣纸条,一张长条宣纸,一块方形宣纸)、墨汁、颜料、毡子 2.学生准备:两个个1L绿茶的空瓶,装多半瓶水拧好瓶盖、一个大调色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爱丽丝漫游仙境》的故事吗?那爱丽

丝今天就跟随兔子先生来到了我们的教室,并在教室一角发现了一个神奇的魔法盒子,(教师拿出装饰好的纸箱),这时从魔法盒子里传出来一个低沉的声音对爱丽丝说:你可以从我的箱子里面集齐5件宝物,就能开启今天的游戏之旅了,同学们谁愿意帮爱丽丝来试试呢?(生举手想摸4件宝物)还有吗,同学们摸到了笔墨纸砚这四件宝物,那谁知道这四件物品统称为什么?文房四宝,那最后这一件宝物在老师这里,同学们你们看,这是国画颜料,有了这5件宝物我们就能开启今天的彩墨游戏之旅了,同学们准备好了吗?那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次奇妙之旅吧。(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知 为了更好的完成这次游戏之旅,老师给同学们再介绍几位新朋友(课件展示绘画工具)通过刚才的学习与了解我们是不是拥有了更多的宝物了?当当当(师敲桌子)同学们你听敲门声,原来是黑桃皇后(课件出示一张穿黑色衣服的图片),黑桃皇后只穿黑色衣服,但她还要求黑色要有所变化,我们帮她设计设计,如何用墨汁来调出更过的颜色呢?先来观看一次啊老师课前制 作的微课视频。 (观看微课视频,教师在是视频中调出:焦浓重淡清的墨色)下面我们自己来试试调墨色,注意千万不要弄脏自己的衣服哦,否则会输掉比赛的。(事先准备一张画着五个格子的宣纸,让所有学生尝试调墨色,选两名同学到前面演示。)

中国写意山水画欣赏教案

中国写意山水画欣赏教案 教学对象: 教学时刻: 课题:中国山水画鉴赏课 课型:欣赏 教学目标: 一、简要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进展概况 二、通过看、听、想、讨论,能用自己的话讲评中国山水画作品的内容与艺术美 3、感受山水画的意境美,酷爱祖国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中国山水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 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去挖掘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这种思想对山水画进展的阻碍。 教具:多媒体 一、教学导入 一、师提问:通过前两次的中国古代山水画相关常识的学习,谁能说说如何欣赏中国山水画? 学生分组讨论,并以组为单位派一代表论述讨论意见。 本课内容为通过对典型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名作的评析,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欣赏方式。 ⑴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腹地位:

上两节课咱们已经了解到,中国古代绘画适应按传统分成人物、山水、花鸟三个画科。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要紧描述对象是自然风光。它不但表现了丰硕多彩的自然美,而且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好心识,乃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取得了突出的进展,而且在长期的进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要紧的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2)第二,中国古代山水画在空间的处置上,采纳“以大观斜、“小中见大”的手法。确实是把山水画家自己看做是一个巨人,面对自然,就象人观盆景状。如此,千里江山也可一览无余,或用长卷的形式表现,如《千里江山图》,长达11米。或以中国画特有的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式,画十分繁复的山岭,如《溪山行旅图》、《早春图》、《青卞隐居图》等,其空间处置突出地表现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构图方式。中国古代山水画制造的这种独特的处置空间关系的艺术手法,既表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观看自然的方式,同时也包括着中国民族的审美胸怀,表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 (放映录象) (3)另外,中国山水画在长期的进展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如表现各类山石就有各类皴法,什么披麻皴、雨点皴、荷叶皴等。在这些表现程式的应用上,主张灵活运用,不断有所进展。在山水画的笔墨技法上,也更为丰硕多变,如笔法中包括上述的山石的多种皴法和点苔法等;墨法中湿者为“染”,干者为“擦”,还有“破

《淡之美》教学设计

《淡之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二单元5《淡之美/李国文》的教学内容。本文是一篇描写淡泊生活美好之处的散文,通过对淡泊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应该追求简单、平淡的生活态度。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感受到淡泊生活的美好,并且对于人生的价值观有所思考。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能够了解淡泊生活的价值,并能正确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理解和语言运用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培养学生的淡泊生活态度,让他们能够珍惜平凡的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和重点词句。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淡泊生活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学生是中职学生,普遍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较弱,对于淡泊生活的认识也较为肤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 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 你们对于淡泊生活有什么理解? 2. 你们觉得淡泊生活有什么好处? 教师可以提出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请几个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对淡泊生活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环节:阅读理解 1. 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a. 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淡泊生活的美好? b. 作者认为淡泊生活的价值在于什么? 学生可以先默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时间,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展示自己的答案。教师可以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全班讨论,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淡之美教学设计

淡之美 1 1、领会各层面淡之美的特点,理解人生淡美境界的内涵。 2、揣摩文中富含哲理的语句,品味恬淡优美的语言风格。 3、理解课文运用比较突出淡之美的写作方法。 重点:领会各层面淡之美的特点,理解人生淡美境界的内涵。 难点:揣摩文中富含哲理的语句,品味恬淡优美的语言风格。 讲授

淡之美 自然本色的女孩——浓妆艳抹的女孩 早春时节的西湖——大红大绿、人工雕琢、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 水墨画——工笔画、油画 浓郁的咖啡——清淡的茶 ❖★浓是一种生存的方式 ❖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 1、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册 2、预习《石逢间的生命》 2

第一教时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李国文,1930年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苏盐城。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作家,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三、品析课文: 1、品读2~13段,课文以哪些生活和艺术现象为例阐述了淡之美? ❖自然本色的女孩 ❖早春时节的西湖 ❖水墨画的境界 ❖茶的韵味 2、通过比较来说明和突出事物: 自然本色的女孩——浓妆艳抹的女孩 早春时节的西湖——大红大绿、人工雕琢、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水墨画——工笔画、油画 浓郁的咖啡——清淡的茶 ❖浓是一种生存的方式 ❖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 3、恬淡生活观 3

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 4、为什么恬淡的生活方式于身心更有裨益? ❖人与人之间恬淡自如的相处方式更有利于营造融洽和谐的关系。 ❖淡然面对各种欲望可以免却许多不必要的烦恼,活得更加从容自如。 5、课文主旨: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人生在世,如果能求淡之美,得禅之趣,将是一件快乐的事。 四、生活中还有哪些淡之美令你心动? 五、布置作业 4

做好教材整合,让语文教学灵动起来

做好教材整合,让语文教学灵动起来 做好教材整合,让语文教学灵动起来 【摘要】: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面对教材,结合语文学习目标,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现实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改造,来展示教师的个性和教学的个性。本文从三个方面具体说明做好“教材整合”的意义:为教师创造性地解析教材打下基础,为学生呈现最有生命活力的教学内容,也是教师教学反思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教材整合解析活力反思 语文教学的理论最精深也最纷繁,语文教学方法最灵活也最多变,语文知识范围最广体系最混乱,语文教学资源最丰富也最芜杂,语文教材最厚重也最零散,这些特点,迫切地要求教师具有整合的能力。 整合,指调整后重新组合。最现实最紧要的是对教材的整合。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它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强有力的指导作用。但是教材提供的只是一个范本、一个思路和一种参考。这就决定了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必然是积极地主动地面对教材,在不脱离语文学习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并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改造,从而充分展示教师的个性和教学的个性。 对教材的整合,从具体操作上来看,一是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科书进行取舍,对精读和略读进行重新安排。二是教师可以更为科学合理地规划教材学习的顺序,使教材的使用有更加鲜明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三是教师可以以教材为跳板,根据不同地域孩子的需要和现实学习的不同需求,把教科书以外的材料引入语文教学。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具体说明做好“教材整合”的意义。 第一,整合,为教师创造性地解析教材打下基础。 经过整合,可以对教材有更精辟独到的分析。 1.在单元之内进行整合。 方法是宏观上审视同一单元的所有课文,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

试谈中职语文教学的情感教学

试谈中职语文教学的情感教学 我们遍览新课改后的中职语文教材,其中渗透了各种情感因素,既有人文情怀、青春年华、处事美德、生命真谛等的情感篇,又有职场哲思等的情感篇。南北朝时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探源,虽幽必显。”这就要求学生在接受知识技能的同时,又要领悟到人性美。而情感教学就是指通过师生之间真诚的、积极的情感交流而造成和谐的、合作教学气氛以建立最佳的教学情境。要实现这一教学课标,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就有责任和义务充分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在执行教学环节时,融情于教,将严而有序地知识传授和丰富多彩的情感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那么,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呢? 一、终身进取,充分发挥教师知识和人品的情感因素 教师一方面要拥有渊博的知识,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终身学习,才能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问;另一方面教师要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良好的个体内在行为倾向,合理的智能结构,良好的情感意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一位博学而有品德教师会像磁石一样将学生牢牢地吸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 二、情教合一,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特殊的情感素质 教师要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责任感,调动学生的愉悦心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是什么呢?一是微笑的表情。微笑是

情感的敲门砖,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是友善、鼓励的标志,微笑贯穿课堂始终,这会使教师上课充满激情、自信,这种情绪会感染学生,调动课堂气氛;二是丰富的情感。教师要见机展现对知识的情感丰富透彻地理解,给学生很好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领会人性美。如《藏羚羊的跪拜》一文中,母藏羚羊临死前雕塑一般跪拜的身姿,教师情文并茂地展现,让学生对生命的宝贵产生强烈地震撼,引发的“狼奶”篇和“手术台上的大肚子狗”篇,让学生思索:母爱是伟大的,生命是宝贵的,人性的回归;三是幽默的语言。 这点体现了教师敏锐的思维,睿智的头脑;并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求学,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上课更加充满激情,充满自信,充满自豪感。如,李国文的《淡之美》中讲授淡妆女孩的美,援引“东施效颦”,每位同学都“效颦”一番,效果如何?指出东施的错不在于相貌的丑陋,那是她不明白西施善良、朴实、纯净、为国效力的内心美使西施生病的样子更有一番韵味;淡美是内心的淡定,是一种积极情感的最高境界。 三、自信我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不失时机地称赞每一位同学:他们并不比别人差,他们只是需要不断努力,改进学习方法,就能获得成功,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激励学生树立信心,坚信自己一定行,一定学有所成。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优美的汉字》教案 (语文版高一必修一)

《优美的汉字》教案 (语文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 1、从音、形、意三个角度来欣赏汉字的美。 2、了解汉字的发展过程与分类。 3、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汉字的发展及分类是本课的重点; 2、欣赏汉字的美是本课难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汉字是我们的通用文字。大家长到这个年纪,与汉字应该说是朝夕相伴。那么,对于我们如此常见且一直接触的这种文字,大家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优美的汉字》,来了解它的起源,演化,分类以及它独特的美学意味。

二、汉字的起源。 迄今为止我们有史可考的汉字,最早是甲骨文。它出现在距今将近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那么对于汉字的起源,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便是“仓颉造字”的传说。这一传说见于战国晚期的文献中。 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吕氏春秋·君守》)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韩非子·五蠹》) 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首创了“鸟迹书”震惊尘寰,堪称人文始祖。黄帝感他功绩过人,乃赐以“仓”(倉)姓,意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由于仓颉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赐给人间一场谷子雨,以慰劳圣功。现在在陕西白水县仍建有仓颉庙。庙中石碑上有其所创原始文字28枚。 “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X 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 鲁迅曾对仓颉造字这一史实,作过精辟的论述,意即文字非一人独创,而是群众智慧的结晶。但以仓颉为杰出代表的汉文字创造者,终于终结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后世誉之为“文字初祖”,中国古代“四大创造之一”,实乃当之无愧。

《边城(节选)》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边城(节选)》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文本分析】 本文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本文的内容是:写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筹备龙舟竞渡,第二个端午节翠翠巧遇二老并心仪于他,上年端午翠翠和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祖父拿天保试探翠翠,最后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渡河,撩拨翠翠情思的故事,表现边城的风俗美和人情美。本文的特点是:1.叙事散文化:运用顺叙、补叙、插叙等多种叙述手法,表现情节的回环往复之美;人物语言生活化,表现亲切素淡之美。2.环境典型,边城是一个相对闭塞的世外桃源,是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聚集地。3.人物独特,翠翠是一个爱与美的化身。4.主题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善良淳朴与人心的隔膜。 【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用恬静冲淡的风格,散文般的笔调,平静舒缓的情节,亲切素淡的语言描绘边城风光,反映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写法。高一学生已经基本具备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对小说的三要素以及小说散文化风格已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在情感上,对古朴乡村中的风俗美和人情美已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探究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目标阐述】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翠翠、祖父等人物形象的特点及效果; (2)能解释节日古朴的风俗美和善良淳朴的人情美; (3)能阐述本文小说散文化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理解本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探究的方法; (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文中深厚的祖孙情与懵懂的爱情; (2)能体会作者对边城人民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显现和赞美。 (二)教学重点 能解释节日古朴的风俗美和善良淳朴的人情美。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考试真题卷卷5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考试真题卷卷5 1.张老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恰当运用英语剧的形式教学,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学习英语,张老师的做法( )。 A.优化了教学目标 B.优化了教学条件 C.优化了教学过程 D.优化了教学资源 2.假如重力突然消失,下列情况仍然存在的是()。 A.万马奔腾 B.川流不息 C.五光十色 D.短斤少两 3.课间休息期间,小学生段某前往学校小卖店买了一瓶饮料,结果因为过期中毒,被紧急送往医院治疗。对这起事故应当承担主要责任的是()。 A.学校 B.小卖店店主 C.本人 D.食品安全局

4.“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出自莎士比亚的哪部作品?() A.《哈姆雷特》 B.《李尔王》 C.《麦克白》 D.《奥赛罗》 5.人类科技发展的历程中,先后出现了下列科技词语:①电子计算机;②量子力学;③航天器;④转基因水稻。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④① D.③①②④ 6.小明的父母天天吵架,甚至对哭闹的小明大声训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的父母的监护权可以被撤销 B.父母没有为孩子提供健康的家庭环境 C.父母大声训斥小明侵犯了小明的名誉权 D.小明的父母履行了对小明的监督责任 7.小明面对某饭店大楼惊叹:“嗬,真高真漂亮啊!”爷爷说:“只有学习好,才能住进这样的高楼。你可要好好学习啊!”小明调皮地说:“那爷爷上学时一定没好好学习。”下列退推导中,小明所使用的是()。 A.好好学习,就能住进漂亮的高楼;爷爷没好好学习,所以没住进漂亮的高楼

B.不好好学习,就住不进漂亮高楼;爷爷没好好学习,所以爷爷没住进漂亮高楼 C.只有好好学习,才能住进漂亮高楼;爷爷没住进漂亮高楼,所以他没好好学习 D.不好好学习,就住不进漂亮的高楼;爷爷住的是平方,所以他没有好好学习 8.(2022上半年真题)公元79年,古罗马帝国的庞贝城毁于一场火山爆发,由于火山灰掩埋,街道房屋保存比较完整,对其遗址的考古挖掘,为研究古罗马社会生活和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该火山是()。 A.皮纳图博火山 B.圣海伦斯火山 C.维苏威火山 D.埃特纳火山 9.(2022上半年真题)思涵受不了继母的虐待,找到班主任刘老师求助。刘老师当即向王校长汇报。王校长却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这种事我们还是别管了。”王校长的做法()。 A.错误,学校应依法履行监护责任,保护儿童人身安全 B.错误,学校应依法履行保护义务,积极采取救助措施 C.正确,学校没有执法权限,光凭劝说无济于事 D.正确,学校不是行政机关,无权干预家庭事务 10.下列选项中,对民族乐器笛子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A、吹奏乐器 B、弹拨乐器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考前练习试卷含答案(四)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考前练习试卷含答案(四) 1.某县有关部门拖欠小学教师工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受理教师申诉的应是()。 A.同级人民政府 B.教师所在学校 C.上一级行政部门 D.同级人民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 2.从概念本身来说“文化旅游”并非一个新名词,早在古罗马时代,人们就已经尝试了以文化需求为诱导的外出旅行活动。宗教朝圣、探寻历史古迹、参加特殊节庆活动等,都是旅游体验的一部分。 可以说,旅游本身就有文化因子。而文化旅游,更是可以在丰富旅游者旅行见闻的同时,提供旅游者和被访地之问的文化碰撞和交流。20世纪70年代后期,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概念,“文化旅游”模式逐渐兴起。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蕴含文化色彩的旅游由来已久 B.“文化旅游”模式诞生于古罗马 C.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旅游业的繁荣 D.文化是促使人们旅游的关键因素 3.()是秦代的官方文字。 A.大篆 B.隶书

C.小篆 D.楷体 4.以下诗句没有体现中秋节的意象的是( )。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5.下列作品、作家与主人公对应正确的是()。 A.《基督山伯爵》——大仲马——爱德蒙 B.《变色龙》——屠格涅夫——奥楚蔑洛夫 C.《羊脂球》——莫泊桑——玛格丽特 D.《贵族之家》——屠格涅夫——赫列斯达可夫 6.1889年,清政府派人参加了由法国政府举办的巴黎世界博览会,参会者可能看到的展品有()。 ①电话②柴油内燃机③汽车④无线电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